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讨论】经典理论探讨:中风病风中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6 22:42
标题: 【讨论】经典理论探讨:中风病风中哪里?
【讨论】经典理论探讨:中风病风中哪里?
本论坛有一个帖子——理论是要能指导实践的,是否如此呢?下面就“百草居”论坛曾有一个讨论帖子——中风病风中哪里?来说明理论是否完全能指导临床实践!请感兴趣之同道发表高论,谢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有人认为我只会考证《内经》,就此河间金栋愿与同道交流探讨一下临床的这个具体病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6 22:47
下面例举二家对“中风病”的权威说法:
1、目前中医权威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概念:“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2、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将“中风”列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证),即脑中风病: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疾速,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6 22:5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0-26 22:52 编辑
【原创】中风小识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关键词:中风;中风病;风邪;非风
中,音众(zhong),被击打、受伤害之义。风,指风邪,外感六淫之一,有时又泛指外感病邪,即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变化。
中风之义有二:⑴指中风病,即脑中风(急性脑血管病);⑵指由于人体正气虚弱,感受风邪所引起的病证。如感冒,又称伤风、冒风、受风,《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证”,痹证之行痹(《素问·痹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历节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及偏枯(《素问•风论》:“风之伤人……或为偏枯。”)与偏风(《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五脏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等病证。
目前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将“中风”列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证),即脑中风病。说道:“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疾速,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
经查阅历代医学文献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即由感受风邪所引的感冒、痹证、历节病等病证,未命名为“中风”,却由未感受风邪的急性脑血管病命名为“中风”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风病证的内容,虽始见于《内经》,但其“中风”病名则始于汉代张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该篇说道“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并创“络脉空虚”,外邪(风、寒)入中论。
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半身不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内经》称为偏枯,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此即“气虚(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阻滞不通→肢体失养→偏枯”轴系,实为中风病的病名来源。因为《内经》、《金匮要略》都是经典著作,所以此后隋、唐、宋时期之医家皆宗之,而很少有质疑者。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风候》云:“中风者,风气之中于人也”、《风偏枯候》云:“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志不乱是也”等,其他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四》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皆强调外受风邪,而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即在唐宋以前,中风病是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所谓中风,是指“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已,其发病原理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也。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张元素认为是热,刘完素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而王履则提出“真中风”与“类中风”。其在《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道:“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则明确指出中风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其在《景岳全书·非风》说道:“非风一症,即世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目前中医权威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概念:“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中风病的病变部位在脑-“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即脑中风,是风中于脑吗?显然不是,中风病与外风无关,即与真中“风”邪无关。
由上可知,中风之病名,并非由于“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取象比类而命名的,乃是以“正气不足,外受风邪”之中风而得名,但时至今日之中风病,并非中风而罹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08:09
一般认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为(临床)实践服务。读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则会发现,有时并非完全如此。如临床常见的一个病证——中风病,其主要表现是半身不遂(偏枯),经典理论认为是由于外受风邪,风中经络、脏腑,“中风使然”,临床是否如此?这个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一千多年,后被临床医生否定。
就上述理论,同道怎么看?请发表高论。谢谢!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7 08:15
机械唯物论认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正确,实践才能正确,理论错误,实践一定错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08:21
现在又有谁会认为偏枯、半身不遂是由“中风”、感受“风”邪引起的呢!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7 08:36
唯心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形式逻辑推理,来源于数学模型,理论必须符合数学、逻辑的规律。
