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辨证论治 [打印本页]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4:27
标题: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4:28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15张)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4:29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4:30
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4:31

经络辨证

名医刘渡舟对经络的看法是“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刘老的一番话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6-9 17:2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6-9 09:36 编辑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论治是相对于西医辨病论治而提出与强调的。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这一定义,最大的问题,在于这里的“疾病”概念本身的定义、本质是什么,如何规定。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是笼而统之的抽象层面的“疾病”,还是具体的有明确病因与病理过程或状态的“疾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7:5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9 17:57 编辑

如果认为失眠是一症状,也是中医的一种证。
对于失眠中医的认识用药
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用药有何不同
现代医学不认为失眠是有不同种类的都可以用安眠药,但安眠药不能治愈失眠。
而中医要分成不同的失眠,有阴虚的用补阴虚中药,有实热的,用清热的中药,都能治愈失眠。
说明对于症状本身不分是症状还是证,只是对于症状要分成不同种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6-9 17:59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6-9 10:00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6-9 06:28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 ...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感冒在西医理论体系中有普通性感冒、胃肠型感冒、流感之分。

其中普通感冒可辨证分型风寒证型、风热证型、气虚证型(感冒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

流感多相当于中医中的温热病,多参考卫气营血进行辨证论治。

胃肠型感冒与暑湿感冒症状较相似,感冒的症状(畏寒发热头痛身痛),加上消化系统的部分局部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0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9 18:08 编辑

而中医要分成不同的失眠,有阴虚的用补阴虚中药,有实热的,用清热的中药,都能治愈失眠。
说明中药是针对失眠产生原因或本质绝对本质安眠药是针对失眠相对本质原因。
但不等于中医知道失眠本质绝对本质原因是什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6-9 18:05
普通感冒风寒证型与风热证型,二者都属于普通性感冒,在病因上是相同的。区别在于病理过程或状态上。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6-9 18:06
感冒风寒风热证的病理本质[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62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12
可辨证分型风寒证型、风热证型、气虚证型
根据症状脉象
用解表,清热,补气虚中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14
风寒用解表中药,风,热用解表中药,清热中药,气虚用补气中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15
流感多相当于中医中的温热病,多参考卫气营血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6-9 18:18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6-9 10:21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6-9 09:51
如果认为失眠是一症状,也是中医的一种证。
对于失眠中医的认识用药
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用药有何不同

失眠是症状。

深层次的问题是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状态,主要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如贫血所致的失眠(血虚)、高血压所致的失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甲亢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阴虚火旺)、脑动脉硬化、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失眠(血瘀),等等……

关键是各相关系统或器官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中医谓之为“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20
流感湿,热,症状,用中药化湿,清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24
湿,热,症状是流感绝对本质原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25
层次的问题是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状态,主要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27
按药理学原理一般药物结合受体及位点是固定的,单一的,不能随便结合,认亲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3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9 18:40 编辑

治失眠中药结合受体及位点是神经系统?、是循环系统?、是内分泌系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8:3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9 23:16 编辑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症状,肾阴虚失眠,口渴,肝阴虚,眼花,肝阳上亢,狂
阴虚火旺
症状,阴虚失眠,火旺
尿黄口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23:12
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23:1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9 23:14 编辑

五脏六腑生理反应时由生理反应物质联系。
病理反应一部分是气物质联系,一部分是病理物质联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23:17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23:18
症状比病理学认为的病因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23:22
但是症状本身相关系统生理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及结构改变,并不会直接对疾病有作用。
是与症状系中的物质扩散有关。
如果没有物质扩散,首先不会产生疾病中的症状,也不会有疾病产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23:34
症状是先于疾病产生的,症状并不是疾病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疾病分类,症状中的物质扩散是疾病产生的绝对原因或本质。
症状中的物质扩散是第一级病因,病理学的病因是后级的反应病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23:50
一、辨证论治诊疗模式



