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从中药生理效应认识中医药的科学性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5 08:21
标题: 从中药生理效应认识中医药的科学性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34 编辑


从中药生理效应认识中医药的科学性
原创:张诚敬
前言:浏览了一些帖子,一是论医理不提及药理效应,二是论药物治疗效应而很少结合医学来讨论。个人不确切地认为,知医理者必知药理,知药理者才能入医学之门,两者的有机配合方构成临床医疗技术。
1991年4月和11月,笔者先后发现对局部代谢具有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的两种外源性代谢调节物质。95年通过在自身和家人的应用中发现,它们是一对相互拮抗影响局部代谢的物质,前者具有抑制代谢的效应,后者具有促进代谢的效应。跟踪研究发现,这两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与中药的两类药物效应相类似,其中促进代谢物质与温热药物的效应类似,抑制代谢物质与寒凉药物的效应类似。依据两项发现结合个人应用中药的体验反复思考后促成了对中医药医学理的探索,从生理代谢立场对中医药生理效应的探索后认为,“中药的药物效应与机体代谢相关:寒凉药有抑制代谢的生理效应,温热药有促进代谢的生理效应”。因此让本人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泡制出天方夜谭的荒唐残言在此摆个地摊兜售,盼浏览的先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参预讨论。本帖分成多个部分发在同一帖子中,以便于讨论。
1.对中药效应的探讨:现代研究显示,有的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是与现代药物是基本一致的,如丹参与现代血管扩张药物有类似的效应,且具有降低血液粘滞性的活血效应。有的中药的药理机制尚难以解释,如没有抗菌作用的穿心莲,对炎症治疗有公认的治疗效应,无抗菌作用的中药能治疗炎症,是与西药相似效应无法解释的现象。
1.1对黄连效应的探讨:以黄连为代表的清热药,中医认为有清热的作用,据现代研究确认具有抗菌效应。笔者认为,清热药是以抑制全身或局部代谢产生清热的效应,因为,要降低全身或局部热量的产生,前提是必须降低其相应的代谢水平,如果代谢水平不降低,其产热量也不会下降。其抗菌作用有可能是抑制了细菌糖酵解的结果,让细菌缺乏赖以生存和繁殖的能量理而自行死亡。
1.2对鹿茸效应的探讨:以鹿茸为代表的温热壮阳燥热药,中医认为有增强机体功能的作用,和热量水平的效应,其前提是必须提高其相应的代谢水平,否则机能的增强和热量的增多就缺乏能量基础。现代研究认为,鹿茸含有雌激素,我们知道雌激素有对抗男性激素的效应,为什么还能提高男性的性功能呢?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悖论,最新研究认为,鹿茸中含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此能提高男性的功能,是否如此,尚无定论。   
1.3对穿心莲效应的探讨:穿心莲对炎症的治疗有公认的疗效,现代研究证实,穿心莲体外试验并无抗菌效应,但对炎症却有良好的消炎效果,是有悖于抗菌药物杀菌才能消炎的治疗机理的。对此问题进行反复的探讨后认为,炎症的发生,其原因不应完全归结于细菌方面,还要从机体自身的方面去考滤。中医称“炎症”为“上火”,“火”是由长期的“热”从量变到质变形成的,热是由代谢增强导致的,由于代谢的增强导致产热量过多使机体细胞生存环境的温度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组织细胞的死亡裂解形成炎症病灶,就是中医所称的火。火是热的升级,现代医学称为炎症,这个过程是代谢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炎症多伴有微生物感染,这就给人们提供了炎症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证据,中医药则称为是“上火”,就是长期的热导致机体组织细胞的破坏给细菌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让其应运而生。现代病理生进研究认为,炎症是由于致炎因子前列腺素、组织胺、5-羟色胺等导致的。炎症病灶区域出现的微生物感染是细菌危害机体的确切证据,这就是将细菌认为是炎症罪魁祸首的理由。依据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机体的共生微生物中绝大多数是腐生生物,除侵袭性细菌如结核杆菌及真菌等少数微生物外,绝大多数细菌是不能在活的细胞内生长的,必然是在环境中有被破坏的细胞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时它们才能生存繁衍导致炎症,从微生态立场认识就是环境对适生微生物的选择,也可以认为微生物是应运而生。
1.4对“川芎嗪”效应的探讨: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份,笔者在自身应用中发现其具有改善思维的效应,有可能是其活血作用增加血流量而改善思维的。此外还发现川芎嗪具有增强腋臭和减薄舌苔的生理效应。据此推测,增强腋臭的效应是增强细胞利用氧将脑部鞘磷脂氧化的结果,因为鞘磷脂是一种易于氧化的脂肪酸,其氧化后的物质通过淋巴系统集中到腋下经大汗腺排除体外,再经细菌酵解形成腋臭。川芎嗪减薄舌苔的效应则是机体有氧代谢的增强使舌面厌氧菌类受到抑制的结果。同样川芎嗪也会加重脚臭,是卵磷脂氧化的结果,因脚部淋巴系统薄弱,这些氧化磷脂由汗腺排出体外,经细菌发酵形成脚臭。我们知道大豆中富含卵磷脂,作豆豉时经发酵类似于脚臭味,可证明是卵磷脂发酵的产物。腋臭味与脚臭味明显不同,推测是鞘磷脂经细菌发酵氧化的产物。
1.5笔者在药物的自身应用中发现:与川芎嗪效应相似的能减薄舌苔的药物有肌苷和30%的过氧化氢,应用肌苷口服或应用30%药用过氧化氢溶液漱口,具有减薄舌苔的效应。肌苷是现代药物中为数不多的促进组织细胞代谢的药物,通过促进细胞的耗氧代谢而抑制舌面厌氧菌群,产生减薄舌苔的效应;30%过氧化氢溶则可能是直接杀灭厌氧菌导致舌苔减薄的结果。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5 08:29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35 编辑

