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脾主运化”这一中医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张冠李戴”思维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2 18:33
标题: “脾主运化”这一中医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张冠李戴”思维方法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9-22 19:09 编辑

       下面这几段对话,来自于“擂台赛:“中医的脏腑是功能性脏腑,同时也是中医解剖脏腑”但存在着张冠李戴的错误 ”话题: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9-7 18:44
内经与生理学的历史渊源(全文)
原创人:张诚敬
  关键词:内经  生理学  历史渊源


      张先生第三次发贴子支持我的立擂词,足见张先生对于学术问题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求实精神。赞!
      特别感谢张先生从《内经》中举出6条有关人体解剖的客观事实。
      
       正如张先生所说,这些客观证据足以否定中医界长期以误以为“中医药理论没有解剖实体依据”的错误观点。

     这些解剖事实,足以证明中医脏腑就是人体真实的解剖实体,中医的藏象功能就是这些实体的功能。至于脾主运化名不符实,完全是因为古人应用“司外揣内”方法造成的“张冠李戴”错误。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006&page=12#pid535567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9-19 09:22
        柴胡先生说:“至于脾主运化名不符实”?!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1006&extra=&page=12


            王锡民回复:  
       柴胡先生终于在这一点上,与拙见一致了。     
      名不符实,用我的话说,就是“张冠李戴”。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1006&extra=&page=12

     
          柴胡先生回复:
         王先生误解我用引文句之意了!我的观点是:“脾主运化”是正确的,只是今医多存在片面理解。李老师的发言分析得很好,但是未提“脾统血主肉”这个重要功能,所以未明主运化之理,在“谁主运化”这一问题上钻到牛角尖里去了。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1006&extra=&page=13


          王锡民回复:
        这么说,
       1、柴胡先生认为《难经》的“脾”是错误了啦?
       2、或者说,柴胡先生承认了《难经》的脾主运化?
       3、或者说,《内经》的脾主运化与《难经》的脾,是两个脾?
      您看上述三个问题,有没有自相矛盾?

      《难经。42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006&extra=&page=14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2 18:4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9-22 18:51 编辑

          柴胡先生在“脾主运化的命题成立否?”话题中双做了回复:

      
       柴胡先生在51楼说:
       “张冠李戴”是用西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用中医思维、方法,就不存在。这便是用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认识同一个事物得出的不同结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extra=&page=6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2 18:5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9-22 18:58 编辑

柴胡先生说:
“张冠李戴”是用西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用中医思维、方法,就不存在。这便是用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认识同一个事物得出的不同结论。
—————————————————————————————————————————————
       本人得出的张冠李戴的结论,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以及中医理论中脾的解剖结构,从这两个客观证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准确或正确的结论。      
     
    然而,这个正确的结论在柴胡先生眼里,却属于西思维、方法。那就等于说,西医思维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正确思维和方法。
       柴胡先生还认为,用中医思维、方法就不存在。这就等于说,中医思维、方法是不顾客观事实证据的错误思维和方法。明显违背了唯物辨证法思想。
       本人从柴胡先生的上述认识中,得出如下推论:中医思维、方法是不顾客观事实证据的主观臆断思维、方法。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2 19:08
         王锡民评论:
       真理只有一个,不论是中医思维方法,还是西医思维方法,都必须遵重客观事实证据,并以此得出客观的真理性结论。否则就是谬论。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参与争论就毫无意义。
       爱护中医,并不是为了护短,护短就是保护缺陷。保护中医的缺陷,中医就永远不会提高。所以,护短不是爱中医,而是害中医,影响中医的正确发展。
      恰恰相反,只有找到中医的不足之处,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稀里糊涂地硬犟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9-22 23:43
千秋雪:但是西医把人体按功能分为八大系统或九大系统,而中医基本是五大系统。如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功能归类不同或重合覆盖。人本身的特性和功能是一定的,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中西医出现不同的见解也应是可以理解的。

高智海:先生把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看做五大系统,比王教授看做五个器官高明多了!

王锡民:我什么时候说心肝脾肺肾是五个器官了,请不要篡改我的原话。

王锡民: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解剖学的心肝脾肺肾,在实体方面并没有区别。

一一您的理论与概念,前后矛盾。一方面,您否认心肝脾肺肾是五个器官,一方面,您又认为,脾主运化是错误的,脾是脾脏,脾脏主运化(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张冠李戴"。在这里,脾又成为了脾脏,成为了器官……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3 06:57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9-22 23:43
千秋雪:但是西医把人体按功能分为八大系统或九大系统,而中医基本是五大系统。如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功 ...

高智海:先生把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看做五大系统,比王教授看做五个器官高明多了!

王锡民:我什么时候说心肝脾肺肾是五个器官了,请不要篡改我的原话。

王锡民: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解剖学的心肝脾肺肾,在实体方面并没有区别。

一一您的理论与概念,前后矛盾。一方面,您否认心肝脾肺肾是五个器官,一方面,您又认为,脾主运化是错误的,脾是脾脏,脾脏主运化(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张冠李戴"。在这里,脾又成为了脾脏,成为了器官……
——————————————————————————————————————————————
            陈先生这样做就不好了。不应当把两个不同语境下的争论、两个不同的话题中的“断章取义”的语言,硬性嫁接在一起,这样就成了“鸡蛋里面挑骨头”了,有些故意扰乱读者视听的感觉,使读者难以辨别真象了。
       对于“脾主运化”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我已发过几个专题进行论证,观点很明确,论坛上的各位和读者看得一清二楚,不应该把我与高志海先生误解我之后,我进行争论的一句话当成证据来说。况且,那也是高智海在狡辨时故意设下的圈套话,那是高智海先生的原话,所以,我只是顺水推舟回答了一句。我这一句话的意思你应该很明确。            

