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方证对应”并非辨证论治的最高层次 [打印本页]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6 16:39
标题: “方证对应”并非辨证论治的最高层次
本帖最后由 逸农 于 2018-7-6 16:41 编辑

“方证对应”并非辨证论治的最高层次
/傅瑞年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已成为大多数中医人的共识。尽管如此,由于受教层次的高下不同,临床阅验深浅不一,同时面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医者,会得出不同的辨证结果。据此,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所有医者的面前,那就是辩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近年来无论是中医书籍还是中医报刊,“方证”或“方证对应”出现的频率较高,从胡希恕老先生“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再到其高足“方证是辨证的终极”,仿佛“方证对应”就是中医的最高不二法门。笔者认为,“方证对应”确实不失为辨证论治的一种好方法,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做为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来看待!
今考方证对应,首先要感谢的应是唐代大医孙思邈。《伤寒论》原始结构,条文与方剂是分置的,即条列于前,方汇于后,这样很不便于临床查检。是孙思邈将条文与方剂对号编排在一起的,也就是《千金翼方》所说的:“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促易知。” 再有就是,首次以方名证,以证名篇的清代医学大家柯韵伯。李培生教授曾说:“自宋迄清,历数百年,注伤寒者,不下数百余家,惟柯氏《伤寒来苏集》一书,以辨证为主,较多创建。”诚哉斯言,是柯氏最先提出:“合是证便用是方,方各有经,而用可不拘,是仲景法也。”千万注意,柯氏虽然倡导“合是证便用是方”,但他并不以此为最高法门!他在《伤寒论翼.制方大法第七》中说:“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证定方者,中工也;于证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可见柯氏把“方证对应”定位为中工层次,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既说“据证定方”是中工层次,那为什么还要提倡呢?举例来回答:
《名医类案卷一  伤寒》载:孙兆治东华门窦太郎,患伤寒经十余日,口燥舌干而渴,心中疼,自利清水,众医皆相守,但调理耳,汗下皆所不敢。窦氏亲故相谓曰:“伤寒邪气,害人性命甚速,安可以不次之疾投不明之医乎?”召孙至,曰:“明日即已,不可下,今日正当下。”遂投小承气汤。大便通,得睡,明日平复。众人皆曰:“此证因何下之而愈?”孙曰:“读书不精,徒有书尔。口燥舌干而渴,岂非少阴证耶?少阴证固不可下,岂不闻少阴一证,自利清水,心下痛,下之而愈。仲景之书明有是说也。” 孙兆的底气来自于熟读仲景之书。《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本例患者所表现的主证与病机相当贴近,明眼人一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热结旁流”,所以在治疗时,孙兆就直接用方证对应法,抓住了第321条主证,以急下存阴法通腑泄热,救治阴液大伤,取得了治疗的成功。
这就是方证对应的临床意义  。当所患主证与病机很贴近时,用方证对应才不会偾事。
然而,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再加之患者地域、禀赋、劳逸、生活、嗜好以及七情六欲等的差异,更需要透过“证”的表象“审病机察病情。”举例说明: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案:顷年在毗陵,有一贵人妻,患小便不通,脐腹胀不可忍,众医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类,数种治皆不应,痛愈甚。予诊之曰:“此血瘕也,非瞑眩药不可去。”予用此药(即《千金方》桃仁煎:桃仁、大黄、川朴硝、虻虫),五更初服,至日午,痛大作不可忍,遂卧,少顷下血块如拳者数枚,小便如黒汁者一二升,痛止得愈。
近代名医何廉臣对许叔微曾倍加推崇。何氏认为:“知可(许叔微字)之书为最能得仲景之精义,”他极赞许氏:“足以继往开来,大有功于仲景者,当以《伤寒百证歌》为第一。”   因知在宋代,对仲景学说贡献最大者当首推许氏。凭这样一位大家,不可能对《伤寒论》第124条、125条和126条熟视无睹。“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此案的主证是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是没有瘀血蓄结的明证,可许氏诊为“血瘕,”是“瘀热在里”的重症。如仍限于方证对应,只能是重蹈前医之覆辙!瘀热壅滞,结于下焦,要不是抓住了这一病机,谁敢用如此猛药!
当所患主证掩盖了病机的真实性时,方证对应就不灵了!
从孙思邈开始就提倡“方虽是旧,弘之惟新”。中医要发展,学术要创新,从这方面来看,方证对应这一辨治方法起到了滞后作用。以事实说话:
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 咳嗽》载:徐四七,疟属外邪,疟止声音不扬,必是留邪干于肺系,故咳嗽不已,纳食起居如常,中、下无病,但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结,可望病已。麻黄、杏仁、生甘草、射干、苡仁。
本案之声音不扬,咳嗽不已,又不见中、下焦病,发于疟后,叶氏断为风湿热邪郁闭肺系,方用麻杏苡甘汤加射干,宣利风湿,开达肺气,解毒开结利咽。中医界都知道,在温病学的发展史上,叶桂所起的作用是无人能替代的,但张文选博士通过深入研究叶氏医案,得出了新的结论:“叶桂是经方传人,仲景之功臣,是名副其实的伤寒学家(见《叶天士用经方》)。”通观叶氏医案,运用经方,确实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皆成妙造。叶氏拓展了麻杏苡甘汤的治疗范围,用其治疗咳嗽、喘胀、暑瘵等。而《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治》中,麻杏苡甘汤方证是:风湿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如果一味固守原有的方证,不问病机,是不可能做到拓展创新的。也有人曾怀疑过叶氏的治效,因叶案记录十分简捷,很少反馈之落墨。这不要紧,请读者打开腾讯视频,搜索:姚梅龄中医根治哮喘的几个问题,姚教授治疗哮喘病,使用麻杏苡甘汤的频率是很高的,而且是根治!
方证对应这一辨治方法,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要伴随每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一生,对证下药上手快,是捷径。但是,像胡希恕、冯世纶这样学验俱丰的临床大家,想必早已突破了方证的窠臼,临床治效也是有口皆碑的。以例为证:                                 
韩某,女,66岁,于2015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全身疼痛近2年,2015年9月查血沉增快(40mm/h),血糖、血压高,双髋疼,腰痛,两腿沉如灌铅,出汗不多,用电热毯则出汗,口干能饮,纳差,矢气多,手足热,下半身怕凉,心慌气短,大便1~2日一次,小便正常。P:150次/分,舌暗苔白,脉弦数右大。
方药:《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治》木防己汤加苓术苡仁。防己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生薏苡仁30克,党参10克,苍术15克,生石膏45克。7剂,水煎服,日1剂。
本案载于2016.02.19《中国中医药报》邓锐“方证对应≠
条文对应”一文。作者指出:本案并无喘满、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膈间支饮之症状,然用之亦见显效者,只因其病机符合本方“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水饮上冲并胃虚夹热”之病机。这里重点强调的是病机,不是方证。
综上述可知,柯氏“于证中审病机察病情”是准确无误的。在实际应用当中,也没有一个临床大家只停留在方证对应的层次!
    2018.07.05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6 18:03
这个议题很有挑战性。先留个印关注之~

