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讨论】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2 04:02
标题: 【讨论】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灵枢·本神第八》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实则。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云:“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金栋按:上述经文是关于五脏虚(不足)实(有余)病证的论述,在对五脏情志(五志——怒喜思悲恐)病证的论述时,疑点有二:
1、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为什么只有肝、心二脏的情志病证而其他三脏没有?
就上述二个疑点,感兴趣者可以发表高论,谢谢!

又,《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有五脏虚实病证的论述,其中只有肝脏论述了五志的表现,即“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如人将捕之”,而其他四脏没有五志方面的论述,为什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2 04:19
情志指七情和五志的情绪变化。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了附五行之推演而变成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七情中忧附悲以配肺,惊附恐以配肾。结果出现肝(怒)、心(喜)、脾(思)各一志,而肺(悲、忧)、肾(恐、惊)各二志的非均匀匹配情况。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07:29
        1     这些五行匹配,与临床实际符合不符合?符合的概率有多大?
         2     这些匹配是由临床实际得出来的,还是完全按照阴阳五行推导出来的?
         3      涉及到取象比类的方法。
         4      中医理论究竟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与2相关联。
         5      神志、情绪的研究,西医是弱项。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07:49
   牵一发而动全身,阴阳五行是分类的标准,还是逻辑推理的工具?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际为依据还是以阴阳五行推理为依据?临床实际与阴阳五行归类出现矛盾的时候,是以临床实际为准还是以阴阳五行为准。阴阳五行与临床实际的关系是什么?
        取象比类怎么样把临床实际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需要多长时间的考验、验证?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08:32
    还请先生赐教,首先谈谈。谢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2 09:07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2 08:32
还请先生赐教,首先谈谈。谢谢。

对于这两个疑问,李先生是否有同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2 15:26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2 15:34 编辑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2 08:32
还请先生赐教,首先谈谈。谢谢。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一样。
恐为肾志,肝气虚为什么出现肾志之恐?观历代《内经》注释,有以五行相生而解者。因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肝气虚而盗母气,从而出现肾志之恐,即子病及母。杨上善《太素》则持此说。

为什么“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因喜为心志,在声为笑,故心气实(神有余)则喜笑不休。
悲为肺志,心气虚则肺金反侮从而出现肺志之悲。此以五行相克(反克、相侮)说来解释。如张志聪《素问集注》则持此说。

这问题就来了:同一内容的肝、心虚证之志的表现,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学说(或相生,或相克)解释推演?抑或临床即是如此?故发此讨论问题。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16:33
   个人看法,请批评。
      1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已经把儒学与佛学融合在一起了。
      2     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根据五行理论,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3     中医学有五志说和七情说之分,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
       七情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称之为七情。“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如是“七情说”与“五志说”便统一了,即怒、喜、思、忧(悲)、恐(惊)。
     4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16:45
    中医学在接受哲学、儒学、佛学中的概念时,根据中医的需要作出了必要的修改,而不是教条的搬用,而且也说明中医学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17:11
        【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是怎么得出来的?
       【  根据五行理论,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我认为,这个结论是由疾病时候的临床表现,反推出来的,即临床上看到了大怒之人伤肝(表现出肝区疼痛等),或者说,大怒伤肝比较多见,反推出肝志为怒,余类推。
          七情,不符合五行规律,怎么办?中医理论家很聪明,没有说七情错误,而是承认五行规律之外的,违背五行规律的客观事实的存在。科学主义者说五行是机械循环论,或者说七情、六腑、十四经脉、奇恒之腑……与五行相矛盾,因此否定五行学说,实际上他们不懂中医理论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理论体系。
         实际上如何科学理论都有例外,没有例外的理论,包罗万象的理论一定是错误的理论,这就是可证伪性。以林奈分类法建立起来的进化论,正是在不同的纲之间存在着例外的过度型,进化论才能够被证实,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17:24
        2、为什么只有肝、心二脏的情志病证而其他三脏没有?

