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2 14:53
标题: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2 06:54 编辑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这句话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他同时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请大家讨论,请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2 17:55
“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2 18:0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2 10:04 编辑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络,经,腑、藏,由浅入深发生发展。这是中风的发展规律。张仲景《金匮要略》。
叶天士: “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
有没有矛盾?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3 16:03
营、卫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其生成要通过一系列的脏腑气化活动,如脾胃的消化运输,心脾的气化输布,然后分别营养人体各部,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 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里所谓 “清”和“浊”主要是从功能上的差异而言。“清”是指营气的作用比较柔和,“浊”是指卫气作用的慓悍滑利,无所不到。
“卫主气”,“营主血”,营藏于血,为血中之能量和动力,卫藏于气,为气中能量和动力。卫属阳而营用阴,阳主外而阴主内,故从所处位置而言,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这虽不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说明营和卫在内、外概念上的不同。从作用方面讲,“卫” 有捍卫於外的“保卫“”用;“营”有充盈于内的“营养”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3 16:10
卫气营血在《内经》中,所论多指生理功能和维持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素问•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所谓“卫”者,水谷之悍气;“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译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营”者,水谷之精气、“血”者,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四者都是从营养饮食中来,它们是补充机体所需的一种物质力量。卫是附于气的,营是附于血的,卫气是卫护和调节机体功能和抗邪的作用,营血是营养和补充机体物质的要素。而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则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迸一步引申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区分证候类型,标志病情浅深轻重,概括病机的传变过程,确定治疗方法的依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3 16:1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13 08:20 编辑
“卫主气”,“营主血”,营藏于血,卫藏于气。卫属阳而营用阴,阳主外而阴主内,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能不能推导出:气行脉外,血行脉内。
请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3 16:28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每一个概念都与中医理论中的其他概念发生关联,联系,差之分毫谬之千里。我们对于每一个概念的理解,解释,解读,都必须考虑到与其他概念的关联、联系,每一个概念都不是与其他概念无关的、孤零零存在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06:07
有人说:络是西医的微血管,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孙络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络病是指邪入别络、孙络、浮络、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细小广泛,功能独特,所以一旦邪客络脉则易使气血运行和津液输布失常,主要发生络脉瘀阻、络脉绌急和络虚不荣三种病理变化。叶天士所谓“久病入络”即为络脉瘀血,络脉绌急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收引挛缩,络虚不荣则因络中气虚无力,血行迟滞而停瘀。
与中医理论是否矛盾?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15 11:12
有人说:络是西医的微血管
——基本正确。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15 11:1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15 03:21 编辑
经与络,本来是同一样东西,经脉与络脉,都是脉,脉管,血脉,都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区别只是在于,一个是主干,一个是分枝。
但叶天士老先生这里提出的“初病在经,久病在络”、“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很显然,这里的经与络在概念内涵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这里,经与络已经不再是主干与分枝的关系(都同时运行气血),而是气的通道与血的通道之区别。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理解,这是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区分剥离,“经”(气的通道)与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相对应,“络”(血的通道)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相对应。
并且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在早期或初期阶段,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较灵敏,血液流变学及血管病理改变(如血管硬化)则相对较后些,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初病在经,久病在络”,“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则是比较吻合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改变的一般规律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11:29
先生的见解与吴以岭院士的络病学是一致的。
在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络病学独占鳌头,出尽了风头,大会即心血管分会,都是报告络病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5 11:35
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理解,这是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区分剥离,“经”(气的通道)与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相对应,“络”(血的通道)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相对应。
===================================================
这种理解与经典中医理论是不是矛盾?
