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看病的处方是不拘一格,必须根据病人的细小变化用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指春秋
时间:
2018-11-8 16:30
标题:
中医看病的处方是不拘一格,必须根据病人的细小变化用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
中医看病的处方是不局一格的,必须根据病人的细小变化用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
今天在2018年10月12日,有位女病人找我看病,是眩晕症,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还得过脑梗,因为是我的老病号,以前呢,我曾经用过六味地黄汤加黄连竹茹治疗过他的眩晕症,我首先就用了以前的方子开了一副药,吃过没效果,第二天,我用大七气汤加黄连竹茹,还是效果不大,并且病人脸色发红,晚上眩晕的厉害睡觉都不好,第三天我用的方子是当归,川芎,白术,茯苓,远志,枣仁朱砂,琥珀,钩藤,僵蚕加竹茹,黄连。第四天病人说晚上不晕,早上起床后还有点晕,眉粱骨有点疼痛,鼻子还有点不舒服,我说知道了,我开的方子是,在原来的方子上加半夏,人参,天麻,,麦冬,山药,山芋,细辛,独活,羌活,葛根。第五天病人来了告诉头不晕,眉粱骨也不痛了,我说就这个处方多吃几幅吧又过了几天病人告诉我说;这几天头晕好了,就连脑梗留下的后遗症腿走路也好多了。在这里我告诉大家中医看病的处方是不局一格的,必须根据病人的细小变化用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11-9 08:53
学习,很好的实践经验。
《神农本草经》:病万变,药亦万变。仲景治病亦有过一日内药三变之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22:2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1-9 22:21 编辑
病变,中药症状不变,中药不变,病不变,中药症状变,中药变,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10 09:02
七气汤(行气消痰 三因方亦名四七汤)
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咯不出,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
(七气者,寒热喜怒忧愁恶也,
七情之病,令人气结痰聚,阴阳不得升降,故有痞满喘冲痛等证。)
半夏(姜汁炒五钱)、厚朴(姜汁炒三钱)、茯苓(四钱)、紫苏(二钱)、加姜枣煎。
此手足太阴药也,
气郁则痰聚,故散郁必以行气化痰为先,
半夏辛温,除痰开郁,
厚朴苦温,降气散满,
紫苏辛温,宽中畅肺,定喘消痰,
茯苓甘淡渗湿,益脾通心交肾,
痰去气行,则结散郁解,而诸证平矣。
本方加白芍、陈皮、人三、桂心、亦名七气汤,(三因)治七情郁结,阴阳反戾,吐利交作,寒热眩运,痞满噎塞。
《医方集解》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10 18:54
dffaaoo 发表于 2018-11-9 22:20
病变,中药症状不变,中药不变,病不变,中药症状变,中药变,
是奇谈不是怪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10 18:57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105bcf7b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11 00:23
为什么可以“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同一疾病而治法各异。这是由于发病时间、地区、患者机体反应性、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候不一,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疾病的发生,多种病因皆可导致,但最终以何种病因为主导发病,则又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如果要针对病因施治,具体发病因素不同,治法当然各异。例如:感冒,风、暑、湿、燥、寒皆可致病,然就时间而言,冬易伤寒,春易伤风,夏易伤暑,长夏易伤湿,秋易伤燥,暑又有暑热、暑湿之别,燥亦有温燥、凉燥之分;就地域而言,北方高山易伤寒,山谷盆地常多湿,南方平地最多热,西北高陵燥气盛;就体质而言,阳虚之体耐夏不耐冬,易伤风寒而不易犯燥热,阴虚之体耐冬不耐夏,易犯燥热而不易伤寒。因此,同是感冒,针对病因,治疗的方法就截然不同。
其次,疾病发生之后要发生传变,其传变也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在不同的时候就诊,其所处病理阶段不同,证候也就各异,因而治法不一。仍以感冒为例:同是外感风寒,若患者体质素热,则其病一开始就可能寒包火,并迅速入里化热;若患者素体寒盛,则其病一开始就可能直中少阴,并随时有阳脱之危。因此,其辨证施治也不相同。
治疗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11 00:26
中医学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重视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重视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所谓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11 00:27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异同。相同的证可用相同治法,不同的证就必须用不同治法,即“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11 00:28
dffaaoo 发表于 2018-11-9 22:20
病变,中药症状不变,中药不变,病不变,中药症状变,中药变,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11 02:2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1-11 02:27 编辑
病变,中药症状不变,中药不变“证同治亦同,病不变,中药症状变,中药变,证异治亦异”。
作者:
一指春秋
时间:
2022-8-24 18:45
有道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