又,《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有五脏虚实病证的论述,其中只有肝脏论述了五志的表现,即“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而其他四脏没有五志方面的论述,为什么?
==============================================
        肝主疏泄。疏泄是指气机的流通运行顺畅,气机贯穿于五脏六腑,即肝调节着五脏六腑的功能,肝气郁结首先影响到肝,而且影响到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
        肝主疏泄,是由肝气郁结反推过来的。肝气郁结的病因正是负性情绪刺激,而不单单是怒。如果这个看法有疑问,我可以把肝主疏泄的演变过程说出来。结合西医的相关理论更能够什么问题。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17:25
   说了这么多话,可能网友都晕了,瞌睡了。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18:1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2 15:26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 ...

     这问题就来了:同一内容的肝、心虚证之志的表现,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学说(或相生,或相克)解释推演?抑或临床即是如此?故发此讨论问题。
============================================
         我对于中医的概念2000多年的演变过程知之甚少,同一个概念或者词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注家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于是相反的解释,这和不同的医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接触的病人不同有关系,与他自己的临床经验有关。 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
       西医这种困惑比比皆是。休克的定义,最早就是血压突然降低;后来是微循环障碍;再后来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不同的学科说法不一,外科强调出血性休克、疼痛性休克;内科强调:水电解质紊乱,心源性休克,休克肺,肠道菌群紊乱等等。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2 18:14
       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3 05:4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3 05:56 编辑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一样。恐为肾志,肝气虚为什么出现肾志之恐?观历代《内经》注释,有以五行相生而解者。因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肝气虚而盗母气,从而出现肾志之恐,即子病及母。杨上善《太素》则持此说。

金栋按:有注家说“怒不及则恐”!然如果不从五行学说来解释“肝气虚则恐”,据经文“肝藏血,血舍魂”,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有恐惧之感,“如人将捕之”,此概为“肝气虚则恐”、“血不足则恐”之因!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3 08:48
        下卷 灵枢篇 本神第七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①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②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③。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恍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④。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注释】
①淫泆离脏:淫,过度,这里指过度放纵。离藏,五脏所藏的血气精神耗散。
②德:天地万物的运化规律,如四季更替、万物盛衰的自然变化。
③死于冬:按五行配属,心属火,冬季为水,而水克火,心气在冬季受克更为虚弱,属于心的病症就会加重,如果不能耐受将会死亡。以下的“死于春”、“死于秋”、“死于夏”也为同理。
④胸盈仰息: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人的生命活动为根本。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属五脏所藏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如果七情过度,使其与内脏分离,那么精气就随之而散失,魂魄不定而飞扬,志意无主而恍乱,思考决断能力丧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究竟是天生的灾难,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人的是“德”(如自然界的气候、日光雨露等),地所赋予人的是“气”(如地面上的物产)。因此,由于天之德下行与地之气上交,阴阳相结合,使万物化生,人才能生存。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男女交媾,两精结合而成的生机,叫做神;随从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从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脱离母体之后,主宰生命活动的,叫做心;心里忆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考虑决定,叫做志;根据志而反复思考,叫做思;思考范围由近及远,叫做虑;通过考虑后而毅然处理,叫做智。
所以聪明的人保养身体,必定是顺从四时节令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暑,不让喜怒过度,注意正常的饮食起居,节制阴阳的偏颇,调剂刚柔的活动。这样,四时不正的邪气也难以侵袭,从而能够获致长寿而不易衰老。
恐惧和思虑太过能损伤心神,神伤而恐惧的情绪时时流露于外。因悲哀太甚,内伤肝脏,能使正气耗竭以至绝灭而死亡。喜乐过度,使神气涣散而不守。忧愁太甚,使气机闭塞不通。大怒以后,能使神识昏迷。恐惧太甚,也使神气散失而不收。
心因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便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
脾因忧愁不解而伤及所藏之意,意伤便会胸膈烦闷,手足无力举动,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春季。
肝因悲哀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魂,魂伤便会狂妄而不能精明,举动失常,同时使人前阴萎缩,筋脉拘挛,两胁不能舒张,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秋季。
肺因喜乐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魄。魄伤便会形成癫狂,语无伦次,皮毛肌肤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肾因大怒不止而伤及所藏的志,志伤便会记忆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转动,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又因恐惧不解而伤精,精伤则骨节酸软痿弱,四肢发冷,精液时时外流。所以说,五脏都主藏精,不能损伤,伤则所藏之精失守而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正气的化源断绝,人无正气则死。
因此,用针治病,应当仔细察看病人的神情与病态,从而了解其精、神、魂、魄、意、志有无得失的情况,如果五脏之精已经耗伤,就不可以妄用针刺治疗。
肝脏主藏血,血中舍魂,肝气虚则易产生恐惧,肝气实则容易发怒。
脾脏主藏营,营中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能运动,五脏缺乏营气而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脾气实则发生腹中胀满,大小便不利。
心脏主藏脉,脉中舍神,心气虚易产生悲感,心气实则喜笑不止。
肺脏主藏气,气中舍魄,肺气虚则发生鼻塞呼吸不利、短气,肺气实则喘促胸满,仰面呼吸。
肾脏主藏精,精中舍志,肾气虚则四肢厥冷,肾气实则小腹作胀。五脏发生病变,必须审察其病状,进一步分析其病症属虚还是属实,然后谨慎地进行调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3 13:0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05:49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 ...