西方科学认为: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与形式逻辑。实践与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科学实验与形式逻辑才能揭示真理,才能建立起正确(科学)的理论。在医学领域里,临床实际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动物实验结果才是正确的,症状是不可信的,只有各种检验数字是可信的。即西医理论不需要临床实际经验,也不需要临床实践检验是否正确。西医理论对于临床具有觉得的指导作用,不可怀疑,不可质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08:58
经典理论(传统观点)认为,中风病是外“风”或中经络、或中脏腑所致,近代医家参以西说则认为是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如果不参以西说,中风病之病因、病位是否永远模糊下去?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7 09:00
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建立理论,“风”既是病因又是病机以及临床表现的特点。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中医理论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逐步完善的,而且是实事求是的,具有临床实践支持的。脑中风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寒冷、冬秋季节有因果关系,这是古代先哲首先从临床经验、临床实践中得到的认识。随着医学知识的增长,积累,发现这个观点不能解决新发现的临床事实,于是就有了“内风”的概念出现。
外邪,风寒署湿燥火,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出现了内寒、内火、内湿、内燥、内风。除了外界的风寒可以诱发中风之外,内风也只其病、病机以及临床特点。并没有完全否定外邪的作用。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7 09:09
【 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这种概念直接对接,导致错误。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脑中风的病机是痰浊与瘀血。不是【 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09:17
就痰浊与瘀血之病机,历代医家已提及。如朱丹溪主痰,王清任主瘀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09:19
虽有此说,然皆不完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09:42
痰浊与中风病的关系,经典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偏枯……肥贵人则高梁(膏粱)之疾也”。膏粱之变,助湿生痰,而“肥贵人”又多痰湿,经典虽有此说,而终以“中风”名之。至金元时期朱丹溪明确提出中风病与痰(湿)有关,从而有主痰之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09:46
朱丹溪《丹溪心法·论中风》说:“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09:48
参以西说,痰浊与瘀血即动脉硬化、高血粘状态。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7 10:28
西医理论也是一样的,先有临床实践,临床经验,形成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当临床实践发现的事实与理论发生矛盾的时候,或者不能完全解释的时候,就要产生新的理论,如此反复,理论逐渐完善。就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10:30
中风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
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
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
病位在脑,涉及到心、肝、肾。
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为肝风、痰火和瘀血。
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新世纪高校二版教材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
上述所说,是否完善?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7-10-27 12:13
治疗中风的药物,钩藤,僵蚕,全蝎,蜈蚣,这些特型类的药物,它们既不是祛痰,也不是补血,而是祛内风了;因为所说的病因,痰,热,血瘀是导致内风的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7-10-27 12:19
这个内风症的表现主要表现是肢体颤抖, 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是正气不能循行正常的脉道所导致,那么原来的病因的痰,瘀血,热等病因,一定是把脉道内的正气给赶出去了,浊阴占位,才形成这种颓废不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15:48
以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即17楼)比较,痰浊与瘀血是病理因素,并非病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16:15
肝风内动难道不是内风吗?有道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而“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素问·调经论》)及“善怒者名曰煎厥”(《素问·脉解》)等所谓诸“厥”,不正是气机逆乱,上冲于脑而引起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脑中风病吗!怎么不是内风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7 16:26
所以近代医家如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认为,中风病之发生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气机逆乱,血随气逆,上冲于脑所致。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0-27 17:47
中风病之发生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气机逆乱,血随气逆,上冲于脑所致。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脑出血一类的中风病人身上。对于缺血性脑中风,特别是由于诊断设备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多轻微的中风病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以单独的头昏晕为主要表现,经CT、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大多没有神经系统病变及临床症状(口眼歪斜,手脚偏瘫、痉挛),临床治疗有时多单纯应用活血或加以补气一类药物(有血压高降压,血脂高降脂),即可取效,很少需要用到熄风类药物。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0-27 17:50
中风病之发生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气机逆乱,血随气逆,上冲于脑所致。
——中医的肝,不单是肝脏,也包涵了情绪中枢-下丘脑-植物神经轴生理功能。情绪不畅抑郁,中医谓之肝气郁结;血压高出现头痛昏、面红等症,中医谓之肝阳上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肢体震颤,中医谓之肝风内动。
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病理本质[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255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7 21:13
本帖内容不错,值得大家认真讨论。就是标题要说明一下。中风病风中哪里?风中哪里,显然已经定性“风”是病因了。
看大家现在发言,都不把风当成病因,和“风中哪里”就脱节了。现在要讨论中风病,
如果讨论病因,标题可以说:中风病的病因是不是风邪?
如果要讨论病机,标题可以说:中风病的病机是什么?
