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伤寒杂病论》里面有五行吗? [打印本页]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4 09:46
标题: 《伤寒杂病论》里面有五行吗?
有,在哪里;没有,为什么?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五行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先弄清楚五行有啥用。
一个一个说,慢慢说,说清楚,往清楚了说。
请说。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4 10:41
这个题出得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4 11:17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4 11:23 编辑
五行的概念就是内经说的金(阳中之阴)木(阴中之阳)水(阴中之阴)火(阳中之阳)土(阴中至阴)。五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阴阳。这样,《伤寒杂病论》里面有没有五行的问题就不难解释了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4 11:34
金(阳中之阴)木(阴中之阳)水(阴中之阴)火(阳中之阳)土(阴中至阴)。——————————————————————————
为什么?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4 12:30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4 12:32 编辑
五行的名字必须与相应的东西对应。否则,五行、阴阳、地球这些名字就成了虚构的东西。当然,不同的名字只是为了便于区别不同的事物,并不是说这些东西的名称是绝对的。例如:前人规定我们所在的星球叫地球,咱就叫地球;若当时规定我们所在的星球叫太阳,咱们现在只能叫太阳。就像您可以叫仁海,也可以叫于殿生;在您小的时候,您父母还可以给您取别的名字。所以,五行的名字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其他的东西也是这样。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必须存在,人们(包括古人)才能为其取名字。
若不同意的话,您就说说阴阳是什么?为什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4 13:12
我是问,为什么金是阳中之阴?
木是阴中之阳 ?
水是阴中之阴 ?
火是阳中之阳 ?
土是阴中至阴 ?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24 16:02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24 16:48 编辑
首先明确何为阴?何为阳?素问就是讨论物质的属性的问题,素问阴阳离合论为阳为阴由于人的感i觉认识到的:天为阳,日为阳。与火为阳同类;地为阴,月为阴。与水为阴同类。昼间温和,是天为阳,日为阳所致。夜间清凉水。是地为阴,月为阴所致。地上点了一把火,着起来了,火向上升。当时地面即热。(地面以上为天,天为阳,)这就是火性炎上,为阳中之阳。一阵大雨过后,地面满是水,当时就不热了,而后水都浸入地面以下,(地为阴,地面 以下为阴),这就是水性润下,为阴中之阴。土为后天之本,阴为味,纳食促进生殖机能,为阴中之至阴。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4 17:4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4 17:46 编辑
我是根据内经说的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和肝对应于木,心对应于火,肺对应于金,肾对应于水及内经的其他论述,综合分析后推断出来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9:55
读《内经》则会发现,五行是四时之代名词。说阴阳离不开五行,说五行离不开四时。有道是“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
以阴阳而言四时,则春为少阳,夏为太阳,长夏为至阴(由阳到阴的意思),秋为少阴,冬为太阴。
以阴阳而言四时五行,则春为少阳属木,夏为太阳属火,长夏为至阴属土,秋为少阴属金,冬为太阴属水。
以阴阳而言四时五行五脏,《内经》多篇有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灵枢·九针十二原》、《阴阳系日月》等。即“阴中之少阳,肝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阳中之少阴,肺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9:59
有学者考证,《伤寒论》里虽有五行的内容,但不是原著张仲景的意思,而是撰次者王叔和沾益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20:04
【原创】《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伤寒杂病论·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云云,这三部经典“五行”思想充斥其中,而《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有“神医”、“医圣”之称的东汉张机仲景,其生平业绩及《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等没有记载。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已散乱,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著作。王叔和撰次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在正史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名“《张仲景方》或《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后离析为八种医书,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如下:
《隋书·经籍志》云:“《张仲景方》十五卷。”
《旧唐书·经籍志》云:“《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新唐书·艺文志》云:“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云:“张仲景《脉经》一卷。又《五藏荣卫论》一卷。张仲景《伤寒论》十卷。《五藏论》一卷。《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张仲景《疗黄经》一卷。又《口齿论》一卷。《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
钱超尘先生说:“仲景《伤寒杂病论》经魏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名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至五代长兴三年以后,离析为八种26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因此,《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是仲景遗著最早传本,最近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貌。”(《伤寒论文献通考》)因此,无论是《伤寒杂病论·原序》,还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的具体内容,皆有王叔和撰次沾益的成分。
说“《伤寒杂病论》未见五行之踪迹”,似亦不妥。如《伤寒杂病论·原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伤寒论》之《平脉法第二》及《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等,皆有“五行”之踪迹,这怎么能说未见“五行”之踪迹呢?殊不知,有学者考证,此等文字或内容,乃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充沾益者,与原著《伤寒杂病论》无关。如民国儒医杨绍伊大夫,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当代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等考证认为,《伤寒杂病论·原序》有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的成分。亦有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平脉法》和卷第二《伤寒例》这三篇内容,大部分是王叔和补入沾益者。而《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部分内容,亦是如此,即与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有关。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五行思想充斥其中;《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当属经方家(学派)。经方家本与“五行”无关,此乃其中之缘由也!
