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关于中西医融合的讨论文章 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22 11:33
标题: 关于中西医融合的讨论文章 转载
       促中西医融合为百姓健康护航


       2019年03月15日08: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和西医不能有壁垒。”全国政协常委、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出席3月12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的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时说,大家应该像同一只手上的手指紧密相连,联合起来,拳头向外,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百姓健康而努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让中医、西医两种医学在维护百姓健康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中西医实现融会贯通还有哪些障碍亟待突破,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与西医药对病因明确的疾病及其症状控制的显著作用互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认为,中医和西医互相补充,不仅对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势必为维护世界人民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也认为,“中西医结合一定是中国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在临床上优势互用,在疗效上1+1>2。”
中西医优势互补共克顽疾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发展,就要突出临床优势,就要把西医和中医的长处都拿过来,两者结合,最后看的是疗效。”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针对难治的慢性疾病,西医、中医都要深究,“取两者之长,我们提倡有序结合、有机结合、高层次结合。”他拿全国人大代表陈香美院士领衔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举例,该项目将中医的整体观融入西医临床实践,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揭示IgA肾病进展新机制,成功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新方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每个病理分期总结中医证候特点,这个阶段西医长处怎么发挥,中医有什么长处怎么治,结合起来防止病情发展,达到保护肾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目的。这就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一个良好示范。”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工作的通知》,一支支中西医联军向威胁百姓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进军。
“最强的中医医院与最强的西医医院联合,在单病种、单环节规范治疗基础上找到中医优势点,形成诊疗方案,已获得专家共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更多权威西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推进项目进度。在经费使用上,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
         姚树坤认为,中西医结合还应该在理论基础方面有一些突破,“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能架起中西医结合的桥梁,用整体的观点、层级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充分利用生命组学技术,解析健康和疾病状态下人体局部和局部、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为能中会西人才成长架桥
          “中西医结合的最佳状态是中医、西医融会贯通在同一个人身上。”姚树坤介绍,他在带学生时会同时讲解某个病人中医怎么治、西医怎么治,还鼓励西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们多读国学经典,“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应该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尤其是西学中人员,对东方哲学有一定理解,才能自觉地接受中医、透彻地理解中医、真正地掌握中医,否则学习中医会非常困难。
          顾建文也建议,“把中西医结合融合在教育中,在后来的医疗工作中,潜意识就能有中西医结合的常规思路。”
         杨宇飞认为,目前综合医院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和使用仍不到位,西不接中、西不学中的现象仍然存在。她在提案中建议,在综合医院全面推广“西学中”人才培养机制和升迁使用机制,促使西医高端人才学习中医。
         杨宇飞还建议全科医师要将中西医基本技能同时作为考核指标,逐步消除西医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班人马的现象,“全科医师应既懂西医,又会开中药汤剂治疗常见病,使用针灸、按摩等预防治疗疾病,这对于医疗设施落后的基层而言特别重要。”
           “中医教育包含了常规的西医教育,因此中医院的医生大多具备西医一般诊疗知识,但西医教育中所含的中医教育内容非常少,综合医院的西医医生大多不具备一般的中医诊疗知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带来了关于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范围的建议,提出医学教育机构要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力度。
           她还密切关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使用问题,“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范围不明确,中西医结合人才在综合医院执业受到多种阻碍。”她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师执业范围采取属地管理,各省在执行法律法规过程中制定了各自的方案,部分省份限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就业范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不能在综合医院的西医临床科室执业。“建议从国家层面规定,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按照规定注册后,如果通过综合医院考核,可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临床科室执业,并按照注册范围开展相应诊疗服务,合法从事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专业医疗服务。”(赵维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22 11:35

开展中西医融合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2-14 10:44:50                来源:健康网                                                                    

        
                           

          刘洪平

          新时代对中医药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具有引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东西方哲学的融合。中医辩证施治,是从人体的整体出发来辩证这个病的性质。西医是以量化指标来看待疾病的实质。这两个不矛盾。中医与西医哲学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文化的像性、辩证、全息、统合思维与西方文化的细分、逻辑、实证、机械还原思维等就像东西两个半球,组成了一个“圆”,两者缺一不可。

