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欲望与养心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1-9 08:51
标题: 欲望与养心
欲望与养心 转载▼
分类: 病人必读

养心在少欲,《内经》明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所谓养心,即是养一身浩然之气,这是养心的至高境界。

我每每读诸葛亮的《诫子书》,都为之精神一振,并充满进取的力量。细绎其言,不仅可用以励志,亦可用于摄生,并有助于大病康复。摄生与康复都需保持一份宁静与淡泊,而不能骄奢淫逸,嗜欲无穷。静以养生,淡可去欲,淡泊则心静,心静则脏腑皆和。大病康复当守淡泊之志,而切忌贪欲无度,反复折腾。​​​​

当前的时代,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灵魂空虚,媒体充斥着财富、奢华、名人等各种报道。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的刺激中,不少人不知道何为真正的人生成就,甚至把成功定义为挣大钱,人们也经常被各种无休止的欲望所折磨而生活得越来越烦躁不安,焦虑痛苦,患得患失,缺乏幸福感。

1、欲过则心乱,心乱则百病由生。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心主神志,人的欲望是心神思虑的产物,人正常的思维意识活动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人生在世,不能无情无欲。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喜过伤心,怒过伤肝,思过伤脾,悲过伤肺,恐过伤肾,忧久则气结,猝惊则气缩。七情必需均衡,否则任何一情太过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六欲一般指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和意欲,六欲亦需各得其宜为好。

从中医来看,情与欲都是心神的活动,心若一动,则情与欲皆动。

俗话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非常明白地阐释了情与欲皆需适度。过度欲望往往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然后会产生怨恨恼怒烦等负面心理。欲火属心之君火,欲火妄动,心神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精气泻,泻则虚,虚则损,损则病。

若物欲诱惑不止,劳心劳神;更纵欲无度,肾精不藏,扰动无名之相火,则精气日耗。肾精亏损,初则或无所病,久则必然眼暗目昏、精神不振,若更感受六淫邪气,邪气又耗肾精,由此健康益损而疾病丛生。

在物质世界里,物质决定意识。对于健康来说,精神影响着形体。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会干扰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进而影响健康。比如,压力大的人易见胃病,即是木郁克土;快乐的人容易健康,是心气和而致脏腑皆和。

现代社会,虚浮无根,人易于动,颇难于静。不知持养,以动为乐。心过动则烦忧惶躁,相火不位;身过动则消耗元气,正虚邪恋。心能静则怡然自安,身能静则元气坚固。养生,就是养元气,让元气不随喜乐而妄动,亦不欲过劳而耗之。如此则能无病而长寿。即使有病之人,按此法养生亦有助于速愈。​​​​

2、养生者,养心为上;养心者,莫善于寡欲。

孙思邈有四少养生歌:“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言少则心气不泄而养心气,事少则肝胆和,食少则脾胃舒畅,睡少则五脏精气内蓄。

不管养生还是治病,先需安心。心安了,疾病会向康复的方向发展;心若不安,药物终是治标。

养心之良药,在于快乐、宽容、淡然,而害心之大敌则在于嫉妒、贪婪、私欲、怨恨、烦恼、忧虑、悲恐等。

静以养心,俭以养德。养心能平衡五脏六腑,而神有所主;养德可培育一身正气,而侈不能移。静者,心之所共,静则神归,神归而气血得和,正不受邪之所侵犯;俭者,德之所宗,俭则寡欲,寡欲则谨身节用,形不被物之所役使。总之,险躁则心扰,嗜欲而德败。故治病之要,在内求自心、将养善德。

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生中遭遇各种磨砺而生命之火持久不熄,是因为心气尚足。一般来说,身体上的疲劳不会累死人,只有当身累导致心累,消耗了心气,才可能心阳暴脱而猝死。因此,预防累死,一定要提前养心安心。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所以,欲望太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

大病康复需尽量减少欲望,欲望少则心神静,心中无所忧惧哀愁,则脏腑气血皆得平和。所以说,无欲则刚,欲多则身伤。​​​​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二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

减欲的方法:多素少荤;多读经典;少食煎炸烧烤等动火之物。佛家有止观法门,既是禅修的法门,也是安心定心的法门。​​​​

3、《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即是讲要少欲,才能元气充盛。就当从“恬淡”和“无为”上下功夫。但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纷嚷嚷的世界,怎么可能隐居名山古刹,只伴佛火蒲团度过此生。故说,真正的养生,是不期无为而自无为,不期恬淡而自恬淡,虽终日忙忙碌碌,但心神安谧,日接绚斓,却淡泊自如。​​​​

《内经》时代的古人,心是内求的,不拘泥于外物,“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因此能创建一套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也才会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界。

今人崇尚外求,虽然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弊端是越求越累,无有止境。

4、佛言:欲望有善、恶、无记三性之分。

所谓无记,是指非善非恶的欲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这是人生存的基本欲望。

当人的基本生存欲望满足后,应当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进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佛家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就是善法欲。

而当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不择手段,无视他人乃至社会的利益,制造有毒食品,污染环境,这样的欲望就属于恶欲。