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之方剂,无论是论述外感伤寒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大多未用“五行”思想辨证施治。说与“五行”思想有染者,那是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然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并未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与“五行”学说有关,但不知《伤寒杂病论》的哪个方子是这样用的?“治未病”思想,见于医经家之《内》、《难》著作,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关。而《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与经方家似乎无关,所以前辈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以为非仲景原文”,不是空穴来风,是有道理的。
宋本《伤寒论》108、109两条,确与五行学说有关,然有注家认为此两条“与上下文义不属,似有遗误”(《医宗金鉴》)。《伤寒论·阳明病篇》说“阳明居中主土也”,虽与五行有关,但并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施治之相关方剂;而太阴虚寒病证之主方理中汤(丸),其“中”字指代脾,或与五行有染。《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虽与五行说有关,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另,《金匮要略》有“杂禁”三篇,即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其中第二十四、二十五篇有些内容,虽亦涉及“五行”思想,但与《金匮》262首方剂几无关系。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即指《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为何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虽《伤寒杂病论》亦涉及有关“五行”思想,有学者考证,系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但并未直接融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262方,即未能用五行学说去指导这些方剂。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4 22:4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4 22:42 编辑
说五行离不开四时不意味着四时能与五行平起平坐。毕竟,我们可以说五行是道,而不能说四时是道。再如:我们不能将人体的五行说成人体的四时;同样不能将中药的五行属性(甘苦酸辛咸)说成中药的四时属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5 08:39
请问你为什么非得要把五行训诂考证没了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5 09:08
是啊,既然,说阴阳离不开五行,说五行离不开四时,有道是“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那么,我与gl0101先生有同样的疑惑:
为什么非要把五行训诂考证没了不可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0:37
读《内经》则会发现,什么“云云”之词,不是训诂考证将《伤寒论》之五行考证没了,而是《内经》之四时五行与张仲景原著《伤寒论》无关。《伤寒杂病论》本身就未用“五行说”去指导这些方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0:50
以中医理论而言,《内经》之“五行说”,其目的是为了构建庞大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去归类,并推演人体的生理与病理,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以临床而言,《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从《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分析,并未见用《内经》“五行说”去指导这些方剂,故与《内经》之五行说无关。
要言之,我并未将《伤寒杂病论》的五行内容考证没了,而是这些方剂本身就没有用“五行说”来指导!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10: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1:00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6-25 11:05 编辑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方”经典著作,是临床治病的方书,主要体现在这些方剂上。即便承认这部书与“五行说”有关,试问哪个方剂、又有多少首方剂是用“五行说”去指导、去理、去法的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1:16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6-25 11:39 编辑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与五行相克有关,然在《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有几首、哪个方剂是用这个经典名句去指导的、去理论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5 11:29
既然《伤寒杂病论》本来就没有五行,那你还费事巴咧地训诂考证啥呢?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5 11:34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5 11:40 编辑
五行说对伤寒论的意义有两个。我只说一个:这些方剂的创造过程肯定要用五行说。毕竟,甘苦酸辛咸作为中药的五行属性属于五行说的一部分。其中,酸苦咸的药性为阴;辛甘的药性为阳。您能说这些方剂的创造过程不考虑药性和不同药物的配伍吗?而方剂中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决不是以西医药理为依据,而是以中医药性为依据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5 11:36
要言之,我并未将《伤寒杂病论》的五行内容考证没了,而是这些方剂本身就没有用“五行说”来指导!————————————————————————
算你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1:4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知其所以然!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5 12:57
训诂考证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请问你是训诂考证五行啊还是训诂考证“五行”这两个字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15:33
以临床而言,《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从《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分析,并未见用《内经》“五行说”去指导这些方剂,故与《内经》之五行说无关。
要言之,我并未将《伤寒杂病论》的五行内容考证没了,而是这些方剂本身就没有用“五行说”来指导!
