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科学阐释中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打印本页]
作者: 国医大士 时间: 2019-5-17 22:05
标题: 科学阐释中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科学阐释中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文/王世保
对于中医和科学或者西医之间的关系,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是科学阐释中医的可能性问题,第二个是科学阐释中医的必要性问题。
科学阐释中医的可能性问题
科学阐释中医,不是多长时间才能阐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阐释的问题。能不能阐释,是多长时间能够阐释的基础。如果不能阐释,那么科学就是再发展100个世纪,它也解释不了中医;如果能够解释,何须100年,民国时期就已经阐释清楚。科学能不能阐释中医,是完全可以从原理层面进行论证的,可是主流中医学界和科学界从没有对其进行详细地论证过。
科学要能阐释中医,首先要与中医可以通约,而科学与中医能够通约的基础就是要有共同的元理论意识、思维方式和认知对象。从元理论意识上看,科学持的是主客分离的还原论和存在论,也就是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而中医持的是天人合一的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思维方式上,科学持的是抽象的主客分离的逻辑思维,而中医持的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思维;研究对象上,科学和西医将人体还原成了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乃至量子这种抽象实体,中医则是将人体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的自然实体对待,包括中药也是将其作为原生整体形态进行使用的。所以中医与科学就没有可以通约的经验基础,科学和西医又怎能将中医理论阐释清楚?就像那个具有滋阴降火功能的童便,中医是将其作为原生整体应用的,这个童便是从童子身体里自然流出的,它有着自然属性;而科学和西医却将其还原成了孤立的水、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这样就去除了它作为整体的自然属性,看到的只是无差别的抽象实体。科学即使再发展100个世纪,它还是在理性主义和原子主义划定的边界内,它怎么能解释清楚童便作为原生整体形态的自然实体所具有的作用呢?
中医与科学不可通约,它们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知识体系,并没有交集。不管科学发展到多么高级的阶段,它都是在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划定的边界内去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都是无法阐释中医理论以及自然事物的。
科学阐释中医的必要性问题
丧失了文化自信和中医主体意识的主流中医学界普遍认为,要让现代中国人接受中医就必须用西医和科学将其阐释为他们能够理解的知识,所以用科学去阐释中医就是必要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是因为接受科学化教育的现代中国人大多笃信科学主义,尤其是游离在中医理论思维之外的主流中医学界被科学知识蒙蔽了心智,只能去从科学的角度去对中医雾里看花导致的。如果儒道文化能够复兴,大多数现代中国人都能从儒道文化的主体意识去看中医,就不难发现中医与科学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且不说用科学去阐释中医就根本不可能,即使用科学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去异化性地阐释中医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去理解中医吗?要想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中医,就要有对中医理论的经验基础和相同的元理论意识。通过科学和西医去阐释中医获取的“中医理论”,其属性已经是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概念与经验,人们从这些“中医理论”看到和理解的只是西医和科学的知识,他们仍然没有理解中医理论。这就好比西医和科学将中药青蒿的疗效解释成为青蒿素的作用,人们看到的只是有抗药性的化药青蒿素,而不是具有四气五味的原生整体形态的青蒿,那么他们怎能通过化药青蒿素去理解中药青蒿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中医与科学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它们有着不同的元理论意识、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等要素决定的不同的经验,继而具有不可通约性。中医与科学本应是相互包容、和谐共处的独立知识体系,科学阐释不了中医,也不可能通过科学的阐释去让广大人民群众去理解中医。人们只有通过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对中医产生正知正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8 01:34
且不说用科学去阐释中医就根本不可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8 01:35
中医药原理还只能是以假说形式存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8 03:3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18 03:42 编辑
他们仍然没有理解中医理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8 03:39
他们仍然没有理解中医经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8 03:42
他们仍然没有理解中药青蒿药理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9-5-18 07:10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9-5-17 23:13 编辑
当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连假说都未产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8 08:13
科学阐释中医,是一个重要命题。科学阐释中医与中医阐释科学(西医)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相互阐释。阐释与翻译相关而又有不同。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相关而又有不同。
阐释:阐明陈述并解释。
翻译: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
中医是指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其语言表现形式是古汉语。科学的语言表达形式是现代英语中的科学语言。用现代科学语言把中国古代医学术语、语言阐述清楚,那可不是一个不可通约性的问题!中国古代医学语言与现代汉语具有不可通约性,中国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医学)与现代英语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古代中医语言与现代英语语言(科学)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医学语言、术语与英语科学、医学之间具有至少三个不可通约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8 08:28
既然要求科学阐释中医,必然要求中医阐释科学(西医)。只要科学能够阐释中医,那么中医一定能够阐释科学。
现实是: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治疗西医的所有疾病。西医治疗的疗效,有许多疾病束手无策,无效,同样中医也有一些疾病治疗无效。这个现实是没有办法否定的,一切阐释、翻译、不可通约、科学、理论体系……必须服从实践、服从现实,必须为临床实践服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8 08:41
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治疗阑尾炎,中医理论一定能够阐释阑尾炎。西医能够治疗肠痈,西医一定能够把肠痈说清楚。临床实践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一切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都是为了解释客观存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8 08:47
中国古代存在着阑尾炎,欧洲古代现代同样存在着肠痈。无论科学、西医、中医、古今中外的所有理论、假设、学说等等怎么说,都不能否定阑尾炎、肠痈这个疾病的客观存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8 18:07
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治疗阑尾炎,中医理论一定能够阐释阑尾炎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18 18:45
科学阐释中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中医是医学,是整体医学,是生命、人体和病治的学说。阐释中医,要认识中医,要学内经,伤寒,这是阐释中医的唯一途径。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9-5-24 10:10
科学不能阐释中医,已经被实践(主要是在中国)所证明。
科学不识《内经》、《伤寒论》,不识人体、生命之本源(质),怎么阐释?科学与中医,实无半点儿关系。
《反对科学万能论》!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9-5-24 10:12
“科学阐释中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言之有理,赞同!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9-5-25 06:22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9-5-24 22:38 编辑