2.中医理论的“火”与现代“炎症”关系的讨论
2.1现代医学对炎症的认识:现代认为“炎症”的发生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认为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炎症区域细菌的存在不可否认,但并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因为除真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及分枝杆菌等少数微生物之外,其它细菌对活细胞组织基本上不具备主动侵袭的能力。笔者无意对细菌是炎症感染的祸首进行辩解,仅仅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认为是机体物质环境对适生生物的选择,是机体细胞在长期超阈值热环境条件下导致自身损伤提供的物质条件让微生物应运而生。
还有一种无菌炎症,是以代谢抑制为特征的炎症,例如颈椎炎、肩周炎、关节炎,神经炎等,这类炎症的表现是患部不红不肿,主要以疼痛为主,虽然笔者还提不出有力的证据证实它们是由代谢的抑制引起的,但笔者根据自身的体验注意到在患肩周炎时,清晨起床以前用手触摸患部感觉患部皮肤温度明显低于相邻部位,这种局部温度不正常现象意味 该部位代谢必然是处于抑制状态造成的,如果不是因为代谢的抑制导致局部热量减少而发生温度低于相邻部位的话,在被窝的准恒温环境中患部温度低于正常的表现就无从解释。
无菌性炎症实质上是机体特定部位细胞能量缺乏的表现,由于局部代谢的抑制必然导致局部热量的不足,但不会立即造成机体组织结构的实质性损伤,可能在这个慢性过程中因细胞代谢长期的代谢抑制,造成能量的缺乏而诱导细胞凋亡机制启动,凋亡细胞空间因修复过程缺乏足够能量而使修复过程异常缓慢,因此这类疾病的过程就显得漫长,长此以往有可能形成组织萎缩而成为难治之痹症。
2.2对中医药理论“火”的讨论:中医认为火是由热演变而成的。探索认为“热是代谢增强引起的”,在代谢增强部位形成热环境,对组织细胞会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热环境中修复的细胞是脆弱的,如果这种环境不能改变时就会升级成“火”,就是组织细胞结构受到破坏性损伤,是细胞代谢增强的必然结果,热与火不仅仅是程度的差异,前者是组织细胞代谢增强导致的生理现象,后者是组织细胞在长期的热环境中损伤死亡裂解产生的病理现象。
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把“热”视为危害人体健康的大敌,长期超越正常阈值范围的“热”环境最终演变成“火”,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局部器官组织代谢增强难以被机体自律调节机制调节导致细胞急性死亡的结果。
2.3对炎症形成原因的探讨:现代医学对炎症具有大量的研究和巨著对其进行阐明,确认炎症的危害和5-羟色胺、前列腺素和组织胺等物质的致炎作用,并不认为是机体代
谢过程产生的超常“热”环境损伤了自身的细胞组织结构作为“炎症”产生的物质因素决定的。
致炎因子前列腺素等是炎症的原始因素,或者是机体组织结构在代谢变化导致的温度环境损伤亚细胞(线粒体、微粒体,多酶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内组织膜结构的产物值得进行思考,通常前述的这些致炎物质存在于细胞内的亚细胞组织内,如果亚细胞膜结构正常时它们不会无缘无故的溢出来对细胞产生损伤是应该被考虑到的;据此推测,发生炎症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机体自身因代谢变化导致温度环境改变引起亚细胞膜结构的崩溃,也就是中医药所讲的长期的热引起的,长期的热造成的局部温度环境的改变,最终引起组织结构的损伤形成现代医学所讲的炎症就是中医药所讲的火。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5 08:30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36 编辑

3.中医吃能致病观点的讨论
3.1上火的物质:不饱和脂肪酸、糖类、牛羊肉、胡椒和砷以及某些药物。这些物质均可引起人体局部或全身的上火。
3.1.1不饱和脂肪酸是活化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增强其通透性削弱了细胞的膜结构,经扩散被动转运进入细胞内的代谢底物量增多促进代谢引起上火的。
3.1.2糖类则可以直接作为代谢底物,以其渗透扩散进入细胞内,增强代谢引起上火的如口角炎。
3.1.3牛羊肉含有丰富的“酪氨酸”类物质,据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酪氨酸在肠道中被细菌分解后会形成酪胺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吸收入体内就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而产生对代谢的促进而上火,甚至会对肾脏产生损害因而形成尿毒症及伴随肾源性高血压,如果从营养物质的供给途径和抑制分解酪氨酸形成酪胺的细菌产生,将可能有效避免早中期尿毒症的恶化。
3.1.4胡椒和砷类有可能是干扰了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干扰细胞线粒体代谢过程向产热的方向变化,降低了ATP的形成量而增加产热量导致上火。从表面上看,引起上火的物质都具有促进代谢或增加热量产生的效应,但其作用途径则是各异的。
3.2清热物质:竹笋、西瓜、枸杞等有清热效应或养阴功用,如果大量食用时会抑制机体的代谢产生功能的抑制,降低生存质量形成亚健康体质。所以,不管是那一类食物或药物都不可偏食或过量,过量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3中医药的清热和养阴:清热是一种直接抑制代谢的效应,而养阴则是通过对机体细胞膜强度的增强导致膜通透性降低,使通过细胞膜扩散进入细胞内的代谢底物减少而降低代谢水平的间接效应。
笔者认为,中药的养阴药物对细胞膜结构有增强和保护的作用,是滋补和抗衰防老的主流药物,其机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提示人体的衰老有可能与细胞膜结构的削弱相关。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立场讲“保护细胞膜结构的稳定,延长机体细胞每一代的生存时限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3.4对药食同源的探讨:中医药理论认为药食同源,中药主要来源于食物,中药材大多是动、植物和矿物药,在自然界中组成动、植物机体的物质和矿物质,根据生物链的原理绝大多数低端生物的组成物质都可以被高端的生物所利用,矿物质则被所有的生物所利用。在食物链中,一切动植物都是人类食物链的低端,它们所含的物质可能就是患病机体中所缺乏的物质,一旦这些物质以药物形态进入体内,它们将很快成为被机体利用的物质进入生理代谢过程产生生理效应达到治病的目的。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5 08:30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37 编辑

