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2-22 17:19
标题: 《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
《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有学者考证认为,《伤寒论》乃取材于《汤液经》,与《内经》无渊源关系。如民国儒医杨绍伊大夫、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其弟子冯世纶教授和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等学者。
据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考证,今本《伤寒论》包括《汤液经》、张仲景《论广》和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三部分组成。并认为王叔和并非张仲景的衣钵弟子,不属经方家学派,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属于岐黄学派,即医经家。王叔和在对仲景《论广汤液》的基础上,重新编次整理,从而加上了一些岐黄学说,结果误导中医界几千年,从而使中医界许多志士仁人误认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内经》有关。但亦有不同意此说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2-22 17:20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2-22 17:21 编辑

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节选)
医家典籍,向推仲景书为汤液家鼻祖。仲景之前,未有传书,惟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创作之《汤液经》。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乃就《汤液经》而论广之者。《汤液经》初无十数卷,仲景广之为十数卷,故云“论广《汤液》为十数卷”,非全十数卷尽出其手也。兹再即士安语而详之,夫仲景书,既称为论广《汤液》,是其所作,必为本平生经验,就任圣原经,依其篇节,广其未尽;据其义法,著其变通。所论广者,必即以之附于伊经各条之后。必非自为统纪,别立科门,而各自成书。以各自为书,非惟不得云“广”,且亦难见则柯,势又必将全经义法,重为敷说。而仲景书中,从未见称引一语,知是就《汤液经》而广附之者。若然,则《汤液经》全文,则在仲景书中,一字未遗矣。

仲景书读之,触目即见其有显然不同之处。即一以“六经”之名作条论之题首,一以“伤寒”二字作条论之题首。再读之,又得其有显然不同之处。即凡以“六经”名题首者,悉为书中主条;凡以“伤寒”二字题首者,悉属篇中广论,而仲景即自谓其所作为论“伤寒卒病”。于是知以“伤寒”二字题首者,为仲景所广,以“六经”名题首者为任圣之经。标帜分明,不相混窃。孰经孰传,读者自明。于以之士安之言,果不虚妄。

《汤液经》后世无传本,惟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未著撰人姓名,今其书亦不传。然即其名以测其为书,知为汤液经家宪章,《汤液经》而作之者。汤液经家述论之著录者,莫古于此。其书名为《汤液经法》,知《汤液经》原文必悉具书中,无所抉择,于是知东汉时,《汤液经》尚岿然独存。

《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尝谓医学之有农尹、岐黄二派,犹道学之有羲孔、黄老二派。岐黄之说,不如农尹之学切实精纯;黄老之言,不及羲孔之道之本末一贯。岐黄学派,秦汉以来,流别甚多,著录亦广,《汉志》所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胥属岐黄家言。知者以汤液家以六经统百病,岐黄家以五脏六腑统百病。而热病客疾,亦皆岐黄家之词。故知凡此诸属,皆岐黄家言也。农尹之学,则稽诸载记,汤液家外无别派,《汤液经法》外无二书,足证此学在当时孤微已极。幸仲景去班氏未远,得执业此经,而为之论广。任圣之经,赖之以弗坠。此其传经之功,实较论广之功,尤为殊重,而绝惠伟,可贵可谢者也!《名医录》云:“仲景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医说》引《张仲景方论·序》云:“张伯祖,南阳人,性志深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据此,则伯祖实为《汤液经》传经大师。
……
《广论》之惑已明,再辨叔和撰次。《甲乙经·序》又云:“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案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是也。若然,则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之《论广》、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
……
叔和非惟撰次“三阳三阴篇”已也,即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撰次。知(智)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夫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辞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而绪论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辞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后,又详举。且仲景为医中之汤液家,汤液家举书,不举《汤液经》而举《素问》,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至其下之“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云云,殊不知三部九候乃针灸家脉法,非汤液家脉法。针家刺在全身,势不能不遍体考脉。汤液家重在现证,脉则但候其表里寒热、藏府虚实、荣卫盛衰,以决其治之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而已矣。故诊一部已可定,不必遍体摩挲,以汤液家而用针灸家骂汤液家之语骂人。仲景纵亦精于针灸脉法,何至遽愦眊而矛盾若是?