===============================================
112方,没有四气五味的踪影,是不是可以证明112方与四气五味没有关系?
张仲景以及张仲景之前的医生组方的时候,不懂得四气五味?发人深思!匪夷所思!
汤液经中的方剂与四气五味也没有关系?哪位先生训诂考证一下。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6-25 15:40
《伤寒杂病论》中虽未见“五行”字样,但是用药未必不用五行(药之五味及归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15:43
《伤寒杂病论》是刻在竹简上的,张仲景要把前人刻的竹简逐一翻看,整理,构思,以最少的 字写到竹简上,再刻下来,可以说字字千金,可不是我们现在写书!能够省略的尽量省略。四气五味、阴阳五行这些大家都知道了的知识还需要浪费人力、财力吗!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15: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16:0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25 08:06 编辑
以临床而言,如果一天看一个病人,你开处方的时候,使用什么理论指导的?怎么样指导的,先生能够说明白吗?先生是这样开处方的吗?如果一天有20个病人,你又是如何开处方的?有精力去追究理论指导吗?以临床而言,许多中医大夫是文盲,有的是半文盲,照样是个好大夫,根本不需要理论指导,经验足够了。
理论,只有在遇到疑难病症的时候,才有指导意义。我们临床治疗常见病,只是直接运用在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经验 就行了。这个病我见过,治疗过,而且治疗好了,直接用上一次的方法就好了,根本不考虑理论问题。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8-6-25 16:42
只要涉及阴阳平衡,就离不开五行。经络和阴阳五行在科学原理上是孪生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对系统科学的大发现,是无法否定的。对中医理论的责疑只能是无稽之谈。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5 19:48
本来没有《伤寒论》没有五行,你要给说没有,大家不同意,训诂考证了,真没有,大家才无话可说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5 19:52
消除一个误会,比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麻烦。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5 19:59
张仲景没有用五行指导用药。但是,后世学习张仲景者,有用五行学说来学习、理解、、阐述、研究张仲景的用药。
不管后人的这些做法是对是错,张仲景没有用五行就是没有用五行,咱们不能给张仲景乱戴帽子。
比如性味学说,寒热温凉是两个性,一个治热,一个治寒,五行学说就套不上。
五味学说,本来是七味,硬让五行学说给弄丢了两个。实际上涩味收敛,淡味渗利,大家一直在应用,如果按五行学说,这两个就没有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5 20:14
112方,没有四气五味的踪影,是不是可以证明112方与四气五味没有关系?
张仲景以及张仲景之前的医生组方的时候,不懂得四气五味?发人深思!匪夷所思!
汤液经中的方剂与四气五味也没有关系?哪位先生训诂考证一下。
-----------------------------------------
你连这个也理解不了,怎么就敢著书立说?也真是人才啊!
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四气五味也是对用药经验的总结。如果没有用药,不知道药物治什么病,四气五味理论难道从天上掉下来?
学习张仲景的用药经验,应用了气味理论更好掌握,和张仲景是不是应用气味理论没有关系。
张仲景用没有用五行,用没有用气味理论,要在张仲景著作里找,你说张仲景用了,你找出来啊,找出来大家向你学习,找不出来,还是看金栋先生怎么说。
明白了么?