如果要讨论定义,标题可以说:中风病的“风”是什么意思?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7-10-28 05:12
金先生应该把肝阳上亢与肝风内动分开描述才清析,而不是混在一起谈。 肝阳上亢只是导致风动的原因之一。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06:44
机械唯物论的单因果关系,不能深刻理解中医理论,往往错误理解。风寒署湿燥火,机械唯物论按照形式逻辑把他们当做“西医的”病因看,而中医的取象比类则把“风“既看做病因,又是病机特点,还是疾病的发病特点,甚至于在治疗方面也考虑到”风“的特性。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06:50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或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气郁化火,肝火炽盛,耗伤肝阴,发展为阴虚阳亢而成。因肝肾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肾阴虚,最易引起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的病理特点为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上盛则为阳气亢逆,属标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下虚为肝阴虚,属本病,表现为腰膝酸软、足痿无力等。
肝阳上亢之阳亢与肝火上炎之气火上逆相似,但属虚候,与阴虚并见,而肝火上炎是但实无虚。故中医学认为,郁而不舒为肝气,浮而亢逆为肝阳(肝阳上亢),气郁化火为肝火(肝火上炎)。
肝风内动:肝风内动属于内风范畴,多是肝脏阴阳气血失调,发展至极期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以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特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之分。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
1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因邪热炽盛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发病急骤,多在里热、实火情况下出现,常见于温热病邪人营血阶段,或某些发热性疾病的极期,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为其临床特征。
2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系肝阴不足,肝阳失去制约,阳亢无制,妄自升动而致。其病理变化多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候,继之出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筋惕肉困等,甚则昏仆、偏瘫,发为中风。
3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一般是在血虚基础上发生的,阴血不足症状比较明显,风胜则动之表现轻微,或仅见于肌表,如皮肤瘙痒、手足发麻等,少有抽搐现象。
4 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是在温热病末期:病人下焦肝肾阴血不足所致,以手足蠕动、心中儋儋大动为特征。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06:57
本帖最后由 李同宪 于 2017-10-28 07:01 编辑
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中风)
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中医理论中风与“脑”无关,治疗中风的方剂,没有一个是治疗“脑”的,中药里也没有一味中药是治疗“脑”的。把中医的脑与西医的脑(中枢神经系统)不加区别的混为一谈,是对中医理论的错误理解,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8 08:47
中医无“脑”之说,那是从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医也当与时俱进,中医无“脑”之说已成为过去,近代医家(晚清及民国)参以西说,主张中西汇通,所以认为中风即是“脑”中风,即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气血并逆,上冲于脑。
目前,高校教材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将中风病[病因病机]归纳如下: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神窍指哪?不就是大脑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8 09:08
经典理论(传统观点)认为,中风病是外风中经络与脏腑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唐宋以后医家认为中风病与外风无关,而近代医家(晚清及民国)参以西说认为是肝阳化风,气血并逆上冲于脑所致。
综合本人上述诸观点,本人认为,中风病不单纯是外风中哪里,而是病位在脑,与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湿痰、风痰)、气(气滞、气逆)、瘀(血瘀或瘀血)等皆有关系。高校教材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论之甚详,亦较客观、合理,感兴趣这可参看原著作,在此我就不抄书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8 09:17
据医史文献记载及临床观察,对中风病这个具体病证而言,有时经典理论并非完全能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10:04
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中医理论中风与“脑”无关,治疗中风的方剂,没有一个是治疗“脑”的,中药里也没有一味中药是治疗“脑”的。把中医的脑与西医的脑(中枢神经系统)不加区别的混为一谈,是对中医理论的错误理解,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中医理论要发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在治疗病人的时候起作用。用中药方剂治疗中风,用哪个方剂?哪一味中药是治疗“脑”的?不管解剖生理上的天花乱坠,如何进步……不能够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枉然。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8 11:01
只要能治中风,肯定都是治脑的,不管中医讲不讲脑,他对中风有效,就是对脑起作用。
中医治病,肯定要落实在脏器上,尽管中医可能不知道这个脏器。
假设有一个人,他不知道饭吃了是进了胃里了,他也不知道有胃这么个器官,可是,他吃的饭肯定也是进胃了,不会进膀胱。
中医不管知道不知道有脑这个东西,但中医治疗中风有效,就是对脑起作用了,中医又不是巫术,也不是靠大仙治病。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13:08
说的天花乱坠,不顶用。具体说说,哪个方剂,那一味中药治疗西医的脑?不要说未来,不要说假如,不要比例子。具体说说,哪个方剂,那一味中药治疗西医的脑?如果说不出来请用医学语言交流。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13:09
说的天花乱坠,不顶用,要能够指导中医药的使用。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8 16:50
中医治脑病的方剂,您真的不知道还是故意抬杠?