由欲望的极端扩张而引起的战争,就是为了侵占更多的土地,为了侵占更多的资源,国与国之间战火不熄,使得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当属恶欲的最高范畴。

由此可见,欲望并非都是坏事,也无须视如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欲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经》中就为在家众开示了赚钱及合理支配财富的方法,鼓励在家众通过正当谋生技能去获取财富。

所以,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可学习佛家的思路,努力避免三毒。贪,是执着于物欲;嗔,是对于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的偏执;痴,是迷惑于负面情绪而不能自拔。若心中充满喜悦、宽容、善良等正面情绪,则脏腑必然安和;若心不能解脱,身体亦会受累而生病。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

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欲望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不断变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中,如果不得到克制,就永远无法填满。

当健康还在时,人们渴望房子、车子、权利、声名和金钱,却少有人渴望健康。在死神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总觉得还早。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一切为了发展。但从生命体验来看,保持健康或许更重要。

综上所述,一个人若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也就能掌握健康和幸福。正如嵇康《养生论》所言,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达到这个境界,必然健康。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9 10:28
“综上所述,一个人若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也就能掌握健康和幸福。正如嵇康《养生论》所言,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达到这个境界,必然健康。“
总结得好,赞同!
余以为:人若不能摆脱名利之困扰,便是凡夫俗子,不能得道也!”无为而无不为“,人之大智慧也!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1-9 18:49
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时欲望自然减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养闲人,想消除欲望,不思进取,只能喝西北风。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10 06:18
本帖最后由 李同宪 于 2017-11-10 06:20 编辑

               节制欲望,改造人类自己

          以人为参考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时代即将过去;以自然为参考系,按照自然规律自觉的、有意识的改造人类、改造自然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人与自然互动,相互改造,和谐相处是人类继续生存的根本法则。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欲望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可归结为“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欲望是不足的感觉和追求满足的愿望之间的统一。希望得到超出本能需求的占有就是欲望。欲望满足之后会产生快感或幸福感,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是一种享受或享乐。所以人们永远追求欲望,欲望满足之后还会产生新的欲望,因此,人们永远得不到满足而永远苦恼。“知足者常乐”就是节制欲望而得到快乐。
          欲望是由动物本能进化而来,本能只具有生物学性质,是动物所共有的;欲望不仅具有生物学性质,而且具有心理学性质与社会性质,是人类独有的。欲望对于个体是一种心理现象,对于人类不同群体,欲望具有社会性质。为了满足个体与不同群体的欲望,人类不断的提高、发展生产力制造各种消费品及消费行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争夺消费(消费品及消费行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不间断的进行着各种斗争;欲望的无限膨胀,消费品的无限占有不仅产生了腐败,而且引发了疾病和生态破坏。欲望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果无限制的放纵欲望,其结果是导致人类灭绝,社会发展也就自然结束。我们必须在社会进步与人类灭绝之间进行协调,因为我们不能在社会进步与人类灭绝之间只选择一个,我们必须同时选择社会进步与人类生存、发展,因此只有节制欲望,规范人类的行为,改造人类自己,使我们的欲望在自然规律之内涌动。
        通过放纵欲望引发疾病,说明现代欲望病的预防与中国养生学都是以节制欲望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欲望的发生发展过程、宗教与哲学对欲望的认识,讨论东西方哲学的可融合性,为中西医融合开辟道路。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10 06:27
    建议把这个帖子转移到百家争鸣栏目,以便引起广泛的注意。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1-10 06:47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9 22:18
节制欲望,改造人类自己

          以人为参考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人为本”的人 ...

以人为参考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时代即将过去;以自然为参考系,按照自然规律自觉的、有意识的改造人类、改造自然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人与自然互动,相互改造,和谐相处是人类继续生存的根本法则。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说得好,赞同。纯粹的以人为本,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会损坏自然生态,而且对人类不利!应该提倡人和自然间的和谐。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10 07:14
       一、欲望与疾病
       欲望具有无限膨胀和永不满足的性质,因此,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引起心理失去平衡,就会诱发疾病;为了满足欲望,诱发不良行为,也可以直接致病。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社会-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且现代绝大多数疾病直接或者间接与之有关,据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的最近调查:在本该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70%至80%的人所患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代谢综合征,抑郁综合征,性障碍综合征,癌症,溃疡病,口腔疾病等与社会心理因素具有更密切的关系,都是放纵欲望的结果。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10 07:19
           小结:放纵欲望引发不良行成为疾病的重要原因,其关系见下表:
放纵欲望        不良行为                                疾  病
食  欲        美食、暴食、过食、偏食        代谢综合征  牙颌系统退化  肿瘤
安  逸        不运动、不劳动                        代谢综合征
性  欲        不洁性交 、放纵性欲           性病、性功能障碍
权  欲        心理失衡、压力过大、
钱  欲       酗酒、网瘾、吸毒、吸烟         精神障碍、性功能障碍、肿瘤、代谢综合征、溃疡病
名  欲       
        欲望与欲望之间构成复杂的关系,精神障碍又是其它欲望病的总根源,各个欲望病之间也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网络。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