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无“内经”则无“伤寒”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1 10:56
标题: 无“内经”则无“伤寒”
无“内经”则无“伤寒”

  刘志杰先生的文章【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的确有误,误在不是【内经》解《伤寒论》】,应是《伤寒论》解《内经》,不是一误千载,而是千年经典。要说有误,只能是刘志杰先生误判也。

  《黄帝內经》之经,是道,是理,是知识产权。《伤寒论》之论是评,是解,是对经的探索和认识。所以,从文学的角度说,论是论的经,经是论的根据,经为体,论为用。
  从内容方面说,何为寒?天以六为节,寒、暑、燥、湿、风、火是六节之气。在天为气,依天行之序,在地化木、火、土,金、水之形,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在人为经。故,寒立子时,一年之始,一阳初生,乃太阳之气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太阳寒水之经。伤寒者,伤太阳之气,伤太阳之经也。《伤寒论》论的是以寒为代表的六节之气,伤人体太阳之经及六经传变的规律和病治之法。何为六节之气,何为五行之形,何为六经之道,只有《内经》说的清,道得明,立得准,《内经》之外,何来伤寒?何来六经?所以说是《伤寒》论《内经》,不是《内经》解《伤寒》,无《内经》则无《伤寒》,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 17:46
   内经在前,伤寒杂病论在后。张仲景必然要接受前人的经验与理论,这是常理。伤寒杂病论是一本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书,把内经中的思想、精神用于伤寒杂病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1 19:2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 06:5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 17:46
内经在前,伤寒杂病论在后。张仲景必然要接受前人的经验与理论,这是常理。伤寒杂病论是一本指导临床诊 ...

       科学史名家廖育新先生与医史名家赵洪钧先生均著书认为,今本《黄帝内经》形成于东汉末年。但在当时并没有流传,从《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中正之官”的说法看,成书更晚,相当于魏晋时代,晚于张仲景时代。所以,张仲景没有机会看此书。即使时同时代,当时成书刻那么一本竹简,他人也很难看到。因为 “中正”这个官职,是曹魏或晋时期的官职。据金栋先生考证,《素问》一书最早记载于晋代。
      总之,伤寒论与内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 21:02
         奇葩!一半个人随随便便写一本书,就能否定历史??赵洪钧是医史名家??不知道辩证唯物论在哪里?一个糊涂虫,自封医史名家!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1 23:1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 17:02
奇葩!一半个人随随便便写一本书,就能否定历史??赵洪钧是医史名家??不知道辩证唯物论在哪里 ...

  《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中,没有用“五行说”去指导这些方剂辨证论治,这就是临床方面的证据。要不你找出一个方子来看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1 23:13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1 19:20
科学史名家廖育新先生与医史名家赵洪钧先生均著书认为,今本《黄帝内经》形成于东汉末年。但在当 ...

王教授学中医越学越糊涂,怎的把歧黄当成了魏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1 23:2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1 23:13
  《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中,没有用“五行说”去指导这些方剂辨证论治,这就是临床方面的 ...

求求这位中医大师,别说了,为你脸红,为这样的中医而羞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1 23:30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1 19:20
科学史名家廖育新先生与医史名家赵洪钧先生均著书认为,今本《黄帝内经》形成于东汉末年。但在当 ...

总之,伤寒论与内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
伤寒论与内经的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相及的是六经,相及的是六气,王先生问一问你的两位老师,懂不懂?要不要我給你们上上课?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1 23:3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1 19:20
求求这位中医大师,别说了,为你脸红,为这样的中医而羞耻。

  你也知道脸会发红?
  既然你那么有本事,下面这个题请你回答一下吧:

  《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中,没有用“五行说”去指导这些方剂辨证论治,这就是临床方面的证据。要不你找出一个方子来看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2 00:06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1 23:33
  你也知道脸会发红?
  既然你那么有本事,下面这个题请你回答一下吧:

什么是方?大师可知?没有五行,哪来的《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呀?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风为木气,桂枝之辛为金气,金气克木气,故桂枝治中风。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 00:1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1 20:06
什么是方?大师可知?没有五行,哪来的《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呀?
“太阳中风,------桂枝 ...