       第一句“我什么时候说心肝脾肺肾是五个器官了,请不要篡改我的原话。”这是在驳斥高智海先生篡改我的原话,至于原话,你很清楚。中医的脾,同时具有功能的脾与解剖的脾两个意思。怎么可能只是“心肝脾肺肾是五个器官”呢?
       第二句“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解剖学的心肝脾肺肾,在实体方面并没有区别。”  这是专指解剖上的脾。所谓“实体”不就是解剖实体吗?这还有疑义吗?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3 06:5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9-23 07:09 编辑

         王锡民回复:
       这么说,
       1、柴胡先生认为《难经》的“脾”是错误了啦?
       2、或者说,柴胡先生承认了《难经》的脾主运化?
       3、或者说,《内经》的脾主运化与《难经》的脾,是两个脾?
      您看上述三个问题,有没有自相矛盾?
      《难经。42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1006&extra=&page=14
—————————————————————————————————
       柴胡先生对于我以上的三个提问,没有给予直接回答。但却在另一话题中对我作答是, “张冠李戴”是用西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用中医思维、方法,就不存在。这便是用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认识同一个事物得出的不同结论。

       据此,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柴胡先生因无法直接面对三个问题,所以,选择了回避。个人认为,把这种错误推到“中医思维方法”身上,是对中医理论的公然曲解。
       因为《内经》说的很清楚:“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4 19:2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9-24 07:21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王老师你即然说到这,就说气字,气,云气也。——《说文》。云者,地面之气, ...

不能只按《说文》解《内经》,医学之气与哲学之气,还有区别。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5 11:23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9-25 11:25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9-23 06:58
王锡民回复:
       这么说,
       1、柴胡先生认为《难经》的“脾”是错误了啦?


“选择了回避”?
暂时无回复就是回避?这是成人逻辑还是小孩子逻辑?是学生逻辑还是老师逻辑?你真的以为别人无力回答?
《内经》、《难经》无错,错在阅读之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5 12:33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9-25 07:23
王锡民
汉代人不懂几何。  发表于 11 小时前
王老师你太搞笑了,立竿测影几千年了?你看看考古,根号2在 ...



“立竿测影”,并不是你说“几何测量法测量计算脾的运动函数常数。” 你说若能测,请举例说明。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5 12:3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5 14:44 编辑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9-25 11:23
“选择了回避”?
暂时无回复就是回避?这是成人逻辑还是小孩子逻辑?是学生逻辑还是老师逻辑?你真的 ...

“选择了回避”?
暂时无回复就是回避?这是成人逻辑还是小孩子逻辑?是学生逻辑还是老师逻辑?你真的以为别人无力回答?
《内经》、《难经》无错,错在阅读之人!
——————————————————————————————————————
             柴胡先生不必动气!因为您没有直接回答我提的问题,而是顾左右而言它。故有“选择回避”一说。       今天,您的答案已很清楚,但并没有说出道理,不还是无力回答吗?
       这个回答证明:柴胡先生并不能客观
理性地看待古籍,只凭想当然和迷信。认为
《内经》、《难经》是绝对真理的想法就是错误的,违背了唯物辨证法原理:对于复杂事物,天下没有一步认识到位的真理。医学尤其如此。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5 13:3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5 14:51 编辑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9-25 11:23
“选择了回避”?
暂时无回复就是回避?这是成人逻辑还是小孩子逻辑?是学生逻辑还是老师逻辑?你真的 ...

     王锡民说:
       1、柴胡先生认为《难经》的“脾”是错误了啦?
       2、或者说,柴胡先生承认了《难经》的脾主运化?
       3、或者说,《内经》的脾主运化与《难经》的脾,是两个脾?
      您看上述三个问题,有没有自相矛盾?
      《难经。42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柴胡先生说:       《内经》、《难经》无错,错在阅读之人!
——————————————————————————————
         回复:柴胡先生终于回答了,谢谢!就等您这句话呢。
       1、既然你承认《内经》、《难经》无错,那就等于可以得出一个肯定性的结论,就等于你
实际上承认了《内经》藏象学说中的“脾主运化”确实是张冠李戴的错误。      
            这是因为,《难经》解剖的“脾”是客观事实,而这个“脾”根本就没有“运化”功能,所以,就证明《内经》“脾主运化”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绕来绕去,结果还是逃不出这个结论。由此证明,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解释。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5 14:40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9-25 15:00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9-25 13:34
王锡民说:
       1、柴胡先生认为《难经》的“脾”是错误了啦?
       2、或者说,柴胡先生承 ...


既然“《内经》、《难经》无错,”
又从何而来“《内经》藏象学说中的“脾主运化”确实是张冠李戴的错误。
呢?
《内经》在先,《难经》在后,后者为后世医家对前者之学习运用,“经言”者,当指《内经》也。《难经》言脾,先说重量大小、形态,再言功用,逻辑严密,表达明白,尺寸当为同身寸,与针灸量穴法相符。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5 16:40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9-25 14:40
既然“《内经》、《难经》无错,”
又从何而来“《内经》藏象学说中的“脾主运化”确实是张冠李戴的错 ...