另请问,是原创贴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8:04
“方证对应”并非辨证论治的最高层次
---------------------------------------方证对应是临床之术的概念,不属医学。中医理论是人体和生命的理论,何为方?何为证?方自何来?证从何起?方是中医的理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8:09
从胡希恕老先生“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再到其高足“方证是辨证的终极”,仿佛“方证对应”就是中医的最高不二法门。笔者认为,“方证对应”确实不失为辨证论治的一种好方法,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做为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来看待!
-------------------------胡先生不读内经,不懂理论,只知死背方与证,不知何为方与证,郎中水平,不值一论。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6 18:30
重点强调的是病机,不是方证。

——————————————————
  先生说得好!一篇精品文章!

  其实,谨察病机进行处理才是最高境界。
  有是病机,但无是病机的症状,照样可以用是药。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见到柴胡汤的病机就可以用柴胡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6 18:32
           方证对应,是指诊断与治疗是一致的。辨证正确了,正确诊断出“证”,按照方证对应,就能够找到相应的方剂,这是辨证论治的最低层次。为什么还要“论治”?就是因为书本上的“证”与临床实际病人之间还有差距,因此在相应的方剂中还要加减,才能取得更加好的疗效。
        方证对应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验证辨证是不是正确。如果用了方剂,病情没有好转甚至于恶化了,证明辨证可能错误了。要重新辨证论治。
       方证对应,给医生一个相当大的便利,但是不能教条。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6 18:3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6 14:32
方证对应,是指诊断与治疗是一致的。辨证正确了,正确诊断出“证”,按照方证对应,就能够找到 ...

  方证对应是适合你这种水平用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6 19:01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6 19:07 编辑

      过去一直有许多人纠结于方证对应与病机,辨来辨去,现在又有人旧事重提。实际上是一回事。没有方证对应,病机是哪来的。病机就是证的病机,此外再无他物。
     例如,“心气虚证”,其病机就是“心气虚”,就是一回事,能分得开吗?其所对应之方,既是辨证而治,又是针对病机而治。这还用争论吗?
      由此可知,胡希恕大师说的没错:方证就是辨证的尖端,辨方证就是辨病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6 20:2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7 03:39 编辑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已成为大多数中医人的共识。尽管如此,由于受教层次的高下不同,临床阅验深浅不一,同时面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医者,会得出不同的辨证结果。据此,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所有医者的面前,那就是辩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一一同一病患,在不同的西医院,不同的西医医生处就诊,也会出现不一样的诊断,不一样的处方。这是由于疾病的客观性与医生诊断上的主观性存在程度不同的误差所致。西医的诊治对象是病,中医的诊治对象是证。对于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疾病,由于体质的不同,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病理类型;由于疾病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疾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中医辨证论治,是以病理过程或状态为核心、为纲领而展开。故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疾病,会出现不同的证的诊断(同病异证)。治疗上,也会出现同病异治。但对于某一具体的证(病理过程或状态)而言,其治法与基本的方或草药,是对应的,基本固定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6 20:5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7 03:39 编辑

近年来无论是中医书籍还是中医报刊,“方证”或“方证对应”出现的频率较高,从胡希恕老先生“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再到其高足“方证是辨证的终极”,仿佛“方证对应”就是中医的最高不二法门。笔者认为,“方证对应”确实不失为辨证论治的一种好方法,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做为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来看待!

一一方证,用方的名称命名其适应症(证),如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主要的诊断与应用指征,是症状表现,及一定的体征改变(舌脉象,腹诊等)。至于证的内涵是什么,用黄煌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方证只求是什么,不求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言,方证学派,方证对应,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层面的诊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至于方证辨证是否是辨证的尖端,辨证的终极,诊病治病的最高境界,清喻嘉言《寓意草》中有段话可供参考: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6 21:1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6 13:14 编辑

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90

方证相对学说,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以方名证,证以方名,方证相对。之所以出现以方名证,可能是方所对应的适应病症,其内涵丰富复杂,传统既有的证名,已不能充分完全的概括反映之,故直接以方名命之。不同的方剂其适应病症有其相对的特异性,一方只适用于某一方证,一方证只适合应用某一方[1] 。

方的适应病症,或使用指征,从既有的资料分析来看,有三个层次或方面:一是症状,一是传统的证名,一是西医的病名。以小柴胡汤证为例,其适应病症,可以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症状),可以是少阳证(证名),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病(西医病名)[2]。

方的适应病症(方证)的本质,有学者提出方——人——病模式学说,认为方作用的主体对象是体质,是人,是“病的人”,而不是病,“人的病”[3][4]。这里面似乎有些内涵不甚明确。何谓“病的人”,何谓“人的病”?体质有正常体质和异常体质之分,异常体质属不属于“病”的范畴?个人认为,所谓人的“病”,恐怕更多的是指某种特定的致病因子,如引发结核的结核杆菌、引发乙肝的乙肝病毒、引发伤寒的伤寒杆菌……,或指某种特定的局部的形态结构异常(总体上),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癌、肺癌……;而所谓病的“人”,即某种体质禀赋的异常,从本质上言,也是一种病,一种机体所处的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一种以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为主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浊体质,本质上仍是一种“病”,可以纳入内伤杂病的范畴[5][6]。中医的方剂,从整体上言,是围绕调整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而展开(所谓“病的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而展开(所谓“人的病”)[7][8]。

方证相对学说的提出,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及积极性的意义。中医的治疗,最终是要落实到方剂草药和针灸等具体治疗上。方证学说的提出,以方剂为纲,系统的研究其适应病症、使用指征(中医的和西医的、古代的和现代的、症状的和病理本质的)、作用机理,将有效的提高方剂的使用水平及质量。以方证学说为切入点,可以将中医和西医、传统和现代、典籍和实验、症状和病理本质联系起来,而成为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与内容。

方证对应学说亦有其不足之处。方证学说是以方为纲,病症为目而建立的一个医学体系,在传统中医研究里甚则只是以症状为使用指征,有是症用是方,这样的理论体系,其于医学病症诊治实践中,所带来的缺陷有:一、有是症用是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现代医学诊治实践中,病人来诊治病症,不仅仅是要求治疗疾病,还要求了解认识疾病,做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仅要为病人治疗疾病,解决痛苦,还应当向病人充分解释说明疾病,这是一个现代医生的职责与义务,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二、由于是以方为纲而建立的医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对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规律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缺乏系统性的预测及把握,难以及时、有效、动态的把握病症诊治过程的全局;三、由于此体系是以方为纲,这样在病症诊治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大方剂草药在病症诊治过程的作用与地位。事实上方剂草药与其它的医学治疗手段一样,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及局限性,而不是万能的。同样的一个病症,可能方剂草药有效,但在所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或许是针灸、或是相对应的某些西药、甚则是开刀手术。而如何合理适当的看待安排这种种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则不是方证医学体系所能解决的,而是应当放在一个以病症为纲,各种治疗方法为目的病症诊治体系中[9]。