          新时代需要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融合发展。中医是全球民族医学里最有系统积累、最有广泛应用、最有科学依据的人类医学瑰宝。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借鉴西医和现代科技成果,进行中西医跨界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当前,系统复杂科学、大数据、物联网、价值互联网的临床应用等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催生中医药研究方式的转变;生物、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为中西医跨界融合研究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融合医学”顺应新时代医学发展潮流。人类的医学发展历程不断演变,近3000年医学史简要划分为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科学(或生物)医学时代和融合医学时代。人类健康光靠现在纯医学的方法是不够的。现代医学面临着医学知识碎片化,专科过于细分,医生知识面局限,把器官当成患者,将症状视为疾病,把检验当成临床,视药师为医师,心理与躯体分离等问题。人类健康医学还涉及到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语言学、艺术、心理学等,凡是和人体有关的学问都应该融合起来服务医学,服务健康,即“融合医学”。有鉴于此,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更加广泛,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融相通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加快中西医融合工程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以中西医跨界融合工程为代表的“融合医学”将寻找开启未来人类健康之门的钥匙,医学发展必然进入到中西医跨界融合医学新时代。

          一、研究方向。

          (一)研究目标。

          1、搭建一个平台。

          为医学新时代搭建研究平台,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西医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2、掌握一批技术。

          解决一批制约中西医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中西医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进中西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更加符合中西医传承与创新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新医学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西医融合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能力和优势。

          3、建立一套理论。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以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方式为助推人类健康提供科技支撑和新的融合医学理论。

          (二)研究方向细分。

          1、中西医药融合工程研究。

          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知识和方法梳理整合起来,扬弃优化,提高临床疗效,服务医疗健康事业。

          2、中西医技融合工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技水平的提高。先进的医疗器械辅助医生,实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所用的医疗器械90%以上来自进口,应加大医技领域的研发工作,大力提升我国自身医技国际地位。

          3、医改医德创新工程研究。

          新时代医改医德医政改革要融合救死扶伤的医德传承,以及现代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以符合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融合现代管理学等学科,与时俱进。

          4、医联网创新工程研究。

          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是信息社会的先进科技,医学发展须借助这类科技成果以求高效和精准;

          5、中西医养融合工程研究。

          三分治七分养,进行中西医医养整合,创建新的医养理论。

          6、中西医体育健康融合工程研究。

          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既要有病治病,更要无病防病。突出体育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强化贯彻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康方针;

          7、中西医心理医学融合工程研究。

          利用艺术、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积极有利、合适的因素,发挥非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为临床中西医药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二、开展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必要性。

          (一)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实践。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人类未来健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推动医学文化科技全球化的有益举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实践。

          (二)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正处于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宜在学科整合中把重点研究力量放到学科融合和学科突破上,以取得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整合进步的领先地位。

          (三)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落实“历史重任”的发展战略。

          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与健康和中西医学相关的跨界研究,积极探索并落实“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重任。

          三、开展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重要性。

          进行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对中西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医学高地的探索,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方法学,通过它可以改变现在的观念,构建医学新的体系和占领医学新的理论高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一)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全球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和而不同”是典型的中国智慧。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实践,为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新时代医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方法。

          医学界公认中西医发展在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还有很多未知问题没有解决。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探索未知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三)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解决人类健康的重要需求。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环境变化,人类健康受到了威胁,现代社会急需新的更高的医学理论来为人类健康服务。

          (四)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创造新医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医学理论有很多局限,新医学体系需要新的科技认知和研究途径。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创新的医学研究方向。

          (五)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

          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医药产业与传统医学理论一样,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科技成果必将促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发展。

          (六)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重要机遇。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必将进入中西医融合新的医学时代,我们提前布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提前占领未来新的医学科研高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健康方面做出我们的贡献。(作者为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特色小镇委员会副会长刘洪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22 11:38

融合中西医优势 提升医学发展境界
时间:2018-1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赵维婷整理

