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漫谈先天之精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25 12:52
标题: 漫谈先天之精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12-25 04:53 编辑

[attach]14968[/attach]



到底什么是“先天之精”呢?

王版主认为: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先天之精,主要是指出生后人体内后天存在的先天之精,以与后天水谷之精的概念相对。在后天人体中,只有我提出的“人体一身器官组织的所有细胞”才符合《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先天之精”的概念和功用。

我个人的意见是:
先天之精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一种组织器官,更不是全身的结构。它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伴随人的一生,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我的理解是,人的受精卵,我们很难看到,但有一种受精卵我们是可以经常看到和接触的,那就是鸡蛋。一般的鸡蛋不是受精卵,只有经过受精的母鸡所产的蛋,才是受精卵。一个鸡蛋(卵)就是一个细胞,经过受精的鸡蛋就是一个受精卵,这里面就含有了“先天之精”。(没有受精的鸡蛋,不含有先天之精。)所以可知卵细胞和先天之精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先天之精和受精卵之间不能划等号。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25 15:0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25 07:08 编辑

我个人的意见是:
先天之精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一种组织器官,更不是全身的结构。

一一赞成。先天之精是一种物质,是一种精微物质,是一种构成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后天之精是指源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微,实质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一类的营养物质,先天之精所指代的一类源于先天的精微物质,应当是和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在一个层面的精微的物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06:41
       肾为先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医宗必读》综合性医书。十卷。明•李中梓撰于1637年。 李中梓,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享年六十八岁。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论》:“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而命寓焉。”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26 07:4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5 22:41
肾为先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 ...

谢谢融合观先生惠顾和补充内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0:11
      在李中梓之前,中医理论中,找不到先天之精,先天之本这两个术语。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与西医已经传入中国,李中梓只提到先天之本,没有提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究竟是谁首先提出来的,还有待于考证。但是,中医基础理论提出来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这是现代中医理论普遍认可的。如果是中医基础理论首先提出来,那么,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就不是经典理论中的概念,与内经的经典著作没有什么关系。经典著作里、经典中医理论中也没有先天之精这个术语。所以,在讨论先天之精的时候,不要拉扯内经的经典著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0:20
     先天之精是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不是经典中医理论中的概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26 10:4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2:11
在李中梓之前,中医理论中,找不到先天之精,先天之本这两个术语。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与西医已经 ...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这个概念,在现在的中医界已经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了。至于内经中有没有这个名词,已经无关紧要。因为中医药也在发展,不必泥古不化,墨守成规。正确的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用于指导临床,治病救人,才是最重要的,必须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26 10:49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12-26 03:3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2:11
在李中梓之前,中医理论中,找不到先天之精,先天之本这两个术语。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与西医已经 ...

先天之精不等于生殖之精,所谓肾藏精,藏有三种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以及先天之精。生殖之精是人发育到一定时期,在先天之精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具有生殖能力的精液,待人步入老年慢慢生殖之精就会枯竭人也就丧失了生殖能力。但是先天之精还是一直存在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26 10:5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2:20
先天之精是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不是经典中医理论中的概念。

你的这个理念不无道理。中医药的发展不一定非要固守经典,不得越雷池一步。中医的外感病治疗,不是已经从伤寒论进化和发展到温病论和瘟疫论了吗?至于先天之精是不是中西结合的产物,那个并不重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0:54
    只要不拉扯内经等经典著作,摆脱中医经典,先天之精可以随便说,可以任意发挥,都不会错。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26 10:5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2:54
只要不拉扯内经等经典著作,摆脱中医经典,先天之精可以随便说,可以任意发挥,都不会错。

先天之精的概念,对应着某种具体的客观存在,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1:03
          现代人对于中医概念不清,是因为西医传入中国之后,许多人接受了西方科学的说法,拿西方科学为标准衡量中医概念造成的。
          现代人把先天之精(生殖之精)与西医的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联系起来,完全是以西医思维解释、破解中医概念。实际上中医理论中没有“生殖之精”这个概念,如同脑脉、心脉、络病……一样,强加给中医理论。《内经》中也没有“先天之精”这个术语,只有精。


    【肾为先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亦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是现代人对于先天之精(生殖之精)解读的时候,最常用的《内经》引语,而这些引语都是在西医思维、西医胚胎学的标准下,断章取义、误读误解《内经》造成的。
      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有这样一段话: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一段话,从来就不引用!!天德、地气,德流气薄,才生出“精”来。


     《医宗必读》,综合性医书。十卷。明.李中梓撰于1637年。明万历年间(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西方医学已经传入中国,李中梓是不是已经接触到了西方医学,我没有考证,不能胡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1:0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2-28 09:09 编辑

        
本神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1:07
     灵枢•决气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歧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歧伯曰:壅遏营气,今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歧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血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歧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1:1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2-28 10:31 编辑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黄帝内经》灵枢 ● 经脉篇第十(原文)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佚名     时间:2012-03-31        繁體中文版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腨)、腳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两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月尤),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伤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罢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责任编辑:张恒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1:11
   大家把原文好好看看,不要断章取义,以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于内经。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12-26 11:28
学习了!从千总的论述和各位的回复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谓之先天之精。不知当否?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26 11:3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3:11
大家把原文好好看看,不要断章取义,以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于内经。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



毛泽东哲学观点撷萃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69379&extra=&page=4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26 11:37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26 03:3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3:03
现代人对于中医概念不清,是因为西医传入中国之后,许多人接受了西方科学的说法,拿西方科学为标 ...