再说,气味理论和五行学说有关系吗?不要五行学说瞎参和,气味理论要比现在全面,五行学说尽坑中医了。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20: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6 07:14
1 四气五味,与阴阳五行有没有关系?
2 张仲景懂不懂四气五味?
3 伤寒论中的112方所用的中药的治疗作用,使用了四气五味没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6 07:30
张仲景没有用五行指导用药。但是,后世学习张仲景者,有用五行学说来学习、理解、、阐述、研究张仲景的用药。
==============================================
既然后世人能够用训诂考证否定张仲景不懂五行,为什么后世人不能用五行学说阐述112方?极少数人文字游戏否定,无数的临床专家通过自己的实践证实了112中的四气五味就是阴阳五行的具体运用,训诂专家无言以对,一些业余爱好者歪嘴和尚喋喋不休,2000年来的临床实践的验证,几个业余爱好者歪嘴和尚是否定不了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6 07:51
要推翻一个训诂谬论,比建立一个理论还要难。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6 08:01
伤寒论 184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敬请业余训诂专家,把这一条训诂为:不是张仲景的原文,是后世人添加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6 08:4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6 08:54 编辑
寒热温凉是两个性,一个治热,一个治寒没错!但这个寒与热是通过中药的五行属性甘(土)苦(火)酸(木)辛(金)咸(水)弄出来的。其中,甘辛为阳,苦酸咸为阴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6 08: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8-6-26 10:22
考据仲景用没用五行,首先得既懂五行,又懂仲景。
五行是啥啊?是时相,那仲景没有用吗?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病欲解时,不是时间吗?
是五脏,仲景离开这个谈什么脑主神明,胰腺助消化,前列腺控制排尿了吗?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仲景没用,证据呢?
一个桂枝汤都不能解释清楚,就别考据这考据那了。不然就考据一下,桂枝汤怎么与五行无关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14:53
训诂考证五行你得先弄清楚五行啊,你弄清楚了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14:56
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讲清楚五行了,有没有一目了然,大家又不是傻子呆子自然都会判断。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15:03
先把五行弄清楚了,《伤寒杂病论》里有没有五行就水落石出就成秃子头上的虱子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15:05
所以问题的实质是是非,不是有无。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15:11
是非都没弄清楚呢,训诂啊考证啊写了几万字几十万字几百万字有什么用呢,除了浪费时间精力搅浑水多赚几个稿费毫无用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15:16
呵呵,你不是老说五行是个“咕咚”吗,“咕咚”本来就是子虚乌有以讹传讹的东西怎么训诂考证啊,确实麻烦。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19:59
五行是个“咕咚”,张仲景不会用“咕咚”来唬人,这是推理,不是考证。考证的金栋先生前面一大篇呢。
咕咚是子虚乌有,可是有的人就说《伤寒论》里有,这个有没有,也得考证说明啊,您说是不是?
要不,你说有,他说没有,都是嘴上硬犟,永远没有结论。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6 20:12
刘亦之先生,既不算是中医也不算是西医,而是一个混迹于针灸门店的混混。不知道他有没有行医资格证,有没有职称证书?一天到晚,狂妄的、不厌其烦地到处巧言令色,说三道四,放肆地诋毁中医药,抹黑中医经典,也不知道他还有没有一点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良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6 20:23
抹黑中医经典,也不知道他还有没有一点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良知?
————————————————————
老先生,学术争鸣错了,可以批评,但不能啥事都往意识形态上靠。不用意识形态评论学术争鸣者,是一个正直人的最基本品质。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20:25
还没问你呢:五行为啥是“咕咚”啊?你清楚五行的概念和原理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20:32
五心是咕咚,我前面说的不清楚。应该说,在中医理论里的五行是咕咚。
至于哲学上的五行,好像有概念有理论,是不是原理我也说不清楚,因为,原理一词,现在是指自然科学里的内容,五行是早期朴素的哲学,好像不适合用“原理”一词?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20:36
您这个要求,和我前面提过的要求一样。可是没人理啊!真没办法,好几年了。
您说,既然支持五行学说,咱倒是宣传一下啊,把五行十个生克和脏腑关系串讲一遍,就这个要求,没人理啊!