如果再有说——血“不足则悲”者,又当何解释?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3 15:03
        血“不足则悲”者
========================================
        出之何处?请赐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3 15:1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13:00
如果再有说——血“不足则悲”者,又当何解释?

《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恐’作‘悲’。《甲乙经》及《太素》并同。今按《甲乙》作‘慧’。”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3 15:20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3 15:03
血“不足则悲”者
========================================
        出之何处?请赐教。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3 15:28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3 15:33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15:17
《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恐’作‘悲’。《甲乙经》 ...

悲与肝之关系,见于《素问·解精微论》及《灵枢·口问》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3 15:2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3 15:33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15:28
悲与肝之关系,见于《素问·解精微论》。

因目为心之窍,“上液之道也”(《灵枢·口问》),悲哀心动而眼泪出。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3 18:06
本帖最后由 李同宪 于 2017-11-23 18:07 编辑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悲。”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     
【  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悲哀心动而眼泪出。
=======================================================
       肝血不足与血不足不是一回事。肝血虚与血虚也不是一回事。
      【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是不是有误,注解的不正确?我不知道。
      我对于经典与经典的注解之态度是:反复研读经典的原文,看看对于原文的白话解释,独立思考原文的前后关系,语境等。因为注家的水平、时代背景等等我没有能力探求,能够理解的就是懂了,不能理解的不否定,看看在临床上能不能验证,也就是后世人引用的多不多。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3 21:35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3 18:06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悲。”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 ...

《内经》之理论并非皆源于临床,自相矛盾之处也颇多,所以是否能在临床中验证之,明眼人一读便知!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4 00:30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金老师出的题好,试学而答。
  肝通春气,春气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角者阳气触动,篷勃向上。阳气实,其音如号角连天,其志怒而生势。阳气不足则虚,虚则如冬气之音羽,志恐也。
  心通夏气,夏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徵者阳气盛满,志喜而笑。阳气不足其音如角,志怒生悲。


作者: 常其柏    时间: 2017-11-24 07:06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7-11-24 07:08 编辑

四气调神大论实际调神根于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08: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05:49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 ...

还有记载“肝虚则忧”者,是传抄致误还是其他?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4 09:07
      看文章,一定要在原文里理解。同一个词汇,同一句话,同一段短语,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文章里,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在不同的环境下,甚至于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其含义可能大不一样了。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2000多年的发展,著书立说者何止万千,《伤寒论》注家据说1000多家,矛盾百出,很正常,西方科学、西医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中医理论处处矛盾,错误不出,难以理解。中医历史上壮阳派与滋阴派,补脾派与补肾派,伤寒与温病之争……相互斗争,促进了中医学的完善与发展。中西医之争,也是如此。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4 09:13
   我们不能把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个词汇,同一段短语,不加分析的直接对比。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09:45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4 09:07
看文章,一定要在原文里理解。同一个词汇,同一句话,同一段短语,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文章里,在不 ...