(一)辨证论治内涵



辨证论治类似于西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是中医目前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是中医各大教材的主流思想。也是目前执业医师考试的范本。它要求中医师四诊合参,认真收集患者临床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然后进行分析甄别,找出各种症状和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用一个“证(证候)”概括之。要求这个“证”一定要包涵引起患者病症的病因(外感与内伤)、病位(五脏)、病性(寒和热)、病势(虚实)和病机。常常被弄成四字诀,如风寒袭肺(病因风寒,病位肺,病性寒,病势外袭,属于实)、痰火扰心(病因痰火,病位心,病性热,病势扰心,属于实)、心肾不交(病因劳伤、思虑太过,病位心肾,病性肾寒与心火并存,病势心阴不足,属于虚)、肾虚水泛(病因饮食劳倦或外邪侵袭,病位肾,病性寒,病势水液潴留属实,但脾肾本虚却又为虚)等。



(二)辨证论治源流



考“辨证论治”诊疗模式,其核心内容,如凭脉辨证、四诊合参、舍脉从症、症变证不同、证变治亦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正治与逆治等思想早在《内经》已经定型。张仲景创六经归类病症,重视“平脉辨证”,有“随证治之”之说。明代周子干是最早提出“辨证施治”并规定其内涵的医家。其在《慎斋遗书》中有《辨证施治》专篇,指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而不相符者,若见一证(症),即医一证(症),必有所失。惟见一证(症),而求其证(症)之所以然,则本可识也”。清代医家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中提到“辨证论治”,并提供了诊疗的临床路径。现代“辨证论治”体系是任应秋先生于1955年正式提出来的。他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指出“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注意于生体的病变的全身症候,务使生体的生活机能恢复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要把病体整个病理机转转变为生理机转”,他还强调“了解和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任氏还解释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都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标题讨论各种病证。‘辨证论治’这一词便由此而来”。可见,当初的辨证论治是对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的中医典籍中所蕴含的临床治疗模式的提升和总结。后来,秦伯未提出了简明辨证论治步骤图表,方药中结合《内经》有关病机理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五步”模式,即定病位、定病性、必先五胜(析病机)、治病求本(定主治方药)、治未病(调节相关的未病脏腑),欧阳锜规范了中医病、证名称,创立了从症状入手,病、证纵横结合,确立了以病和证双重诊断的临床诊断架构。从而使辨证论治体系得以补充完善。1957年,江苏省中医学校主编《中医学概论》,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部通用教材。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基础理论为主,分别介绍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藏象、经络、病因、证候分类、诊法、治则、药物、方剂、预防等;下篇概要列述临床各科病证的证治及气功、按摩、护理等内容。全书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理论和现代临床基本模式,引入了辨证论治方法学,当时在全国影响颇大。



这期间,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应教学需求,迫切需要编写教材,为此,中央卫生部于1959年4月在成都召开编写中医教材计划和具体分工会议,同年6月8日又在南京召开中医教材編写座談会。南京会议历时17天。“討論和修改了‘卫生部对編写中医学院教学大綱及統一教材的几点意见(初稿)’,以及五个中医学院(1958年江苏省中医学校升格为南京中医学院)分工起草中国医学史、医古文、内经、中藥学、方剂学、診断学、伤寒論、溫病学、内科学、外科与伤科学、妇科学、兒科学、眼科学、針灸学、各家学說、医字选等十五門課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編写提纲草案”,会议“确定了中医教材的編写原則”,并“对过去自编教材和教学中的一些争論未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这次教材编写是中医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为了界定《中医诊断学》与《内经》,以及《伤寒论》、《温病学》等与《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的内涵,以及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会上对中医的诊疗模式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统一了认识,将“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植入到教材中,从而对整个中医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从1955年任应秋提出到在第一版中医教材(1960年)中运用和在教学中定型,辨证论治模式的建立仅仅用了不足五年。这五年正是中国的大跃进时期。



(三)辨证论治模式程序



1.面对病人



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是辨证论治的起始,也是该模式最大的特点。



最早提出辨证论治的任应秋先生明确指出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注意于生体的病变的全身症候,务使生体的生活机能恢复正常状态。”这里的“生体”是活生生的具体病人。“生体的病变的全身症候”就是病人表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包括舌脉等体征)。病人不同,症状不同,辨证诊治结果大多不同,因而辨证论治研究的是患病的病人,而不是病人所患的疾病。



有了病人才需要辨证论治,没有病人就没有辨证论治。中医师平常的阅读、学习、总结和历练只不过是为了提高所谓的辨证论治水平罢了。他们天天做的学问、研究和积累好似与攻克某种疾病无关!这可能是传统中医无法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根本原因。