叶天士是不是真的把经络分为:经脉与 血脉?是不是对于叶天士的说法做了错误的诠释?按照西医的解剖学做出了错误的诠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7 08:46
叶天士的本意是:经病在前,络病在后;气病在前;血病在后。并没有改变络是经的分支,气血沿着经络运行的基本原则,更没有血在络中流动的意思,也与西医的微血管搭不上边。
络病学则认为:经络(也称为经脉)分为气脉与血脉。吴以岭曾经说过:2000多年以来,中医把经络理解错误了,仅仅把气脉错误的认为是经络,而没有重视血脉,血脉的分支是络脉与孙脉,孙脉是毛细血管网,络脉就是微血管。
我认为:这是断章取义,按照自己的错误理解,按照西方科学的思维读经典,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7 08:49
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7 09:02
牵一发而动全身,推翻了气血不可分离,气血分离,阴阳乃绝,生命就结束了;而且经络理论就要完全被推翻。
而且,微血管与络相等,微血管是指微动脉、微静脉。那么动脉、经脉,大动脉、大静脉是指什么?络病是微血管疾病,是血管壁病变哈市血管内的血液病变,还是二者兼之?大血管病变例如:动脉瘤是络病吗?
络病学与孙洛疾病是什么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17 09:05
络病的辨证论治,就要完全脱离现有的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八纲辨证……而另起炉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17 11:2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17 03:26 编辑
他同时提出“经主气,络主血”……
叶天士的本意是:经病在前,络病在后;气病在前;血病在后。并没有改变络是经的分支,气血沿着经络运行的基本原则……
——不管叶天士老先生的本意是如何,既然提出了“经主气,络主血“”,就已经改变了经(脉)与络(脉)概念的内涵。经(脉)本来是气血运行通道中的主干,变成了单纯气运行的通道;络(脉)本来是气血运行通道的分支,变成了单纯血运行的通道。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12-17 11: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12-17 11: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12-17 16: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08:03
叶天士的本意,有没有"血液循环系统"的意思?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6 11:59
叶天士老先生的本意当然没有“血液循环系统”的意思。但是他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则是把气道道和血通道区分剥离了出来。至于气通道与血通道概念所对应的真实的客观存在具体是什么,这个叶天士老先生处于其所在的历史年代与科学知识水平的条件下,是无法参透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5:1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6 07:20 编辑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很显然,这里的经与络在概念内涵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这里,经与络已经不再是主干与分枝的关系(都同时运行气血),而是气的通道与血的通道之区别。
===============================================================
以上是错误的理解,正确的解释是:“经主气”是指疾病的初期,“络主血”是指疾病的后期”。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这句话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他同时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
张仲景《金匮要略》。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络,经,腑、藏,由浅入深发生发展。这是中风的发展规律。
《伤寒论》六经传变,讲的是先后顺序。
卫气营血,也讲的是先后顺序。《温热论》_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是也;至入于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5:26
叶天士的本意是:经病在前,络病在后;气病在前;血病在后。并没有改变络是经的分支,气血沿着经络运行的基本原则,更没有血在络中流动的意思,也与西医的微血管搭不上边。
络病学则认为:经络(也称为经脉)分为气脉与血脉。吴以岭曾经说过:2000多年以来,中医把经络理解错误了,仅仅把气脉错误的认为是经络,而没有重视血脉,血脉的分支是络脉与孙脉,孙脉是毛细血管网,络脉就是微血管。
我认为:这是断章取义,按照自己的错误理解,按照西方科学的思维读经典,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5:3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6 07:36 编辑
叶天士对于中医理论的贡献
1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2 重视辨舌验齿,充实温病诊断;3 创立胃阴学说;4 肝阳化风说;5 久病入络说。
“久病入络”说散在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并没有系统的论述。当时的背景与语境都不十分清楚,仅就熟知的这几段,不能得出气脉与血脉的论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5:45
当我们看到《络病学》 16页 【 可见《内经》“行气血而营阴阳”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与“气”两种循环途径来实现的,血液运行的通道即“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气”则有相对独立的运行通道,我们认为应当是“经气环流系统”。前者与西医学的血液循环系统基本相同,后者根据气的种种功能,似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相吻合。】【络病学,12页。<内经>的经络是包括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部分组成的。经运行经气,脉(脉管)运行血液。】这两段话,就知道《络病学》按照西医理论为标准,歪曲了《内经》的原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5:49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不可能分别在不同的管道里流动、循环!气血分离则阴阳决绝,生命结束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6 16:11
