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4 06:24
标题: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5 01:46 编辑

       中西医结合医学交出成绩单 获世界关注
(副题)首次颁发“中西医结合终身成就奖” 千余海内外专家共话中西医结合

        “近五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新成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发展与壮大,以‘源于中医、西医,高于中医、西医’为宗旨,通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碰撞融合,集百家之长,荟萃精英,在争鸣中探索,在困境中突破,在实践中创新,成长为中国创造、影响世界的新兴医学,获得了世界关注。”
          这是记者从2017年12月7-10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了解到的。本次大会以“弘扬结合医学成果,服务人类健康”为主题,于广东省观澜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汇聚了来自中、美、英、德等28个国家的150余名专家。会议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现了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成果,赢得了海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可。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卫生与健康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出台的《中医药法》,从法律层面对促进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一系列法律保障。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政府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描绘了未来一段时期卫生与健康事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制定了一系列事关中西医结合根本性、全局性发展的政策举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促进中西医结合作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并作出专门部署。 在服务体系方面,截至 2016 年底,中国共有中西医结合医院 510个、实有床位 8.9 万张,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主体、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科室为基础、 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提供中、西医适宜技术的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据统计,2016年有7200余万人次接受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确立了 39 家 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重点建设单位,着力打造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龙头”集群。在防病治病方面,中西医结合在SARS、甲流、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探索了中西医协作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在一些领域的诊治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开展中西医协作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试点工作。在教育体系方面,中国有48所高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本科教育,有45所和18所高校分别开展中西医结合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教育和 课程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机制。据统计,2016年中国高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了 8600余名的毕业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确立了“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等研究思路,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宏观辩证相结合”、“菌毒并治”等新理论,开拓了证候内涵、配伍规律、中药药理等研究新领域。青蒿素、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等一批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临床疗效,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反响。在人才队伍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 8.8 万人。涌现出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家和领军人才,比如获得因发明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屠呦呦女士,运用 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疗法大幅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的陈竺院士,获得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称号的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沈自尹院士,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陈香美院士等,在引领中西医结合学术方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发挥中医药、西医药在维护健康中的优势和作用,中国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谋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法规政策,确立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出台了中医药法,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建立了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今年10月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健康、坚定不移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这必将为中国政府发展中西医结合带来巨大的发展势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亲自推动中医药工作的发展。2013年8月,习近平在会见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时强调,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015年12月,习近平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年的贺信中强调,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2016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2017年1月,习近平在访问世界卫生组织时,把针灸铜人塑像作为“国礼”赠送世界卫生组织,并强调,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融合发展。2017 年7月,习近平在致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时指 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大会聚焦“弘扬结合医学成果、服务人类健康”的主题,对于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与西医药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国强进一步指出,我们应坚持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世界各国在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尊重世界各国推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尊重各个医学体系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的价值和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坚定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我们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举措和经验成果,愿意与世界各国就发展中西医结合开展对话合作,愿意与支持各类中西医结合学术组织开展交流往来,促进中西医结合与其他医学互学互鉴、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共同造福人类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出席开幕式并在致辞中表示,中西医结合医学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伴随祖国强盛而壮大,历届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也是中国政府长期实行的国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于1981年,以“团结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以促进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培养科技人才,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做出贡献”为宗旨。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致力于促进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提供新思维,是中西医结合学界的最高学术盛典。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药科大学承办;以“弘扬结合医学成果,服务人类健康”为主题。共2600余人参会,其中有6位两院院士,来自28个国家的国外学者150余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内学者2400余人,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前沿技术、不同专科领域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展开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大会设置10个分会场,有8个专委会参加,包括代谢病、心血管病、烧伤、麻醉、眼科、生殖、耳鼻喉、肾脏病专委会,同时将新成立3个专委会:消化内镜、临床药理与毒理、分子生药学专委会,内容涵盖基础、临床、药学等多个专业领域。以27个大会报告,169个专题报告,47个专委会成果展板和壁报等等多种形式,为国内外同道提供近距离学习,深度交流的机会,搭建友谊与合作的平台。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还首次设立“中西医结合终身成就奖”。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决定,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沈自尹院士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该奖项旨在表彰三位院士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在临床上为广大患者带来的良好疗效,在国内外取得的良好声誉,以及其为传播中西医结合理念作出的突出贡献。
           会议同期颁发“2017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获奖项目共43项,最终获奖项目为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8项、科普奖3项。
           会上,“代谢组学之父”Jeremy K. Nicholson、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黄璐琦、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黄荷凤、德国药监局联邦药物和医疗器械研究所教授Werner Knöss、世界整合医学论坛主席Robbert van Haselen、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伦敦南岸大学教授Nicola Robinson、查尔斯大学医院中医中心主任MusilFrantišek、中日友好医院脊柱上颈椎中心主任谭明生、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建生、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儿科学教授Jean-Paul Collet、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等中西医结合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海内外著名学者,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做特邀报告;围绕中西医结合在不同专科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交流,搭建友谊与合作的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在大会上发言时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独创,是中国医学科学和卫生工作的一个优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是广大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之家,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中国中医科学研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挂靠单位,学会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学会工作,希望学会在陈香美会长的带领下,在广大会员的支持下,进一步科学规划,开拓思路,全部布局,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实现全民小康作出更大贡献。
         德国药监局联邦药物和医疗器械研究所教授Werner Knöss指出,全球对草药和传统药物的需求急剧增加,正在引发这些产品的全球销售和应用的问题。在过去十年中,世界不同地区已经制定了不同的监管框架,但目前世界各国的联络日益增加,需要加强沟通,以探索最佳做法并确定统一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发展将新技术整合到草药监管中的应对措施,并建立包括监管者、企业家、科学家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有效沟通平台,以便为患者和公共卫生更好服务。
          伦敦南岸大学教授Nicola Robinson介绍了英国针灸和太极均被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治疗的情况与整合医学新机遇。她表示,英国针对幻肢痛的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应用于其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以及降低对药物的依赖性。在一家伦敦医院开展的研究中,太极作为一种自主治疗方式有助于改善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呼吸机能,目前正在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作为该项研究的支撑。因此,倡导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发展更多合作研究的机会,进一步充实证据基础并促进医疗整合。
          此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体现了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医学工作者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顺应人类健康的发展大势、顺应人民生活的美好期待,把卫生与健康事业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使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中国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史的里程碑式的标志。
        附件:
        为庆祝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的召开,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名誉会长致词一首:
        浣溪沙•《致香美院士》
一波三折始挺秀,冬寒夏暑终金秋,结合医学立潮头。
健康已成天下事,优势互补道无休,融合发展会全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4 06:2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3 22:30 编辑

        右江民族医学院

唐乾利副校长率队参加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2017-12-11 17:34   


2017年12月7至10日,中西医结合学界的最高学术盛典——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深圳与东莞交界的观澜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美、英、德、日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大会主题是“弘扬结合医学成果,服务人类健康”。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是一次凝聚中西医学结合智慧的最高学术盛典,每五年举办一次,得到中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和世界各国结合医学工作者的高度赞誉。大会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强为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沈自尹院士颁发了“中西医结合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我校党委常委唐乾利副校长率附属医院黄照河副院长、黄志群主任、陆钢副教授及在站博士后、部分在读研究生全程参加此次学术盛会。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现场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医学模式,是联系中医西医的桥梁与纽带,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发展与壮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大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热爱,为促进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绩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会议将邀请中西医结合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研究成果、创新领域做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致力于打造一个最具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与知识互享的平台,推动世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烧伤与创面再生治疗分会现场
烧伤与创面再生治疗分会在12月9日举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姚树坤教授,右江民族医学院副校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烧伤(与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唐乾利教授,美宝集团董事长、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徐鹏总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博士生导师罗成群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Raul Guzman教授等来自中国、美国、埃及、泰国、阿联酋等11国的二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烧伤与创面再生治疗学术分会。

我校副校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烧伤(与创面修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唐乾利教授致开幕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副校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烧伤(与创面修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唐乾利致开幕词。他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提高我国烧伤创疡与创面修复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医疗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开幕式后,唐乾利教授首先做了题为《PTEN-Akt-VEGF/EGF信号系统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动态表达及MEBT/MEBO的调节效应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是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旨在探究MEBT/MEBO在促进血管新生及表皮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和应用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提供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来自美国的哈佛医学院Raul Guzman教授,则对糖尿病足溃疡的现代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报告。哈佛大学医学院和中国一些医院已经开展相互交流与学习,进行糖尿病足溃疡等慢性创面诊疗的标准及程序建设,疗效改进等,为用再生医疗技术阻止糖尿病足截肢做出努力。
美国的哈佛医学院Raul Guzman教授对糖尿病足溃疡的现代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报告
此次大会,还特别举行了研究生与博士后学术论坛,数十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站博士后参加了此次讨论。我校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联合培养的4名在站博士后(钱力、廖献就、张曼、罗启胜)在论坛上作大会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及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此次学术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与学术分享的平台,为培养学术接班人,促进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会议主持人及专家与部分研究生、博士后合影留念
来自世界各地的再生医疗专家借此学术契机交流了学术,切磋了技艺,分享了成果。再生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医生与专家在“争鸣中探索,在困境中突破,在实践中创新”。此次大会,将进一步提高再生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水平、提升再生医疗技术的临床实践价值能力,也将进一步强化再生医疗技术的世界化发展,使再生医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再上新台阶。(文/钱力 廖献就 王金花  图/王金花 编辑/杨承锐 审核/黄培标)




【关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06:30
         这次大会,大量的西医专家教授参加,以西医药理、病理实验证明中医为主要内容,一个中医研究都没有。大会报告,清一色西医实验。这说明中医已经引起了西医的广泛关注,是好事;另一方面也说明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是西医科学化。
         王国强、陈凯先等人的报告,都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是中西医融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郑永齐则明确说:下一次中西医结合大会,不要讲结合、整合,希望能够听到中西医融合。当我把《中西医融合观》《伤寒论现代解读》两本书赠送给他的时候,他很惊讶,并要求我签名留念。我不知道会起什么作用,也许石沉大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06:46
     陈香美院士做了: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学术报告,我还没有整理出来。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15 07:0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15 03:2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14 22:30
这次大会,大量的西医专家教授参加,以西医药理、病理实验证明中医为主要内容,一个中医研究都没 ...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郑永齐则明确说:下一次中西医结合大会,不要讲结合、整合,希望能够听到中西医融合。当我把《中西医融合观》《伤寒论现代解读》两本书赠送给他的时候,他很惊讶,并要求我签名留念。

一一看样子这位先生信息很闭塞啊。网络时代,不应该如此闭塞落伍啊。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15 07:08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15 04:1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14 22:30
这次大会,大量的西医专家教授参加,以西医药理、病理实验证明中医为主要内容,一个中医研究都没 ...

