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也谈经络的本义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1:00
标题: 也谈经络的本义
看了代肖言网友转帖的经络的本意,忍不住也来凑凑热闹。不过我这儿说的不是经络的本意,而是经络的本义。

也就是古代经、络二字从何而来,是字源学的考察。

为什么中医要考察字源呢?问题出就出在《内经》太古老了,两千多年前的东东,它的生活环境、文字含义与现在已经有很大不同。《内经》的疑难很多是由于我们不能准确理解《内经》原始文本想传达的内涵,导致众说纷纭。语言的复杂性是困扰中医发展的瓶颈之一。

所以我们要追寻《内经》时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来自哪里,它本来的含义是什么,古代的医学家把它借用过来到底想表达什么?

中医概念的建构很多是来源于当时具体的生活,比如“精”字来自于古代大米的加工过程,来自于农业。

经络两个字明显带的是绞丝旁,它们和我们国家另一种伟大的行业:纺织业有关。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1:0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17 13:16 编辑

转:“巠”是“經”的本字。巠,表示在织机上精心布置众多纵线,以便横线穿织。

《説文解字》:經,織也。从糸,巠聲。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1:14
古代整经图,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7 21:25
经络的位置你能看懂吗?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1:53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17 14:05 编辑

络丝按说 应该在整经前面。

蚕宝宝的丝先要抽提出来,古代叫“缫丝”;抽提出来的丝要缠绕在一个类似于棒槌的工具上,叫做丝,这个棒槌常呈圆筒状,又叫络筒。络丝的过程中要经常连接断头,所以络又有连接的意思。

织的过程中要先布纵丝,叫做整;然后再经丝基础上织玮丝,也就是横的丝,横纵连接,漂亮的丝绸就出来了。

当然还有染色等许多工序。
蚕茧——收烘————煮茧——缫丝——烘丝——成绞————络丝——并丝——捻丝——牵经(整经)——卷纬——织绸——坯绸检验————脱胶——打卷——烘干——染色——烘干

https://v.qq.com/x/page/r0390pjivrf.html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2:19
现代丝绸治疗流程,与古代的工序其实大同小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7 22:20
   日常用语转变为专业用语,再转化为哲学概念,应用于医学,成为中医概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2:54
《説文解字》:絡,絮也。一曰麻未漚也。从糸,各聲。

絮,非棉絮,在古文是熟丝。因为络丝之前要经过煮茧过程,煮之前丝是生丝,煮之后到络丝这一阶段就已经是熟丝了。

络,缠也。——《广雅》

因为络丝就是个缠绕的过程,通过缠绕到棒槌样的东西上把丝进一步整理,以备丝绸纺织使用。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2:59
(转)翻丝,古代称调丝,是将绞装的丝线原料卷绕到笠子上的生产过程。目前一些传统产品及特殊纤维仍用手工来进行。

一、调丝的目的及要求

目的:给丝线一定的卷绕形式,供下道工序如并丝、捻丝、牵经及卷纬等使用;调丝过程中还可除去丝线表面的部分疵点,如糙结、丝屑和粗节,以提高丝线的品质。

要求:在加工过程中,不能对丝线的物理性能如强力、伸长、弹性等有所损伤;丝线成形好,丝层层次分明,张力均匀,以利于下道工序生产。

二、调丝工具的发展过程

调丝是丝织物加工中的第一道工序,其结构比较简单,《易·姤》记载:“系于金棍,柔道牵也。”《天工开物》中较为详细记载的南络车,“凡丝议织时,须先用掉。透光檐端宇下,以木架铺地。植竹四根于上,名日络笃。丝匡竹上,其傍依柱高八尺处,钉具斜钩小竹,僵月持钩,悬搭丝于钩内。手中执鼓旋缠,以侯牵经治纬之用,小竹坠石为活头,接断之时,扳之即下”。这是明代的记载,此种络车,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但与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络车结构十分相似,说明南络车至迟在汉代以前已普遍使用了。我国丝绸由北方向南方推广,是在汉代前开始的,从汉到清约2000年左右,这种络车,仍然为南方人所使用。北络车通用于北方,与南络车形制有所不同,古代记载较详:“以脱轻之丝,张于棍上,上作悬钩,引致绪端,逗于车上,其四之制,必以细轴穿箴,措于四座两柱之间。设一柱独高,中为通槽,以贯其箴轴之首。一柱下面管其轴之末。人既绳牵轴动,则攘随轴转,丝乃上筑。”调箴取丝,而非以手抛箴,整个络车基本上与南络车相同,只是转笼动作采取了机械,而非手工,这样,张力较均匀平稳,生产效率亦较高。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3:03
 (转)(3)丝籰〔yue阅〕

  丝籰是古代的络丝工具,汉代《方言》中叫做“楥”〔xuan旋〕。《说文》中叫“籰”,解释为“收丝者也。或作□[jian建],从角、从间”。王祯《农书》称为“籰”,解释为“必窍贯以轴,乃适于用。为理丝之先具也”。丝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卷绕丝绪的筒管。但两者的形制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结构和用法是两根或六根竹箸由短辐交互连成,中贯以轴,手持轴柄,用手指推籰使之转动,便可将丝线绕于籰上。丝籰虽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但它的发明大大加速了牵经络纬的速度。