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三阳三阴篇”中无一语道及。《辨脉》、《平脉》之“答曰”、“师曰”类,又非仲景自作。其《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篇中已有明文。而《伤寒例》即首引《阴阳大论》,篇中之语,亦即悉出此三书。是三书乃叔和撰用之书,非仲景博采之书也。再以叔和撰次者证之:叔和撰次之篇,有《平脉法》一篇,此撰用之书,有《平脉辨证》一种。此撰用之《平脉辨证》,即《平脉法》出处之注脚。《平脉法》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平脉辨证》必非仲景所博采。又“三阳三阴篇”中,叔和撰次之可考者,除“问曰”、“答曰”之《辨脉法》类,与“问曰”、“答曰”之《平脉法》类外,无第三类。此撰用之书,除《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为撰用《伤寒例》之书外,亦惟《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种。《平脉法》之“问曰”、“答曰”类,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辨脉法》之“问曰”、“答曰”类,必为出于《胎胪药录》无疑。由是言之,叔和之作伪,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下之二段,为自述其渊源所自而已。惟其如是,今遂得知叔和之学,是岐黄而不是农尹,决非仲景衣钵弟子。
……
虽然,叔和之学虽非出自仲景,然于仲景书致力颇勤。其生平与仲景《伤寒论》曾撰次三次,遗论、余论,亦撰次两次。其初撰之《伤寒论》载在《脉经》第七卷,遗论、余论载在《脉经》第八、第九两卷。今之《金匮要略》,遗论、余论之再撰本也。今之《伤寒论》,再撰、三撰合刻本也。其再撰本即“诸可不可”八篇是也,三撰本即“三阴三阳篇”是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2-22 17:23
[attach]12919[/attach]
[attach]12920[/attach]
[attach]1292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2-22 17:23
[attach]12922[/attach]
[attach]12923[/attach]
[attach]12924[/attach]
[attach]12925[/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2 17:42
   作为学术讨论,考证无可非议。
   《伤寒论》无论是哪个人的作品,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无论他的前身来源于哪里,我们今天拿到的《伤寒论》是一部完整的书。无论怎么考证,这本书是真的。不能考证出《伤寒论》是伪书。
     《伤寒论》历经1800多年,注家大约1000家,至今许多处方原封不动,效如桴鼓,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现在的科学主义者,借考证,来否定《伤寒论》,或者借考证,在《内经》与《伤寒论》之间故意制造矛盾,得出中医理论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结论。他们既不读伤寒论,也不看内经,自己说自己不是中医界的人,却在中医理论之中制造矛盾,唯恐天下不乱,从内部瓦解中医理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大问题。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2 17:50
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属于岐黄学派,即医经家。王叔和在对仲景《论广汤液》的基础上,重新编次整理,
-------------------------------如果以上所传为真,医圣应是王叔和。因为后人是以伤寒论英雄,不是以人论英雄,谁著伤寒,谁就是医圣。《论广汤液》有六经吗?伤寒的伟大贡献在于把众方同六经之病相对应,从而使众方发生了脱胎换骨的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2 18:22
         《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是真的,但是不能得出与《内经》无关的结论。
           我们的知识总是从祖先哪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张仲景一个人不可能创造出《伤寒论》,他是接受了上几代的学术成绩综合而成的,他不可能不接受《内经》的学术思想。不管张仲景如何,《伤寒论》这本书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我们就事论事以我们拿到的《伤寒论》,我们学习他,评价他就行了。看看是不是能够指导后世的临床实践。后世的医学家,各学各派引用这本书的大有人在,注家1000多家,是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考证,训诂,这是一种研究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2 18:34
        王叔和在对仲景《论广汤液》的基础上,重新编次整理,从而加上了一些岐黄学说,结果误导中医界几千年,从而使中医界许多志士仁人误认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内经》有关。
=============================================================
       古代中医界的人就那么傻?误导几千年???可能吗?历代中医临床大家是用临床实践来检验《伤寒论》的!他们大都是《内经》的粉丝,他们不去思考《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先生看看熊曼琪 编著的伤寒论,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2 18:47
      误导中医界几千年?世界上有这么牛气的书吗?恐怕只有圣经了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2 18:49
   我们只看伤寒论的现代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3 05:53
     转载

   《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有什么关系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本于内,难二经,书中六经之名就是出于《内经•热论》,但在理论上又有进一步发展。它借用古代六经名词,创造性地把它运用到外感热性病的辨证中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辨证体系。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他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等书,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由此可以看出,《伤寒论》的学术渊源本于内,难二经,书中六经之名就是出于《内经•热论》,但在理论上又有进一步发展。它借用古代六经名词,创造性地把它运用到外感热性病的辨证中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辨证体系。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虽说在某些地方与《内经》六经相同,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其名而扩其意,二者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具体分述如下:
        病因《内经•热论》的六经病侧重于热邪为患,而《伤寒论》既谈中风,又谈伤寒,亦谈温病,六气伤人皆有。
         辨证论治《内经•热论》的六经只论热证,不论寒证,只言实证,不言虚证,只重经络,不重脏腑,治法仅限于汗下两法。而《伤寒论》的六经则是既有热证,又有寒证,既有虚证,也有实证,既重视经络.更强调脏腑,其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俱全,形成了理法方药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
发病形式《内经•热论》只限于两感。而《伤寒论》则是合病、并病、直中、两感等面面俱到,符合临床实际。
         传经《内经•热论》提封“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一,二日阳明受之二,三日步阳受之三,四日太阴受之四,五日少阴受之五,六日厥阴受之六。”其意是日传一经,六日传遍,周而复始。而《伤寒论》则以脉症为依据,不拘时日,不分次第,切合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伤寒论》的六经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临床上都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和提高。但是这丝毫没有贬低《内经•热论》对热性病理论和治疗上的贡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3 06:05
    《内经》在前,偏重于医理;《伤寒论》在后,偏重于临床。《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融合了《内经》中的“热论”以及前人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方证对应……,形成了中医临床的规范。无论他的作者是谁?产生于哪个朝代,这本书是真的,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2-23 06:4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3 06:05
《内经》在前,偏重于医理;《伤寒论》在后,偏重于临床。《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融合了《内经》 ...

实践出真知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2-23 06:51
《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这句话并不错。后世学者参考和引用前人的学说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伤寒论有一些条文或理念取材于汤液经,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2-23 08:01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2-23 08:1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2 17:42
作为学术讨论,考证无可非议。
   《伤寒论》无论是哪个人的作品,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无论他的前身 ...

          你这位西医外科医生,以手术刀为生,而对于中医治病一窍不通,不知中医疗效难提高的原因在哪里。 大家都会中医治病,就你一人不会中医治病,连一个方也不会开,还叭叭啥呀!                 

