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黄帝内经》邪气说并非是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2-24 22:40
标题: 《黄帝内经》邪气说并非是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4 14:48 编辑


中医理论中的误解太多,首先要为《内经》的“邪气”正名。

不理解古人的行文方式,不理解古人的思维特点,不理解古代中医的语言文字及当时中医产生的历史环境,也就造成了不理解古人的概念内涵。种种误解,不一而足。种种纷争,也往往由此而起。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2-24 22:45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4 15:00 编辑

现代中医理论对外感(感染性疾病)病因的认识是以六淫学说为代表的,认为六淫代表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气候的异常变化。然而,把气候变化当作感染性疾病的原因,这是很难成立的,实际上,六淫只是首见于宋朝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所因论》,曰:“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源头《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六淫的提法。

《内经》外感病因理论是以“邪气”学说为代表的。综合《内经》对邪气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外源性、感染性、侵袭性、损伤性、激发性、与气候因素相关性等特点,这些阐述与现代医学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认识相一致,而并非是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2-24 23:01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4 15:03 编辑

1 邪气的外源性

《内经》明确提出,邪气非人身所固有,而是从外而来的,《内经》反复用“客”这一字眼描述这一情形。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夫邪气之客于身也”;《素问·阳明脉解篇》曰:“邪客之则热”;《素问·调经论》曰:“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灵枢·小针解》曰:“客者,邪气也。”。所谓客外来人,甲骨文表示异族军队进犯城邑。
以后随着词义的变迁,“进犯本义消失,篆文再加另造代替,如攻城略地、侵略等所以《内经》反复用“客”字不但说明邪气是从外而来,还隐含有邪气对人体是入侵、侵犯、来者不善的意味。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2-24 23:0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4 15:12 编辑

2 邪气的感染性


《内经》中并没有“感染”一词,对邪气的“感”和“染”《内经》是分开阐述的。如《素问·痹论》:“复感于邪”;《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阴阳俱感,五脏乃伤”;《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等等。


感,金文(咸,全、都)(心),造字本义:心完全被触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心”写成。“感”是说人体对邪气具有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内经》论述人体对邪气的“感”往往是因为人体防御之卫气先有所不足、或脏腑禀赋先有所不足,以致干扰了防御功能的正常发挥,再加上邪气的侵袭,两相作用才能导致人体感“邪”,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也是这个道理。以现代语言就是说,若脏腑功能正常,卫气正常运转,邪气是侵入不来的;只有在卫气相对缺乏、不能运转防护到位的地方,才是邪气侵入停留之所,这也就是感邪之地。


“染”,见于《素问·刺法论》,原文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的是“疫”这种传染性的特殊邪气导致的病情病状相似、大面积流行。染,篆文(水,色浆)(又,取)(木,用以提取色汁的草木),造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篆文异体字将“又”写成“九” 。隶书将篆文的 写成 。“染”代表“疫”这种邪气对人体的影响类似于布被着色一样,已经有了形态很大的改变,而且由于染一批布常常着色一致,所以“染”又有相互之间症状雷同的意思,类似于现在所谓的“传染”。


不过《内经》也明确指出,即使是遇到了“疫”这种传染性强的严重邪气,如果正气存内,防御功能正常,邪气也不能够侵犯。干,甲骨文作(长柄树杈)(十,“又”的变形,表示抓握),表示手握树杈利器。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用尖利的树杈为武器进行狩猎、格斗。此处为(邪气)侵犯的意思。“正”在古文中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作(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改写成一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彳”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所以人体的正气就是讨伐邪气的正义之师,也就是《内经》所谓的人体的防卫系统——“卫气”,《内经》这种重视正气的观点是符合现代传染病的临床事实的。


“感”、“染”相对来说,“感”更侧重于强调人体对邪气的易感性,“染”则更侧重于邪气对人体的侵袭和损害。“感染”一词,究其源头,其实和《内经》有很大的关联的。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2-24 23:18
3.邪气的侵袭性


所谓侵袭性,是指邪气在体内定植、蔓延和扩散的特性,《内经》对此也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内经》反复用“留而不去”、“舍”、“著”等字眼描述了邪气入侵的阶段性的粘附和定植过程,用“中”、“传”、“入”、“散”、“淫泆”等字眼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邪气在体内蔓延和扩散的过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4 23:25
因为人体防御之卫气先有所不足以致干扰了防御功能的正常发挥,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2-25 05:47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9-2-24 22:56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2-24 14:45
现代中医理论对外感(感染性疾病)病因的认识是以六淫学说为代表的,认为六淫代表风、寒、暑、湿、燥、热( ...