2.四诊收集资料



辨证论治要求掌握患者全身情况。患者的资料对于辨证论治者来说多多益善。



辨证论治模式要求四诊合参。



望诊望整体和各个局部的神、色、形、态。望舌和望指纹。



闻诊闻患者身体和排泄物的声音和气味。闻人之环境与气候变化。



问诊问与疾病有关的各种资料。古人总结为“十问歌”,生怕遗漏。



切诊切脉和触诊。切脉之三部九候,整体脉象的胃、神、根和具体脉的位置、频率、节律、形态、深浅、力量等无所不包。触诊了解局部的范围、深浅、冷热、压痛点、异样点等。



3.分门别类四诊资料



(1)同类与相反症状  面对四诊所得各种资料,将相关、类似,能互相间印证与支持的症状归于一类。如发热、唇红、皮肤干燥、口渴、心烦、舌红、脉数等。将相互对立的症状归于另一类。如发热与恶寒,胸腹热与四肢冷,口渴与不喜饮,面红目赤烦躁与舌淡、脉弱等。



一般而言,辨证的结果更加倾向于同类,相关,能互相印证的症状的多少。相反症状的出现,可能证候本身错杂,如虚实相兼或寒热错杂。也可能是不同局部的不同表现,或新病旧病之不同。



(2)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  主要症状常常是病人的主诉,如发烧、哮喘、腹泻等;也可以是医生认可的重要的症状,如舌光红无苔,脉促,面色青等。主要症状在辨证论治中占据主导地位。次要症状一般为兼症。多作为辨识疾病的佐证。



4.辨识证候



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四诊收集和归类的症状人为加工。进行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寻内在联系”的工作。



这一过程完全凭医生的经验和对某些事件与症状的感悟。



包括选择合适的辨证方法,合理取舍症状,然后根据中医脏腑、阴阳、气血、经络腧穴等理论归纳得出患者相应的证候。



5.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因为辨证的结果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因而治疗也要求分别针对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处方用药。



(四)辨证论治的缺陷



表面上“辨证论治”冠冕堂皇,显得很科学。因为要求四诊合参,要求认真分析病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求探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并总结归纳出它的病机。



然而事实上却是,辨证论治完全建立在症状基础上,而且是一大堆错综复杂的症状。所谓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最终确定都是依据症状。除了症状,还是症状,只有症状(舌脉和其它体征也类似症状)。如根据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或恶风、发热、口渴、汗出、脉浮数等才能确定是风寒还是风热外袭(病因)。根据咳嗽、气急、胸闷、舌尖和寸脉异常等才能确定肺气不宣(病位)。根据无汗、声音嗡、痰鸣、扁桃肿大、大便干结、苔腻、脉滑等才能确定为痰浊,为实证(病势)。根据但热不寒、面红、烦躁、舌红、苔黄、脉数或畏寒、肢冷、痰清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或紧等才能确定疾病属热或属寒(病性)。



疾病症状本来复杂,又牵扯进去医生主观地望舌、切脉和看指纹等(望舌、切脉和指纹诊等本为体征,但它们在辨证论治中其实完全等同于一项症状)。辨证论治要求弄清楚这些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个或几个“证候”合情合理的解释临床上所见到的几乎所有症状。可见,辨证论治模式始终做着一种关于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症状的组合的数字游戏。这种数字游戏缺陷多多。



1.主观性



从四诊合参收集资料起,到分门别类四诊资料,到辨识症状,鉴别症状,再到归纳总结出包含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的病机。所有过程完全依靠医生个人!由于中医师因受自己学识、传承、经历、地域、环境、好恶、理念等不同的影响,必然存在不同的(中医)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导致医生对病人症状与体征在收集和认识上的差别和主观上的偏重与取舍,以及在辨识证候过程中对“伪”与“真”和“粗”与“精”等的不同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导致辨识出来的证候有偏差。辨证有偏差,治疗当然就不同。有时,即使辩证结果基本相同,但治疗处方不会完全相同。笔者实验让众多中医师诊疗同一个病人,要求写出患者的证候、治法和处方。结果,辨证诊断五花八门,仅有40%左右的医生对患者证候有共同的,或类似的认识;而治疗上则没有药物与穴位完全相同的处方,更不用说药物的剂量和穴位操作的时间相同了。