      整天在论坛上装大瓣蒜,挑起矛盾,居心叵测,意欲何为?能不能说句人话?
      别人考证也不行,解读也不行,都是瓦解中医理论。难道中医理论就只能停留在古代,不能进步吗?
      你既不会考证,也不会解读,就知道把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一锅煮,这样做有个屁用?你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保护你的中西医混合观?自私心作怪,谁看不出来啊?


      中医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缺陷,已经阻碍了中医的疗效提高,急需提高和发展。你倒是省懒事,把西医理论与伤寒论简单相加,误以为就融合了?然后,为了推销你那不长进的《中西医融合观》,整天打击发表不同意见的学者们。太小人了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2-23 08:15
         你整天散布“中医不是医学,医学不是科学,科学就是造假”的谬论,意欲何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3 08:52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2-23 00:15
你整天散布“中医不是医学,医学不是科学,科学就是造假”的谬论,意欲何为?

  我有理由啊,你没有理由驳倒我。你不懂逻辑学啊,不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你不能用科学地球自转找到东啊!
     我的所有帖子都是为了拯救科学主义者的灵魂,发扬光大中医传统经典。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1 20:4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2 14:49
我们只看伤寒论的现代意义。

你,只代表你自己,代表不了别人。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9 20:39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1 19:03 编辑

下面这篇文章值得参考: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刘志杰
           http://blog.sina.com.cn/zhongyi999
  
  
  从现存的史料上看,从隋代开始,便出现了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解读《伤寒论》的迹象。我们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看到,巢元方将《素问•热论篇》中的那个六经热病内容,列在了“伤寒”的首篇,然后,将仲景的《伤寒》条文与六经热病的诸多治疗内容混杂一处,分列各篇,形成了用《素问》六经经络理念解仲景《伤寒》的初步理念。
  到了唐代,孙思邈得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比较原始的《伤寒论》传本,收录到《千金翼方》一书之中,并未见到文中有《素问》六经热病的内容。
  宋代,朱肱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以经络解《伤寒论》,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提出了“六经”一词,全书胡言乱语过半,从此流毒千载。后世凡读《伤寒》者,皆云仲景是六经辨证,这个错误,源出于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宋金时期,成无己氏出,专以《内经》的臓腑经络理论解读《伤寒论》,虽然多处出现理论矛盾,但是竟然得到多数伤寒家的认可,也为现代占主流地位的伤寒理论的解读,做了铺垫,如今,还冠冕堂皇的占据着教材一隅。
  进入金元时期之后,运气学说,开始抬头,尤其以刘河间的《图解素问要旨论》为代表,清代黄元御的《六气解》,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极致发挥,认为仲景书中的三阴三阳概念,就是六气概念,开始大讲伤寒六经气化论。至于近代,更是糅入百家杂论,混混沌沌,导致《伤寒论》的研究,千家并举,各创流派,乱成了一锅粥。
  我们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中医,尤其是《伤寒论》,是一门医学科学,而不是艺术。艺术可以流派纷呈,而严肃的医学学术,只能分科系,是绝对没有流派分别的。试问,现代医学分流派吗?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黄帝内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黄帝内经》一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一共十八卷。晋代皇甫谧在其《甲乙经》中云:“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这是皇甫谧的说法,到底原本的《黄帝内经》是不是《素问》和《灵枢》合卷,我们不得而知。因此,我们也只能按照皇甫谧的说法,称其为《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内经一书,在皇甫谧整理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皇甫谧的评价,一个是内容亡失不全,并且章目混乱。一个是只谈理论,很少论及临床。他又对该书,进行了整理,删掉了些浮夸内容,即:“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複,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到了唐代,王冰又对《内经•素问》一书进行增补校勘,加入了不少内容,最著名的就是运气七篇的加入,导致了后期的五运六气学说的盛行。
  