现代人对于中医概念不清,是因为西医传入中国之后,许多人接受了西方科学的说法,拿西方科学为标准衡量中医概念造成的。
          现代人把先天之精(生殖之精)与西医的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联系起来,完全是以西医思维解释、破解中医概念。实际上中医理论中没有“生殖之精”这个概念,如同脑脉、心脉、络病……一样,强加给中医理论。《内经》中也没有“先天之精”这个术语,只有精。

——一个概念,重要的不是它叫什么,重要的是它的内涵与外延。

在机体里,有没有存在一种源自先天的,是构建与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的、精微的物质?如果有,应当给这种物质取个怎样的名字?如果不是命之为先天之精,那么,取个什么样的名字更合适些?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26 11:4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26 03:50 编辑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12-26 03:28
学习了!从千总的论述和各位的回复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谓之先天之精 ...

学习了!从千总的论述和各位的回复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谓之先天之精。不知当否?

——个人的理解,先天之精包含了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如核酸DNA),但又不止于此。如果从先天之精的生理功能来分析,不仅仅是繁衍生命,还有濡养作用、化气、化神、化血、抗邪等功能,则应当还包含了在核酸DNA指导下合成的酶、激素、神经递质等一类的精微物质。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如何去认识元精、元气这些概念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083

研究中医元气的医学内涵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129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12-26 11:4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2-26 03:46
学习了!从千总的论述和各位的回复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谓之先天之 ...

哦!谢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26 11:49
如果从先天之精的生理功能来分析,不仅仅是繁衍生命,还有濡养作用、化气、化神、化血、抗邪等功能……

——人体之精的功能

精宜闭藏而静谧,相对于气之运行不息,其性属阴,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繁衍生命、濡养作用、化血(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化气(先天之精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肺吸入自然界清气,三者合而生成一身之气)、化神(精能化神,是神的物质基础)、抗邪(精足则正气盛,抗邪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99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2:13
    直接说:精子、卵子、受精卵……婴儿,没有人提出异议。经典中医理论没有这个东东,也没有先天之精,不要拉扯中医经典理论。先天之精,大家可以随便说。
      谢谢大家。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12-26 12:2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12-26 12:2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12:13
直接说:精子、卵子、受精卵……婴儿,没有人提出异议。经典中医理论没有这个东东,也没有先天之精,不 ...

《灵枢》说的并精出入谓之魄中的就是元精先天之精。这一点,王教授以前承认过。其中,肺神的名字叫做。其与心神的名字叫做肝神的名字叫做魂……道理是一样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26 12:34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12-26 04:3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4:13
直接说:精子、卵子、受精卵……婴儿,没有人提出异议。经典中医理论没有这个东东,也没有先天之精,不 ...

中医四大经典中确实是没有“精子、卵子、受精卵…”这些名词,但是不等于说中国人体内没有这些物质。中医经典理论中也确实没有“先天之精”这个名词,但是不等于说中国人的生长发育可以不受这种物质的控制和影响。中医经典理论中从来没有过“血压,体温,细胞,神经,淋巴,激素,”等这些名词,难道中国人真的就不会有“血压,体温,细胞,神经,淋巴,激素,”了吗?

请不要书生气十足,死搬硬套古典词句,要发展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要古为今用,也要今明古义,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8-12-26 12:4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12-26 12:34
中医四大经典中确实是没有“精子、卵子、受精卵…”这些名词,但是不等于说中国人体内没有这些物质。中医 ...

千总版这次观点非常客观,这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4:20
       我说的不对,我承认错误,谢谢大家。
       请大家继续讨论先天之精,我向大家学习。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12-26 16:1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6:20
我说的不对,我承认错误,谢谢大家。
       请大家继续讨论先天之精,我向大家学习。

君子之风,钦佩!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12-26 17:24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12-26 12:33 编辑

《黄帝内经》中虽没有“先天之精”的提法,但却已有这方面的论述,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篇也说:“两神相搏(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两处所说的精,应是指的以后东汉王充所说的元精,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王充的元精后来被引人医学,实质就是指的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源泉,故《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古人通过对“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的观察和体验,认识到男女生殖之精的结合能产生一个新的生命个体。《灵枢·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可见,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谓之先天之精。然而在胚胎形成之后,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全赖女子胞中气血的养育。因此,先天之精为原始生命物质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力的基本物质,主要贮藏于肾,并不断获得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依赖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化生为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后天之精由脾胃化生后贮藏于五脏。如《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总之,无论先天之精在现代医学中指的是什么,而在《黄帝内经》中已经粗略地论及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6 17:49
        请看12楼,13楼,14楼,15楼。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12-26 18:11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12-26 12:3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09:49
请看12楼,13楼,14楼,15楼。

谢谢李先生指点!学习交流,一义各表,求同存异而已。李先生客气了,您的学识、学术造诣都很高,值得我等学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7 07:0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2-26 23:16 编辑

      就事论事,心平气和,慢慢交流。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元气是先天之精,那么原精、元神怎么办?先天之气,先天之神怎么办?在中医理论中精气神三者合则为一,分则为三。
        人参大补元气就没有办法解释……

         还请大家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7 07:28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把这三句话从原文中割裂出来,拼到一起,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不知大家的意见如何,心平气和慢慢交流。
        就事论事,“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放到一起产生了逻辑矛盾!大家怎么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27 09:0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23:04
就事论事,心平气和,慢慢交流。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复杂的联 ...

先天之精产生元气,元气产生元神!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27 09:4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27 07:5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6 23:28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

把这三句话从原文中割裂出来,拼到一起,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不知大家的意见如何,心平气和慢慢交流。
        就事论事,“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放到一起产生了逻辑矛盾!大家怎么看?