好吧!就说这两句话,是同一个语言环境吧!同一个概念吧!论述的是同一个内容吧!即五脏虚实病证的五志表现。应该使用同一个理论体系去推演、来理解吧?实则不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09:5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09:45
好吧!就说这两句话,是同一个语言环境吧!同一个概念吧!论述的是同一个内容吧!即五脏虚实病证的五志表 ...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两句话,以实证而言,皆与本脏之志有关,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以此推演其他三脏实证之志的表现,则“脾实则思,肺实则悲,肾实则恐”,同道认同吗?

以虚证而言,则又不同。为什么?观《内经》注家之解释,或以相生而释,或以相侮而解。即同一个语言环境下、同一个具体内容,然解释却不一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10:4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09:59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两句话,以实证而言,皆与本脏之志有关,即肝在志 ...

以“肝气虚则恐”为例,用五行相生推演,即子病及母,那么应为“心气虚则怒,脾气虚则喜,肺气虚则思,肾气虚则悲”。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4 10:49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1-24 00:30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

萧铁  望文生义的习作  
----------------------哈哈,你不懂了,有文必有义。什么是五音?什么是五志?五音是天体日月运行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别相会五星,日月运行之气同五星运行之气相撞产生的振动引发的高低不同的五种音响。阴阳合化,十干统运,五音应五气而行,“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别小视五音呀,人之生,谷之化,血之流,没有这个五音振动还能存在吗?五行不是推出来的,是自然演化,五音生五志,懂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10:57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4 14:25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09:59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两句话,以实证而言,皆与本脏之志有关,即肝在志 ...

以“心气虚则悲”为例,用五行学说相侮推演,那么其他四脏应为“肝气虚则思,脾气虚则恐,肺气虚则怒,肾气虚则喜”,同道认同吗?临床又是否如此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14:3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10:43
以“肝气虚则恐”为例,用五行相生推演,即子病及母,那么应为“心气虚则怒,脾气虚则喜,肺气虚则思,肾 ...

肝气虚则恐,乃以五行相生推演,即子病及母。如杨上善《太素·卷六·脏腑之一》注:“肾为水脏,主于恐惧,肝为木脏,主怒也。水以生木,故肝子虚者,肾母乘之,故肝虚恐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14:4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10:57
以“心气虚则悲”为例,用五行学说相侮推演,那么其他四脏应为“肝气虚则思,脾气虚则恐,肺气虚则怒,肾 ...

心气虚则悲,乃以五行相侮推演,即金侮心(悲胜喜)。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注:“心在志为喜 在声为笑,故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金气反胜而为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15:55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4 16:08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08:21
还有记载“肝虚则忧”者,是传抄致误还是其他?

经典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有“精气并于肝则忧”之记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15: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08:21
还有记载“肝虚则忧”者,是传抄致误还是其他?

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张大昌及其弟子多个手抄本有“肝虚则忧”之记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4 16:14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1-24 10:49
萧铁  望文生义的习作  
----------------------哈哈,你不懂了,有文必有义。什么是五音?什么是五志? ...