4.对中药药理效应的思考:现代对中药的研究方向,旨在寻找其与现代药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理效应,虽无可非议但不一定与中药实际的生理效应相符。在此通过对中药的作用机理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对中药效应有别于现代药物药理效应的个人观点。
4.1对非抗菌中药的消炎效应的思考:中药穿心莲主要成份是穿心莲内脂,在现代研究中未发现有抑菌的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它表现出对炎症的良好效果,表明穿心莲内脂不是以抗菌效应来治疗炎症的,其机理应重新进行认识。
4.2中药的激素效应思考:例如鹿茸现代研究含雌激素,众所周知雌激素是与雄激素相拮抗的,但其却能增强男性的性功能,按照药理学是不能解释的。虽然近年来又提出其提高男性功能的效应与其抑制单胺氧化酶有关,是否如此尚无定论。
4.3非激素中药的激素效应思考:如中药的养阴类药物生地、枸杞、黄精、玉竹、甘草等有类似于甾体激素的效应,通过笔者在自身的应用认为,其中以甘草最为明显,这类效应也是难以用现代药理学解释的,应从新的途径进行探讨。
4.4对中药疗效的设想:依据探索已经形成的认识,中医药理论是从人体全身或局部“代谢变化”导致“机能变化”产生“寒热”现象的规律来认识疾病的,由此得到提示,其药物的效应也必然是与调节全身或局部代谢有关的,据此提出“中药的效应是与调节机体代谢相关的生理效应而不是单纯的某种类似于现代药物的局部效应”的设想。事实上中药同现代药物一样是吸收进入机体后产生其治疗效应的,不可能完全是针对部份器官组织,但蛤有对某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效应,药物进入体内后对不同组织器官与功能系统也肯有相应的作用,就是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5 08:31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43 编辑

5.从对人体代谢的生理效应对中药进行分类
5.1中药以“温、热、寒、凉”四性来表达其效应属性,而药物按四性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为温热药物,如温补药、助阳药、燥湿药有促进机体代谢的作用。另一类为寒凉药物,如养阴药、清热药、败火药,它们都具有抑制机体代谢的作用。温热性中药用于针对寒证性疾病的治疗,寒凉性中药用于针对热证性疾病的治疗,也就是说中药的效应是针对机体偏离代谢阈值进行的调节。
5.2对“川芎嗪”的效应探讨:笔者在自身应用发现其具有改善思维的效应,有可能是其活血作用增加血流量而改善思维的。此外还发现川芎嗪具有增强腋臭和减薄舌苔的生理效应,增强腋臭的效应是增强细胞利用氧将脑部磷脂氧化的结果,因为磷脂是一种易于氧化的脂肪酸,氧化后的物质通过淋巴系统集中到腋下经大汗腺排除体外,再经细菌酵解形成腋臭。川芎嗪减薄舌苔的效应则是机体有氧代谢的增强使舌面厌氧菌类受到抑制的结果。同样川芎嗪也会加重脚臭,是卵磷脂氧化的结果,因脚部淋巴系统薄弱,这些氧化磷脂由汗腺排出体外,经细菌发酵形成脚臭。我们知道大豆中富含卵磷脂,作豆豉时经发酵类似于脚臭味,可证明是卵磷脂发酵的产物。腋臭味与脚臭味存在差异,推测是脑磷脂氧化经细菌发酵的结果。
5.3笔者在药物的自身应用中注意到,应用肌苷口服或应用30%药用过氧化氢溶液漱口,具有减薄舌苔的效应。肌苷是现代药物中为数不多的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通过促进细胞的耗氧代谢而抑制舌面厌氧菌群,产生减薄舌苔的效应,30%过氧化氢溶则可能是直接杀灭厌氧菌导致舌苔的减薄,或者是直接参与舌表面细胞的代谢产生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结果。
5.4综上所述,依据中药的生理效应进行分类,将温热药物归类于促进代谢的药物中,将寒凉药物归类于抑制代谢的药物中。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5 08:33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41 编辑

6.中药的疗效是调节机体细胞组织结构及其代谢水平的生理效应:笔者认为人体内的“寒热”是代谢抑制或促进伴生的病理生理现象,中药“温热药和寒凉药”的作用是针对“寒热”现象的治疗,其效应就是消除体内的“寒热”现象,如果体内的“寒热”现象消除就标志机体偏离阈值的代谢水平恢复了正常,所以“中药中的各类药物的作用都是针对机体代谢进行调节的生理效应”,据此提出“调节机体代谢是药物作用的切入点”的设想。
将中药药物作用的切入点认为是针对“机体代谢的调节”是基于药物进入机体细胞后第一时间即可产生对代谢的影响而言的,上千种中药成份各异,调节机体代谢的机理各不相同,探索是不可能逐一阐明其作用机理的。;因此提出“从中药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获取其对机体代谢调节的生理效应数据,逐渐改变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完全比照现代药理效应模式的思路,以生理效应为基础构建独立的中药药理研究平台”。
7.中药治疗机理探讨:中医是以调节“阴阳”为指导思想治疗疾病的,依据探索的观点“阴阳是对人体器官组织及其相应功能的表达”,据此认为,调节“阴阳”是针对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的动态平衡”进行的。按照生理学的说法:就是机体细胞的结构同代谢功能与机体的功能需求相适应,说上理想的健康状态。
中医药理论认为,由“热”引起的疾病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是阳胜引起的“热”中医则采取清热泻火的针对措施。如果是“阴虚”引起的“热”就采取补阴清热的针对措施。
对由“寒”引起的疾病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是阳虚引起的“寒”中医则采取驱寒助阳的针对措施,如果是“阴胜”引起的“寒”则采取温阳泻实的针对措施。
中医药对不同“虚、实、寒、热”各类“证”的相关病理表现,以促进或抑制代谢的治疗措施进行调节,与“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扶正祛邪、祛邪扶正”等形成了中医的治疗理论原则。根据探索已经形成的认识,要使代谢失调产生的寒热发生逆转,也就应以“调节代谢为切入点”。
中医药科学而系统的治疗理论,最终是以药物对疾病的效应来体现,其核心思想就是调节阴阳,主观上是达到“阴阳平衡”的效应,客观上是逆转偏离阈值的代谢水平消除病理性“寒热”现象,使机体的代谢水平与功能需求相适应,就是生理学所讲的正常生理状态。
8.对中药药理研究的设想:上述讨论提示,中药是通过不同途径,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治疗疾病,而中药的药物成份有的虽然已经清楚,但因中药成份复杂,有效成份一时难以确定,尤其是复方药物就更为复杂,不是短期内能够弄清楚的,因此建议对中药的研究作如下考虑,一方面继续研究其有效成份,另一方面从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方面进行量化数据的研究整理,如从剂量、投药过程长短等方面与其产生降低或升高血糖、降低或升高基础代谢水平、代谢产物的血液浓度或有无新的代谢产物产生、尿样成份变化、酶活力变化以及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对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来证明中药的生理效应,为进一步阐明中医药具有生理学意义上医学原理提供佐证。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7 09: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7 10: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7 15:39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7 08:26 编辑