既然“《内经》、《难经》无错,”
又从何而来“《内经》藏象学说中的“脾主运化”确实是张冠李戴的错误。”呢?
《内经》在先,《难经》在后,后者为后世医家对前者之学习运用,“经言”者,当指《内经》也。《难经》言脾,先说重量大小、形态,再言功用,逻辑严密,表达明白,尺寸当为同身寸,与针灸量穴法相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回复!
      《内经》无错,就是承认“脾主运化”是正确的。《难经》无错,就是承认《难经》解剖的脾也是正确的。据此推论:《内经》“脾主运化”中的“脾”就是《难经》中解剖内脏的“脾”。因为中医理论中的脾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如果承认了《内经》“脾主运化”中的“脾”就是《难经》中解剖内脏的“脾”,那就足以证明《内经》中的”脾主运化”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所谓脾本身没有“运化“的功能。运化功能实际上是消化系统的功能。
      这么说,应该明白了吧?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5 16:5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9-25 16:40
既然“《内经》、《难经》无错,”
又从何而来“《内经》藏象学说中的“脾主运化”确实是张冠李戴的错误 ...

你认为你说明白了吗?能理解“运化”一词吗?你知道你犯了什么错误吗?要不要提醒?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6 10:03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9-25 16:54
你认为你说明白了吗?能理解“运化”一词吗?你知道你犯了什么错误吗?要不要提醒?

       “脾主运化功能“还用提醒吗?书上写的清清楚楚,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而已。可以概括为消化、吸收功能,尽包括之。
       此外,脾还有统血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也不是脾的。脾没有这个功能,只要不是脾的功能,就是张冠李戴错误。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6 15:23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9-26 10:03
“脾主运化功能“还用提醒吗?书上写的清清楚楚,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而已。可以概括为消化、 ...

“ 脾主运化功能”是谁说的?是你的独创吧?中医讲运化,你为何老扯消化?运化与消化是一回事吗?要不要提醒你又犯了什么错误?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9-26 15:52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9-26 16:02 编辑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9-26 15:23
“ 脾主运化功能”是谁说的?是你的独创吧?中医讲运化,你为何老扯消化?运化与消化是一回事吗?要不要 ...

先生说的对!脾主运化功能是一种画蛇添足的错误说法。准确的说法就是脾主运化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6 17:41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9-26 15:23
“ 脾主运化功能”是谁说的?是你的独创吧?中医讲运化,你为何老扯消化?运化与消化是一回事吗?要不要 ...

“ 脾主运化功能”是谁说的?是你的独创吧?中医讲运化,你为何老扯消化?运化与消化是一回事吗?要不要提醒你又犯了什么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话请直说,你怎么也跟高先生学会玩起文字游戏了呢?有什么话,就象我一样,直接说不就完了吗?
        另外,你自己都没明白,怎么提醒我?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9-26 18:5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9-26 18:54 编辑
王锡民发表于 2017-9-26 15:52
脾主运化功能,就是脾主运化的功能。有什么不一样?  


脾主运化是《素问金匮真言论》的腹为阴,阴中至阴,中的,不是解剖结构的。所以,您说的张冠李戴确实错了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7 09:14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9-26 15:52
先生说的对!脾主运化功能是一种画蛇添足的错误说法。准确的说法就是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中医药界公认的提法,“脾主运化功能”当是王先生独创,二者当然不是一回事。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7 09:2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9-26 17:41
“ 脾主运化功能”是谁说的?是你的独创吧?中医讲运化,你为何老扯消化?运化与消化是一回事吗?要不要 ...

“运化”是中医名词述语,是中医思维的认识结果,“消化”是西医名词述语,是用西医思维的结果,话说至此,你明白你犯了什么错误了吗?不用再提醒了吧?“脾主运化”,若不联系中医气血及藏象理论,是无法正确理解的。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7 09:28
“ 脾主运化功能”之提,中医人不认同。
立此存照,以供世人查证。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9-27 11:1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9-27 11:21 编辑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9-27 09:24
“运化”是中医名词述语,是中医思维的认识结果,“消化”是西医名词述语,是用西医思维的结果,话说至此 ...

“运化”是中医名词述语,是中医思维的认识结果,“消化”是西医名词述语,是用西医思维的结果,话说至此,你明白你犯了什么错误了吗?不用再提醒了吧?“脾主运化”,若不联系中医气血及藏象理论,是无法正确理解的。
————————————————————————————————————
          根据《内经》《难经》论述,按照中医思维,足以证明“脾主运化”是张冠李戴 的错误。与西医毫无关系。
       这个已经定论。
      

       柴胡先生拿不出新的证据否定,再辨也没用。你已经辨输了。立此为照。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7 11:50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9-27 11:18
“运化”是中医名词述语,是中医思维的认识结果,“消化”是西医名词述语,是用西医思维的结果,话说至此 ...

不知你学中医几年了,至今仍不知犯了何错误,看来如果你不要我帮你,你是终生不能明白了!你很在意输赢,很惧怕输啊!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君能领悟其理乎?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6 10:0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9-26 17:41
“ 脾主运化功能”是谁说的?是你的独创吧?中医讲运化,你为何老扯消化?运化与消化是一回事吗?要不要 ...

“脾主运化”这一中医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张冠李戴”思维方法 ”
请明白人看看:这句话通吗?“脾主运化”是思维、方法?思维就是方法?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10-6 16:03
王教授说的对!“无论东方思维还是西方思维,真理只有一个”!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脏器的功能没有两样!
脏器的功能,是在有脏器的前提下,才可能有功能。


中医不可能制造出没有脏器的脏器功能,也不可能给脏器强加出它所不需要的功能。心肝脾肺肾,都不是思维器官,不可能具有情感、意识、思维等功能。
古人可能是搞错了,古代条件低劣,错了也正常。
现代条件已经很好了,还坚持错误,那是别有用心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9 09:07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6 10:05
“脾主运化”这一中医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张冠李戴”思维方法 ”
请明白人看看:这句话通吗?“脾主运 ...


老王啊:“脾主运化”是中医理论的正确认识结论,“是思维方法”是你的独家认识吧?按你的逻辑:在此发言论,语句不通也很正常吧?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9 09:16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10-6 16:03
王教授说的对!“无论东方思维还是西方思维,真理只有一个”!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脏器的功能没有 ...