内经对阑尾炎的认识:对症状进行的描述同现代对“阑尾炎”的认识也基本一致;内经在奇病论中对伏梁病的表述“人有身体髀(皮)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濇之病也。”;“肓之原在齐下”对位置的认识是正确的,“环齐而痛”与现代医学认识的“阑尾炎”典型症状“脐周疼痛”是一致的,表明内经对肓所患疾病的认识是具有解剖学依据来判断的,虽然当时是属于无法医治的绝症,但据笔者所知,“阑尾炎”在五十年代之前除一些大城市之外的绝大多数地区都还是不治之症。此外,内经还对疟疾等感染性疾病均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笔者认为:内经对五藏疾病的认识也是与现代医学相近的:内经素问痿论篇中“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笔者的理解是面红筋胀,是严重高血压的典型表现),肝热者色苍而爪枯(笔者理解:色苍就是现代的黄胆,爪枯就是现代的讲肝掌),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同现代肾病的体征表现基本一致。)。”是内经时代就归纳出的器官热的疾病藏象即现代所讲的体征表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25 09:32
伏梁病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又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曰:人有身体胕,股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清之腑。
头以下为身,四肢曰体,胕义当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长骨曰胫,如此四处皆腐肿,并绕脐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风为本也。动,变发也。若有变发,可为水病。溺,冷清之腑也。
平按:《素问》“胕”作“髀”;“不可动”上有“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二十二字,本书在后。《甲乙》、《素问》“清”作“涩”;“腑”、“病”。
黄帝问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平按:《素问》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答曰: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因有膜裹脓血,在肠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
平按:《素问》、《甲乙》“裹”下有“大”字。
问曰:何以然?曰:此下则因阴,必脓血,上则迫胃脘出鬲,使胃脘内痈。
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鬲,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心腹,所以致死。脘□□□。
平按:《素问》、《甲乙》“必脓血”作“必下脓血”;“出鬲”作“生鬲”;“使胃”作“侠胃”,《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侠胃作使胃。”
此人①之病难治也,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顺,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②,肓之源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如此之病,得时必久也。亟,欺吏反,数也。此病是风为本,其气溢于大肠之中,著于脐下肓原,故环脐痛。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以居肓原,所以脐上为逆也。
平按:“此人之病难治也”《素问》、《甲乙》作“此久病难治”。袁刻“人”字作“积人”二字。“脐”《素问》、《甲乙》作“脐”。“源”《素问》、《甲乙》作“原”。
①“人”,人卫本注曰:据杨注疑“久”之误。《素问·腹中论》及《甲乙》卷八第二正作“久”。
②“肓”,萧本原作“盲”。今据仁和寺本改。下“肓”字及注中诸“肓”字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25 09:39
伏梁简介
分享到
伏梁是因秽浊之邪结伏肠道,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而成。以腹痛,腹泻,右下腹包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克隆病(亦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可自行或经治而缓解,可并发肠结,少数重症迁延不愈者,预后较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25 10:01
伏梁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按,抑也。切按之者,谓过于妄攻也,故必致死。)何也?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病连居三阴、冲、带之间,裹大脓血而伏于肠胃之外。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故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致生膈胃间痈疡也。)此久病也,难治。(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积既久,根结日深,故不易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居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在下者其势犹缓,故为从。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又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又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然此既云齐上为逆,齐下为从,下文又云“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是不独以心积为伏梁也,盖凡积有内伏而坚强者,皆得名之,独言伏梁者,其总诸积为言也。)勿动亟夺。(动,动大便也,夺,夺土郁也。皆下之之谓。言勿得妄攻而数夺其胃气,不及于病,徒伤无益也。)有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此亦在冲脉之分,而结于脐腹者也。冲脉之在上者,出颃颡,循背里;在中者,挟齐腹;在下者,伏行股足之间,故其为病如此。)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风根,即寒气也,如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即此谓也。肓之原在齐下,即下气海也,一名下肓,谓之脖 者即此,今病在冲脉,则与大、小肠相附,而当气海之间,故其为病如此。)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不当动而妄下之,则反伤其阴,阴伤则积气愈壅于下,而水道为之不利也。)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积不在中而在胁之下者,初起微小,久而至大,则胁满、气逆、喘促、息难,故曰“息积”。今人有积在胁之下,俗名为痞者,其即此症,惟小儿为尤多,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胳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为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饮食过伤,脾不及化,则余气留滞而结聚于此,其根正在胁间。阳明病剧,则上连于肺,此其所以为息积也。)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积不在胃,故不妨于食。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羸者忌刺,恐泻胃气,故必渐次积为导引,久久行之,以开其滞,仍用药饵以和其气,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专恃于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可见治之不易也。)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尺脉数甚,阴邪有余,而水不足也。筋急而见,筋脉拘急而形色外见也。筋者肝之合,阴气不足则肝失所养,故筋急而见。)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疹筋者,病在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故尺脉数甚则候当在腹。腹者,太阴、阳明之所布,今其肝邪外见而腹为胀急,乃木贼伤脾之病也。若其色见白黑,则阳气内亏,病为尤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1:40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同现代肾病的体征表现基本一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1:42
科学阐释中医可能也必要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9-5-25 15:47
中医典籍中有那么多对阑尾炎的阐述!说明了中医典籍对该病的重视和了解!当时的古代各国医学能比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34
阑尾炎是因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为外科常见病,以青年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急性阑尾炎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及妊娠期妇女均可发病。慢性阑尾炎较为少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35
1.急性阑尾炎
(1)梗阻阑尾为一细长的管道,仅一端与盲肠相通,一旦梗阻可使管腔内分泌物积存、内压增高,压迫阑尾壁阻碍远侧血运。在此基础上管腔内细菌侵入受损黏膜,易致感染。
(2)感染其主要因素为阑尾腔内细菌所致的直接感染。若阑尾黏膜稍有损伤,细菌侵入管壁,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
(3)其他被认为与发病有关的其他因素中有因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功能障碍引起内脏神经反射,导致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产生阑尾管腔狭窄、血供障碍、黏膜受损,细菌入侵而致急性炎症。
2.慢性阑尾炎
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反复发作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两大类。前者多由于急性阑尾炎发作时病灶未能彻底除去残留感染,病情迁延不愈而致。后者没有急性阑尾炎发作史,症状隐晦,体征也多不确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36
1.急性阑尾炎
