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的营卫物流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1 22:00
标题: 中医的营卫物流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1 14:12 编辑
如果把血液的循环作为一个运输系统,那么营卫的循环可以比拟为一个物流系统。中医把运输的物流分为营养和防卫两大类别,分别对它的来源、分布和作用特性进行了系统动态的考察。从现代意义上说,营养物质包括糖、脂肪、氨基酸及无机盐、水等,防卫物质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以及红细胞等,它们的转输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的。古人虽然认识不到细胞、分子这些具体的细节,但是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司外揣内等研究方法推测到营养和防卫系统的存在,把它们都称之为“气”——极细微的物质,从整体上对它们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研究,认识到了营卫运行和血液流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人体营养和防卫物质的流动包括信息分子的传递很多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但是营卫的流动和作用方式又与血液循环的过程有很大不同。营卫物流体系的转输通过血液却又不局限于血液,它还可以运行到血管之外,作用到具体的组织和细胞,甚至可能涉及到细胞内部的复杂通路和细微过程。
营卫物流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
营卫之间以及营养和防卫各自系统内部其之间的通讯也不同于神经有可见的线路,而是通过多种信号分子的传递和网络式的相互作用,营卫的趋动受多种信息分子的调控和招引,不断调整以适合机体各处营养和防卫实际情况的不同需要,因而营卫的流动路线并不同于血液循环。在对营卫的运行路径研究基础上,中医建立了经络这一概念。经络与血管有关,可是并不同于血管,而是中医对营卫运行通路考察和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学说。
目前的医学中还没有能够很好解释和对应《内经》营卫循环的理论。西医的代谢网络(metabolic network)和中医营气概念有所类似,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代谢免疫学(immunometabolism)与中医营卫的理念有些相仿,但也过分拘泥于细节,没有上升到整体水平来研究,目前还无法与中医营卫进行有效地沟通。
单纯一个代谢网络中间的通路和相互作用就已经复杂无比,再把免疫网络添加进来就更加复杂了。可是,两千多年的《内经》,却敢于对营卫复杂流通网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说,这奠定了以后几千年中医调控自身抵抗能力以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不过,中医的营卫循环体系建立在两千多年前,由于当时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内经》关于营卫循环具体过程的有些提法是不准确的,即使正确的见解也都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初始的认识水平上,有些当时无法研究清楚的内容,《内经》又不得不借用术数的推演来代替现实的研究。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的营卫循环体系《内经》建构以后一直没能得到有效地发展,目前还停留于两千多年前的理论原生态。借鉴西医关于免疫和代谢的一些进展,我们对人体营卫循环的具体过程倒可以有些进一步的认识。例如,人体防卫的主力军——中性粒细胞通过血管转输并可以迁移到血管外的组织间隙发挥防卫功能,它的募集和定位需要整合素、选择素等黏附分子以及各种趋化因子的协调有序的综合作用,它的迁移需要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合作。只这一种白细胞的迁移过程就如此复杂,再加上其它各种免疫细胞的不同活化和迁移、复杂代谢网络和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各种应激状态下代谢与免疫运行和状态的不断调整和改变以及在这种改变基础上外呈出来的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营卫循环远远要比血液循环复杂得多。
据研究,仅仅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关联网络,其联系密度就高达0.61,比猴脑的神经网络还要高得多(联系密度:0.15),在目前已经发表的联系网络密度排名中高居首位。在这样充满密集相互作用的超级复杂网络中,单一细胞因子的研究常常是不够用的,更要强调系统整合的观点。
由于大多数细胞因子相互作用是在相邻细胞之间,免疫细胞根据内外环境应激的趋化性迁移和聚集就成了细胞因子网络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首要条件。免疫细胞有组织的迁移、分隔和选择性激活将系统的密集的潜在连接引导到可管理的、临时的集合中,如炎症组织部位或免疫细胞聚集的选定中心(淋巴结、Payer节、脾脏和其它免疫器官),并因此带动了营养物质代谢网络的流向和状态的不断调整和动态改变,这常常成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营卫物流体系角度去把握和认识可以大大降低复杂网络的研究难度,营卫物流体系也只有活的细胞在活的身体中动态地相互作用时才能存在和发现。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1 22:06
中医对气血循环的认识是以营卫气的循环为基础的。营卫的循环虽然与血液循环的通路有很大的重合,但是它不同于血液循环,它的作用过程和调控较血液循环更加复杂。《内经》曾经提出了营卫循环的学说,但是,技术的落后使得《内经》的营卫循环叙述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有些甚至只是术数推演的结果。不过,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未来我们应该秉承《内经》的思路,从现代水平上重新认识和发展营卫循环学说,去回答《内经》曾经提出过并曾着力探索过的问题,寻求更切实更准确的答案。这才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1 22:16
To dffaaoo:西医学没有采用中医的办法研究,是因为方法论的限制,还原观限制了它的视野,它看不到中医所看到的的内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2 16:01
实际上,《内经》中没有营卫学说,后世也没有营卫学说,营卫学说是先生学习《内经》后,自己创立的,具有原创性。当然,现在还不完善。
不知道对不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2 16:10
值得进一步讨论。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12-12 16:30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12-12 08:33 编辑
黄帝内经中有关营卫学说的篇章:
1、营气: 此用语共出现4篇/6次(《素问》/《灵枢》1/3篇,1/5次)
# 《素问》:1篇/1次: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灵枢》:3篇/5次:
营气第十六(2); 营卫生会第十八(2); 经脉第十
2、卫气: 此用语共出现25篇/71次(《素问》/《灵枢》7/18篇,25/46次)
# 《素问》:7篇/25次:
疟论篇第三十五(12);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4);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3); 风论篇第四十二(2);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2); 五藏生成篇第十;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灵枢》:18篇/46次:
岁露论第七十九(7); 大惑论第八十(7); 营卫生会第十八(4); 胀论第三十五(4);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3); 卫气行第七十六(3); 邪客第七十一(3); 痈疽第八十一(2); 本藏第四十七(2); 经脉第十(2); 口问第二十八(2);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卫气第五十二; 上膈第六十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乱第三十四; 水胀第五十七; 通天第七十二