治中风、治神志的方剂,大部分是治西医脑病的,您装的不知道吧。
治外风的续命汤类、再造丸类,治内风的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等等,治热病的三宝,这些都是教材里的普通方剂,其他书籍和医生个人经验,新药、新剂型的就不用说了。
这些都是治脑病的,有的是专治有的是兼治,您真的不知道?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8 16:54
不管中医知道不知道脑和脑病,他治了,有效了,就是对脑起作用了。具体什么成分、通过什么途径、其中涉及生理、病理、药理的内容是什么,这是后人慢慢研究的事,研究出来一个,就是发掘出来一个了。发掘出来,再想办法提高。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8 17:19
把中医的脑与西医的脑(中枢神经系统)不加区别的混为一谈
----------------------------------
您把中医的脑、西医的脑分别讲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8 17:27
如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等是治脑的吧!怎么会没有?是个临床大夫都知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8 17:30
醒脑开窍,治脑吗?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0-28 19:37
【中风】
“风”指“内风”。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又称“卒中”,即“急骤的风证”之意。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嗜食肥甘厚味,痰热内壅而化风;或气血亏损而生虚风;或本内虚耐骤然感受外来的风邪等等。
古籍中按其症状分类中风和真中风两种。
“类中风”:卒倒、昏迷、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言语障碍等,按病情轻重又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以中络最轻,中脏最重。除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病外,世包括了脑实质及脑神经的一些病症。
“真中风”除有类中风的症状外,初起即有发热恶风寒等症状。实际上,发热也常是脑血管疾病本身的症状之一,故此说的鉴别意义不大。
另一说认为,类中风只是暂时的知觉丧失,醒后无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等症,系指“气厥”、“食厥”、“血厥”一类疾病而言。以上两说只作了解古医籍的参考。
“风”指“外风”。即外感风邪的病症,症见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伤寒论》)。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21:59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种之一,对脑卒中防治已经引起国际卫生界的高度重视。石学敏院士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针灸、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1972年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简称醒法)治疗脑卒中新理论。近40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临床观察研究、基础研究使“醒法”不断完善。1995年以针灸、中药为核心的脑卒中综合诊疗体系(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基本形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脑卒中和醒脑开窍的相关理论,是“醒法”的一部专著,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
=======================================================
开窍醒脑,如同黄连素、麻黄素、青蒿素……一样,已经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8 22:09
读读历代方书如《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和《和济局方》等,就会发现,有时中医治病不一定必须辨证!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22:09
中医的脑与西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脏;中医的心与小肠相表里,西医的心脏与小肠也是相表里……等同吗?
醒脑开窍,中医有七窍,开哪一窍?哪一位知道,请不吝赐教。中医是不是有神窍的说法?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8 22:12
古代中医,受五行学说影响,形成了脏腑学说的五脏框架,当时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很大局限性。现代中医把中医治中风、治心神的方法用在脑病上,挣脱了五行五脏的束缚,这是中医难得的一大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虽然这几十年没有进步,但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和疗效有很大提高,带动了中医脑的认识的发展,这是难得的一大进步,而且,这个进步是在西医帮助下取得的。
在另外的帖子里,我说过,中医近几十年的进步,全部是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也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帮助下取得的。哪位不同意,请来辩论。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8 22:16
如果说治疗脑中风,西医,印度医学,中西医结合等都有自己的办法。中医诊断治疗脑中风,有自己的辨证论治体系。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8 22:16
神窍,之心神,不在七窍之内。七窍是五官。您是不是以为中医只认头上的七个窟窿?