参考资料:

[1]方证学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1373&show=0

[2]小柴胡汤方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1383&show=0

[3]我的药人方人说

http://ctzy.net/oldbbs/read.php?tid=2399

[4]2007经方研讨会系列报告(1)

http://ctzy.net/oldbbs/read.php?tid=3071&fpage=2

[5]王琦:解读从人的“病”到病的“人”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014

[6]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188&show=0

[7]再谈方证对应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982&show=0

[8]“辨证论治”与“选证论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023&show=0

[9]日本汉方医学的展望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299&show=0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7 07:55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6 18:03
这个议题很有挑战性。先留个印关注之~

另请问,是原创贴吗?

感谢版主抬爱!本人拙作,贻笑大方!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7 08:00
方的适应病症(方证)的本质,有学者提出方——人——病模式学说,认为方作用的主体对象是体质,是人,是“病的人”,而不是病,“人的病”[3][4]。这里面似乎有些内涵不甚明确。何谓“病的人”,何谓“人的病”?体质有正常体质和异常体质之分,异常体质属不属于“病”的范畴?个人认为,所谓人的“病”,恐怕更多的是指某种特定的致病因子,如引发结核的结核杆菌、引发乙肝的乙肝病毒、引发伤寒的伤寒杆菌……,或指某种特定的局部的形态结构异常(总体上),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癌、肺癌……;而所谓病的“人”,即某种体质禀赋的异常,从本质上言,也是一种病,一种机体所处的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一种以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为主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浊体质,本质上仍是一种“病”,可以纳入内伤杂病的范畴[5][6]。中医的方剂,从整体上言,是围绕调整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而展开(所谓“病的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而展开(所谓“人的病”)[7][8]。

方证相对学说的提出,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及积极性的意义。中医的治疗,最终是要落实到方剂草药和针灸等具体治疗上。方证学说的提出,以方剂为纲,系统的研究其适应病症、使用指征(中医的和西医的、古代的和现代的、症状的和病理本质的)、作用机理,将有效的提高方剂的使用水平及质量。以方证学说为切入点,可以将中医和西医、传统和现代、典籍和实验、症状和病理本质联系起来,而成为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与内容。

方证对应学说亦有其不足之处。方证学说是以方为纲,病症为目而建立的一个医学体系,在传统中医研究里甚则只是以症状为使用指征,有是症用是方,这样的理论体系,其于医学病症诊治实践中,所带来的缺陷有:一、有是症用是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现代医学诊治实践中,病人来诊治病症,不仅仅是要求治疗疾病,还要求了解认识疾病,做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仅要为病人治疗疾病,解决痛苦,还应当向病人充分解释说明疾病,这是一个现代医生的职责与义务,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二、由于是以方为纲而建立的医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对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规律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缺乏系统性的预测及把握,难以及时、有效、动态的把握病症诊治过程的全局;三、由于此体系是以方为纲,这样在病症诊治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大方剂草药在病症诊治过程的作用与地位。事实上方剂草药与其它的医学治疗手段一样,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及局限性,而不是万能的。同样的一个病症,可能方剂草药有效,但在所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或许是针灸、或是相对应的某些西药、甚则是开刀手术。而如何合理适当的看待安排这种种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则不是方证医学体系所能解决的,而是应当放在一个以病症为纲,各种治疗方法为目的病症诊治体系中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7 08:1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6 18:30
重点强调的是病机,不是方证。