外行人说外行话,无知者无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9 16:07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10-6 16:03
王教授说的对!“无论东方思维还是西方思维,真理只有一个”!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脏器的功能没有 ...

王教授说的对!“无论东方思维还是西方思维,真理只有一个”!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脏器的功能没有两样!
脏器的功能,是在有脏器的前提下,才可能有功能。
————————————————————————
        思考者先生说的非常正确。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10 08:52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10-10 08:55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10-9 16:07
王教授说的对!“无论东方思维还是西方思维,真理只有一个”!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脏器的功能没 ...


“不要再扣字眼了,无关大局。前面已经说明白,这里即使用词不准也不影响前面的解答。再说,“脾主运化”难道不是中医的认识吗?  ”
老王啊:你就是如此发言、做学问、写书的吗?你认为语言不通是小事?这应当是小学生的基础吧?你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0 11:09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10 11:13 编辑

         上面的讨论很像一个故事:
        老师说:树上有10只鸟,一枪打下来一只,还剩几只?
         本来答案很简单:一只也没了。
         可是,那些理解不了题意的小学生竟然提出了十几个啼笑皆非的问题:
         1、有没有聋的小鸟?
         2、有没有怀孕的小鸟?
         3、有没有残疾的小鸟?
         4、5、6、7、等等。
         说到底,还是理解能力不行。理解不了,又不知道答案,只能是东拉西扯。中医论坛中,这样的人真不少,发现这种思维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中医学院读书的自学者,缺乏逻辑思维,处于似懂非懂状态。太逗!你要给他指出来不对,他还要反过来说你不对。
  和这样的人,能讨论出个啥?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0 11:13
          真希望参与本题讨论者,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不懂就别出声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0-10 13:26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7-10-10 05:33 编辑

脾主运化,生理学术语。脾的主要功能之一。

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一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则可发生大便溏泄,身重肤肿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千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多少医生和有识之士,一直没有人怀疑这个论断。而如今,有人怀疑“脾主运化”,认为脾脏本身没有“运化”的功能。具体根据是什么?中医所谓的脾脏到底是什么?运化到底又是什么?现在许多人参与了讨论,虽然七言八语,但这是好事,值得肯定。只是真理只有一个,到底孰是孰非呢?都说“实践实践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中医多少人,多少年的临床实践,真的还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吗?究竟还要怎样才能令人信服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0-10 13:33
脾主运化、生气血,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开窍于口。脾是生命的动力源头,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
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只有脾分泌的物质强压给肾脏,肾脏才有力量过滤血液中的杂质。当然肾影响脾,脾又反过来又影响肾,先天在脾,后天亦在脾,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
脾与肝相辅相成,脾生血。脾切除之后,肝失去了脾的滋润,肝脏就会失衡,人也就会全身没劲儿,常患血毒疾病,皮肤上总起疙瘩。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能够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

脾主运化、生气血,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衰会有哪些现象呢?
    像头部五官不清,视力下降,眼球内玻璃体混浊,眼球内热、涩,眼球在运转时觉得空、晕,眼球胀,这些都是脾衰所致。头胀、大脑发空、昏沉、困乏,根在后脑,也可说是脾的问题。
    脾衰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浅层次明着是脾的问题,深层次暗中则是肾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脾衰的问题,后脑所表现的症状和感受才能明显好转。脾衰时,全身瘫软无力,患者又说不清、道不明。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病情发展隐蔽,变化微小,由于检查不出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使是在病情恶化时,也难以找到实质上的证据。脾衰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就会极度疲劳,接着就昏睡过去;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就会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因此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肾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肾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肾还重要!肾有问题影响脾;脾出了问题直接就影响到肾。心脏衰竭的背后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个词,其实“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
    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就不存在;肾水亏则脾衰,则形成寒湿;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肾寒和脑衰。
    脾衰,人会挺不起胸,在两乳为一水平线处塌陷;牙齿连根脱落,嚼食物时没有力,就在于脾衰没力气;关节疼,是脾肾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在平时体会不出来,用手法检查时,只要一推动脾的能量,全身的虚损就会暴露出来——眼球鼓,头晕,全身乏力,下肢没劲,数日才排便一次;睡眠时,经脉与络脉没有力量。
    心肝脾肾既是相通相连的,又是互相制约的。脾衰源于“一脏器衰,另一脏器同样也衰”。在一定特定的环境下,五脏互相帮助,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又各自保养,反之则形成枯竭。
脾真空能是暗的真空能量,不明显表现出来,难以被人们发现。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癌等源发于脾被暗的真空能量所焚而至脾焦;若要将肾水输送到胰腺,需要一年的时间方能到达,而实际上患者此时早已经没有提升的能量了。治疗时,要抓住一脏,其余为辅,以主要的脏器带动其他脏器,心肝两个脏器就要加大能量推动循环。

    关于脾虚(脾不适的症状分类)

【脾热】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主要症状有唇红、咽干、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脾阴虚(脾胃阴虚)】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脾虚是流口水原因之一
  “很多人对睡觉流口水并不在意,觉得是睡得太香太熟了,才会流口水。”人有时睡觉流口水是身体某些疾病的表现。像是人体脾虚的话,面部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涵养,很容易变得松弛,人在睡觉时自然就会流口水。这个原因经常被大家忽视。
“一般脾虚的人会有这样的表现:日常饮食没有食欲;腹胀肠鸣;大便时干时稀;腹痛,身体消瘦等。”一些胃病患者在发病前也可能有流口水的症状。