  王冰又对该书进行了校勘编次,其中在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在对此书的研究中,我们又发现,这个古经典的错简问题,十分严重,上写成下,左写成右,语序东一句,西一段,张冠李戴,文次颠倒的情况,随处可见,有些地方的错简,对后人形成了严重误导,并且深深种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至今难以更正。
  《黄帝内经》这部书,最迟成书于秦汉之间,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书,也是一部中医科普书。
  汉传中医分医经和经方两家,医经家属于基础理论和针药并用的臓腑经络辨证体系,《汉书•艺文志》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在现代来讲,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科。《内经》尤其重视经络和臓腑的表述,在方剂学以及临床辨证治疗的表述上,基本可以说,少得实在可怜。
  经方家,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方剂治疗疾病的学科,,《汉书•艺文志》记载: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在现代来看,经方体系在学科上属于方剂学和中药学范畴,在临床上,是属于除针灸以外的各科临床辨证治疗学。
  经方家,又分两个体系,一个是仲景的阴阳六纲辨证体系,一个是以扁鹊华佗为代表的五行五藏辨证体系。其中五行五藏体系的理论,又是方剂配伍学的始祖。仲景所用方剂,是在其基础上的论广发挥。
  《内经》和《伤寒论》,本就是两个体系,用《内经》理论解读经方体系的《伤寒论》,是绝对的错误,并且一错上千年!
  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证明一下这个论断:
  1、经络理论对《伤寒论》的误解
  前文说过,最早将经络和医经家热病论的内容混为一谈的,是巢元方。最早确定了《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的,是宋代的朱肱。
  他们的这种理论,源出于《素问•热论篇》的内容。
  我们摘出一大段,来和《伤寒论》的概念对比一下: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素问》:“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这句倒是和仲景说的太阳病伤寒证有吻合之处,我们姑且不论。
  《素问》:“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这句话,和仲景说的阳明病,有很大出入。仲景对阳明病的描述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仲景说,阳明病,是内有实热,周身发热而大便坚硬,是汗吐下误治导致的,而不是什么伤寒后第二天导致的。我们再看看第三句。
  《素问》:“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病,仲景这样讲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的病机,则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病,要具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不呕。
  并且,也不是伤寒第三天才会出现,人家五六天之后们也会得少阳病。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四句,《素问》:“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这句就更成问题了。《素问》说,三阳经络伤寒了,还没有入里和三阴,都是在表,可以发汗治疗。
  而仲景在其《伤寒》一书中,明确指出,太阳病可以发汗,而少阳病绝不可以发汗,“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那么阳明呢?即使是阳明外证的白虎汤证,没有入里,也不能发汗。如:“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
  两者的说法,严重矛盾!
  我们继续再看三阴。
  《素问》:“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仲景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这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素问》:“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仲景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虚故引水自救。”
  倒是“渴”症对上号了,其余的,根本就不相关。
  《素问》:“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仲景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
  仲景说的,和厥阴经络有关吗?
  《素问》:“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他说,到了第六天,是三阴三阳脏腑内外都病了,是死证,不可救药了。
  而仲景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过了七天没死!这又当作何解释呢?我们可以按照《素问》原文,解释成是病人命大没死,病开始按日消退了。
  但是,伤寒的传变,是一天传一经吗?搞过临床的都知道,这简直就是胡言乱语。
  “六经”这一《素问》的经络名词,被朱肱强加于仲景身上之后,后人有真知灼见者就对此提出了严重异议,清代柯琴即认为六经为经界之经,而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认为六经为六部。近代有人提出六经是六病,胡希恕先生则认为六经是八纲,开始逐渐接近了仲景本义!
  仲景全书的框架结构,是六纲框架(见“《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是六纲辨证”一文)。讲的也是六纲辨证法。仲景提到的,是太阳病、少阳病••••••,而没有说是太阳经、少阳经••••••六纲包含不包含经络在内?当然包含!但是,已经脱离了经络的束缚,予以抽象概括了。以经络的六经解读《伤寒》,尤其是以《素问•热论篇》的理念解《伤寒》,就是千古谬误,致使古圣蒙冤!
  2、臓腑经络理论对《伤寒论》的误解
  用《内经》的脏腑经络内容解《伤寒论》,代表人物就是宋金时期的成无己。
  经络理论错解《伤寒》,我们前边提到了,就不再浪费笔墨。我们来谈谈臓腑理论解《伤寒论》的问题。
  仲景全书的方证条文,没有一处讲臓腑五行理论。章太炎先生称:“不拘五行生克之论者,盖独仲景一人耳。”又说:“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逮仲景作,独《伤寒论》平脉篇、《金匮要略》首章一及之,余悉不道……。”这里要明确:《伤寒论》中的平脉篇、《金匮要略》的首章是王叔和或南北朝人所加入,《伤寒论》是不用五行臓腑理论的。即使书中提到“胃家”、“脾家”,其含义也已经不是臓腑五行的含义,这里的胃家,代表阳明病,脾家,代表太阴病,两者的概念,有时还模糊不清,如阳明范畴的脾家实,太阴范畴的胃家虚等,根本与五藏六府无关。
  原书还有几个条文,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几个条文,是《素问•热论篇》系统的针灸内容,被王叔和误选进来,或者认为是仲景借用过来,决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
  《伤寒论》的六纲辨证,涵盖了臓腑病机,但是,早已经给予抽象化概括,她将经络和臓腑的病理表现,通通的纳入到六纲当中,抛弃了五行五脏理论和经络,跳出五行外,不在经络中。临床先辨六纲,再辨方证,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辨证主要依据人体患病后所反映出的症状特点,如病位、病情、病性,按其形成的 “证”来治病,针对的是“证”中阴阳的寒、热、半寒热,虚、实、半虚实,表、里、半表里,不去推论经脉流注和五行生克。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之所以出现了诸多矛盾之处,理论不能自洽,更不系统,这都是因为用了《内经》理论以偏概全惹的祸!
   3、六气理论对《伤寒论》的误解
  成无己之后,金元时期,出现了以《素问》运气七篇的运气理论为依托的、四大家为主的时方派创新医学,运气理论开始兴起,其中以刘河间的《图解素问要旨论》为代表,对运气理论妄加发挥,到了清代,黄元御的《六气解》,对这一理论,又进行了更加极致的错误发挥。
  经络辨证,并无十二经络气化一说,而到了刘河间手里,就开始有了关联。
  
  运气理论,孙思邈之前,未见有论,《甲乙》、《脉经》全无半言。《甲乙经》是对晋代之前的《黄帝内经》,进行了系统整理,并没有“运气七篇”记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未见到提及,可以推断,孙思邈也没见到过运气学说。“运气七篇”是唐代的王冰在整理《素问》的时候,补入的。
   关于经络的气化问题,《灵枢》无论,王冰的唐本《素问》运气七篇,也无片语谈及,唯论五脏五行化六气而已,六气与经络无关。
  