——————————————————

感谢仁先生抬爱!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7 10:37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6 19:01
过去一直有许多人纠结于方证对应与病机,辨来辨去,现在又有人旧事重提。实际上是一回事。没有方证对 ...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再答刘方柏同志
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初,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方证相对”学说否定病机理论,从某种程度说,即回到中医学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是中医学的倒退。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刘方柏同志读罢笔者于2015年6月26日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的《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一文后,于7月15日同版发表《仲景之方 因证而设》提出商榷。7月22日,笔者在同版以《方与证之间的基础是病机》一文回应之;8月6日,刘方柏同志又发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与笔者再次商榷(以下简称《刘文》),细阅之后,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得不再次撰文以作答。
    “方证相对”否定中医基本理论
    《刘文》写道:“‘方证相对’在当今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便早已不可动摇地确立了,这是对千百年来无数医家践行奉信这一法则的彰显”“‘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了中医学的表征。”
    笔者认为,这一由“方证相对”提倡者发明的“高论”,实属大谬不然。
    笔者早已指出:1911以前的中国医家,没人提及“方证相对”,故“方证相对”绝对不可能是“中医学的表征”。
    事实上,第一个提出“方证相对”的医家系日本汉方医学家吉益东洞。他在1764年刊行的《方极•序》中说:“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之所以认为仲景《伤寒论》制方用药之法是“方证相对”,乃因吉益氏认为“医之学也,方焉耳”(《类聚方自序》)“《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处方也,随证以移,唯其于同也,万病一方;唯其于变也,一毒万方”(《类聚方•凡例》)。这种根据疾病外在表现的症候与方剂直接对应,不必审其病机的所谓“方随证转”“定证定方”,即吉益氏提出的“方证相对”说的真实内涵。
    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在介绍吉益东洞及其“方证相对”学说时,均未明确指出其是在将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都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才提出“方证相对”的。这些观点与论述,集中体现在吉益东洞的门人鹤冲元逸于延享四年(1747)编集东洞医说而撰就的《医断》一书中。
    如其论“经络”:“十二经、十五络者,言人身气脉通行之道路,医家之所重也。然无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如针灸法,无一不可灸之穴,无一不可刺之经。所谓‘所生’‘是动’‘井荥俞经合’等,亦妄说耳,不可从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心者可自查之。
    当我们知道和了解了吉益东洞把中医基本理论都斥为“空谈虚论”、皆属“虚妄无用”,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批判之后才提出“方证相对”时,中医学人还会不明就里、盲目跟风般地崇拜、追随所谓的“方证相对”么?
    “方证相对”最初响应者寥寥
    20世纪初,以研究《伤寒论》为特色的“古方派”开始崛起,这一点给近代中医学界以很大启发,特别是在“改进中国医学,假道日本较欧美便捷”的思想指导下,“古方派”“方证相对”说得到了占据中医学界主流位置医家的赞同和认可,代表人物便是“中医科学化的干将”——陆渊雷。
    陆氏对日本江户医学的几位名家颇为推崇,尤其服膺吉益东洞,在其所著《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中,大量引用吉益东洞的观点与治验。由于二书最初作为上海中国医学院的教材使用,遂使得“方证相对”说逐渐在中国得以宣扬,并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人。
    然而,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事实上,日本学者早就指出,明治维新后勃兴的汉方医学,“临床行使治疗与处方权的只限于取得西医执照的医师”,当代的汉方医家已然“不可能从头学起,《伤寒论》符合快、实用的要求”——换言之,“古方”之所以走俏,是被当成了“快餐食品”(《再介绍日本汉方古方派的学术观点》廖云龙译)。
    了解这些实情后,我们还会赞同“日本汉方大有超过中国发展之势”的说法吗?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进入21世纪后,“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成为名老中医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看法。在此情况下,一些“经方”研究者错误地认为将《伤寒论》的“方”与“证”一一对应,就是“辨证论治”特色的体现,并利用网络或傍附师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方证相对”热潮。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年轻学者李宇铭在《伤寒治内方证原意》一书中说:“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亦即是认为《伤寒论》的方剂理论,没有病机,而只有方药以及证候的对应关系。这种否定《伤寒论》具有病机理论的思想,至今在中医界仍十分流行,甚至提倡‘抓主证’,即是每一首经方抓住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即可使用,抑或提倡‘药证’,即见某一症状即可用某一药物。这种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中医的倒退,即回到几千年前中医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只凭经验针对症状用药,而不考虑疾病原因。”(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7 10:39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6 19:01
过去一直有许多人纠结于方证对应与病机,辨来辨去,现在又有人旧事重提。实际上是一回事。没有方证对 ...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再答刘方柏同志
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初,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方证相对”学说否定病机理论,从某种程度说,即回到中医学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是中医学的倒退。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刘方柏同志读罢笔者于2015年6月26日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的《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一文后,于7月15日同版发表《仲景之方 因证而设》提出商榷。7月22日,笔者在同版以《方与证之间的基础是病机》一文回应之;8月6日,刘方柏同志又发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与笔者再次商榷(以下简称《刘文》),细阅之后,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得不再次撰文以作答。
    “方证相对”否定中医基本理论
    《刘文》写道:“‘方证相对’在当今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便早已不可动摇地确立了,这是对千百年来无数医家践行奉信这一法则的彰显”“‘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了中医学的表征。”
    笔者认为,这一由“方证相对”提倡者发明的“高论”,实属大谬不然。
    笔者早已指出:1911以前的中国医家,没人提及“方证相对”,故“方证相对”绝对不可能是“中医学的表征”。
    事实上,第一个提出“方证相对”的医家系日本汉方医学家吉益东洞。他在1764年刊行的《方极•序》中说:“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之所以认为仲景《伤寒论》制方用药之法是“方证相对”,乃因吉益氏认为“医之学也,方焉耳”(《类聚方自序》)“《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处方也,随证以移,唯其于同也,万病一方;唯其于变也,一毒万方”(《类聚方•凡例》)。这种根据疾病外在表现的症候与方剂直接对应,不必审其病机的所谓“方随证转”“定证定方”,即吉益氏提出的“方证相对”说的真实内涵。
    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在介绍吉益东洞及其“方证相对”学说时,均未明确指出其是在将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都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才提出“方证相对”的。这些观点与论述,集中体现在吉益东洞的门人鹤冲元逸于延享四年(1747)编集东洞医说而撰就的《医断》一书中。
    如其论“经络”:“十二经、十五络者,言人身气脉通行之道路,医家之所重也。然无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如针灸法,无一不可灸之穴,无一不可刺之经。所谓‘所生’‘是动’‘井荥俞经合’等,亦妄说耳,不可从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心者可自查之。
    当我们知道和了解了吉益东洞把中医基本理论都斥为“空谈虚论”、皆属“虚妄无用”,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批判之后才提出“方证相对”时,中医学人还会不明就里、盲目跟风般地崇拜、追随所谓的“方证相对”么?
    “方证相对”最初响应者寥寥
    20世纪初,以研究《伤寒论》为特色的“古方派”开始崛起,这一点给近代中医学界以很大启发,特别是在“改进中国医学,假道日本较欧美便捷”的思想指导下,“古方派”“方证相对”说得到了占据中医学界主流位置医家的赞同和认可,代表人物便是“中医科学化的干将”——陆渊雷。
    陆氏对日本江户医学的几位名家颇为推崇,尤其服膺吉益东洞,在其所著《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中,大量引用吉益东洞的观点与治验。由于二书最初作为上海中国医学院的教材使用,遂使得“方证相对”说逐渐在中国得以宣扬,并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人。
    然而,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事实上,日本学者早就指出,明治维新后勃兴的汉方医学,“临床行使治疗与处方权的只限于取得西医执照的医师”,当代的汉方医家已然“不可能从头学起,《伤寒论》符合快、实用的要求”——换言之,“古方”之所以走俏,是被当成了“快餐食品”(《再介绍日本汉方古方派的学术观点》廖云龙译)。
    了解这些实情后,我们还会赞同“日本汉方大有超过中国发展之势”的说法吗?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进入21世纪后,“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成为名老中医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看法。在此情况下,一些“经方”研究者错误地认为将《伤寒论》的“方”与“证”一一对应,就是“辨证论治”特色的体现,并利用网络或傍附师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方证相对”热潮。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年轻学者李宇铭在《伤寒治内方证原意》一书中说:“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亦即是认为《伤寒论》的方剂理论,没有病机,而只有方药以及证候的对应关系。这种否定《伤寒论》具有病机理论的思想,至今在中医界仍十分流行,甚至提倡‘抓主证’,即是每一首经方抓住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即可使用,抑或提倡‘药证’,即见某一症状即可用某一药物。这种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中医的倒退,即回到几千年前中医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只凭经验针对症状用药,而不考虑疾病原因。”(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7 11:25
当所患主证掩盖了病机的真实性时,方证对应就不灵了!
从孙思邈开始就提倡“方虽是旧,弘之惟新”。中医要发展,学术要创新,从这方面来看,方证对应这一辨治方法起到了滞后作用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7 20:5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7 22:14 编辑
逸农 发表于 2018-7-7 10:39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再答刘方柏同志
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