(1)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腹膜时,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
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和钝痛,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
(2)胃肠道症状单纯性阑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有排便次数增多。
(3)发热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
(4)压痛和反跳痛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反跳痛也称Blumberg征,是壁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肥胖患者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患者,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5)腹肌紧张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但老年或肥胖患者腹肌较弱,须同时检查对侧腹肌进行对比。
(6)皮肤感觉过敏在早期,尤其在阑尾腔有梗阻时,可出现右下腹皮肤感觉过敏现象,范围相当于第10~12胸髓节段神经支配区,位于右髂嵴最高点、右耻骨嵴及脐构成的三角区,也称Sherren三角,它并不因阑尾位置不同而改变,如阑尾坏疽穿孔则在此三角区的皮肤感觉过敏现象即消失。
2.慢性阑尾炎
(1)腹痛右下腹部疼痛,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多数患者在饱餐,运动,劳累,受凉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
(2)胃肠道反应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一般无恶心和呕吐,也无腹胀,但老年患者可伴有便秘。
(3)腹部压痛压痛是惟一的体征,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一般范围较小,位置恒定,重压时才能出现。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一般无腹部包块。
(4)体征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麦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阳性。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37
1.血常规
急性阑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一般在(10~15)×109/L。随着炎症加重,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但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白细胞数不一定增多。与白细胞数增多的同时,中性粒细胞数也有增高。二者往往同时出现,但也有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2.尿常规
偶有阑尾远端炎症并与输尿管或膀胱相粘连,尿中也可出现少量红、白细胞。
3.超声检查
可显示盲肠后阑尾炎,因为痉挛的盲肠作为透声窗而使阑尾显示。用以排除最易与慢性阑尾炎相混淆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女性的慢性附件炎及慢性泌尿系感染等。
4.腹腔镜检查
该项检查是急性阑尾炎诊断手段中能得到最肯定结果的一种方法。因为通过下腹部插入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阑尾有无炎症,也能分辨与阑尾炎有相似症状的邻近其他疾病,可同时进行治疗。
5.X线钡剂灌肠
钡剂灌肠检查不仅可明确压痛点是否位于阑尾处,还在于排除可与慢性阑尾炎相混淆的其他疾病,如溃疡病、慢性结肠炎、盲肠结核或癌肿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39
.血常规
急性阑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一般在(10~15)×109/L。随着炎症加重,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但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白细胞数不一定增多。与白细胞数增多的同时,中性粒细胞数也有增高。二者往往同时出现,但也有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2.尿常规
偶有阑尾远端炎症并与输尿管或膀胱相粘连,尿中也可出现少量红、白细胞。
3.超声检查
可显示盲肠后阑尾炎,因为痉挛的盲肠作为透声窗而使阑尾显示。用以排除最易与慢性阑尾炎相混淆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女性的慢性附件炎及慢性泌尿系感染等。
4.腹腔镜检查
该项检查是急性阑尾炎诊断手段中能得到最肯定结果的一种方法。因为通过下腹部插入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阑尾有无炎症,也能分辨与阑尾炎有相似症状的邻近其他疾病,可同时进行治疗。
5.X线钡剂灌肠
钡剂灌肠检查不仅可明确压痛点是否位于阑尾处,还在于排除可与慢性阑尾炎相混淆的其他疾病,如溃疡病、慢性结肠炎、盲肠结核或癌肿等。
诊断
编辑
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白细胞轻度升高,有助诊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42
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44
中医典籍能比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56
但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白细胞数不一定增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58
白细胞数不增多有炎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5 19:59
该项检查是急性阑尾炎诊断手段中能得到最肯定结果的一种方法。因为通过下腹部插入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阑尾有无炎症,也能分辨与阑尾炎有相似症状的邻近其他疾病,可同时进行治疗。
中医典籍能比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26 06:01
手术加中医药,更好。中西医融合更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6 06:30
2)感染其主要因素为阑尾腔内细菌所致的直接感染。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6 06:3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26 06:34 编辑
感染细菌,白细胞数不增多?有炎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6 06:3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26 06:40 编辑
免疫病理学炎症反应之迷
一 急性炎症产生的原因,对于病理学免疫还是一个迷,并没有真正发现研究原因或起源是什么。
1当免疫检测发现在炎症反应中,巨噬对于细菌的清除功能不是加强了反应是减弱的。
如生理最大的清除率是每小时清除100个细菌,如果是猜测应每小时清除为200个细菌而产生炎症,而实际反应率却是细菌每小时清除不到100细菌 或更少如每小时清除20个细菌。
就可以确定,第一级之后免疫增强反应而产生炎症与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是完全不相关的,或者根本不是至今简单猜测以为的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作用的结果了。
2 当然免疫病理学研究就要有很大的迷或了,不知为何巨噬对于细菌清除率没有增强却有了免疫后级反应物质的增多,如补体的增多产生炎症,炎性水肿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6 06:3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26 06:38 编辑
1当免疫检测发现在炎症反应中,巨噬对于细菌的清除功能不是加强了反应是减弱的。
如生理最大的清除率是每小时清除100个细菌,如果是猜测应每小时清除为200个细菌而产生炎症,而实际反应率却是细菌每小时清除不到100细菌 或更少如每小时清除20个细菌。
就可以确定,第一级之后免疫增强反应而产生炎症与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是完全不相关的,或者根本不是至今简单猜测以为的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作用的结果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6 06:41
当然免疫病理学研究就要有很大的迷或了,不知为何巨噬对于细菌清除率没有增强却有了免疫后级反应物质的增多,如补体的增多产生炎症,炎性水肿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6 06:42
当然免疫病理学研究就要有很大的迷或了,不知为何感染细菌白细胞数不增多?有炎症?

作者: 明华 时间: 2019-5-26 13:22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笔者理解:色苍就是现代的黄胆,爪枯就是现代的讲肝掌)”
古人是分得出苍和黄,黄是黄苍是苍,中国文字那么多,没有表达黄的意思?爪是掌?有什么根据?爪枯就指爪干枯,就字面意思,难道还要联想到手掌?有肝病的人指爪干枯有纹也是事实。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9-5-31 08:05
既然认为无可能,当然也就无必要了!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9-6-4 08:11
科学解释中医不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9-6-4 11:37
本帖最后由 悉尼张有和 于 2019-6-4 03:44 编辑
状态应对医学--- 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
Kilter Rectification Medicine--A Chinese Medical System
that Tackles Various Body Conditions