  五运六气,是臓腑辨证的衍生体系。怀疑是南北朝时期的术士所为,与后来的针灸的子午流注理论如出一辙。其理论,是在古代物候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含有诸多的历法成份在内,其推算的原理,也含有许多的不合理性。因其收录了诸多原五藏辨证内容,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我们将来做专门陈述。
  五运讲五藏内伤虚实,六气讲外感六淫的太过不及,皆严格按照五行五藏的归属生克模式进行推理,由此提取臓腑辨证的“十九病机”。十九病机,不过是举十九个例子而已,实际不止十九条。
  仲景当时著述,如果有运气理论存在的话,全书条文里为什么不言说几句运气名词?那样的话,就轮不到刘河间提出这个六气解仲景六纲的理论了。
   而后世医家不经考证,见到伪序言,便信以为真,并从序文上进行极不严谨的推测,寻求依据。有言:“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这个说法实在牵强。即使是仲景所云,那么,“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两句也没看出什么“五运六气的影子”。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是五运?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是六气?
   宋本“伤寒例”,拿《素问•热论》的伤寒经络“六经”辨证那个东西解仲景的六纲(三阴三阳),本身就是牵强太过,因为他们不是一个辨证体系。更何况又加进了运气、脏腑、经络标本气化的谬论,严重误导了后人几乎千年。因为在此之前,人们还不知道经络气化这一谬论,虽然没有厘清书中暗藏的辨证方法,但是,最多也只能僵化的去套用方证,不至于乱经。
  为什么说“经络”的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等,是个欲亡中医的罪魁祸首呢?我们来看:
  王冰补注的唐本《素问》明言,“六气”是以“脏”为论,并无经络的气化参与。王冰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提醒大家注意,“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这根本和经络气化无关。
  运气七篇,赋予六气的概念,是用“藏”来统臓腑,旁及经络。如太阳为寒水,所临的藏位,就是“肾”,在人体为“肾”所主,这个“肾”,代表了肾和膀胱这一对臓腑,他们都是属北方寒水,在六气上,叫做“太阳寒水”,是总统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经络和臓腑,并不是单纯的指向足太阳膀胱经合手太阳小肠经。
  我们看看《素问》的原文就明确了。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注意这个“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对“肾”的解释,书中又这样说的:“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这里的“肾”,是个代名词,是包含了肾臓和膀胱腑,以及两者的经络,因此叫做“足少阴太阳主治”。这是以藏统臓腑,臓腑同气。肾、膀胱为“太阳”寒水,肝、胆为“厥阴”风木,心、小肠为“少阴”君火••••••。比如:水代表“肾”,代表六气的“太阳寒水”,在臓腑和经络以肾和膀胱来对应,不能把“肾” 拿出去,用足少阴肾经的“寒水”概念去和手少阴君火去联系,错误的认为足少阴的肾经也是君火,搞出什么从化来。这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
  
  
   运气七篇,王冰补入,但这个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的。否则,先秦诸子和史书上一定要有记载和说明。之后,《甲乙》、《脉经》不见记载,《外台》、《千金》也没有论述。《病源》、《小品》更是没有谈及。张仲景是如何越过时空看到的?
   张仲景撰用《阴阳大论》,是“伪序文”里的说法,本就成问题的。说是《伤寒例》所云:“《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实际上,要是考证,这句话是出自南北朝的《小品方》。
   这个大论,若是按“伪《伤寒》序文”来说,也有可能是《内经》遗失的内容。但是引文无一句六气五运。有人还怀疑这个大论,就是运气七篇,这不是臆测吗?证据在哪里呢?还说宋本“伤寒例”提到了,也说王叔和提到了,既然说这个大论真的是讲运气的,那么王叔和看到了这个东西,当时在“伤寒例”里,为什么不用六气经络气化解释仲景的六纲?我们只有真看到这个大论的内容了,说理才能服人。
   真正的东西,没有什么繁琐,是最质朴的,才是最真的。还是要追根溯源,从《内经》里面找经络气化的诸多证明依据,不然,后世的理论再多,也都是无根据,那个经络气化学说也就不成立。事实上,《内经》没有给提供任何依据!要以《内经》解《内经》,才能证明一切。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一个问题,就是运气学说,是讲臓腑五行的气化,不存在经络的相互气化问题,说经络气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为什么还要用这个谬论东西去解读《伤寒》的六纲呢?
  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把《伤寒》中的三阴三阳六纲,看成了《素问•热病论》中的经络“六经”,然后,再用错误的经络气化理论,去歪解这个“六经”,迷失了方向,使传统古中医理论,沉沦、混沌,聚讼一堂,凌夷至今。
  
  仲景全书,根本就找不到用经络、臓腑五行、六气气化这三种理论辨证的充足证据。条文中没有讲臓腑五行理论,没有讲经络理论,没有讲运气气化理论,更没见到是如何运用这三个理论的。
  因此说,用《内经》理论解《伤寒论》,是一误千载,致使瑰宝蒙尘,医道濒于湮灭!痛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9 21:07
金栋按: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与成(无己)注本。宋本原刻已无,而传世者乃明代赵开美复刻本,是后世《伤寒论》的标准版本。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是这样记述作者的,即汉·张仲景述,
晋·王叔和撰次,
宋·林亿校正,
明·赵开美校刻。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那么,相对于《伤寒论》这本著作而言,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王叔和撰次,是指既有整理编排仲景《伤寒论》原著之义,又有叔和撰写补入增益、注释《伤寒论》之文。

今通行本《金匮要略》一是元代仿宋刻本《金匮要略方论》(邓珍本),二是明代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其作者是这样记载的,即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宋臣林亿等诠次。与今本《伤寒论》不同的是王叔和由“撰次”改为搜“集”了。

由上可知,《伤寒杂病论》一书,既有张仲景原著(述),亦有王叔和(撰次、搜集)或后人的注释。王叔和用《内》《难》之理论(撰次、搜集),来阐释《伤寒杂病论》之经文 ,由于后人辗转传抄,导致经文、注文相混,结果很难分清哪些是原著张仲景所“述”,哪些是王叔和注文之“撰次”或“搜集”了!从《伤寒杂病论》一书分析,王叔和并未能将《内》《难》之理论,如五行学说融入《伤寒杂病论》的具体方剂之中去指导,从而形成两层皮。实际上,医界前辈,经方大家,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与缘由!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9 21:2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3 02:05
《内经》在前,偏重于医理;《伤寒论》在后,偏重于临床。《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融合了《内经》 ...