   张写的此文,没有任何说服力,可以说,还是没弄懂《伤寒论》与《内经》的区别。
    1、 《汉书。艺文志》明确将中医分为医经与经方两大派。两派的侧重点不同。《内经》是医经派发展的产物,《伤寒杂病论》是经方派发展的产物。前者是自然哲学医学, 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是《内经》的中阐述的概念,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初级认识。后者是纯临床经验医学。这一点必须要清楚。所以《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不是一个体系,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即使有重叠,也是极少的。刘渡舟研究一辈子,试图以《内经》解《伤寒论》,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内经》只是理论构建初期的一种肤浅的认识,内在原理根本不清楚,自相矛盾甚多,而《伤寒论》直接来源于临床观察的经验总结。所以,以内经解伤寒,是不可能成功的,越解越糊涂,没有人能解得通。
     
     2、方证对应,就是《伤寒论》一书的突出特点,是1800年前的东西。废医存药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张是研究医史的,懂医史不等于懂中医理论。
     3、《伤寒论》讲的是“病脉证并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脉、证,三者并治。脉与证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证(证中含脉,没有舌象)。是“病”的下位概念。简单说,就是病证双治。既辨病又辨证,可从没说过辨病机。“病机”的概念出于〈内经〉中的“病机19条”,不是伤寒论的概念。将病机加到伤寒论中的“方证对应”上,实际上还是不懂伤寒论。硬套,哪有以古套今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21:10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再答刘方柏同志
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7 21:5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7 21:55 编辑

         中医从单味药治单个症状,发展到多味药治多个症状,再到多味药治疗综合症的伤寒论,再到辨证识机的当今辨证施治,每一步都是发展。直到中医教材脏腑辨证,才真正将内经与伤寒两大派别初步统一起来,但仍有很多漏洞。      如果以内经直接解伤寒,那是一窍不同。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7 22:18
dffaaoo 发表于 2018-7-7 22:05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案:顷年在毗陵,有一贵人妻,患小便不通,脐腹胀不可忍,众医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 ...

《伤寒论》第124条、125条和126条熟视无睹。“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
       仍然是方证对应,经验总结之谈,并没有病机分析。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7 23:14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病机,不是方证。
综上述可知,柯氏“于证中审病机察病情”是准确无误的。在实际应用当中,也没有一个临床大家只停留在方证对应的层次!

一一赞成这个观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7 23:1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7 15:18 编辑

一个美国朋友在宾州由于车祸进了一家医院,外伤治好了,却留下一个永久性“甲减”,需终身服用甲状腺制剂替代。车祸并未伤及颈部,而是腹部外伤作了脾切除。何以此种外伤造成了永久性甲状腺机能减退?原来这位朋友住院时,作了全部生化、内分泌、免疫等指标检查。处理外伤后,因患者内分泌指标中有T3、T4增高,患者也有情绪波动,是外伤所致还是“甲亢”症状不得而知。患者在接受外伤处理后又接受了甲状腺131I治疗。这位美国朋友将她的住院病历给我看,我仔细翻阅所有资料,虽然T3、T4、TSH指标符合“甲亢”诊断,但从未查过TGA、TMA。我建议她做TGA、TMA检查,结果滴度相当高。我推断她原来有Hashimoto's病。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可能有“甲亢”的表现,但不应用抗甲状腺手段治疗,特别是含有破坏性的治疗。我只能提这个看法,以后她给我来了两封信,寄来的系统检查结果证实了此病。现在国内也有这个倾向,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与普及,医生过多依赖于仪器设备的报告,而忽视了进一步的临床鉴别诊断,导致一些非“疑难病”的误诊误治。笔者认为,在临床实践中,不论疾病的“难”或“易”,在确诊和治疗前都要认真鉴别,这便是“严守病机”。

一一优秀的西医尚且知道,要严守病机,不能一味的对症治疗。上述例中,该病人虽有甲亢症状,却不是甲亢,而是自身免疫性疾病Hashimoto's病。方证对应,主要强调的诊断与用方指征,是临床症状表现与一定的体征改变(舌脉象,腹诊),诚如黄煌先生所言:只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这样就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很容易忽略深层次的病因与病机,而发生误诊漏诊及误治。

浅谈内科疑难病的诊断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238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7 23:4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7 22:51 编辑

证的本质,就是相对于病因而独立存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脏腑证,气血津液证,卫气营血证,乃至于以方所命名的证,本质皆为如此。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治,就是直接针对机体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调节改善与干预。疾病中有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可以有典型的外在症状表现;而有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可以有不典型的外在症状表现甚至没有外在症状表现,只能通过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医生的逻辑思维被分析认识,这种情况下,方证对应有较大的局限性。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8 04:5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7 15:43
证的本质,就是相对于病因而独立存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脏腑证,气血津液证,卫气营血证,乃至于以方名所命 ...

方证对应有较大的局限性,此话不假。关键在于你认识的是不是真正的证,如果你以假为真,或者以偏概全,自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制定了错误的治疗方案。如果你能去伪存真,则辨证施治还有什么错误?

至于对因治疗,固然有一定的适用性;比如痢疾疟疾使用杀菌药,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车祸导致的外伤,你不去对症治疗损伤部位及其并发症,而去纠缠导致车祸的原因,那还是医生吗?如此对因治疗,患者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8 05:2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7 20:58
方证对应有较大的局限性,此话不假。关键在于你认识的是不是真正的证,如果你以假为真,或者以偏概全,自 ...

方证对应有较大的局限性,此话不假。

一一这是共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8 05:38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7 20:58
方证对应有较大的局限性,此话不假。关键在于你认识的是不是真正的证,如果你以假为真,或者以偏概全,自 ...

关键在于你认识的是不是真正的证,如果你以假为真,或者以偏概全,自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制定了错误的治疗方案。如果你能去伪存真,则辨证施治还有什么错误?

一一
一症多证,一证多症;一证多因,一因多证;证与证之见有相兼相并,相互转化,及标本缓急轻重之关系。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病机察病情”就非常重要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8 05:4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7 20:58
方证对应有较大的局限性,此话不假。关键在于你认识的是不是真正的证,如果你以假为真,或者以偏概全,自 ...

至于对因治疗,固然有一定的适用性;比如痢疾疟疾使用杀菌药,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车祸导致的外伤,你不去对症治疗损伤部位及其并发症,而去纠缠导致车祸的原因,那还是医生吗?如此对因治疗,患者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一一部分时候,针对病理过程或状态直接䢎行治疗干预即可(有是证用是治,对证治疗)。但对于某些以病因为诊治核心的疾病,还是应当强调病因治疗,如结核,流脑,疟疾,寄生虫病,严重的细菌感染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07:31
       热实结胸证,“热实”是病机,“热实结”也是病机;热实结胸证的病位在“胸”。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8 07:4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7 21:38
关键在于你认识的是不是真正的证,如果你以假为真,或者以偏概全,自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制定了错误的 ...