六淫只是首见于宋朝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所因论》,曰:“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源头《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六淫的提法。

《内经》外感病因理论是以“邪气”学说为代表的。


------------------------------------------------------------------------------------
王不留先生说:“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源头《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六淫的提法”真的是这样吗?

请看如下这段话: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2-25 06:02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9-2-24 22:59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2-24 15:01
1 邪气的外源性
《内经》明确提出,邪气非人身所固有,而是从外而来的,《内经》反复用“客”这一字眼描述 ...

内经对“邪气”的认识,是指外在因素与人体正气相比较,太过或不及这些环境的变异,则可导致人体生病。


关于“邪气”,请看内经如下描述: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
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2-25 06:07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2-24 14:45
现代中医理论对外感(感染性疾病)病因的认识是以六淫学说为代表的,认为六淫代表风、寒、暑、湿、燥、热( ...

《内经》外感病因理论是以“邪气”学说为代表的。综合《内经》对邪气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外源性、感染性、侵袭性、损伤性、激发性、与气候因素相关性等特点,这些阐述与现代医学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认识相一致,而并非是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



————  其实,“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导致人生病的常见因素和重要因素,这是不可否定的!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2-25 06:20
“气候的异常变化”是怎么进入人体的?是什么东东进入人体?为什么可以进入人体?一句“是不可否定的”太苍白,让人不知所云,在临床上也无法运用,知道怎么进入人体的,是什么东东进入人体,为什么可以进入人体,在临床上就可以知道诊断什么,知道用什么治疗。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2-25 06:33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
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气绝对不是指精微物质,精微物质不可能有太过不及,只有物质的运动才有太过不及。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2-25 08:27
小董先生不是喜欢咬文爵字吗?中医对“气”的解释,您怎么也蒙圈了吗?  发表于 19 分钟前
谢谢!千版的点评,因为,气是精微物质在临床上无法看到与诊断,无法用精微物质治疗疾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25 08:37
        1 邪气的外源性;2 邪气的感染性;3.邪气的侵袭性。先套用西医的病原体,再在《内经》找证据,先射箭后画靶。
        这种先入为主,疑邻盗斧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的大敌!是一种错误的研究方法。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2-25 08:40
董建军 发表于 2019-2-25 00:27
小董先生不是喜欢咬文爵字吗?中医对“气”的解释,您怎么也蒙圈了吗?  发表于 19 分钟前
谢谢!千版的点 ...

邪气,这里的气,确实不一定是“精微物质”。但是,中医的“气”也并不是专指“精微物质”。比如本贴中所谓“气候的异常变化”就不是专指什么精微物质。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2-25 11:29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9-2-25 05:09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9-2-25 00:40
邪气,这里的气,确实不一定是“精微物质”。但是,中医的“气”也并不是专指“精微物质”。比如本贴中所 ...

请问千版精微物质是什么?知道是什么,才能诊断治疗。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2-25 11:37
经典理论的气有标准:天地之道。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2-25 12:59
4 邪气的损伤特性

《内经》明确认识到,外感邪气外侵,对人体具有损伤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邪气伤人”;《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根据邪气损伤严重性的不同,《内经》还对“邪”分为“正邪”和“虚邪”两大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可以互参。“洒淅”,如淋小雨,恶风状;“动形”,身体战栗抖动,恶寒寒战的意思,可见“虚邪”损伤较重,正邪斗争剧烈,所以“洒淅动形”,具有恶寒寒战等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正邪”损伤不明显,正气对它反应弱,所以“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病人自己甚至感觉不到邪气的侵入,在外也看不到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有经验的医生依然可以鉴别出来。

因为虚邪对正气的损伤严重,所以《内经》尤其注重虚邪的预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避虚邪以安其正”;“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而如果防护失宜,虚邪入侵,与卫气相搏,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等等。这些虚邪从外向内侵入导致发热、恶寒、化脓、疼痛、骨质破坏等不同症状的描述和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是何其相似。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2-25 13:11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5 05:12 编辑

5.邪气对人体防卫系统的激发和邪正相互斗争


卫气是中医对主管人体防御系统的统称,正如《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邪气入侵,会刺激引起人体防卫系统奋而抗争,邪正交争,是感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对此《内经》也已经有很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阐述。