中医还有毛窍呢,谁知道多少个,没空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8 22:36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脑为元神之府。”神之窍,脑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8 22:54
李时珍那个时代,西说尚未入,“脑为元神之府”当是纯中医的术语吧!元神是什么?元者首也,按现代理解,元神不就是高级神经中枢吗!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9 06:3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正是利玛窦在中国讲授西医的时代。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9 06:42
脑卒中、脑中风都是现代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创造出来的四不像,其本质就是肝风内动,而不是脑风内动。在这里西医的脑包括小脑,其本质就是肝。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9 06:55
肝风内动:肝风内动属于内风范畴,多是肝阴阳气血失调,发展至极期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以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特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之分。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因邪热炽盛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发病急骤,多在里热、实火情况下出现,常见于温热病邪人营血阶段,或某些发热性疾病的极期,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为其临床特征。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系肝阴不足,肝阳失去制约,阳亢无制,妄自升动而致。其病理变化多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候,继之出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筋惕肉困等,甚则昏仆、偏瘫,发为中风。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一般是在血虚基础上发生的,阴血不足症状比较明显,风胜则动之表现轻微,或仅见于肌表,如皮肤瘙痒、手足发麻等,少有抽搐现象。
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是在温热病末期:病人下焦肝肾阴血不足所致,以手足蠕动、心中儋儋大动为特征。
总之,肝风内动,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
是肝风内动,不是脑风内动!还是老老实实把中医理论学习好吧!西医脑的本质是中医的肝。没有异议吧。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是治疗肝风内动的三宝。还有神犀丹,等等。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9 06:56
治疗法则: 清热凉肝熄风。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羚角钩藤汤:羚羊角粉0.3~0.6克(冲服)、桑叶10克、贝母12克、鲜生地15克、钩藤10克、菊花10克、茯神木1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4克、淡竹茹15克。本方适用于邪热陷入血分所致的动风证。亦可加减变化,应用于各种热极动风者。
(2)白虎汤加味:生石膏30克(研)、知母15克、白粳米15克、生甘草15克、羚羊角12克、钩藤12克。本方适宜于阳明气分热盛而致动风者。
(3)调味承气汤加味:生大黄10~15克、芒硝10~15克(后下)、羚羊角粉0.3~0.6克(冲服)、钩藤l0~15克;菊花15克、僵蚕l0克,本方适用于阳明有形热结而致的动风证。
(4)清营汤加味:犀角粉0.3~0.5克(冲服);生地15克、党参10克、竹叶心6克、麦冬10克、丹参10克、黄连5克、银花10克、连翘12克、羚羊角粉0.3~0.5克、丹皮15克、钩藤10~15克。本方适用温热邪气内陷入营,耗损营阴而致的动风者。(5)清瘟败毒饮:用法同前。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毫升,分2次服,日1~2剂。2.加减变化:若为热入心包而动风者,可用紫雪丹与清营汤同服,或与羚角钩藤汤同服;若方(2)、(4)证中兼腑实便秘,可酌情加入生大黄12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08:52
虽如此,但查阅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书目,没有证据证明李时珍说的“脑为元神之府”是受利玛窦西说的影响。而《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及《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难道李时珍不是受此经典理论的影响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09:28
《本草纲目》1578年封笔,利玛窦1582年以后才至中国传教,从时间上来说,李时珍《本草纲目》怎么会受利玛窦的影响呢?这种附会西说的想法是否太牵强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09:44
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一词,见于《本草纲目·辛夷》条下。从条文中当时的语言环境分析,皆是中医脏腑、经络等纯中医术语,与西说无关。而“元神”一词,并非源于解剖,或是道家名词。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29 09:59
元神是道家练功名词,有的医家也练功。引用完全可理解。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9 10:05
您这个假设有点道理,不过要证明,就是考证。本来金栋先生就是擅长考证的,这个您提出来得您考证。
得考证这么几个问题;
1,利玛窦来中国时,西方的生理学对大脑认识到了什么程度?这是西医史的内容,您估计清楚吧?我不知道。
2,利玛窦到这个传授西医知识,是讲课还是出版著作?
3,李时珍在著《本草纲目》之时,有没有机会听利玛窦讲课或者学习利玛窦的著作。
如果这三条能落实的话,您的假设就有了间接证据。当然,如有直接证据,这三条不说也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10:06
元神虽是道家(教)术语,内丹家(或气功)修炼名词,然与“脑为元神之府”之义迥异!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9 10:31
是肝风内动,不是脑风内动!还是老老实实把中医理论学习好吧!西医脑的本质是中医的肝。没有异议吧。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是治疗肝风内动的三宝。还有神犀丹,等等。
----------------------------------------------
这不废话吗?您觉得哪一个问题没学好,指出来吧,只要您能指出来。
中医的所有辨证论治内容都在五脏范围,五脏又不是单指五个器官。
本帖讲到脑的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在现代对传统五脏辨证的发展,不应该发展吗?