3、营卫: 此用语共出现3篇/5次(《素问》/《灵枢》-/3篇,-/5次)
# 《灵枢》:3篇/5次:
营卫生会第十八(3); 终始第九; 寿夭刚柔第六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2 17:01
营卫学说是《黄帝内经》二千多年前创立的,现代被错误的边缘化了,所以现在很多中医人不知有营卫。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2 17:16
To dffaaoo:请不要在点评中发言,没法回复和讨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2 22:4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3 00:45 编辑
⑴营气是运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由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运行于脉中,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和收舍神志作用的气,就是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3 06:45
以功能言则为营为卫,以属性言则曰阴曰阳,以形质言则为血为气,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
================================================
营属于血,是血的一部分;卫属于气,是气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营血的运行,是气血运行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这是中医理论中的普遍认识,或者说是共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3:2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3 14:21 编辑
一般来说,“营卫”主要体现在功能作用方面,“气血”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方面。通过气血的运行,发挥营卫的作用。所以《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 指营血,“阳”指卫气,这些阴阳、内外、守(内守)使(运行)等 对偶概念名词,提示了营卫气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13:40
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这是因为营养物质的输布和血液的运行关系密切,可是营不等于血,一是血中不但有营养物质,还有防卫物质;另一方面,营养物质的输布也不一定局限于血管内,它还会运行到血管以外。单纯血液的运行还不能完全解释营养物质的分配过程,不过在古代中医理论中,营与血因为关系密切,有一定的混同,在古人的条件下,很难理解血液中既含有营,又含有卫这两类性质相反的物质,为了理论的自洽性,古人提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样营和血就更不容易区分了,更混杂在一起了。其实是可以区分开的。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13:43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3 07:02 编辑
融合观先生说的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对营卫的庸俗化解释,其实是画猫类虎之类。
营是血的一部分,这个说法从何而来?血中有营,组织中就没有营么,怎么能说营只是是血的一部分?《内经》也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只是说营可以化生血液,从来没说过营是血的一部分。
营是功能言,血是形态论,营血两者有很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相互包括,相互替代。不过在《内经》中,他的修辞用得很广泛,因为营血密切关系的缘故,在有些地方是混用的,这是为了行文的方便,这样用是允许的,我说“两者其实指的同一个东西”是说的某些具体语境中,《内经》有混用,这时候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确定它的真实意思。但是有些时候营卫和血气是区别使用的,象灵枢 营气 五十营之类,这是讲的营气的运行,并非是血液的运行。营卫运行的路径是经络,血液运行的通路是血脉,在古代经络和血脉这两个概念也是区别使用的。
至于卫属于气,是气的一部分,是气的一种,这也是对气的庸俗化解释。气在古代是一种哲学,它强调用动态的、整体的、变化的观点去描述和解释事物,抽象的气并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古人在对大气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哲学观,处理事物的方法,这种观点与现代的系统论有一定的相通。
所谓卫气,就是应用气化观点研究人体的防卫过程,所有和人体防卫过程有关的东东都可以属于卫气研究的范围。卫气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功能的集合体,单纯白细胞不能代替卫气,但是白细胞的作用和人体的防卫过程又有很密切的关系,单纯免疫也不能代替卫气,因为西医的免疫来源于实验室,中医的卫气总结自临床,两者的描述和关注重点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卫气是古人根据临床各种与防卫相关的临床现象高度抽象概括出的医学概念。你可以用气化学说去研究人体的防卫过程,也可以用气化学说去研究人体的营养过程,所以营也可以是气,古人也有营气的说法。还可以研究某一脏腑,如肝气、心气等等。还可以应用气化学说去研究某一特殊的东西,中医还有食气等,或者某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东西,如阴气、阳气等。
这些气并不代表某一个特别的物质,就如军队的士气,并没有具体的士气这种东西,但确实有很多因素影响形成了士气,不能说士气不存在,微观上可能没有,宏观上是有的。中医的各个气之间也不能说是这个气就不包括了那种气,除非它来自同一种分类方法。营卫是一种划分方法,阴阳是另一种划分方法,经络之气也包括经络中运行的营气和卫气。
复杂系统常常需要多种维度的划分,来达到对一个复杂系统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复杂系统并不一定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不一定因果分明,而是鸡生蛋、蛋生鸡,这在还原论的西医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要理解现代系统论的思维,理解处理复杂系统的方式,才能大致理解古人对问题的回答和处理方式。
不过卫气理论的具体内容是有科学内涵的,它已经不是一种哲学,因为它描述的是切切实实的医学内容。你说的中医界的共识只是你从书本上套拿过来的,并不是历史上中医界对营卫的本来认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5:5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3 17:03 编辑
⑴卫气是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来源与饮食水谷,化生于脾胃而行于脉外的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次,与人的寤寐有关。其性刚悍属阳,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等功能。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7:1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3 17:15 编辑
然药物既归炉,又当速起火逼行其周夭。
古云:火逼金行颠倒转着,即此也。行是阴符阳火之法,若不行周天之火,则炁不聚丹不结矣。
尚不明火候之精微,虽有药而药亦不能成丹。
火候是一总名,其中有次第节序。而各有其候,如精生有调药之候,药产有采取之喉,归炉有封固之候,起火有运行之候,沐浴有停息之候,火足有止火之候,此乃小周天之秘机。如若不尽精微,虽有药不得火之法度,则焉能成丹世,可不历历以明之哉!