我不知道会起什么作用,也许石沉大海。

一一不要将医学的进步寄托于某个名人或某次大会之上。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会由量变而发生质变,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07:18
  陈香美院士:中西医结合的内涵。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与基础
   中西医结合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疾病临床疗效。
    中国智慧引领现代医学。
    运用中医的哲学思维……指导现代医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结果解析。
    用西医的科学思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诠释和挖掘中医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07:3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5 01:47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12-14 23:03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郑永齐则明确说:下一次中西医结合大会,不要讲结合、整合,希望能够听 ...

       不是信息闭塞,而是……
        我参加了在广州的第三届,在天津的第四届,在东莞的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天津,我有幸在大会作了20分钟的大会发言,题目就是:中西医融合观,可以在网上查到。
        2005年,在广州,当我把《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赠送给陈可冀及其秘书时,他们非常惊讶说:中西医融合观都出来了!在会上把《伤寒论现代解读》赠送给邓铁涛大师的时候,他说,能把<伤寒论>解开,能把所有的证与西医融合,我要好好看看。王国强、吴咸中……我都赠送了。
        2012年在天津,陈凯先院士、吴伟康教授、陈香美教授……我也赠送了。
         可惜,至今石沉大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07:39
        中西医融合观
来自万方

作者
李同宪 , 李月彩
摘要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够成为具 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理论之所以没有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个客体(疾病)时使用的参考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只有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就能够实 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 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 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象态与证态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是实现中西医融合的正确路径与方法。

出版源
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nbsp;2012
被引量
0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15 11:2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14 23:34
不是信息闭塞,而是……
        我参加了在广州的第三届,在天津的第四届,在东莞的第五次世界 ...

2005年,在广州,当我把《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赠送给陈可冀及其秘书时,他们非常惊讶说:中西医融合观都出来了!在会上把《伤寒论现代解读》赠送给邓铁涛大师的时候,他说,能把<伤寒论>解开,能把所有的证与西医融合,我要好好看看。王国强、吴咸中……我都赠送了。
        2012年在天津,陈凯先院士、吴伟康教授、陈香美教授……我也赠送了。
         可惜,至今石沉大海。

——老先生的学问其实已经胜过于陈可冀、邓铁涛、吴咸中、陈凯先、陈香美等诸位先生了。

至于王,只是行政领导,所拥有的,只是一种行政权力,一种暂时的权利。一但退休,就什么都不是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15 11:32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12-15 03:28
2005年,在广州,当我把《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赠送给陈可冀及其秘书时,他们非常惊讶说:中西医融合观都 ...

至于王,只是行政领导,所拥有的,只是一种行政权力,一种暂时的权利。一但退休,就什么都不是了

——如果在台上能够做些实事,留下一些切实的政绩,他日或许还会有人念记之。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15 12:1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15 07:34
不是信息闭塞,而是……
        我参加了在广州的第三届,在天津的第四届,在东莞的第五次世界 ...
        2005年,在广州,当我把《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赠送给陈可冀及其秘书时,他们非常惊讶说:中西医融合观都出来了!在会上把《伤寒论现代解读》赠送给邓铁涛大师的时候,他说,能把<伤寒论>解开,能把所有的证与西医融合,我要好好看看。王国强、吴咸中……我都赠送了。
开会的时候大家说的都是客套话,不可认真。譬如邓国医,说“要好好看看”,实际上看了没有?可能有,可能没有。如果看了,什么反应都没有,那本身就是个“表态”。

我坦白,我是没看过这书,也没准备去看。理由很简单,先生自己的立论本身就充满矛盾,一方面以所谓中西医“不可通约”为大前提,一方面却可得出“融合”的结论,makes no sense。我估计这些台面上的大人物,即使真看你的书,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大家路子不同,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是也。

另外,还有一个大问题:先生可能觉得自己已经把中西医融合的问题都解决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等于是,这问题已经没搞头了。而国家奶水用于中医科研的,不同于做科普搞宣传,是用来研究如何解决尚未明白、尚未解决的问题。所以如果你的研究结论是有一大堆难题需要大量研究去解决,我已为解决这些问题打下基础,那这些掌管奶水分配的人也许还有些兴头,你说你什么都解决了,那要把他们往那里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16:0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5 22:38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7-12-15 04:12
开会的时候大家说的都是客套话,不可认真。譬如邓国医,说“要好好看看”,实际上看了没有?可能有,可能没 ...

   先生的评论非常实际。
    【理由很简单,先生自己的立论本身就充满矛盾,一方面以所谓中西医“不可通约”为大前提,一方面却可得出“融合”的结论】
        我以为他们都是理论大家,矛盾论、辩证法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通约的,绝对不是一个东东,而两个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东东,又必须在一个系统中,这就是可融合性。系统是不断发展的,要么灭亡,要么融合为新的系统。
        圆周与直径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没有公约数,不可通约。但是圆周与直径必须存在于一个圆中,缺一不可。世界也是如此,有理(数)与无理(数)同时存在,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那么我们在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中,怎么样实现圆周与直径的统一呢?非常简单,就是取其近似值,例如:3.14,取一个近似值作为公约数,问题就解决了。王毅外长经常讲双赢,取最大公约数,也是这个意思,取一个最大的近似值,问题解决了,实现双赢。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也是这个意思,中西医理论融合也只能够取其最大近似值,临床够用就行了,中西医理论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解释通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16:2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5 22:37 编辑

        【先生自己的立论本身就充满矛盾,一方面以所谓中西医“不可通约”为大前提,一方面却可得出“融合”的结论,makes no sense。】
         这是实话。我已经走到了山顶最后一公里,到了山顶,看看是不是悬崖,能不能找到下山的道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16:32
    如果我失败了,告诫后来人,不要再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这也是我付出的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8 17:05
        这次大会,有点铜臭味,药商、厂家左右着医学的方向。有钱能使鬼推磨,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看不到了,真正的中医看不到了。
         感想而已,未必正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9 06:47
        近400年的中西医汇通,6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以及世界各国对于中医的科学研究,已经把千千万万的数据、临床经验、各种新的学说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成功的、失败的、正在进行的各种中医发展的不同路线,不同方法、不同道路,使得我们无可是从,没有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能够从全局出发对于中西医结合作出一个顶层设计,没有人认真地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发展,从成功与失败中寻求一条正确的道路。院士们追求的是自己的狭窄领域取得科学成果,获得经济效益与名誉地位,也许他们是不自觉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9 06:5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8 22:55 编辑

       权钱交易,大家都熟悉,权钱与学术交易,鲜为人知。学术腐败,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更深层次的腐败,一点点学术成绩被权钱无限放大,成为学霸。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9 07:11
   为什么西学中的人热衷于科学研究中医?1   他们没有认真学习中医理论,不会四诊,不懂阴阳五行,想要用中医方剂治疗疾病,因此,希望借助科学实验得出的数据使用中医方剂。这样他们就不要运用阴阳五行四诊八钢,就能够准确使用中医方剂。2   外国人也是一样,希望不使用阴阳五行、四诊八钢就能够掌握准确使用中医方剂。3  西化中医,消灭中医的需求,这不是中西医结合学派的目的,也不是西方科学家与西医的目的,而是西方政治家的目的。
        我们应该把学术研究与政治目的区别开来。
         科学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而现在的中国政府层面,却把科学研究作为唯一正确的方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9 07:5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8 23:56 编辑

     天圆地方,实际上就是直径与圆周的关系,方与圆不可通约,这就是世界、宇宙的奥秘所在。科学所追求的刚性指标、数据,属于直线、直径、方形,相当于有理数;中医追求的是天圆地方,除了有理数之外,还追求园、曲线、弧等等(相当于无理数)以及有理数与无理数之间的统一,即实数。无论有理数还是无理数都是实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世界。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19 10:3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19 07:53
天圆地方,实际上就是直径与圆周的关系,方与圆不可通约,这就是世界、宇宙的奥秘所在。科学所追求的 ...
先生经常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堆砌个比喻去硬拗。什么虚数实数有理数,有需要弄得那么复杂吗?

其实本来一开始说中西医结合,根本就不必讨论中西医是否“不可通约”的问题。譬如男女,你也可以论证两者之间正常是“不可通约”的,但他们就是结合起来延续生命,结合以后男的还是男的,女的还是女的,这原是普通人的常识。但先生又要另起炉灶,先画出一个“融合”的大饼,把它吹成比“结合”更高级、能把西医“吃掉”的宝贝,这本身就不是脚踏实地的态度,结果可想而知。

再说了,很多事情今天做不了,不等于明天做不了;我自己做不了,不等于别人做不了。革命性的创新正是把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做出来,这点先生其实可以给别人上课了,只是在应用到中西医时好像就换了个人似的,无他,这就是专业被意识形态凌驾的结果,你自己洗湿了头就决意一条路走到黑,那也是没法子的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19 16:12
愈是吹捧鼓燥,愈显心虚难熬。中医不知中医,无非忽悠异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9 16:29
萧铁 发表于 2017-12-19 02:33
先生经常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堆砌个比喻去硬拗。什么虚数实数有理数,有需要弄得那么复杂吗?

其实本来一 ...