  (4)络车

  络车是将缫车上脱下的丝绞转络到丝籰上的机具,它有南北络车之分(图8、图9)。关于络车的记载,《方言》有“河济之间,络谓之给”。郭璞注“所以转籰给事也”。《说文》有“车柎〔fu肤〕为柅〔ni你〕”。《通俗文》有“张丝曰柅”。这里的“柅”南北络车通用,是张丝绞的装置,由竖立地面上的四根木棍,或者由每两根一组下装底座的木棍组成。王祯《农书》对北络车的构造和用法记载得比较详细,其文译成白话是:将缫车上脱下的丝胶,张于“柅”上,“柅”上作一悬钩,引丝绪过钩后,逗于车上。其车之制,是以细轴穿籰,放于车座上的两柱之间。两柱一高一低,高柱上有一通槽,放籰轴的前端,低柱(上有一孔)放籰轴的末端。绳兜绕在籰轴上,手拉绳一引一放,则籰轴随转,丝于是就络在籰上了。宋应星《天工开物》则对南络车的构造和用法记载得较具体,其文译成白话是:在光线好的屋檐下,把木架铺在地上,木架上插四根竹竿,名叫“络笃”。丝套在四根竹上。络笃旁边的立柱上八尺高处,斜安一小竹竿,上面装一个月牙钩,丝悬挂在钩内。手拿籰子旋转绕丝,以备牵经卷纬时用。小竹竿的一头坠石,成为活头,接断丝时,一拉绳小钩就可落下。对比两书记载,南北络车都用张丝的“柅”和卷绕丝线的“籰”,但丝上籰的方式两者却是大不相同。北络车是用右手牵绳掉籰,左手理丝,绕到籰上;南络车则是用右手抛籰,左手理丝,绕到籰上。由于北络车转籰动作采取了机械方式,丝籰旋转速度快而稳,所以它的生产效率和络丝质量远较南络车为优,古人所谓“南人掉籰取丝,终不若络车安而稳也”的评论,正是对此而言。
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49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7 23:40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17 17:25 编辑

总起来说,古代经就是指纺织中纵行的丝线,络则是指纺织中把丝线缠绕加工的一道工序。这是经络最原本的含义。

《内经》借鉴这个概念来研究人体时,也是把人身中所有纵行的通路统称为经,这些纵行的通路都比较重要,也比较粗大,《内经》把其中包含血液的纵行脉管系统称为经脉。

按说如果按纵横分类的话,不应该是经和玮么?为什么《内经》不用“玮”而用了“络”这个概念呢?

“络”的意思是缠绕。《内经》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词?是什么东西缠绕在那里,让《内经》把缠绕作为它的重要特性,用缠绕来对它命名。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心里一紧。原来《内经》根本就没有兴趣去分辨那一堆缠绕在一起的血管、淋巴和神经,他是把它们整到一块了,认为它们都是“行血气、营阴阳、利关节”的东东,是啊,在古人的条件下,弄清这一堆缠绕在一起的东东确实太为难他们了,超出他们的能力又没有太大的意义,整到一起反而有它特殊的价值和意味。所以《内经》建构理论时索性采取了个简单的分类方法,把所有纵行的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都叫做经,所有从主干中分出的横行的缠绕在一起的那一堆东东都叫做 “络”(支而横者为络)无论是动脉、静脉、淋巴还是神经,《内经》都把它们放在一起了。这就是《内经》的态度。(络中含有血的《内经》称为络脉)

“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内经》把他对经络的分类原则讲得很清楚啊,这句话也不难理解啊,它也不是以 是不是血管 分的经络啊。

可是,我们总是在这儿争什么经络是血管还是神经,有意义么?!

原来,《内经》对人体的分类一直是以他对气化的认识为基础的,根本就不是跟着你解剖那一套走的。

不争辩经络是血管还是神经,顺着《内经》的思路去理解,才是解读《内经》的好方法。


至于经络的偱行。《内经》有讲过经络的循行么?他讲的是营卫的循行,不然,再去看看《内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8 05:4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18 03:21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17 15:40
总起来说,古代经就是指纺织中纵行的丝线,络则是指纺织中把丝线缠绕加工的一道工序。这是经络最原本的含义 ...

所以《内经》建构理论时索性采取了个简单的分类方法,把所有纵行的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都叫做经,所有从主干中分出的横行的缠绕在一起的那一堆东东都叫做 “络”(支而横者为络)无论是动脉、静脉、淋巴还是神经,《内经》都把它们放在一起了。这就是《内经》的态度。

一一这个说法很有新意,

那么,经脉的脉,络脉的脉,关于脉的本义,其字源学的考察又是如何的呢?愿闻其详。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8 07:02
《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

脉,本义血管。血脉和经络是两个概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8 11:2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18 03:36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17 23:02
《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

脉,本义血管。血脉和经络是两个概念。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不过要再强调一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脉就是血管,经脉指大血管,络脉指小血管。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经络的本意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97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18 20:39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17 23:40
总起来说,古代经就是指纺织中纵行的丝线,络则是指纺织中把丝线缠绕加工的一道工序。这是经络最原本的含义 ...
原来《内经》根本就没有兴趣去分辨那一堆缠绕在一起的血管、淋巴和神经,他是把它们整到一块了,认为它们都是“行血气、营阴阳、利关节”的东东,是啊,在古人的条件下,弄清这一堆缠绕在一起的东东确实太为难他们了,超出他们的能力又没有太大的意义,整到一起反而有它特殊的价值和意味。所以《内经》建构理论时索性采取了个简单的分类方法,把所有纵行的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都叫做经,……
有证据能说明古人知道人体有淋巴和神经这东东吗?如果没有,先生所谓《内经》把“那一堆缠绕在一起的血管、淋巴和神经……整到一块了”的说法等于是把现代人的认识强塞到古人那里去,这就不是实事求是了。

看了先生几个帖子,感到先生的研究更像是文学作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8 21:52
链接如下: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age%3D1&page=3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8 23:10
萧铁 发表于 2018-7-18 12:39
有证据能说明古人知道人体有淋巴和神经这东东吗?如果没有,先生所谓《内经》把“那一堆缠绕在一起的血管、 ...