不知橐籥之消息。
橐籥者即往来之呼吸,古人喻之曰巽风。升降由此风而运,不得此风则辐轴不如法,凡小周天,始终全凭橐籥之风以为金丹之权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7:11
则精生,方可探摄。
精生者,元炁之动是谓精生。探者,探其炁之妙处,必须以我之正念,敛收微细之神,诚志专意,探入其炁之动所,招摄已生之精,归于本穴,用火烹炼。
次察其呼吸,明其节序。
呼吸者,异风也。其用则有次序。转变之法,非可一概论也。如精生之时,则当用摄精之呼吸。如药生之时,则当用采药之呼吸。药既归炉,则当用封固之呼吸。如起火之时,则用起火呼吸。沐浴之时,则用沐浴之呼吸。金丹始终全仗呼吸,故曰节序。
则神凝,方自恋吸。
神既凝入炁穴,则神自恋炁。神炁相合,则炁自然恋神矣。
然后可施可受而精可化。
施者,后天气也。而为母气。受者,先天炁也,而为子炁。子
炁既受母炁,则精自化炁矣!倘不明母气之真消息,则子炁散于外境,其精焉得化而为炁乎。
余见世人亦知阳生而炼精不住,金丹不成者,皆因不知其自然而然以混采混炼之过也。
凡世之学道者,知阳生固多矣。而所以化精成金丹者,何少也。由不知其风火之法,药产有时,封固有炉,周天有度,混采混炼耳。
且观古书之所作喻,名炉鼎道路,则人被炉鼎道路之所惑。
古书所喻炉鼎者,是炼精炼炁之所。方士借此为言,曰女鼎,曰烧炼。初学未得真传,信而惑矣。纵有真志,岂不误哉!而道路者,即采取升降任督之脉络也。俞玉吾云:任督二脉呼吸往来之黄道也。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至毛际,循环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也。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脑并绕脊里上风府入脑顶。二脉通则百脉俱通矣,采取由此而运周天,由此而转,能识此炉鼎道路,则金丹无不成矣。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7:19
欲知服食法,事约而不繁。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
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
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
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
颜容浸以润,骨节益坚强。耘锄宿污秽,细微得调畅。
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
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
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7:22
内丹练习实验人体的气态物质的表现才是显态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7:29
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
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7:32
卫气的运转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3 17:34
如果把血液的循环作为一个运输系统,那么营卫的循环可以比拟为一个物流系统
。中医把运输的物流分为营养和防卫两大类别,分别对它的来源、分布和作用特性进行了系统动态的考察。从现代意义上说,营养物质包括糖、脂肪、氨基酸及无机盐、水等,防卫物质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以及红细胞等,它们的转输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的。
========================================
【 营养和防卫两大类别,从现代意义上说,营养物质包括糖、脂肪、氨基酸及无机盐、水等,防卫物质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以及红细胞等,】这是先生的原文。营养物质就是营;防卫物质就是卫。这也是先生的原意。营养物质(营)是不是血液的一种成分,营属于血液的一部分。这是先生的意思!是先生的本意!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7:4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4 02:56 编辑
如《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灵枢·胀论》“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肤胀……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寿夭刚柔》:“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止,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7:42
精生者,元炁之动是谓精生。探者,探其炁之妙处,必须以我之正念,敛收微细之神,诚志专意,探入其炁之动所,招摄已生之精,归于本穴,用火烹炼。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17:42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3 09:48 编辑
组织中也有营养物质啊,不只血液里有,怎么能说营只是血液的一部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17:52
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能和血液的运动过程一样么?研究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3 19:10
血管以外的营养物质,不叫营。因为血与营关系密切,营血本为一体,不可分离,而且有营行脉内,卫行脉外的规定。血液里的营养物质才能叫营。
个人认识,不必当真。我的破绽很明显,先生发现了吗?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19:34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3 11:54 编辑
营行脉内、卫行脉外只是《内经》的阶段性认识成果。古人希望弄清楚营卫的运行路径,可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实际的内部过程在当时条件下是很难弄清楚的。
古人观察到没有血液供给的地方营养就很差,就产生了营附丽于血的观点;观察到脓肿的形成是在组织间隙(古人认识到脓肿的形成是防卫系统聚集与入侵的外邪相互斗争的结果),所以就产生了卫气行于脉外的观点;营卫实际的内部作用过程在古人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搞清楚的,《内经》时代提出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这个观点符合他那个时代的观察材料,也能解释当时临床的事实,是相对合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人们的观察手段比以前先进了,营卫具体的过程了解得更多,已经知道营不只是在脉内,卫也不只是在脉外,血液中有营养也有防卫,那么就应该根据事实材料的积累逐步改进和纠正,没有必要总是死守着《内经》的认识。你让古人提出脉中有营也有卫反而不符合古人的观察材料,在当时条件下也没法合理解释。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19:3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4 02:57 编辑