辨证论治和辨因论治各有特点,不可偏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07:45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这一条,集中说明病因。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这一条,集中说明病机。
         
            自己看不懂,反说没有病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08:09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证对应是指辨证之后,给医生一个便捷的方法,按照证的诊断,找到相应的方剂。但是,临床上绝对不是原封不动,而是还有“论”,议论、讨论方剂中的加减变化,使之更加符合病人的病情。

          自己错误理解方证对应,强加于中医,是不懂中医的人最常犯的错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08:25
      太阳蓄血证(膀胱蓄血证)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标记红字者,都是病机。
         太阳、膀胱是病位,蓄血是病机。


         好好学习学习,不要在字面上找根据。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8 09:0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8 01:1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8 00:09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 ...

方证对应是指辨证之后,给医生一个便捷的方法,按照证的诊断,找到相应的方剂。

一一和我们学习理解的方证学说不大一样。

方证学派代表人物黄煌,其学术上最根本的特色,在于以方名证。方证学派的证名诊断,不是太阳证,阳明证,风寒犯肺证等,而是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承气汤证等。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8 11:37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7 21:52
中医从单味药治单个症状,发展到多味药治多个症状,再到多味药治疗综合症的伤寒论,再到辨证识机 ...

经方结构严谨,配伍精妙,方义合乎“自然之道”,故疗效确切而稳定,但最为重要的是——
“方机对应”用经方
时间:2015-09-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贠克强
    “方证对应”是胡希恕先生伤寒学术之要点,被其誉为“辨证的尖端”。此辨证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要求对应点较多。
    为探究经方功效的多维性和对应证机的多向性,拓展经方适应范围,灵活机动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最大效果,笔者提出“方机对应”观点,与诸同道分享。
    经方功效多维性
    所谓“经方功效多维性”,即指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来看,一个经方的功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亦即经方存在一方多法、一方多效、一方多证的特点。
    一方数证之用,常贯穿于整个《伤寒杂病论》中。如甘草泻心汤,除治心下痞外,还治狐惑病;炙甘草汤除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外,还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
    若将经方功效“扳机点”比作“钥匙”的话,一个经方就有数把“钥匙”(“方钥”),可以开不同病证之“锁”。
    例如,大青龙汤既可治疗表寒外束、阳气内郁、化热扰心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又可治疗风湿困表、表阳郁闭之“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又如桂枝汤,既可解肌和营卫以祛风解表,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又可化气助生发以育阴培阳,主治虚劳虚寒之证,还可治疗初孕而气血一时不足、脾胃运化一时无力之妊娠恶阻证。再如小柴胡汤,既可治邪郁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者,又可治妇人热入血室者,还可治木郁土虚、阴阳不交、生发不畅之妇人产后血亏郁冒、孤阳上厥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如何考究经方功效的多维性?一是从仲景“一方多用”中获得,二是通过不同视点、不同角度考察方中各个药物功效的多样性,再将这些“别样”功效重新配伍组合,便可获取此方的其他重要功效点。
    以葛根芩连汤为例,葛根汤在《伤寒论》中本为误下致太阳表邪内陷、下合阳明湿热、正邪激荡、上迫下逼而成喘、汗、利所设,但以另一个角度考察葛根汤药物之功效,便知葛根尚有走上宣痹、通经活络之效,由此可知,葛根芩连汤亦可疏通头颈肩背部湿热阻滞经络者,此葛根芩连汤另一功效“扳机点”,亦即其另一把“方钥”。
    何为“方机对应”
    再说辨证,方证对应模式者多始于辨病,终于辨证,然后以“证”获取所对应之经方。笔者认为,于辨证基础上,还应当继续辨“机”,即此证的内在病理机转或核心机要点。
    当然,“辨机”不止于六经辨证,亦可基于脏腑、经络、八纲等其他辨证模式,如此追究病证内在核心机转,直入病证之本质,便尤为精准。这个病理核心机转,可以看作是病证的“锁”,即“证锁”
    辨证要准、要深入、要本质、要核心,须从辨病到辨证,再到辨机,方能找到“证锁”。运用经方,要“活、灵、准、稳”,精心考察,准确找到“证锁”,并熟练掌握其内在、多维功效“扳机点”或“方钥”,用最恰当的“方钥”打开“证锁”,此即经方运用之“方机对应”。
    譬如,无论是发热、便秘还是失眠,只要其内在病理机转之“证锁”合乎小柴胡汤之“方钥”,便可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方机对应”之优势
    临证中,笔者常以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颈椎病、肩周炎、心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病等属湿热腐浊阻滞头脑、颈项、肩背部经络者,效果显著而稳健。
    又如厚朴七物汤,乃桂枝汤去芍药合厚朴三物汤而成,在《金匮要略》中为外疏表邪、内泻里实之表里双解方,然结合其药物组成、以另外角度研判,方中厚朴三物汤合桂枝亦可通阳泻满,而姜、枣、草安中和药,故此方亦可用于阳郁而下焦滞满之证,可谓恰合机宜。
    笔者曾治一患,小腹坠胀,入夜尤甚,食后呃逆,便秘溲利,舌暗,苔腻而后泛黄,脉滑紧。析其病机“证锁”,当属下焦阳郁、热邪滞满,正合厚朴七物汤之另一把“方钥”,遂以此方去大枣加半夏、杏仁治之,5剂减而10剂愈。
    上案若从“方证对应”角度观之,似有不合,然其病机“证锁”与此方另一内在“方钥”功效点甚有通合之处,故疗效亦佳,此即“方机对应”之优势。(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8 18:4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7 22:18
《伤寒论》第124条、125条和126条熟视无睹。“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 ...

《伤寒论》第124条、125条和126条熟视无睹。“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
       仍然是方证对应,经验总结之谈,并没有病机分析。
——————————————————————————
点评   中西医融合观:病机,“为无血也,血证”是什么?  
——————————————————————————————————
         无血,是指没有血瘀;血证,是指有血瘀。
       至于有无血瘀,还需要从四诊上看,绝对不是从“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看出的无血瘀,也绝不是从”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看出来的血证。必然另有判断有无血淤的外在表现未述罢了。说到底,还是辨证,而不是病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8 18:4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8 18:55 编辑

          如果在十年前,我同样是认为”辨证识机“,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辨证本身就是识机,证与病机实是一回事。例如,”心气虚证“的”病机“是”心气虚“。这个例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我为什么改变了认识?
     这是因为,中医辨证依靠的资料,就是四诊资料。以四诊辨出来一个证,起的名字就是病机的名字。所以,“证”的实际含义有两个,一是全部症状、体征之和,二是病机名称。说来说去,还是一回事。没有这些症状、体征,就没有证,也没有病机。
      简言之,从症状、体征中辨出一个“证”,起的这个“证”名中已含有“病机”,病机只是一个代号而已。证与病机就是半斤等于八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19:06
   仔细看看帖子的全部内容。找个台阶下。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9 10:13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案:顷年在毗陵,有一贵人妻,患小便不通,脐腹胀不可忍,众医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类,数种治皆不应,痛愈甚。予诊之曰:“此血瘕也,非瞑眩药不可去。”予用此药(即《千金方》桃仁煎:桃仁、大黄、川朴硝、虻虫),五更初服,至日午,痛大作不可忍,遂卧,少顷下血块如拳者数枚,小便如黒汁者一二升,痛止得愈。
俞震《古今医案按》评曰:“仲景云:小便利者为有血,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乃辨伤寒蓄血之规矩也。此却因蓄血而小便闭,岂非规矩又贵变通乎?
怎样变通规矩?抓病机!!!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7-9 10:3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8 18:44
如果在十年前,我同样是认为”辨证识机“,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辨证本身就是识机,证与病机实是 ...

