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健康与疾病、未病与已病不能等同
[打印本页]
作者:
ygmingabc
时间:
2018-10-8 10:51
标题:
健康与疾病、未病与已病不能等同
健康与疾病、未病与已病不能等同
健康与疾病、未病与已病在中医学的概念里,本来是两个非常清楚的概念,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对未病概念的扩大,使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本来未病就是没有病,就是健康;已病就是有病就是不健康,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医学常识。而王教授则认为未病包括未病、病而未发和已病未传,所以已病就变成了未病。那疾病的概念是什么呢?中医学认为机体阴平阳秘,阴阳动态平衡就是健康就是未病。机体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和滞留是疾病的最基本元素。王教授是不认同这个最基本原理的,因此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虽然他也认为阴阳气血已经失调、是病理性偏颇、是病理表现,但他认为不是病证。在《中医体质学》一书中没有对中医疾病的定义。
中医学认为: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机体内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就构成了中医的疾病。病有大小、轻重、浅深、急缓的不同,有疾病的前期、后期的差异,有在络、在经、在腑、在脏的区别,但它们都属于疾病。《说文解字》说:“疾者,病加也。”说明疾为小病,而病为大疾。疾再小也是疾病而不是未病,小疾在某些情况下是疾病早期症状较少较轻的阶段,但不能称之为未病。否则就混淆了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在古汉语中,病指病甚,疾指轻病。疾加为病,意义是很明确的。所谓寡人有疾、病入膏肓、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等均是对疾病的阐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而疾病的治疗是中工和下工的职责。一般来讲是中工治疾,下工治病。扁鹊对他三兄弟的描述就是对上工治未病,中工、下工治已病的最好的注角。
我们下面引述一段王教授的论述:《王琦学术思想说要》(082页)“人的健康状态既可以用指标来表征,又可以辨识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只有正确区分和描述健康状态,才能真正把握健康。按照健康水平的不同,可将健康状态分为三种类型:(1)未病状态,是“阴阳平和”,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的的正常,处于“阴平阳秘”状态;(2)欲病状态,是介于“阴阳平和”与“阴阳失和”之间,呈现欲病的状态;(3)已病状态,是“阴阳失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出现了偏颇,处于“阴阳失衡”状态,如八种偏颇体质。”世界卫生组织(WHO)把人群分为三类即健康状态人群、亚健康状态人群和疾病状态人群。药王孙思邈把人群分为未病状态人群、欲病状态人群和已病状态人群。所谓健康状态就是无病或未病。亚健康状态人群也好,疾病状态人群也好,欲病人群也好,已病人群也好,那都是不健康状态。健康状态人群中个体之间体质强弱存在着差异,当他们都是健康的。不能把亚健康、疾病或者欲病、已病包括在健康状态中去。正是在这种健康与疾病不分的学术思想的指导下,才导致了《中医体质学》中的健康与疾病不分,未病与已病不分。已病状态怎么能说成是无病的健康状态呢?
王教授在《人分九种》(158页)说:“什么是“未病”呢?它与健康是什么关系?二者能划等号吗?中医认为,“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含义。”意思很明显,未病不等于健康,未病包括已病,有病也是健康。 王教授在《人分九种》(160页)说:“显然,“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病而未传,教授在《人分九种》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他说:“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从上论述可以看到,王教授把治未病已经扩展到从健康预防到治疗疾病的整个过程。已经远远的脱离了未病即无病即健康的概念。结果是健康与疾病不分,未病与已病不分。
王教授说人分九种,在九种体质类型中,一种平和是健康的,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八种偏颇体质阴阳气血已经失调,处于病与非病之间。平和质人群是健康状态人群,八种偏颇体质人群是病与非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人群,八种病理偏颇体质类型是在非疾病状态下,在王教授的体质学里没疾病状态人群。我们一直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终於明白了,既然“已病状态,是“阴阳失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出现了偏颇,处于“阴阳失衡”状态,如八种偏颇体质。”是一种已病状态,同时又是一种健康状态,已病等于未病、疾病等于健康不就是天经地仪了吗!
然而我们还是不明白,既然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病理偏颇,是病理现象,处于“阴阳失衡状态,是已病状态,那如何又成为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呢?