《内经》认识到:卫气巡逻周身,对入侵的外邪具有感知和应答的能力,如《素问·疟论》曰:““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此处的“应”就是说卫气能识别、感知到疟邪的入侵,并对它进行反应。从另一方面说,邪气可以激发触动卫气从而使人体防卫系统产生感应。《素问.疟论》云:“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故病作”, 合,甲骨文(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故“合”表示相互接触,卫气与邪气相合则表示卫气感知到邪气后能进一步与病邪接触并进行相互作用。


除了“相合”,《内经》还用“相干”、“相搏”、“相抟”、“相攻”等字眼阐述邪气与防卫系统相互作用这一过程。如《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干”,《说文》:“干,犯也。”,此处指邪气侵犯,被卫气感知,激发卫阳奋起而抗邪,邪气与卫气相互斗争,邪气干涉、干扰、改变了卫气正常的潜隐清净的状态,卫阳转而变得亢奋过强,聚而化热,伤及肌肉,所以使局部肌肉溃烂形成疮疡。膹,本义蒸肉,热气蒸肉;䐜,肿胀,肿大;“膹䐜”在一起形象地刻画了正邪交争、卫气抗邪、肉腐化脓、变生疮疡的发展过程。


此外,《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灵枢·痈疽》:“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都用“相搏”字眼描述了卫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情形。《说文》:“搏,索持也。”,本义捆绑捕获,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搏,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像线绕在纺砖上)(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搏,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十,盾)(尃,“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有的金文将“盾”形的写成;有的金文以“干”代替“盾”;有的金文则以“戈”代替“干”。(因金文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各国文字还未统一,所以金文变化最大);造字本义: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所以这儿与卫气相搏说明卫气与邪气剧烈斗争,正邪相搏,两者交争既可能是卫气经过一番拼杀捕获并战胜外邪,也可能外邪暂时战胜卫气,但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根据正邪交争不同的部位和状态,产生了临床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攻,金文(工,攀城器械)(攴,持械击杀),表示武器、巧械并用。造字本义:用梯械、武器夺寨拔城。卫气与邪气相攻一方面强调了卫气驱除外邪的防御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邪气对卫气的激发和损伤。


《内经》还认识到:卫气循行全身,其运行具有明显趋向病所的特征。如《素问·疟论》提到:“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可见卫气会随着邪气所处的位置而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趋动,邪气侵犯到头项部,卫气行至头项而病发;侵犯背部,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侵犯到腰脊,卫气感知后也能有目的的运行到腰脊以祛邪;侵犯到手足,卫气则有目的的聚集到手足,总之,邪气侵入之所,就是卫气趋向聚集之处,卫气与邪气相合之地,即是疾病所发之所。


《内经》中还用了“集”、“归”等字眼描述了卫气向邪气侵入之所聚集的过程,如《灵枢·痈疽》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讲述脓肿等化脓性感染的形成是卫气定向向病邪聚集、正邪交争的结果,用“归”字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卫气受邪气激发后趋向邪气致病部位的动态过程。


《素问·疟论》云:“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邪气隐藏,卫气感知不到邪气,与邪气相离则疾病暂停发作,卫气感应病邪后向病邪处定向运行,复集病所,正邪交争则疾病又会发作。《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邪气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寒热长时间集结滞留于人体内部,会导致营卫阻塞凝结,卫气定向向病邪处聚集,正邪交争,从而引起骨节疼痛、屈伸不利、肌肉干枯或腐烂化脓、骨骼被侵蚀坏死、筋脉挛缩、局部增生肿胀结节等各种疾病。


《素问·五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人体众多腧穴,正是卫气留止之处,也是邪气侵入之所,同时也是针灸发挥作用的依据。也就是说,针灸正是通过调整卫气状态、调动卫气抗邪功能来祛除邪气、治疗疾病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5 13:3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2-25 13:37 编辑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618&extra=page%3D1&_dsign=3223b856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25 17:59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2-25 05:11
5.邪气对人体防卫系统的激发和邪正相互斗争

       请先生说说:人体防卫系统!包括那些内容?请先生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25 18:1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2-25 11:54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2-25 05:11
5.邪气对人体防卫系统的激发和邪正相互斗争

        《素问·五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人体众多腧穴,正是卫气留止之处,也是邪气侵入之所,同时也是针灸发挥作用的依据。也就是说,针灸正是通过调整卫气状态、调动卫气抗邪功能来祛除邪气、治疗疾病的。
=====================================================
      夏天,贪食生冷,腹痛呕吐。寒邪从哪个腧穴侵入?
       针灸足三里,可以治疗。是怎么样通过调整足三里的卫气状态、调动卫气抗邪功能来祛除邪气,达到治疗目的?含含糊糊说得过去,具体地说是怎么样调整的?就卡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25 19:5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2-25 11:56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2-25 04:59
4 邪气的损伤特性
《内经》明确认识到,外感邪气外侵,对人体具有损伤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邪 ...

