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19-7-18 08:45
标题: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近代知识分子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全面审视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全盘吸收和保守主义两种态度。同样,他们对中医的态度也出现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
近代中医在“废医案”的洗礼下,团结起来自觉寻求中医的出路,在西医细菌学的冲击下,中医学人不放弃对传统气论的坚守。本期聚珍君与诸位分享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19-7-18 08:46
本期文章摘自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著者:皮国立

中华书局 2019年5月



胡定安于1922年为《实用细菌学》写序时,赞叹科学之进步,并质疑传统医学“六气”论之荒谬。他认为,传统“邪气”与“妖魔”致病的说法,都应该被时代淘汰。可是,在中医学的知识中,“气”是自然界一切物质生发之基础,人在其中,生长、疾病都离不开它。陆晋笙谓“(天地)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若夫植物、动物,莫不受天地阴阳之气所化而生”,明确指出“气化”孕育生命之本质,此“化”为动词,代表气是所有物质赖以生长的基础物质。

陆晋笙是江苏人,1913年至上海悬壶济世,对中西医的医疗行为与治法良莠有相当多细腻的观察,且勤于著述,《景景室医稿杂存》由其子刊于1920年,另有一本类似名称之《景景医话》,则由其子、侄一同校刊行世。陆在《以药治病关乎气化说》中指出,中医治病乃依赖气化论诊断和用药:

(人)诞生以后,即吸受五气,得其和平以养生,而又吸受五气,造乎偏颇以成病。病也者,不过寒热有所偏颇、燥湿不得和平耳。天地间金石草木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之气以生,惟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天人一致之学,若离乎阴阳之气化而言治病,视人如器物然,纵解剖极细,何能攸往咸宜哉?

陆抨击西医把人视为“器物”,与近代以来某些中医指出的“镜能显微,不能穷变,剖视脏腑,已非原相”的思维大概是一致的,都是对西医的物质文化提出一种反思。当时有不少讨论指向西医治疫无效,“皆不知气化之故也”。当时中西医的论争,大体可以视为自然史观与物质文化史观的论争。现代科学挟物质文化进步之基础,显微镜、实验室、染色方法等技术之进步,已经占据了医学论述的主导权;然而,细菌同时存在于两者之中,它既是自然史的一页,又是物质文化史的一页。但中医于后者无置喙之余地,所以只能在前一部分架空细菌致病说的理论,强调“细菌”属于自然界生物的特性,前述章太炎也大致持此论调。

持相反立场的余云岫则认为:知识水平较差的人,只能求神拜佛,而知识水平较高的人,还是只能高谈“六气”,对传染病终究没辄。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19-7-18 08:47
余氏批评一般旧医和社会人士对于传染病的经验和理论,“二千年来,一分一毫也没有进步,实在可笑”。章太炎认为,不一定非要有细菌才能导致传染,人类的血气类似,所以可以互相感应,乃因“气”相传注。温病派沈麟则说:“西医不言气化,以传染病为瘟疫,不知天气为病,亦能传染。如风热咳嗽,其气由鼻入肺,病气相传,西人误以为肺疫,名之曰百斯笃,不知风能生虫,乃气化之常理,风去虫自绝,风不去则久咳成痨,此非地气为病不能杀人。”这是将风、气的影响力提到至高点,虫菌论述只是疾病“副因”。本着“气”(气候、时令)生“菌”的观念,吴锡璜以“病原虫亦必随时令而生”之论,来解释微生物致病说背后的机转,其实仍是气候的因素。时逸人则认为,中医依气候之气来定义、解说的伤寒、温病体系,可补西医病理论述之不足。中医的治疗法,对治疗瘟疫仍具效果,故“气论”仍有其价值。恽铁樵在和西医争夺疾病名称主导权时,还以“季节”作为定名的基准,他说:“现拟暂用《伤寒论》名词及习用名词而详其病候,照《内经》因时定名例,冬曰伤寒,春曰温病,夏至后曰暑温,立秋后曰伏暑。”恽并没有采用细菌学的定义来重新定义病名,显示他对细菌学是不信任的,他说:

质言之,可以借助他山,不能援儒入墨,复次采取西国学理,以生理、解剖、病理、组织各学为最合宜。若微菌学说,则不合用。拙著《伤寒辑义按》中,反对微菌学,谓是先有病而后有菌,不是先有菌而后有病,菌是病原之说,是倒因为果。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19-7-18 08:49
若以病名而论,细菌学的基准更加不可采用,原因是:“中西医学基础不同,外国以病灶定名,以细菌定名,中国则以脏腑定名,以气候定名,此因中西文化不同之故。”他还说,“鄙意以为科学是进步的”,现在之科学,将来会被推翻,为何要急着采用唯一的“细菌”标准呢?吴锡璜说:“六气为病,乃中医最精之学。” “气化”之理论,并非只针对狭义之伤寒或温病,实为中医传染病的基础论述。一个显例是《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依据西医的疾病分类法,以传统中医学论治来梳理西医的传染病,其中论(鼠)疫之因,仍以“气”为主,书中言:

是疫之原因所生,大抵由空气中含有一种异气,亦曰杂气,或人、物中排泄一种不洁之气,吸受而入,遂成是疫。本非专指于鼠,不过以鼠之为物,昼伏夜出,缺见日光,潜居阴秽之地,易染疫气,穴垣穿屋,日历多家,较之他物易于传播耳。方今战事几遍全球,国内用兵亦经多时,马革裹尸,血流成渠,加之去秋大水为灾,入冬地气闭塞,一旦初阳上升,乖戾不正之气,随时皆可感触。