柯琴将辨证层次分为三等,岳美中教授又细分为五等,都是半斤八两吗?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9 12:05
逸农 发表于 2018-7-9 02:31
柯琴将辨证层次分为三等,岳美中教授又细分为五等,都是半斤八两吗?

辨 ‘证“本身辨的就是”证“,也是辨病机,病机是证的代号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451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9 12:08
逸农 发表于 2018-7-9 02:13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案:顷年在毗陵,有一贵人妻,患小便不通,脐腹胀不可忍,众医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 ...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请进,讨论分析一医案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456

也欢迎傅先生指教指导。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9 17:57
导读:“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这一类。”你知道这是岳老眼中的第几等医生吗?你又是岳老眼中的第几等医生呢?


医有五等-岳美中

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的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内经》有上工、中工、粗工之分,把医分为三等。《周礼·医师章》也依医术的高低、考核的优劣而决定为工为徒,职位升迁。今天的中医,除了年高者尊为老中医以外,多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细细一看,可分为五等。

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只会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于中医学术实际上还是门外汉。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冀其有效,自不可能。

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正是学过中医基本理论,懂得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但是应用不好。一般的病可治,病情稍一复杂就束手无策。因为所学尚在皮毛,辨证自然不精,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无定见,幸中自少。

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正是受过老师教导,学有师承,对于中医学下过一番功夫,比较精通,有点根底,会辨一点证,也能够综合分析,辨证论治。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这一类。

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学验俱富,最为可贵。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着复杂的病,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多么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轻拢慢捻渐得丝头,用药如解死结,徐引缓导,切中症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在从容和缓之中,即愈大症。这种医生内里蕴藏了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堪称名医。

最上等医生。旁人治不了的病一到他手,往往妙手回春。辨证分析,准确入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病。可惜这种意林妙手,在今天所见甚少。

明了了医有五等,习医者学有方向,万不可浅尝辄止。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一边钻研典籍,从书学;一边勤于临证,从病学。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敢于反躬自省,臻于至美,终可成为四五等医生。只有艺精,才能活人。愿天下为医者共勉之。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9 19:00
逸农 发表于 2018-7-9 10:31
柯琴将辨证层次分为三等,岳美中教授又细分为五等,都是半斤八两吗?

柯琴将辨证层次分为三等,岳美中教授又细分为五等,都是半斤八两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分法,我还没看到。烦请逸农先生介绍一下,是怎么分的。然后,我再提出个人看法。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9 19:2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9 20:36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9 17:57
导读:“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这一类。”你知道这 ...

明了了医有五等,习医者学有方向,万不可浅尝辄止。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一边钻研典籍,从书学;一边勤于临证,从病学。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敢于反躬自省,臻于至美,终可成为四五等医生。只有艺精,才能活人。愿天下为医者共勉之。
——————————————————————————————————
             1、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这是学徒阶段。
       2、一边钻研典籍,从书学——仍是学徒阶段。
       3、一边勤于临证,从病学。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敢于反躬自省,臻于至美,终可成为四五等医生。——这是辨证试药,从患者试药的疗效中摸索总结出个人治病经验。这种经验多了,熟能生巧。
      

      这种提高的方法,实际上就是通过辨证试药摸索经验。如果是治急危重病,成功率不会太高,容易死人。只有治慢性病,才有机会试药。从这里,进一步可看出中医辨证施治的不准确性。必须改进。否则,再过一千年,还是这个水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9 19:5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9 11:00
柯琴将辨证层次分为三等,岳美中教授又细分为五等,都是半斤八两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个分法,我还没看到。烦请逸农先生介绍一下,是怎么分的。然后,我再提出个人看法。

一一就在主贴里:千万注意,柯氏虽然倡导“合是证便用是方”,但他并不以此为最高法门!他在《伤寒论翼.制方大法第七》中说:“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证定方者,中工也;于证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9 20:4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9 19:54
这个分法,我还没看到。烦请逸农先生介绍一下,是怎么分的。然后,我再提出个人看法。

一一就在主贴 ...

      一一就在主贴里:千万注意,柯氏虽然倡导“合是证便用是方”,但他并不以此为最高法门!他在《伤寒论翼.制方大法第七》中说:“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证定方者,中工也;于证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
————————————————————————————————————————
       谢谢!
       古人一致认为,辨证求机。最早见于《素问》“病机19条”。 但这个19条,实际上是推测,以偏概全,算不得病机,其中有不少错误。
      比如说“中风”、“伤寒”,都不是真正的病机。都是病因和表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0 07:54
         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是什么??是病机。乙脑病毒与昏迷抽风直接衔接?寒邪与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直接衔接?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21 05:07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1 05:11 编辑

            辨病机,实际上就是根据四诊资料辨证的基础上猜病机,这个猜是极不准确的,所以,经常会猜错。许多人之所以辨证治疗收效不佳或无效,就是因为猜不准。所以,辨病机实际上与辨证是一回事。      例如,“病机19条”具有极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虽然有一定的经验性道理,但未必能保证治病效果。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21 05:1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1 05:3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0 07:54
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是什么??是病机。乙脑病毒与昏迷抽风直接衔接?寒邪与口苦、咽干、目眩、寒 ...

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是什么??是病机。乙脑病毒与昏迷抽风直接衔接?寒邪与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直接衔接?
————————————————————————————————
            这是一种毫无证据的主观猜测、臆想,是不懂科学研究的表现。昏迷抽风可见于多种情况,并非一定就是乙脑病毒来的,况且中医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乙脑病毒。
      中医讲,热极动风、肝阳化风,与病毒何干?
      你说中医的膀胱包括盆腔小肠等脏器,就是中西医融合?这样的糊涂融合有意义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1 05:4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20 21:46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20 21:18
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是什么??是病机。乙脑病毒与昏迷抽风直接衔接?寒邪与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 ...