     邪气的损伤特性。不是特性,而是本性。风寒暑湿燥火,不伤人,只有风邪、湿邪……才能伤人!邪气伤人是本性而不是特性。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5 20:2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2-25 21:3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融合观》即将出版,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阴阳五行与矛盾论、系统论的融合;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科学实验、实践论的融合;脏腑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即心肝脾肺肾与西医九大系统的融合;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中的150多个重要节点上的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建立一【方-证-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的诊疗体系,其原基概念是证态。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2-26 09:26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9-2-26 01:2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2-25 11:53
邪气的损伤特性。不是特性,而是本性。风寒暑湿燥火,不伤人,只有风邪、湿邪……才能伤人!邪气伤 ...

如果气是精微物质,那么邪气就是不正常的精微物质,邪气就是与正常的精微物质不一样的精微物质,怎么诊断不正常的精微物质?怎么治疗不正常的精微物质?别说古人,就是现代人也不可能诊断治疗精微物质。精微物质用肉眼看不见,古人说邪气,是古人骗人吗?古人可以看见精微物质吗?古代又没有仪器,怎么可能看见精微物质?证明现代人说:气是精微物质,纯粹是想当然,望文生义,胡编乱造。可以看得见,可以运用,可以诊断治疗的气是什么东东?炁,火堆旁跳舞,从文字含义看,就是运动,运动可以看得见,人可以运用,并且可以诊断,并且可以用运动改变运动,就是治疗。显然气不是精微物质,而是指运动。邪气就是影响正常的生命运动的运动,可以诊断治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4:29
dffaaoo 发表于 2019-2-25 20:21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融合观》即将出版,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阴阳五行与矛盾论、系统论的融合;取象比类与形 ...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4:30
dffaaoo 发表于 2019-2-25 20:21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融合观》即将出版,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阴阳五行与矛盾论、系统论的融合;取象比类与形 ...

好多有价值的帖子,被他搅的不能继续交流下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4:3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2-26 15:13 编辑

显然气不是精微物质,而是指运动。邪气就是影响正常的生命运动的运动,可以诊断治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5:13
精微的气的物质的运动,邪气是精微的气的物质的运动密度增减变化,产生非生理信号反应,邪气是非生理信号物质,邪气是病理反应物质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2-26 16:41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9-2-26 08:43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2-26 07:13
精微的气的物质的运动,邪气是精微的气的物质的运动密度增减变化,产生非生理信号反应,邪气是非生理信号物 ...

精是精微物质吗?你可以看到精微物质吗?从文字含义来看,精,精选上等好米,就是运动达到一定程度,就是运动的精确到位,可以看得见,还可以计算测量,还可以有标准,还可以诊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7:02
精是精微物质吗?你可以看到精微物质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7:0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2-26 17:20 编辑

你可以看到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量子,电磁场物质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7:21
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量子,电磁场物质是精微物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9:38
在临床上怎么诊断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量子,电磁场物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9:40
中医药实用技术讲解
三步四用

第一 步

脉定脏府

1左寸心
2左关肝胆
3左尺肾

1右寸肺
2右关脾
3右尺三焦
第二步
脉象
分阴气,血,热,湿,痰,热

第三步
对症状
如心烦口渴失眠食少
四     以上三步对中药的药性

左寸心脉阴虚的烦,用麦冬
左寸心脉
热的烦,用黄芩,黄莲,栀子
左寸心脉阴虚的失眠用麦冬
左寸心脉热的失眠,用黄莲,栀子
右寸肺脉阴虚,渴,用麦冬,
右寸肺脉热,渴,用黄芩,黄莲,栀子
右关脾脉虚,食少,用党参,黄芪
五脏府关系
推导脏府联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26 19:41
不用诊断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量子,电磁场物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