以上是错误的理解,正确的解释是:“经主气”是指疾病的初期,“络主血”是指疾病的后期”。
一一不敢苟同。这种主观解释的随意性太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6:12
先有结论,后找证据。先打枪,后画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6 16:18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李先生正是如此做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7:24
对于络病学说,我在2012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续》中,已经提出了不同看法,不是现在才提出异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7:28
摘录《中西医融合观续》
络病学认为:“络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从经脉支横别出、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络病学说之络系指广义络脉;从狭义的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络病学第3页)明确指出经气与血液是分离的,各行其道。
络病学认为:“络”有两大功能,一是运行经气,二是运行血液,运行经气的称为经络之络,又称气络;运行血液的称为脉络之络,所以又称血络。运行经气的气络主要将经气输散到各个脏腑形成脏腑之气,如心气、肝气、肺气、肾气、脾胃之气等,从而发挥该脏腑的功能。在气络中运行的经气有着保护人体、传达信息、调节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实际上气络包含了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
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也是血液生成的主要场所,血液从经脉流到络脉,在络脉末端将营养物质输送给人体的器官组织,将代谢后的废物带走,然后又从络脉流入经脉,完成了血液的循环,实现了血液的营养作用。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脉络之络与西医所说的中、小血管,特别是构成微循环的各级微细动、静脉都非常近似。
以上是现在的络病学说,但是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难经本义》),“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日: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真传》。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经脉是不分开的。
既然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不可分离,那么,在什么级别上“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分道扬镳了呢?作者的意图是想把“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与西医理论中,血液是在血管中流动等同起来,以西医为参考系解释经脉与络脉(血管系统),但是这样就违背经络学说的原意,同样,西医也不接受血管系统(经脉与络脉)中流动的气血这种理论。
络病学的作者以西医为参考系,把原本统一的经络分割开来,创造出“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分别同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血液循环系统相对应,把络病学建立在微循环的理论之上,使络病学走进了死胡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6 18:37
叶天士老先生的"经主气,络主血",从字面的解释来看,很显然是说经主气通道,络主血通道,或者说,气通道是经,血通道是络。这应当是原文的原意。至于这种认识与概括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是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事实上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认识,个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共同通道,不可分割,不可剥离。但老先生这里提出的经主气,络主血理论,并不是用来指导针灸临床应用的,而是用来指导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的(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在络在血),这里的经与络,不能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经络,不能等同于经络学说中的经络。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6 18:51
络病学认为:“络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从经脉支横别出、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络病学说之络系指广义络脉;从狭义的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络病学第3页)明确指出经气与血液是分离的,各行其道。
络病学认为:“络”有两大功能,一是运行经气,二是运行血液,运行经气的称为经络之络,又称气络;运行血液的称为脉络之络,所以又称血络。
一一个人能够认同络脉是微血管的说法,因为经络(经脉与络脉)的原意就是血管,其中主干为经,分支为络。但个人不认同机体内同时存在气脉与血脉两套管道体系的说法。经络是气血运行的共同通道,不可分割与剥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21:53
毛细血管
同义词 微血管一般指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capillary)是管径最细,平均约为6~9μm,分布最广的血管。它是连接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血管。
微血管病变就是毛细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与心脏毛细血管心绞痛,可是两回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7 03:00
如果说微血管是指毛细血管的话,那么,说络脉是微血管就不够确切。较妥当的说法:络脉是小微血管,包括小血管,包括毛细血管。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7 03:1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6 19:15 编辑
