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治未病”的病的概念是中医的病 [打印本页]

作者: ygmingabc    时间: 2018-12-29 08:52
标题: “治未病”的病的概念是中医的病
“治未病”的病的概念是中医的病
  中医学里没有亚健康的概念,中医的未病也好,欲病未发也好,已病未传也好,这里的病字都是指中医几千年来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而确定的病。而不是现代医学的病。西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医不可能在几千年前就定义西医的病。亚健康是一个现代西医的概念,按WHO的定义:“亚健康是一种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依据王教授对西医亚健康划的圈子,王教授在《人分九种》(185页)说:“我是这样概括的:亚健康状态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觉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一定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是亚健康的一种;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尚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在医学上不能定义为疾病的状态;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又如某重病、慢性病临床上已经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在人体生命过程中,衰老引起的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衰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以上都属于亚健康的范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王教授是完全用西医的疾病的概念来定义亚健康的。如果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去看,我们会发现西医亚健康里绝大部分都是中医的疾病。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由于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不是同一个概念。西医对疾病的确诊要依靠物理、化学检查的阳性结果,要有躯体器官的病理学证据;而中医学诊断疾病所依靠的是按照中医系统理论,看人的机体有没有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可以相互作为参照物互相对照作为参考,但不能够等同。中医的五脏系统在中医理论里是五个功能系统,并非完全指五个器官。要它有现代医学的具体解剖器官的病理性证据,要有具体的器质性的病变,才能定义疾病,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幼稚的。
  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防治西医的亚健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它不是非要在中医理论里弄出个亚健康概念来,而是要用中医的理论、辨证方法、中医论治法则、中医对证候的认知,去分析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从而对现代医学的亚健康进行预防和治疗。这其中包涵着两个层次:一是亚健康的预防,也就是我们通过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状态,用中医学的术语就是要使机体保持阴阳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防止西医亚健康的发生。也就是要求如内经中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此为原则派生出来的养生方法是很多的,我们有专篇论述;二是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医的亚健康进行辨证论治。防止西医的亚健康发展到西医的疾病。因为西医的亚健康大多已经出现了中医称为疾病的病理变化,即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属于中医的已病。所以必须用中医辨证论治和证候分析的方法,按照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进行治疗。对中医来说,这不是治未病,而是治已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方法,不仅对保护人体的健康状态非常有用,防止亚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也是很有用的。但因为亚健康已经是中医的已病,对已病只通过养生保健的手段是不行的,还必须用中医治病的手段来进行治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用中药来进行治疗。也就是内经说的“病已成而后药之”,当然还包括很多的中医疗法。王教授在《中医治未病解读》一书(112页)所说: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防治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未病是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是“未病先防”,我们是同意的。但他说的治未病是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既然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是“既病防变”,既病就是已病,治疗亚健康就是在治疗中医的已病,治已病如何能说成是治未病呢?在这里王教授病的概念不是中医的概念而是西医病的概念。在这本书的(113页)王教授说:“调整阴阳失调状态,是治疗亚健康总的指导原则;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药干预亚健康的治疗大法。”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其本。”中医的治病必求其本,本就是阴阳。调整阴阳失衡状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的指导原则。所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是八纲中的总纲。中医学中的一切疾病都可用阴阳失衡来进行概括。由于西医亚健康状态中大多数是中医概念下的疾病,所以调整阴阳失调状况才能成为治疗亚健康的指导原则。既然阴阳已经失调需要调整,那就不是未病而是已病。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医治疗心气不足、肝郁不舒病证的中医治疗法则,是用来治已病的。如果西医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医学理论看来,确实属于心气不足、肝气郁结,用益气养心、疏肝解郁的治法肯定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若说西医亚健康的90。9%都要这样治疗,我们看就有点偏激了。不把中医的病看成病,而只承认西医的病才是病,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中医的一部分病证是小病、轻病、缓病,是西医的亚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体质学把中医学的这一部分病证说成是非疾病状态下的偏颇病理体质,中医病的概念被彻底地否定了。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408页)说:“当前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逞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因此我国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体质研究课题组在对亚健康的调查中发现,有90。9%的亚健康人口符合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与亚健康的病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相吻合,反映了其病因病理变化过程。”。《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第136页)中说:“证候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候段的病理表现”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82页)说:“体质类型是非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及病理表现,而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分型”。亚健康状态既然符合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反映的又是病因病理的变化过程,那就是中医的证候,就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就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分型,也就是中医的病证,又如何能成为非疾病状态呢?
  另外,我们就按亚健康状态人口占总人口的70%来计算,符合气虚、肝郁、心神不宁诊断的人口就要占到全国总人口中的69。4%。王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里,人分九种中,阴虚质占8。27、痰湿质占7。325%、瘀血质占8。10%、气郁质占7。66、特禀质占4。97%。我们把其中的气虚质与气郁质加起来占全国总人数的21。18%,和与上面指到的符合气虚、肝郁、心神不宁诊断的人口就要占到全国总人口中的69。4%相差甚远。问题出在那儿?“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药干预亚健康的治疗大法”也不成立。西医的亚健康应该有更多的中医治疗大法。
  中医学里没有亚健康,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有的中医学者认为:阴阳失衡导致亚健康,这种论点也是站不住脚的。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变化,因此,阴阳已经失调就是中医的疾病。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4页)中说:“发病、疾病的发生,是疾病的起始阶段,标志着人体从健康状态进入病理状态”。在(246页)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应为“阴平阳秘”。这种平衡状态是动态的、相对的,它随时可以因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干扰而被破坏,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的生理平衡被破坏,导致紊乱失调。”王教授也是同意阴阳失调,阴阳失去调节能力就是疾病的。但在他的体质学里,这个原则就被彻底地否定了。八种病理体质他承认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他认为不是疾病而是非疾病状态,是中医的亚健康,从而否定了他自已的论述。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8-12-29 09:09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8-12-29 09:11 编辑

体检病理指标接近正常值的上限,可视为亚健康。
中医未病概念,应该意思差不多。


只是中医的“未病”概念无法具体确立,
一是无法确诊人体“未病”具体病种的真实存在;
二是无法鉴别“治未病”后疗效的真实性。







作者: ygmingabc    时间: 2018-12-29 18:31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8-12-29 09:09
体检病理指标接近正常值的上限,可视为亚健康。
中医未病概念,应该意思差不多。

未病是无病是健康状态和西医的亚健康没有相比性。承认不承认中医的已病状态是疾病状态才是问题的本质。王 教授的八种病理体类型是病理偏颇,是病理表现,阴阳气血已经失调是中医的病证与证候,还是非疾病状态,还是未病才是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8-12-29 18:57
  先生,好,又没有事先经过您同意,给您帖子做了一下编辑(字号:4号,颜色:黑色,每段文字前面空两个全角空格),如有不妥,请给我留言。谢谢您。


  编辑大概流程如下(先全选文档):

[attach]15061[/attach]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