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仲景告诉你的,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哪里有经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30 16:1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9 21:07
金栋按: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与成(无己)注本。宋本原刻已无,而传世者乃明代赵开美复刻 ...

以《汉志·方技略》律之 ,《内》《难》属医经家(学派、流派),《伤寒杂病论》属经方家,二者不是一个流派(学派),道不同也。故以医经学派之理论,来阐释《伤寒杂病论》的方药,并未圆满,反而殊途岐异形成两层皮。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30 16: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30 12:10
以《汉志·方技略》律之 ,《内》《难》属医经家(学派、流派),《伤寒杂病论》属经方家,二者不是一个 ...

请金栋先生考证下面这课题:
请问各位师长同仁:张仲景生活的年代五行学说创立了吗?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403&extra=page%3D1&_dsign=40432155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30 16:36
          医经派,经方派,可以认为是两个学派,这是后人的意思。在古代张仲景写伤寒论的时候,他没有这个意思;内经、难经的作者们也没有说自己的作品是写医经的。后人发现《伤寒杂病论》讲的都是临床方面的辨证论治,而内经、难经讲的是理论,人为的把二者规定为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杂病论在后,张仲景作为一个医学家,对于内经、难经、阴阳五行、四气五味、脏象经络一定是深入了解的。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教科书,不是讲理论,讲药理,讲组方的,而是讲辨证论治。这和西医的内科学、外科学……临床教科书一样,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根本不讲,直接讲诊断治疗方法、标准、实施,道理是一样的。
      要求用阴阳五行讲方剂,说明知识领域太狭窄,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例如;西医理论,哲学理论、科学理论等等与中医理论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知识领域开阔了,中医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30 16:51
       中医存在着不同的学派与流派,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西方科学、西方医学、马克思主义……都存在着不同的学派与流派,这是任何一个开放理论系统的共同特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30 16:53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学派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蜂起,形成争鸣之势,医学是这股文化洪流的一个重要分支,受主导文化思潮的影响,因立论的学术宗旨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学观念、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和学术见解,形成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其中,针灸和切脉者并为医经一派,重视使用药物方剂者则发展为经方派。《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治疗外感热病卓有疗效,以六经辨证,在理论上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石,著成《伤寒论》一书,以后其学术络脉承传,成为一大学派。宋代科技发达,儒学打破了汉代经学定于一尊的局面,始有门户之分,这成为中医学家突破意识的前提,形成了金元时代医学家的争鸣局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这种儒学和医学的相关变迁现象称之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即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此四大家,又据其师传和地域,可概括为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李东垣为代表的易水学派。明清一些医家,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所创新,在病因上从热立论,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方法,由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一批医学家,发展成为温热学派。清末民初,西医学传入中国以后,有一批中医学家如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张锡纯等,主张中西医学汇聚而沟通之,而衍成汇通学派。该派虽然历时较短,但提倡取长补短,在一个时期他们办刊兴学,起到传承中医的作用,又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先导。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1 23:02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1 19:3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2 13:42
作为学术讨论,考证无可非议。

   《伤寒论》无论是哪个人的作品,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无论他的前身来源于哪里,我们今天拿到的《伤寒论》是一部完整的书。无论怎么考证,这本书是真的。不能考证出《伤寒论》是伪书。
     《伤寒论》历经1800多年,注家大约1000家,至今许多处方原封不动,效如桴鼓,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现在的科学主义者,借考证,来否定《伤寒论》,或者借考证,在《内经》与《伤寒论》之间故意制造矛盾,得出中医理论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结论。他们既不读伤寒论,也不看内经,自己说自己不是中医界的人,却在中医理论之中制造矛盾,唯恐天下不乱,从内部瓦解中医理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大问题。

   .————————————————————————————————————————————————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2-23 04:01

  你这位西医外科医生,以手术刀为生,而对于中医治病一窍不通,不知中医疗效难提高的原因在哪里。 大家都会中医治病,就你一人不会中医治病,连一个方也不会开,还叭叭啥呀!                 


      整天在论坛上装大瓣蒜,挑起矛盾,居心叵测,意欲何为?能不能说句人话?
      别人考证也不行,解读也不行,都是瓦解中医理论。难道中医理论就只能停留在古代,不能进步吗?
      你既不会考证,也不会解读,就知道把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一锅煮,这样做有个屁用?你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保护你的中西医混合观?自私心作怪,谁看不出来啊?




      中医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缺陷,已经阻碍了中医的疗效提高,急需提高和发展。你倒是省懒事,把西医理论与伤寒论简单相加,误以为就融合了?然后,为了推销你那不长进的《中西医融合观》,整天打击发表不同意见的学者们。太小人了吧?