  调脾虚从节制饮食开始
  脾虚和人饮食无节制有关系。现在很多年轻人吃饭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遇到好吃的就多吃,时间来不及了就不吃,吃饭没规律加上暴饮暴食,都会产生脾虚。如果饮食上吃了太多的辛辣、寒凉、油腻等食物的话,很容易会伤害到脾的健康。另外,甜食如果常吃多吃的话,也对脾的健康不利。
脾虚的人饮食上适宜吃清淡的东西,像是山药、薏仁等熬成的药粥都较适合脾虚的人食用。尽量远离辛辣有刺激性的东西。另外,生活中很多食物都有健脾的功能。像是莲子、扁豆、大枣、栗子等,都对缓解脾虚有效,饮食上不妨多安排一些。


黄帝内经: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开窍于口。
与脾相关:颜色(黄)味道(甘)音韵(呼)、情志(多思伤脾)。
常见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打嗝、烧心、胃炎、胃肠溃疡等。
经络养生:拍足三里、腹式呼吸、摩腹部、拍胃经。

脾主运化、生气血,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
  

  从中医讲,糖尿病就是中焦化热导致的,中焦化热首先伤到的是脾。糖尿病有几个明显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消瘦。这样,你的皮肤就暗淡了,肌肉也松弛了,美丽离你越来越远……那么,还是疼惜一下我们的脾脏吧!
  
   养“脾”的方法

  中医养五脏六腑总结起来只有12个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做运动”,其实就是吃、住、行(运动)。养脾,这个12字方法也适合。这个12个字看似简单,你不一定做得到,不信就看看吧。

  1、食补养脾,不吃贵的只吃对的
  假如你的脾罢工了,你该怎么安抚它呢?
给它能够产生能量的食物吧!用饮食把它养起来,能达到健脾开胃的目的!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吃了之后,脾绝对不会再跟你发脾气了。
  2、运动健脾最健康!
  依靠适当的运动来帮助我们的“脾气”活动起来,这样就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可用仰卧起坐的方法,在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到40次仰卧起坐。也可以用“摩腹功”按摩,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约36次,再逆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约36次。这小小的运动,对调动“脾气”可是有很强大的作用呢!
  3、刺激脾经,两种手法任你挑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脾胃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锻炼脚趾。站立或坐姿,双脚放平,紧紧地贴着地面,脚趾练习抓地和放松,相互交替,这样能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
   按摩小腿也是一个很好的养脾方法。小腿集中了脾胃经的不少穴位,比如足三里、阴陵泉。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宜,按后觉得舒服就行了,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努力坚持每天睡前按摩三次!
  4、食盐温脾,时尚又健康
  这是一种时髦而健康的温脾方法,在中医上,盐分可调体内元气,并且有驱寒的作用。在厚厚的纱布袋内装上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详见:粗盐袋热敷法治疗疼痛特效,还能补充能量,增补元气
    或者你也可以用肉桂粉3克、荜拔粉10克、高良姜粉10克,装入袋内,夜间放在脐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养脾的作用。
  5、音乐养身古已有之!
  “脾在志为思”,思虑少了,脾才会舒服,脾舒服了,人也就轻松了。音乐养身古已有之,或振奋,或安静,或细水长流,或热情似火,它能够放松身体细胞,促进脾胃功能。早餐前,你可以听一首激昂的曲子;中餐时,你可听舒缓、让人心胸开阔的音乐;晚餐,你就来一首轻松的轻音乐吧。

脾主运化、生气血,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养脾四忌
  一忌养脾无常。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
  二忌冷。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
  三忌甜。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
  四忌多。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

  针刺四缝穴治疗脾肿大的方法:如果是重病症的患者,可用放血针,针刺四缝穴挤出少量的黄色粘液,一定要在上午9点左右太阳出现的时候才能针刺,因为9点以前是胃经,9点以后是脾经,这个时间是调理脾胃最好的时间,每天针刺一次,每次都要挤出一点粘液来,一直要治疗到能挤出一点血的时候为止,病人就可痊愈了,千万不能在阴天的时候针刺,一定要在有太阳的时候治疗,也可以用这重方法治疗脾胃引起的消化不良,效果独特。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10 14: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10-14 14:47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明什么呢?说明你根本就不懂得“脾主化”三个字的医学原理。

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不是你这么化的,要你这么化早就化几百上千回了。

仅供参考。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4 16:04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0-10 13:26
脾主运化,生理学术语。脾的主要功能之一。

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 ...

      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
      关键问题在于弄清“主运化”究竟是哪个内脏的功能。
      “脾”在“脾主运化”这项功能中,实际上起到一个代号的作用。因为,古代医家当时无法弄清这项功能是哪个内脏干的活。只能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揣测了。既然是揣测,就有可能揣测对,也可能揣测错。既然揣测错,并不影响中医临床治病。因为中医辨证施治,针对的是“证”,不是脾脏。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4 16:10
gl0101 发表于 2017-10-14 14:47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明什么呢?说明你根本就不懂得“脾主化”三个字的医学原理。

中医现代化、科学化 ...

  这里是在探讨中医理论内脏与功能的对应性如何。不是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话题。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0-14 17:20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10-14 08:04
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
      关键问题在于弄清“主运化”究竟 ...