       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不是我的发明,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的,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的科学研究,进行了40年,国家花费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最终失败了。在这种大背景之下,香港大学的李致重提出来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看法。那个时候我正在写《伤寒论现代解读》,在那本书里我写了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此后,我继续探讨不可通约性是由数学中的无理数,欧洲古代的数学家发现的……
        我们不仅要研究成功的经验,也要研究失败的经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9 16:43
     这就是专业被意识形态凌驾的结果,
==================================================
      我不隐晦自己的观点,我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去认识中西医融合的,中西医融合不能违背唯物辩证法。至于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唯物辩证法,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无论你是不是意识到,你头脑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你的专业走向。专业是不是能够取得成功与意识形态没有绝对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9 17:00
         探讨中医方剂-证-西医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这个有机链条,是中西医沟通的必由之路。中西医结合学派也是这个目的。
        西医的病理状态就是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的类型。是系统论中的系统状态。西方医学的发展方向是系统医学,整合医学应该以系统论为参照系,把西医提高到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高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9 17:11
        产学研结合把饼做大是所有专业都在做的事情,这是中医药适应现代经济环境的正面发展。
==========================================
         物极必反,有利必有弊。我不反对这样做,先干着,出现问题了再纠正。医疗市场化的教训,就是例子,矫正起来可就麻烦多了。这就是交学费,道路没有直的。有了这个认识,就能少犯错误。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0 08:2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19 16:29
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不是我的发明,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的,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的科学研 ...
李致重对中医有什么贡献我不知道,只知几年前在论坛看过有人转载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把物理化学等现在的中学教育说成是西化的根源,真可说是倒骑驴中的倒骑驴。我不知道他是否言行一致如此安排他自己子女的教育,我很怀疑倒骑驴集团中人有几个人真这样做。譬如那个经常标榜双国医门生的“救中医”专业创办人曹教授,他把儿子送去外国学西医,然后在论坛又学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此人脸皮之厚实非常人所能及。

要说研究失败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先生说“意识形态决定了你的专业走向”,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更重要的是,是那一门子的意识形态。科技从推动到引领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普通人的常识,倒骑驴们把二千年前的认识当作现世的普遍真理,不搞改革创新,一个劲地要回归复古,这是个方向性问题。

改革创新不一定能解决中医的所有问题;但搞复古倒退中医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0 10:58
萧铁 发表于 2017-12-20 08:23
李致重对中医有什么贡献我不知道,只知几年前在论坛看过有人转载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把物理化学等现在的 ...

科技从推动到引领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普通人的常识,倒骑驴们把二千年前的认识当作现世的普遍真理,不搞改革创新,一个劲地要回归复古,这是个方向性问题。
-----------------------------------什么是科技?你知吗?中国历史上没有科技吗?科者科学,技者技术,科学是道理,技术是实施具体道理的方法。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但有理学,道学,儒学,同出于天道,地道,你说这不是科学?这个科学是天地的科学,是万事万物的科学。西方没有科学,西方是神学,是上帝创造一切。西方的科学是技术,是具体学科的技术,也就是具体学科的理论,一直到牛顿,爱因斯坦方知科学技术是天地之道的具体表现。请注意,爱因斯坦并未获诺贝尔奖。而中医理论正是天理地理的表现,你说中医是倒骑驴,牛顿,爱因斯坦是不是倒骑驴?现代的高科技是不是倒骑驴?
  中古的科学重视天理,即世理之源,从而创立了六经人体医学。西医无天道之源,把人体视为本体自为的功能,不具备科学的概念,故,中医一统西医是大自然演化的必然趋势,且拭目一待。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0 11:09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0 10:58
科技从推动到引领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普通人的常识,倒骑驴们把二千年前的认识当作现世的普遍真理,不搞改革 ...

改革创新不一定能解决中医的所有问题;但搞复古倒退中医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萧铁对医是不学无术,其发言无非是代人传声,所以多现短见或骂街。比如这【改革创新】,你不知医,如何改?如何创?难道是改七埙八益的房事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0 13:12
           西方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新迷信,科学迷信或者迷信科学,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新阻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0 15:34
    一大堆对于中医不甚了解,没用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不了解中医思维特点的一群人,讨论中西医结合,讨论怎么样用中药治疗西医的疾病。能够与中医结合吗?应该是:离开中医理论,运用西方科学手段,开发中药治疗西医的疾病。摘取中医理论的片言只语作为噱头,干的仍然是存药废医。
       我不反对运用西方科学研究中药,毕竟宣传了,发扬了中医。让全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0 15:38
       对于西方科学家、医学家,首先让他们承认中药能够治疗疾病,再让他们知道中医理论是什么。曲线救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0 16:2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0 10:58
科技从推动到引领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普通人的常识,倒骑驴们把二千年前的认识当作现世的普遍真理,不搞改革 ...

萧铁  爱因斯坦于1921年因其光电效应理论获颁诺贝尔物理奖。你其他的文字纯属捣浆糊劳动的产物,不值一哂
-----------------相对论获奖了吗?你就不懂,只知七损八益的房中术,用啥驳呀。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0 16:3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0 15:34
一大堆对于中医不甚了解,没用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不了解中医思维特点的一群人,讨论中西医结合,讨 ...

是说出席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的人么?先生与其在这里日夜唠叨发泄不满,不如从会议论文中找出一两篇先生认为最差劲的,然后写篇批判文章,逐段指出其不堪,再展示一下什么叫“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了解中医思维特点”, 既有反面教材,又有正面示范,能否因此垂范千古不敢说,但总强于在这里跟某劳模作些空洞无聊的唱和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0 16:3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0 08:3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19 09:00
探讨中医方剂-证-西医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这个有机链条,是中西医沟通的必由之路。中西医结合 ...

         探讨中医方剂-证-西医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这个有机链条,是中西医沟通的必由之路。中西医结合学派也是这个目的。
        西医的病理状态就是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的类型。

——正解。

更完善的表述,应当是:症状——证(病理改变,包括病理过程或状态)——方药(治疗方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0 16:3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0 11:09
改革创新不一定能解决中医的所有问题;但搞复古倒退中医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萧 ...

萧铁  正义人士高举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旗帜,必将横扫一切阻碍中医进步发展的邪恶势力。
-----------------邓铁涛不给你发卫生纸,你苦哭呀叫呀的闹,为什么反中医?你正义在何处?张伯礼给你发卫生纸,你就成了正义?张伯礼又压制了多少中医学子,你知否?所以,你这张卫生纸不是是非之争,而是中医的学术和领导权之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0 16:3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0 08:3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19 08:29
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不是我的发明,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的,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的科学研 ...

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不是我的发明,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的,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的科学研究,进行了40年,国家花费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最终失败了。在这种大背景之下,香港大学的李致重提出来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看法。

——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这是一个伪命题。

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的科学研究,之前的研究是失败的,但现阶段的研究并没有失败,恰恰相反,已经获得了极为深刻与根本的进展(见25楼与43楼)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0 17:19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12-20 16:33
探讨中医方剂-证-西医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这个有机链条,是中西医沟通的必由之路。中西医结 ...
更完善的表述,应当是:症状——证(病理改变,包括病理过程或状态)——方药(治疗方案)。


我认为,1)用“征候”代替“症状”,征候=症状+主观感受;2)证是证名的简称;证候=证名+征候。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0 21:49
萧铁 发表于 2017-12-20 16:30
是说出席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的人么?先生与其在这里日夜唠叨发泄不满,不如从会议论文中找出一两篇先生认 ...

中西医结合,首要是人体生理的结合,不懂六经人体结构就是不懂中医,用无体的中医结合有体的西医,等于是神体分离,如何结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0 22:0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0 16:35
萧铁  正义人士高举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旗帜,必将横扫一切阻碍中医进步发展的邪恶势力。
---------------- ...

萧铁  有些人跟不上时代被淘汰总是难免的;个别反动分子螳臂挡车被车轮碾碎则不值得可怜  
------------------这样的人也配谈学术二字,理义不要,廉耻也不要了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0 22:2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0 13:12
西方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新迷信,科学迷信或者迷信科学,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新阻力。

萧铁  请试用青蒿素的发现解释一下如何科学“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新阻力”
-----------------------------------------
  青蒿素治疟,如同生姜治外感。用生姜不科学,必须用分子式表示而纳入科学,从而把生姜治外感的本能换算为科学,你说是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06:3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0 22:38 编辑

      大会文件非常多,我正在阅读、选取。批评别人的论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先发一些感想,请先生批评指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06:46
萧铁 发表于 2017-12-20 08:30
是说出席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的人么?先生与其在这里日夜唠叨发泄不满,不如从会议论文中找出一两篇先生认 ...

        是说出席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的人么?先生与其在这里日夜唠叨发泄不满,不如从会议论文中找出一两篇先生认为最差劲的,然后写篇批判文章,逐段指出其不堪,再展示一下什么叫“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了解中医思维特点”, 既有反面教材,又有正面示范,能否因此垂范千古不敢说,
=======================================================
        回复:谢谢先生赐教。
         先生所言极是,其实我正在做这件事。明年我会出版第四本书《融合观》,从哲学层面、医学基础理论层面、临床层面实现中西医融合。我现在在论坛里发表的帖子,其基本精神都会写到下一本书里,包括我对中西结合的认识等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07:03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   