  
——哈哈,句句中的、针针见血!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2 04:41
伤寒论》的许多方子确实是取材于《汤液经》,这个应该毫无疑问。但是要说整个《伤寒论》都是取材于《汤液经》,就有点以偏概全,言过其实了!《伤寒论》的作者并不讳言参阅了其他许多典籍,包括《内经》,又何止是《汤液经》呢?
再说,现代人写书,也往往要参阅许多其他人的著作,这几乎是顺理成章和司空见惯的,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和大做文章的呢?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 05:33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 06:03 编辑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五脏各有所得者愈:尤在泾注:。。。。素问(脏气法时)肾色黑,宜食辛。痰饮咳嗽病脉脉证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木防己主之。方中桂枝辛温,石膏辛凉合他药治面色黑膈间支饮。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于猪苓 汤。肾恶燥,渴者于猪苓 汤。方中以阿胶润之,同化湿诸药治燥止渴。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2 06:47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2 07:03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29 20:39
下面这篇文章值得参考: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刘志杰

就凭天人合一观是内经与伤寒论共同的灵魂,也不能说伤寒论与内经没有关系吧!何况,您混淆了阳明阳明病的区别呢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2 06:59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2 07:01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2-23 08:01
你这位西医外科医生,以手术刀为生,而对于中医治病一窍不通,不知中医疗效难提高的原因在哪里 ...

中医理论是为临床中用药性服务的,不是为用药理(物质成分)服务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不能说中医理论存在天然的缺陷。当然,中医不知药理和中医诊断吸收现代科技手段的问题,可通过天人合一观来协调解决。
总之,不切实际的贬低中医,不利于中医找回自信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2 07:13
高智海 发表于 2018-7-2 06:59
中医理论是为临床中用药性服务的,不是为用药理(物质成分)服务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不能说中医理论存 ...

       中药治病,先知治病作用,既不知药理,也不知药性。后来,为了总结的方法,只能从性味上总结,归经是猜的,其治疗作用就是药理作用。有的中药,历代对于同一味药的性味归经,这说明是不确定的。治病原理,还是药理作用,如今已经中药药理学证明。
       争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这是现象与本质的问题,你不懂。治病是科学,不是什么自信。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2 07:18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2 07:13
中药治病,先知治病作用,既不知药理,也不知药性。后来,为了总结的方法,只能从性味上总结,归 ...

中医在既不知药理,也不知药性的情况下,就能先知道中药治病的作用?这是真的吗?您不是开玩笑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2 07:29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 21:15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18-7-2 07:18
中医在既不知药理,也不知药性的情况下,就能先知道中药治病的作用?这是真的吗?您不是开玩笑吧

中医在既不知药理,也不知药性的情况下,就能先知道中药治病的作用?这是真的吗?您不是开玩笑吧
————————————————————————————————————
              中药治病是先人对治病经验的归纳总结,所以称为经验医学。 小高连这个常识都不懂,还争什么?

       狒狒患了腹泻,会爬到树上啃书皮。黑猩猩患了疟疾,会啃金鸡纳树皮。奎宁就是人类从黑猩猩那里受到启发,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其它各种动物,会自我治病的很多。人类比动物聪明多少倍,总结了更多的草药治病经验。凭着记忆,总结出哪些中药治哪些症状。到了神农氏时代,才开始尝味,从味上区分出五味,并从寒热上区分四性,又从治病反应上大约摸上猜出其归经,但不准确。有的中药,居然有7、8多个归经。
       总之,先有治病经验,后总结理论。总结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的需要。


       对你说这些,你若还不明白。就算了吧。理解能力太差。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 07:59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 08:18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2 07:29
中医在既不知药理,也不知药性的情况下,就能先知道中药治病的作用?这是真的吗?您不是开玩笑吧
——— ...

古人有古人的见识。当时生病,与当时所食之物而病愈。就认识到此物可治此病。再作理解:此病因何得,此物何味,何色,是香是臭,及生长情况等,此于人,物,时有没有一致性。作为天人合一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 08:17
        王叔和在对仲景《论广汤液》的基础上,重新编次整理,从而加上了一些岐黄学说,结果误导中医界几千年,从而使中医界许多志士仁人误认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内经》有关。但亦有不同意此说者。
======================================================
      如果这是真的,王叔和比张仲景更加伟大。张仲景在汤液经的基础上吸收了《内经》的部分理论,把汤液经改造为六经传变,写出了伤寒论,这不是大好事吗?王叔和加了一些岐黄学说,使得《伤寒论》更加完美,中国之幸也,后世人之幸也,何来误导?难道把伤寒论考证到汤液经,回复汤液经的原样,我们按照汤液经看病开处方 ,这样就不误导了?为了免得汤液经误导,汤液经再考证训诂,汤液经来源于单味药治病,是不是我们要恢复到单味药治病,才是不误导??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 08:23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 08:4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 08:17
王叔和在对仲景《论广汤液》的基础上,重新编次整理,从而加上了一些岐黄学说,结果误导中医界几千 ...

个有个的见解,个有个的认识。虽说中药组方治病,费用低,因不易学,不易用,显然落后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2 08:29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1 15:0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2 13:42
作为学术讨论,考证无可非议。[/backc ...