谢谢指教。只是表达自己的一个想法。还没有经过论证。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19 06:05
我在别的帖子说过,内经里的“气化”说本质上是个“黑盒子标签”,先生把这个说法看成是“解谜”内经的关键,尤其是想通过文字考究的途径去产生某些见解,很容易是自己挖个坑给自己跳。先生11楼的帖子就是个很好的警示。

首先想指出一点:小心不要把智慧和知识混淆了。譬如内经的气化说,应该视为古人智慧的表现,但却不是真正的知识。很多现在大众都知道的生理常识,在古人那里并不知道,但古人用气化这个黑盒子概念绕开内部具体的运作去描述正常功能的可观测部分(输入/产出),逻辑上说,偏离正常功能就是气化出了问题,发现什么药物组合能恢复正常功能就是纠正气化问题。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即在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情形下使自己能处理一些迫在眉睫的事情(如疾病的治疗)。由此也可见,没有知识不等于没有智慧;反过来说,有知识也可以没智慧。而产生新知识正是现代研发的目的。

要把内经里所有的黑盒了都解开,本来也是件有意义的事,虽然这恐怕非个人的努力短时间内就能做到。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11楼帖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用织布机所发掘出来的经络“原义”,去解读出“那一堆缠绕在一起的血管、淋巴和神经”,却完全不去验证。不要说古人压根儿就不知道淋巴和神经的存在,现代生理常识也没有“血管、淋巴和神经”“缠绕在一起”这说法。先生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不经核实(甚至只需与常识互质一下就可以)便写了后面红字浅紫字一大堆教训别人的话,但自己立论的基础却经不起推敲,这是做研究的大忌啊。

我认为传承中医的第一原则应该是不与现代知识相矛盾。如果不把这原则放在心上,恐怕很难行稳致远。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9 06:23
萧铁 发表于 2018-7-18 22:05
我在别的帖子说过,内经里的“气化”说本质上是个“黑盒子标签”,先生把这个说法看成是“解谜”内经的关键 ...

你理解的气化是什么东东?内经的气化是说运动的突变,生理知识就是生化,就是生命的运动变化,气化就是生命的运动变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06:35
萧铁 发表于 2018-7-18 22:05
我在别的帖子说过,内经里的“气化”说本质上是个“黑盒子标签”,先生把这个说法看成是“解谜”内经的关键 ...

         现代生理常识也没有“血管、淋巴和神经”“缠绕在一起”这说法。
======================================================
          先生,你学习过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吗??现代神经生长因子证明“血管、淋巴和神经”“缠绕在一起的 。而你说的“黑盒子标签”早早已被西方科学抛弃的牙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06:4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18 22:46 编辑



      胚胎体节期神经血管淋巴管还真是这么缠绕在一起,从脊柱两侧向体表、四肢生长、发展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06:49
        谢谢王不留行,谢谢萧铁提出问题、质疑。这个图也许在下一本书里引用,在此提前说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06:59
       解剖学,周围神经干与大血管相伴而行;胚胎学,在中胚层形成期,神经血管相伴发生,同时延伸到四肢躯干。
        在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期,躯体神经与血管是同时发生,相伴而行的。在胚胎发育时期,Netrin-1(神经导向因子)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相当,两者结合更能促进血管生成。Netrin-1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到,netrin-1能诱导趋化间充质干细胞并能促进其血管生成过程。所以周围神经与全身的血管关系密切,符合阶段性规律。血管上的交感神经,随着血管发育,生长,达到四肢与躯干的相应部位。在成人,大血管与神经主干同时包裹于神经血管鞘内,神经与血管始终伴行,所以,躯体神经,血管,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都遵循着节段性规律。
      神经和血管生长方式非常相似,他们循着相同的迁移路线,相互依赖,在胚胎鼠的四肢皮肤发育中,动脉特异性地与外周神经并行,这些感觉神经与雪旺细胞提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供动脉生成。在结构上,神经元与血管均是层次有序的网状结构,正在发育过程中的脊椎动物胚胎体内,血管和神经显示出高度可重复性的分支结构到达靶细胞。研究证明一些信号分子在神经和血管在生长过程中均起调节作用。研究提示,神经导向因子在脊椎动物发育过程中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都有促血管形成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08:37
       取象比类比起形式逻辑、科学实验来,能够启发思维,是科学实验的第一步。
        抽丝,每一个蚕茧抽的丝长度大致相等,有长有短,两根丝线接头的地方需要接线,打一个结,这个结,可能就是穴位。神经血管在发育生长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停顿的时候?例如:在关节处,由于关节结构复杂,在这个地方发育过程就会减慢,于是神经血管淋巴在这些地方的某一个部位相对稠密复杂,相当于丝线接头打结的道理,这就形成了穴位?!也未可知。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9 09:2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8 22:59
解剖学,周围神经干与大血管相伴而行;胚胎学,在中胚层形成期,神经血管相伴发生,同时延伸到四肢 ...