       叶苗朋友的回复“在中医经典医药理论体系里实物质与虚物质结合中互分阴阳,一切物质比类取象在五行。此为四唯时空间的整体结构、”的观点,无知的立场是:中药是物质基础必须肯定,寒热是人体结构与功能变化同时产生的现象。寒热本是气候现象,古人采用比类取象思维逻辑引用来对疾病现象进行形象的比喻,村人认为是符合情理的。病理性寒热的的表现是个动态过程,在人体中从无到有就意味疾病的发生,通过用中药进行的治疗让寒热现象消失的过程就是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疗程。
       朋友每帖必复的精神,在论坛中实为罕见,让人感动!
盼通过交流:让争论成为友谊,让友谊成为动力!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7 19: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8 06:11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7 22:37 编辑

       感谢叶苗朋友的回复:生命人体整体对寒热也就是生存温度范围非常小,只有三十六点五度左右,低于三十四度人就会冷死亡,高于三十七度人就发烧生病,在物理学电孑全频谱展开分析意义中,只有红外线频率点与温度相关,除此之外的一切频谱没有温度,也不产生热。
       笔者的观点是:中医的寒热理论,不完全是体温的大幅变化,如由甲减造成的寒证,其体温了仅仅也只降低0.5度以内,让人感到的是身寒如水中出。由甲亢造成的热证,其体温了仅仅也只升高0.5度以内,让人感到的是热而烦闷。经常发生在五藏六府的寒热,对体温的影响有限,仍会让人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其温度表现主要是在患部的温度变化,由于藏府功能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下的温度是脑、心、肝等重要器官因代谢水平较高其温度会比体温高1度左右,而肠和皮肤则可能低于体温0.5度左右,是被红外热成象仪研究所证实的事实。但人体温因调节机制效应仍保持在37度正负不超过0.5度的范围。内经时代的医学对寒热的判断主要是靠现象来进行证明,内经“痿论: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就是那时候判断五藏热的证据。因此,中医所讲的热并不一定是体温的明显升高,寒也并不一定是体温的明显下降。中医判断疾病是以藏象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如:患者的感受、在舌苔、脉博、身体某些部位颜色变化、二便的变化、精神状态变化来证明寒热的存在。三言两语难以表述清楚,仅供朋友参考。
请参阅: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 ... ming_4815131563.htm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8 10: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8 18:35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8 19:19 编辑

张先生还是看到了不少问题,闪烁着现代认识的火花。
因为文章过多,没有办法逐句讨论。
我总体感觉,老先生的基础观察是真实的,所以,得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正确的。
只是过于初浅。
建议老先生就一个问题深入讨论。

如草药药理学,已经搞成多年,为什么大家都不会用?
那些当代顶尖人物,为什么就能运用自如?
直接运用药理学对应病理,肯定是不行的。
需要拐几道弯。
这就几乎把所有的人都摔到后面了。

也显得搞药理学的人没有面子。
其实,建国后国家主抓中医,
中医的现代化成果都是出自建国后。

没有建国后这批人的勇敢探索,
我们不可能凭空搞成新医学。

新医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一定要把现代药理学用上去。
才能更有效治疗西医病名下的病理指标。
仅仅靠望闻问切,进行辨证论治,
那是古代医学,
现代已经不时髦了。
患者更期待的是,中医能把指标降下来。

他们身患重病,身心疲惫,
实在没有情趣与广大中医们一道欣赏传统文化---更科学,更伟大。
患者只关心自己的指标!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9 05:43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8 21:46 编辑

       从中草药的生理效应中,能不能讨论出中医理论的医学内涵?村人不能用肯定或否定来简单地下结论。
       前述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在自身应用后的体验,不是信口开河的胡谄,如某种草药对流涎病就有很好的效果:今春笔者不幸患上此病,用某种草药,疾病在短短的一周内治愈。让我想起了那些视屏人物手中握着纸巾的老人,口边流涎面对观众的镜头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现代医生们不知是否有动于衷?草药能治的病,现代医学却毫无办法!作为草根没有资格作任何评论!?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9 10: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30 16:52

2.中医理论的“火”与现代“炎症”关系的讨论
2.1现代医学对炎症的认识:现代认为“炎症”的发生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认为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炎症区域细菌的存在不可否认,但并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因为除真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及分枝杆菌等少数微生物之外,其它细菌对活细胞组织基本上不具备主动侵袭的能力。笔者无意对细菌是炎症感染的祸首进行辩解,仅仅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认为是机体物质环境对适生生物的选择,是机体细胞在长期超阈值热环境条件下导致自身损伤提供的物质条件让微生物应运而生。
还有一种无菌炎症,是以代谢抑制为特征的炎症,例如颈椎炎、肩周炎、关节炎,神经炎等,这类炎症的表现是患部不红不肿,主要以疼痛为主,虽然笔者还提不出有力的证据证实它们是由代谢的抑制引起的,但笔者根据自身的体验注意到在患肩周炎时,清晨起床以前用手触摸患部感觉患部皮肤温度明显低于相邻部位,这种局部温度不正常现象意味 该部位代谢必然是处于抑制状态造成的,如果不是因为代谢的抑制导致局部热量减少而发生温度低于相邻部位的话,在被窝的准恒温环境中患部温度低于正常的表现就无从解释。
无菌性炎症实质上是机体特定部位细胞能量缺乏的表现,由于局部代谢的抑制必然导致局部热量的不足,但不会立即造成机体组织结构的实质性损伤,可能在这个慢性过程中因细胞代谢长期的代谢抑制,造成能量的缺乏而诱导细胞凋亡机制启动,凋亡细胞空间因修复过程缺乏足够能量而使修复过程异常缓慢,因此这类疾病的过程就显得漫长,长此以往有可能形成组织萎缩而成为难治之痹症。
2.2对中医药理论“火”的讨论:中医认为火是由热演变而成的。探索认为“热是代谢增强引起的”,在代谢增强部位形成热环境,对组织细胞会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热环境中修复的细胞是脆弱的,如果这种环境不能改变时就会升级成“火”,就是组织细胞结构受到破坏性损伤,是细胞代谢增强的必然结果,热与火不仅仅是程度的差异,前者是组织细胞代谢增强导致的生理现象,后者是组织细胞在长期的热环境中损伤死亡裂解产生的病理现象。
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把“热”视为危害人体健康的大敌,长期超越正常阈值范围的“热”环境最终演变成“火”,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局部器官组织代谢增强难以被机体自律调节机制调节导致细胞急性死亡的结果。
2.3对炎症形成原因的探讨:现代医学对炎症具有大量的研究和巨著对其进行阐明,确认炎症的危害和5-羟色胺、前列腺素和组织胺等物质的致炎作用,并不认为是机体代
谢过程产生的超常“热”环境损伤了自身的细胞组织结构作为“炎症”产生的物质因素决定的。
致炎因子前列腺素等是炎症的原始因素,或者是机体组织结构在代谢变化导致的温度环境损伤亚细胞(线粒体、微粒体,多酶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内组织膜结构的产物值得进行思考,通常前述的这些致炎物质存在于细胞内的亚细胞组织内,如果亚细胞膜结构正常时它们不会无缘无故的溢出来对细胞产生损伤是应该被考虑到的;据此推测,发生炎症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机体自身因代谢变化导致温度环境改变引起亚细胞膜结构的崩溃,也就是中医药所讲的长期的热引起的,长期的热造成的局部温度环境的改变,最终引起组织结构的损伤形成现代医学所讲的炎症就是中医药所讲的火。