另,吴以岭先生的络病学理论,这里的经与络概念,分别对应的是经脉(气脉,气通道)与络脉(血脉,血通道)。在这里,络脉的概念(血脉,血通道)是与气脉气通道相对应而存在的,可能不只指小微血管,有时也会泛指涵盖所有的血管(大中小微)。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2-27 06:46
经络好比树根,经主根也,络,侧根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07:12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所组成。
动脉
大动脉分成若干中动脉,中动脉再分成若干小动脉,这样几级分支最后成微动脉。管径随分支由大逐渐变细,大动脉的内径约为25mm左右,微动脉的内径仅为20~30μm。微动脉可再分支为后微动脉。动脉越分枝,其管壁越薄,口径越小,弹性纤维逐渐减少而平滑肌成分增多。
微动脉是指毛细血管前的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起"总闸门"的作用,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其口径决定了微循环的血流量。
微动脉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内缩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压素)等的影响。当交感神经兴奋以及缩血管活性物质在血中浓度增加时,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一方面可以提高动脉血压,另一方面却减少微循环的血流量。
静脉
静脉是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管道。静脉较动脉壁薄而口径大,数量多,亦可分大、中、小三种,管壁也可分外膜、中膜与内膜三层。中层弹性纤维及平滑肌均少,故弹性与收缩性较小。。静脉内有瓣膜,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一般仅能容纳1~2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的内径平均约为8μm,长0.2~4mm,它们互相联系成网状,布满全身,毛细血管总横断面积大于主动脉数百倍。
络,究竟是指哪一级血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07:40
络,究竟是指哪一级血管?哪一种类的血管?络病是指哪一级、哪一种类的血管病变?
中医的络,其中运行的是中医的气血,还是西医的血液?中医的气血与西医的血液是不是一回事?中医治血必理气,四物汤中用川穹就是明证。即就是通心络中,也用了人参与檀香,气血不能分离。中医理论中的络,其中流动的是西医的血液?还是运行的气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08:1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7 00:27 编辑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
吴以岭
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
石家庄
【摘要】
对中医学脉络与西医学血管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回顾中医文献分析了“脉”之概念迁移经络学说形成之前“脉”为“经”之概念在《内经》中“脉”之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经络系统运行血液为主的通道二是一个独立实体脏器———奇恒之腑。据此深入探讨了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必然具有的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在解剖结构上具有同一性。由此而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探讨动脉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血管病变的共性病理环节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并论述相关治疗方药有助于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提高此类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
【关键词】脉,脉络;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共性病理环节;脉络—血管系统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08:1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7 00:32 编辑
经脉系统按其运行气血的不同分为“经气环流系统”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经气环流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经络之络(气络),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脉络之络(脉络),气络与脉络病变则成为络病学两大学科分支。对这两个学科分支及其相互影响的深入研究,对提高难治性疾病的辨证治疗水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将促进络病学学科的发展。在既往研究中基于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及微循环的相关性,提出了“气络-NEI网络”和“脉络—血管系统”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两大学科分支研究启迪了新的思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08:30
吴以岭先生说清楚了:“气络-NEI网络”和“脉络—血管系统”概念,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7 09:38
治血这词含义至少包括活血和补血,川穹按药物分类是活血药不应划为理气药;且四物汤公认是补血方(不应与活血去瘀方混为一谈),故说补血必活血可说得通,但说治血必理气严格来说学理上不严谨,事实上也是不一定。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7 11:02
哈哈!萧铁也倒骑驴呀,欢迎欢迎。不过,你倒骑驴的能耐的确差劲。气行血行,气滞血滞,血行气令。【补血必活血】,咋补?咋活?四物汤当归,川穹是活血,无非让淤滞之血透透气。熟地芍药补血,无非给淤滞之血加点水,故血得活淤滞自散。但是从根本上讲,气血淤滞的原因是寒,所以气得温淤滞自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7 11:2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7 10:43 编辑
中医的络,其中运行的是中医的气血,还是西医的血液?中医的气血与西医的血液是不是一回事?……中医理论中的络,其中流动的是西医的血液?还是运行的气血?