什么是方?大师可知?没有五行,哪来的《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呀?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风为木气,桂枝之辛为金气,金气克木气,故桂枝治中风。——————————————————————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 04:34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 05:11 编辑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条文: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而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尢在泾注:所得,所恶,所不喜该居处服食而言。如(脏气法时论)云: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脾色黄,宜食咸。又心病禁温食,热衣;脾病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肺病禁寒饮食,寒衣;肾病禁。。热食,温炙衣。(宣明五气篇)所云: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灵枢五味篇)所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之属是也。五脏病各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所宜之气,之味,之处,之足以安脏气而却病气。各随其所不喜为病者,谓得其所禁,所恶之气,之味,之处,足以忤脏气而助病邪也。
条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于猪苓汤,余皆仿此。因肾恶燥,湿不化而燥渴,利湿方中加了阿胶以润治之。
谈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肾色黑,宜食辛,此膈间支饮为病,面色黎黑,即用桂枝辛温,石膏辛凉之品与他药合而治之。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 09:29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2 00:34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条文: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而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条文: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而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
把“得”换成“顺”,将“恶”换成“逆”,试试。






尢在泾注:所得,所恶,所不喜该居处服食而言。如(脏气法时论)云: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脾色黄,宜食咸。又心病禁温食,热衣;脾病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肺病禁寒饮食,寒衣;肾病禁。。热食,温炙衣。(宣明五气篇)所云: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灵枢五味篇)所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之属是也。
——————————————————————
运用五行学说之后,看起来是简单了,但却是在害医生。

酸能松弛平滑肌,没有一个脏器不喜欢。
余类推。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 09:3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 01:29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条文: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而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

你看过《金匮要略》吗?你没看过,你不懂,为什么说他?我为什么相信你?!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 10:3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 09:29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条文: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而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

个人之见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2 11:4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1 23:13
王教授学中医越学越糊涂,怎的把歧黄当成了魏晋?

  王教授说,你不知道。从《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中正之官”的说法看,成书更晚,相当于魏晋时代,晚于张仲景时代。很难看到。因为 “中正”这个官职,是曹魏或晋时期的官职。据金栋先生考证,《素问》最早记载于晋代..
--------------------------------------------
  恭贺西医王教授 拜中医医师金栋为师,你也为师争口气,老师错连错,成了错家。你能不能说一句不错的话呀?比如这中正之官【是曹魏或晋时期的官职】,但中正之官的官名自何而来?中是天地之中,正是当其位则正。正官是十神之首,,称之为正气官星,,能是你们师徒说的魏晋时代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 12:47
       论坛上的调侃,也成了论据?可见水平之地。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2 20:0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 00:12
什么是方?大师可知?没有五行,哪来的《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呀?
“太阳中风,------桂枝 ...

仁海先生不同意把五行生克作为临床辨证标准,不是没有道理。一个阴与阳的辨证就难住了多数中医,五行生克乘侮,再加上实虚,的确不如阴阳辨证简宜。但是,中医人应明白阴阳五行是客观存在的,阴阳是气,五行是形,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五行行的是阴阳之气,所以五行就是阴阳,阴阳就是五行。五行之生,生的是四时阴阳,方有万物争艳。五行相克,是五行之气互相制约,维护天地之间的平衡,没有五行相克,还有地球的存在吗?所以,五行生克是天地之气的本性,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至于生克用于临床,是术的概念,有人用的习惯,你又何必要拼个死活呢。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8-7-2 21:5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1 19:20
科学史名家廖育新先生与医史名家赵洪钧先生均著书认为,今本《黄帝内经》形成于东汉末年。但在当 ...

我与医学与考古皆非专业,但是我也是接受正规教育有学历的,马王堆出土的《 天下至道谈》,与黄帝内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致的,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证据,完全可以证明黄帝内经那时已经成书并且流传于世,你所谓的名家考证,名家要打问号,考证恐怕就是个文字游戏。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3 08:1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2 20:04
仁海先生不同意把五行生克作为临床辨证标准,不是没有道理。一个阴与阳的辨证就难住了多数中医,五行生克 ...

没有五行相克,还有地球的存在吗?
——————————————————————
       这么说,地球是五行相克克出来的?是怎么克出来的?
       说不出道理,没人信。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3 08:17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3 08:20 编辑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8-7-2 21:54
我与医学与考古皆非专业,但是我也是接受正规教育有学历的,马王堆出土的《 天下至道谈》,与黄帝内经无 ...

     马王堆出土的《 天下至道谈》,与黄帝内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致的,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证据,完全可以证明黄帝内经那时已经成书并且流传于世,你所谓的名家考证,名家要打问号,考证恐怕就是个文字游戏。
——————————————————————————-
       1、如何证明《天下至道谈》与黄帝内经的内容形式是一致的?黄帝内经就不能抄《天下至道谈》吗?又有何证据。
     2、《天下至道谈》上面提没提《灵枢》《素问》;若没提,怎么能证明黄帝内经那时已经成书并且流传于世呢?
     3、钱先生以为这样认识问题比考证高明,原来不知人家是怎样考证的。考证可不是这种猜测。需要更多的材料证据,孤证不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3 10:3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2 11:48
王教授说,你不知道。从《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中正之官”的说法看,成书更晚,相当于魏晋时代,晚于张 ...