现在的科学主义者,借考证,来否定《伤寒论》,或者借考证,在《内经》与《伤寒论》之间故意制造矛盾,得出中医理论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结论。他们既不读伤寒论,也不看内经,自己说自己不是中医界的人,却在中医理论之中制造矛盾,唯恐天下不乱,从内部瓦解中医理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大问题。
--------------------------------------------------------------------------
这些话说的太到位了。伤寒论和内经本来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内经的补充和具体化,怎么会有矛盾,或者是另起炉灶呢?那种别出心裁,故意把伤寒论和内经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离经叛道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 08:35
       经方派与医经派,是后世人的主观意识,张仲景写伤寒论不知道自己是经方派,他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医经派而排斥内经,同理,《内经》的作者们写内经的时候,也没意识到自己写的书是医经派。内经的绝大部分内容,在张仲景之前就有了,作为当时的大医学家不懂《内经》不懂四气五味,违背常理。张仲景写伤寒论是在无数前人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自序中说的清清楚楚了。他一定吸收了《内经》、汤液经中的精华,融合、升华为《伤寒论》。为什么张仲景就不能吸收《内经》的精华呢?张仲景头脑里哪里有医经派与经方派的念头啊!都是后世人吃饱饭无事生非搞出来的!
      都是为了治病救人,经方派、医经派联合起来、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是一种进步,功莫大焉。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2 08:53
汤液经就是汤液经、伤寒论就是伤寒论,不管怎么说,汤液经不是伤寒论、伤寒论不是汤液经,这是肯定无疑的总不至于把汤液经训诂考证成伤寒论、把伤寒论训诂考证成汤液经吧?放心大胆地训诂考证好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 09:0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 04:29
现在的科学主义者,借考证,来否定《伤寒论》,或者借考证,在《内经》与《伤寒论》之间故意制造矛盾, ...

  这些话说的太到位了。伤寒论和内经本来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内经的补充和具体化,怎么会有矛盾,或者是另起炉灶呢?那种别出心裁,故意把伤寒论和内经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离经叛道的!——————————————————————————————
  大概连什么是离经叛道的本质,你都弄不明白。
  做为治病救人的中医学,越来越能更好地解除患者的病痛,才是最应该崇尚的经、道。
  在你看来,前人没有的,谁别出心裁就是离经叛道,那么,《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无一不是离经叛道。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2 09:0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 08:17
王叔和在对仲景《论广汤液》的基础上,重新编次整理,从而加上了一些岐黄学说,结果误导中医界几千 ...

看问题要看根本,问题的根本是要拿掉阴阳五行。所以,伤寒论不必回到汤液经,汤液经不必回到单味药,如果那样,直接把伤寒论和汤液经烧了岂不省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 09:13
     个人有个人的看法,认识不同,可以争论。以实践、时间检验认识到正确与错误。
      但是,一个基本条件是你要懂得这件事,争论伤寒论,你必须懂伤寒论,看过、仔细看过、认真看过、认真研究过。连伤寒论是什么书都不知道,看都没看过,不知道他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知道内经在前还是伤寒论在前,不知道四气五味在前还是伤寒论在前,……基本知识不知道,还牛气的不行。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 09:16
高智海 发表于 2018-7-2 02:47
就凭天人合一观是内经与伤寒论共同的灵魂,也不能说伤寒论与内经没有关系吧!何况,您混淆了阳明与阳明病 ...

  即便是个动物都知道,冬季找个避寒的地儿过冬,夏天找个有阴凉的地儿祛暑,这些动物不会也是学习了《内经》才会这样的吧?
——适应自然环境,是动物的一种本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2 09:1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 09:13
个人有个人的看法,认识不同,可以争论。以实践、时间检验认识到正确与错误。
      但是,一个基本 ...

用没用、有没有跟在前在后没有必然联系,明白吗?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2 10:0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 01:00
  这些话说的太到位了。伤寒论和内经本来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内经的补充和具体化,怎么会有矛盾,或者是 ...

请,看懂了,再回话。不要总是自以为是!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 10:24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 06:01
请,看懂了,再回话。不要总是自以为是!

是我自以为是,还是你自以为是?
继续谈五行学说在军事、建筑方面的应用如何?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2 10:3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 02:24
是我自以为是,还是你自以为是?
继续谈五行学说在军事、建筑方面的应用如何?

请你明白,这里是中药论坛,而不是什么无所不谈的聊天室!你如果喜欢五行学说在军事、建筑方面的应用,可以自己去研究!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 10:5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 06:34
请你明白,这里是中药论坛,而不是什么无所不谈的聊天室!你如果喜欢五行学说在军事、建筑方面的应用,可 ...

原来这里不是阶级斗争的主战场?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2 11:0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2 11:06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 09:16
  即便是个动物都知道,冬季找个避寒的地儿过冬,夏天找个有阴凉的地儿祛暑,这些动物不会也是学习了《内经》才会这样的吧?——适应自然环境,是动物的一种本能。

您的意思是说动物冬季找个避寒的地儿过冬,夏天找个有阴凉的地儿祛暑就能与内经平起平坐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2 11:1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2 14:10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2 07:29
中医在既不知药理,也不知药性的情况下,就能先知道中药治病的作用?这是真的吗?您不是开玩笑吧
——— ...

中医复兴中医是两个不同是概念。其中,复兴中医就是为了更好地的解决用药性治病的问题。您想把中医改造成完全用来指导用药理(物质成分)的医学,中医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医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还有生命力吗?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2 11:18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2 11:20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 11:05
这些动物是否在天人相应呢?

我说的是天人合一观不是天人相应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2 22:2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2 22:36 编辑
王锡民发表于 2018-7-2 11:15

药性结合药理,疗效会更高。

天人合一观能够使中医包容西医药理;而机械还原论却无法使西医包容中医药性。我一直强调中医是科学,并努力宣传天人合一观就是这个原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9-14 22:30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15 05:12
   至今,汤液经,子虚乌有。没有任何真凭实据!《伤寒杂病论》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国外也有翻译本。你们说伤寒论原序是伪造的,原序中也说了汤液经,汤液经也应该是伪造的。而你们却说汤液经的话真实的!自己否定自己。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