您这次又提出来了,等等看有人讲没有,说不定您面子大有人讲。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20:41
既然后世人能够用训诂考证否定张仲景不懂五行,为什么后世人不能用五行学说阐述112方?
-------------------------------------------------------
你这个问题提的有道理、
后世人要用五行阐述112方,完全可以,我坚决支持!
不过,要说明两点:
1,不要说哪位要用五行阐述112方,就用十行八行也可以,用太极八卦连环掌、一阳指都可以,只要讲的正确就行。
2,本帖是讨论张仲景有没有用五行阐述112方,谁要用五行阐述112方是谁的事,不是张仲景的事。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6 20: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21:29
我就问你中医里面的五行呢,哲学里面的五行我不感兴趣。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21:51
五行不讲不行,讲成了“咕咚”也不行。这个题目难度比较大,要不怎么到现在还没有人讲清楚呢。谁能讲清楚五行必是大功一件。把五行讲成了“咕咚”五行自然就消失了,根本用不着训诂考证,这个比较容易。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6-26 21:58
要想弄清脏腑学说中的五行生克关系,就必须知道每一生、每一克的具体含义,弄清有无实际意义,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如果一概不清的话,争论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22:00
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6 22:31
先请科学主义者讲讲,你们头脑中的中医五行!你们讲完之后,请金栋先生训诂考证!
请!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22:40
自本论坛争论起五行,我就反复请大家讲,没人理我,五行还就当“咕咚”那么放着。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22:44
你老人家不该这么糊涂啊?
不管谁是你说的科学主义者,中医五行都是个咕咚,你让谁讲?
比如你要我讲,我就讲,中医五行是个咕咚。谁说不是的话,谁出来讲清楚。
你认为是不是咕咚?是的话,咱们意见一致,不是的话,该你讲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22:46
没有,我是鼓励大家,讲好五行,能讲十行八行更好,更厉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6 22:48
你自己讲讲啊?!你自己为什么不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6 22:51
你既然讲了五行就是咕咚!我还有必要跟那个三七28的人讲阴阳五行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6 22:53
伤寒论 184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敬请业余训诂专家,把这一条训诂为:不是张仲景的原文,是后世人添加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23:10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8-6-26 23:11 编辑
那你是不要我讲了,那就你讲吧,大伙等着听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26 23:11
行文上看,就是后世注释混入。这不用训诂。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23:36
讲五行的概念和原理难度比较大,降低一点难度,只讲一行就可以了。但是不要讲成“咕咚”,浪费大家的时间精力。对五行比较自信或者十分自信的讲,对五行不自信或者没有自信的听着看着就可以了。
请开讲吧!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6 23:4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6 23:47 编辑
五行的概念就是金(阳中之阴)木(阴中之阳)水(阴中之阴)火(阳中之阳)土(阴中至阴)。五行的所有原理均可由此推理出来。其他的任何五行概念都无法推论出完整的五行原理。也就是说,其他的五行概念只能推论出部分五行原理。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人理解,一个五行概念就能难倒那么多英雄好汉。怪不得复兴中医这么难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6 23:59
讲一行就可以了。请问你讲哪一行啊?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7 00:0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7 04:54 编辑
要不讲土行吧!您想要了解哪方面的话题?先声明一下,咱可不讲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啊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00:06
问五行呢没问阴阳,所以讲五行的时候请不要讲阴阳。谢谢。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00:12
讲哪一行都可以,我就想知道五行的概念和原理。三个要求:第一讲中医,第二讲经典,第三别讲阴阳。请开讲。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7 00:14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7 00:17 编辑
五行分本义的五行和引申义的五行。其中,中药的五行属性甘苦酸辛咸就是引申义的五行;金(阳中之阴)木(阴中之阳)水(阴中之阴)火(阳中之阳)土(阴中至阴)是本义的五行。还是前面说的,本义的五行能够推导出五行的所有原理;引申义的五行只能推导出部分五行原理。
您想了解哪方面的?不快点回复,我就睡觉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00:19
啊,对了,也别讲哲学啊文化啊的,我头晕。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00:22