                                                      序
       一般认为,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相继传入中国,此时,“中医”这个概念才真正出现,才有了中、西医之分,随着西医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开始了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中西医结合,合二为一,建立一个新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本意是以现代科学破解中医,结果适得其反,形成对立。特别是经历了40多年“证本质研究”的失败,证明了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此路不通。中西医结而不合,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上世纪末,有识之士提出来中西医融合的概念。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3.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说:“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医理论始终没有被西医替代。
       中、西医经历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西医融合在理论界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只是没有找到途径与方法。
        我们经过40多年的学习、实践、理论探讨,《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拉开了中西医融合研究的序幕,之后相继发表了10余篇论文,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本书,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痰证与炎症的融合,瘀血与血液凝固的融合,水气病与水肿的融合,水饮与第三间隙积液的融合,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的融合。已经把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的《伤寒论》、温病的全部内容,《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内经》中的部分内容,与西医实现了融合,基本上完成了临床诊断与治疗层面上的融合。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医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固有规律,也必须服从客观世界发展的总规律。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开放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的交往,融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
        中医发展的历史,就是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医疗实践的融合,中医现代发展的规律:就是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中医与西医的融合。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形成一个融合的新理论。
        中医,从来都是开放的,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西域、南洋各地的药材传入中国,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医把其中有用的、正确的东西统统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中医理论更加完整,系统。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中医也会把唯物辩证法,系统论,西方医学……一切有用的东西统统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形成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间接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进程,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使得中医的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与唯物辩证法不期而遇,使得中医理论的发展超越了西方机械唯物论,而进入现代医学范畴。把中医的发展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纳入到科学技术发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中,医学发展依赖于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中都有相应的医学理论;医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形态都具有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实现西方科学、西医中国化的决心与信心,中西医融合观就是第一个成果。
           中西医融合的最高层次是哲学层面的融合,这个任务单单依靠医学界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高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现代哲学的融合问题,他帮助了中西医融合观解决了哲学层面的融合。中西医融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果中西医理论体系能够实现融合,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唯物辩证法能够融合,也就是现在的说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医学领域内也是正确的。
         融合观是世界观,是中西医、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论。融合观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建立了一个顶层设计,坚冰已经打破,壁垒已经摧毁,道路已经开通,胜利就在面前。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融合以后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医学理论,这是库恩的科学革命。中西医融合观革了西方医学与西方科学的命。
          本书所涉及的的融合观仅仅只是生命系统、医学中的融合观,其他领域的融合可以借鉴。
          “名与实”之辨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为建立大一统理论做准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转型、过渡时代,知识大爆炸,大数据时代,旧概念不能容纳新的事实,旧概念的定义被冲破,概念的新定义还没有出现,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概念混乱,即“名与实”不相符合,急需要规范概念,建立统一理论体系的伟大时代,一个进行概念、理论融合、规范的伟大时代。
           “名实相怨”与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同一概念(语汇)的不可通约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矛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质变的转折时期。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肝与肝脏,心与心脏……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名实相怨”。
         中医理论发生、发展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与西医并存,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内核是正确的,是真理,当然是相对真理,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自信,中医理论是2000多年的医疗实践证实的。
           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并存证明了:1  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相对真理,否定了真理只有一个的机械唯物论;2  不经过自然科学或者未采用西方科学的方法,也能够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发现了西方科学没有发现的医学事实与规律,诸如:经络,肺与大肠相表里,命门之火等等,否定了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真理、科学方法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的科学主义唯科学论;3   纠正了解剖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论。4   把近代西医、传统中医同时升华为现代医学,为未来医学的理论构架打造出顶层设计是可行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一个与“科学认识”不同的世界。
          只有充分认识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与真理性,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西医融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除此而外,中、西医医德医风的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太广,不可能在本书内讨论。
          古代东西方文化从来就是不断交流融合的,尽管交通不便,远隔千山万水,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时代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渗透,互相交融。现代社会交通发达,网络联系,即刻之间就能彼此交流,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必然的。古今中外的融合是必然的。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涵盖中西医理论,使之取长补短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1 10:2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07:03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   

先生说:
        中医发展的历史,就是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医疗实践的融合,中医现代发展的规律:就是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中医与西医的融合。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形成一个融合的新理论
我不知道“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怎么融合,但按“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的说法,照说得出来的新理论应该与“纯”中医的理论有所不同,对吧?但后面直到最后讲的都是空洞的大道理,再没有讲这个新理论把西医的什么成分与传统中医理论融合成一个新的学说,新在那里?这个新东东如何解决了现在中西医都无法解决或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如果先生所说的融合指的是前两段提到的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和其他痰瘀水气证等等的融合,那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将中医的证与西医具体的病排比对应,说不上理论上的融合,更没有回答新学说对中西医的贡献在那里的问题。

先生在中西医融合这个题目上已经出了2本书,再出第三本书应该至少能清楚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而要回答上面的问题,不是如何“论”的问题(你看小高就觉得自己可以论到天下无敌),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的问题,即是我常挂在口边的用事实和数据(还有逻辑)说事。譬如说,要达到你所说的融合,预期的成效是什么?中医要怎样做?西医要怎样做?可行性在那里?路线图如何?阶段性成事的指标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总得找些试点来做些验证功夫吧。你这第四本书如果能拿出些事实数据来解答这些问题还可能有点意思,否则如果只是继续画大饼,那恐怕结果仍将如前两本一样:波涛不惊,雁过无声。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11:0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0 22:28
萧铁  请试用青蒿素的发现解释一下如何科学“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新阻力”
--------------------------- ...

萧铁  瞧,看你不对镜子时说了啥,简直语无伦次
-----------------------生姜不治感冒吗?同青蒿素治疟在医理上有何不同?盲人骑瞎马,你是中西医双盲。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11:4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06:46
是说出席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的人么?先生与其在这里日夜唠叨发泄不满,不如从会议论文中找出一两 ...

明年我会出版第四本书《融合观》,从哲学层面、医学基础理论层面、临床层面实现中西医融合。我现在在论坛里发表的帖子,其基本精神都会写到下一本书里,包括我对中西结合的认识等等。
---------------------------期望先生的新书问世。是书都是对实践的认识,如果【从哲学层面、医学基础理论层面】,就不是以实践为对象,而是以别人的认识为基础,新瓶旧药。对实践的认识,必须明了实践的本质,中医的阴阳的本质是天为阳,地为阴,天是天气,地是地气,阳化气是天体运行化气,阴成形是地承载气化的万物。在人体则是六经化气,人体承载,形神合一。医离不开人体,离开人体就不是医。中医没落,没落在脱离人体,把西医的人体当成了中医的人体。论医勿论哲学,离题千里也。勿论医学基础理论,因为是脱离实践的理论。中西医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前因,如阳化气,一个是后果,阴成形。最终是要融合的,融合是本质的融合,天地不是气与形的融合吗?望先生的新书有新意,祝成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15:01
萧铁 发表于 2017-12-21 02:29
先生说:我不知道“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怎么融合,但按“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的说法,照 ...

    谢谢先生的质疑。
      以下是我给这次中西医结合大会的两份稿件,当然,两份稿件不可能说明全部问题,只是一个提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15:06
         太极-系统观

【中文摘要】中西医融合分为三个层次:临床诊断治疗,基础理论,哲学。本文讨论哲学层次的融合。
【英文摘要】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ic theory,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philosophy level fusion
【主题词】中西医融合;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矛盾论;系统论
         阴阳五行学说、唯物辩证法、系统论放到一起进行研究时,三者都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及其关联的学说。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理论是必要的、完全可能的。三者融合的模型,或者代表符号,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代表了含有阴阳矛盾的系统。
系统之中有系统,矛盾之中有矛盾,阴阳之中有阴阳,太极之中有太极,都是“相似”的意思。系统之外有系统、矛盾之外有矛盾,阴阳之外有阴阳,太极之外有太极。
        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唯物辩证法)、系统论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具有共性、同一性,可以融合为一个学说。融合之后,取长补短,形成一个新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社会、人体、自然、宇宙的各种问题。
        系统论,把阴阳矛盾归纳为一个系统,在一个系统内,才能够具有阴阳,矛盾关系,而不是没有关联的任意两个事物,就能够构成阴阳矛盾关系。
         系统至少具有两个要素(或者子系统),就是阴、阳,矛、盾这两个要素,即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阴阳矛盾的前提是“一”,一分为二才能够成为阴阳矛盾两个方面。五行,是指复杂系统中有五个要素,是三分法,五分法,八分法(八卦)……的代表。
          系统内阴阳矛盾两个要素,并不是平均的,而是有主有次,主要矛盾就是阳,次要矛盾就是阴,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系统的性质。系统的进化,运动,内因(内部的矛盾阴阳运动)是根据,外部因素是条件。
       系统的进化,可以是渐进的、和平的,也可以是爆发的、革命的。
       阴阳五行的平衡观,中庸观,适用于个体系统的稳衡,是个体生存的目的;矛盾的斗争观,革命观适用于社会的,在大的时间空间里,系统的进化。
        简单的系统至少两个要素,复杂的系统由多个要素构成。五个因素即五行,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典型模式,是系统论中的超循环系统。生与克(阴阳矛盾)两种关系构成的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正是阴阳五行的最简单、最恰当的关系。中国文字的奇妙在于“行”具有双重含义:xing,是指运动,行走;hang,是指分类,各行各业,银行,商行等等。系统内的各要素既是不同的分类,又是不断地运动,相互滋生,相互抑制,维持系统的稳态平衡。
        在敌对的两个系统进行斗争的时候,一方系统内部维持平衡,是战胜对方的有力保障。强调外部斗争与内部平衡,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有条件的,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维持系统稳态平衡的量化标准是阴阳矛盾双方的比值是:0.618,黄金分割比。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黄金螺旋,黄金螺旋的平面透视图,就是阴阳鱼。以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大数量的结构,以最小的能量取得最大的功效,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趋利避害,是黄金螺旋的自然目的。系统是有目的性的,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以最小的空间,最小的物质结构储存了最大数量的信息,诸如此类。




  

  
  
         示意图:两个黑洞的合并过程。科学家们认为黑洞的合并过程将产生强烈的引力波信号(3/8张)







        太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前进行的四维运动,阴阳鱼的四维运动图像是两个黄金螺旋,这两个黄金螺旋的平面透视图形就是阴阳鱼。太极系统结构包括: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信息合则为一,分则为三。能量推动物质在空间内沿着时间轴进行运动,这种运动必取一定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能够被人类认识,这就是象-信息。
         太极是由无极产生的,无中生有,有而化无。“无、有”是指物质的存在与不存在,是指物质结构,而不是指“能量”。人体结构也是无中生有,有而化无,来自于无形的气,归之于无形的气。
        太极图的阴阳鱼是两个黄金螺旋,二者的旋转运动、变化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霍金的大爆炸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8周 胎儿图”,飓风、龙卷风、星云图,银河系,人的耳朵,玫瑰花瓣排列、基因双螺旋结构均与黄金螺旋相关!当人类胚胎发育时,其渐渐展开自己的身体,这个过程与黄金螺旋展开自己的情形十分相似。
系统内结构与功能不对称。任何一个功能的完成都是系统全体结构参与的结果,一个结构能够参与许多功能的实现完成;一个结构完成一个功能的对应关系是错误的,这就是结构与功能的不对称。功能决定结构而不是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属于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结构属于阴,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太极-系统观的基础上,将重新定义生命、植物与动物、疾病、医学;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重新认识动物进化,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的融合,为实现中西医融合清除最后的障碍。

    图片发不上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15:0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1 07:16 编辑

      
第五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稿件
【中医方剂--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体系
     摘要:中西医融合分为三个层次:临床诊断治疗层次;基础理论层次;哲学层次。本文探讨中西医在临床层次的融合。
   【英文摘要】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divided into threelevel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ic theory, the philosophicallevel.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Chinese level fusion