悉尼 张有和 Sydney Zhang YouHe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盲区与中医学的优势,进而探讨中医学的核心价值-状态应对医学的基本特征,从临床实践的现实证明状态应对医学-中医,与现代病因病理医学是人类现代临床医学互补的两大支柱。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grey areas in contemporary medical pathogenesis and the advantage of Chinese Medicine.
It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re ess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 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of Kilter Rectifi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Deriving from clinical experiences and empirical facts, Kilter Rectifi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two most prevailing medical systems adopted by human pathology. These two medical systems supplement one another.
Two medical systems have been regarded by the medical fields as the world’s leading medical systems: Main stream Western medical system and representing all traditional medicines - the Chinese Medicine.
Nevertheless recently Chinese Medicine is being purged by its scholars in China where it first originated. Concerns are being raised regarding its clinical practice and teaching in Chinese Medicine that are vulnerably at the verge of bankruptcy.
〔关键词〕中医学,状态应对,机理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Kilter Rectification, Pathogenesis
在当今的世界医学领域,有两个主要的医学体系:一个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被视为主流医学;另一个是传统医学中的佼佼者-中医学,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被边缘化和面对临床、教学的困境。
一、 現代病因病理医学的盲区与中医学的优势
在笔者看来,把西医学与现代医学划等号是对人类医学的一种严重误导,确切地说,西医学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它只是现代医学的一个主要部分;看似古老的中医学,在使用现代语言和思维表述其核心价值和内在规律之后,亦将成为现代医学的另一重要和必要支柱。
本文把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称之为西医学,是要警示世人:目前的医学观念有误,西医学不等于现代医学,中医学的价值和科学性需要重新认识。
西医学的长处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寻找疾病的不同原因,和认识器官组织的病理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指导。但是要切记,任何医学都只是疾病的某种相关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客观存在与主观的诊治不可等同,因为主观的认识和治疗,有(A)对与错和(B)层次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现代病因病理医学只是诊治疾病的一种主要方法,而不是现代医学的全部或唯一科技。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些論點,本文分析以下臨床病例:
例1、庄某,男,成,咽痛、干,咳嗽伴胸痛一周,诉头晕、全身乏力,双颞痛,怕冷,有铁锈色痰。查:体温摄氏38.4度,眼红,咽红,舌欠鲜、苔薄白黄,脉数90/分。诊断:痰热灼肺、气虚肺弱(肺部感染)。处方:桂枝汤、陈夏六君(人参)汤加柴胡、黄芩、鱼腥草、板兰根、茵陈、杏仁等。用药第三天晚上,其妻(西医)电话说,体温超过39度。答:可用阿司匹林。第四日复诊,其妻说,昨晚患者体温虽高,但自觉良好,不欲服降温药。当夜咯出一些浓痰后,体温回复正常。(1999年6月)
例2、张某,女,成,经常上腹胀4-5年,劳累后腹胀甚,伴怕冷出汗,腰痛腿乏,少许口苦,查:面黄少气,形体壅肿,舌暗红苔黄,脉略弦(82/分)。此患者曾多方求医诊治,不得要领。笔者注意到劳累后腹胀甚,拟为脾虚气弱兼见郁热。处方:白参、干姜、白术、陈皮、枳实、白芍、甘草、龙胆草、柴胡、生苡仁、牛膝、川芎、延胡等。经两周治疗,腹胀诸症尽除,精神抖擞,至今未见诸证复发。请各位注意,这是用人参之补治疗腹胀。(2000年3月)
笔者从医三十年余,先为西医,深明现代病因病理在疾病诊治中的核心意义,及其对相关疾病发生、演变和转归的洞见。然而人体数十亿而无绝对相同者,且疾病之现实非病因病理可以包揽无余。上述庄君,肺部病菌侵染,而体弱难支,如只用抗菌药虽中其一,却不能扶身抗敌,故笔者三十年前亲睹肺炎冷休克的患者,单纯西医亦不救其人,内心忧忧。而今日的科技群英,却视现代病因病理医学为一统天下病痛的唯一科技,举世之民众则朦朦然追随潮流,难辨是非,导致许多病痛失去中医治愈或改善的机会。
张女之疾,相信在西医病名之册为未见。在某些医生那里,理化捡查无异者,应属”无病呻吟”之列。这正是世人中了”现代化之毒”,生病也要按现代疾病名册行之,否则医生无法诊治,患者只能自认”病不逢时”了。
在笔者看来,张女之疾主要病理是胃肠植物神经失调,病因是移民生活的劳苦和精神上的压力;西医药能治与否,也许是个难字。
例3、(这是原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的陈通诚医师所诊治的病例)男,10岁,因肺炎发热住院,经抗菌和支持疗法后,体温正常巳三天,但见面色苍白,神疲声微,纳差,大便软,舌淡脉弱,双肺仍可闻细湿罗音。正因为双肺细湿罗音的存在,不允许出院。陈医师诊为脾肺两虚,治予陈夏六君汤,数剂而愈。
此为著名中山医大之病例,要说明的是:西医概念之外的诸多临床病象,你说它不是病,走遍世界也无人认同。换言之,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疾病概念实属一家之言,把它与现代医学等同,是当今跟风潮流误导众生的最大案例。
分析上述病案是要说明:现代病因病理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主流,但不是全部,因为它对人类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充其量只能是较大部分。严格地说任何科技都有其局限性,而人体与疾病的复杂性,在自然科学范畴应当说是无物可比。
临床医学的现实告诉我们:
(1)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经反复多方检查亦不清楚,使病因病理角度的诊治无从下手。笔者的一位70岁男病患,因体温摄氏38度,X线检查见右胸膜腔有液体,无结核菌感染证据。但悉尼Westmead Hospital 按结核性胸膜炎住院治疗二个月,却见体温更高,纳差,腹胀,身体每况愈下,肝肾受损,消瘦失神,命悬一线。他的朋友看望之后告诉笔者,其生存希望甚微。稍后笔者介绍香港陈医生出诊多次,用中医药助他度过难关,现巳回家调治。至今西医仍诊断不明。
(2)同一病因病理的不同病患,临床病象不同。这类情况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最为突出:病人或怕冷头身酸痛,或咽痒咳嗽,或鼻塞流涕,或腹痛肚泻,或壮热,或寒热往来,不一而足。这诸多异象,西医多以解热止痛药处理,中医则各有其法治之。《實用中医內科表典》把感冒分二十五种见证,足以说明以病毒為主要病因的感冒,所引出的疾病现象,用病因病理学说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那么,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病因病理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必然的。因此,把病因病理医学视为现代医学的唯一代表,是对整个人类医学思维的严重误导。
(3)即便是同一患者,从始至终病程中的临床病象,也存在诸多不同。在《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肺炎从起病到痊愈可有:a)邪犯肺卫,b)热邪壅肺,c)热入营血,d)正气虚脱,e)温邪伤阴等五种常见证候-状态。在医疗实践中,有临床经验的医生都清楚,任何一种现代病因病理诊断明确之病,从起病到痊愈的过程中,患病机体有诸多不同的病象,只是现在的医生习惯于听之任之,让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去发挥作用,只有部分经久不能自愈者,才让医生考虑不同对策。就如前述例3肺炎巳愈,但病人仍是病人,即便站在西医的立场,散在湿罗音就是病态的铁证,从中医来看肺脾虚弱诸多症状、体征十分典型,病因病理医学方法的盲区由此可见。
综上所述,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西医,是当今一个庞大有序的医学体系,其病因、器官病理的科技成就,在病因病理范畴绝对领先。然而,面对自然界最复杂的研究对象人体与疾病,1、西医只是人类医学的一种主要科学方法,2、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不明,西医便失去其诊治优势;3、同一病因病理的疾病,从起病到痊愈不同时期,病人的整体状态不同,西医无法诊治;不同病因病理的疾病可见相同的状态,西医对此亦不能辨识和治疗。这就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局限性和盲区。
中医学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虚实为状态分类的基点,从整体反应状态角度认识和治疗疾病,积垒了超过二千年的相关经验,填补了整体和个体医学无法认识和操作的历史空白,是人类临床医学的重大发明,和世界科技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二、状态应对医学
为了让自然科学界和世人,重新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展现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临床实践价值,为了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医学」正常对话和沟通,让中医学真正成为现代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我们把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定义为:「状态应对医学」。
所谓「状态应对医学」,就是首先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以寒、热、虚、实等整体状态分析为前提,进而考虑整体状态与局部病痛的关系,然后确立治疗方法。即以整体状态为基础,应对局部可能出现的各种病痛。现举例如下:
例A、南韩裔男孩,13岁,其祖母代诉,患儿咳嗽痰多三年,求医无数(其父为律师,富有),但均不显效。谓此行是最后之治。查:体瘦,一般情况差,纳可,二便尚调,舌谈脉弱。处方:新会陈皮10、法夏18、茯苓15、甘草6、黄芪30、防风10、白术15、黄芩15、杭菊15、莱菔子15、苏子12白芥子12,服过七剂后,其祖母问:为何痰不复出。答:已无痰可出。嘱原方再服二周而愈。
例B、尹某、女、40岁,两年来月经量少,一周后仍淋漓不净,有时排卵期大量经血,曾多方求医中西治疗,未见好转。现眠差,腰酸烦躁,怕冷,足底发凉,纳可,大便如石,查:体瘦面苍白,焦虑面貌,舌淡脉沉细。此为气血阴阳俱虚,肝气不舒;处方:八珍汤合生脉散、加柴胡疏肝散、田七等。服药三天后月经干净,经三个月治疗病愈。
以例A而言,如果按慢性气管炎,西医可治什么?以至其祖母说笔者是最后一个医生。此少年患病三年余,身体虚弱,抗病力低下,中医以治整体状态之长,兼以化痰清肺,把不治变成治愈。以例B言之,妇科之疾,又哪止女性激素是否高低而论治,综观全方,只是补益气血、疏肝,仅田七一味调经止血。可见以整体状态为主,兼治局部之病,是中医学独特的立体诊治疾病方法,在经历数千年之后,于当今现代科技海洋之中,仍可治病救人行它学所不能,必可再传后世数千年。
状态应对医学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有非常广泛的实践价值,它能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难治或不治的疾病,对临床各科的许多病痛都有运用的机会。
笔者多次在相关文稿内论及中医学的两大临床优势:
1、诊治病因病理不明的疾病 这类疾病可以说是临床医学的”无底洞”,无边无际,不知其数。只要有症状、体征,患者因为痛苦求医,医生不能因为在疾病名册上找不到相关的病名,而认为无病。但现实之中确有部分医生,因反复理化检查阴性,而诊断:无事或没病。
众所周知,现今人类有六十多亿之众,最近,基因之父Jim Watson公开其个人30亿基因图谱。在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的婚姻,家族的传递、交换,其表现是难以数计的。而做为临床疾病:有症状、体征之异常者,亦相应难以穷尽,相对之下能确立现代病因病理的疾病名册,仅以千计,依此而诊治者,有如地球的局限与宇宙万物之宏大。人类临床医学的实践,不能因为病因病理不明,而不设法解除其病痛,中医学从整体状态分析着手,同时应对局部病变的独特方法,历经二千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诊疗体系,是迄今为止,可以用来诊治万万千千稀奇怪异病痛的第一医学。
这里仅以笔者之所见,举例以资参考。
阳具不温:一男子,年三十余,诉阳具不温多年,伴见肠胃虚寒,喜热食,如吃大白菜时可致腹泻,查:一般情况尚可,舌淡,脉欠力。处方:制附子、干姜合四君子(人参)汤、桂枝汤 ,用药两周后病除。
面红异常:今年四月,一男孩,九岁,因面红异常三日,其母惊异而就诊。查:面奇红,不痒不痛,纳可,大便数日未行,舌红脉略数。疑为大便不行,毒热内炽。处方:柴胡、白芍、甘草、枳实、厚扑、大黄。三剂诸症除。
右下腹痛:方某,男,年近四十。因右下腹痛二天而求治,查:一般情况好,自动体位,腹软,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无反跳痛,二便无异,舌淡红,脉略弦。此病无兰尾炎确切依据,处方:柴胡、白芍、枳实、厚朴、甘草、桃仁、红花、延胡、川楝子、银花。三剂而愈。
2、治愈或改善西医(诊断明确)难治或不治的疾病 诊治现代病因病理明确的疾病,是西医学的绝对优势。问题是,西医面对很多这类疾病,仍无良好药物和疗法,如肝炎、出疹性疾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至今西医无特效药,中医药虽然亦无抗病毒良药,但使用以整体状态分析,兼治肠胃失调的状态应对之法,对急性肝炎的疗效有目共睹,对多种病毒性疾病的病状改善,亦帮助良多。又如对急、慢性胰腺炎的疗效亦佳。
细菌感染性疾病,本是西医学的绝对优势,但如果患者身体状态不好,就可能出现疗效不佳,甚至无效的事实。各种慢性细菌性炎症病人,需要几周或数月治疗,常因细菌耐药、胃肠功能紊乱、二重感染和病体虚弱,成为西医难治或不治之病。这些看似西医占尽绝对优势的疾病,临床上也有诸多情况让状态应对医学-中医发挥长处。
皮肤病只重皮肤,不知体内环境对皮肤病的影响,当类固醇对皮肤炎变控制之后,一但停药,恶劣的体内环境常致皮肤病更形恶化,長期使用类固醇的危害亦众人皆知。中医注重整体状态,在皮肤病的诊疗中更显特色,其中也有不少特效方药。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子宫肌瘤看似病因病理清楚,为无药可治之病,如瘤体过大,或伴见失血过多,西医只有外科切割。某女,年30,患子宫肌瘤,悉尼的西医嘱其手术治疗,该女不从,返上海服中药半年后, 经悉尼的西医再检查,瘤体已消失,但此医不信中医药能治该病,直呼超声诊断有误。稍后,此女怀孕生下一男,现九岁。笔者将此案例告诉原暨南大学医科毕业的一位年轻女士,她说自己亦曾患该疾,稍后看中医治愈,但该校教授不信,认为必定是超声诊断错误。本诊所顾客邓女,患宫肌瘤伴经血过多,因肌瘤直径10厘米,想听笔者的治疗建议。经介绍,邓女就诊于一位精于西医的中医妇科专家,其水准应近于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博导黄健玲教授,治疗建议倾向手术疗法。但邓女自己一直在笔者诊所,购买疏肝清热中药服用,四个月后,超声检查肌瘤已消失。受此啓发,笔者以该法加田七,治疗宫肌瘤经血过多,亦多收良效。
从宫肌瘤的上述所见,对于世人把西医视为现代医学唯一绝对科学技术的思维,应当有所效啓示。正如西人妇女Debra习惯性流产,手术缩窄宫颈后仍然流产,经原中山医大毕业的郭富宁医学博士,用丹梔逍遥散方加黄柏、蛇舌草治疗后,成功产下婴儿。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实,诏示医学科学不能用理化科技,盲目代替人体与疾病的复杂现实,要从客观存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重新认识中医学的实践价值和科学性。
事实上,在巳知用现代病因病理方法诊断明确的疾病中,有很多病被认为有非常理想的药物或疗法,但在临床应用中,亦鲜有100%地适用于每个人,即便最好的医生也有相当数量的病人,医治无效。这些现实都足以让我們反思西医学的局限,应当从状态应对医学(中医)的临床实践价值,和诊疗体系的规律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有效技术,以应对复杂的临床疾病。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找出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三、 结语
人体与疾病的复杂和临床医学的现实,要求我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廿一世纪,重新审视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价值和科学性。
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局限及学科方法的盲区,是任何学科都必定存在和不可变更的特性。正如状态---证候的实质是整体综合反应,与病因、病理和个体相关,但非物理化学的简单加减,是一种随机、模糊的病理生理病象,需要一套特殊的体系来分析归纳,形成一个模糊的状态应对医学体系。这种体系的运作与人类疾病模糊的病象相吻合,真正体现了整体状态的客观存在,和千千万万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状态应对医学」-中医学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医学」,必然成为人类临床医学互补的两大支柱,且将成为运用千万年的诊治疾病的科学方法。
今天,我们有幸能为中医学阐明其状态应对医学的核心价值,为中医学成为人类现代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奠定理论基础;为「状态应对医学」-中医学与「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西医学,共同维护人体的医疗健康事业,造福人类千秋万代奠定基石。
(本文承蒙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黄振兴教授、广州 杜同仿教授、原澳大利亚 澳华中医学会会长杨伊凡硕士、德国张亮中医师、陈建运中医硕士审阅指导,谨此致谢)
(Email-youzhang@tpg.com.au)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有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价值,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5,12:68-70
2、张有和,状态病与器官病,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5,11:58-65
3、陈贵廷等,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笫一版
4、余海若,实用中医内科表典,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月,第一版
5、张有和,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中国中医药论坛(www.cntcm.org ) 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栏(专集),2007年5月
6、张有和,中西医学模糊与精确的科学背景,( 同5 )
2007年6月 初稿 于悉尼
2009/5/4修定 2014/8/12 再修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1:45
、模糊的病理生理病象,需要一套特殊的体系来分析归纳,形成一个模糊的状态应对医学体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1:45
模糊的医学体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1:47
模糊的结果就是用中药治愈率很低!
中药很多是乱用,浪费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1:48
要求我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廿一世纪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1:49
只不过是相对发达,在人体方面的研究科学科技还很落后。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2:54
需要一套特殊的体系来分析归纳,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2:5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4 12:58 编辑
过去现在都没有什么体系,只是有简单技术应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3:00
舌淡红,脉略弦,简单技术应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6:45
中医药针灸的疗效立竿见影!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6:4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4 16:50 编辑
中医药总体治愈率是多少?你统计过吗。
最多超不过百分之三十!