啊,讲阴阳就不用了,你快睡吧。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7 05:0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7 05:39 编辑
您前面说的我就想知道五行的概念和原理。三个要求:第一讲中医,第二讲经典与第三个要求别讲阴阳是矛盾的。原因在于,金(阳中之阴)木(阴中之阳)水(阴中之阴)火(阳中之阳)土(阴中至阴)就是经典(内经)说的,而不是我说的。所以,按经典要求借助阴阳了解五行既容易理解,又能全面展示五行的原理。注意:我说的是借助而非刻意。毕竟,阴阳与五行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讲阴阳可以不谈五行;而讲五行时不借助阴阳是说不清的,只能让废五行者继续逍遥法外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7 05:37
谢谢仁海先生惠顾和参与讨论。
常言说得好:要做好事,先要做好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怎么会是一个正直的人呢!动辄污蔑中医经典著作都是“臆想”,企图一棍子打死中医传统理论的人,会是在真心帮助中医药振兴和发展吗?请尊重事实,不要是非不分,背着牛头不认账!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07:23
只讲一行,讲清楚就可以了。请讲。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07:27
不讲阴阳就讲不清楚五行就别讲了,我头晕。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07:45
建军威武。赞。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7 08:51
正常人,用事实说话,不搞意识形态,足矣。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7 09:06
红莎草先生早就说过,爱中医的未必是好人,不爱中医的呢,也未必是坏人。医学不讲政治,否则,那红十字会就不敢上战场了。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7 09:28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7 10:03 编辑
中药的五行属性甘苦酸辛咸必须用阴阳进行归类,才能对临床治病发挥作用。例如:甘辛为阳,酸苦咸为阴。既然你不想让五行对临床治病发挥作用,就算了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7 09:37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7 09:43 编辑
原来有这么多人否定阳中之阴(金)阴中之阳(木)阴中之阴(水)阳中之阳(火)阴中至阴(土)是五行啊
看来不读内经的人不少啊
你们能不能把《素问•金匮真言论》看完?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8-6-27 09:58
对于当代绝大多数中医人而言,五行还真就是个“咕咚”。整个学界,也好不到哪去。
教材如此,反对五行的亦是如此。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8-6-27 10:00
仁海啊,就你那智商,理我远点行不行?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7 10:32
就你这点不讲理的本事,在我这里无用。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27 10:50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7 11:02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6-27 07:04 编辑
对于既不讲理、又出言不逊者,就会时时刻刻有人跟进如影随形、穷追猛打。这是必然的,不信就试试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7 11: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7 11:29
阴阳五行学说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其内容中医经典中也写得清清楚楚,这是历史事实不能改变。问题出在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矛盾。所以,阴阳五行是什么,你到经典中看就行了,没有必要争论。
阴阳五行、辩证唯物论、唯心论、机械唯物论……,都是哲学理论,哲学理论运用于不同的领域产生具体的学科理论,诸如:脏象经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绝对精神、相对论、信息论、进化论……这些具体的理论才能指导相应的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哲学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11:33
嗯,你先歇着。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11:45
1.讲概念讲原理,讲理论讲临床;
2.讲五行别讲阴阳,讲医学别讲哲学;
3.讲五行难度比较大,降低一点难度,讲一行、讲清楚就可以了。
请开讲。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11:48
嗯。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8-6-27 11:50
看来你这狗皮膏药的粘性还挺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7 11:52
1.讲概念讲原理,讲理论讲临床;
2.讲五行别讲阴阳,讲医学别讲哲学;
3.讲五行难度比较大,降低一点难度,讲一行、讲清楚就可以了。
请开讲。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8-6-27 11:54
一加一什么时候等于二,什么时候不等于二?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仁海啊,你你能讲清道理吗?
如此简单的问题,恐怕以你的智力,是无法正确回答的。
膏药就是膏药得了,甭装着知书达理的样子。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