你把天地日月五星再加什么五音五志混在一起搞成一团浆糊就叫懂了?你能不能控制一下插科打诨的表演欲先老老实实当个合格的观众?
--------------------------------------
老师咋教出这样笨的学生?你不懂五运六气,学医是瞎胡混。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4 16:58
本帖最后由 李同宪 于 2017-11-24 17:00 编辑

            肝主疏泄,调理全身的气机,七情异常,皆可作用于肝,心主神,各脏皆有神,有主有次而已。不可绝对化。五行推演,是逻辑推演,未必与临床实际完全一致,应该以临床实际为准。这种情况西医比比皆是。
       我曾经请教著名的生理学教授:内脏,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为什么皮肤只有交感神经?他说:你去问上帝,你的问题只有上帝能够回答。
        医学,不是形式逻辑推理推理出来的,他必须以临床实际为标准。逻辑推理一定要经过临床实际的认可。或者说一切医学理论都是为了解释临床客观实际。把临床实际运用逻辑连接起来,是为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与操作。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1-24 17:15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4 08:58
肝主疏泄,调理全身的气机,七情异常,皆可作用于肝,心主神,各脏皆有神,有主有次而已。不可 ...

我曾经请教著名的生理学教授:内脏,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为什么皮肤只有交感神经?他说:你去问上帝,你的问题只有上帝能够回答。
--------------------
上面这些话乍一听,感到很生硬,但是却是实话。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只能自然而然一切由天定。人对于自然规律,只能认识和运用,而不能改变和制造,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天人相应。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4 17:17
   中医的阴阳气血,只有虚证,没有实证。我们不能为了逻辑的需要,制造出阴阳气血的实证出来。辨证论治从来也没有肝阳实证、肝阴实证……余类推。临床上没有肺血虚、肾血虚这个证,但是,我们现在的中医药大学里,就有人非要抬这个杠,制造一个肺血虚证、肾血虚证。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1-24 17: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15:58
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张大昌及其弟子多个手抄本有“肝虚则忧”之记载。

金栋先生,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有这么一本书书吗?有的话,是陶弘景著的不是?
这书的名字就怪怪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1-24 18:58
llyyjj 发表于 2017-11-24 09:21
金栋先生,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有这么一本书书吗?有的话,是陶弘景著的不是?
这书的名字就 ...

主要内容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以五脏辨证用药的特点,将诸大小补泄方例、外感天行大小六神方,及救急五开窍方,类分五门,各列其中。各方例验案,附以按语,以期明析辩证立法用药根据。由于《辅行诀》独特的理论体系,本书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上均不乏新颖之处,同时展示了陶氏学术的特质风姿。下篇为医论医话,为作者学习研探经方的心得体会和临证见闻随笔,多理事并议,论不空发,兼有案例穿插其间,可开阔思路,启人智慧。


[attach]12811[/attach]

-----------------------------------------------

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读之很有启发性。李老师可以从网上查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22:41
llyyjj 发表于 2017-11-24 17:21
金栋先生,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有这么一本书书吗?有的话,是陶弘景著的不是?
这书的名字就 ...

[attach]12815[/attach]
[attach]12816[/attach]
[attach]1281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22:4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15:58
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张大昌及其弟子多个手抄本有“肝虚则忧”之记载。

有学者考证认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失传的《汤液经法》一书有关,对看《伤寒论》的内容,二书有大致相同内容。据《汉志·方技略》可知,《内经》属医经学派,《汤液经法》属经方学派。

也有学者考证认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伪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22:4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22:44
有学者考证认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失传的《汤液经法》一书有关,对看《伤寒论》的内容,二书有大 ...