  编者按:近日,在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上,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2位两院院士和10余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以及来自海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中医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从中医肿瘤学、内科疾病与中药资源、药效物质与新药开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展开高峰对话,共同探讨中西医汇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现将大会专家报告的精彩部分摘编如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西医汇聚已成医学突破的必然途径
  葛洪在1700年前就已开始用青蒿治疗疟疾,并在《肘后备急方》中留下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千古名方,启迪屠呦呦研究员成功提取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病人的生命。他还在世界上首次详细描述了天花的病状,利用从天花病人皮肤上制得的粉末,让孩子们吸入以预防天花病毒。这一方法后来沿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传播开来,从而促进爱德华·詹纳(1749-1823)成功开发针对天花的疫苗。这是中西医汇聚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最早范例。
  中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医理念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造福人类的健康福祉。中西医汇聚也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西医还原论的分解分析方法、对抗性的单靶标诊治手段在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既取得了成绩,也遇到了困难。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复方用药以及治未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则可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也为现代医学的演进和医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技术来源和研发思路。另一方面,传统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或薄弱环节也需要借用或借鉴西医的知识、技术、设备或方法来进行弥补和完善。
  在实践上,中医药学逐渐呈现出精准医学的特征,而现代医学也出现了重视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发展态势。系统生物医学则有可能在中西医学之间搭建共通的平台。东西方医学的相互碰撞、彼此交流、进而汇聚融合,已经成为医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
  中西医汇聚将建立起一个融合双方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促进医学科学发展进步,使医学科学更智慧、更精准、更强大。中西医汇聚可产生 1+1>2 的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整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能够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的整合医学,从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启动全球中医药大科学计划 促进中西医融合
  建议加强中医药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或大科学策划。加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国家中医药康复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的布局和建设工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支撑。
  设立中医药传承发展科技专项,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启动全球中医药大科学计划,充分利用中医药的引领作用和原创优势,组织开展“我主人随”的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促进中医药学与西医学的融合发展,制定标准和规则,推动中医进入主流医学体系,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国医大师王琦:建立中医体质治未病三级预防体系
  体质可分是“治未病”抓手,体病相关是“治未病”的依据,体质可调是“治未病”的手段。建立中医体质治未病的三级预防体系有利于将慢病防控关口前移。其中,一级预防(未病先防)指通过改善偏颇体质, 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欲病早治)指在疾病临床前期,调整体质,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既病防变)指掌握体质差异,确定疾病的变化趋向,防止疾病加重与并发症发生。
  2011年山东青岛市开展“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公共卫生服务,对3328份有效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率达58%,人均感冒发生次数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0.74次,降低率达44.25%;身体状态改善率达26.3%。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道地药材是中药资源的核心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道地药材是中药资源的核心,其道地性理论是中医药的精髓。
  常用500种中药材中,有道地性的药材占200种,其用量占80%。
  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居群”,道地药材的道地性越明显,其基因特异化越明显,逆境能促进道地药材的形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槐耳颗粒有效预防肝细胞癌复发
  槐栓菌或槐耳是一种生长在硬木树上的浅褐色伞菌,作为中药应用已有近1600年。槐耳颗粒是从干燥的菌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槐耳颗粒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在免疫力,激活细胞周期阻滞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我们进行了一项多中心(有39家医院参加)、随机、平行对照Ⅳ期临床研究,来评估槐耳颗粒作为肝细胞癌术后辅助药物预防肿瘤早期复发的效果。
  研究发现,槐耳颗粒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提高,肝外复发率降低,有力证明了槐耳颗粒作为术后辅助药物在减少肝细胞癌复发、提高生存率方面的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多组分用药可能增强青蒿素药效
  青蒿素是目前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线抗疟药物,其抗疟机理存在多种假说。当前有关青蒿素抗疟机理的合理解释是:疟原虫大量降解血红蛋白,释放极高浓度的血红素,青蒿素被高效激活,从而结合一系列靶标蛋白,导致寄生虫死亡。
  最近,有研究证明青蒿素攻击多个靶点,表明药物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导致高水平的青蒿素耐药性。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蒿素耐药性的机制,并提出可能改善青蒿素复方疗效的方案。
  疟疾病理过程复杂,疗效与治疗时机相关。还有研究发现,多组分用药可能增强青蒿素药效。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离子通道在中药作用机制上有重要作用
  中医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如果想要更好地研究中医药,就需要做一些基础研究,了解药物是在哪个靶点上起作用的。这样能让研究人员更好了解疾病的机理,以及中药对人体的改善机制。
  我有幸参加中医药相关研究项目,发现离子通道这类生物分子在中药作用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离子通道是很多药物的靶点,可以预测许多离子通道会是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里耶·瓦舍尔:解析酶的作用机理有助研究中医药
  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威胁重大。很多细菌的耐药跟酶相关,如果能对酶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进行解析,就能找到相应的蛋白,从而进行药物开发。这种模型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比如艾滋病的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蛋白质,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应对蛋白质的突变,因为它的突变会影响到与药物的结合。如果我们的研究方向被证实是可行的,那这对所有的药物研究都是可行的,包括对中医药的研究。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约纳特:采取措施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
  抗生素是上个世纪的重要发明,治愈了许多传染病患者,但如今抗生素面临着严峻的耐药性问题。抗生素研究已经不是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停止了抗生素耐药的研究,也没有支持新抗生素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指出,医疗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但必须采取应对措施。研究发现,抗生素的潜在结合位点,往往不参与蛋白质解码等过程,如果可以阻止这些结合位点的形成,就可以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对此,我们的研究团队将对每一种致病菌制作出特异性的抗生素,这与传统的广谱抗生素有着极大区别,不但避免了耐药性产生,也规避了抗生素可能对人体其他有益菌的影响,在生物降解方面做到最大优化。
  (本版文字由记者赵维婷整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22 11:39
    请大家关注,请大家评论,请大家继续发表相关内容。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2 14:28
1+1>2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2 14:30
如果想要更好地研究中医药,就需要做一些基础研究,了解药物是在哪个靶点上起作用的。这样能让研究人员更好了解疾病的机理,以及中药对人体的改善机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2 14:32
青蒿素是目前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线抗疟药物,其抗疟机理存在多种假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2 14:33
用整体的观点、层级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充分利用生命组学技术,解析健康和疾病状态下人体局部和局部、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2 14:34
层级之间的关系局部、局部之间的关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2 14:35
dffaaoo 发表于 2019-4-22 14:32
青蒿素是目前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线抗疟药物,其抗疟机理存在多种假说。