一一概念的定义与概念的相关文献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定义必须是简洁的,明确的,没有歧义的。如中医基础理论对精(广义之精)的定义:构成和维护生命活动的基本(精微)物质。对先天之精的定义:源于先天的广义之精。

文献,是概念的理论来源,但文献并不能直接当定义来应用。中医的文献典籍极为丰富,对同一事物或同一名词,可以有多种说法与阐述,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文献典籍皆为古代汉语,言简意奥,歧义较多,后人在翻译解读时,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往往掺杂有较多的主观看法于其中,从而造成进一步的分歧与混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7 15:19
     就事论事,“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两句话,两神相搏与“两精相搏”,中医基础理论都解释为男女媾精生儿育女,这种解释合理不合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7 15:38
     我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内经的理解是错误的,断章取义,按照西医的胚胎学套出来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7 15:46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论》:“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而命寓焉。”
  ==========================================
        李中梓,只说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没有说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27 16:0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7 07:38
我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内经的理解是错误的,断章取义,按照西医的胚胎学套出来的。

中医不是宗教,内经不是圣经。经典是用来超越的,不是用来做教条,束缚思想与发展的。理论应当与实践结合,与实践不断互动。在实践中学习继承理论、验证理论、修正理论、丰富与发展新的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7 16:10
   我个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先天之精与经典(明清及其以前)中医理论没有关系。
   先天之精这个概念,西医理论中没有,经典中医理论中也没有。
       先天之精不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原意怎么说都可以。
        牵一发而动全身,先天之精中的精,不是中医理论中的精,中医人不要去讨论先天之精中的精。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27 20:03
先天之精,怎么说都可以。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12-28 16:55
千总1楼
我个人的意见是:
先天之精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一种组织器官,更不是全身的结构。


杏林先生29楼:


先天之精为原始生命物质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力的基本物质


-------------------------------------
问题:二位的表述是不是一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8 17:00
      本人才学疏浅,在明清以前的中医里理论中没有找到“先天之精”这个说法!西医理论中根本不存在先天之精这个术语。所以,先天之精,怎么说都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这个术语,他没有交代是从哪里来的,他引用的内经,不是内经的相关的全部原文,而是断章取义。我已经把原文的全部找出来,发到网上了,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都来讨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8 17:17
         本神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
       大家看看,通篇哪里有男女性交,生儿育女的一点点意思呢??
         本神第八    这一大篇说的是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神的各种表现等等,根本没有生儿育女的一点点意思!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12-28 22:2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8 17:17
本神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 ...

这一篇没有,其他篇也没有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12-28 22:27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12-26 17:24
《黄帝内经》中虽没有“先天之精”的提法,但却已有这方面的论述,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生 ...

千总1楼
我个人的意见是:
先天之精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一种组织器官,更不是全身的结构。


杏林先生29楼:
先天之精为原始生命物质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力的基本物质


--------------------------------------
请教:杏林先生与千总对“先天之精”的表述,是不是完全一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28 22:29
   去 12,13,14,15楼看看原文。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12-28 22:29
llyyjj 发表于 2018-12-28 22:23
这一篇没有,其他篇也没有吗?

《内经》讲性交,大约不止一处两处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12-28 22:36
llyyjj 发表于 2018-12-28 22:29
《内经》讲性交,大约不止一处两处吧?

我知道内经讲过,我肯定内经里有性交内容,谁不信,谁取找证据。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12-30 22:48
llyyjj 发表于 2018-12-28 22:27
千总1楼
我个人的意见是:
先天之精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一种组织器官,更不是全身的结构。

请教千总:


您说的是一种物质。杏林先生说是“生命物质”,这生命物质和物质,是不是一个意思?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18:5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2-31 10:57 编辑

       基础理论名词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把这句话中的概念,一个一个的拿出来,详细的解释清楚,看看精是个什么东东?
      
       生命物质
       精华物质,
       人体生命的本原
       生命活动
       最基本物质
        物质基础

        堆积了这么多科学概念解释中医的“精”是不是南辕北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18:58
   我们先把精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先天与后天是怎么回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31 19:22
         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错误的,曲解经典。
============================================================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什么?????  

           气血津液是不是物质?

            什么是物质?

              中医的精是什么?按照内经原文说?

一一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讲,广义之精也包括了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但机体的确还存在着一类不同于、有别于气血津液的其他精微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无机盐、维生素,乃至于核糖核酸、激素、神经递质等一类的物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21:08
        物质 (哲学名词) 编辑

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意识只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的一种外在表象。 [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21:10
    物质 (化学物质) 编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根据学科的不同,“物质”概念的具体指称有所不同[1]。在化学中,物质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标识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包括:(1)整体或部分地由化学反应的结果产生的物质或者天然存在物质的任何化合物;(2)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团。化学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添加剂,杂质),副产物,反应中间体和聚合物。但不包括混合物、制品(剂),物品。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原子结合形成分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21:11
    物质 (物理学名词) 锁定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等等,都是物质。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人体本身也是物质。除这些实物之外,光、电磁场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物质。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21:17
      物质 [ wù zh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wù zhì ]
1.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2.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生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31 21:21
百度生物化学

……物质组成
生物体是由一定的物质成分按严格的规律和方式组织而成的。人体约含水55-67%,蛋白质15~18%,脂类 10~15%,无机盐3~4% 及糖类1~2%等。从这个分析来看,人体的组成除水及无机盐之外,主要就是蛋白质、脂类及糖类三类有机物质。其实,除此三大类之外,还有核酸及多种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维生素、激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肽、核苷酸等。若从分子种类来看,那就更复杂了。以蛋白质为例,人体内的蛋白质分子,据估计不下100000种。这些蛋白质分子中,极少与其它生物体内的相同。每一类生物都各有其一套特有的蛋白质,它们都是些大而复杂的分子。其它大而复杂的分子,还有核酸、糖类、脂类等;它们的分子种类虽然不如蛋白质多,但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些大而复杂的分子称为“生物分子”。生物体不仅由各种生物分子组成,也由各种各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所组成,足见生物体在组成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而复杂的生物分子在体内也可降解到非常简单的程度。当生物分子被水解时,即可发现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如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核酸中的核苷酸,脂类中脂肪酸及糖类中的单糖等。这些小而简单的分子可以看作生物分子的构件,或称作“构件分子”。它们的种类为数不多,在每一种生物体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实际上,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仅仅是由不多几种构件分子借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由于组成一个生物分子的构件分子的数目多,它的分子就大;因为构件分子不只一种,而且其排列顺序又可以是各种各样,由此而形成的生物分子的结构,当然就复杂。不仅如此,某些生物分子在不同情况下,还会具有不同的立体结构。生物分子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自然界约一百三十余万种生物体中,据估计总大约有  种蛋白质及  种核酸;它们都是由一些构件分子所组成。构件分子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中,按一定的组织规律,互相连接,依次逐步形成生物分子、亚细胞结构、细胞组织或器官,最后在神经及体液的沟通和联系下,形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21:24
       什么是物质?恐怕还有许许多多的说法。西方科学都说不清什么是物质!中医的精是西方科学的什么物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31 21:4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31 13:43 编辑