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
      关键问题在于弄清“主运化”究竟是哪个内脏的功能。
      “脾”在“脾主运化”这项功能中,实际上起到一个代号的作用。因为,古代医家当时无法弄清这项功能是哪个内脏干的活。只能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揣测了。既然是揣测,就有可能揣测对,也可能揣测错。既然揣测错,并不影响中医临床治病。因为中医辨证施治,针对的是“证”,不是脾脏。

------------------------------------
谢谢王先生赏贴。很高兴和王先生商榷。
1,“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这句话无疑义。
2,““脾”在“脾主运化”这项功能中,实际上起到一个代号的作用。因为,古代医家当时无法弄清这项功能是哪个内脏干的活。”此话不无道理,关键是这个代号到底是代的哪个脏腑?中医把它归结于脾脏,而且运用不殆。但是这个脾脏到底和现代西医所谓的脾脏是不是一回事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3,现代西医所说的脾脏功能,与中医传统学所说大相径庭,那么,到底谁说的正确呢?毫无疑问,中医的脾脏功能比西医的脾脏功能广阔得多,可以说它包含了西医脾脏的功能,但问题是西医到目前是不是已经完全了解和掌握了脾脏的功能呢?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4 18:5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16 12:0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0-14 17:20
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
      关键问题在于弄清“主运化”究竟是哪个 ...

        千总版所言,确实是实话。
       古人所说的脾,是指脾胰,脾是主脏、胰是副脏,这已没有疑问了。古代医家一直都是这么认识的,从没有怀疑过。

       直到西医解剖学、生理学传入之后,人们才知道脾与运化对不上号。于是就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反中医,说中医是伪科学;另一方则自我辨护说,中医脏象理论源于解剖又高于解剖。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古中医的观点。古中医就是认为脾就脾胰。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10-16 01:09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9 09:16
外行人说外行话,无知者无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柴胡先生:传说:人体的脏腑听说中医很伟大,见到了中医,就多长出几个功能;后来又听说西医要动刀子,那几个功能就消失了。
人体脏腑功能,是随医学的不同而消长的。

您是内行,不知听说过没有?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6 11:5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16 12:02 编辑

        转自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extra=&page=1

【原创】 中医的“脾”脏(藏)究竟是什么?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金栋按:本论坛“百家争鸣”栏目版主南京陈斌先生发帖子说“脾主运化的脾是指——”,就此浅谈拙见如下,不当之处请拍砖。

1、脾脏是五神脏之一

脾脏(藏)是中医五(神)脏之一,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脏别论篇》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能藏神而又有“神脏”之称,即五神脏,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形脏四,神脏五。”其所藏之神,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如《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所谓“藏”(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其命名虽由人体实体解剖而来,但其功能,读《内经》则会发现,更多的是据“天人相应”整体观、以阴阳五行说为方法、靠比类取象推演而来。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屡遭世人诟病。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五个功能单位。脏之所以是“五”,乃附五行之“五”以合天道而来。故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通天》)之说。其他如东汉官典《白虎通》说:“人有五脏六腑何法?法五行六合也。”萧吉《五行大义·论配脏腑》说:“脏腑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脏则有五,禀自五行。腑则有六,因乎六气。”而《灵枢·经别》则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及《灵枢·邪客》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这是因为“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而“天数”、“天道”之数古人认为是十一,即天六地五。如《国语·周语》及《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故人体核心构造必“人副天数”而有脏五腑六之数,此乃天数不可违背之道理。

2、中医的脏(藏)与西医的脏器概念不同

“脏(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脏(藏)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形态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西医脏器概念,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就其结构来说,西医的脏器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因此中医的脏(藏)与西医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不大一样。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一点,就容易混淆中西医之名词概念。若机械的生搬硬套,则会错误百出,而贻笑大方!

中医五脏中的心、肝、肺、肾四脏,在生理功能上有与西医相同脏器的某些功能,而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中医的脾脏与西医解剖形态中的脾器官则完全不同,而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所以否定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而欲改换者也有之。那么中医的脾脏究竟是什么呢?

3、中医脾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和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脏,位处中焦”(王冰注《素问·金匮真言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主运化,实际上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素问·厥论篇》),因“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而“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篇》)及“脾为之使”(《素问·刺禁论》)之故。脾在五行属土居中央,“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旁者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上下至头足”(《素问·太阴阳明论》),故可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周身上下,转运于四旁肢体。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具体作用和过程,为了更好的理解,可以分化为运化食物(谷精)和运化水液(津液)两个方面。

3.1 运化食物:运化食物,是指脾脏(指脾气的健运功能)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由胃传入小肠的食糜,经脾气的作用进一步消化后,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3.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输布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

⑵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输转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输转。脾气散精,将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部分经肺气的宣发,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分经肺气的肃降,下行濡润五脏六腑。输送到皮肤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后可化汗排出体外。输送到脏腑的水精,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脏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由于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发挥着输转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的代谢平衡。

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主要参与的脏腑有肺、脾胃、肾、膀胱和三焦等多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呢?不像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有七冲门(《难经·第四十四难》)之称,有生理解剖基础。食物经过七冲门,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幽门(太仓下口)→阑门(大肠小肠)→魄门(下极),精微物质吸收,而糟粕最后变成粪便排出。水液的代谢没有解剖之联系通路,是靠脏腑的气化来完成,这在《内经》中有一段论述,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经文成为后世论述有关津(水)液代谢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来治疗水肿病证等疾病。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脏的功能概念,即生理学概念而非解剖学概念。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这是中西医相同之处。西医认为,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小肠吸收后的精微物质则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而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与中医的脾脏无关。而中医则认为主要与脾主运化的功能有关。这是中西医相异关键之处、争议之焦点。那么怎样去理解呢?