在具体辨证过程中。如果有症状,特别是很多症状一致时,能辨,也好辨。如果症状之间矛盾时,中医有“但见一、二症便是,不必悉备”,有“寒热真假”和“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还有疾病上下不同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或疾病内外有别如“外寒内热”、“外热内寒”等。当症状同脉象舌象不一致时,还可以“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总之,一句话,一定要弄一个阴阳气血失调或邪气附体出来。有些人没有症状,没有所苦,或者只是亚健康(亚健康本身没有病啊!),但他们的舌象和脉象总会被中医发现问题。这时候中医反而会因为自己的摸脉和看舌沾沾自喜,他们会“无症从脉”,或“无症从舌”。就凭自己主观的对脉和舌的判断(舌象和脉象本身客观。但因中医师水平、标准、喜好、经历、认知等不同,而会得出不同的脉象和舌象。被人感知出来本身就是主观的)从“无”中生出一大堆“有”来!



同样的病人,同样的病症,同样叙述疾病的方式却被不同的中医辨识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证候来,这只能说明辨证论治本身的模糊性和主观性。



辨证论治针对病人而不是疾病本身,辨证论治主观而不是客观地看待患病的病人,从而造成了今天中医圈内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瞧不起谁,谁也不服谁的怪象。中医总是难于形成合力,共谋发展。



有什么办法呢?主观的东西本来如此!



2.片面性



主观的辨证论治决定了每个医生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运用自己掌握和熟悉的方法(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等),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辨识同一个病人。他会观察到他认可的那个部分,他会取舍掉他认为该取得或该舍弃的东西。这无异于“盲人摸象”。虽然中医师不是盲人,也不想成为盲人,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论让他们变成了“盲人”。盲人摸到的象如井绳,如墙壁,如蒲扇,如柱子,永远得不出兼具井绳、墙壁、蒲扇和柱子的全貌来,因而片面性是主观的辨证论治的必然结果。



3.滞后性



疾病是整体,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疾病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由于辨证论治只注重活体的人,只能根据症状去辨识。又是医生个人的主观和片面地辨识,因而始终无法把握疾病的全貌,更无法撮得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以症状组合为核心。一旦症状增减,意味为着病情变化,理论上就会有证候和改变和处方的变化。症状变在前,辨识的“证”变在后,处方调整更在后面。就整个过程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面前,辨证论治的方法学和认识论始终慢了半拍,处于一种滞后状态。



4.不可重复性



中医古籍多,临床报导多,经方多,验方多,吹嘘多,但很多古代记载,很多临床报导,很多经方和验方都只是某个人,在某处用了有效,而不能普遍运用,普遍有效。究其因就是因为辨证论治。



因为辨证论治所辨识出来的“证候”只是某病人某阶段的状态,还是医生主观认为的一种状态。因而它不具备普遍性和同质性。



同样的证候名称,其内涵可以完全不同。



(1)不同年龄段同样证候实质不同  人一生经历生、长、壮、老、已。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脏腑、阴阳、精气等也随年龄变化。小儿脾肾不足,故脾肾易虚;老年人脾肾随年龄而衰,脾肾也易虚;中年人脾肾虚了,多为先天或病理。三种情况都称为脾虚或肾虚,它们有差别吗?差别是肯定的。儿童脾虚和肾虚叫做“不足”,是生理情况,一般不需补益,只要注意饮食调理,一般都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充足。老年脾虚肾虚叫“亏损”,是衰老的必然结果,也是生理,但与之相应的是各个脏腑器官都不足,都衰退;如果老年人只补脾肾,欲其强壮,反而会打破老年人脏腑之间的平衡而致病。中年人脾虚肾虚才多是病理,才需要治疗和补益。同理,小儿稚阴稚阳,阴阳不足,是生理,无需要治疗。老年阴阳亏损,是衰老,但也是生理,补不起来。中年人阴阳虚弱多才是病理。而辨证论治只有“阴虚”和“阳虚”,当然用同样的补益阴阳的方药就重复不了。