——血是血,气是气。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基本相对应。不存在血液之外的“血”。所谓血虚,与贫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密切相关;所谓血瘀,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血虚证本质讨论整理【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696&extra=
心脉痹阻证[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263&extra=
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与中医祛瘀止血[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45&extra=
活血、破血与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药之关系[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54&extra=
血瘀与瘀血[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339&extra=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2-27 11:2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7 04:00 编辑
气的问题,较复杂些。中医的气,有较多的种类。其中的清气,与氧气密切相关;营气,与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密切相关;宗气,大致相当于含营养物质与氧的动脉血;所谓的经络之气(简称经气),其主要的功能有联系脏腑和传导功能,与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所谓气虚,其病理内涵与低血压、低血糖、血小板减少等病理改变密切相关;所谓气郁气滞,与神经系统生理紊乱失调密切相关;气陷证则与动脉低氧血证密切相关。
中西医结合理解营气、清气、宗气[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84&extra=
中医气的本质【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639&extra=
肝气郁结证[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000&extra=
[原创]气血津液学说——中医的生化学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363&extra=
[原创]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与临床病症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793&extra=
[原创]气血阴阳虚证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364&extra=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7 14:24
萧铁说,你自己将专业学术和意识形态捣成一团浆糊,什么“熟地芍药补血,无非给淤滞之血加点水”,强以不知为知,还把屁股翘得天高,不踹你一脚你是不舒服了,哈哈
------------------------------好呀,你刚刚倒骑驴就要当圣人,你说和血如何和,补血如何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14:55
古籍摘要
川穹-药材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脉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2.《本草汇言》:“芎䓖,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
3.《本草新编》:“川芎……血闭者能通,外感者能散,疗头风其神,止金疮疼痛。此药可君可臣,又可为佐使,但不可单用……倘单用一味以补血,则血动,反有散失之忧。若单用一味以止痛,则痛止,转有暴亡之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16:18
经脉系统按其运行气血的不同分为“经气环流系统”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经气环流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经络之络(气络),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脉络之络(脉络),气络与脉络病变则成为络病学两大学科分支。
==================================================
质疑:
1 神经末梢,没有像毛细血管网状的相互交通!也没有环流、循环的意思!内分泌、免疫也没有。
2 络病学是毛细血管、微血管的病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神经末梢、内分泌、免疫末梢病变是什么,仅仅是末梢神经炎?
3 大中血管的病变属于络病吗?例如:夹层动脉瘤……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7 16:22
萧铁 正义人士有自知之明:知道要改造你超出俺的能力范围
------------------------有自知之明是好事,但你绝对不是正义之士,中医不过是一个治病的渠道,是为人类造福的学术,你却恨之入骨,欲置于死地而后快。你是仇恨人类呀,何来正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16:37
“血虚”与血虚证,不是一个概念,“血虚”是一个病机概念,他可以出现在许许多多中医的疾病中,或者其他证的病机中,例如:中风,风湿痹症,胸痹心痛中……;而血虚证,则是具有相对固定的一组症状体征,有相对应的方剂。
缺铁性贫血与再障,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要点是:
再障: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确切病因尚未明确,(血虚发热)。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伤寒论中的蓄血发黄证)。
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
血虚证,没有出现黄疸,脾大以及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血红蛋白尿;出血和感染的情况。因此,血虚证与缺铁性贫血是一个证态。
把不同类型的贫血与血虚证相比较时,可以看出:缺铁性贫血与血虚证是一个证态;其他种类的贫血属于血虚而不是血虚证。
另外,脾血虚证、肝血虚证、心血虚证与缺铁性贫血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下一本书里要详细论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16:56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有什么不同。
1 中医的血与气是一对阴阳关系;西医的血液就是单纯的血液。
2 血与气不可分离,沿着经络(经脉)运行,血的运行是气推动的(不是心气),气血没有再回到心脏里。
3 脾血虚、肝血虚、心血虚,各有所指。与西医的血液关系甚微。
二者系相同的是:具有自己凝固的红色液体,在功能上也有许多相同。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2-27 17:11
赞成。
在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指导下,对血(同一物)的认识,中西医有不同,西医之血:见形而不见气;中医之血:为形气合一之物,结合人体,中医之见更为合理,更能反映本质。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7 17:21
某甲:“血管里流的是什么?”