《卫气失常》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卫气失常指由于劳累过度、运动不当(外伤、扭伤)、饮食不当(寒凉、下咽速度过急)、情绪不畅(生气、恼怒)或气候(寒冷)变化等不良刺激,卫气当先奋起抗争,从而出现“卫气稽留”、“卫气不行”、“卫气行涩”等“卫气阻滞”、“卫气失常”现象,导致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从而出现气串胀满疼痛或气串刺痛等症状。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0:39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3 12:47 编辑
书名: | 《伤寒杂病论》 |
章节: |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平脉法下 |
内容: | 【2.24】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0:47
书名: | 《古本难经阐注》 |
章节: | 正文 四十一难 |
内容: | 荣卫者。即气血也。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少壮气血盛。故不失其常度。而夜得寐也。老人气血衰。失其常度。故夜不寐也。 |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1:00
书名: | 《难经正义》 |
章节: | 卷三 三十二难 |
内容: |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荣周于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3 21:09
古人观察到没有血液供给的地方营养就很差,就产生了营附丽于血的观点;观察到脓肿的形成是在组织间隙(古人认识到脓肿的形成是防卫系统聚集与入侵的外邪相互斗争的结果)
=====================================================
就事论事,这一段话,先生有根据吗? 这是潜意识的套用西医知识解释营卫。恐怕背离了营卫的原意。这一段话应该是先生的原创,是对于古代营卫的发展。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1:27
书名: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章节: | 伤寒杂病论义疏 卷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内容: | 太阳一经,司人身之外护,主皮肤而统荣卫,捍客气以节温凉。六气所伤,惟风寒直犯太阳之界(风不兼寒,便为和风而非病气)。所谓太阳病者,分伤卫、伤荣之辨(百病皆统于气血,荣卫即气血之用也),总之皆客邪内侵,闭太阳外开之用。正邪相拒于皮毛之分者,乃为太阳正病。伤卫者虽自汗,卫泄而荣仍不能开也;伤荣者必无汗,荣卫之气俩俱闭也。若乃中暍之热薰分腠,温病之发自伏邪,虽证见皮肤肌腠之间,而非闭太阳外开之用,不得名之曰太阳病,此温暑之所以别立证治,而不附六经以论者也。太阳正病,荣卫两途,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行脉外,其用疏泄;荣行脉中,其用秘固。卫出于气门,散浊以展太阳之开;荣司于玄府(经曰,玄府者,汗孔也。盖凡小络可以渗吸津液之孔,皆玄府也),纳精而返阳明之阖(西学谓皮肤有放散传导蒸发三种作用,又皮下血管皆有吸收作用,即此之谓)。风伤卫则皮毛(皮毛者,即包汗腺在内)疏泄而外溢,外溢则不得内交于荣,而独行脉外,因愈溢而愈衰,脉浮缓者,卫泄而小络俱弛也。恶风自汗者,荣弱不足以驱邪也。用桂枝法以凋和之,令荣气和而风邪去。桂枝法本达荣之剂,助荣气之外开,而卫始内敛,故正汗以解邪汗,发汗即以止汗,以病在外而因在内(由荣气之弱,故曰在内),治内即所以和外也,桂枝法其用则曰解肌(若气虚不敛,而汗出液脱者,与此大殊)。寒伤荣则血络泣而内阻,令皮毛闭塞而无汗(若津液枯不能作汗者,与此大殊),荣内郁则卫亦外闭,气寒而内束其血,故脉象浮紧,紧者卫闭而小络俱敛也。风伤卫者,或邪不病荣,寒既伤荣,必先已及卫,故伤寒之候,必卫荣俱闭。阳盛者,血素温而发热;阴盛者,血素寒而恶寒。卫为气而属阳,荣闭则阳气不得外出,故用麻黄法,通腠理以开皮毛(未有腠理大开,而皮毛得开者,故麻黄法仍不离桂枝),则卫气得复行脉外而寒邪去。麻黄法本达卫之剂,卫外开则荣气内和,以病在内而因在外,治外即所以和内也,麻黄法其用则曰发汗。荣卫之伤,内外之治,其义盖久淆矣。太阳正病,不外两途,其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曰温病者,非以并荣卫之纲,但以资比类之辨(旧以桂枝、麻黄、大青龙为伤风、伤寒、风寒两伤三纲,非也。大青龙但伤寒兼内热之证,非风寒两伤也。若两邪错杂,便成如疟之候,释见《脉法篇》),其他皆推演病变,不拘一经,虽列太阳之篇,实赅六气之治,百病之纲,不外气血,气血之用,不外荣卫。卫病不已,则及于气。荣病不愈,则陷于血。气血为体,荣卫为用,或由误治之差,或由体秉之异,传化干移,变由偏胜,气弱则化寒,血虚则化热,气虚于表,(脉象浮弱)当补上以宣卫阳(补上即益肺气之谓,剂中必佐参芪,始能化汗),气虚于里(脉沉弱,或尺中虚濡)宜温中而壮动气(轻者转运胃气,重者当温肾阳)。气盛过汗,则津竭而阳强(脉转浮洪,证见烦渴);气衰误表,斯阳亡(脉微恶寒)而液脱(大汗不止)。 |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1:31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3 13:40 编辑
是因为大家没有真正理解《内经》的营卫,而不是我想当然的解读。我说的都是有依据的,《内经》的营卫比我的解读要精彩得多。
脓肿《内经》称为痈,看看《内经》对痈的论述就可以知道,《内经》认为是卫气抗邪、伤及周围肌肉及正常组织的结果,这和现代化脓性感染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古代痈这种病非常多,因为当时没有抗生素,外伤却很多,所以脓肿的发生发展过程很容易被当时的医生观察到,并触发了他们的系统思考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1:48
是因为大家没有真正理解《内经》的营卫,而不是我想当然的解读。我说的都是有依据的,《内经》的营卫比我的解读要精彩得多。
一一医学研究不是去研究如何去读典籍读书本,是要研究某种客观存在或客观规律,概念本身就是对某种客观存在或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反映。可以对营卫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吗?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1:52
组织中也有营养物质啊,不只血液里有,怎么能说营只是血液的一部分?