---------------------------------------------------------------------------------------
张先生的观点,“火就是炎症”。  其实,古代一开始发现的“上火”,应属于炎症。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刘河间“火热论”的出现,这个“火”,已经不限于“炎症”。刘河间将其推到更广的范围。
古今大家们,都是想把人体所有的疾病,找出一个统一的规律。

从方法论角度讲,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医所面对的疾病种类极为繁多。无论用“寒”,还是“热”,或是“火”,或是“温”,
都不可能解释所有的疾病。

这也造成了,千古以来所有的创新家,都成为“各家学说”,而无法一统天下。
先生所发现的代谢产生热,导致温度环境改变引起亚细胞膜结构的崩溃,
即便现代生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对疾病而言,也只能算部分疾病符合这种情况。

为什么西医要把疾病划分的那么清晰?种类划分的那么多?因为一种病有一种病的机理,
不能用一种机理,概况所有的病。
这样制造业完全不同,一个牛顿力学,可以覆盖天下所有的行业。但医学不行,中医更不行。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30 17:00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30 17:05 编辑

传统中医为什么在理化检测的标准下的疗效不理想?就是因为对于疾病,不明机理,不加划分。

新医学的治病方法,完全按照西医大类及病种划分,了解不同疾病的机理,有的放矢。疗效才能立竿见影。

我们就拿肾病来说,按照西医大的分类:
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间质性肾炎、继发于系统性肾疾病、高血压肾疾病、代谢性肾疾病、感染性肾疾病、肾脏血管病、理化因素引起肾损伤、结石和梗阻性肾病、囊肿性肾病、肾脏肿瘤、遗传性肾病、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妊娠性肾病、老年性肾病。等等。(这是我按照王海燕编《肾脏病学》摘录下来的)

在上述每一个大分类之下,还有多个病种。肾疾病合计一百余种。
每一种肾脏疾病,西医都会给出一套相应的诊断指标。每一种病,都分有几期病程。
新医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病种,不同的病程,不同的指标,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
如果再加上不同的个体个性化,那就方法更不同了。
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这么多大类和病种的肾疾病,难道都是由于代谢产生热,导致亚细胞膜结构崩溃吗?
显然不是。
用一种理论解释所有疾病,肯定对应不上。
用一首古方来回套用,肯定治不了这样的病。

实事求是的说,按上述分类分种出来的肾疾病,古中医连一种都治不了。
传统中医治疗肾病,只是一种传说。
通过辨证论治,能排水消肿,已经是了不起的高手了。

真正能治肾病的,还是现代中医。
现代中医为什么能治肾病?因为那些治疗肾病的医生,
把西医的分类分种以及疾病机理性质吃透了,治疗出来的结果,才能通过现代科学理化检查标准。

先生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新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30 19:00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30 11:08 编辑