   因为自己不懂,所以,猜测、意会、臆想!
    上世纪60年代,西医没有办法治疗乙脑,蒲辅周等用白虎汤类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是猜的??无知不能野蛮、胡说。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21 05:4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1 05:43
因为自己不懂,所以,猜测、意会、臆想!
    上世纪60年代,西医没有办法治疗乙脑,蒲辅周等用白虎 ...

连什么是“司外揣内”连也不懂?揣是什么意思?
那种认为中医的膀胱包括盆腔所有器官的认识,才是真正的无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1 05:53
         蓄血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医界也有许多争论, 为了实现中、西医融合,进行如下讨论:
       1    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把各条的内容归纳起来,整理如下:
      (1)喜忘、如狂、发狂等神经精神症状;
      (2)消谷喜饥;
      (3)少腹急结、少腹硬满、少腹硬、少腹满。即小腹部疼痛;有压痛、拒按、按之有腹肌紧张症;或者触之可以摸到包块、索条等;或者自觉胀满不适。这些表现在同一个病人不一定同时出现。
      (4)从阴道、肛门、尿道排出脓血、血块、陈旧性的凝血块、暗红色的血便或青黑色血水、感染性渗出液等,排出后即能痊愈;或者排出柏油样便。
       (5)皮肤发黄,小便量及颜色正常。
       (6)发热,其特点是非感染性发热。
        2     蓄血证的病位:对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中医历来有争论,有以下五种说法:(1)膀胱;(2)下焦或少腹;(3)小肠、回肠、结肠;(4)胞宫;(5)病在何处不必拘执,以辨证为主。
        根据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少腹急结、少腹硬满、少腹硬、少腹满。即小腹部疼痛;有压痛、拒按、按之有腹肌紧张症;或者触之可以摸到包块、索条等,可知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盆腔及盆腔器官,包括盆腔腹膜腔、腹膜后间隙、直肠、膀胱、子宫及其附件、阴道等。阳明蓄血证的病位是在消化道。而广义的蓄血证则遍布全身。
        3     蓄血证的病性:中医认为  蓄血证的病机应当包括蓄血、血瘀及邪热。蓄血是指离经之血蓄积于某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蓄积于组织之内或体腔之内。血瘀是指血流淤滞,血液在血管内淤积,流动缓慢,在现代医学中,血瘀可以单独存在(不属于外感热病学和感染病学范畴),也可与邪热相结,例如在感染的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液粘稠度增高,使血液流动减缓。邪热,是指西医的感染及炎症性病变。蓄血与血瘀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分别与邪热相结。所以 蓄血证的病理学性质:(1)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蓄积于组织之内形成血肿或出血灶,蓄积于体腔之内,形成体腔积血。(2)局部的感染灶与脓肿。
(3)积血与脓肿吸收后、以及吸收不完全遗留下来的组织增生、机化包块、粘连等病理状态。
         4    在古代没有抗菌素、没有外科手术及输液、输血等技术,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证)是比较多见的,除了死亡及少数治愈外,大多形成腹腔脓肿,其中盆腔脓肿也不会少见;加之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盆腔感染和盆腔腹膜后感染,这些感染可以在组织内形成小脓肿灶,也可以在盆腔内形成脓肿。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甚至膀胱时,脓肿从大、小便或阴道得到引流,中医谓“血自下,下者愈”。由于盆腔腹膜吸收毒素能力较低,全身中毒症状较轻,除了发热、脉速等全身症状外,常有典型的膀胱或直肠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而量少、黏液便、小便频繁等,这也是少腹急结的表现。
          5   盆腔器官肛门直肠、子宫阴道、膀胱等都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盆腔腹膜的吸收能力及抵抗力均较其它处腹膜差, 盆腔器官其腹膜下的淋巴组织丰富,相互交通广泛,感染易于相互传递,一旦感染容易形成相互粘连。由于体位的关系,腹膜腔的感染的渗出液、脓液、出血容易聚积于盆腔,形成盆腔脓肿。无论感染、出血、宫外孕、死胎等,最终均会导致在盆腔内形成机化块(痞块)。这就是太阳蓄血证(膀胱蓄血证)的前因和后果。推而广之,全身各处的出血、炎症、瘀血、损伤之后,在组织修复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小动脉硬化、各处慢性炎症过程中,都会因为血液流动缓慢出现血瘀的表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是一种全身性“血瘀”表现;脑内的出血及梗塞、外周血管的狭笮及栓塞等都与蓄血及血瘀有关,这是广义的蓄血证。广义的蓄血证大大超出了《伤寒论》的范围,但是活血化瘀及破血化瘀大法来源于《伤寒论》则是无疑的。
          盆腔脓肿、盆腔感染与急性盆腔炎的关系,在女性急性盆腔炎是指子宫及其附件的急性感染,中医则认为是热入血室,子宫及其附件的急性感染如果没有波及腹膜,则属于热入血室,如果已经引起盆腔腹膜感染,则属于太阳蓄血热瘀证(膀胱蓄血证)。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在西医,盆腔炎几乎成了妇女病人的专用名词,盆腔炎包括盆腔腹膜炎、盆腔蜂窝织炎、盆腔脓肿,其实,男性也会患盆腔炎,只是比较少见而已,在中医也有男性也会患热入血室的争论,其道理是一样的。
          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腔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此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
       请你拿出反驳的论证。如果没有,憋回去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21 19:1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1 19:1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1 05:53
蓄血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医界也有许多争论, 为了实现中、西医融合,进行如下讨论: ...

       热结膀胱:膀胱,泛指小腹 部内的脏器,不是单指膀胱。热结膀胱,既指病位又指病性,即邪热结聚于少腹下焦部位。也就是说,盆腔内有炎症。又称为“太阳蓄血证”、“膀胱蓄血证”。
——————————————————————————————————————————————
                 请问李先生:上面是谁说的?还承认不承认啦?         拙见以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膀胱就是膀胱,不可能泛指小腹内部的所有脏器。
         你竟然将小腹内的脏器(包括小肠、大肠、直肠)都当成膀胱,有何证据?这可是你的败笔啊!古代中医不至于糊涂到你这个地步吧?还是你自己糊涂?你就是这样解《伤寒论》的?

          请参阅张效霞所说的一篇关于“膀胱”的考证。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1 20:5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21 11:16
热结膀胱:膀胱,泛指小腹 部内的脏器,不是单指膀胱。热结膀胱,既指病位又指病性,即邪热结聚 ...

六经的太阳(膀胱)在那?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2 06:34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7-21 22:36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21 12:56
六经的太阳(膀胱)在那?

你竟然将小腹内的脏器(包括小肠、大肠、直肠)都当成膀胱,有何证据?这可是你的败笔啊!古代中医不至于糊涂到你这个地步吧?还是你自己糊涂?你就是这样解《伤寒论》的?===================================
王老师也不知道,只不过搞一通糊涂账,自己比融合还糊涂。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