《辅行诀》一书理、法、方、药俱备。

观此书,其五脏病证之理,与《内经》有关,如《灵枢·本神》、《灵枢·五邪》及《素问·脏气法时论》等篇,但具体文字有出入。其五脏病证之法,或泻或补,或小或大。其五脏病证之方,或小泻五脏之汤(小泻肝汤、小泻心汤、小泻脾汤、小泻肺汤、小泻肾汤),或大泻五脏之汤(大泻肝汤、大泻心汤等),或小补五脏之汤(小补肝汤、小补心汤等),或大补五脏之汤(大补肝汤、大补心汤等)。每方则有具体药物。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22:47
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以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耳。
——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当代著名学者,中医文献训诂学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说:“《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张大昌、钱超尘主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4 22:48
从《辅行诀》行文体例分析,《辅行诀》辨五脏病证各篇,先引《内经》理论,后引《汤液经》药方,属于融经论与经方为一体的著作模式。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6:45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
    这种命名、分类,只可能出现在解放之后。这么工整的排列,只有出现在辨证论治理论成熟之后才能出现,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解放后的事。
     这本书是不是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写的那本书?无从考证。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 年毁于文革,1965年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无从考证其真伪。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6:46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 年毁于文革,1965年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张大昌、钱超尘及张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范志良1965年抄本内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6:53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这本书已经失传,这本书与《汤液经》药方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直接关系?无从考证。张大昌抄本,范志良抄本来源何处,无从考证。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6:57
      张大昌主编的这本书,肯定是伪书,与《汤液经》药方相去甚远。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7:08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
        这种分类方法,解放前的中医书籍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如果曾经出现过,早已被中医界发现并发扬光大了,也不会出现现代中医界如:王琦编著的中医藏象学以及中医教材。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7:13
        这本书出版于2008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5 08:40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5 07:08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李先生读过《中藏经》和《千金方》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5 09:20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5 07:08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李先生根据什么说解放前没有这种中医书籍出现?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9:25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署华佗所作,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成书年代尚无定论。
     本书医论部分中对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书分3卷(《宋书•艺文志》作“一卷”。另有“二卷”本或“八卷”本,内容相同)。从内容分析,《中藏经》可能成书于北宋。该书载述之地黄煎丸,内有山药(旧名薯蓣,为避英宗名讳而改此名),故知此书当成书于英宗后(1064年以后)。而《中藏经》的书名首见于《宋志》。但清代孙星衍认为:“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亦有人主张,医论与附方部分成书于不同年代。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中藏经卷中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9:26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一     
(肝脏) 62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     
(膽腑) 68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     
(心脏) 157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四     
(小肠腑) 85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下
(脾臟下、热痢七) 103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     
(胃腑) 117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臟) 128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     
(肾臟) 112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     
(膀胱腑) 25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
(消渴淋闭尿血水肿) 78方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9:38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
       这种分类与标题,肯定不是《汤液经》方药中的原文。《千金方》《华氏中藏经》中的脏腑均没有“病证”之说。《汤液经》方药要比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要早得多,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为什么不采用<辅行诀>那么工整的标题?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09:47
       因为,辨证论治以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是解放后的事。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这种工整的分类表述,我在解放前的书籍里没有发现过,当然,我看的中医书籍比较少,如果解放前就有,王琦的中医藏象学,就简单的多了,而且吹捧这本书的人都是中医名家,他们没有人提出过这种分类方法。中医教材出版了十几次 ‘整个中医界的人都知道,没有人提出过这样工整的分类或者标题。
        敬请先生赐教。如果我说错了,我可以改正。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10:16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参考了《汤液经》,可以肯定,传抄的《辅行诀》绝对不是《汤液经》。
       《汤液经》里不会出现以下标题: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5 17:29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一定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伊尹汤液》是其参考书,没有疑问。但是,张大昌的《辅行诀》抄本与《伊尹汤液》恐怕不着边了。
     仅供参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6 09:08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5 17:29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一定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伊尹汤液》是其参考书,没有疑问。但是, ...

据《辅行诀》体例分析,其理论源于《内经》,见于如《灵枢·本神》、《素问·脏气法时论》及《灵枢·五邪》等篇,但具体文字有出入。有学者考证认为,其方剂和药物源于《汤液经法》。怎么能说《辅行诀》与《汤液经》没关系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6 10:01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5 17:29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一定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伊尹汤液》是其参考书,没有疑问。但是, ...

今抄本《辅行诀》有“小阳旦汤”,其主治及药物组成与《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基本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6 10:1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6 10:01
今抄本《辅行诀》有“小阳旦汤”,其主治及药物组成与《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基本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

这说明二者有同源关系!是否同源于《汤液经》?这怎么能说《辅行诀》与《汤液经》“不着边”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6 15: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2 15:26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 ...