      关键词:中西医融合      病理状态   证态

       临床的任务是诊断与治疗,中医称为辨证论治。诊断是临床实践的第一步,诊断的基本单元,中医称为证,西医是病。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把西医的病解构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就能够实现融合。
       西医的任何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可以解构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类型,西医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不单单是诊断出什么疾病,而且要求判定是这个疾病的哪一个阶段,什么类型,而医生处理的是这个疾病的某个阶段,某个类型,这就是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证。例如:春季流行性脑膜炎(中医称为春温),可以分为前驱期(卫分证),典型期(气分证),恢复期(余热未尽);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临床表现与前驱期-卫分证类同);普通型与重型。普通典型的脑膜炎分为: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卫分证);败血症期(营血分证,迫血妄行);脑膜炎期(热极动风);恢复期(余热未尽)。把西医的疾病解构为不同的型,不同的期,就是病理状态。按照系统论,系统过程是由系统状态构成的,系统状态的运动就是系统过程,把疾病作为一个系统,病理过程是由病理状态构成的,病理状态的运动就是病理过程。
       中医的证,是不同的辨证论治系统中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是最常用的辨证论治系统。例如:卫分证,包括了风温卫分证,湿温卫分证,暑湿卫分证,秋燥卫分证等,这是温病学中的证,按照卫气营血传变。肾阳虚水泛证,是脏腑辨证中的证,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心源性水肿),阳虚水泛水寒射肺(心力衰竭肺水肿)……是按照五行生克乘侮传变。中医的每一个辨证论治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中、西医理论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二者必然符合客观规律而具有相类似的逻辑联系,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有着符合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找到共同规律,就能够一通百通,有条不紊。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际与科学实验,是中西医融合的坚实基础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证态就是共用车站。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今年基本上完成了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为基础理论层次、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中的所有证在西医临床学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见附表。中医方证对应,西医的病理状态具有相对固定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通过证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即临床层次的融合。
证态体系
       外感热病与感染病的融合
     卫分表证-前驱期证态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三、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气分、阳明病、少阳病-典型期证态
一、气分-Sepsis综合征
(一)热入气分~SIRS证态
(二)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三)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四)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证态
(五)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六)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
二、肺部感染综合征
(一)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二)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三)暑伤肺络-咳血、鼻衄证态
三、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一)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少阳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
4.厥阴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二)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5.邪伏膜原证
(三)黄疸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四、急腹症综合征
(一)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悬饮-胸腔非炎症性积液证态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4.脾约-便秘证态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
(四)蓄血综合征
1.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2.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3.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五、风湿综合征
(一)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二)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三)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四)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五)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六、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一)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二)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三)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四)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五)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六)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七、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卫、表-感冒证态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2.少阳里虚热陷证
(二)气分-典型期证态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1.热陷心包-急性脑感染证态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营血分-MODS证态
一、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二、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三、热盛迫血-DIC证态
四、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五、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六、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一、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二、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三、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四、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五、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六、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水气病-水肿证态
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石水-肿瘤性腹水
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悬饮-胸水证态
支饮-心衰证态
肠间痰饮-腹水证态
痰证-炎症证态
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中风-脑卒中证态
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脏腑辨证
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肾不纳气-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肺痨-肺结核证态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肺痈-肺脓肿证态
-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呼吸困难证态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肝风内动-脑血管意外证态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心火亢盛证: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痰迷心窍-癫痫证态:
胸痹-冠心病证态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
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肾不纳气-吸气呼吸困难证态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关于证态的说明:
       1           中医的一个证包含有西医的好几个病理状态,
例如:心火亢盛证包含以下证态
心火扰神证-焦虑型神经官能症
心火迫血妄行证-心因性出血
火毒疮疡-疖痈及其败血症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
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
心火扰神证的轻型是指焦虑型神经官能症;而重型是指狂躁型精神病,与痰火扰心证发生重叠。
          2           西医的一个症状或者体征可以与中医的好几个证相关联。
例如胃溃疡出血,心火迫血妄行证、肝火上炎证、肝气横逆证,外感病中的热盛迫血妄行证,脾不统血证等,都可以引起胃溃疡出血,也就是说西医的一个症状或者体征,可以与不同的证相对应,那么这些不同的证各代表了那些不同的病理状态?怎么样把他们区别开来?
胃溃疡本身已经具备了容易出血的病理机制,又属于心身疾病,精神刺激,心理因素可以加重胃溃疡,引起出血,属于心火迫血妄行;肝火上炎是指重型高血压,也可以诱发胃溃疡出血,在中医理论中木生火,肝火上炎可以引起心火亢盛证;肝气横逆是指突然地极其强烈的精神刺激,属于应激性胃出血;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在温病学里热盛迫血妄行证是指DIC。这样我们就把胃溃疡出血,按照中医理论分为几个证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些证态的论证与说明,在书中已经详细的讨论,而不可能用一个病理状态表述,因此有许多证不能够非常准确、用精简的西医概念表述出来,一定要到书里找详细的说明与论证。
      3   西医的一个病理状态,可以解释中医许多证,
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肾主水是一个象态,肾阳虚阳虚水泛证,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功能障碍。
    阳虚水泛包含:阳虚水泛水停证,水气凌心证,水寒射肺证,心下水气证,使用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均为温阳化水法,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
水气犯脾,脾失健运,则腹部胀满(心下水气证);胃肠道粘膜下水肿。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太过,反克脾土,即水侮土。
水气凌心,抑遏心阳,则心悸;心源性心衰,或者水肿引起的心律不齐。轻者苓桂术甘汤;严重者,真武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太过,过克心火,谓之相乘。
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心衰急性肺水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小青龙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太过,水气上逆,凌心射肺,射肺即水寒射肺。肺金生肾水,母子关系,阳虚水泛引起的水寒射肺,属于子病及母。
水寒射肺证还可以再细分:急性肺水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肺水肿合并外感用小青龙汤;慢性肺水肿用真武汤。
阳虚水停,阳虚温煦失职,故畏冷肢凉,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没有心律不齐。这是心源性水肿的基本类型,即醛固酮相关性水肿。肾阳虚水泛是肾主水的主要表现。
     以上是脏腑辨证中的肾阳虚阳虚水泛证。
      以下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阳虚水泛证: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技白术甘草汤主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证则用于大汗、呕吐、腹泻引起低血容量、离子紊乱并重且较上二证更严重或者伴有酸碱平衡失调者,为重度缺盐性脱水,但还到严重休克的程度。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是指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的病理状态,即低血容量低钠状态
     按照西医理论:低血容量低钠状态不仅见于呕吐、腹泻、发汗之后,也见于肝硬化、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水肿、腹水、胸水等(《金匮要略》中的水饮、水气病),两者同属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血容量过低状态。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对水(不含溶质的自由水)排泄障碍,而使尿液不能充分稀释,以致血钠水平下降。所以,温阳化水法使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中的失盐失水性病变,也适用于肝性、肾性、心性水肿相应的病理状态。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醛固酮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
      醛固酮缺乏症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软弱无力、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高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的表现。这些临床表现与肾阳虚阳虚水泛证完全一致,这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适应症。
      醛固酮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水停证,存在着线性正相关,醛固酮水平越高,水停越严重。
     心衰时不仅醛固酮分泌增多,而且在肝脏内降解减退,半衰期延长,使得血浆醛固酮更加增高,醛固酮的主要作用……,进一步增加心衰患者的水钠储留。
        醛固酮具有多种病理生理作用,可以引起中枢性高血压,加速内皮损伤(儿茶酚胺增强其作用),降低心率变异,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促进钠潴留、钾和镁丢失,促进心肌纤维化、坏死及炎症,损害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可以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死率,但是男性乳腺增生症等与性激素相关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应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没有这些副作用。
可见,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密切相关。二方中的茯苓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和心性水肿病人利尿作用显著。关于茯苓利尿机理,与其所含钾盐无关。近年研究发现,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可与大鼠肾小管细胞浆膜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在体内可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利尿作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于醛固酮拮抗剂。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醛固酮解释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温阳化水的西医病理学机制。但是,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知道水电解质紊乱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并不是醛固酮一个因素能够说明清楚的,这些机制在书中会详细讨论,但是,为了给肾主水,阳虚水泛一个简单而准确的表述,肾主水-醛固酮调节象态,肾阳虚阳虚水泛-醛固酮升高证态,这种相对应的表述,就不是十分准确,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尴尬做法。这样做是为了能把肾主精,命门之火,肾阴虚与阳虚水泛区别开来。
        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都具有中间型,过渡型,或者相互重叠,所列之证态仅仅是中西医理论重要节点上的证态,而不可能包含全部,请读者详查并谅解。
        总之一句话,对于证态的西医病理状态的表述,一定要到书中详细了解具体的论述,否则,就会有乱点鸳鸯谱的感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15:18
      请大家批评指正。
       每一个证,我都要进行详细的论证。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15:3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1 11:40
明年我会出版第四本书《融合观》,从哲学层面、医学基础理论层面、临床层面实现中西医融合。我现在在论坛 ...

萧铁
heyheyhey,人家要写书出版,不是捣浆糊,你讲你那些劳模体会有屁用
----------------出书就不用说实话?说中医就要说阴阳,五行,哲学的阴阳,哲学的五行是人体吗?是以阴阳五行为根据的对应之理,人体的阴阳是三阴三阳,这是中医之体,无此的中医都是伪中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15:5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1 15:35
萧铁
heyheyhey,人家要写书出版,不是捣浆糊,你讲你那些劳模体会有屁用
----------------出书就不用 ...

萧铁 还是那句话:中医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扯的
-----------------------------你连中医的人体都不知,你給谁治病?你连什么是病都不知,如何治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16:29
         【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体系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证-病理状态】这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乱点鸳鸯谱,拉郎配,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20:0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15:06
太极-系统观

【中文摘要】中西医融合分为三个层次:临床诊断治疗,基础理论,哲学。本文讨论哲 ...