一一如果说组织中也有血液,是否也能够成立呢?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21:5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4 02:59 编辑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⑥,肉有柱⑦,血气有输,骨有属⑧。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⑨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⑩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1:57
——对中医来说不是这样。中医目前最需要的是中医经典理论的正确诠释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中医的视野,找准需要提问和解决的问题,才能找到中医所看到和总结出来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找不准中医的视角,对概念的理解就是错误的,根本就不可能解答好中医的问题。
营就是营养,卫就是防卫,这种最简单的理解怎么反而成了不好理解的东东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1:59
营卫运行的路径是经络,血液运行的通路是血脉,在古代经络和血脉这两个概念也是区别使用的。
一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不是单纯气运行的通路。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合称,实际上是经络脉,简称为经络,本质上是脉。可参考赵洪钧先生的文章:经络的本意是血管。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2:03
营就是营养,卫就是防卫,这种最简单的理解怎么反而成了不好理解的东东了?
一一营气是什么,卫气是什么?是否也可以按营养与防卫来理解与定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22:05
营就是营养,卫就是防卫,就这么简单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2:10
王不留行
经络本义是营卫运行的通路。
一一那么,经络和气、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2:32
以气的观点来研究人体的营养和防卫过程,就是营气和卫气……
一一营气的定义:以气的观点来研究人体的营养过程?
卫气的定义:以气的观点来研究人体的防卫过程?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2:50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3 14:59 编辑
古代的气是个哲学,与阴阳五行一样,不要把气理解成什么具体物质,它是一种研究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只有利用它研究某一具体对象时,才和具体的物质相联系,但是它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物质,也不是指的空气。在它研究的具体对象后就加以气的名称,比如营气、卫气、邪气之类,利用古代的气化学说研究人体的防卫过程就叫做卫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2:59
古代的气是个哲学,与阴阳五行一样,不要把气理解成什么具体物质,它是一种研究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只有利用它研究某一具体事物时,才和具体的物质相联系,但是它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物质,也不是指的空气。
一一脾胃吸收的营气、肺吸入的清气、及宗气、元气……也不是具体的物质?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3:0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3 15:11 编辑
脾胃吸收的营气、肺吸入的清气、及宗气、元气……这些具体的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不是这些物质本身,而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概念,它的本质是抽象的,它的物质基础是具象的。
不过,内经无元气概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3:11
利用古代的气化学说研究人体的防卫过程就叫做卫气……
一一百度(代表一定程度的共识而不是个人的观点)
卫气,中医基础理论名词。①属于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一一两个卫气,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差异甚大啊。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23:22
下丹田的部位说法不一,有如下诸说:“脐轮”、“脐内”、“脐轮之后一寸二分”、“脐下一寸”、“脐下一寸二分”、“脐下一寸三分”、“脐下一寸五分”、“脐下二寸”、“脐下二寸四分”、“脐下三寸”、“脐下三寸,方圆四寸”、“下焦”、“两肾根”、“两肾中间”、“脐肾中间”、腰前脐后稍下的“虚无圈子”、“冲脉直线与带脉交叉地方,与脐相平,形成田字”,个别还有以尾闾、会阴、涌泉等为“下丹田”者。但通指脐部或小腹区域。道教学者认为,这一区域是“人之根”、“命之蒂”、“生气之源”、“性命之祖”、“阴阳之会”、“经脉之根”、“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一切力能“皆从此出”、为生人造化之地、为“成仙”奠基之本。故此区域不仅为道教气功所重视,亦为儒、医、释(释云“优陀那”,指脐下一寸处)、武术、瑜伽(如观念某些“气轮”、“观想昆达利尼蛇”等均与此区域有关)等气功所重视,故一般说“意守丹田”,即指“下丹田”。“下丹田”的异名和隐语有“气穴”、“气海”、“北海”、“曲江”、“河车”、“玄冥”、“关元”、“橐龠”、“蓬壶”、“生门”、“死户”、“混沌窍”、“总持门”、“多宝塔”、“造化炉”、“希夷府”、“生东舍”、“长胎住息之乡”、“安身立命之家”等数十种。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23:23
在中医应用中,有谓在脐下1.5寸的气海穴处者;有谓在脐下3寸关元穴处者。一般认为,在脐、命门与会阴之间,是—立体部位而非为一点。为内藏元气之处,内丹术功法练精气的部位。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促进身体健康长寿。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3:23
脾胃吸收的营气、肺吸入的清气、及宗气、元气……这些具体的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不是这些物质本身,而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概念,它的本质是抽象的……
一一让人很难理解。
单独讲一个气,可以理解为"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概念,它的本质是抽象的……"
对于脾胃吸收的营气,肺吸入的清气……认为其"不是这些物质本身,本质是抽象的……"让人很费解。"这些物质的本身"跑哪里去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3 23:25
脾胃吸收的营气、肺吸入的清气、及宗气、元气……这些具体的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一一可以具体谈谈营气与卫气的具体物质基础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23:26
“气沉丹田”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唱歌的、吹管乐的、练武功的、练气功的、练呼吸的、吐纳的……凡与呼吸有联系者提到此,无不滔滔不绝,理论翔实。一般认为,“气沉丹田”之说应该是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之上的。认为人体气血运行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体,是沿经络分布而完成。丹田则是经络的总枢,“气沉丹田”就是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气血充实,通八脉,恢复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再生力量。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23:27
丹田”的作用
“气沉丹田”是人的一种感受、一种意念,这是世人公认之说。许多歌唱家、管乐演奏家均会告诉您:当您意守肚脐以下小腹处,将吸入的空气,用力向下压缩至小腹,并集中于一点就是“气沉丹田”。并常借助热力学理论,来作为“气沉丹田”的科学理论根据:“气体压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所以“气沉丹田”时,人体,特别是小腹处就会有发热感觉。
热力学理论认为,当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气体就会转化为液体,如液态氮、液态氧的制作。因此,“气沉丹田”时有产生津(精)液的可能,具有生精的作用(尚无科学研究证明)。而液体需经过加热后才能产生蒸发及气化,气体体积压缩与集中缩小的过程就会产生热量,热量又促进气化的发生(无科学研究表明)。因此,“气沉丹田”时,人们可能感到腰腹一带非常充实、饱满、有力。
当将气体压缩在小腹处时,就会有向身体腰腹周围膨胀的感觉,而腰腹肌肉的反弹力产生的合力点,就是“丹田”所在。歌唱家与管乐演奏家将这个合力点的力所产生的能量,在大脑皮层的有效控制下着力于发声器,发出悦耳的声音(也正因为此原因,容易让人产生出一般有建树的,如像帕瓦罗蒂等歌唱家或管乐演奏家,一定会是长得胖的、肚子大的个体,因为人长得胖,因此肚子大,才可能有充足的气量这样的错误认识)。这个说法应该是不能成立的。从人体的生理构造也可以看出,人体有横膈膜将人的心脏、肺脏等器官与腹部器官严格地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空气是无法穿过横膈膜到达小腹之处的。如果真能穿过了,那一定可以被称为“横膈膜穿孔”,成为一种新的疾病。
因此,“气沉丹田”实际上就是呼吸配合意识的一种呼吸方法,也即是用深长的呼吸配合下沉的意念,由于深长地吸气,可迫使膈肌下沉,所以产生了气体下沉的感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3 23:28