你用中药治愈率是多少,肯定不到百分之三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7:05
病因病理医学方法的盲区由此可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17:1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4 21:07 编辑
病理学研究的病因实际只是全部病因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而疾病产生的原因的最主要部分是与中药治的症状相关的,或者症状是病因的一部分。
但是病理学并没有对于症状的认真研究,不清楚疾病中的症状是如何产生,症状与疾病的关系是什么。
而中药对于症状治愈作用正是中药能治愈疾病的条件。
当然中医是不知道这其中的病理反应药理作用的,只是在简单的对疾病中的症状的治疗,也还是学中医比较明白的人。
而症状本身是不会直接在疾病中产生作用,是有物质扩散或气的扩散的作用。
中医也并不知这种气体物质的存在,当然生理学病理学也不知道。
只有流体酶假说症状受体构象变化相关假说,可以为未来病理学研究指明了道路和建立了研究基础,以更深入的开展疾病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如果没有流体酶假说症状受体构象变化假说,中医药永远是一种简单技术效率低的技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21:02
实践出真知,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就知道,疾病现象根多不可能用数理化去操作,客观上是模模糊糊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4 21:04
是因为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科学化程度还太低!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9-6-5 08:58
“西医院士”樊代明:我为何力挺中医
2017-01-13 07:41:28 浏览量:120519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小波 王海鹰 田楠楠)他是著名西医,人称“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多项成果震动全球医学界。站在西医学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医,却因此招致非议甚至言语攻击。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迄今在国外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在国内首屈一指。但他痛感医学离科学越来越近,却离“病人”越来越远。
他是副部级领导干部,也是一名将军。平日工作极为繁重,但凡有点滴时间,无论在出差路上还是办公室,便提笔写下所思所得,日积月累竟年年著述不断,不敢自称“字字珠玑”但必“字字原创”。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荣获了今年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樊代明。北京深冬的一个下午,樊代明在中国工程院办公室,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樊代明
他为什么力挺中医?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路在何方?中医如何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樊代明回答明快犀利,富有感染力。一问一答中,一下午时间不知不觉流走,全程竟无任何外来打扰。
中医比肩现代医学且不可替代
《经济参考报》:您是著名西医,对中医理解的深度,在当今主流医学界并不多见,而您对中医的支持,更为人所共知。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分级诊疗论坛上,我们注意到,您发言开头就是大力发展中医药、推进分级诊疗建设。您为何如此力挺中医?
樊代明:其实,中医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几千年,需要我们好好去学。学中医不是否定西医;就像说西医好,一定不要随便说中医不好。对此,我有四句话:一是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药学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强调和尊重;二是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中医药学已发展成唯一可与现代医学(西医药学)比肩的第二大医学体系;三是中医药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四是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经济参考报》:如何理解这四句话?
樊代明:先看第一句话。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有着高度概括与精辟评价——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医药前所未有的评价!而屠呦呦研究员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是当今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学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话。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种医学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唯有中医药学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体系,历经风雨不倒,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医药依然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魅力,在越来越多国家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中医热”。甚至在有的领域,中医药学远远走在了现代医学的前面。比如,对于顽固性腹泻,西医一直没有什么有效手段,直到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用肠菌移植治疗法,才明显提升了疗效。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医学典籍如《肘后方》《黄帝内经》,甚至更早时期,即有记载“口服胎粪”等类似疗法。
再如,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力中午12点最强,夜里12点最弱。我年轻时当住院医生值夜班时就发现,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这不就是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么?
再看第三句话,临床中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医急腹症手术能解决急症救人性命,但术后肠胀气有时很难解决,严重影响手术效果。针灸就能搞定!当年尼克松访华,有一位美国记者来华打前站,不巧突发阑尾炎,在协和医院做了手术。手术本身很成功,但术后肠胀气解决不了,后来是针灸给解决的。这位记者回国后写了篇报道反响很大,直接推动了针灸进入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
第四句话,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医学研究越来越纠结于微观,离整体越来越远。现代医学需要向中医药学学习,来帮助自己“纠偏”。在此基础上,两者整合可以形成一个从整体出发、重点关注“人”的、真正有效保证人类健康的新的医学体系。
我们西医不能也不应该看不起中医!至于有些既不太懂科学、又不太懂医学的议论,不要太在意。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看还要以实践说话、疗效说话!
诺贝尔医学奖只颁给微观研究者?有问题!
《经济参考报》:为什么说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
樊代明:举个例子吧。来了个得了肝癌的病人,但在医生心中,总想着这是一个人肝上长了癌,把重点放在肝这个器官上,特别是肝长的肿瘤上。“癌症病人”本来是“得了癌症的人”,现在却成了“人得了个癌”。于是乎,切除肿瘤,切除长了肿瘤的器官,甚至连周边没有病变的组织和淋巴都切除了,结果肿瘤切了,病人却死亡了,其实不治可能他还活着。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
这就是现代医学“出偏”表象之一——“患者成了器官”。由于分科太细,医生们各自注重“自管”的器官,各自注重“自管”的病变,最后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或“自管”器官上“自管”的病变治好了,病人却死了。你看,每一个医生都在做正确的事,但局部正确造成了整体不正确的结果。
此外,还有“疾病成了症状”“临床成了检验”“医生成了药师”“心理与躯体相分离”“重治疗轻预防”等等。
从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医学从宏观向微观迅猛发展,很快将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医学先把人分成多少个系统、器官、组织乃至细胞、亚细胞、分子(蛋白、DNA、RNA)……
临床医学先分成内科、外科、专科,再细分成消化、血液、心脏、骨科、普外、泌外等三级学科。现在继续细分成“四级”,骨科再分为脊柱、关节、四肢等科;消化内科再分为胃肠、肝病、肛肠、胰病……“四级”学科还在继续再分成协作组,最多达十几个。更有甚者,有人似乎认为还不够,国外还提出“精准”外科,不知要精到哪种组织、哪个细胞、哪个基因。
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以不懈的一分为二为特征,似有不把人整体搞个四分五裂、身首异处、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脾胃分家决不罢休。过于强调“分”,现代医学弊端甚至恶果日益凸显。
《经济参考报》:如何看待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医学不是科学吗?
樊代明:我从未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对任何人说过,医学不是科学!这应该以文字为据!我是说,医学不只是科学,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医学里含有科学,但科学不是医学的全部,只是医学的一部分。
科学是研究“死”的物,且方式是抽象地研究两个静止的物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可重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医学研究的是目前人类最难解释的生命现象,不仅重视事物高度的普遍性,更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科学研究再复杂,最终的定律是“物质不灭”,而医学除了物质不灭外,更要回答为何“生死有期”。
医学中绝不只是单一的科学,还有很多其他和科学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部分,包括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心理学、环境学等等。一切与人、与人体有关的方法,医学都要拿过来用。
都说樊教授医术好,别人治不好他能治好,别人治一般他效果显著。我靠的只是科学么?当然有科学,但有的时候,甚至很多时候不只是靠科学。每次去查病房,我第一个进门,会和病人先聊几句。你们村在哪?今年种什么?收成怎么样……离开时我最后走,轻轻带上门,和病人微笑告别。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病人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关怀、暖意、信心!因为他对你有了信任。再加上合理治疗,效果能不更好么?这里面涉及的不只是科学,至少还有心理学、语言学等。因此,在医疗过程中,科学占多少成分,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人来定。
《经济参考报》:您说的现代医学离人越来越远,这个我明白了。但有人问,科技不断向微观领域深入,对医学没有帮助么?