阴阳五行学说、唯物辩证法、系统论放到一起进行研究时,三者都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及其关联的学说。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理论是必要的、完全可能的。三者融合的模型,或者代表符号,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代表了含有阴阳矛盾的系统。
--------------------先生说的非常正确,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及其关联的学说。】但是,哲学又是对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所表现的共性规律认识的学说,是人的认识或思想。整体而论,哲学从理论上揭示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具体而论,万物运动变化各有不同,哲学不能取代万物的运动。比如,易学是哲学,揭示的是太阳视运动360日一岁的循环规律,也就是天道。但是天道与社会相结合,与思维相结合,与人体相结合的变化相同吗?天道在自然是四时,天道在社会的治理是人化,天道在生命是气化,人化与气化,是同一类形的运动吗?太极图代表的是天道,是太阳视运动气化的周期性规律,可不是矛盾的系统。
  阴阳五行是万物生化的规律,唯物辨证法是认识世界的方法,系统论是物质的结构,实在难以理解如何融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20:5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1 20:00
阴阳五行学说、唯物辩证法、系统论放到一起进行研究时,三者都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 ...

系统之中有系统,矛盾之中有矛盾,阴阳之中有阴阳,太极之中有太极,都是“相似”的意思。系统之外有系统、矛盾之外有矛盾,阴阳之外有阴阳,太极之外有太极。
------------------------------
  先生说的非常好,但是系统与系统,矛盾与矛盾,阴阳与阴阳,太极与太极,不仅是“相似”吧,须知的是为什么相似?系统与系统,矛盾与矛盾,阴阳与阴阳,太极与太极之间的链结是什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21:4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1 20:56
系统之中有系统,矛盾之中有矛盾,阴阳之中有阴阳,太极之中有太极,都是“相似”的意思。系统之外有系统 ...

系统论,把阴阳矛盾归纳为一个系统,在一个系统内,才能够具有阴阳,矛盾关系,而不是没有关联的任意两个事物,就能够构成阴阳矛盾关系。
-----------------------------
  此论就难以理解了。系统论不是自然的运动,而是人为的归纳?阴阳就是系统,系统是上下相生,层层相连,阴阳是天地,天是天体运化之气,地是天气运化之形,天地是一个大系统。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地有阴阳木火土金水五行,形气相感而生化六经之人体。人体有阴阳,三阴三阳六经,所以人体与天地是同一系统。阴阳是系统,可不是矛盾,阴阳是阴气与阳气相合气化的状态。所以天地这个大系统是天下万物的总系统,无此,则无自然,无此则无人类,社会和万物。中西医结合或融合,就是要探索人体这个系统的自然之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21:4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1 12:56
系统之中有系统,矛盾之中有矛盾,阴阳之中有阴阳,太极之中有太极,都是“相似”的意思。系统之外有系统 ...

         阴阳五行、系统、矛盾,它们之间的连接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或者说运动着的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即“象”)。
         因为取象比类使用的参照系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得出了不同的解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1 21:42
       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是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只有一个,而对于他的认识,却不是一个,如同人体一样,中西医的视觉不同,对于五脏六腑的认识也不同。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共性),并使其个性取长补短,融为一体,成为新的理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21:4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1 20:56
系统之中有系统,矛盾之中有矛盾,阴阳之中有阴阳,太极之中有太极,都是“相似”的意思。系统之外有系统 ...

中西医融合观 它们之间的连接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或者说运动着的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即“象”
-------------------------------
謝謝先生回帖,  我们不论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22:0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21:41
阴阳五行、系统、矛盾,它们之间的连接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或者说运动着的真实存在的客观 ...

取象比类不是中医的阴阳理论,中医是阴阳应象理论,阴阳是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应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应人体,里为阴,外为阳,头为阳,足为阴------这是以天地阴阳应人体。人体有阴阳,三阴三阳六经,三阴三阳互为表里,表里相通,连脏腑,通天地,藏神立形,这才是内经最伟大的贡献。中西融合,首要是生理的融合,是阴阳气化人体,还是结构产生功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22:1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21:42
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是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真实存 ...

如同人体一样,中西医的视觉不同,对于五脏六腑的认识也不同。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共性),并使其个性取长补短,融为一体,成为新的理论。
------------------------------------
中西医 结合,融合是自然的表现,不是人为的制造,不是凑合。张伯礼之流,举政治之旗,抗自然之力,急功近利,终会大白于天下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22:3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15:06
太极-系统观

【中文摘要】中西医融合分为三个层次:临床诊断治疗,基础理论,哲学。本文讨论哲 ...

系统至少具有两个要素(或者子系统),就是阴、阳,矛、盾这两个要素,即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阴阳矛盾的前提是“一”,一分为二才能够成为阴阳矛盾两个方面。五行,是指复杂系统中有五个要素,是三分法,五分法,八分法(八卦)……的代表。
----------------------------------
老师呀,这是人为的认识还是自然变化的表现?阴、阳是矛盾吗?阴阳是日月运行天道空间的时间·,时立气布的气化状态。阴与阳不是阴阳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日月运行的空间决定的,怎是矛盾?阴阳是生化运动,阴与阳相合而生,怎是分法?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1 22:4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15:06
太极-系统观

【中文摘要】中西医融合分为三个层次:临床诊断治疗,基础理论,哲学。本文讨论哲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中医药理论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道是天道,东西南北以28宿为标志,是日月运行之道。道生一是太阳,一生二是月亮,日月同行,二生三是地,天气化地形。三生万物是天地合气,生万物于地承载。无极是什么?宇宙,太极是天道,阴阳是气,四象八卦都是方位,时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06:5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1 22:56 编辑

       取象比类不是中医的阴阳理论,中医是阴阳应象理论,阴阳是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应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应人体,里为阴,外为阳,头为阳,足为阴------这是以天地阴阳应人体。人体有阴阳,三阴三阳六经,三阴三阳互为表里,表里相通,连脏腑,通天地,藏神立形,这才是内经最伟大的贡献。中西融合,首要是生理的融合,是阴阳气化人体,还是结构产生功能?
========================================================
       回复:
       取象比类不是中医的阴阳理论,是建立中医理论的方法。
       阴阳是天为阳,地为阴。天地是一对矛盾。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与秋冬是一对矛盾。
       里为阴,外为阳;里外是一对矛盾。
       头足是一对矛盾。
       人体有阴阳,阳为主要矛盾,阴为次要矛盾。
       三阴三阳六经,三阴三阳互为表里,三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紧密联系表里相通,连脏腑,通天地,即与外界环境的矛盾运动相联系,……
        
     【 中西融合,首要是生理的融合,是阴阳气化人体,还是结构产生功能?】关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脏腑与全国系统的融合,书中都有专题论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06:59
      关于阴阳五行、矛盾论、系统论之间的关系及融合,在书中与详细的论述,篇幅太长,还需在书中仔细阅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2-22 07: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13:41
阴阳五行、系统、矛盾,它们之间的连接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或者说运动着的真实存在的客观 ...

前几年论坛讨论五行问题,搞了个模里模糊,不欢而散;想不到现在说起阴阳,又是七嘴八舌,一片争论。可见这些基础知识对许多人还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这真是中医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2 07:34
先生的很多文字,看上去都是在为这个融合观理论不断“拔高”,但这个融合观理论究竟是什么?看完这两篇帖子,仍是不得要领。如果先生自己搞了那么多年都不能把它用一、两句话至多一段话讲清楚,别人更无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找到个“抓手”,而先生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对中医毫无认识的人,反而是对中医有相当认识甚至是同道专家。如果这些专家门都找不到抓手,他们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当然是你的问题了。

要给大家一个抓手,最直接了当就是说我这理论解决了什么问题,也是现在常说的“问题导向”。先生可能会说,自始至终我不都说了,这解决了中西医“不可通约”的[理论]问题?所以,对所谓“问题导向”,还需得有个共识。这问题导向里的问题,我理解最后要用另一句话去qualify,就是另一句常说的,带给民众(包括中医、西医、病患、甚至医药界)“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融合只是个词儿,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理论[创新]给中西医及病患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

先生罗列了一大堆中医的证与西医所对应的病,不管准确性如何,这本身不是什么融合理论,right?那西医发现的许多病如内分泌、免疫系统、遗传病,更不要说只到了20世纪末才出现的许多病呢?即使先生有办法把它找到中医的证一一对应起来,你如果光把它们罗列出来,恐怕很少人会认为这就构成一个理论。

先生一开始说这融合观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形成一个融合的新理论”,但在先生帖子里所看到的,极其量只是这句话的前半部分,甚至还未包括如上面提到中医理论原来没有的西医部分,融合后的新理论是什么?

如果先生真已“形成一个融合的新理论”,马上就要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新理论对中西医各自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各自又需要做些什么来掌握这新理论?先讲中医:先生自己和一大票倒骑驴追随者一贯信奉阴阳五行是天地至理,既然西医所有东东都可收纳过来,还有什么需要换新的?如果说需要有新理论,首先就要否定自己(听起来有些像“辟邪剑法”);如果说仍旧用阴阳五行,那“新”在什么地方?

然后西医呢?西医对中医的态度大约可分为三派:支持或包容、中立、反对。如果你所做的排比对应只是说明西医有的我中医也有,那无论那一派,都想不出为啥要学习应用你那一套以阴阳五行为主体的“融合新理论”。即使你能找出中医比西医优胜之处,对西医来说,还有一个是否因此值得去改变的根本问题。外国先不说,先生不妨先在中国找到些西医作试点,验证一下所谓新理论对西医的可行性,即使只有一两个数据也算是个开始,总比现在看来纯粹是在画饼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08:19
     要给大家一个抓手,最直接了当就是说我这理论解决了什么问题,
===============================================================

第五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稿件
【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体系

【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体系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08:51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证态理论,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
      “方证统一”是中医的原则,证态概念可以推导出“方态相关”,即西医病理状态与中医方剂相对应,对于临床与药理研究给与理论支撑。
        例如:热实结胸证的诊断,2000多年以来都是中医的难点,争论不休,准确诊断非常困难。在证态理论中,可以借助于西医的上腹部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很快做出诊断,而且能够判断穿孔的大小……,是不是手术适应症。如果穿孔小于2厘米。属于内科保守治疗,这时候可以使用大陷胸汤加减进行治疗,当然还要与西医的抗菌素、胃肠减压……配合使用。西医诊断为急性腹膜炎,如果保守治疗,就可以使用大陷胸汤配合。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每一个证态都具有这样的作用。
       这仅仅只是理论上的讨论,我也只能够做到理论推导,这就是院士们、各级领导不能接受中西医融合观的原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08:57
      最后有个问题就是:这些证态,你自己实际操作过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完全操作过,或者说绝大部分我没有直接操作过。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2 11:1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07:07
第五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稿件【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体系      摘要: ...