脱氧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DNA 分子巨大,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含氮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及胸腺嘧啶;戊糖为脱氧核糖。1953 年美国的沃森(James Dewey Watson)、英国的克里克与威尔金斯描述了 DNA 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糖 -磷酸链在螺旋形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 [1]

历史沿革
早期发现
最早分离出DNA的弗雷德里希·米歇尔是一名瑞士医生,他在1869年从废弃绷带里所残留的脓液中,发现一些只有显微镜可观察的物质。由于这些物质位于细胞核中,因此米歇尔称之为“核素”(nuclein)。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进一步辨识出组成DNA的碱基、糖类以及磷酸核苷酸单元,他认为DNA可能是许多核苷酸经由磷酸基团的联结,而串联在一起。不过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长链较短,且其中的碱基是以固定顺序重复排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张X光绕射图,阐明了DNA结构的规律性。
1928年,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从格里菲斯实验中发现,平滑型的肺炎球菌,能转变成为粗糙型的同种细菌,方法是将已死的平滑型与粗糙型活体混合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转型”。但造成此现象的因子,也就是DNA,是直到1943年,才由奥斯瓦尔德·埃弗里等人所辨识出来。1953年,阿弗雷德·赫希与玛莎·蔡斯确认了DNA的遗传功能,他们在赫希-蔡斯实验中发现,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
组成与功能
进入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
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认为它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这个错误的假说,对认识复杂的核酸结构起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核酸功能的认识。
190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提出氨基酸之间以肽链相连接而形成蛋白质的理论,1917年他合成了由15个甘氨酸和3个亮氨酸组成的18个肽的长链。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很可能是蛋白质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参与遗传作用,也必然是与蛋白质连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时生物界普遍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进一步辨识出组成DNA的碱基、糖类以及磷酸核苷酸单元,他认为DNA可能是许多核苷酸经由磷酸基团的联结,而串联在一起。不过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长链较短,且其中的碱基是以固定顺序重复排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张X光绕射图,阐明了DNA结构的规律性。
格里菲斯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转化实验
1928年,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1877-1941)在实验中发现,平滑型的肺炎球菌,能转变成为粗糙型的同种细菌,方法是将已死的平滑型与粗糙型活体混合在一起。
格里菲斯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入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有荚病菌。这说明无荚菌竟从死的有荚菌中获得了什么物质,使无荚菌转化为有荚菌。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呢?
格里菲斯又在试管中做实验,发现把死了的有荚菌与活的无荚菌同时放在试管中培养,无荚菌全部变成了有荚菌,并发现使无荚菌长出蛋白质荚的就是已死的有荚菌壳中遗留的核酸(因为在加热中,荚中的核酸并没有被破坏)。格里菲斯称该核酸为"转化因子"。这种现象称为“转化”。
但这个发现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人们怀疑当时的技术不能除净蛋白质,残留的蛋白质起到转化的作用。造成此现象的因子,也就是DNA,是直到1943年,才由奥斯瓦尔德·埃弗里(O,Avery)等人所辨识出来。1953年,阿弗雷德·赫希与玛莎·蔡斯确认了DNA的遗传功能,他们在赫希-蔡斯实验中发现,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952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先用标记了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加以分离,结果噬菌体将带35S标记的空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只有噬菌体内部带有32P标记的核酸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内成功地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个实验证明DNA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质则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这一结果立即为学术界所接受。
美籍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1906--1981)的噬菌体小组对艾弗里的发现坚信不移。因为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噬菌体的形态和进入大肠杆菌的生长过程。噬菌体是以细菌细胞为寄主的一种病毒,个体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它像一个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头膜和尾鞘,头的内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丝、基片和小钩。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细菌的细胞膜上,然后将它体内的DNA全部注人到细菌细胞中去,蛋白质空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再没有起什么作用了。进入细菌细胞后的噬菌体DNA,就利用细菌内的物质迅速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复制出许多与原噬菌体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新噬菌体,直到细菌被彻底解体,这些噬菌体才离开死了的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
几乎与此同时,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伽夫对核酸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的重新测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响下,他认为如果不同的生物种是由于DNA的不同,则DNA的结构必定十分复杂,否则难以适应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他对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产生了怀疑。在1948- 1952年4年时间内,他利用了比列文时代更精确的纸层析法分离4种碱基,用紫外线吸收光谱做定量分析,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不同于列文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的总分子数量相等,其中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数量相等,鸟嘌呤G与胞嘧啶C数量相等。说明DNA分子中的碱基A 与T、G与C是配对存在的,从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说”,并为探索DNA分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克里克在1957年的一场演说中,提出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预测了DNA、RNA以及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转接子假说”(即后来的tRNA)。1958年,马修·梅瑟生与富兰克林·史达在梅瑟生-史达实验中,确认了DNA的复制机制。后来克里克团队的研究显示,遗传密码是由三个碱基以不重复的方式所组成,称为密码子。这些密码子所构成的遗传密码,最后是由哈尔·葛宾·科拉纳、罗伯特·W·霍利以及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解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31 21:45
双螺旋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后期,瑞典的科学家们就证明DNA是不对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电子显微镜测定出DNA分子的直径约为2nm。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从此,人们立即以遗传学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首先是围绕着4 种碱基怎样排列组合进行编码才能表达出20种氨基酸为中心开展实验研究。 [3]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被阐明,揭开了生命科学的新篇章,开创了科学技术的新时代。随后,遗传的分子机理――DNA复制、遗传密码、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作为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工程蓝图的基因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相继被认识。至此,人们已完全认识到掌握所有生物命运的东西就是DNA和它所包含的基因,生物的进化过程和生命过程的不同,就是因为DNA和基因运作轨迹不同所致。
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果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沃森
沃森
沃森(1928一)在中学时代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15岁时便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当时,由于一个允许较早人学的实验性教育计划,使沃森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完整地攻读生物科学课程。
在大学期间,沃森在遗传学方面虽然很少有正规的训练,但自从阅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这本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书籍,促使他去“发现基因的秘密”。他善于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善于用他人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只要有便利的条件,不必强迫自己学习整个新领域,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
沃森22岁取得博士学位,然后被送往欧洲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为了完全搞清楚一个病毒基因的化学结构,他到丹麦哥本哈根实验室学习化学。有一次他与导师一起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一次生物大分子会议,有机会听英国物理生物学家威尔金斯(1916--)的演讲,看到了威尔金斯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从此,寻找解开DNA结构的钥匙的念头在沃森的头脑中索回。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分析X射线衍射图呢?于是他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在此期间沃森认识了克里克。
克里克
克里克
克里克(1916-2004)上中学时对科学充满热情,193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1946年,他阅读了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决心把物理学知识用于生物学的研究,从此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1947年他重新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1949年他同佩鲁兹一起使用X射线技术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于是在此与沃森相遇了。
当时克里克比沃森大12岁,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他们谈得很投机,沃森感到在这里居然能找到一位懂得DNA比蛋白质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同时沃森感到在他所接触的人当中,克里克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们每天交谈至少几个小时,讨论学术问题。两个人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以及相互激发出对方的灵感。