假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2 14:37
结合起来防止病情发展,达到保护肾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目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2 14:38
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停止了抗生素耐药的研究,也没有支持新抗生素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指出,医疗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4-22 14:5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4-22 09:37 编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整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能够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的整合医学,从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一一关于中西医结合,出席的各位名流中,唯有陈女士的认识与总结十分到位,赞一个!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4-22 15:3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4-22 09:37 编辑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里耶·瓦舍尔:解析酶的作用机理有助研究中医药
  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威胁重大。很多细菌的耐药跟酶相关,如果能对酶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进行解析,就能找到相应的蛋白,从而进行药物开发。这种模型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比如艾滋病的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蛋白质,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应对蛋白质的突变,因为它的突变会影响到与药物的结合。如果我们的研究方向被证实是可行的,那这对所有的药物研究都是可行的,包括对中医药的研究。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约纳特:采取措施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
  抗生素是上个世纪的重要发明,治愈了许多传染病患者,但如今抗生素面临着严峻的耐药性问题。抗生素研究已经不是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停止了抗生素耐药的研究,也没有支持新抗生素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指出,医疗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但必须采取应对措施。研究发现,抗生素的潜在结合位点,往往不参与蛋白质解码等过程,如果可以阻止这些结合位点的形成,就可以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对此,我们的研究团队将对每一种致病菌制作出特异性的抗生素,这与传统的广谱抗生素有着极大区别,不但避免了耐药性产生,也规避了抗生素可能对人体其他有益菌的影响,在生物降解方面做到最大优化。


一一细菌的感染与治疗,是细菌、机体、药物三者相互作用与斗争的过程。机体(组织器官)的内外环境、血液循环、营养状态、特异与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状态……对细菌感染的发展转归与预后,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4-22 15:31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18:2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4-25 18:29 编辑

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原始简单技术相加不是1加1大于2,是小于1
首先现代医学药理学还只是正在研究发展中的,离正真科学技术差很远的相当不完备的科学。
与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技术的医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1现代医学在病理学药理方面的研究都是初步的认识,如对病理反应研究基本只是对病理结果,而不是病理原因的研究发现。
2或者病理学药理药是相对宏观的病理物质结构研究,不是对微观病理物质对微观病理结构的研究认识。
3而中医药就只是一种原始简单的没有研究药理学,没有研究科学原理的技术应用,中医药技术应用本身更不是一种科学技术了。
4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原始简单技术,这2种都不算是真正科学的技术相加的结果,不是大于2,只能是小于1.
5且这种结合,对于中医药技术原理的研究也毫无作用,对于医学科学本身的研究发展毫无作用
6
7
8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18:32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能够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的整合医学,从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18:3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4-25 18:35 编辑

用现代医学技术不能解析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不能解析中药作用靶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25 21:43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精)



导语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著的《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精)》是一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作品。既讲家中的真人真事,又有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评论,内容都接近中西医理论与实践。这些话题加以深思,都有益于认识或解决某些医学中的问题。
                                       