因“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灵枢·本输》),而“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所以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还是指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结合西医的认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虽主要在小肠进行,但还须有消化腺如胰腺、肝脏及消化液如胰液、小肠液、胆汁和消化酶等的参与。延伸来说,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囊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非单指某脏、某腑。在生理上,中医的脾脏到底是什么,应该了解了吧!?所以说中医一个脏(藏)的功能,可能分属在西医多个脏器的功能之中,“中医脏(藏)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形态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这是因为,中医脏象学说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已经形成,而“《内经》之五脏,非解剖的五脏,乃气化的五脏……古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脏象学说的本质,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来把握生命活动规律的,即中医的五脏系“阴阳四时五行之五脏”的“天人相应”观。诚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高士宗《素问直解》说:“脏气,五脏之气也。法时,法天之四时也。天行四时,地生百物。人备五脏,皆合五行。”

中医脏象学说理论,主要还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五个功能单位。”所以腑还是要隶属于脏的,而肠、胃之“腑”的消化、吸收功能则隶属于脾脏了。脾主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物质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机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脾脏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脾脏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脏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脾脏的运化功能主要靠脾阳的蒸腾气化来完成,并与肾阳的温煦、蒸腾气化有关。

4、中医脾脏的病理变化---病、证、症表现

如果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则脾失健运,必然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腹泻、食欲减退、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症状表现及水肿病证等。临床出现腹泻时,多予以健脾止泻而症状减轻或消失,故有人认为脾脏与小肠的功能相同;因食欲减退、腹胀而认为与胃或小肠的功能相似等。

以上内容参考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5、近代医家对脾脏的认识——似与胰腺相同

以上是中医传统的观点,结合清末及近代中医名家的观点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关于中医脾脏到底是什么?浅谈拙见如下:

似与胰腺相同

“中医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是指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结合西医的认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虽主要在小肠进行,但还须有消化腺如胰腺、肝脏及消化液如胰液、小肠液、胆汁和消化酶等的参与。延伸来说,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囊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非单指某脏、某腑。”已如上述,那么中医的脾脏是否就是西医的胰腺?二者有何关系?

胰腺是位于腹后壁的一个狭长腺体,横向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胰的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胰的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等)有分解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其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胰尾部较多,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胰的分部可分为头、体、尾3部和胰管。

《素问·太阴阳明论》载:“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厥论篇》载:“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奇病论》载:“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根据现代解剖的观点,与胃以膜(隔网膜囊)相连最近和最密切是胰腺,而并非是脾,胰腺直接位于胃的后面。虽脾位于左季肋部,位于胃的左下方、胃底与膈之间,脾由胃脾韧带等韧带支持固定,但终不如与胰腺联系最近、最密切。再从生理功能上讲,饮食物入胃以后,经初步消化后的食糜下降至小肠---十二指肠,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经胰管将消化液、酶与胆汁汇同注入到十二指肠参与消化。此可理解为是胰腺“为胃行其津液、行其精气”,而并非是脾脏。

胰,最早谓之(月臣)[非此字,键盘无此字,而用此字代之。当为(月颐)字去掉后面的‘页’字而成],日本人谓之“”。按《玉篇·肉部》:“(月臣),豬(月臣)也。”《广韵·之韵》:“月臣,豕息肉。今谓之豬月臣。”《集韵·之韵》:“月臣,豕脾息肉。”猪的脾息肉即是月臣(胰)。《本草纲目·兽部·豕》:“月臣,音夷。亦作胰。时珍曰: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原处也。肥则多,瘦则少。盖颐养赖之,故谓之(月臣)。”

膵,胰脏(腺)的旧称,历代字书如《玉篇》、《广韵》、《集韵》等未见载录。实际上,“膵”字系由日本人自己创造的汉字,称为“膵臓”。《中华大字典·肉部》:“膵,胰也。亦谓之甜肉。日本谓之膵。”日语的词汇有3种,即日本固有的词汇、汉字和外来语。所以日本的词汇,一部分有汉字,一部分有假名(日本的字母叫假名),一部分有汉字加假名,还有一部分是自造字及外来语。膵,就是日本人自造汉字,但不读脆(cui)音,有自己的读音。“膵臓”,上写假名すぃぞぅ。近代中医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一治消渴之名方“滋膵饮”,即是以猪胰子治糖尿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滋膵饮,治消渴,生箭芪五钱,大生地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净萸肉五钱,生猪胰子三钱切碎。”

中医经典《难经·第四十二难》载:“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说明脾是有解剖基础的,但其记载之重量不可信,而“扁广三寸,长五寸,犹为近之。”(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语),与现代解剖的实际大小、长短差不多。

《经》中之“散膏”为何?清末及近代医家,多参以西说予以解释。如

张山雷认为系指胰腺组织,在其著作《难经汇注笺正》云:“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头大向右,尾尖向左,正中有一汁液管,斜入小肠,上口之旁,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古之所谓脾者,固并此甜肉而言,此甜肉之汁,运入小肠,原与胆汁入小肠之定同路,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司运化之义符合。”

张锡纯也认同此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说:“盖膵为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膵尾衔接于脾门,其全体之动脉又自脾脉分支而来,故与脾有密切关系)。有时膵臓发酵,多酿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质。”

叶霖《难经正义·四十二难》注云:“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头大向右,尾尖向左,与小肠头为界,左之小尾,与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条,由左横右,穿过胰之体,斜入小肠上口之旁,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清末及近代医家,多接受西说,而倡中西汇通。在解剖方面有时多以西说来验证古代中医的理论,但始终未能相合。

时贤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云:“脾是很晚才发现的器官。《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说明脾确有所指。后人又说脾在胃下。故脾很有可能是胰腺,也可能就是西医所说的脾。”

由于胰腺的位置较深,前方有胃、横结肠和大网膜等遮盖,所以古人很难发现胰腺这个器官。由于古代解剖不精细、不完善,有很对缺陷,古人并未发现胰腺。

由于古代解剖的局限性,对于脾和胰腺的区分不是特别明了,甚至将胰腺隶属于脾脏。这在古典医籍和古代字书中可见一斑。中医的基础理论,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由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观等思想来统帅的,所以中医已承认脾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和病理变化,并一直指导临床实践,而且疗效确切。若将脾脏的功能再转嫁回胰腺,将打乱中医固有的理论模式,不利于指导临床,并从感情上也难以接受。

胰腺“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亦谓之甜肉”等说法,是否是甜肉?不知有哪一位学者真去尝试之,以验证其真伪。否则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另外根据现代解剖,在脾的附近,特别在胃脾韧带和大网膜中存在副脾,出现率为10%~40%。副脾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不定。由于个体差异和古代解剖的局限性,这个副脾是否就是《难经·四十二难》之“散膏”?不得而知,待日后有志之士继续探索之。

6、脾病泄泻乃五行化的推演

有同道发帖子说: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临床,能否说说?兹以脾“土”、脾虚腹泻为例浅议如下。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泄泻是肠道疾病的症状之一,与脾脏何干?但中医理论认为,泄泻与脾病有关,乃五脏附五行类比推演而来!