还有,“西医脑的本质是中医的肝”。这句话不全面,应该是肝和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10:33
李先生说“西医脑的本质就是中医的肝,没有异议吧”——有异议!怎么会没异议呢?
比如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与肾有关系吧?心藏神而主神志,与心有关系吧?脑的功能与五脏皆有关系,故有“五神脏”之称。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脑之功能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9 10:37
道家、佛家的词汇、概念引入中医是常有的事,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也是外来的。古代中医没有纯中医、铁杆中医一说,一直到民国年,大家还热衷于中西医汇通呢,偏偏就这几年,中医界攻击中西医结合,提倡纯中医,提倡文化中医,这些人是中医不倒不甘心。这些提法是最厉害的反中医。
不是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10:54
本人主业是临床,考证只是爱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9 1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9 11: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9 11: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13:53
李先生说“第一条 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14:10
中医怎么会无“脑”?中医经典《素问·五脏别论》明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脑属奇恒之府之一,位居颅内,为髓之海。读《内经》则会发现,脑之功能只不过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而已!故五脏有“五神脏”之称,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9 14:32
读经典《内经》和《金匮要略》可知,中风病是以病因命名的疾病,即“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唐宋以前之医籍记载,中风病之风是外风。唐宋以后医家认为,中风病与外风无关。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有关。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9 17:16
经典 中医理论中的脑,属于奇恒之腑,与西医的中枢神经系统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且都是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的产物,先生的标题【经典理论探讨】只能是奇恒之腑中的脑。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9 17:27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遍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在这一时期,张景岳(1563-1640)的著作《类经》中所列藏象专篇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1615-1694年),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此后藏象学说不断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9 17:44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
错误在于:【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直犯冲脑,是冲到奇恒之腑的脑,还是冲到中枢神经里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请问奇恒之腑中的脑,哪里来的脑脉?中医的气血怎么能够冲到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中枢神经系统里哪来的脑脉?西医病理学中也没有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脑脉痹阻】,【血溢脑脉之外】的细胞学表现!
脑脉,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这个概念,而且作者没有给脑脉作出定义。脑脉是什么东东??哪位先生下一个定义,而且得到医学界的承认。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9 17:54
还有一个心脉痹阻。心脉的定义是什么?中医的心上面哪里来的脉?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29 23:55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7-10-29 23:58 编辑
心脉痹阻,是中医接受了西医理念提出来的中医病机。
心痛、胸痹,中医临床上发现了活血化瘀有效,结合西医冠心病的病理,把瘀血部位定在“心脉”。这可以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小小进步。可以就此争论。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瘀血,他误认为胸中积有血液,而且会瘀滞,现代中医结合西医理论,把胸中瘀血明确为心脉瘀阻。
中医认为经络遍布全身,遍络各脏腑,起码手少阴心经要经过心脏吧?只不过没有西医解剖的详细,不能说心上无脉。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30 00:01
这个问题,是本帖重点应该讨论的问题。
病因、外风,这些词汇,在张仲景著作里没有,我们解读作古人认为外风是病因,会不会是我们理解错了?