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向做出调整,在中医学来说就是要加强对中医“上工治未病”理论挖掘、整理、继承、研究和开发。“上工治未病”就是中医的养生学,上工是养生学专家,未病是无病,是健康人群。它的核心思想是重视预防和保健,在养生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应用中医的各种养生手段和理念,使人们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益寿延年的目的。如果把健康状态扩展到已病状态,未病扩展到已病,“上工治未病”扩展到中医治未病,其结果是依然把医学的重点放在了治愈疾病上,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向做出调整,就成了一句空话。在王教授《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一书里,大谈八种病理偏颇体质类型如何如何,对平和质健康体质类型如何养生竟丝毫没有提及,这不仅仅是一种疏忽,是因为他把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的已病状态,看成了未病状态、健康状态,治疗疾病自然就成了健康养生了。
状况与状态两个词在词义表达上是有明显区分的。我们到医院的体检中心去检查,是要明确我们的健康状况,要了解我们身体目前是属于健康状态、还是疾病状态,如果是疾病状态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得了什么病。健康状态就是健康无病,疾病状态就是不健康就是有病。健康状况包括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而健康状态就是健康状态,健康状态是不能包括疾病状态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8 12:14
楼主的文章不简单,理论功底很深,赞一个!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8 12:15
健康与疾病、未病与已病在中医学的概念里,本来是两个非常清楚的概念,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对未病概念的扩大,使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本来未病就是没有病,就是健康;已病就是有病就是不健康,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医学常识。而王教授则认为未病包括未病、病而未发和已病未传,所以已病就变成了未病。那疾病的概念是什么呢?中医学认为机体阴平阳秘,阴阳动态平衡就是健康就是未病。机体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和滞留是疾病的最基本元素。王教授是不认同这个最基本原理的,因此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虽然他也认为阴阳气血已经失调、是病理性偏颇、是病理表现,但他认为不是病证。在《中医体质学》一书中没有对中医疾病的定义。
王教授在《人分九种》(158页)说:“什么是“未病”呢?它与健康是什么关系?二者能划等号吗?中医认为,“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含义。”意思很明显,未病不等于健康,未病包括已病,有病也是健康。 王教授在《人分九种》(160页)说:“显然,“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病而未传,教授在《人分九种》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他说:“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从上论述可以看到,王教授把治未病已经扩展到从健康预防到治疗疾病的整个过程。已经远远的脱离了未病即无病即健康的概念。结果是健康与疾病不分,未病与已病不分。
——作者的批评非常到位,点到了体质学说,治未病学说缺陷的要害上。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8 12:21
健康与疾病、未病与已病在中医学的概念里,本来是两个非常清楚的概念,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对未病概念的扩大,使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本来未病就是没有病,就是健康;已病就是有病就是不健康,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医学常识。而王教授则认为未病包括未病、病而未发和已病未传,
所以已病就变成了未病。
……从上论述可以看到,王教授把治未病已经扩展到从健康预防到治疗疾病的整个过程。已经远远的脱离了未病即无病即健康的概念。
结果是健康与疾病不分,未病与已病不分。
——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疾病的防治原则,有治未病,具体又分为无病先防,既病防变两种情况。王教授的未病分类(未病、病而未发、已病未传),可能是渊源于此。
但这里似乎有些误解。中医治未病中的既病防变,是指辩证的看待问题,已经发生的疾病,要提前治疗干预,防止更严重的继发病变出现。既病防变的“既病”,逻辑上是已病,不是未病。王教授据此将未病分类为未病、病而未发、已病未传,这里有严重的逻辑硬伤。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8 12:3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8 04:54 编辑
当前中医界,对于治未病理论有些过于强调与拔高,以至于部分公众认为中医只是能养生、保健,而忽视了中医是一门真正能够防病与治病的学科。这就有些主次颠倒了。中医,国人数千年来防病治病的利器,如果被沦落为只能养生保健的学问,这是完全不应该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8 15:5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8 07:57 编辑
在王教授《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一书里,大谈八种病理偏颇体质类型如何如何,对平和质健康体质类型如何养生竟丝毫没有提及,这不仅仅是一种疏忽,是因为他把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的已病状态,看成了未病状态、健康状态,治疗疾病自然就成了健康养生了。
——八种病理体质类型,本质上是已病,不是未病;是疾病状态,不是健康状态。可以看作是机体的一种基础病变,如痰湿证(参考西医的代谢综合征)。辨识与处理体质,可以参考内伤杂病的脏腑气血辨证体系进行直接的辨证论治。所谓的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将辨体从辨证体系中单独剥离独立出来,其实是将诊治过程复杂化。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