中医应用
气沉丹田的功效
儒、佛、道都讲求静坐,独道家在极静中必集中一切于丹田,复运用丹田之力使身体各部分健壮,如从生理学与医学去研究,道家这种举全身之力而聚注于丹田的内脏运动,对于人身之健康的确是具有效果,如果不得其法,很可能引起小肠脱出及其他之毛病,如果得其窍要,则有不可思议之功能。
静坐或打太极拳,老师要求姿势正确,因为姿势不正,呼吸不能深沉丹田,便会发生力的凝滞,其最明显的象征,便是足冷腰冷而头热。一般人之所以学儒家、佛家的静坐,以其比较温和,虽不得法亦不会出毛病。道法自然,无论静坐与打拳,只要合乎自然,就有功效。盖静坐为静功,打拳为动功,无论静功与动功,都不能离开呼吸。有呼吸,就要做到细、长、慢、匀,深入丹田,所以有了功夫的人,静坐时打拳时固然要气沉丹田,非静坐时非打拳时还是要气沉丹田的。夫为是,则是静亦动,动亦动,内外都动,无有不动,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动,不息,就是生生不已,就是道。是以气沉丹田,是一种精神摄生,其效益甚多。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3 23:3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3 15:50 编辑
卫气,中医基础理论名词。①属于阳气的一种。:古人发现防卫系统紊乱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症状是发热,所以古人反推防卫系统作用与人体体温调节有关,属阳气。
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古人的实践发现饮食改变会引起防卫系统功能异常,由此反推。
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古人对防卫系统的发现来源于对脓肿的认识和思考,认为脓肿是人体防卫系统聚集抗邪损伤正常组织的结果,脓肿在脉外的组织间隙,反推所以卫行脉外;脓比较稠厚重浊,所以中医有营清卫浊之说。
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古人观察到防卫系统的启动时候血流增速、心跳加快,反应强烈,杀伤力强,其性刚悍。
具有温养内外,——卫气启动时会发热,所以古人反推认为是卫气主导人体的温养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这是防卫系统最主要的功能
滋养腠理,——古人观察到防卫系统紊乱时腠理会变得紧密,毛悴色夭,不能滋养,反推
开阖汗孔——古人观察到防卫系统紊乱时会出现出汗或无汗等排汗异常,由此反推
等功能。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古人对防卫系统功能的认识来源于临床表现的反推,是一种基于系统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4 06:45
营就是营养,卫就是防卫,这种最简单的理解怎么反而成了不好理解的东东了?
===============================================
营、卫,是中医概念
营养、防卫是西医概念 。
个人看法:营不等于营养;卫也不等于防卫。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07:03
卫气,中医基础理论名词。①属于阳气的一种。:古人发现防卫系统紊乱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症状是发热,所以古人反推防卫系统作用与人体体温调节有关,属阳气。
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古人的实践发现饮食改变会引起防卫系统功能异常,由此反推。
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古人对防卫系统的发现来源于对脓肿的认识和思考,认为脓肿是人体防卫系统聚集抗邪损伤正常组织的结果,脓肿在脉外的组织间隙,反推所以卫行脉外;脓比较稠厚重浊,所以中医有营清卫浊之说。
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古人观察到防卫系统的启动时候血流增速、心跳加快,反应强烈,杀伤力强,其性刚悍。
具有温养内外,——卫气启动时会发热,所以古人反推认为是卫气主导人体的温养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这是防卫系统最主要的功能
滋养腠理,——古人观察到防卫系统紊乱时腠理会变得紧密,毛悴色夭,不能滋养,反推
开阖汗孔——古人观察到防卫系统紊乱时会出现出汗或无汗等排汗异常,由此反推
等功能。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古人对防卫系统功能的认识来源于临床表现的反推,是一种基于系统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一一如果以这个版本来认识理解卫气的话,很显然,卫气有防卫的功能,但卫气不是防卫的本身。防卫只是卫气的一种属性。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13:01
可以称做防卫系统好一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4 16:18
西医的防卫系统:
机体的防御机制可以人为的分为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及特异性防御机制,前者是先天的,后者是在感染后形成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1)屏障结构:体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2)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两大类;(3)NK细胞:能够杀死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抗病毒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4)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吞噬刺激素、C-反应蛋白等。一旦被感染,宿主能针对微生物特异性抗原产生多种抗体。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为一种复杂的糖蛋白,抗体能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引起宿主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由此引起的反应称为特异性防御机制,又称特异性免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4 16:25
1.天然屏障 皮肤;粘膜表面盖有一层分泌物,有抗菌作用:在呼吸道,吸入的微生物必须通过上呼吸道和气管支气管的滤过系统,在胃肠道,胃酸、胰酶、胆汁、肠液等的抗菌作用构成了胃肠道屏障。在泌尿生殖道,
2.免疫系统
3.粘膜免疫系统(MIS)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人脑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身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关于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疾病的学说,终于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心理免疫学”这门新兴学科也由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4 16:34
中医的卫气能不能与西医防卫系统完全吻合,还需要认真对待。中医的表与卫合起来与西医的皮肤黏膜大致相同。免疫系统不仅仅有防卫作用,而且是人体调控系统的一部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17:14
营气
①基础理论名词。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行比较,则营属阴,卫属阳,所以又常常称为“营阴”。②《灵枢》篇名。
解读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行比较,则营属阴,卫属阳,所以又常常称为“营阴”。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由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营气又称营阴、营血。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行比较,则营属阴,卫属阳,所以又常常称为“营阴”。营气,又作荣气。《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
《灵枢》“营气”篇,主要说明营气之来源,并阐述营气的生理机能以及营气在十四经脉中的正常循环流注情况。
生理功能
一、化生血液
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了血液量的恒定。
二、营养全身
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由于营气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了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营气的营养作用在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如《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气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生理作用是互相关联的,若营气亏少,则会引起血液亏虚以及全身脏腑组织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造成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17:2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14 09:23 编辑
营气的本质较好分析。
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可以化生血液,营养全身。来源、分布、生理功能或作用,皆提示,营气就是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
上述营养物质,存在于食物中,经消化系统(脾胃)消化吸收入血,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可以随血液循环输入分布全身各组织器官,而发挥营养作用。其中的部分成份,如铁、维生素,是机体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即中医所谓的化生血液。