临床的任务是诊断与治疗,中医称为辨证论治。诊断是临床实践的第一步,诊断的基本单元,中医称为证,西医是病。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把西医的病解构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就能够实现融合。

——正解。

为什么既往的病证结合方式是错误的?问题就出在这里。西医的病诊断与中医的证诊断,不是一个层面或层次的概念。西医的病,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而中医的证,是独立于病因而存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所以,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无法对应与结合。能够对应与结合的,是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过程或状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2 11:1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2 00:51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证态理论,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 ...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证态理论,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
      “方证统一”是中医的原则,证态概念可以推导出“方态相关”,即西医病理状态与中医方剂相对应,对于临床与药理研究给与理论支撑。

——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对应或结合,一方面,中医的证可以得到西医相应病理过程或状态的客观指标,一方面,西医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可以得到中医相应的治法与方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或手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2 11:2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2 00:51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证态理论,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 ...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证态理论,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

——证态这一概念,个人认为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保留中医证的名称,将其所包含的西医的、客观存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阐释出来,即可以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2 11:27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2 03:2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1 07:07
第五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稿件【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体系      摘要: ...

西医的任何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可以解构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类型,西医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不单单是诊断出什么疾病,而且要求判定是这个疾病的哪一个阶段,什么类型,而医生处理的是这个疾病的某个阶段,某个类型,这就是“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证。

——证与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证,是独立于病因而存在的病理改变(机体形态结构和/或生理功能的异常)。证与病因(外因,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是因与果之关系;证与症状是现象与本质,实体与属性之关系;证与证是病理改变与病理改变之关系,可相兼相并,或互为标本,相互转化。

证可以由外因引起,也可以继发于其它的证(病理改变);一证可由多因引发,一因可引发多证;中医治疗证的原则,是"有是证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治”,并且非常强调既病防变,其治疗的重心,不在于既往的病因,而在于既定的病理结果。

以内伤杂病领域为例,西医的病诊断,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核心在病因,研究分析的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在时间发展轴上的演变转化关系与规律;而中医的辨证,从宏观上去认识分析诸症状与病理改变(证),病理改变与病理改变(证与证),病理改变(证)与诸病因之关系,以病理改变为诊治过程的核心,定病位,定病性,定各种病理过程或状态彼此之间轻重缓急标本转化之关系。从内涵与范围上来讲,辨病是在一定的小范围内(病)去研究分析某些病理过程或状态之间的关系,而辨证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去研究分析诸病理过程或状态之间的关系。在西医病名范围内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之间的关系,其实可以看作是某种特殊条件下存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之间的关系。

如果打个比方,这就有些像经典力学与现代力学之关系。二者都是正确的,现代力学适用范围更宽广,更精确。经典力学主要反映概括的是宏观低速运动条件下的力学规律。


中西医结合理论已获全面性突破,将引领而不是追赶世界医学的发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16:3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2 08:37 编辑

   郑永齐:未来医学必定是中西医融合发展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这里是中国网高端访谈访谈间的现场,非常荣幸我们访谈间邀请到了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郑永齐先生来做客我们的访谈间。据说您的祖籍是中国大陆,您在台湾长大,到美国以后您经历了什么?
        郑博士:我在美国读了博士、博士后,在学术界我的专长是病毒跟肿瘤,我从1980年开始访问中国,几乎每年都来。首先看到了你们的进展,觉得在各方面都相当惊人。中国在生物医学方面实际上也有相当的进展,不过在创新方面还需要努力。主要是创新应当往哪个方面是重点,如果以西方思路的走法,那么你们的现代思路的创新是跟别人一样或者比别人落后,因为这个不是你独特的。
       主持人:作为一个美国华裔,请介绍一下您的学术成就?
         郑博士:在病毒方面我有两个都是原创性的,其中一个是乙肝病毒药品,这个是国内使用最多的。在肿瘤方面,我们实际上在过去十五年花了很多精力正在研究中国古老的配方,1800年前的老方子,现在这个方子已经在美国完成了一、二期试验,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中药不只是发扬以前的东西,更该创新新的用途,所以不做真正深入的研究很难发掘它新的用途。我想国内也在这方面开始重视,所以我经常回到国内,我也是广西省的科技顾问,也是云南省以前的科技顾问,还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顾问,跟他们互相交流也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在您看来,我们要怎么让中医药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且结合我创新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来让我们国际上站稳头角。
       郑博士:中医药是中国多年的经验医学,这个瑰宝实际上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可以变成未来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这一块瑰宝在西方并不被人了解,东方尤其是中国既然是有别人不知道的一些经验和知识,这可能是你发展独特医学的一个捷径。更重要的是,现代西方的医学已经跟东方的医学有一些观念上的融合,这个融合的结果是可能会发展未来的一个医学,这个医学我现在叫的名字就叫WE医学,W代表WEST,E代表EAST,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名字“WE”,就是一起,未来的医学是用来一起发展的。不是谁归到谁,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你就必须知道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的医学,有各方面的挑战,这不是不可以克服的。我今天听到各方面进展都蛮快的,那么我想最重要的中国的医药要想走出世界,最前提的是要在药材品质管理,药材如果不好就没有好中药,没有好中药就没有好中医,没有好中医你怎么走出去,这是最基础的!你们福建山清水秀,好药材有了可能性,所以在这方面可以好好努力,当然也应当考虑到全世界药材方面的好资源。

      WEST(西方),EAST (东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16:36
       郑永齐     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
       出席了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作为嘉宾,是第一场报告会的主持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16:41
        中科院院士陈竺:精准医学理念架起中西医融合桥梁
 新华网福州12月7日电(张婷婷)精准医学理念可促进中医发展及中西医融合,使医学更健康、精准,促进人类健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第四届中医科学大会上提出上述观点。
  陈竺说,治病救人是中西医共同目标。中医有整体观、辨证论治因人施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等理论优势,以及简、便、廉、验的实践优势。而西医则利用还原论的方法,剖析疾病与治疗的机理。但二者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存在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空间。
  “精准医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成为全球医学发展的共识。”陈竺说,精准医学是新兴的结合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路径和方法,是医学发展的方向。精准医学是依托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大数据科学的高层次个体化治疗。发现引起疾病的关键分子和细胞机理是精准医学成功的前提。他表示,中西医结合可为精准医学提供范例,精准医学研究还可发现中医药的新用途。
  对中医药传承发展问题,陈竺认为,中医药传承发展首先要注重典籍的研读,注重治疗效果的记载,注重资源保护;其次,要注重标准化,包括:辩证与辨病的标准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标准化,以及疗效与副作用判定的标准化等;此外,还需要注重物质基础的识别,注重作用机理的阐明。
[责任编辑:郑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16:45
        新华网福州12月8日电(张婷婷)第四届中医科学大会6日在福建平潭举行,作为与会代表嘉宾之一,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杨春波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指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大势所趋,中西医并重发展,既需要做好传承保护,更要注重创新发展。
  杨春波出身中医世家。今年6月份,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30人名单在京公布,杨春波荣获“国医大师”称号,成为福建省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医师。
  杨春波坦言,中医强调整体性,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医疗模式,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而西医则更注重科学研究,通过临床试验等方式对病理进行研究。
  杨春波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特点和优势在临床的主要体现,例如中医“脾胃湿热”理论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特征,依证治病,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对微观病理也有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病是会变的,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病症。”杨春波说,要从整体性角度看待病症的产生,采取中西医融合方式,通过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进行治疗。他强调,促进中西医融合,在保护传承中医理念技术的前提下,更要在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医学属性,促进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创新。
[责任编辑:袁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2 16:47
       新华网专访陈冯富珍: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促进中西医融合
2017-12-07 15:02:4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12月7日电(张婷婷)第四届中医科学大会6日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召开。作为与会代表嘉宾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陈冯富珍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医与西医地位平等,不应该只专注中西医的差异,而是应探讨两者能融合的地方,共同为服务人类健康伟大事业做贡献。

  “当今社会人们的医学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医疗治疗模式正在渐变中,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正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陈冯富珍认为,如何更好地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关键在于拥有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

  陈冯富珍对中国传统医药事业一直很关注,她介绍,自己原本是学习西医,为了做好中医管理工作,开始学习中医,并致力于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如何更好地促进中西医融合?“首先需要突破的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在观念上的壁垒。在很多人看来,中西医二者是批评竞争、相互排斥的关系。只有转换这种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发展。”陈冯富珍说,传统医学以预防为主,可以“治未病”,而现代医学则更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零”治疗,两者的融合应该各取所长。传统医学可以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新的研发思路,现代医学可以以更加严谨科学的方式,为传统医学提供临床数据等。陈冯富珍强调,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了解双方特点,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

  此外,陈冯富珍表示,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例如,屠呦呦研究员受中医古籍文献启发提取了青蒿素,陈竺院士团队在研究白血病方面也采用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这些都是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效。她说,我们应开展多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促进中西医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袁羽]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17-12-22 17:15
好文,陈竺院士的“精准医学”,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中西医融合的方式”,谢谢楼主的转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3 07:10
  大家都在讨论中西医融合,对于融合的方法、融合的结果,融合所要达到的目的,各有所思。未必相同。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3 10:00
Well,从一开始,中医、西医已经是2个客观存在的独立体系,然后再加上中西医结合,这中西医结合本质上是中国人的事,西医即使有个别人有兴趣,也不是西医的主流。如果大家认同这是基本现状,那“中西医融合”这个方向第一要澄清的是与中西医结合是什么关系?是继承它?是取代它?是间接否定它?还是想借此“融入”西方主流?这最后一点,当然肯定不会是提出“以[传统]中医理论(即阴阳五行)为主体”理论的人所想的。但不能否定可能有些人有这种想法。所以大家抄热这个词,却不去定义它是什么意思,目标是什么,确实有些好笑。

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反对中西医结合,对中西医结合的成就视而不见,却把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某些挫折无限放大,这就不是客观的态度。而缺乏客观的态度则是从事研究工作的大忌,不可不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3 14:13
     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是连续的三个阶段。中西医融合产生一个新的医学体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3 16:3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3 08:4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3 06:13
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是连续的三个阶段。中西医融合产生一个新的医学体系。