他们认为解决DNA分子结构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只有借助于精确的X射线衍射资料,才能更快地弄清DNA的结构。为了搞到DNAX射线衍射资料,克里克请威尔金斯到剑桥来度周末。在交谈中威尔金斯接受了DNA结构是螺旋型的观点,还谈到他的合作者富兰克林(1920--1958,女)以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在苦苦思索着DNA结构模型的问题。从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的18个月中,沃森、克里克同威尔金斯、富兰克林之间有过几次重要的学术交往。
1951年11月,沃森听了富兰克林关于DNA结构的较详细的报告后,深受启发,具有一定晶体结构分析知识的沃森和克里克认识到,要想很快建立 DNA结构模型,只能利用别人的分析数据。他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三股螺旋的DNA结构的设想。1951年底,他们请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来讨论这个模型时,富兰克林指出他们把DNA的含水量少算了一半,于是第一次设立的模型宣告失败。
有一天,沃森又到国王学院威尔金斯实验室,立刻兴奋起来、心跳也加快了,因为这种图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简单得多,只要稍稍看一下“B型”的X射线衍射照片,再经简单计算,就能确定DNA分子内多核苷酸链的数目了。
克里克请数学家帮助计算,结果表明嘌呤有吸引嘧啶的趋势。他们根据这一结果和从查伽夫处得到的核酸的两个嘌呤和两个嘧啶两两相等的结果,形成了碱基配对的概念。
他们苦苦地思索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在纸上画碱基结构式,摆弄模型,一次次地提出假设,又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设。
有一次,沃森又在按着自己的设想摆弄模型,他把碱基移来移去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突然,他发现由两个氢键连接的腺嘌呤一胸腺嘧啶对竟然和由3个氢键连接的鸟嘌呤一胞嘧啶对有着相同的形状,于是精神为之大振。因为嘌呤的数目为什么和嘧啶数目完全相同这个谜就要被解开了。查伽夫规律也就一下子成了 DNA双螺旋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条链如何作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互补碱基顺序的链也就不难想象了。那么,两条链的骨架一定是方向相反的。
经过沃森和克里克紧张连续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DNA金属模型的组装。从这模型中看到,DNA由两条核苷酸链组成,它们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对。由于缺乏准确的X射线资料,他们还不敢断定模型是完全正确的。
下一步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根据这个模型预测出的衍射图与X射线的实验数据作一番认真的比较。他们又一次打电话请来了威尔金斯。不到两天工夫,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就用X射线数据分析证实了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正确的,并写了两篇实验报告同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富兰克林因患癌症于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该奖。 [3]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31 21:46
基因工程
1967年,遗传密码全部被破解,基因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得到新的概念。它表明:基因实际上就是DNA大分子中的一个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在这个单位片段上的许多核苷酸不是任意排列的,而是以有含意的密码顺序排列的。一定结构的DNA,可以控制合成相应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相继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
1972年,美国科学家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重组了世界上第一批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基础,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与核心。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出现了工程菌以及实现DNA重组和后处理都有工程化的性质,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作为DNA重组技术的代名词被广泛使用。
到20世纪末,DNA重组技术最大的应用领域在医药方面,包括活性多肽、蛋白质和疫苗的生产,疾病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新基因的分离以及环境监测与净化。
理化性质编辑
第一张DNA照片
第一张DNA照片
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即: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MP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MP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GMP )。
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由核苷酸重复排列组成的长链聚合物,宽度约22到24埃(2.2到2.4纳米),每一个核苷酸单位则大约长3.3埃(0.33纳米)。在整个脱氧核糖核酸聚合物中,可能含有数百万个相连的核苷酸。例如人类细胞中最大的1号染色体中,就有2亿2千万个碱基对。通常在生物体内,脱氧核糖核酸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形成两条互相配对并紧密结合,且如藤蔓般地缠绕成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每个核苷酸分子的其中一部分会相互连结,组成长链骨架;另一部分称为碱基,可使成对的两条脱氧核糖核酸相互结合。所谓核苷酸,是指一个核苷加上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核苷则是指一个碱基加上一个糖类分子。
脱氧核糖核酸骨架是由磷酸与糖类基团交互排列而成。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糖类分子为环状的2-脱氧核糖,属于五碳糖的一种。磷酸基团上的两个氧原子分别接在五碳糖的3号及5号碳原子上,形成磷酸双酯键。这种两侧不对称的共价键位置,使每一条脱氧核糖核酸长链皆具方向性。双螺旋中的两股核苷酸互以相反方向排列,这种排列方式称为反平行。脱氧核糖核酸链上互不对称的两末端一边叫做5'端,另一边则称3'端。脱氧核糖核酸与RNA最主要的差异之一,在于组成糖分子的不同,DNA为2-脱氧核糖,RNA则为核糖。
而脱氧核糖(五碳糖)与磷酸分子借由酯键相连,组成其长链骨架,排列在外侧,四种碱基排列在内侧。每个糖分子都与四种碱基里的其中一种相连,这些碱基沿着DNA长链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组成遗传密码,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读取密码的过程称为转录,是以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一段称为mRNA(信使RNA)的核酸分子。多数RNA带有合成蛋白质的讯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拥有特殊功能,例如rRNA、snRNA与siRNA。
在细胞内,DNA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整组染色体则统称为染色体组。对于人类而言,正常的人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之前会先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细胞分裂间期又可划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DNA合成后期。对于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而对于原核生物,如细菌而言,则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拟核内。染色体上的染色质蛋白,如组织蛋白,能够将DNA进行组织并压缩,以帮助DNA与其他蛋白质进行交互作用,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
DNA是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当变性核酸重新复性时,吸光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较高温度、有机溶剂、酸碱试剂、尿素、酰胺等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DNA双链碱基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也称为DNA的解螺旋。
分子结构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碱基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DNA有环形DNA和链状DNA之分。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伽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
是指构成核酸的四种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来的线形多聚体,以及其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
每一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三个部分所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核酸的含氮碱基又可分为四类:腺嘌呤(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DNA的四种含氮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即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在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物种间则有差异。DNA的四种含氮碱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规律性,每一种生物体DNA中 A=T ,C=G 查伽夫规则(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二级结构
二级结构
二级结构
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二级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右手螺旋,如A-DNA、B-DNA、C-DNA、D-DNA等;另一类是左手双螺旋,如Z-DNA。詹姆斯·沃森与佛朗西斯·克里克所发现的双螺旋,是称为B型的水结合型DNA,在细胞中最为常见(如图)。也有的DNA为单链,一般见于病毒,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在碱A与T之间可以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可以形成三个氢键,使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形 成互补的双链,由于组成碱基对的两个碱基的分布不在一个平面上,氢键使碱基对沿长轴旋转一定角度,使碱基的形状像螺旋桨叶片的样子,整个DNA分子形成双螺旋缠绕状。碱基对之间的距离是0.34nm,10个碱基对转一周,故旋转一周(螺距)是3.4nm,这是β-DNA的结构,在生物体内自然生成的DNA几乎都是以β-DNA结构存在。
三级结构
是指DNA中单链与双链、双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三链或四链结构。如H-DNA或R-环等三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
三级结构
三级结构
结构,也称为超螺旋结构。DNA的超螺旋结构可分为正、负超螺旋两大类,并可互相转变。超螺旋是克服张力而形成的。当DNA双螺旋分子在溶液中以一定构象自由存在时,双螺旋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此为松弛态。如果使这种正常的DNA分子额外地多转几圈或少转几圈,就是双螺旋产生张力,如果DNA分子两端是开放的,这种张力可通过链的转动而释放出来,DNA就恢复到正常的双螺旋状态。但如果DNA分子两端是固定的,或者是环状分子,这种张力就不能通过链的旋转释放掉,只能使DNA分子本身发生扭曲,以此抵消张力,这就形成超螺旋,是双螺旋的螺旋。
四级结构
核酸以反式作用存在(如核糖体、剪接体),这可看作是核酸的四级水平的结构。
拓扑结构
也是DNA存在的一种形式。DNA的拓扑结构是指在DNA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超螺旋结构是拓扑结构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类,在相应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变。
其他结构
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一个长DNA分子,但是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12-31 22:13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12-26 17:24
《黄帝内经》中虽没有“先天之精”的提法,但却已有这方面的论述,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生 ...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篇也说:“两神相搏(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两处所说的精,应是指的以后东汉王充所说的元精,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
   王充的元精后来被引人医学,实质就是指的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源泉,故《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