中医与西医解剖看到的人体结构认识的规律是相同的吗?为什么相同?为什么不同?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9 09:3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9 00:37
取象比类比起形式逻辑、科学实验来,能够启发思维,是科学实验的第一步。
        抽丝,每一个蚕 ...

取象比类比的什么规律?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19 09:4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9 08:37
取象比类比起形式逻辑、科学实验来,能够启发思维,是科学实验的第一步。
        抽丝,每一个蚕 ...

Yeah yeah yeah,先生何不找2个蚕做个打结实验去证明穴位形成的原理,写进下一本书里估计可以大卖,能不能拿个什么发明创新大奖就难说了,呵呵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9 12:3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19 05:14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8-7-18 22:05
我在别的帖子说过,内经里的“气化”说本质上是个“黑盒子标签”,先生把这个说法看成是“解谜”内经的关键 ...

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把经络解读为血管还是解读为神经,都是走不通的。

这条路走不通,也许我们开始对经络的理解就错了。我们没走对路。

所以逼着我们去反思。《内经》经络的原义到底是指的什么?

其实《内经》里讲得很清楚,古人一直也是这样认识的。“径而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

只是年代久远,经的纵行的本义已经不明显,络的缠绕的本义也不明显了。

络为什么现代的意思是连接?就是因为络丝的时候要经常检查和接续断的线头,现代络丝的操作还有要注意检查和连接线头的要求。

古代汉语的概念往往表达一个复杂的隐喻,实际代表了《内经》对这个事物某些内在特性的认识。它把这个特性 通过概念的选择传达给读者,背后有深思熟虑和反复甄选,名实相副。这些《内经》不会明着说,但读的人就会产生某些非常有意义的联想,从而更快的理解《内经》所阐述的医学概念。

这种隐喻传达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常常要结合当时这个字来源的具体实际,不能因为络的连接就看不到它的缠绕,不能因为古代卫兵巡逻需要经常反复环绕巡视就只看到“卫”环绕的表面含义而看不到它防卫的本质。

神经的粗细在人肉眼可及的范围,依照《内经》研究的水平,他不可能不看到。与《内经》同时期的古希腊医学分述了动脉、静脉、神经。把它描述了,可是对当时的治疗有什么用么?

《素问 解精微论》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


对于学生哭泣时眼泪是怎么来的疑问,黄帝很不愿意回答,因为他认为探讨这些道理对治疗意义不大。对治疗没有明确指导意义的知识《内经》是不屑于探究的,也不屑于记载,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实用理性,这没有对和错,只是古人方法论视角下的自然选择。

《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你看到它们的不同,只是增添了更多凌乱的知识,真正的智者是要找到它们之间潜在的共同点,浑束以为一,使零乱的知识碎片条理化、系统化,这才是《内经》追求的目标。

与其说古人没有看到,不如说他没有描述,或者说他认为分开意义不大(至少在当时条件下是如此,看不出在当时条件下把它们分开对人体气化的过程阐述能有什么帮助),反而增添了知识的散碎零乱,过于零碎的知识反而妨碍对人体之道的把握和理解,这是《内经》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采取了和西医不一样的分类方式(当然中医在前),这是和他对人体气化过程的理解休戚相关的。

中国根据地形的变化可以分为高原、平原、山地、盆地,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当然也可以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省直辖市,根据作战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军区,它们是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分类的,为什么只有西医的分类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中医的北方战区相当于西医的平原还是高原?如果这样问下去,永远也说不清楚,中医的南方战区也有平原啊?这个提问方法就错了。

古人眼中的经络包括神经和血管,主要指的血管(脉 ),中医主要是看这块。纵行的那些 叫做经,再在这个基础上划分为十二正经,横行缠绕在一起的神经+血管叫做络,再分析下去有十五大络、孙络等等。

分类的方法很简单:“径而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不管是神经还是 血管,只要符合这个要求就可以进来,人家根本就不是以神经还是血管来分的经络。


要了解中医的理论,必须明了中医分类的视角,不能以西医的视角去解读中医。

中医和西医的概念可以相互比较,但不能相互替代。它只在自己的理论体系是相互切合的,逻辑才是统一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9 13:28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19 05:30 编辑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所以,从解剖学上去寻找经络的“独立”存在,就成为了一条走不通的道路。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的,但十四经脉及其循环,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

袁其伦先生提出了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提出了经络的外周物质基础是“血管及其交感性(内脏性)神经复合结构”。这是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发扬,也同样是对现代生理学、现代医学理论的发展。

经络的物质基础,是血管及其交感性(内脏性)神经复合结构。经络、穴位的生理效应,是可以观察,可以重复验证的。比方针刺内关穴可以调节改善心脏及循环系统生理功能,针刺人中穴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针刺落枕穴可以缓解减轻颈部肌肉痉挛,这些都是可观察,可重复验证的。



经络是生理学的概念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83

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id=70696&extra=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19 14:27
我认为“经络的原意是血管”这说法有些语病,应该从脉讲起。脉的原意肯定是血管。而血对应的是气,中医的气化说到处都是,所以把血管的脉也“气化”了 一 不信看看内经,里面讲到脉的地方几乎全都是在讲气。但血脉[管]有形可见,很难用来解释一些需要用“气化”来解释的(输入/产出)功能,于是古人臆想(或设计)出一个如血管那样的气的通道系统,这就是经络的实质。

这个演化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血管流血[可直观验证]=实体的脉 => 气化的脉 => 经络系统[“内视”验证]
所以,应该说经络是气化学说运用到血管上进而“系统化”的结果。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9 14:33
气化的主体是营卫,要理解气化视角下的经络,必须首先研究营卫学说。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9 14:36
萧铁 发表于 2018-7-19 01:42
Yeah yeah yeah,先生何不找2个蚕茧做个打结实验去证明穴位形成的原理,写进下一本书里估计可以大卖,能 ...