萧铁说  抄书吐什么时候又开始掺和八字了?八字更后出啦,你脑袋就是一团浆糊,还捣得起劲  
-------------------------你早该告诉你那个师弟,中正之官出自八卦,而不是魏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3 10:5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3 02:37
萧铁说  抄书吐什么时候又开始掺和八字了?八字更后出啦,你脑袋就是一团浆糊,还捣得起劲  
---------- ...


何为中正之道?
“中”就是中间、中央、中心,任何事物都是在时空中运行,就它处的三维空间来说,它在中心、中间或中央;就它处的一维时间来说,它在某个时段的中间。这里指一个事物处在得当、适度、适中的位置上,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也是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正” ,就是正常、正直、正确,任何事物运行状态我们都可分成两种相对立的是非状态,凡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的行为准则的,就是统治阶级的“正”,否则就是“不正 ”。


  易经的“正”是指“符合自然规律”或“符合人的道德规范”,“道”就是轨道、位置、规则,“中正之道”,就是一个事物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它有一个运行范围,它又在这个运行范围的中央轨道上运行。“正”就是它符合客观规律,“中”就是它处在运行范围的中间。对于人来说,就是指人在社会规范的程序层次上行事,它行事有一个许可范围,它又处在这个范围的中心。当然人道应当与天道一致,逆则伤。比如晚上,天道的法则就是休息,而有些人为利益或不良嗜好,晚上熬夜或者娱乐。与天逆道而行,久之则身体健...出现问题。正所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易经倡导天人合一,是“易”的宇宙思维法则。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8-7-3 19:5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3 08:17
马王堆出土的《 天下至道谈》,与黄帝内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致的,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证据 ...

《天下至道谈》中有没有出现黄帝?七损八益和黄帝内经的某些篇章有没有关系?
《天下至道谈》明显就是黄帝内经其中一篇,不过由于它的特殊性,是讲房中术的,后来没有公开流传,这个认识王教授以为如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3 22:19
        无论怎么说,内经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在伤寒杂病论之前,张仲景接受内经的思想,无可非议。无论接受了多少,在伤寒杂病论里使用了多少,可以讨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3 22:47
一吐了之   你信的必错,正确的你必不信。
——————————————————
     我绝对不信地球是五行克出来的。反而认为这样说,只能是开玩笑。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4 16:4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3 22:47
一吐了之   你信的必错,正确的你必不信。
——————————————————
     我绝对不信地球 ...

中西医融合观   先生,地球是日心说中的概念;五行是地心说中的概念,不要胡拉乱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胡拉乱扯,反说别人胡拉乱扯。
        地球是自然形成之物,硬说成是五行克出来的。笑话!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4 17:0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4 17:0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3 08:11
没有五行相克,还有地球的存在吗?
——————————————————————
       这么说,地 ...

内经对五行关系的论述说的生承制化没有字。估计您把其中的当成了。地球生成的过程与其他万物的生成发育过程一样。正如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运气上》所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所以,地球生成过程中的也遵循此规律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8-7-4 21:2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1 19:20
科学史名家廖育新先生与医史名家赵洪钧先生均著书认为,今本《黄帝内经》形成于东汉末年。但在当 ...

如果认定“”中正之官“”是九品中正之中正,而州大中正亦称州都,那么中正之官和州都之官岂不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东西?
作强,决渎等等也都是官名吗?
这样的考证,有说服力吗?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4 21:43
内经对脏腑都已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了,而伤寒还更多的停留在不知道在哪的六经上。伤寒论,更多的是对疾病现象,在寒热程度上的分类认识,还很少联系到内在的脏腑。考证上,谁在先,谁在后,咱不懂。但是,内经的认识,已经远远的高于伤寒的认识了。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4 21:59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8-7-5 13:16 编辑

伤寒只能用六经辩证,而内经都已经走向了脏腑辩证了。六经所指是什么?六经的生理物质是什么?六经只是生理和病理外在现象的分类,生理和疾病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伤寒基本就不知道,而内经都已经把生理和病理与内在脏腑做联系的研究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5 13:28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4 21:59
伤寒只能用六经辩证,而内经都已经走向了脏腑辩证了。六经所指是什么?六经的生理物质是什么?六经只是生理 ...