古人通过对“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的观察和体验,认识到男女生殖之精的结合能产生一个新的生命个体。《灵枢·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可见,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谓之先天之精。

------------------------------------------------------------------------------------------------------
我把杏林先生这段话。划分成几段,便于大家阅读。好像论坛里眼花的朋友多了。呵呵。


我认为,杏林先生对“先天之精”的论述,是正论,既符合内经经义,也符合现代中医对“先天之精”的定义。
前面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认为应该以《中基》教材里先天之精定义为目标来讨论。我觉得杏林先生的这段论述,比《中基》教材的细致且深入。
不知道大家意见如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22:35
    潜意识的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在《内经》的不同章节里断章取义找根据,是一种错误的研究方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22:46
      潜意识的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在《内经》的不同章节里断章取义找根据,是一种错误的研究方法。
       或者预先设定精是化学物质,再在西方科学里找生物化学的根据,而摒弃物质的哲学属性、物理学属性、日常生活中的属性,也是一种错误的研究方法。
     文章中的概念,不能脱离原文去研究,要根据在这个段落中的含义,在整个文章中的含义去体会、研究。
例如:中医的心,不能脱离阴阳五行去研究;西医的心脏不能脱离解剖学与生理学去研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31 23:28
         语文课要求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现在中医大学的教授们,不知道什么是段落大意,摒弃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断章取义,把互不相关章节中断章取义的句子拼凑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这种极其错误的学习方法,必然导出错误的结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气是构成宇宙的微细物质,精还是基本物质,不能自圆其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12-31 23:35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9-1-1 00:0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27 15:19
就事论事,“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 ...

