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从临床角度看中药新药研发(转帖健康报)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18-5-17 11:27
标题:
从临床角度看中药新药研发(转帖健康报)
当前,国家对药物研发的重视程度颇高,这不仅加快了新药审评审批的速度,还从制度、政策上刺激着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研发。近年来,中药新药研发的临床问题较多,影响着企业、院校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在此结合个人临床研究的工作经验,谈谈中药新药研发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应重视中医理论指导
中药新药研发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但实际情况是往往忽视或无视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某个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新药,基本上都是选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动物实验也是证明该处方具有抗炎、镇痛之效,实为谬误啊。慢性盆腔炎病位在下焦,多为阴浊之邪积聚而致,治应以温煦之药,岂可用苦寒之品?这类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往往观察到疗效不好,因苦寒碍胃导致的胃肠反应亦不少,这样的品种当然无法成功。认真反思其组方指导思想,实际上就是围绕“炎症”二字,按照现代药理研究思路进行组方,完全脱离了中医理论。
又以某个治疗慢性头痛的中药新药为例,处方中基本都选用理气止痛之品,动物实验也证明该处方具有镇痛的效果。这类中药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的疗效也不好,为什么呢?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慢性头痛者往往有阳虚之证,应以温阳止痛为主,佐加理气止痛之品,体现中药标本兼治之功效。如果只是单独的理气止痛,与众多止痛西药有何区别?如何体现出中药标本兼治的优势?所以在中药新药研发的初始阶段,就应该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加强药学人员、临床医生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家的交流讨论,因为唯有立论清晰方可取得良效。
立项从临床需求出发
中药新药研发应是基于临床需求,在中医治疗有优势的领域立项。遗憾的是,目前企业立项考虑其他因素太多,诸如市场、销售渠道、处方者名声等,导致立项出现偏差。例如治疗感冒、急性咽炎之类的中成药,市场上已经很多,但是新立项企业还是不少,处方、主治、功效基本雷同,“新”在何处?这类品种创新如何体现?实在是为难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者。
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例,市场上已有诸多著名产品,但是新立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新药还是不少,而且往往都是针对血瘀证。其实,申办者应该认真思考,冠心病除心绞痛之外,现在临床有哪些需求?例如目前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众多,也没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此类情况应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可以成为立项的依据。同时,在中药新药立项方面,应该多了解临床需求,明确临床品种的优势和定位,做到有的放矢,不要为研发而研发。
把基础研究做扎实
中药新药研发问题集中在临床研究阶段爆发,这点值得反思。回头看动物实验研究,有的药理不清,例如某个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新药,动物实验没有明确是降低胆固醇为主还是甘油三酯为主。如果是降低胆固醇,可能途径是什么又讲不清楚,难以为临床研究设计提供支持。有的药效面面俱到,例如某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新药,动物实验发现有抗炎、抗病毒、止咳、化痰等众多药效,美其名曰“多靶点”,实则没目标。
动物不会说话,但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发现疗效不好,问题就爆发了。这类问题无论是中药复方新药还是现代中药都存在,反应的是基础研究不扎实,创新支撑不够。有的医生根据中医理论认为处方有效,为什么还要强调动物实验呢?须知道传统中药是水剂煎煮,而中成药是现代设备提取生产而成,中医理论认为有效的处方,通过现代工艺生产就未必有效了,所以必须开展动物实验,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证据支撑。
优化临床方案设计
临床定位不准确是中成药的老问题,但是一直存在,这与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有很大关系。目前医学进展很快,疾病谱和诊疗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临床定位还是不精准,研究结果往往难以评价,无法为批准上市提供依据。例如针对某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新药,选择人群是什么?是左室射血分数低的患者还是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主要疗效指标是改善心功能还是控制心室率?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还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提高生活质量还是理化指标如BNP的改善?这些目标不清晰,定位不精准,到临床研究实施阶段各类问题就出现了,入组的病人和基础治疗药物五花八门,疗效评价无从下手。所以,在中药新药的研发中,一定要强调临床精准定位,做好临床方案的设计。
加强研发模式创新
目前,中药新药研发模式固化,很多临床研究方案基本雷同,可以互相套用,犹如八股文,可称“药八股”。虽然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对临床研究方案有规范性要求,但是具体研究方案内容应该强调创新,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模式可以是“主治疾病”“主治证候”和“病证结合”,强调实事求是。例如有些疾病无须辨证是可以接受的,曾有个治疗高脂血症中药新药为辨证而辨证,方案设计硬套了个痰浊证。其实关键是能把胆固醇或甘油三酯降下来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辨证,要杜绝临床研究中“假辨证”和“辨假证”。