由于西学东渐,五行存废问题争论了个把百年,至今仍在争论,很难统一。那么,试问脾病泄泻这个临床实际病证,是否与五行有关?

脾在五行属土居中而主大腹,大腹内的器官正是肠道的解剖位置,所以大肠、小肠的生理病理多责之于脾脏。因此,无论是功能性腹泻,还是器质性腹泻;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腹泻,中医治疗多从脾着手,慢性者又涉及肾。

中医理论认为,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病(虚)湿盛,脾虚水湿(津)代谢障碍所致。因为脾主运化,脾虚健运失常,水湿不循常道,下注肠道而为泄泻。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经典上的这句话,是否与五行有关?一年明明是四季(时),为了与五行五脏相配,必须人为的增加一个长夏而附会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中央为土,病在脾。”人体(腹部)的中央正是肠道的解剖位置,中医经典上的依据正是脾所主,乃五脏附五行的类比推演!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就飧泄而言,这是肝气乘脾证的典型经典名句。是否五行有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这是经典上的脾病腹泻之理论依据。

可见,脾虚腹泻,当用健脾补脾的止泻方法,补脾可以益肠止泻,所以才有了中成药——补脾益肠丸的问世。

这是中医的真理吗?这个需要科学来检验吗?临床检验行吗?比如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汤等行之有效的方剂来治疗脾虚泄泻行吗?

用现代解剖生理去验证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正确性,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为什么必须用“西医能不能否定中医”、“西医能不能肯定中医”这样的话题来叫板?为什么不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呢?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6 11:57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12-21 15:20 编辑

      金栋先生这篇论述脾脏的文章很全面,既有经典原文,又有后世医家解读,还有现代中医理论教材内容。全文一气呵成,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建议大家写文章或发言,都要这样做,才是做学问。我给予点赞。
      对于那些不懂装懂的“柴胡汤”似的“半瓶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此文与我对于脾的认识及观点完全一致。但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文的观点与我写了那篇“脾主运化”这一中医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张冠李戴’思维方法 ”一文的观点并不矛盾,毫无冲突。金先生此文展现的是中医理论的原貌,而拙文“脾主运化”这一中医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张冠李戴’思维方法 ”指出的则是中医理论中存在着的张冠李戴的错误。金先生此文,恰恰证明拙文所指出的事实是客观的,更进一步证明拙文的观点是正确的。      
      正是由于“脾主运化”这种张冠李戴错误的存在,以及中医理论中其他错误的存在,才导致中医界内部,以及中医界外部才会产生了各种雷人的错误观点。
       这些雷人的错误观点如下:
       1、误以为中医是伪科学
        2、中医传统文化论
        3、中医玄学论
        4、中医非科学论
        5、现代科学和西医不能解释中医论
        6、中医是超科学论
        以上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地阻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使传统中医的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迷茫之中,至今难以自拔。因此,必须突破目前错误思维的约束,使中医真正走向科学研究的正确轨道。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6 12:2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17 08:00 编辑

          金栋先生说:用现代解剖生理去验证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正确性,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
         
从表面现象上看,中西医理论是两种不同的体系,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西医研究的是同一人体。尽管在认识上有一些差异,但实际上只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中医理论研究的是现象,西医理论研究的是本质,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我的研究,中医理论中90%以上的精华部分都是与现代医学理论相对应的,只有不到10%的张冠李戴及牵强附会的内容不相符。只要将这些不相符的内容给予纠正,中西医理论便会完全统一。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7 07:3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17 07:57 编辑

       以上是中医传统的观点,结合清末及近代中医名家的观点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关于中医脾脏到底是什么?浅谈拙见如下:
似与胰腺相同
-----------------------
      千秋雪先生说:关于脾脏的现代解读,我还是更同意王锡民教授的意见---即中医所谓的脾脏是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脏。仅仅一个胰脏解释了中医脾脏的全部功能的。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extra=&page=5
见第49贴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7 07:3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17 07:55 编辑

关于脾脏的现代解读,我还是更同意王锡民教授的意见---即中医所谓的脾脏是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脏。仅仅一个胰脏解释了中医脾脏的全部功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总版果然头脑聪明,反应最快,率先认识到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解读出来的“中医所谓的脾脏(即“脾主运化”的脾脏)就是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脏”这一正确结论。这一结论显然与当前中医界普遍认为的“‘脾主运化’等脏腑学说内涵源于解剖又高于解剖”的主流观点截然不同,对于中医理论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可纠正以往中医界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190&extra=&page=6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7 07:56
       金栋先生说:有道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7 08:43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10-16 11:55
转自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190&extra=&page=1

【原创】 中医的 ...

王锡民先生认为:脾就是脾胰。这个观点有道理。本人拙作对此问题,有更改之必要。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7 19:0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7 08:43
王锡民先生认为:脾就是脾胰。这个观点有道理。本人拙作对此问题,有更改之必要。

       供金先生参考。我是以《难经》原文为据。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