(2)不同疾病证候有差别  疾病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有时候一种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与另一疾病某种证候名称相同,但其本质却不同。例如疳积、癫痫、心下痞、惊风、不寐、噎隔(癌症)、肥胖等病症都有痰气交阻。痰气交阻,名称虽然相同,但却不具备可比性。同理,感冒、癌症、疮疡、高烧、便秘等都有热毒炽盛,但各自疾病之间的热毒显然也有区别。胃脘痛、腹痛、呕吐、腹泻、疳积、发热等都可因为饮食积滞所致。这种痰气交阻,这种热毒,这种积滞,有些真是吃多了,生气多了,不洁之物感染了;有些却与吃、生气和感染并无关系。有些禁食,少食,心情舒畅,自我清洁疏导,精心调护就会好;有些无论怎样消导,怎样解郁,怎样清解能都难于化掉。这时候根据痰气交阻、热毒炽盛和积滞开出的处方在各病种间可能也难于重复。



(3)亚健康证候的误区  在健康和疾病之间,前苏联人别出心裁提出了亚健康概念。亚健康肯定不是疾病,这是学术界共识。西医直接称其为亚健康以示与疾病区别。但中医呢?也被人不加思考地分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肺肾气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0 13:26
如贫血所致的失眠(血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0 13:3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0 13:44 编辑

中医药的血虚不是贫血,是一些症状如失眠心烦。
是症状的一分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0 13:35
当然血虚中有失眠症状结合脉象定为是血虚的失眠用补血中药,中药治愈失眠而治愈贫血。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0 13:41
贫血是疾病,血虚的失眠是疾病贫血中的症状,疾病贫血中血虚的失眠是疾病贫血的原因或疾病贫血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0 14:15
但是症状本身相关系统生理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及结构改变,并不会直接对疾病有作用。
是与症状系中的物质扩散有关。
如果没有物质扩散,首先不会产生疾病中的症状,也不会有疾病产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0 14:1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0 14:23 编辑

杠杆省力必定是有某种外力加到杠杆上了,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杠杆不论有多长都是不能省力,杠杆加长反而要废力。
杠杆本身也有重量。
说明各类科学对本质原因的研究都是初步的不是真正研究清楚了。
病理学生理学研究更是混乱不清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0 14:2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0 14:29 编辑

杠杆上产生外力的物质是什么物理力学不知道,也根本就没想到过。
当然杠杆上产生外力的物质一定是存在的,重力物质也一定存在,物理学也不深入研究只是有应用技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1 19:5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1 21:39 编辑

杠杆上产生外力的物质是什么物理力学诺奖级的研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2 02:07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如: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常从贫血发病的机制和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原料的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可形成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AA) 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PRCA) 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PRCA即Diamond-Blackfan综合征,系遗传所致;后天性PRCA包括原发、继发两类。有学者发现部分原发性PRCA患者血清中有自身EPO或幼红细胞抗体。继发性PRCA主要有药物相关型、感染相关型(细菌和病毒,如微小病毒B19、肝炎病毒等)、自身免疫病相关型、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关型(如胸腺瘤、淋巴瘤、浆细胞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以及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等。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 CDA是一类遗传性红系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所致的、以红系无效造血和形态异常为特征的难治性贫血。根据遗传方式,该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和显性遗传型。

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这些疾病中造血干祖细胞发生了质的异常,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前者因为病态造血,血细胞高增生,高凋亡,出现原位溶血;后者肿瘤性增生、低凋亡和低分化,造血调节也受到影响,从而使正常成熟红细胞减少而发生贫血。

(2)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 造血微环境包括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

1)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 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各种髓外肿瘤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均可因损伤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而影响血细胞生成。

2)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 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生长因子(TGF)、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IFN)等均具有正负调控造血的作用。肾功能不全、肝病、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时产生EPO不足;肿瘤性疾病或某些病毒感染会诱导机体产生较多的造血负调控因子如TNF、IFN、炎症因子等,均可导致慢性病性贫血(ACD)。

3)淋巴细胞功能亢进 AA、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4)造血细胞凋亡亢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AA。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造血原料是指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铁、铜、锌等)等。任一种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都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1)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由于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机体叶酸或维生素B12绝对或相对缺乏或利用障碍可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

2)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有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该类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1)红细胞自身异常 膜异常、酶异常、珠蛋白异常、血红素异常。

(2)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 免疫性、血管性、溶血性贫血(HA)。

3.失血性贫血

根据失血速度分急性和慢性,慢性失血性贫血往往合并缺铁性贫血。可分为出凝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和严重肝病等)所致和非出凝血性疾病(如外伤、肿瘤、结核、支气管扩张、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