取类比象在于思路的启发,概念的隐喻,并不是就把它做为研究对象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9 14:53
没说喻象不需要验证啊。咱俩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我强调过去所做的验证方法可能不合适,因为对经文和概念的理解可能有偏差,提问的方法就不对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14:55
   验证!长期的社会实践、临床实践都是验证的方法。科学实验这是验证方法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科学实验的结果还需要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的验证。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9 15:01
可能对内经来说,先要做的是诠释和理解。还不是验证。古人条件下做出的结论,很多带有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完全对的。还有数术的参与,这也是《内经》时代的显学。当时条件下是有合理性的,现在已经不适应发展了。这还真不是靠验证,而是顺着《内经》的思路,在现代的技术水平条件下重新做一遍。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19 15:11
请大家不要绕圈子了,那2个蚕茧的实验做是不做?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19 15:15
萧铁 发表于 2018-7-19 06:27
我认为“经络的原意是血管”这说法有些语病,应该从脉讲起。脉的原意肯定是血管。而血对应的是气,中医的气 ...

经络是气化学说用到血管上进而系统化的结果。主要看你对中医的气化怎么理解了。中医的经络本身就不是血脉,它是动态演化的,气化是它的核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15:43
  古代的经络,我个人认为已经说清楚了,有的人认为不清楚。各自保留看法,不必要统一认识。
  现代社会、现代医学应该怎么样看待经络??哪位先生说说。陈斌先生说了神经血管复合体。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19 15:48
还以为融合观先生终于找到个实验来验证其从比类取象而来的理论,怎知到最后还是打了退堂鼓,唉,可见要花力气的事情终是敌不过只需动两片嘴皮子的“论述”。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9 16: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9 07:43
古代的经络,我个人认为已经说清楚了,有的人认为不清楚。各自保留看法,不必要统一认识。
  现代社会、 ...

复合体是什么东东?陈斌就发晕,想不通继续想,一通百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16:57
萧铁 发表于 2018-7-19 07:48
还以为融合观先生终于找到个实验来验证其从比类取象而来的理论,怎知到最后还是打了退堂鼓,唉,可见要花力 ...

        【实验来验证其从比类取象】
=======================================================
           这句话我没有说过,是先生你自己“意会”出来,强加到我头上的。这是你们惯用的手法,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到中医头上,这一次是强加在我头上。
         实验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更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7-19 17:25
研究中医问题,若离开了“阳化气,阴成形”的指导,恐怕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万物从何而来?阴阳二气化生,人由何而来,同样如此。《系辞》: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人类。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19 18:06
取类比象、取象比类,这是小孩子的幼稚思维,竟然现代的中医当成一种思维方式,也真不怕人笑话!

大家喜欢取象比类,我给大家发个资料。正儿八经的取象比类。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19 18:08
甲:听说你懂的很多?
乙:这你说对了,我这人,很有知识
甲:那我向你请教个问题?
乙:你说吧!我有问必答
甲:今年我在郊区池塘边看见老虎啦!
乙:郊区池塘边真要老虎?
甲:有
乙:什么模样?
甲:这么大个(有手比划)
乙:这么大个?(有手比划)
甲:小老虎,眼睛大大的,嘴巴鼓鼓的,四条腿往那一趴,叫出的声音那个吓人啊!
乙:怎么叫的?
甲:呱呱呱(学青蛙叫)
乙:这是青蛙,学名青蛙,北方叫蛤蟆,南方叫田鸡,我们武汉叫喀么(可能有些字写错了,体谅哈!)
甲:奇怪了,这么小的动物叫出的声音怎么这么大呀?
乙:这你就不懂了吧,青蛙嘴大,脖子粗,叫出的声音就大
甲:嘴大脖子粗叫出的声音就大?
乙:万物一个道理
甲:不对呀!我家的字纸篓子也是嘴大脖子粗,为什么它不叫哪?
乙:字纸篓竹子做的的,不但不叫,连响都响不了。
甲:乐队那吹的笛子,吹起来123456它怎么不响呢?
乙:它有眼儿,有眼儿的就响。
甲:我家筛米的筛子都是窟窿眼儿,它怎么不响?
乙:因为它是圆的扁的,圆的扁的不响。
甲:戏台上打的锣,它也是圆的扁的,它怎么不响啊?
乙:它中间有个脐儿,有脐儿不响。
甲:我们那做饭的锅也有脐儿,我敲破了它也不想
乙:它是铁的,铁的不响。
甲:庙里的钟也是铁的,它怎么不响?
乙:它不是挂那的,挂那的不响。
甲:我家秤砣挂那儿3年了,重来都没响过
乙:十年也响不了,死固膛的不响。
甲:炸弹怎么响啊?
乙:炸弹里边不是有药吗?有药才响哪。
甲:药店里都是药,它怎么不响?
乙:吃在嘴里的不响。
甲:那泡泡糖嚼在嘴里(最好有声音),它怎么不响?
乙:因为它有胶性,有胶性的能响。
甲:那胶皮鞋怎么不响?
乙:它挨着地,挨着地的不响
甲:汽车轮子放炮,啪!它怎么就响了?
乙:那。那。那它里边有气呀!有气的就响。
甲:你肚子有气没?
乙:当然有。
甲:那它怎么不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18:33
llyyjj 发表于 2018-7-19 10:08
甲:听说你懂的很多?
乙:这你说对了,我这人,很有知识
甲:那我向你请教个问题?