樊代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向微观领域的深入,对医学技术发展有帮助。我至今已发表了SCI论文600篇,不懂这个道理吗?但是,向微观的探索与深入,只有和宏观、整体相联系,对医学发展、对生命健康才真正有意义,这是我当医生40多年得出的体会。
长期以来,还原论的机械生命观,深刻影响着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还原成物理化学反应,生命现象不复杂,只是认识层次的问题。其实远非如此。把一个玻璃杯子摔碎很容易,但把他复原就很难,更何况极其复杂的生命体!
生命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只有在一定层次上才会出现。生命的特征不是各部分、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整体特性也不能简单还原。生命是以整体结构的存在而存在,更以整体功能的密切配合而存在,这就是医学与科学的区别。把一个生命系统剖分成各个部分,不过是一个死物,或是一个失去了生命的物体。
近五十年来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几乎全部颁给了从事微观研究的学者。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这种导向,使科学发展走向“出偏”。人体解剖成器官,器官在显微镜下细化,分子刀再把细胞分成分子,再进一步细化……就这样,很多医学研究游离于分子之间不能自拔!沉迷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创造了大量与治病无关的论文!与此同时,医学人文体无完肤,基础与临床隔河相望;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本来恩人般的医患关系现在成了仇人相见;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生成了截然分开的队伍,两者的追求目标和追求结果完全不同……
这种令人难以承受的现实,难道是医学发源的初衷和目的么?因此,简单地用科学的规律来衡量、要求医学,是不对的!医学就是科学,或医学只是科学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武断的,是我不能同意的!
整合要突破定式 看不到经络,经络就不存在?
《经济参考报》:您前面提到,中医药学是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如何理解“整合医学时代”?
樊代明: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一个时代,是农业革命催生的经验医学时代或称传统医学时代。在这一漫长时期,先后出现过100种以上的医学体系,都是有理的、有效的、有用的。但可惜的是,除中医药学一枝独秀、大放异彩外,其他绝大多数现在都已落伍,甚至销声匿迹。其原因有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武力掠夺、血腥镇压、神学崛起、宗教惑行等,当然还有自己不争气。
第二个时代是工业革命催生的生物医学或称科学医学时代。西医学开始并不强盛,自从将科学作为发展的方法学逐渐引入并形成现代医学后,带来了长足进步,但也逐步走上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近亲繁殖、孤芳自赏的道路。目前,现代医学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发展问题。如:人类4000多种常见病,90%以上无药可治,感冒能治好吗?不治也好;7000多种罕见病,99%以上无药可治;恶性肿瘤已占人类1/4死因,很大一部分治了不如不治。
尽管一个又一个医学模式不断登场,循证医学不够来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不够再来精准医学……但都未解决问题,因为它们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在局部或末端发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用科学或生物学的方法,还必须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全面系统认识人和人体,必须走向第三个时代——整合医学时代。
我们所倡导的整合医学是整体整合医学,和国外所谓的整合医学不一样。我们倡导的整合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从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出发,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并将人放在更大的整体中考察,将医学研究发现的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将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转化成经验,将临床探索中发现的技术和艺术聚合成医术,在事实、经验和艺术层面来回实践,从而形成整合医学。正如我前面所说,唯一能与现代医学比肩的中医药学,应当是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经济参考报》:有观点认为,中医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始终是个难题,应该是“中西医配合”。如何理解配合、结合、整合?
樊代明:所谓配合,分了主次,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中医如果只知一味配合西医,就会丢掉老祖宗的理论和做法,丢掉长处和优势,没有出路。
结合就是不分主次,就像夫妻结婚,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设想很好,但在实际中远非如此。这夫妻两人,经常磕磕绊绊不说,还时不时吵得鸡飞狗跳,极端时甚至大打出手,恨不得灭了对方,当然主要是西医药灭了中医。还想生个孩子?门儿都没有。为什么?个性不合,思路差异很大,就是你提到的两个不同的体系。
那怎么办?就需要中西医整合,不仅不分主次,不分你我,和和美美过日子,还要生出一个比爸妈都强的优秀子女——整合医学,一家人一起对付各自都搞不定的疾病。但这种整合,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要你情我愿、甜甜蜜蜜谈恋爱,不能强行拉郎配,谈恋爱期间多发现对方优点、多向对方学习,只有这样最后才能高高兴兴结婚生子。
当然,我们所说的整合医学,不只限于中西医整合,要整合一切有关人的知识,由此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最近几年,不断有中医药大学设立整合医学系、整合医学学院,为更多有志于中西医整合的中医人才、西医人才,提供了平台。如果越来越多人这样做,何愁走不出现代医学发展的困境?
《经济参考报》:在具体实践中,中西医两种体系怎么整合到一起?
樊代明:中西医有共通性,最根本一点就是,它们都服务于人类的健康、生存、繁衍和发展,这是整合的起点。而在这一总目标下,中西医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性,则更为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殊途同归嘛。
比如,西医和中医一样,也非常强调经验和跟师学习,因为医家所需的经验,从书本上看不到学不来,这是医学家和科学家之间显著的区别;再如,西医也高度重视生理和心理相互关系对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调身调心并重高度一致,只是现在西医越来越“科学化”了……
在整合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限制。比如,西医用“科学”的手段研究经络,就要找到经络这个“实体”的解剖学依据。但无论通过大体、显微的甚至电子显微的手段,就是找不到,于是有人说针灸是骗人的。但在临床上,针灸有效性又确切无疑。我提出,经络确实存在,看不到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用的方法不行。或者经络这种通道是暂时的、瞬间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刺激结束立即还原,不是恒定的。不恒定就看不到,看不到就等于没有吗?宇宙中暗物质占90%以上,暗物质看不见就等于没有吗?就像没发明显微镜时看不到细胞,但能说没有细胞么?
我们平时走路都是横平竖直顺着路走,但一旦遇到火灾,肯定是哪个地方没有火或火比较小,就往哪边走。火灾时走的“路”,就是应急的路嘛,肯定和平时不一样。火灾过后,我们还走原来的路。
《经济参考报》:相信伴随着整合医学时代的到来,中医药学将迎来更灿烂的前景,而整合医学也将因为中医药学的加入而更好发展。回归现实,相较于西医的主流强势地位,中医的生存发展仍是当务之急,您对此有何建议?
樊代明:这个问题,细说起来又是一篇大文章。我简单谈几点思考。
首先,中医要挑西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情去做,这是弱者证明自己、生存发展的有效方式。先不说99%的罕见病西医无计可施,就是最常见的感冒,西医也没有办法,基本都是靠人体自身抵抗力自愈的。中医没有必要在西医很强的领域去证明自己,因为你做得好也说明不了什么。
当然,中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情,西医也可以去做。中医、西医都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事情,两个加在一起去做。
其次,中医一定要紧紧抓住自己的整体观,这是和西医相比最大的优势;同时,在局部、微观层面发现的东西,一定要和整体、宏观相联系,决不能走现代医学陷入局部、微观而无法自拔的老路。
再次,中医一定要以疗效为标准,而不能只以某一个或几个“科学”的指标为评价依据。
……
采访结束时,已近七点。在北京沉沉夜霾之中,路灯灯光昏黄不堪,但回家的二环路依稀可见……
■人物简介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消化病学专家,重庆人。
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消化学会副主席,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
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医学发展宏观战略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获法国国家医学院塞维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奖励。在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超过600篇,论文引用次数逾2万次,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率名列该专业国内国际前茅。(来源:新华社)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09:51
多项成果震动全球医学 ?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09:52
我的中医药有效率70-80%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09:53
没有疗效的中医是骗子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09:5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5 10:12 编辑
院士中医没入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09:55
近五十年来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几乎全部颁给了从事微观研究的学者。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这种导向,使科学发展走向“出偏”。人体解剖成器官,器官在显微镜下细化,分子刀再把细胞分成分子,再进一步细化……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09:56
你用中药治愈率是多少,肯定不到百分之三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0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5 10:22 编辑
中药用对了应是治愈而不是有效,对于中药有效,不治愈,等于无效!