中西医结合理解营气、清气、宗气[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84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17:26
卫气
(中医药术语) 卫气,中医基础理论名词。①属于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②《灵枢》篇名。本篇所论强调卫气对保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故名。内容主要辨别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说明治病必须掌握经络系统,明确十二经脉本部和标部穴位,以及六腑的气街部位,以便测候上、下、虚、实的病变,施行补泻的针刺手法。
解读
“卫”,即保卫的意思。卫气的生成与上、中、下三焦,即肺、脾、肾三脏有关。它本源于先天,即肾中阳气的一部分,故又有“卫阳”之称。肾居下焦,故有“卫出下焦”的说法。卫气发挥其功能,又必须赖中焦脾胃之气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所以从后天这个角度来说。又是“滋生于中焦”。
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气,又必须通过肺气的宣发,所以又有“开发于上焦”的说法。因此,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卫气的生成与上中下三焦都有关系。
卫气性质:剽悍滑疾(活动能力强,行动快速),所以《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运行和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行于经脉之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其浊者为卫……卫行脉外……”。
中医应用
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2、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故《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3、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卫气的三个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抵御外邪的入侵与腠理开阖的关系也很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于遭邪侵犯;而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在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也与汗孔的开阖密切相关,只有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人体的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温煦太过而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如若温煦不及而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概括。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4 17:2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4 22:13 编辑
。《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它的活动力很强,流动很迅速,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17:29
卫气的本质较复杂。
可以从卫气的一些外在的特征特点,及功能作用,结合现代的医学知识,做一些大方向上的推导。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4 17:3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4 22:14 编辑
卫气运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能温养肌肉、皮肤;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膜,五脏六腑得到温养。卫气不但能温养内外一切脏器组织,而且具有滋养腠理,开阖汗孔,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17:4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14 09:47 编辑
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
——行于脉外,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从这里的描述,似可与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相联系。植物神经分布于脉外,多数时候与血管相伴相行。植物神经的反应速度较快,可谓迅速流利。植物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器官,具有神经营养作用。机体的汗腺,由植物神经直接控制管理。机体的免疫系统,也往往是在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统一调控下,进行运转,发挥其生理功能与作用的。至于生于水谷,源于脾胃,似可以与神经递质代谢过程相关联。
从经络层面来理解营卫二气,似更能论证卫气之本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实质上是对机体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概括。营行脉中,代表体现了血液循环系统层面的生理功能(营与血密切相关);而卫行脉外,更多的代表体现了神经系统层面的生理功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4 18:03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1:34
大家讨论很热烈。但在基本的观点上难以达成共识,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2-14 21:38
你用中医理论套西医解剖,自己上套。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2:51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4 14:52 编辑
从植物神经去理解,不知怎么去解释卫气的防御功能?怎么解释卫气的运行和流动特性?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2:56
没想到卫气主要指的是防卫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还有人认为是西医的,可见中医理论理解的混乱现状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2:58
再次强调:防卫系统不是西医的概念,西医理论中没有这个系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08
不错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23:09
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2、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故《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3、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卫气的三个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抵御外邪的入侵与腠理开阖的关系也很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于遭邪侵犯;而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在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也与汗孔的开阖密切相关,只有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人体的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温煦太过而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如若温煦不及而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概括。
一一卫气的防御功能,似主要在肌表,起着保护的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肌体。
而肌表的防御功能,似与肌表的神经营养作用(卫气的温熙作用),及腠理开阖调控密切相关。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11
“卫气的防御功能,似主要在肌表”——能找到依据么?
这不符合《内经》的原始认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23:16
怎么解释卫气的运行和流动特性?
一一卫气性质:剽悍滑疾(活动能力强,行动快速),所以《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运行和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行于经脉之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
一一卫气剽悍滑疾,似可以指活动或反应速度,不一定指流动特性。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17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此句讲卫气滞留于腹中,不只是在肌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23:18
“卫气的防御功能,似主要在肌表”——能找到依据么?