文字游戏而已,本质上都属于中西医结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3 18:28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结而不合,就是因为他只是运用西医理论与实验解释中医的证或者方剂,只是解释,最终的结论是:中医是正确的。没有自己的原创概念,没有自己的理论构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可以解释什么是热实结胸证,他解释不了热实结胸证与盆腔炎的关系,解释不了热入血室与急性腹膜炎的关系……诸如此类。西医按照西医理论诊断出疾病名称,中医还必须按照阴阳五行、四诊八钢再次对病人进行证的诊断,而且每一个病人都必须如此进行。而中西医结合学派的各位大师们,恰恰又不懂或者不太懂阴阳五行、四诊八钢,尽管他们精练出了青蒿素、黄连素、麻黄素、人参皂甙……而精炼他们的人,恰恰是不懂阴阳五行四诊八钢的人,他们不懂也不会运用青蒿、黄连、麻黄、人参……的四气五味,不会开一个中药处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3 23: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3 10:28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结而不合,就是因为他只是运用西医理论与实验解释中医的证或者方剂,只是解释,最终 ...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结而不合,就是因为他只是运用西医理论与实验解释中医的证或者方剂,只是解释,最终的结论是:中医是正确的。没有自己的原创概念,没有自己的理论构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一一辨证论治本身就是一种诊治模式,与西医辨病论治模式区别而存在(参阅88楼)。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4 05: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3 14:13
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是连续的三个阶段。中西医融合产生一个新的医学体系。

查了一下,去年国务院发表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没见到中西医融合的字样。即使未来的文件中有这样的字眼,我敢肯定,它也决不会是“以[传统]中医理论(即阴阳五行)为主体”的“新”“医学体系”。管它包装成理论还是体系,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中医是用来治病的”这个根本上来,即是说,除非能提供客观真实且可重复的证据,让人们看到它确实能带给无论中西医还是病患“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 想想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有过百万的非洲人民为它背书 一 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主观想象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4 06:14
萧铁 发表于 2017-12-23 21:11
查了一下,去年国务院发表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没见到中西医融合的字样。即使未来 ...

          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3.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4 06:19
萧铁 发表于 2017-12-23 21:11
查了一下,去年国务院发表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没见到中西医融合的字样。即使未来 ...

       谢谢先生能够如此认真地向我提出质疑,如果院士们能够这样,我真是三生有幸。我得到的最高奖赏就是:精神可嘉,潜台词就是:傻的可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4 06:35
        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中医是用来治病的”这个根本上来,即是说,除非能提供客观真实且可重复的证据,让人们看到它确实能带给无论中西医还是病患“实实在在的利益”
==========================================================
        回复:
         中西医融合是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
           这样一个体系的意义何在?不言而喻!但是,人们对此并不感兴趣!
          1      这个体系能不能重复?有没有充足的证据?这些质疑,我用了40多年的时间,写了四本书,就是为了找证据。证据就在四本书里,三本书已经在本论坛全文发表了,先生可以去查看,是不是可重复的证据。
           2     中医、西医、患者能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需要慢慢地说,不知道先生有没有耐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4 06:5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3 22:54 编辑

           2     中医、西医、患者能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需要慢慢地说,不知道先生有没有耐心
        【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其核心就是证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
        上世纪末,40多年的证本质研究失败,在西医那里没有找到“证”的西医诊断指标,在证态理论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证,都具有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的诊断标准的具体指标。中西医结合学派在这一次中西医结合大会上追求建立一个【证的中西医统一的,包含中医与西医的诊断标准】,院士们似乎,隐隐约约的,试图得到了一些灵感;而证态理论体系,已经完成了每一个证的中西医统一的诊断指标。例如: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指标就是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标准与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二者缺一不可。同理治疗的标准评定,治愈、好转、恶化的标准也是中西医统一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4 07:07
        在证态理论体系中,【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自动废除。中医诊断热实结胸证,西医就是急性腹膜炎,反之亦然,只要诊断急性腹膜炎,就是热实结胸证。在这个转换中,有一些细微的差别需要临床经验把关,这对于中西医都是一样的。
        中医医生与西医医生有了共同对话的平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4 07:21
       理论体系是由概念与理论构架构成。理论构架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概念能够在理论构架中流易,才是鲜活的理论。如果概念不能在理论构架内流易(运动、交换),这个理论就是失败的理论,或者说不成立。
       在证态理论体系中 中医的证可以在西医的理论体系中流易,同理西医的病理状态通过证态理论体系到中医理论体系中流易。例如:急性腹膜炎可以引起太阳蓄血证,急性腹膜炎需要与热实结胸证相鉴别;大柴胡汤证、痞证可以演变为急性腹膜炎,而且急性腹膜炎需要与大柴胡汤证、痞证相鉴别,……
        中西医结合不可能做到这些,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原基概念、理论构架,因此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
        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不是可有可无的累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4 07:2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3 23:25 编辑

     
病理状态不仅仅是对于证的西医解释,证态理论体系还有许多内容,相信没有人感兴趣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4 10:13
      以本论坛而言,摆事实讲道理,作用不大。没有哪一个人承认自己不正确,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别人,即就是那些业余爱好者,甚至于纯粹的外行,都敢于挑战经典,断章取义,任意篡改经典,何况我这个无名小卒!可想而知那些院士们怎么能够承认我的书呢?
        所以,我也想通了,自己走自己的路吧。让社会实践检验、时间去检验。也许一文不值。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4 10:34
萧铁 发表于 2017-12-23 10:00
Well,从一开始,中医、西医已经是2个客观存在的独立体系,然后再加上中西医结合,这中西医结合本质上是中 ...

双盲瞎马,胡说八道,中西医结合的确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对中西医学的本质没能深刻了解的幻想。结合的过程教育了人们,中西医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是活生生的人的医理,西医没有理论,只有解剖,西医能让人站起来吗?结合的结果是西医把中医吃掉了,把生命的理论用手术刀割裂了。现在的中医院有几个医师懂中医辨证,有几个中医能治病?比如咳嗽证成年累月治不好,原是不辨阴阳。你知吗?你懂吗?危害中医是危害人民的建康,青蒿素救了非洲人的命,中医的失传又使多少不应失去性命的人没有了命。
  中西医都是人类的医学,应当融合,融合的前提是认识中西医的本质,比如,西医的心为什么跳动?血管的血为什么会流?细胞繁殖的原理是什么?内分泌产生的原因何在?中西医表象的结合是画饼充饥,是水中月,镜中花。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4 11:47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4 04:0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3 23:21
理论体系是由概念与理论构架构成。理论构架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概念能够在理论构架中流易,才 ...

理论体系是由概念与理论构架构成。理论构架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概念能够在理论构架中流易,才是鲜活的理论。如果概念不能在理论构架内流易(运动、交换),这个理论就是失败的理论,或者说不成立。
       在证态理论体系中 中医的证可以在西医的理论体系中流易,同理西医的病理状态通过证态理论体系到中医理论体系中流易。例如:急性腹膜炎可以引起太阳蓄血证,急性腹膜炎需要与热实结胸证相鉴别;大柴胡汤证、痞证可以演变为急性腹膜炎,而且急性腹膜炎需要与大柴胡汤证、痞证相鉴别,……
        中西医结合不可能做到这些,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原基概念、理论构架,因此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

——
一、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体系由西医“病”体系、中医“证”体系、中西医结合临床症状诊治体系(症状为纲,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为目)组成。

二、西医的“病”体系与中医的“证”体系,都是一种临床诊治的理论工具,是为临床诊治病症服务的。

三、沟通联系西医“病”和中医“证”的,是症状。由症状出发,可以通向西医“病”体系或中医“证”体系;或者从西医的“病”出发,某个西医的“病”,通过症状而与中医某个或某些“证”相关联;或者从中医的“证”出发,某个中医的“证”,通过症状而与某个或某些西医的“病”相关联(也有在西医“病”体系中找不到对应关系的,此时的“证”,就具有了一种独立的诊断地位与价值)。

四、在西医的“病”体系中,已和过去的“病”体系有极大的不同。新的“病”体系中,参照了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处理方法,先分为两大类:传染病(流行病)、内伤杂病。在内伤杂病体系中,再参照中医的脏腑气血津液辨证体系,以部位为纲、性质为目,从而打破了西医传统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个新的、类似于中医的分类体系。另外在以部位为纲时,基本循着由局部而整体,由内而外的原则。

五、之所以在第一条中提及现阶段,是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发展,中医的“证”体系有可能会被完全的、有机的融入西医的“病”体系。或者是一部分的“证”,已能够在现有的西医的“病”体系中找到某个或某些相对应的诊断,这部分“证”就会逐渐被现有的“病”名所取代;或者是一部分“证”,其不能在现有的西医的“病”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关系,具有一种独立的诊断地位及价值,这部分的“证”,将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诊断被吸收纳入到西医的“病”体系中。如此一来,中医“证”的诊治体系将有可能会最终消失,而留下的,将是一个渐趋成熟而全面发展的西医的“病”体系。


关于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初步框架及几点补充说明
https://www.baidu.com/link?url=M ... e7d000000035a3f225b

中西医结合新十六字方针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9%D7%D6%B7%BD%D5%EB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4 11:5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4 04:0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4 02:13
以本论坛而言,摆事实讲道理,作用不大。没有哪一个人承认自己不正确,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别人 ...

以本论坛而言,摆事实讲道理,作用不大。没有哪一个人承认自己不正确,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别人……

——不尽然。本论坛还是有不少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俱丰的版主与会员。当然,设想每一个会员都是高水平高素养的专业人士,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与荒谬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4 12:0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4 02:13
以本论坛而言,摆事实讲道理,作用不大。没有哪一个人承认自己不正确,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别人 ...

即就是那些业余爱好者,甚至于纯粹的外行,都敢于挑战经典,断章取义,任意篡改经典,何况我这个无名小卒!可想而知那些院士们怎么能够承认我的书呢?
        所以,我也想通了,自己走自己的路吧。让社会实践检验、时间去检验。也许一文不值。

——院士承认不承认,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院士承认的,未必就是正确的,是真理;院士不承认的,未必就是错误的,不是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会大浪淘沙,淘走那些错误的认识与观点,留下正确的理论与真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