安全性指标也应该有针对性、个性化设计,而不是照搬指导原则,例如一些简单皮肤科外用药,有必要查大便常规吗?几滴眼药水有必要查心电图吗?查这些指标依据是什么要清楚,目的是什么要清楚,不要为查而查。应该鼓励临床设计和技术审评人员大胆创新,唯有创新,才有活力。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5-17 11:47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5-17 03:49 编辑
例如某个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新药,基本上都是选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动物实验也是证明该处方具有抗炎、镇痛之效,实为谬误啊。
慢性盆腔炎病位在下焦,多为阴浊之邪积聚而致,治应以温煦之药,岂可用苦寒之品?这类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往往观察到疗效不好,因苦寒碍胃导致的胃肠反应亦不少,这样的品种当然无法成功。
认真反思其组方指导思想,实际上就是围绕“炎症”二字,按照现代药理研究思路进行组方,完全脱离了中医理论。
——这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未正确的进行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果。错误的是中西医结合过程中某些具体的研究与应用,不是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方向。
炎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学概念,从病因上看,有细菌病毒等生物性病原体,有物理化学机械性损伤等因素;从病理性质上,有急性慢性,有变质性、渗出性(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增生性(非特异增生性、特异增生性),从诊断与治疗上,也应当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治疗。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5-17 11:48
图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5-17 11:58
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例,市场上已有诸多著名产品,但是新立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新药还是不少,而且往往都是针对血瘀证。其实,申办者应该认真思考,冠心病除心绞痛之外,现在临床有哪些需求?例如目前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众多,也没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理基础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斑块硬化,影响到心肌供血,还有一类是支配冠状动脉的自主植物神经处以病理性兴奋状态,冠状动脉处于一种易痉挛的状态,引起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对于前者,多是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型的病理学基础,对于后者,则多是冠心病心绞痛肝气郁结型的病理学基础;治疗上,前者以活血治疗为主,后者当以舒肝理气药为主。
另,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言,多有程度不同的气虚证表现。其内在的病理学基础,当是心肌缺血,影响到心肌细胞的正常物质与能量代谢。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言,适当的用些补气药,是比较吻合医理的。临床上实际的效果也较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5-17 12:01
有的药效面面俱到,例如某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新药,动物实验发现有抗炎、抗病毒、止咳、化痰等众多药效,美其名曰“多靶点”,实则没目标。
——许多慢性病,在病理改变上牵涉到多层次,多环节的病理过程与状态,治疗上也应当是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予以调节改善干预。这恰恰是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所在,而不是缺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5-17 12:1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5-17 04:15 编辑
加强研发模式创新
目前,中药新药研发模式固化,很多临床研究方案基本雷同,可以互相套用,犹如八股文,可称“药八股”。虽然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对临床研究方案有规范性要求,但是具体研究方案内容应该强调创新,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模式可以是“主治疾病”“主治证候”和“病证结合”,强调实事求是。例如有些疾病无须辨证是可以接受的,曾有个治疗高脂血症中药新药为辨证而辨证,方案设计硬套了个痰浊证。其实关键是能把胆固醇或甘油三酯降下来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辨证,要杜绝临床研究中“假辨证”和“辨假证”。
——作为高脂血症本身,与中医痰浊证型二者之间研究有着较多的关联。但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多种多样(有些是内在的病因,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其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如心脑血管并发症)有多种及程度的不同,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个性化诊断,个性化治疗用药了(类似于辨证论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5-17 20:53
应重视中医理论指导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