当时中国处于各地军阀混战时期,中医乃以“人事”加上“天时”,推想“气”致病的可能,这在民初是中医沿用的解释疾病法则。

中医以“气化”来概括生物、细菌学之生发理则,似言之成理。但中医的气论放在实际公共卫生的建置上,则显得毫无建树。余云岫批评:“只有经验到‘疫(气)’这个东西和地震、水灾、旱灾等等自然界灾害一样,是不可抗的,只有归到劫数、气运。所以他们公众的防疫办法,除了求天拜地、悬符、打醮而外,还有什么法儿呢?”不过,中医的“气论”也并非毫无变化。在热病方面,民国医者比较少去探究气与“岁运”之关系,而是着眼于西方科学对自然的观察,而提出关于空气中成分的对比与联想,例如恽铁樵言:“同是六、七月之交,山林空气清,中含酸素少;城市空气浊,中含酸素多。湿暍之病,多发于都会人烟稠密之处,因空气为制造此病之源故也。”这类气的论述,其实已着西方“瘴气论”的痕迹。至于更多中西医对气和细菌的争议,还待后文梳理。

摘自皮国立著《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第四章 第五节”,注释内容省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8 09:4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18 01:56 编辑

     气一元论,中医把他夸大了,误解、误读了。中医理论中没有气一元论,有气化之说,气化、气不能替代中医理论中的所有病机。
       中医西医,从来没有把气与细菌联系起来,只有作者自己把气、气化误读误解,才与细菌联系起来。
      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西医称为感染病(包括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热。中医《内经》: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是伤寒论的出发点。之后有温病学说补充《伤寒论》,寒温之争到了解放后有中医外感热病学将之统一。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是吻合的。中医理论中与戾气、瘴气……之说与西医病原体有关系。仅此而已。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0:4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7-18 10:46 编辑

人体气的变化与病理免疫产生形成有很大的关系作用。
免疫学还只研究了病理免疫产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的病理免疫反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0:49
没有细菌人体不会有生理免疫反应,没有气的变化作用,生理免疫反应不会变成病理免疫反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0:52
拙著《伤寒辑义按》中,反对微菌学,谓是先有病而后有菌,不是先有菌而后有病,菌是病原之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0:5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7-18 11:01 编辑

先有菌生理免疫反应,后有气的变化作用,形成症状,气的变化作用,变成病理免疫反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1:04
其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1:0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7-18 11:06 编辑

有菌没有气的变化作用,不会发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1:09
发热是病理免疫反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1:10
发热是气的变化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1:11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2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1:13
不知风能生虫,乃气化之常理,风去虫自绝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7-18 11:3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7-18 04:14 编辑

陆在《以药治病关乎气化说》中指出,中医治病乃依赖气化论诊断和用药……

……若以病名而论,细菌学的基准更加不可采用,原因是:“中西医学基础不同,外国以病灶定名,以细菌定名,中国则以脏腑定名,以气候定名,此因中西文化不同之故。

——细菌定名,是以疾病的病因(病原体)为诊治过程的核心与纲领。以脏腑定名,证候定名,是以疾病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过程的核心与纲领。二者所反映的侧重点不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7-18 12:1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7-18 04:15 编辑

中医是通过辨证论治来认识处理病症的。辨证论治首先是一种病症诊治的模式、程序、或思维方法。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病理过程或状态,中医辨证论治,就是以机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核心和纲领而展开的,治疗时,有是证用是治,直接针对机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干预调整,而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与效果。

中医的辨证论治模式,总体上来说,不大适用于感染传染性疾病的诊治。这一类病症,总体上是以病原体、病因为诊治过程的核心与纲领。但对于内伤杂病(非感染传染性疾病),及部分感染传染性疾病(如部分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医的辨证论治模式(以机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过程的核心与纲领),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取得较独特的作用与疗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7-18 12:13
中医诊治病症的思维方式,是辨证论治,是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论治与八纲辨证,本质上是中医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诊治体系,而不是病因(客观意义上的)诊治体系。这一体系或思维方法,整体上言,不大适用于流行感染性疾病,这一类疾病,整体上言,应当以病原体、病因为疾病诊治过程的核心与纲领。

但对于内伤杂病(非流行感染性疾病),及部分流行感染性疾病(如部分病毒性疾病),疾病诊治过程的核心与纲领,在机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上而不是病因上,中医的辨证论治模式,此时就是合理的、先进的,更加吻合与顺应于内伤杂病和部分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治的客观规律与需求(定病位、定性质、定彼此间轻重缓急与标本转化关系,治疗时有是证用是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诊治过程更加精细化、个体化、动态化,处处反映与包含着辩证法的过程与思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3:04
中医的辨证论治模式,总体上来说,不大适用于感染传染性疾病的诊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3:05
中医是通过辨证论治来认识处理病症的。辨证论治首先是一种病症诊治的模式、程序、或思维方法。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病理过程或状态,中医辨证论治,就是以机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核心和纲领而展开的,治疗时,有是证用是治,直接针对机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干预调整,而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与效果。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8 13:0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7-18 13:11 编辑

中医证症状气的变化作用是病理免疫反应病因的病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19 18:3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7-19 18:42 编辑

如果中医证症状只是与疾病相关的结果,或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原因用中药是不会治愈相关疾病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7-20 12:01
急性炎症与细菌反应和症状反应都有关系。
是2种反应的存在才形成炎症。
不论治其中那一种都对急性炎症有作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