内容提要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精)》是汤钊猷院士继“控癌三部曲”(《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后,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防治现状的反思、求解之作。
    书中汤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对西医的客观认识,提出“创中国新医学”的见解,并认为其核心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是“西学中”,即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可供广大中西医肿瘤防治医务人员,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细细读来,书中亦能体会到一位西医大家的家国情怀,无私地将对亲人的浓浓柔情和深情怀念融入到“创中国新医学”的医学事业发展中去!更让人敬佩的是,作为西医大家,对传统中医学的热爱和推崇,对后学的殷切期望,在当下的今天,更是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汤钊猷,1930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教授,美国和日本外科学会名誉会员。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UICC)理事、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最早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获1979年美国金牌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从事肝癌转移研究,最早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2006年获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吴阶平医学奖和陈嘉庚生命科学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曾任9本国际杂志编委,主编专著9部,英文版《亚临床肝癌》被誉为肝癌防治领域中的里程碑著作。发表SCI/SCI—E论文266篇(第一/通讯作者11 7篇)。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有4人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目录

            
第一章 从医六十余年的反思
  一、本书的由来
  二、现代医学—业绩毋庸置疑
    1.从诺贝尔奖看现代医学的贡献
    2.癌症研究近两百年的成就
    3.笔者亲历的事例
  三、值得思考的临床小故事
    1.针灸治好儿子、妻子和母亲的急性阑尾炎
    2.高干专家组最年轻的女医生
    3.“肺与大肠相表里
    4.一位肺炎病人的故事
    5.阳虚病人针刺镇痛效果较好
    6.咳嗽的痛楚
    7.“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要改变观念
    8.四位乳腺癌病人
    9.大肠癌手术后
    10.法国病人的奇迹
    11.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
第二章 笔者与老伴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基础
  一、老伴的专业背景和中西医结合标志性成果
  二、笔者的中西医结合工作
    1.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1960)
    2.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体会(1977)
    3.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因素的联系(1982)
    4.肝癌中医辨证论治与中药合并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1983)
    5.中药小复方“松友饮”延长人肝癌模型生存期及其机制(2009—2017)
第三章 完成老伴的遗愿
  一、老伴的遗愿—中西医结合,创中国新医学
  二、老伴最后的日子—西医的奇迹与反思
    1.老伴的病情经过
    2.笔者的深思
第四章 古为今用——与医学有关的中华文明瑰宝
  一、重读《黄帝内经》有感
    1.阴阳五行,总领全局——重视“整体观”的辩证思维
    2.阴平阳秘,终极追求——重视“恢复平衡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形与神俱,终其天年——重视“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5.“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重视“预防为主,早诊早治
    6.辨证论治,实泻虚补——重视“个体化辩证治疗
    7.“精神不进,病不可愈——重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8.“顺者为工,逆者为粗——重视“人文与医术深厚的医道观
  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
    1.慎战——“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2.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易胜——“胜于易胜者也
    4.全胜——“以十攻其一也
    5.奇胜——“以正合,以奇胜
  三、孔子与老子
    1.孔子的“和为贵”思想
    2.老子思维对医学的启示
第五章 近为今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看医学
  一、毛泽东论中西医结合
  二、钱学森论我国医学的发展
  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六章 东西方精华互补——我国医学发展的选择
  一、医学发展的简要历程、特色、背景与互补的理由
    1.中医的简要发展历程
    2.西方医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3.东方医学精华的特色与背景
    4.西方医学精华的特色与背景
    5.东西方医学精华可以互补的理由
  二、东西方医学可能互补的若干方面
    1.“局部”与“整体”互补
    2.“微观”与“宏观”互补
    3.“辨病”与“辨证”互补
    4.“攻邪”与“扶正”互补
    5.“堵杀”与“疏导”互补
    6.“单一”与“综合”互补
    7.“精准”与“模糊”互补
    8.“多益”与“复衡”互补
    9.“速效”与“缓效”互补
    10.“侵入”与“非侵”互补
    11.“治病”与“治人”互补
    12.“重刚”与“重柔”互补
第七章 形成中国新医学需分两步走
  一、第一阶段——“洋为中用”,力求超越
    1.学习西方+质疑西方
    2.学习西方+中医理念
    3.学习西方+孙子兵法
    4.学习西方+近代经验
  二、第二阶段——“中西医结合新医学
    1.“创中国新医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
    2.“中西医结合”是创中国新医学第二阶段的重要内涵
    3.“中西医结合”要重视中医理论精髓,防止废医存药
    4.“中西医结合”不同于“中西医并用
    5.要梳理用最新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的思路和方法
    6.要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和评价标准
    7.目前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
    8.大科学时代医学的展望
附录 李其松教授简介
  一、一般情况
  二、医疗工作
  三、教学科研
  四、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
  五、参与编写的医学专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25 21:49

