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重新认识医学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9 06:54
标题: 重新认识医学
        医者仁术也,这是社会学的定义。
     医学,是维护人体稳态(健康)的智慧。他不仅仅是一类技术、一门科学、一种学问,而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
     医学的任务:1  维护人类的个体心理健康;2  维护人类个体功能稳态;3  要求整个社会为维护个体健康做出努力;4  为维护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平衡做出努力。医学是维护天人合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医学(维护健康的智慧),在人类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9 06:58
      医者仁术也,是为仁政服务的,具有天然的、为人民服务的特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转型不谋而合,用“仁术”改造西医技术,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太广,不是医学界能够解决的,希望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9 07:27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
        1     指导思想不同:阴阳五行;机械唯物论
        2     参照系不同:功能;结构
        3      方法不同:取象比类;科学实验
        4      思维方式不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1 10:41
      世界发展到现在,中医的发展必然是把西医解构,使之中国化,实现中西医融合是必由之路。
      不是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而是西医中国化,实现中西医融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4 09:19
屠呦呦,青蒿素,是“西方科学”中国化的具体表现。青蒿里面,可不完全是青蒿素,还没有“科学”出来的东东太多了。西方科学还需要继续中国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4 09:23
         中西医之争,几百年了,还在争论,几乎没有调和的余地,唯物论中的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自马克思开始,到现在也没有结束争论。诸如此类。
      学术争论,有时候的确反映了世界观之争。   
      辩证唯物论,既与机械唯物论斗争,还要与唯心论、二元论、多元论、形而上学……斗争。无怪乎称为:斗争哲学。这些问题,我们是门外汉。还是到此打住为好。
       不管懂不懂,中西医之争的结局必然是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融合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或者说:在辩证唯物论指导下,实现中西医融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4 09:27
    或者说:在太极阴阳-系统矛盾观的指导下实现中西医融合。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8-2-14 14:0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8 23:27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
        1     指导思想不同:阴阳五行;机械唯物论
        2     参照系不 ...

中西医学临床诊治的本质区别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悉尼  张有和  Zhang YouHe Australia
   

【内容提要】临床实践是检验医学理论的最好尺度,也是中、西医学临床诊疗本质区别的关键所在。西方医学长于〝现代病因病理〞诊治,能充分运用新科技,与时俱进,但忽视了大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及时有效诊治,且在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的诊疗上存在盲区;中医学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虚、实为基点的证候划分和诊治,在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疗效卓著的医疗经验,客观上形成了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体系,其学科定位是〝状态应对医学〞。中、西医学在临床实践和学术上形成互补、互相不能取代的关系。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2-14 14:5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11 10:41
世界发展到现在,中医的发展必然是把西医解构,使之中国化,实现中西医融合是必由之路。
      不是 ...

见解超迈!中西医融合是西医中国化,高!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是怎样使中医同化、兼容西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4 16:15
逸农 发表于 2018-2-14 06:59
见解超迈!中西医融合是西医中国化,高!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是怎样使中医同化、兼容西医。

   先生可以看看中西医融合观专栏中发表过的帖子:伤寒论现代解读、外感热病证态学、中西医融合观续等。下一本书是: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分为三个层次: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层次。哲学层次即:太极-系统观,把阴阳五行、系统论、辩证唯物论(矛盾论)融为一体,以太极图表示之。
      请批评指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4 16:3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2-14 08:36 编辑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8-2-14 06:01
中西医学临床诊治的本质区别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悉尼   ...

      先生的大作,早已拜读了。我们的论文出现在同一期“医学与哲学”杂志中。
     【中、西医学在临床实践和学术上形成互补、互相不能取代的关系。】这就是具有不可通约性,不能相互取代,不能以西医为标准衡量中医,反之亦然。中医的病症是全身反应状态、“状态应对医学〞,而不是局部病理形态学病变,等等观点,受益匪浅。
        先生的每一篇帖子,我都认真拜读了,受益匪浅。
       中西医不能相互取代,我认为可以融合为统一的理论,融合的时候,各自都要舍去一部分次要内容,这就是不可通约性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取圆周率的近似值,就能够使得圆周率成为有理数,即圆周与直径之比为共同参考系。有了共同参考系,才能够融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4 16:37
      谢谢二位先生惠顾。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8-2-14 17:0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14 16:15
先生可以看看中西医融合观专栏中发表过的帖子:伤寒论现代解读、外感热病证态学、中西医融合观续等。 ...

一定拜读!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2-14 17:1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2-14 17:2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14 16:33
先生的大作,早已拜读了。我们的论文出现在同一期“医学与哲学”杂志中。
     【中、西医学在临 ...

     中西医不能相互取代,我认为可以融合为统一的理论,融合的时候,各自都要舍去一部分次要内容,这就是不可通约性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说取圆周率的近似值,就能够使得圆周率成为有理数,即圆周与直径之比为共同参考系。有了共同参考系,才能够融合。
————————————————————————————————————————
            此言大谬也。      这一句”融合的时候,各自都要舍去一部分次要内容,这就是不可通约性的那一部分。”是认识上的极大错误。
      医学知识,每一部分都是重要的,没有次要内容。你认为不可通约的部分,恰恰是你不理解的深层内容。你都舍去,倒是省事,舍到的部分就成为医学上的盲区。这不是瞎扯吗?
      中西医统一,是指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相互诠释,这才是真统一。你说的一加一等于2的混合,那不是真正的统一,是假统一,懒汉懦夫思想要不得。

      你自己愿怎么混合,那是你自己的事,但不是医学发展方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4 18:1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2-14 09:14
中西医不能相互取代,我认为可以融合为统一的理论,融合的时候,各自都要舍去一部分次要内容,这就 ...