    感谢思考者朋友从学术立场给予的回复!回复中“这么多大类和病种的肾疾病,难道都是由于代谢产生热,导致亚细胞膜结构崩溃吗?显然不是。”的观点是对的,不是村人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而是由于本人当前的立场是力图通过生理学理论首先解决中医药的原理问题,有些拓展讨论并未公开所致。
    现摘录部份讨论资料供朋友参考:
    题:对机体其它代谢影响因素的讨论
    1、影响机体代谢的因素:此前的讨论认为,内经医学的人体寒热从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认识其原因是阴的胜虚导致阳的虚胜伴随寒热现象产生的“因、果、象”关系。从生理学立场认识,影响人体代谢的控制因素众多,在研究中发现“阳虚”也不完全都是由“阴胜”引起的,“阳胜”不完全都是由“阴虚”引起的。如果排除“阴胜和阴虚”因素,在阴正常时即细胞膜结构正常时也会因其它原因引起“阳虚”或“阳胜”而产生寒热现象。因为,在机体组织器官细胞结构正常的情况下,“血液中代谢底物浓度、甲状腺激素水平、胰岛素水平、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及酶活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食物或药物的摄入甚至血氧含量和血糖水平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全身或组织器官的代谢偏离阈值范围导致“阳虚”或“阳胜”产生“寒热”现象。
    1.1代谢底物浓度对代谢的影响:在机体组织器官细胞膜正常的情况下,血液中的代谢底物浓度升高时,由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在相同时间经扩散转运进入细胞内的底物量会增多,导致细胞代谢增速就会产生阳胜产生热的现象;当血液中的代谢底物浓度下降时,由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缩小,在相同时间经扩散转运进入细胞内的底物量会减少,导致细胞代谢减速就会产生阳虚产生寒的现象。每个人的血糖浓度是因各种原因是存在差异的,是代谢功能和水平呈现因人而异原因之一。
    1.2甲状腺功能对代谢的影响:在机体组织器官细胞膜正常的情况下,当人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会引起人体基础代谢水平升高,发生内经逆调论中歧伯回所讲的“阴气虚,阳气盛,……能冬不能夏”热的现象。当人体甲状腺功能减弱时,会引起人体基础代谢水平下降,发生内经逆调论中岐伯回所讲的“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能夏不能冬”寒的现象。
    1.3胰岛素水平对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时血糖降低,代谢底物浓度随之降低,导致细胞内外底物浓度差减小,通过扩散转运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因此而减速,导致细胞线粒体代谢被动减速,提供的能量减少就是阳虚,产热量同步减少就是寒的现象;但二型糖尿病的血糖一般不是受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尽管血糖高,可能由于细胞本身的代谢功能削弱,虽然细胞内代谢底物浓度高但细胞代谢仍然缓慢,导致细胞内外的代谢底物浓度梯度差梯度缩小,致使血液中的血糖保持较高的浓度而形成糖尿。
    1.4线粒体数量及酶活力对代谢的影响:当代谢影响因素不变时,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多其代谢速度自然加快,使细胞内的底物浓度下降,导致细胞内外的底物浓度差增大,通过扩散转运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因此而加速,使细胞代谢维持在较高水平也可形成阳胜产生热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细胞结构正常也可能因线粒体的数量多而导致功能增强的阳胜产生热的现象。反之,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少其代谢速度自然减慢,使细胞内的底物浓度迅速升高,导致细胞内外的底物浓度差缩小,通过扩散转运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因此而减速,使细胞代谢维持在较低水平也可形成阳虚产生寒的现象。
    1.5植物神经功能对代谢的影响: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也可能产生寒热现象。
    1.6食物和药物对代谢的影响:当人体摄入过多牛羊肉时,由于牛羊肉富含的酪氨酸在体内转变成为酪胺而导致肾上腺素增多而影响代谢产生热的现象,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上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糖时会产生口角炎也是常见的现象,且不能用抗生素治愈;而一些寒凉食物如竹笋类食入过多则会让一部份人产生寒的现象食欲的减退导致机体摄入的能量物质减少而产生寒的现象。
    1.7血氧含量水平对代谢的影响:众所周知,细胞的代谢是需氧代谢,血氧含量不足时,细胞代谢效率降低时会产生寒的现象;当血氧含量充足时,细胞代谢效率提高,导致阳胜产生热现象。
    1.8尽管影响人体代谢的因素众多,毕竟“甲状腺功能的反常、线粒体数量和酶活力的反常、食物或药物的摄入和血氧含量变化”发生机率通常不会很高,因此“阴的胜虚”仍然是制约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讨论认识:综上所述:除“阴阳的胜虚”能导致“寒热”现象的产生之外,在阴即细胞膜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甲状腺功能的反常、胰岛素水平变化、线粒体数量及酶活力变化、食物或药物的摄入以及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的紊乱和血氧含量变化”等因素均可影响代谢水平导致阳虚或阳胜产生寒热现象,是对寒热现象进行判断时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31 09: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31 09: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31 16:36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31 08:42 编辑

    回复叶苗朋友:“热红外线平面分析学”的问题,这种理论是用现代仪器对中医理论寒热现象进行研究中产生的,可验证中医诊断的正确与否,如能普遍应用将有助于中医诊断方法的现代化,会让不承认人体存在寒热的西医相形见掘。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31 19:23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31 11:26 编辑

     叶苗朋友指出:而张先生谈化学谈的多,电学几乎不谈、并且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就是光色功能场的伩息玄学力学!
    老朽认为:人体的寒热,本身就是属于生物化学范畴的变化产生的物理现象,从生理学、生物化学立场进行讨论,大家容易理解,朋友对光色功能场的伩息玄学力学的研究深入,请从朋友的立场发表论述,以便大家增长知识!
    谢谢!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 10: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 10: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9-1 11:12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9-1 03:13 编辑

       回复叶苗朋友:内经中的认识属初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不能从现代立场进合理解释也是正常的,若要解释也只能是由临床的中医来进行,非我辈非医者能说清楚的,若临床中医均无法说清楚,就不要指望我们这些外行砖家了。对不起,谢谢!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1 11:29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9-1 11:12
回复叶苗朋友:内经中的认识属初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不能从现代立场进合理解释也是正常的, ...

《黄帝内经》是对前人的医疗实践进行的经验总结,引用古医书达二十多种,内经成书后的长期医疗证明:能指导治病实践,获得很高疗效,因此,内经是正是确的,这是成为经典之原因。今之中医,如果说存在疗效不佳现象的话,原因便是不能运用《内经》及《伤寒论》。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 11: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9-3 04:30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9-2 20:35 编辑

       叶苗朋友认为:内经中的认识属人类科技顶峰的知识。这种评价似乎过高,村人仍表示赞同。不过从内经医学的因果关系立场来看现代医学不承认中医的寒热现象的存在,显示其对疾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症状即现象层次,并未从人体的结构变化与功能变化来认识产热量的变化,笔者认为结构变化导致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多数内科疾病产生的根源,寒热现象则是同变化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西医所讲的症状。三者间的关系:结构变化是原因、功能变化是结果、寒热现象是症状表现。因此愚昧地认为,内经时代的医学关系就会让西医自愧不如。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9-3 04:45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9-2 20:48 编辑

       内经中存在中医药的精华,亦存在大量不确切的认识,我们应该传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才是科学的态度。那种全盘否定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可认为是罪过;如不加选择地全盘保留的观点则属于无知。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4 08: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9-11 20:26
       叶苗朋友认为:内经在3000年前就建立了现代物理光伩息生命人体完整的科学四唯时空间的框架体系而屹立于人类科学顶峰之位!
      无知请问:依据何在?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2 19: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2 19: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9-25 07:09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9-24 23:11 编辑

       中医的观点吃能致病,请朋友们思考,为何吃火锅会上火?这是个不少人具有亲身经历的问题。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25 13: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9-28 14:47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9-28 06:51 编辑

  感谢叶苗朋友的回复!只要吃火锅上了火,中医可用败火药物控制,而现代医学却少有药物对其有效控制是现实的客观存在。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29 16: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9 17:20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9-3 04:45
内经中存在中医药的精华,亦存在大量不确切的认识,我们应该传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才是科学的态度 ...