汤钊猷《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新书出版座谈会举行

   科学网  2019-03-24 18:03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不少人谈癌色变。如何攻克、控制住癌症,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2019年3月23日上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主办,国际著名肝癌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携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克戎教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教授等多位院士,共同发布汤钊猷院士前后历时两年创作的新书《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新作倡导时下中西医结合适宜路径,旨在为既往创作集“控癌三部曲”提供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西学中”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倡导并实施,出现了一批有深厚西医专业背景而又精通中医药疗法的“西学中”专家。后来由于中医的继承与创新不足,加上西医的主流医学地位,“西学中”式微,“中学西”流行,中医与西医的双向学习交流途径中断,西医很少学习中医,中医渐趋西化。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是汤院士在“控癌三部曲”(《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和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对如何“控癌”给出了进一步的具体方案:创建中国新医学,肯定了“西学中”的重大意义,倡导中西医结合(并重、互补)适宜路径。

           座谈会上,樊嘉院士表示,仔细阅读了汤院士的新作,收获和启发很多。他非常赞同汤院士在书中倡导“西学中”,认为中国的医生,对蕴涵着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学,应该在涉猎、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进去、走出来,中西医并重,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主持座谈会,并介绍此次新书发布会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张怀琼副主任对对汤钊猷院士的思考不停、笔耕不辍表示敬佩,并对《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的方向引领意义表示认同,他表示,市卫生健康委和市中医药管理局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正在对“西学中”的相关工作进行推进,如今,不仅是中医界,西医界也有不少院士、专家开始关注“西学中”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方面面,相关部门会认真听取学界专家的意见和想法,争取将“西学中”工作做得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新医学”。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表示,汤钊猷院士和李其松教授以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经验,结合多年从事西医临床工作的客观认识,提出了“创中国新医学”的见解,并将其核心认定为中西医结合,关键是西医要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的精髓,即“西学中”。其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汤院士将对医学、对祖国的思考和感情,融入到了“创中国新医学”的医学事业发展之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顶尖学者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据汤钊猷院士介绍,《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一书是他基于当前国情,提出了应重提并大力倡导“西学中”,让西医认识中医,喜爱中医,从中医中药中找思路、找方法,真正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疗效。之所以花费两年时间,汤院士说,中国新医学,是一个既需引起重视,又会存在不少争议的领域。站在不同的立场,可能出现不同的看法。本书涉及不少西医存在的问题,却并不是在否定西医,而是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只有看到自己所从事领域的问题,才可能找到补救的办法,才可能进一步提高。

戴克戎院士、陈凯先院士先后发言,张伯礼院士视频发言,樊代明院士、陈赛娟院士提供了书面发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以及上海科普作协的20余位专家,在交流发言中,对汤院士的新书作了较高评价,认为《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一书提出“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的主张,让人眼前一亮,引发大家思考,希望医学界同仁能共同为“创建中国新医学”达成共识、开展行动。时下西医学占主流,倡导学有所长的西医前来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有利于借助西医的力量来传承发展中医,形成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互补的新局面,进而创建中国新医学,造福于中国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22:4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4-25 22:59 编辑

汤钊猷:戒烟戒酒是重中之重。其次,现在的中青年人要注意休息,不要劳累过度,要少熬夜。另外,现在手机功能多了,很多人手机不离手。我多年前写的《现代肿瘤学》里,脑瘤还未在十大肿瘤之列,现在已经成为第九大肿瘤了。手机还是会有辐射的,不要老把手机放在耳边、头附近。
原标题:88岁老院士不惑之年开始抗癌研究,“与癌共存”半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22:4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4-25 22:47 编辑