   谢谢先生的评论。
   能不能拿出证据。
   矛盾论中说:矛盾有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在太极图里,在系统论里,在矛盾论中,在阴阳五行学说里,系统中的阴阳矛盾是不平衡的,有主有次,主要矛盾决定了系统的性质……。请先生好好学习矛盾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7 11:22
          郑永齐:未来医学必定是中西医融合发展
2017-12-12 17:13:10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李琳珊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这里是中国网高端访谈访谈间的现场,非常荣幸我们访谈间邀请到了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郑永齐先生来做客我们的访谈间。据说您的祖籍是中国大陆,您在台湾长大,到美国以后您经历了什么?
         郑博士:我在美国读了博士、博士后,在学术界我的专长是病毒跟肿瘤,我从1980年开始访问中国,几乎每年都来。首先看到了你们的进展,觉得在各方面都相当惊人。中国在生物医学方面实际上也有相当的进展,不过在创新方面还需要努力。主要是创新应当往哪个方面是重点,如果以西方思路的走法,那么你们的现代思路的创新是跟别人一样或者比别人落后,因为这个不是你独特的。
        主持人:作为一个美国华裔,请介绍一下您的学术成就?
         郑博士:在病毒方面我有两个都是原创性的,其中一个是乙肝病毒药品,这个是国内使用最多的。在肿瘤方面,我们实际上在过去十五年花了很多精力正在研究中国古老的配方,1800年前的老方子,现在这个方子已经在美国完成了一、二期试验,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中药不只是发扬以前的东西,更该创新新的用途,所以不做真正深入的研究很难发掘它新的用途。我想国内也在这方面开始重视,所以我经常回到国内,我也是广西省的科技顾问,也是云南省以前的科技顾问,还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顾问,跟他们互相交流也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在您看来,我们要怎么让中医药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且结合我创新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来让我们国际上站稳头角。
        郑博士:中医药是中国多年的经验医学,这个瑰宝实际上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可以变成未来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这一块瑰宝在西方并不被人了解,东方尤其是中国既然是有别人不知道的一些经验和知识,这可能是你发展独特医学的一个捷径。更重要的是,现代西方的医学已经跟东方的医学有一些观念上的融合,这个融合的结果是可能会发展未来的一个医学,这个医学我现在叫的名字就叫WE医学,W代表WEST,E代表EAST,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名字“WE”,就是一起,未来的医学是用来一起发展的。不是谁归到谁,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你就必须知道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的医学,有各方面的挑战,这不是不可以克服的。我今天听到各方面进展都蛮快的,那么我想最重要的中国的医药要想走出世界,最前提的是要在药材品质管理,药材如果不好就没有好中药,没有好中药就没有好中医,没有好中医你怎么走出去,这是最基础的!你们福建山清水秀,好药材有了可能性,所以在这方面可以好好努力,当然也应当考虑到全世界药材方面的好资源。

      west--西     east--东    “WE”,代表中西医融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7 11:31
         医学,是维护人体稳态(健康)的智慧。
         在医学定义之前,首先要定义疾病。疾病的定义是:机体稳态失衡。
          单细胞开始,就有:稳态失衡。先有功能失衡,后有形态结构病变(同时具有功能失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18 07:44
          阴阳五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不仅仅指导了辨证论治,而且是脏象经络、卫气营血、精气神……诸多学说的灵魂。不能把阴阳五行分分割为阴阳与五行,阴阳是正确的,五行是错误的。
          中医理论不属于经验医学,属于理论医学。因为他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辩证唯物论),而且是以阴阳五行构建起了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诸多学说,中医理论是完整的、系统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已经超出了西医、西方科学的范畴。
         相反,自然科学被公认为经验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和(西方)医学、农学、气象学、材料学等应用科学。
          这样,我们就摆正了中医、西医、科学的位置,才能正确认识中、西医,才能正确使之沟通。
         因此,要对西医、西方科学进行一个大清理,取其精华,舍去糟粕,把西医解构,以中医理论为参照系,重新构建融合医学的概念与理论构架。
         
        阴阳五行,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宗教迷信所利用,给阴阳五行穿上了封建迷信的外衣,以至于我们前辈中的许许多多精英被蒙蔽,五四运动否定了封建迷信,同时错误的把阴阳五行也否定了,现在应该为阴阳五行正名、平反。
      阴阳五行不是自发的、朴素的理论,阴阳五行是辩证唯物论的正统、前身,没有阴阳五行,就不会有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不会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文化始终都是流通的,相互影响的。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5-29 09:4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11 10:41
世界发展到现在,中医的发展必然是把西医解构,使之中国化,实现中西医融合是必由之路。
      不是 ...

“不是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而是西医中国化,”
这个认识我赞同,但是要改变我国的西医现状,恐怕要从价值观的改造入手:从唯利是图(医院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挖空心思)改变到治病救人上来。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5-29 09:50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的现代医学,已经沦为商业医学。人们不要忘记:中国的医院,是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求,决不允许这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医院必须进行革命式的改革,切断小集团的利益链,保证国家与人民利益优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5-29 18:00
        医者,仁术也。达到这个境界,还需要时间,还需要经过反复的失败,教育人类。谢谢先生的评论。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