很多人读经典时,将读不懂的内容说成是“糟粕”,这是通病,例如不少人读到《内经》的“五运六气”。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29 17:22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9-25 07:09
中医的观点吃能致病,请朋友们思考,为何吃火锅会上火?这是个不少人具有亲身经历的问题。

吃能致病为中医理论对病因认识中的“食饮不节”范畴。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29 19: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1 05:51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9-30 21:56 编辑

    柴胡汤朋友认为:吃能致病为中医理论对病因认识中的“食饮不节”范畴。吃火锅上火应该不属“食饮不节”导致的,请先生思考?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1 06:24
  请朋友们思考:清热败火中药为什么能治疗上火?吃火锅导致上火与代谢有无关联?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1 11: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万里路    时间: 2017-10-1 13:19
叶苗 发表于 2017-10-1 11:36
吃火锅导致上火与代谢都有关联,都属光色症的电磁场运动!

叶苗怎么又跑到这胡扯上了。中医就坏在这样的人手中,天天喊电磁场。中药治病就是治电磁场吗?扯犊子!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1 18: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万里路    时间: 2017-10-1 20:26
叶苗 发表于 2017-10-1 18:38
电磁力是宇宙四大力之一,光色音味臭五藏象就是电磁力,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就是电磁场。哪个中医天天不用 ...

电磁场与中医有关系,你没有证据,瞎胡闹。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1 21: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万里路    时间: 2017-10-2 17:26
叶苗 发表于 2017-10-1 21:31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望闻问切,辩症论治讲的就是光色音味臭电磁场与中医的比类取象关系

臭电磁场与中医的比类取象关系
----------------------------------------
     你家的电磁场,怎么是臭的呢?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 19: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4 18: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7 16:11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7 08:13 编辑

       屁是肠道排出的气体,由产气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有臭味的屁是其中含有很少量吲哚乙酸,该物质含量低时产生臭味,含量较高时却产生香味,可以说是物极必反。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8 09: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16 19:29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16 11:34 编辑

       难道无人知道中医的壮阳药是提高功能的?一般人都认为壮阳药可提高性功能!因此在电视广告中不准出现壮阳一词!无知村人也晓得中医的补肾药、强壮药具有提高某些功能的效应。难道从这些效应中不能悟出些道理来:中药为何能壮阳?为何能清热?为何能祛湿?又为何以驱寒?如果能从这些效应中找出药理机制与生理代谢之间的关系,中医理论的现代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16 21: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20 13:38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20 05:40 编辑

       叶苗朋友认为:中药为何能壮阳?为何能清热?为何能祛湿?又为何以驱寒?全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无知村人认为:将全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改为全在调节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代谢就可以了。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0 15: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25 17:49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25 09:51 编辑

  泛泛而谈阴阳五行?究竟其涵义是什么?中药为何能清除寒热?没有朋友对此作出任何理性的回复?光讲声光色气终未能将中药能治病的道理讲明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5 20: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27 06:04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26 22:08 编辑

  叶苗朋友认为:声光色气音症的固有频率完全是由味的蛋白金属粒子的感抗特性来调整,来实现对细胞组织的修复,来实现对dna的修复。
  请问:实现对dna的修复。其物质基础是什么?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7 12: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29 06:54
修复阴须用养阴药,修复阳须用助阳药,也许这就是中医药治病的基本道理!?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9 10: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29 14:59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29 07:08 编辑

  叶苗朋友问:为什么你只谈阴阳,不谈五行呢?
  村人的回答:阴阳的胜虚与寒热现象产生之间具有因果必然关系,而五行则是古代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五行之间找不出因果必然关系来,如木生火,不是世界上凡木一定生火?水生木必须有土的存在才能进行,而土中的物质是必备条件,表明水与木的关系并非唯一的因果必然?土生金看是必然,但不是所有的土中都具有产生金的条件,因此也非唯一。所以只认为五行是中医药理论的逻辑学关系而非因果必然的医学关系。故
只谈阴阳,不谈五行。,, ,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30 09:32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10-29 06:54
修复阴须用养阴药,修复阳须用助阳药,也许这就是中医药治病的基本道理!?

《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
《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30 18:15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30 10:16 编辑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内经医学对疾病正确的治疗对策,已沿用了两千多年,是值得珍惜的瑰宝!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30 19: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10-30 22:05
叶先生是不是色盲?
光分解后成为七色光,你怎么只能看到五色?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31 05:47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30 21:56 编辑

   叶苗朋友问:五行是五色对应五脏用五味调整之,只淡阴阳不讲五行怎样调理?!柴胡汤朋友已给出了答案:
 《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
 《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31 10:15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10-30 18:15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内经医学对疾病正确的治疗对策,已沿用了两千多年,是值得珍惜的瑰宝!

是的,这是能够指导防治疾病实践并能获得良好疗效的理论,是正确的中医药理论,作为中医,应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以提高疗效为己任。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31 10:19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10-29 06:54
修复阴须用养阴药,修复阳须用助阳药,也许这就是中医药治病的基本道理!?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黄帝内经》),此乃中医治病之理也。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31 10:35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10-1 05:51
    柴胡汤朋友认为:吃能致病为中医理论对病因认识中的“食饮不节”范畴。吃火锅上火应该不属“食饮不 ...

火锅为湿热食物,有适宜或不适宜人群。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31 11: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0-31 15:53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0-31 07:55 编辑

  叶苗朋友认为: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的是症,
  村人认为:中医诊断的是证,也就是疾病寒热属性的证明。若有不妥,欢迎提出理由批评指正!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31 22: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1-1 10:55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1-1 02:58 编辑

       无知认为阴阳是内经认识人体的根本,村人何曾否定过阴阳?至于五行,叶苗朋友认为有医学意义,就请举例说明其在中医学中如何应用?是肾水可克心火或者是肾水可滋养肝木?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1 11: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1-1 15:20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1-1 07:21 编辑

       叶苗朋友认为:张诚敬先生的錯误就在只谈眼睛不谈耳朵,去论视觉与听觉为同一概念錯误!
      我希望朋友先分清西医症与中医证这两种概念的区别? 再来谈眼睛与耳朵是否有区别或关联?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2 12: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1-9 13:42
知药性能懂医理,不知药性者难为良医!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10 10: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1-20 19:23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1-20 11:30 编辑