以目前中医之临床而言,对于恐惧(惊惕)者,多从“心胆气虚”入手。此乃恐惧者胆小、胆气不足也,心藏神之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6 15:18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6 15:2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6 15:13
以目前中医之临床而言,对于恐惧(惊惕)者,多从“心胆气虚”入手。此乃恐惧者胆小、胆气不足也,心藏神 ...

正如《灵枢·本神》所言“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6 16:15
      下卷 灵枢篇 本神第七
【本章要点】
     一、阐述了广义的“神”,针刺治疗上必须首先掌握人的生命活动情况——“本于神”;在日常养生上,要经常注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调摄精神情志活动,否则可能产生各种病变。
     二、阐述了神、魂、魄、意、志的意义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三、叙述各脏因情志不节的影响所发生的病症,指出要根据虚实的不同征候进行调治。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①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6 16:31
          本神篇,主要是在针灸的时候要注意全身的精神状态,阐述了神、魂、魄、意、志的意义及其与五脏的关系。不是讨论脏腑辨证的寒热虚实,在脏腑辨证中,脏腑之气没有实证,不存在肝气实,心气实……。
        辅行诀,把大旦汤……等等方剂按照【本神】的肝气实、肝气虚……穿插进去,显然,不符合历代中医著作中的脏腑辨证规矩。张大昌的辅行诀一定是造假的,他只是把已经知道的方剂,安插在他自己认为正确的地方,而这恰恰是他造假的证据。可能不是张大昌本人,也许是他拿到的就是伪书。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6 17:05
        伊尹是商代杰出的政治家、烹饪家、医药学家。他将烹调技术与养生相结合,创立食疗方,开后代“药食同源”先河;他创制汤液,提高了药效,标志着方剂的诞生。伊尹被称为中华烹饪鼻祖、中药汤剂创始人等。据考据,《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于相传为伊尹所撰写的《汤液经法》。

            辅行诀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 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6 17:14
本帖最后由 李同宪 于 2017-11-26 17:27 编辑

         伊尹汤液,出之商代,在《内经》之前1000多年,张大昌的【辅行诀】引用的是【内经*本神】的原话,证明【辅行诀】在《内经》之后,所以辅行诀与《伊尹汤液》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6 20:2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4 09:59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两句话,以实证而言,皆与本脏之志有关,即肝在志 ...

以“心气虚则悲”为例,用五行学说相侮推演,那么其他四脏应为“肝气虚则思,脾气虚则恐,肺气虚则怒,肾气虚则喜”,同道认同吗?临床又是否如此呢?
-------------------------------------.肝通春气,“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通夏气,“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通湿气,“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通燥气,“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通冬气,“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心气虚则悲”:心通夏气,夏气虚则为当至未至之春气太过,志怒,悲(忧)克怒。
  “肝气虚则思”:肝通春气,春气虚则为当至未至之冬气太过,志恐,思克恐。
  “脾气虚则恐”:脾通长夏,湿气虚则为当至未至之夏气太过,志喜,恐克喜。
  “肺气虚则怒”:肺通秋气,秋气虚则为当至未至之长夏太过,志思,怒克忧。
  “肾气虚则喜”:肾通冬气,冬气虚则为当至未至之秋气太过,志忧,喜克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7 08:0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6 15:13
以目前中医之临床而言,对于恐惧(惊惕)者,多从“心胆气虚”入手。此乃恐惧者胆小、胆气不足也,心藏神 ...

胆主决断,胆附于肝,“肝气虚则恐”,亦即胆气虚则恐。胆虚则恐惧易惊、胆小怕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1-27 08:28
     现代脏腑辨证中,已经没有肝气虚、肝气实之说,只有肝气郁结证,也没有气实证,只有心、脾、肺、肾四藏的气虚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7 08:5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1-27 08:28
现代脏腑辨证中,已经没有肝气虚、肝气实之说,只有肝气郁结证,也没有气实证,只有心、脾、肺、肾四 ...