   中医的人体生理是六经系统的生化运动,六经通天气以藏神,通地气以立形,升降出入,运行气血,周流不息,行生命的生化运动。
   中医的人体结构是六经相通的人体结构,六经连脏腑,通四肢,生筋骨皮毛肉,构成完整的生命之体。
   故,脏腑各主一经,六经包含脏腑,言六经,脏腑其中。论脏腑,不离六经。
   若问【六经所指是什么?】血脉呀。【六经的生理物质是什么?】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也。六经不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外在现象】,而是气运于里,形立于表的的体内的生化表现。

  《伤寒》是邪自外入,展现六经升降出入的气机循环系统。
   杂病辨证,邪自内生,展现脏腑所主的六经结构的病变。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5 15:22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4 13:59
伤寒只能用六经辩证,而内经都已经走向了脏腑辩证了。六经所指是什么?六经的生理物质是什么?六经只是生理 ...

伤寒只能用六经辩证,那么伤热,伤风,伤火,伤燥,伤湿,伤暑,伤食,伤骨,伤筋,伤目等,该用几经辩证呢?患者来了,又怎么知道是伤寒,还是伤热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5 16:31
   没有内经,伤寒杂病论真的写不出来!张仲景肯定从内经中得到启发,才会有六经传变的思想。这是伤寒论中的灵魂。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5 19:06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5 19:5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5 16:31
没有内经,伤寒杂病论真的写不出来!张仲景肯定从内经中得到启发,才会有六经传变的思想。这是伤寒论中 ...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维持着肌肉伸缩形态动作)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可谓经脉)经气归于肺(一呼一吸,气于此以为荣)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荣于卫以为荣卫)毛脉合精,(形成了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发长极)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生育方面四时皆可)。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金匮首篇: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时,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5 21:5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5 22:07 编辑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8-7-4 21:25
如果认定“”中正之官“”是九品中正之中正,而州大中正亦称州都,那么中正之官和州都之官岂不是相同的意 ...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
        这是《素问》原文。十二官,都是比喻,不是直称官名。如君主,意指皇上但没称“皇上”;是说相当于皇上的职能。相傅,意指宰相,但没称宰相,是说相当于宰相的职能。将军,没具体说是大将军、主将、副将,是说相当于将军的职能。其它类推。都是打比方。再比如,那个人的眼珠子像铜铃,但不是铜铃。取其意也。
        考证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靠谱,但终究是一个参考,总比漫无边际、一无所知要强得多。不然的话,考证就不会存在了。存在,其本身就证明其有价值。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6 06:27
    考证,仅供参考。最怕: 1  先入为主;2  资料不全。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2:1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5 15:22
伤寒只能用六经辩证,那么伤热,伤风,伤火,伤燥,伤湿,伤暑,伤食,伤骨,伤筋,伤目等,该用几经辩证 ...

我说的伤寒,是指伤寒论。伤骨伤筋,伤于热,伤于寒,都可以用脏腑表里辩证。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2:1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5 21:56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 ...

先生发言讲究点身份行吗?十二官是文学手法,一目了然,干考证啥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2:3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3 22:47
一吐了之   你信的必错,正确的你必不信。
——————————————————
     我绝对不信地球 ...

我绝对不信地球是五行克出来的。反而认为这样说,只能是开玩笑。
--------------------------
先生说话严瑾点,好吗?教授身份,说话不实,让人笑话。哪个说【地球是五行克出来的】啦?是你自编自卖。五行是天体之行,五行相生,生的是五气,五气阴阳合化而成地之五形,五形行地之六气,才有万物生长化收藏。五行相克,也是五气制约,风气制湿,湿气制寒,寒气治暑,暑气治燥,燥气治风。五气分阴阳,阳化则过,阴化不足,五气相克,是自然维持平衡的本能。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6 18:5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6 18:53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2:36
我绝对不信地球是五行克出来的。反而认为这样说,只能是开玩笑。
--------------------------
  先生 ...

没有五行相克,还有地球的存在吗?
————————————————————
     以上是你的原话。还想不承认呢?你的意思很清楚,“地球是五行相克出来的。”
     你这不是瞎扯吗?怎么克的?这是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6 21:16
       地球,是日心说中的概念;五行,是地心说中的概念。日心说,在地球、上找不到东;五行,东南西北中。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23:4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6 18:52
没有五行相克,还有地球的存在吗?
————————————————————
     以上是你的原话。 ...

没有五行相克,还有地球的存在吗?
——————王教授,怪不得社会流传教授衔,中学生。【没有五行相克,还有地球的存在吗?】明明是五行相克维护地球的存在,你却理解成【“地球是五行相克出来的。”】难怪你对中医的认识是一措再错。
《五运行大论》云:“地为人中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人,故令虚而化生也。””所以,五行相克,暑气克燥之干,寒气克暑之蒸,湿气克寒之坚,风气克湿之润,燥气克风之动。若无五行相克,五气太过,无可制约,地上还有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吗?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