       本人的其它帖子不想让其再浮出水面了,单独保留此一文与朋友们探讨。
       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从中药的药理效应是否能悟出中医理论的医学内涵来?首先请考虑中药的清热药和祛寒药主要的生理效应是什么?然后再考虑人体内是不是存在寒热现象?如果存在,其生理学原因是什么?可否考虑到是代谢的强弱引起的?最后找到代谢强弱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可归结于阴、阳的胜、虚,就让内经素问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阐述具有了生理学的涵义。据此认为,从药理效应认识中医理论的医学内涵是可行的。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1-24 10:47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1-24 02:48 编辑

       为什么中药中有的药物能清热?有的药物能祛寒?是否与代谢有关?请朋友们想一想!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1-24 12:18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11-24 10:47
为什么中药中有的药物能清热?有的药物能祛寒?是否与代谢有关?请朋友们想一想!

有的药物能清热,有的药物能祛寒与中药的药性(即阴阳属性)有关,与代谢无关。是因为代谢与阴阳属性无关。当然,代谢阳化气阴成形关系密切。也就是说,没有阳化气阴成形,代谢就无法维持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2-5 16:06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2-5 08:13 编辑

       笔者认为:有的中药如黄连能清热,有的中药如陈艾能祛寒,是与中药调节不同组织器官的代谢有关,理由是:根据现代认识,组织器官的热量来自其细胞的代谢过程,热量增多意味代谢增强就是中医所讲的某组织器官的热,热量减少意味代谢削弱就是中医所讲的某组织器官的寒,除了能削弱或增强代谢的食物或药物能引起组织器官的寒热现象外,组织器官阴虚或阳胜也能导致热的现象产生,组织器官阴胜或阳虚也能导致寒的现象产生,因此养阴药能治热证,壮阳药能治寒证。若有不妥,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2-6 11:21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12-5 16:06
笔者认为:有的中药如黄连能清热,有的中药如陈艾能祛寒,是与中药调节不同组织器官的代谢有关,理 ...

《黄帝内经》: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神农本草经》:疗寒(阴)以热(阳)药,疗热(阳)以寒(阴)药。二者皆以人是一个整体而立论,并非某个组织器官。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12-6 12:23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1-24 12:18
有的药物能清热,有的药物能祛寒与中药的药性(即阴阳属性)有关,与代谢无关。是因为代谢与阴阳属性无关 ...

代谢是指阴转阳的过程。阳化气,阴成形是反映阳与阴的物理现象,即阳以气来表现,阴则形来储存。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12-6 12:27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11-20 19:23
本人的其它帖子不想让其再浮出水面了,单独保留此一文与朋友们探讨。
       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从 ...

你的发现有意义。其实中药的药理与五行有关。如果你结合观察药理对心率与脉率的相对变化,可以进一步有所发现。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2-6 14:22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12-6 12:23
代谢是指阴转阳的过程。阳化气,阴成形是反映阳与阴的物理现象,即阳以气来表现,阴则形来储存。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代谢。既然您认为代谢阳化气阴成形关系密切,就说明您承认了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化气阴成形。能否说一下,人体哪一部分的生命活动属于阳化气,哪一部分属于阴成形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12-6 20:20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2-6 14:22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代谢。既然您认为代谢与阳化气阴成形关系密切,就说明您承认了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化 ...

阳化气,阴成形不是代谢。阴转阳的过程才是代谢,代谢过程在五行中属“水”。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2-8 08:38
笔者认为:研究中药的药理效应必须独立进行,用原生药物来实验,采用提纯的物质时其中已经少了许多中药的成份,得出的结论就未必是客观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2-8 09:49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12-6 20:20
阳化气,阴成形不是代谢。阴转阳的过程才是代谢,代谢过程在五行中属“水”。

阴转阳的过程是变化的过程。而变化的过程阳化气阴成形合在一起起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变化的过程就是物质、能量、信息转化的过程即阳化气阴成形的过程。换句话说,阳化气中包含阴成形阴成形中也包含阳化气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2-14 05:59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2-13 22:01 编辑

       中药能够治病,本身就表明了其药物具有生理效应,所谓的补阴、壮阳、 泻阴、抑阳、祛寒、清热均为生理效应,由此就可推知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道理了。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2-16 08:06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2-16 00:10 编辑

   流涎症是小儿和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村人去年不幸患了此病用一味草药一周谅治愈了,西医有药物能治愈流涎症的么?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12-26 07:18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12-25 23:26 编辑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理论上并无根本之区别:中医是对证施治,就是针对疾病的寒热属性治病;西医是对症治疗,就是针对疾病的病理表现治疗疾病,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中医的热证即为西医的炎症,中医的寒证即为西医的萎缩性炎症,热证本质上是一种代谢亢进性功能增强的疾病,寒症本质是一种代谢抑制功能削弱的疾病。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8-3-6 17:36
中医的证多以寒热属性来来定,然后再推定是阴的胜虚或阳的胜虚。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8-6-11 17:37
让沉渣再浮起一次吧!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6-12 09:15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12-8 08:38
笔者认为:研究中药的药理效应必须独立进行,用原生药物来实验,采用提纯的物质时其中已经少了许多中药的成 ...

赞同。
中药治病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有人认为的“有效成分”!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12 12:37
张诚敬 发表于 2018-6-11 17:37
让沉渣再浮起一次吧!

张先生的研究和见解,有不少是有价值的。可惜张先生对五行的认识,还是缺少了一些。张先生知道中医学有一句话,叫甘温除大热吗?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14 10:27
【甘温除大热】是用阴阳学说无法解释的了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1 21:08
  1.1对黄连效应的探讨:以黄连为代表的清热药,中医认为有清热的作用,据现代研究确认具有抗菌效应。笔者认为,清热药是以抑制全身或局部代谢产生清热的效应,因为,要降低全身或局部热量的产生,前提是必须降低其相应的代谢水平,如果代谢水平不降低,其产热量也不会下降。其抗菌作用有可能是抑制了细菌糖酵解的结果,让细菌缺乏赖以生存和繁殖的能量理而自行死亡。
————————————————————


哈哈,说得非常好!有益的探讨,向先生学习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