“肝气虚则恐”之肝气,应理解为肝脏的功能。肝脏功能不足所出现的症状,即肝之虚证,如肝血不足、肝阴不足证。肝气郁结证,亦即气实证、肝之实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7 09:0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1-27 08:28
现代脏腑辨证中,已经没有肝气虚、肝气实之说,只有肝气郁结证,也没有气实证,只有心、脾、肺、肾四 ...

肝+八纲中的虚实,不就是肝之虚实证吗!肝气,应理解为肝脏的功能,如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藏血等,非专指肝之气、血、阴、阳之肝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7 09:09
一般而言,五脏皆应有气血阴阳,然由于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不同,而气血阴阳或有或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7 09: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7 09:09
一般而言,五脏皆应有气血阴阳,然由于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不同,而气血阴阳或有或无。

五脏之气如肝气、心气、脾气等,应理解为五脏的功能,非专指五脏气血阴阳之气。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7 10:0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7 09:21
五脏之气如肝气、心气、脾气等,应理解为五脏的功能,非专指五脏气血阴阳之气。

说的好,但是五脏的功能是怎样生成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7 10:0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7 09:09
一般而言,五脏皆应有气血阴阳,然由于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不同,而气血阴阳或有或无。

五脏的气血阴阳是什么?生理特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7 10:3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1-27 10:02
说的好,但是五脏的功能是怎样生成的?

以《内经》而言,五脏的功能是源于古代粗浅的解剖知识及比类取象推演而来!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7 10: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7 09:05
肝+八纲中的虚实,不就是肝之虚实证吗!肝气,应理解为肝脏的功能,如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藏血等,非 ...

金先生想的真妙。内经中有八纲吗?中医有单独的肝吗?肝属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阴阳,表里,表里相通。外邪入内,传少阳邪气盛则实证,肝经情志之伤则生内邪,占正气之位,正气夺则虚。“肾藏精,精舍志”,精便是志,志虚便是精虚。气血是谷气,阴阳是经气,是由真气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藏血】是春木之音在脏为怒的表现。怒为号角,鼓动精气,这就是肝气的作用。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7 11:1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7 10:33
以《内经》而言,五脏的功能是源于古代粗浅的解剖知识及比类取象推演而来!

先生错矣。解剖是只解剖五脏?解剖虽粗浅,却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认识生命,以及生命与人体的关系。解剖五脏,能让尸体立起来吗?中医求的是人为什么呼吸,纳谷,情志,精神是什么?怎是比类取象而来?内经是以阴阳应人之象,但不是人之本体。人的本体是三阴三阳,中医是以三阴三阳为体,以阴阳为用。你不读运气,怎知中医之体?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27 11:2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1-27 11:14
先生错矣。解剖是只解剖五脏?解剖虽粗浅,却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认识生命,以及生命与人体的关系。解剖五 ...

运气学部分是《内经》之难点,很多人读不懂,更有其者:否定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1-27 15:5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1-27 08:05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7 02:33
以《内经》而言,五脏的功能是源于古代粗浅的解剖知识及比类取象推演而来!

   《 内经》,是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是把临床实践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上升为以阴阳五行为指导(为参照系)的理论。   
     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1-27 16:01
        五行推演,也必须受到临床实践的检验,那些经过临床实际检验是错误的推演,最终不被后世人接受,而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1-27 16:21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不能作为脏腑辨证的依据。
      《 金匮要略》卷中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心气不足,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7 16:43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1-27 11:26
运气学部分是《内经》之难点,很多人读不懂,更有其者:否定之。

《五运行大论》明确指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阴阳应象而推,是以四时阴阳为根据,推论人体。天地阴阳以象而论是以体而论。天有阴阳六气,是天体运行的表现。地有阴阳五行,是木火土金水生长化收藏。人生天地气交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生化五行六经之体,就是人体阴阳。阴阳是理,是推理,三阴三阳是本体,故六经为体,阴阳为用,是中医理论的坚实基础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