一一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2、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故《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3、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卫气的三个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抵御外邪的入侵与腠理开阖的关系也很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于遭邪侵犯;而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在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也与汗孔的开阖密切相关,只有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人体的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温煦太过而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如若温煦不及而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概括。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18
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为何又说只在肌表?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28
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卫气的运行你不会否认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4 23:31
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一一有客观依据吗?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32
护卫周身怎么成了只在肌表呢?难道脏腑就没有了卫气的防护?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脏腑,脏腑也是受防卫系统护卫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4 23:33
它的活动力很强,流动很迅速,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4 23:3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4 23:46 编辑
脉是脉管,脉是管状结构的?人体有经脉管结构,经脉像管,气在经脉管中流动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40
对于防卫系统的运行和流动《内经》提出了一个框架,也可以说是一个假说,这些假说有当时观察材料的积累,也有当时流行的术数之学的推演,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在《内经》时代是很难把防卫系统的运行过程研究清楚的。不过《内经》提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在于防卫系统的紊乱,并且用中医的方法考察了防卫系统,提出了很多理论的创见,对很多疾病现象做出了合乎道理的解释,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贡献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45
防御外邪主要在肌表。温熙营养作用则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
——这恐怕是您自己的理解吧。胸腹脏腑就不需要防卫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4 23:5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4 23:53 编辑
不过《内经》提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在于防卫系统的紊乱,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2-14 23:5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14 23:57 编辑
防卫系统的紊乱原因是什么???古人内经并不清楚防卫系统紊乱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4 23:58
中医的卫气不可能和西医完全吻合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15 04:53
一般来说,“营卫”主要体现在功能作用方面,“气血”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方面。通过气血的运行,发挥营卫的作用。
-------------------------------------------------------------------
以上对营卫气血的描述和理解比较真实、到位。赞一个!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2-15 05:20
“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这是因为营养物质的输布和血液的运行关系密切,可是营不等于血,一是血中不但有营养物质,还有防卫物质;另一方面,营养物质的输布也不一定局限于血管内,它还会运行到血管以外。单纯血液的运行还不能完全解释营养物质的分配过程。”-------以上论述,基本合理。
但是,如下的描述就有些欠妥了。
“不过在古代中医理论中,营与血因为关系密切,有一定的混同,在古人的条件下,很难理解血液中既含有营,又含有卫这两类性质相反的物质,为了理论的自洽性,古人提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样营和血就更不容易区分了,更混杂在一起了。其实是可以区分开的。”
-----说什么“营与血因为关系密切,有一定的混同,” 营和血二者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罢了,何来什么混同?犹如火和热,水和湿的关系一样,没有火,哪来的热?没有水,哪来的湿?这不是“混同”,而是“共生”。至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本来是客观描述,并不是什么“为了理论的自洽性”!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5 06:15
感谢千总捧场啊。营血关系密切,说混同可能不大合适。我主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因为古人所用的方法与现代系统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假如放在今天,重新分析营卫,会认为血中亦有卫,脉外亦有营,营卫甚至可以贯穿从整体到器官到细胞诸层次,每一层面有每一层面的营卫,细胞亦有细胞的营卫。所以营卫是一个内涵甚广的概念,是一个熠熠生辉的概念,有充分的可发展性。至于凵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内经》的认识有时代的合理性,我是搞中西医结合的,希望营卫概念的拓展能为中西医结合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子。至于中医自己,这是《内经》的传统理论,我不强求改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15 06:4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2-14 22:44 编辑
在中西医比对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求找到具体的解剖学结构,或者精确的概念对应。
例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在脏腑学说里称为:精微,在营卫学说里称为:营或者营气。在脏腑学说里脾失健运是指运化精微的功能下降,引起痰饮血瘀;而营卫学说里没有说营气或者营能够转化为痰饮血瘀的说法。所以,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脏腑学说里,基本上不讲营或者营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5 07:15
对于防卫系统的运行和流动《内经》提出了一个框架,也可以说是一个假说,这些假说有当时观察材料的积累,也有当时流行的术数之学的推演,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在《内经》时代是很难把防卫系统的运行过程研究清楚的。不过《内经》提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在于防卫系统的紊乱,并且用中医的方法考察了防卫系统,提出了很多理论的创见,对很多疾病现象做出了合乎道理的解释,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贡献了。
一一
一、关于卫气运行及次数,只是假说,并没有客观依据。从卫行脉外的经典描述,卫气似不同于营血。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有阴阳失调、正虚邪盛、气机紊乱失调,包括而不局限于防卫系统的紊乱。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5 07:18
假如放在今天,重新分析营卫,会认为血中亦有卫,脉外亦有营,营卫甚至可以贯穿从整体到器官到细胞诸层次,每一层面有每一层面的营卫,细胞亦有细胞的营卫。所以营卫是一个内涵甚广的概念……
一一上述内容里有较多个人的主观发挥成份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5 07:25
中西医在不同的参照系视野下,对人体进行了不同的分划分方法。要求中西医的概念精确对应是不可能的。只能相互比较,根据所描述的共同临床事实来说明。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15 07:31
营卫需要求其神,营养和防卫,而不要拘泥于形,因为古人条件限制,对营卫的认识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把这当做不可逾越的框框,要看看事实上的营养和防卫是怎么改变的,进而才能理解古人理论的精神内核。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2-15 07:40
营卫需要求其神,营养和防卫,而不要拘泥于形,因为古人条件限制,对营卫的认识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把这当做不可逾越的框框,要看看事实上的营养和防卫是怎么改变的,进而才能理解古人理论的精神内核。
一一事实上这与营卫概念的初始内涵,已相去甚远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