   ”意会“的真好!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19 19:38
不能在蚕宝宝上实验?好吧,那就在人身上做呗,怎么做?抽2条神经出来打个结看看是不是个穴位?做了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19:45
萧铁 发表于 2018-7-19 11:38
不能在蚕宝宝上实验?好吧,那就在人身上做呗,怎么做?抽2条神经出来打个结看看是不是个穴位?做了没?

...

   先生意会的出奇。你的意会让大数据、云计算,还有你自己的大数据处理去做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20 10:17
经络是经纬吗?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1 20:5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1 14:23 编辑

再说说经络的络字。

络字左边绞丝旁,说明这个字的原始含义来自丝绸业。右边是个“各”字,这代表什么呢?

《説文解字》:各,異辭也。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各”的字义是古今变化比较大的,即使到了汉代,各的含义已经有了很大的演变,古义已经不明显了。

我认为(XIACAI):各字可能也来源于络,是从络中取了一部分转化过来的。

各字的上半部是“「夂」”,在甲骨文字形似手抓线状,络丝过程中需要一只手抓住丝线,另一只手转动丝籰,才能把丝线缠绕到丝籰上,各字可能就是会意了这个过程。下面的那个口可能代表丝籰。

络丝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gy0202.html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1 21:13
精通理科知识,才能从经络文字含义上理解经络是什么规律,与临床操作经络对比,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1 22:35
由于络丝上面一般有个钩子,类似于个定滑轮,导致丝线走行的方向不一致,先上后下,所以慢慢“各”字有了不一致的意思。
“复”、“後”、“降”等带有「夂」的字都有表示下降的意思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1 22:57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1 23:52 编辑

「夂」现在通常的解释是“止”的反义,代表前进,脚趾向前。

大批部队向前,把敌人的城市包围,这也是各的字形,从其字形上看,还有点聚拢包绕的意味,不过古代的“各”好像有点贬义,象形字典把“各”解释为异族军队入侵。如果是讨伐不义的敌人古人叫做“正”,正的讨伐本义消失后,后人另造“征”字代替。《内经》中的“正气”就是讨伐入侵外邪的正义之师

《内经》还经常说“邪客”,客当时代表外来之邪侵犯并停留的含义。客当时还是个贬义词,现在这个贬义已经没有了。

当“各”的进犯本义消失后,后世再造“略”字代替。略是各加田,是夺占别人的土地,侵是抢夺别人的财产,不过古代抢夺别人的土地从战胜的一方讲,好像是光荣的事,属于开疆拓土,所以能够抢夺别人土地的或者有这个长远规划的就是雄才大略,谋略、经略之才,都是很有能力的人。

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3236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1 23:04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19 13:28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 ...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
--------------------------------------------------
经络本意是血管,为什么会发展出来新的内涵?而且是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不发展新内涵不行吗?内涵改变了,和血管的真实功能是接近了还是疏远了?、这个问题探讨一下,有助于探讨中医理论的来源。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2 06:22
dffaaoo 发表于 2018-7-21 15:47
气功之气是什么
在练习气功或内丹术中,最多的是人体发热现像,如经穴热,丹田热或丹田的经穴热。
更有 ...

皮肤肌肉的振动现象就是气,运动锻炼出现酸麻胀,有运动形成的,就是气形成的。热振动酸麻胀事实上就是运动,就是气。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2 06:25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21 14:57
「夂」现在通常的解释是“止”的反义,代表前进,脚趾向前。

大批部队向前,把敌人的城市包围,这也是各 ...

正是立竿测影得到的最短杆影,最短杆影也是南北方位。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2 08:00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2 00:02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21 14:57
「夂」现在通常的解释是“止”的反义,代表前进,脚趾向前。

大批部队向前,把敌人的城市包围,这也是各 ...

◎ 正 zhēng
〈动〉
(1) 通“征”
(2) 征税[levy]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3) 出兵,征讨[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看来《内经》的正气应该读作 zhēng气更能表达它的本义,讨伐邪气的正义之师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2 08:43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2 00:47 编辑

支持各的上半部分与络丝有关的还有一点:


suī
〔夊夊〕古同“绥绥”,慢慢行走的样子,如“雄狐夊夊。”(今作“有狐绥绥”)。

夊和绥古文字中是可以相互换用的,暗示了两者来源的同一性。

绥也是一个绞丝旁的字,绥,车中把也。从糸从妥。息遗切——《说文》

〖注〗徐锴曰:“礼: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当从爪从安省。《说文》无妥字。”,注的意思是绥是指车把旁的绳索,抓住它就安全了。

其实我更倾向于绥和络丝过程有关,妥的上部是手,意味着手抓丝,下面是女,意味着古代主要是女子丝织,男子耕猎。
女子以手引丝,导向丝矍,动作款款,形态迷人。

绥,古义缓缓而行迟,是不是源于络丝过程中丝上下均匀移动而呈现出的整体缓缓优雅状?