创中国新医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22:49
中国病理学? 中国药理药? 中国生理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22:52
关键是西医要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的精髓,即“西学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22:53
dffaaoo 发表于 2019-4-25 22:52
关键是西医要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的精髓,即“西学中”。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35ea917f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5 22:54
dffaaoo 发表于 2019-4-25 22:53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039&extra=page%3D1&_dsign=35ea917f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b938d996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26 07:07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是癌症的基本原因。医学家管不了。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9-4-26 16:25
       无知村人支持姚树坤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的思考,“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在临床上优势互用,在疗效上1+1>2。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4-27 18:56
1+1>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3 17:48
         开展中西医融合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2-15 11:08
       新时代对中医药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具有引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东西方哲学的融合。中医辩证施治,是从人体的整体出发来辩证这个病的性质。西医是以量化指标来看待疾病的实质。这两个不矛盾。中医与西医哲学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文化的像性、辩证、全息、统合思维与西方文化的细分、逻辑、实证、机械还原思维等就像东西两个半球,组成了一个“圆”,两者缺一不可。
        新时代需要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融合发展。中医是全球民族医学里最有系统积累、最有广泛应用、最有科学依据的人类医学瑰宝。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借鉴西医和现代科技成果,进行中西医跨界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当前,系统复杂科学、大数据、物联网、价值互联网的临床应用等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催生中医药研究方式的转变;生物、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为中西医跨界融合研究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融合医学”顺应新时代医学发展潮流。人类的医学发展历程不断演变,近3000年医学史简要划分为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科学(或生物)医学时代和融合医学时代。人类健康光靠现在纯医学的方法是不够的。现代医学面临着医学知识碎片化,专科过于细分,医生知识面局限,把器官当成患者,将症状视为疾病,把检验当成临床,视药师为医师,心理与躯体分离等问题。人类健康医学还涉及到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语言学、艺术、心理学等,凡是和人体有关的学问都应该融合起来服务医学,服务健康,即“融合医学”。有鉴于此,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更加广泛,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融相通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加快中西医融合工程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以中西医跨界融合工程为代表的“融合医学”将寻找开启未来人类健康之门的钥匙,医学发展必然进入到中西医跨界融合医学新时代。
          一、研究方向。
(一)研究目标。
1、搭建一个平台。
为医学新时代搭建研究平台,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西医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2、掌握一批技术。
解决一批制约中西医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中西医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进中西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更加符合中西医传承与创新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新医学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西医融合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能力和优势。
3、建立一套理论。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以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方式为助推人类健康提供科技支撑和新的融合医学理论。
(二)研究方向细分。
1、中西医药融合工程研究。
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知识和方法梳理整合起来,扬弃优化,提高临床疗效,服务医疗健康事业。
2、中西医技融合工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技水平的提高。先进的医疗器械辅助医生,实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所用的医疗器械90%以上来自进口,应加大医技领域的研发工作,大力提升我国自身医技国际地位。
3、医改医德创新工程研究。
新时代医改医德医政改革要融合救死扶伤的医德传承,以及现代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以符合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融合现代管理学等学科,与时俱进。
4、医联网创新工程研究。
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是信息社会的先进科技,医学发展须借助这类科技成果以求高效和精准;
5、中西医养融合工程研究。
三分治七分养,进行中西医医养整合,创建新的医养理论。
6、中西医体育健康融合工程研究。
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既要有病治病,更要无病防病。突出体育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强化贯彻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康方针;
7、中西医心理医学融合工程研究。
利用艺术、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积极有利、合适的因素,发挥非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为临床中西医药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二、开展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必要性。
(一)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实践。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人类未来健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推动医学文化科技全球化的有益举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实践。
(二)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正处于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宜在学科整合中把重点研究力量放到学科融合和学科突破上,以取得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整合进步的领先地位。
(三)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落实“历史重任”的发展战略。
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与健康和中西医学相关的跨界研究,积极探索并落实“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重任。
          三、开展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重要性。
进行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对中西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医学高地的探索,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方法学,通过它可以改变现在的观念,构建医学新的体系和占领医学新的理论高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一)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全球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和而不同”是典型的中国智慧。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实践,为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新时代医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方法。
医学界公认中西医发展在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还有很多未知问题没有解决。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探索未知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三)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解决人类健康的重要需求。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环境变化,人类健康受到了威胁,现代社会急需新的更高的医学理论来为人类健康服务。
(四)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创造新医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医学理论有很多局限,新医学体系需要新的科技认知和研究途径。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创新的医学研究方向。
(五)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
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医药产业与传统医学理论一样,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科技成果必将促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发展。
(六)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重要机遇。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必将进入中西医融合新的医学时代,我们提前布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提前占领未来新的医学科研高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健康方面做出我们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特色小镇委员会副会长刘洪平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3 20:06
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探索未知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9-5-14 07:44
中西医理论的结合,首先是哲学意识的融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8 17:4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5-18 09:54 编辑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习主席主旨演讲全文来了                                                         2019-05-15 16:10                    