这么简单的精与神你理解不了?真没办法。

精,父母的生殖之精。神,生命体。定语省略了,古汉语里常用的。
慢慢理解吧。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 00:02
有一次,沃森又在按着自己的设想摆弄模型,他把碱基移来移去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突然,他发现由两个氢键连接的腺嘌呤一胸腺嘧啶对竟然和由3个氢键连接的鸟嘌呤一胞嘧啶对有着相同的形状,于是精神为之大振。因为嘌呤的数目为什么和嘧啶数目完全相同这个谜就要被解开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 00:10
就是双螺旋产生张力,如果DNA分子两端是开放的,这种张力可通过链的转动而释放出来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 00:15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 00:10
就是双螺旋产生张力,如果DNA分子两端是开放的,这种张力可通过链的转动而释放出来

但如果DNA分子两端是固定的,或者是环状分子,这种张力就不能通过链的旋转释放掉,只能使DNA分子本身发生扭曲,以此抵消张力,这就形成超螺旋,是双螺旋的螺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 00:19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 00:15
但如果DNA分子两端是固定的,或者是环状分子,这种张力就不能通过链的旋转释放掉,只能使DNA分子本身发生 ...

研究与分析,这是研究的分析,分析的研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1 04:2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31 15:28
语文课要求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现在中医大学的教授们,不知道什么是段落大意,摒弃一篇文章的 ...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气是构成宇宙的微细物质,精还是基本物质,不能自圆其说。

一一具体情况当具体分析。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相关的气,如元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化、气机……多数是指能量、或生理功能。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9-1-1 07:09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9-1-1 00:42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8-12-31 14:13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篇也说:“两神相搏(抟),合而成形 ...

谢谢!这样分段就更为明了!谢谢朋友的肯定和进一步解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 07:33
       究竟气是物质?还是精是物质?或者说二者都是物质?物质可以量度,大小、长短、轻重、颜色……,精气能够量度吗?
       两神相搏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都解释为男女交媾生儿育女??
         两神相搏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与金银铜铁锡、空气、……等等物质,跨度也太大了吧!!
       所以,以一个不知道解释另外一个不知道。精气神(元气、元神、原精)与物质是什么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许是我不知道,别人知道。还请先生们不吝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 07:5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2-31 23:53 编辑

    中医的精与心肝脾肺肾一样,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辨证论治中,没有先天之精空虚或者其他病症,只有肾精亏虚这么一个证,其临床表现:腰其酸软,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按照西医的看法,属于性功能障碍,与内分泌功能关系密切。只有在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不孕,而不孕的原因太多了,不单单是内分泌的问题。
         精是物质,在这里,难说清楚!也许我不清楚,别人清楚,还请先生们不吝赐教。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1 08: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31 23:33
究竟气是物质?还是精是物质?或者说二者都是物质?物质可以量度,大小、长短、轻重、颜色……,精 ...

究竟气是物质?还是精是物质?

一一最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宜笼统的用哲学的观点去替代具体的医学研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1 08:27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1-1 00:3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31 23:50
中医的精与心肝脾肺肾一样,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辨证论治中,没有先天之精空虚或者其他病症,只有肾 ...

中医的精与心肝脾肺肾一样,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辨证论治中,没有先天之精空虚或者其他病症,只有肾精亏虚这么一个证,其临床表现:腰其酸软,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按照西医的看法,属于性功能障碍,与内分泌功能关系密切……

一一参考成人衰老,或小儿五迟病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 08:47
   13楼、14楼、15楼是中医基础理论解释先天之精引用的三段话的原文,没有一个人仔细的阅读,看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断章取义拼凑起来的先天之精,与中医经典理论没有关系,纯属胡诌出来的东东。临床上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1-1 09:02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9-1-1 03:2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1 00:47
13楼、14楼、15楼是中医基础理论解释先天之精引用的三段话的原文,没有一个人仔细的阅读,看看段落大意 ...

这段话,充满了书呆子气,有点完全依靠和信赖经典理论,不求发展,不相信后人创新的意思。完全泥古不化决不是一个好学生,也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做事情怎么能完全停留在古人的窠臼中呢?先天之精,即使是古人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也已经涵盖和隐喻其中了。“先天之精”虽然是后人或今人发掘和总结出来的,但是也绝不是“与中医经典理论没有关系,纯属胡诌出来的东东。”,也绝不是“临床上没有任何意义。”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中只有伤寒论,没有温病论,难道《温病条辨》和《温热经纬》就都是胡诌出来的,没有任何临床意义吗?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1 10:1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9-1-1 01:02
这段话,充满了书呆子气,有点完全依靠和信赖经典理论,不求发展,不相信后人创新的意思。完全泥古不化决 ...

先天之精,即使是古人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也已经涵盖和隐喻其中了。“先天之精”虽然是后人或今人发掘和总结出来的,但是也绝不是“与中医经典理论没有关系,纯属胡诌出来的东东。”,也绝不是“临床上没有任何意义。”

一一先天之精的概念,首先源于精,在精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或分类细化。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1-1 10:2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9-1-1 01:02
这段话,充满了书呆子气,有点完全依靠和信赖经典理论,不求发展,不相信后人创新的意思。完全泥古不化决 ...

精是先天之精的基础理论,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如果连基础理论就理解错误,发展什么?难道发展错误,请千版讲一讲你理解的精含义,是什么规律?难道你理解的也是精微物质,精微物质古人可以看见吗?就是现在用肉眼也看不见,可以看到运动轨迹的精确到位,这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并且可以测量计算。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1-1 12:5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9-1-1 03:32
谢谢小董先生光临指导
天生精,精生气,气生神。人们常说“精神”一词,小董先生应该知道的吧?有精才有 ...