某乙:“血,即血液。”
某甲:“不,你不能这样说,只能说血或血液。”
某乙:“为啥?”
某甲:“中医/中国人只有血,没有血液;说血液就是西医。”
某乙:“但我不是说血是血液的简称了吗?”
某甲:“到中西医融合了以后可以这样说,现在不行……”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7 17:23
又或者,到中西医“融合”了以后,既不叫血也不叫血液,叫BLOOD……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18:20
血与血液的功能有什么不同?
血承载着气,承载着神,包含着精微。
血液包含着血浆、血细胞。运载着营养物质、废物,氧气、二氧化碳……,各种激素、酶、免疫球蛋白……,既运输着各种物质,也运输着信息。是信息与物质的运输通道。还是一个免疫器官、内分泌器官。
那个流出来的、能够自己凝固的红色液体,是同一个东东,功能怎么不一样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18:36
中西医融合之后称谓什么?称为:血-血液象态。
血-血液象态的功能是什么?是调控功能中传输系统的载体,承载着气-能量、神-信息、精-物质,即中医的精、气、神,西医的物质、能量、信息。
血-血液象态沿着经络-(调控系统)传输系统象态运行。
心-调控中心象态与经络-传输系统象态,构成了完整的调控象态。
在下一本书里详细讨论。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西医融合观把人体的功能分为三部分:调控功能、代谢功能、生殖功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18:38
南京陈斌
过分强调中西医血液概念的差别性,而忽视其类同性。
=====================================================
相同的那一部分,先生已经说过了,我同意,就不说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7 22:00
萧铁 开历史倒车是倒骑驴们的共同特点,而其中一些不学无术、专搞意识形态代替专业的文痞打手则是其中的邪恶势力,与这些邪恶势力誓不两立的当然是正义人士
-------------------------------------------复兴中医是意识形态吗?你口口声声的【 开历史倒车】,【倒骑驴】,【邪恶势力】难道不是意识形态?你呀,吊死鬼擦粉-------死不要脸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7 22:22
哈哈,瞎马呀瞎马,你可说对了。中医称营血谓之神气。西医称血液是流动。西医只知血流动不知为何流动。中医知气血合一是流动的本质。懂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8:04
吴以岭院士做了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了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的病理机制,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效果。这只能证明中医方剂可以治疗西医的疾病,这些实验与中医理论中的经脉(经络)并没有必然性的关联。因为经络不等于心血管,也不等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也不等于二者之和。
络病包括:血络病、气络病。
血 络病,究竟是指毛细血管病变,还是指血管系统病变,还是心血管系统病变?
气络病,究竟是整个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病、免疫疾病,还是神经干疾病、神经末梢疾病?
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如何运用络病学解释?
牵一发而动全身,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8:10
吴以岭院士做了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了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的病理机制,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效果。通心络是对于这些疾病的全过程有效,还是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类型,某一个病理状态,有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8:23
络病辨证论治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八纲辨证……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是一种独立的辨证论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16:06
其实就是一个血瘀证,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
--------------------------------------------------------------------------------------------
陈可冀的活血化瘀理论、吴以岭的络病理论、赵步长的脑心同治理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他们各自成为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30 19:2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30 11:27 编辑
直接说:通心络……等等中医方剂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科学实验可以证明这些方剂,能够治疗心血管病的依据。
不要拉扯内经、伤寒杂病论……。生出许多麻烦,扯拉不清。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31 06:13
这就是把“中医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扯的”思想落到实处所应具备的思维和心态!期望融合观先生再接再厉,在新的一年里,带动一大票以扯为生的江湖人士和打手帮闲改掉陋习,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新时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31 06:22
“中医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扯的”
===============================================
通心络是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不是用来“扯”经络的。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7-12-31 07:36
误:叶香严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3 11:37
顶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3 14:49
谢谢陈版主,正是这个帖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6 09:55
这个帖子,对于“脑脉说”,有用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