                  
     15日上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img=0,30][/img]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img=0,30][/img]
                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全文实录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个草木生长的美好季节,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聚一堂,共襄盛举。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世界三分之一的陆地上居住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47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星罗棋布。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
         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
         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现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从城市到乡村,亚洲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世俗礼仪、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艺术瑰宝、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制度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
        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没有和平,冲突不断甚至战火纷飞,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人民往来等都会沦为空谈。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恐惧,实现安居乐业、普遍安全,希望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经济发展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亚洲一些民众特别是妇女儿童正忍受着贫困、饥饿、疾病的折磨,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贫困、富足安康,希望各国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消除一些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孩子们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幸福和欢乐走进每一个家庭。
          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4点主张。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吸引我的就是韵味不同的文明,如中亚的古城撒马尔罕、埃及的卢克索神庙、新加坡的圣淘沙、泰国的曼谷玉佛寺、希腊的雅典卫城等。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
           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现在,大量外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
           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中国愿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2018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超过1.6亿人次,入境游客超过1.4亿人次,这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中国愿同各国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为促进亚洲经济发展、增进亚洲人民友谊贡献更大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希望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最后,预祝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8 17:58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8 17:58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发表时间:2015-03-25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url=]大[/url]][[url=]中[/url]][[url=]小[/url]]

                    
[[url=]打印[/url]]

                       
[[url=]关闭[/url]]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如何深刻理解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服务民众健康、防病治病、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中医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几千年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不断汲取历代中华文化精华,有效与人的生命与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药学把中华优秀文化与健康维护的实践有机结合,升华了中华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

  二是中医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几千年的防病治病实践,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有效的弘扬与传播。如“仁者寿”的道德健康理念、“医乃仁术”的医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动态平衡的健康维护、“治未病”的早期干预理念与扶正祛邪治疗法则等,不仅在防病治病中得到医患接受认可、弘扬光大,而且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中医药是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西学东进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使国人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而中医药以包容的胸怀,通过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吸取西医学的科学理念,但并没有被西医淹没,在现代化时代,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并自觉走向世界,在服务人类健康中逐渐被世界人民认可而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是中医药是传统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源于对人体生命现象系统观察与临床经验总结升华形成的中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认知理论独树一帜,不断与时俱进,有效地指导着人们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对人类的贡献、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突破均源于中医药,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病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都彰显了创新的优势。

  五是中医药是维护民众健康的不竭动力。中医学的动态生命观、养生理论与实践、“治未病”的早期干预思想、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整体调节的综合治疗观念、丰富多彩的诊疗方法等在防病治病中效果确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文明宝库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知识与经济社会资源,凝聚着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必须坚持文化自觉与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首先要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深刻内涵,坚持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其次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推进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利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第三是要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与协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创新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维护健康与医疗保健需求。第四是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在服务人类健康中,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形成文化认同与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委员 曹洪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6 18:01
               
一般认为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相继传入中国,才有了中、西医之分,中、西医经过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将近400多年的历程,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中西医融合 是必然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中西医融合的三个层次:临床、基础理论、哲学与思维形式,这也是融合的途径。经过50年的探索,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临床层次的融合,才找到了这个途径。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6 18:3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6 18:35 编辑

:经过将近400多年的历程,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o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8 14:58
中医是什么治病技术?

中医是什么时候成为治病技术的?

中医的生理学论述是正确的吗?

中医的病理学论述是正确的吗?

中药的药理古代研究清楚了吗,现在研究清楚了吗?

中医药治病治愈率与现代药理学药治病有效率能相比吗?相等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8 15:00
如果有1000个病人用中药只治愈了80个或更少,中医药治病成本是不是太大了,中药是不是大都浪费了。
中医药能算是实用技术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8 23:4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8 23:53 编辑

关于气流体酶的发现及建立假说,与古代中医药中的气基本没有关系。
古代中医关于气的论说实际很多并不是气体物质,有些可以用生理学中的物质说明。
但是中国古代中医是将真正的气体物质或流体酶的病理作用,与实际生理物质的气混乱的猜测说明的。
如在脾虚中的脾气并不是气体物质或流体酶物质,是一些已知的消化有关的化学物质,不是气态物质。
但在疾病中的有脾虚,中医就又混乱的以这些消化有关的生理物质去说明如何与疾病有联系。
而实际产生作用的应是真正气体或流体酶。
当然古代及现代中医也都并不知人体中有气体或流酶物质及气体或流酶在生理,病理,药理,超生理中的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01:13
当然现代生理学病理也都并不知人体中有气体或流酶物质及气体或流酶在生理,病理,药理,超生理中的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15:30
dffaaoo 发表于 2019-6-6 10:33
:经过将近400多年的历程,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o

谢谢先生关注。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9-6-23 22:47
都是空谈家的空谈!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扯大旗、刷存要,不可能有印记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00:22
不可能有印记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