千版,别在给我加分,你的评语对科学一窍不通,有贬义。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1-1 16:40
请千版讲一讲电与运动轨迹的关系。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1-1 16:51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9-1-1 08:52 编辑

千秋雪
请小董不要再自以为是!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学术讨论都是自以为是,难道你不准我参与学术讨论?你自以为是是权威?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1-1 20:25
千秋雪
你以为这里是物理学论坛啊?你在这里显摆什么物理学常识 啊!请好好学习中医药。  发表于 2 小时前
---------------------------------------------------------------
物理学是中医药基础知识,以象取之就是物理学。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1-1 20:37
你认为中医药与物理学无关,我通过学习认为物理学是中医药基础知识,这就是学术观点不同,你不能容忍不同学术观点是你的私心,利用手中权力借故打压不同学术观点。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1-1 21:05
论坛论坛就是讨论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地方,任何人就没有资格做裁判员,都是讨论参与者,你动不动说别人的学术观点是错误的,加于打压,应该有理有据讨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9-1-1 23:24
我觉得,杏林先生本帖中,关于先天之精的论述是最准确的。我的意见在63楼。请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 06:20
       只要不拉扯内经等经典著作,摆脱中医经典,先天之精可以随便说,可以任意发挥,都不会错。
        请看13,14,15楼,内经原文。看来没有人对于内经原文感兴趣。经典中医理论中没有先天之精这个概念、术语。纯属胡诌出来的伪概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 16:10
          遗传物质即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除一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外,其余的病毒以及全部具典型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遗传物质的本质
定义: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化学本质:除一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外,其余的病毒以及全部具典型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存在部位:这种物质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它还存在于细胞核外的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
基本特性:相对的稳定性,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并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朊病毒的发现,证实在某些情况下蛋白质可以作为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而存在。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199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S. B. Prusiner)就是由于研究朊病毒作出卓越贡献而获此殊荣的。虽然至今朊病毒的遗传机理尚不十分明了,但就生物理论而言,朊病毒的复制并非以核酸为模板,而是以蛋白质为模板,这必将对探索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 16:33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
     【 两精相搏谓之神】解释为: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两精相搏】应该为精子与卵子相结合,即受精卵谓之神,神发育为胎儿。

        【两精相搏】中的精(精子与卵子)是怎么来的?【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解释为天地运化孕育的意思。【故生之来谓之精】中的精解释为先天之精!中基把这个精解释为受精卵!

         究竟受精卵是先天之精,还是精子与卵子是先天之精??

          如果受精卵是神!下边的魂、魄、心、意……与受精卵是什么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 16:39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解释为:与受精卵出入者谓之魄!! 或者说【并精子与卵子而出入者谓之魄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 16:44
        【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与受精卵、胚胎、一身细胞,是什么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4 08:34
       讨论学术,来真的,就稀松!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5 06:3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4 22:36 编辑

   在所有的辨证论治之中,只有2个证与精有关系,一个是肾精亏虚,一个是肾精不固。

     肾精不足证为肾精亏虚,发育生殖等功能减退所致的病证。多由先天发育不良,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宜,房事过度,大病久病伤肾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儿童发育迟缓,囟门退闭,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成人早衰,脱发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舌瘦,脉细无力。
       肾气不固证是肾气虚损,固摄作用减弱所致的病证。
肾气不固证又称下元不固,是肾气虚衰,封藏失职的一种病理变化。临床上以精关不固而遗精、滑精、早泄,膀胱失约而小便失禁、尿后余沥、遗尿,冲任不固而月经淋漓不断,或崩漏、带下清稀、小产、滑胎,以及肠虚滑脱而久泻不止,大便失禁等精、尿、经、眙、便等固摄失调为特征。
======================================================

       与受精卵有什么关系?与一身细胞(肝细胞、白细胞、膀胱细胞、黏膜细胞……)有什么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5 06:40
      在所有的辨证论治中,没有看到先天之精这个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5 07:2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4 22:35
在所有的辨证论治之中,只有2个证与精有关系,一个是肾精亏虚,一个是肾精不固。

     肾精不足证为 ...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不断地供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所藏的精气。肾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脏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正常。故曰:“精者,一身之至宝,原于先天而成于后天者也,五脏俱有而属于肾”(《医碥。遗精》)。

一一广义的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狭义的生殖之精,都主要存储于肾(中医概念)里,中医所言的肾精,包括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以先天之精为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5 07:28
如何理解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它们之间的关系

先天之精:所谓“先天之精”,即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并决定着每个人的体质、生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寿命。在出生离开母体后,这精就藏于肾,成为肾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传、繁殖、生育的物质基础。
后天之精:所谓“后天之精”,即指脏腑之精,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因为这精来源于出生后,依赖于脾胃所化生,故称之为"后天之精"。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布到五脏六腑、皮毛筋骨,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其通过代谢平衡后所剩余的部分,则输注到肾脏,成为肾精的一部分。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的化生,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先天之精亦依赖于后天之精的补充,才不致耗尽。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保证了肾精的充盛。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有异,但均藏于肾,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所以肾精的盛衰,除了和先天条件有关外,还和后天营养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5 07:37
      广义的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狭义的生殖之精,都主要存储于肾(中医概念)里,中医所言的肾精,包括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以先天之精为主。
=================================================
         我不知道这些表述、理论,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科学实验中来的?还是从哪一本中医经典著作中来的?请说出证据。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5 07:4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1-4 23:4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4 23:37
广义的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狭义的生殖之精,都主要存储于肾(中医概念)里,中医所言的肾精,包括了 ...

我不知道这些表述、理论,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科学实验中来的?还是从哪一本中医经典著作中来的?请说出证据。

一一我所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就是这样阐述的。97,98楼的内容是百度的(代表一定程度的共识),不是我个人的认识与阐述。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