络丝完成后就基本完成了丝织的准备工作,下一步就是织的阶段了,所以备字上面也是绥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2 08:49
(转)人类脱离茹毛饮血蒙昧时期的标志之一是有了农业生产,而纺织作为农业的副产业、几乎是与农业生产同时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因此纺织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影响极为深远。汉字中有“系”旁的字多达两三百个,此外还有“巾”、“衣”等与纺织间接相关的文字。许多名词和成语源于纺织,尽管其现代含义已与纺织风马牛不相及。
  
    绪:绪为一丝之头,引申为开端;头绪,迭合起来仍为开端之意。思绪:为进一步抽象化引申。
  
    纪:纪字为找出乱丝的头绪,并将其理顺。因此有“整理”的含意;律,为规章、法典。纪律: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
  
    继续:重叠词,二字同一含意,均为将后面的丝与前面的断头相连接。
  
    索:索为大绳、链条;另一意为将丝头理出以便抽取(缫丝)。探索:缘绳而进之意。搜索:原为搜寻丝头。
  
    统:丝绪的总束,即一大把丝。统治:原意为将所有的丝绪一并集中管理。引申词有:统领、统一等。
    系统:系为带子,将一束丝系为一统,成为独立的一个部分。
  
    绩:将麻皮分缕后接续起来捻成线。成绩:完成绩线工作,后引申用于完成各类工作并取得了成果。
  
    缉:同绩,把麻连接起来搓成线。引申有顺势、跟踪、搜捕等含意:缉捕,缉私。
  
    经:为织物的纵线。纬线必须顺着经线累积交织后才能成帛。由此引申出“规范、准则、直行、走过”等层含意,例:经过、经书、经典、经历。
  
    组织:组为编结,织为制绸。合并为构成、牵连、结合等意,并进一步引申出“机构”之意。
  
    练:将生丝反复多次浸泡、曝晒以使之脱去丝胶变得柔软洁白的过程谓之“练”。故练字有反复之意,反复学习为“练习”。
  
    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提放以接受纬线的机构。一综可提数千根经丝,故含有“总聚”、“集合”之意。例:综合,综论。
  
    纰:织品的丝线疏散开来成“披”散状,为织物疵病。纰漏:疏忽漏洞。
  
    纠葛:纠为三股所合成的绳子,有缠绕之意;葛为藤本植物,茎皮似麻富含纤维素纤维,可织布。“纠葛”合在一起意味缠绕不清。
  
    纠纷:纷为旌旗上的飘带,与纠合用意为缠绕、纠结难以疏理之意。
  
    纯:原意指蚕丝,可能因其洁白无暇的外观,派生出纯洁、纯粹、单一等意思。
  
    约束:将丝缠绕成一束称为“约”或“约束”,引申为制约、控制等意。而“一约”作为一种量词,又派生出了“大约”之意。
  
    络:将绞状丝缠绕卷取成筒状称“络”。由于绞丝为一圈一圈呈经脉之形状,故络字含有多股、网状、包缠等意思,由此派生出网络、脉络、经络等词。
  
    绎:将丝从蚕茧上逐次抽出为“绎”。络绎不绝,原意指络丝、抽丝连续不断。
  
    绥:车上的绳索,登车时手拉以图方便、安全。引申为“安抚”,常与靖(安定)合用。绥靖:安邦定国、安抚。
  
    维:系物的大绳,引申有拦、护、连等意。维系:连接、联系。派生词还有维持、维护。
  
    缘:衣服上镶的绲边。引申有循、沿、绕等含意,如:边缘、攀缘、缘木求鱼。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大概由于颜色浅淡,引申为隐约、虚无之意:缥缈。
  
    币(幤):从巾,与“帛”字通,古人当作礼物的丝织品。由于古代的丝织品十分贵重,故币又代表财富。
  
    带:原意为窄长的丝织品,故从巾。古人显贵官人腰间常系带,凡带必有佩玉,从而引申出“携带、捎带、连带”等意。
  
    绅:原意同带,为系于士大夫衣外之大带。引申为系带之人:绅士、乡绅。
  
    帮:原意为鞋之侧边,故从巾。“帮助”大约就是用“帮”辅助、将脚与鞋底连在一起吧?
  
    祛:原意为袖口,转为动词有“撩起、举起”之意,进一步派生出“摆脱、去除”的含意:祛风湿,祛病强身。
  初:从刀、从衣,意为做衣服的起始,即:开端、开始。
  
    绝:从刀、从系,意为以刀断丝。引申为尽头、极端、割舍等意:割绝,绝义,绝交。
  紧:从系(丝)、从坚,意为将丝牢牢缠扎。
  
    终:本意类同紧,甲骨文的“终”字为一束两端扎紧的丝。引申为末端、末尾:终结,终端。
  
    给(ji):从丝从合(汇集),意为丰衣足食、充裕。派生出供给、给养等词。
  
    纳:丝被水浸湿为“纳”。引申出了引入、进入、收入等含意:接纳,出纳,缴纳。
  
    纵:将张紧的丝松弛为“纵”。由此派生出“放纵”之意;在织机上张紧的当然是经线、是竖向的,纵向为经,那横向自然就是纬了。故又派生出“纵横”一词。

  缩:本意指“捆束”,引申为使体积减小:收缩,紧缩。
  
    缅:细丝。丝既然细长,故引申为长远、遥远、追思:缅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9c03801008wh8.html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2 09:06
缭:将丝缠绕为“缭”,与“绕”类通。有环绕、零乱、绵长之意:缭绕。