这个我们,指所有古今提出‘’外风”概念的中医。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30 05:49
心脉、脑脉的定义是什么?直接说冠状动脉、颈内动脉,何必羞羞哒哒,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定义的概念,忽悠啊。
痹阻的定义是什么?直接说动脉硬化或者动脉粥样硬化,何必呢。忽悠。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30 05:54
中医的气血怎么样到了冠状动脉、脑动脉中的?怎么痹阻的?请先生描述一下在显微镜下心脉痹阻的景象。
继续忽悠。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30 06:03
吴以岭先生比你们聪明,他说所有的中医人把经络理解错了,吴以岭的定义是:脉络是血管,他的络病学就是微动脉。“经”是什么,他不说。
所以,吴以岭成了院士。
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一个概念,这个理论体系就要整体崩溃。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0-30 06:4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0-29 22:57 编辑
症状是现象,症状现象背后的本质,是病理改变;病理改变是结果,引发机体出现病理改变的,是病因(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等外因)。病理改变是症状出现的直接原因或第一原因,病因(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等外因)是症状出现的间接原因或第二原因。
中风之中医病因,如痰浊血瘀(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等)、肝肾阴虚(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肝阳上亢(高血压)、肝风内动(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亢奋出现肌肉震颤抽搐痉挛)等等,大多是讨论的病理改变,而不是病因(外因)的范畴。
外风是讨论病因(外因)的,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10-30 06:47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0-29 22:52 编辑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合称,经络(脉)的本意,原本就是血脉、脉管、或血管。
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998&extra=page%3D10
经络是生理学的概念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83&extra=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08:25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这不就是著名的“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的中风病因学说吗!
中风病风中哪里?仲圣认为或中经络,或中脏腑。
不知道仲圣这句话,这位同道怎么认识?是否与外风有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08:32
中风病是以病因命名的疾病,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沿用至今。但是否与中“风”有关,历代医家观点不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08:50
《内经》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有关。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或为偏枯。”
纵观《内经》全书,有关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论述,非只限于外受风邪一种,还有如“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火热亢盛,上扰神窍;饮食伤脾,痰湿阻络;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及体质因素等”(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7期)内风因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08:52
偏枯,即半身不遂的古病证名,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30 09:05
中医的理论是通过取象比类建立起来的,风寒署湿燥火,既是病因的特性,又是病理机制的特点,也是临床表现的特点,这与西方科学的因、理、果的形式逻辑思维是不同的。
风寒署湿燥火,与西医的具体病因完全不同。西医的生物、物理、化学等等致病因子大多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仪器能够测量出来的具体物质,诸如:病原体、高温、电磁波、硫酸等等。
风性善行数变,是说风的特性,而不是具体的物质,不是空气这种物质的运动的具体表现诸如:风速、风向、风力等物理参数。风邪作为病因是指善行数变的特点,而不是具体的风,不能理解为风吹到了那里?吹到了哪里?脑子里?中枢神经系统里?
先生对于中医理论的考证如此深入,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能正确理解?值得先生深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0:00
这个说法虽靠谱,但还是遗漏了脾!因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脾失健运,则水饮(湿)代谢障碍而聚湿生痰!痰浊阻塞脉道、络脉,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阻塞脑络→脑中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0:16
所以,以临床验之,还是“中西合参”的好。有道是“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30 10:54
本帖最后由 李同宪 于 2017-10-30 10:57 编辑
有道是“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
看是怎么个“合参”法,我同意张有和的看法,临床上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操作系统,使用中药,一定要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或者成功的临床经验操作;西医的检查、诊断思路,不可以贸然与中医直接对接,在临床实践中是有过深刻的血的教训的。一念之差,悔恨终生。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30 10:59
辨证论治,西医做个参考,仅仅是参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1:19
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相对于中风病而言,西医这个参考是必须的、必要的!以目前中医临床而言中风病,真正用中医辨证施治、服用中药汤剂者,又有几何?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7-10-30 11:46
重点在于,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全蝎,蜈蚣,它们治疗的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内风是邪的一种,确有其存在,还是说只是一些颤抖的症状,就叫内风呢?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7-10-30 11:49
外感的六淫致病;内伤的血瘀,痰饮,内湿,食积,是不是应该把“内风”也加进来作为一条病因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3:50
肝风内动的一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4:03
以病因而言,风有内、外之分。外风是六淫之一,内风责之于肝。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4:05
血瘀、痰饮、内湿、食积,是病理因素,不是内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4:10
这些病理因素多是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形成后又可成为病因伤及人体而发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4:12
内湿是痰饮的一种形式,即聚湿成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30 15:02
临床观察,无论是新发中风病,还是复发中风病,或是预防中风病,无论是住院,还是在家中,多是输液治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30 15:23
这会您算说对了,就应该直接说冠状动脉、脑动脉这些词,因为研究中医治冠心病、脑中风的对象,就是这些东西。
通过这样的研究、发展,中西医必然最后走向融合,这是真正的融合。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有停顿,有反复,但最终结果还是融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