说明你对中医中药的学习理解还不清楚没有入门!
有效不治愈是化学合成药的药理作用,中药药理完全不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08
在整合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限制。比如,西医用“科学”的手段研究经络,就要找到经络这个“实体”的解剖学依据。但无论通过大体、显微的甚至电子显微的手段,就是找不到,于是有人说针灸是骗人的。但在临床上,针灸有效性又确切无疑。我提出,经络确实存在,看不到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用的方法不行。或者经络这种通道是暂时的、瞬间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刺激结束立即还原,不是恒定的。不恒定就看不到,看不到就等于没有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09
院士不懂经络。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10
气,流体酶,看不到就等于没有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11
或者经络这种通道是暂时的、瞬间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刺激结束立即还原,
?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13
近五十年来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几乎全部颁给了从事微观研究的学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14
或者经络这种通道是暂时的、瞬间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20
经络正确的理解假说,应是经络中的门是受到信号作用,门瞬间开放气或流体酶进入经脉细胞膜中,不断传递流动并释放气或流体酶到细胞间以产生生理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34
气或流体酶假说震动全球医学 ?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36
人称“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3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5 10:39 编辑
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会治脾虚,会治湿阻中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0:41
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知道脾经穴大都太白治什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4:01
第四句话,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医学研究越来越纠结于微观,离整体越来越远。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4:03
中医药治病是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也是在微观产生药理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4:05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9505d07e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4:05
气功病中的非症状受体构象变化病理反应与中药
一 气功中的气流体酶密度的绝对增加与症状类的气体密度增多来源不同。
二 由于气功中的气体流体酶增多不是因症状中受体构象变化的结果,用中药不能疗治气功病。
1虽然气功病中实际症状表现可能非常相同,但是由于气功病中这些症状或病理反应产生的原因或信号物质并不是症状受体构象变化产生物质扩散,用中药不能有治疗作用。
三气功中气体流体酶增长的结构或构象变化是在丹田或肾的相关腺体的受体构象非生理变化或超生理变化的作用,而中药并不能与这种丹田或肾的相关腺体的受体结合以恢复原受体构象,气体流体酶的增加不能消除,就不能治疗气功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4:08
但是在未来的病理学药理研究应用中,用中药治愈症状而治愈疾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在这种结石病炎症反应,最有可能的却是药理学研究成功了能治愈症状的新药物,治疗其中的症状,或者也配合用激素抗生素,而治愈这种疾病,
而用新的化学合成药治如心烦,气短,口干,湿,热等症状,新化学合成药一方面消除产生形成结石原因,新化学合成药一方面治愈产生炎症的,湿,热等症状,是可以治愈这种疾病的。
当然在其它各种疾病反应也都是这种治疗形式了,用新化学合成药治症状,却不会去用中药治症状,虽然新的化学合成药与中药是相同的治愈症状药理,但在应用技术方面肯定是非常不同的了。
在新化学合成药治愈症状应用中的相关技术,肯定是超过中医药治愈症状简单技术的应用的。
如对于症状种类准确性确定性,肯定是超过中医药应用,而中医简单技应用对于确定症状种类是相当困难的不准确的。
但是用新化学合成药,只能是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发展了病理信号学,及药理学,或病理信号学,成为病理学重要分枝体系,却并不能认为就是什么新医学,只是生理学,病理学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药理学新的应用部分了,如同相对论是力学新的增加部分,并不是有了什么新物理学,新力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4:15
中医现代医学病理学结合并不能消除它们本身存在的缺陷。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4:17
在未来科学技术医学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医学技术相比,现代科学技术医学技术也是原始水平,中医更是原始技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4:2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5 14:21 编辑
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与可能存在的外星科学技术文明相差百万年,根本就是原始水平。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6:51
现在的人类科学技术医学技术与一百万年后的人类科学技术医学技术相比就是原始简单技术,不值一提,都会被废除。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6:53
我的中医药有效率70-80%,有效治疗通常在1-3天内显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6:5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5 17:01 编辑
你能治愈70-80%尿毒症?,你能治愈70-80%肾炎?。你能治愈70-80%类风湿?,你能治愈70-80%炎症?你能治愈70-80%癌症?,你能治愈70-80%糖尿病?,你能治愈70-80%爱滋病?,你能治愈70-80%非典?。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7:0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5 19:37 编辑
你治尿毒症,癌症在1-3天内显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5 19:38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000f6c00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10:2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6 11:13 编辑
解释中医要分清解释的是古代中医论述,还是中医药实验。
实际都有。
但是也都仅是以现代病理学药理学内容的解释。
关于中医药实验古代做了分析论述,但是由于原始条件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的研究分析只是简单猜测。
而对于这些实验现在也可以分析研究,但是也不能仅以已有生理学病理学能完全解释清楚。
因为中医药相关实验反应现代病理学药理学并没有作过,当然也没有分析研究过,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直接解释说明。
中医药实验对于病理学是一种新的实验反应,就要建立中医药实验相关假说,
二 分析实验从简单开始
1中药可以治愈症状,如失眠,食少。
三 由生理反应分析症状的病理形成的原因。
1首先是在信号系统或激素反应系统开始生理反应活动。
2如果有了症状或非生理变化首先也应是在信号系统的相关结构生理物质合成的病理变化。
3如激素类物质合成增多或减少必定会有症状形成如组胺合成减少,胃酸合成减少,胃蛋白酶减少,消化减弱,中医的脾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15:4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6 17:11 编辑
比如
中药治失眠安眠药治失眠
安眠药治失眠是有效率百分之九十
中药治愈率失眠是百分之十
虽然中药肯定比安眠药好,但是由于中医用中药失眠治愈率远低于安眠药有效率,中药实用价值就很难体现,或中医药不是一种实用只是实验试验。
失眠的人肯定大多数或基本用安眠药治失眠不会用中医药治失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17:12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17:15
或者经络这种通道是暂时的、瞬间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刺激结束立即还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17:1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6 23:35 编辑
经络及其生理反应功能不可能是暂时性的!
经络生理反应功应是持续的存在反应功能。
没分清经络的生理功能与药理作用。
针炙只是经络气体药理治疗功能,是临时性的作用并不等于经络生理也是暂时性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17:2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6 17:23 编辑
专业分析研究能力太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18:2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7 10:26 编辑
恰恰相反,针炙中经络受体门是暂时性关闭,经络物质或气体流动受到阻滞,从而改变了气体在人体内的密度,包括相关症状受体气体密度,并产生离子与症状受体结合恢复受体生理构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22:53
看不到经络,经络就不存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22:58
你见到了经脉的物质组成结构却有可能不知它的功能及变化。
当然你没见到气就认为气不存在。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9-6-7 09:39
经络的本质几年前就揭开(中国针灸2016年第6期一文),中西医没有几个能看懂。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7 10:1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7 10:17 编辑
没有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基础,对中药应用,针炙治病反应,气功内丹功练习实验的分析研究,是不可能研究清楚经络。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