丝丝入扣:扣通筘,为织机上管理经线的机构。织绸时,每根经丝必须穿过筘齿,即入筘。经丝不入筘则纬线无法与之交叉,在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经丝不入筘就会产生疵点:比喻合作十分细致、合拍。

纨绔子弟:纨,白细的绢绸;绔,外面套的裤子。比喻游手好闲、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2 09:25
桑—沧桑,扶桑,指黄帝时代。黄帝时期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就是扶桑。

中国纺织业历史悠长。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2 09:39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21 12:58
再说说经络的络字。

络字左边绞丝旁,说明这个字的原始含义来自丝绸业。右边是个“各”字,这代表什么呢 ...

气功之气是营卫之气,又称真气。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2 11:31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22 01:39
气功之气是营卫之气,又称真气。

内经:真气者,经气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7-22 13:24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22 03:31
内经:真气者,经气也。

营卫之气运行于经络,又叫经气
作者: 陈正桐    时间: 2018-8-14 11:35
经络就是通道,通什么呢,通营卫气血。每个细胞都需要吸收营养物质,因此传输运动应到达每一个正常细胞,这其中的路线过于复杂,中医选取了一些比较大的传输路线,并命名成各种经络。
就像道路一样,地图上会显示很多道路,导航可以直接到达每个门户,但是只有比较大的路线,譬如国道,才能够上升到国家重点建设并维护的级别。但这并不代表别的地方就没了道路了,只不过哪些相对次要而已。
身上的通道无处不在,没有上升到经络的地位,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一块不在经络位置的毛细血管堵塞了和经络堵塞了都是病,只不过经络堵了,病得比较严重,需要重点关注。
中医是整体之学,智慧之学,不是分科之学。中医的智慧在于抓住主要矛盾,以简驭繁,对人体整体的,重大的问题就行管理。正所谓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过于斤斤计较于局部,不断细分下去,只能走进死胡同出不来。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8-19 10:49
陈正桐 发表于 2018-8-14 03:35
经络就是通道,通什么呢,通营卫气血。每个细胞都需要吸收营养物质,因此传输运动应到达每一个正常细胞,这 ...

中医的智慧在于抓住主要矛盾,以简驭繁。说得很好!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8-19 16:17
llyyjj 发表于 2018-7-21 15:04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 ...

中医考察的是营卫的运行和分布,不是考察血管。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8-19 16:32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8-19 16:17
中医考察的是营卫的运行和分布,不是考察血管。

最先看见的是血管,营卫之气运行,就是抽象的概念了,与血管、经络是怎么个关系?您可以慢慢论述。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8-19 16:43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22 13:24
营卫之气运行于经络,又叫经气

“真气者,经气也”(离合真邪论),营卫是谷气,营行脉里,卫行脉外是真气推动运行。中医若以营卫论生命,也就同西医一样走进死胡洞。真气是动力,是精神之源,营卫是养料,濡养脏腑。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8-19 16:4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8-19 08:55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8-8-19 08:32
最先看见的是血管,营卫之气运行,就是抽象的概念了,与血管、经络是怎么个关系?您可以慢慢论述。

血管古代叫做脉,血管的分布不能直接的指导临床。中医需要知道的营养和防卫系统是怎么分布的,它们虽然可通过血管,可是它们分布变化的规律和血管包括血液都是两码事。

中医探讨的是营养和防卫系统的物流规律,具体在不同情况下它怎么分布、怎么分配、怎么变化,怎么调控,这是《内经》一以贯之的思想。

营卫的架构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营卫的运行通路中医称之为经络,它并非是指血管。而是从大量临床现象中不断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营养和防卫系统的运行通路。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8-19 16:52
当然,还有邪气,各种损伤人体物质的分布规律。不过古代并没有抗生素,没有有效祛邪的手段,所以中医的理论架构主要是考察防卫系统怎么调控,对人体防卫系统的考察是中医研究的重中之重。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8-19 17:0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8-19 08:43
“真气者,经气也”(离合真邪论),营卫是谷气,营行脉里,卫行脉外是真气推动运行。中医若以营卫论生命 ...

正气、真气、经气、人气,在内经中都可以看做营卫的别称,强调营卫不同的方面。通读《内经》上下文就可以看明白。

后文还有“荣卫散乱,真气已失”,前后对照就可以看明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8-19 17:41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8-19 17:07
正气、真气、经气、人气,在内经中都可以看做营卫的别称,强调营卫不同的方面。通读《内经》上下文就可以 ...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藏神,五味立形。营卫是水谷之精气,没有天气之推动,谷如何消?水如何化?血如何动?卫如何防?生命如何延续?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8-19 17:5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8-19 09:41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藏神,五味立形。营卫是水谷之精气,没有天气之推动,谷如何消?水如何 ...

天地一大系统,人体一小系统,环环相因,原有因果。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8-19 18:13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8-19 17:52
天地一大系统,人体一小系统,环环相因,原有因果。

因果在于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