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系列论文之四: 中国新医药学的应激科学与中华文明 [打印本页]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19 01:33
标题: “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系列论文之四: 中国新医药学的应激科学与中华文明
“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系列论文之四:
                                           中国新医药学的应激科学与中华文明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英国振兴中医针灸有限公司
   yuan_mat@163.com


[关键词]中华文明 中国新医药学 应激科学 应激文化 应激智慧 生命医学

1概述
    中国新医药学经过近百年来的曲折过程,终于在中华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初步形成了!其中的代表就是在2013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42万字)一书。该书站在21世纪应激科学真正的现代高度,跳出了近代神经科学的框架束缚,本质地显现了传统中医学中的科学基础,从而以一个独到的角度展示了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崭新硕果。所以,在新医药学的平台上再来看待传统医学,看待古代科学,看待中华文明,就会深受启迪,就会豁然开朗,就会高屋建瓴。这其中正是应验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由此说来,应激科学就是打开宝库的钥匙,就是显示瑰宝的窗口。那末什么是应激和应激性呢?
    按照中国新医药学的本人的最新定义,应激(Stress)是生物应对内外刺激(即激源)所产生的相应生物反应。生物都具有这种应激能力的性质,即应激性(Irritability),这是区别于非生物的重要特征。应激属性对生物的生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已被新世纪的生命科学归纳为生物的五大基本属性之一,即细胞、应激性、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对于人类,应激性就是人的科学本性及本能。在人类文明中,人的应激性可以显现在应激社会、应激文化和应激科学等方面。
    既然应激如此重要,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属性,那末对于我中华民族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以下内容中,笔者对此做一些必要的介绍。

2中华文明中的应激表现
    在中华文明中,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如中国古代民众“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良好习惯,就是顺应了自然时光刺激的节律。这种适应的长期结果,可以说对中华民族的体质健康和生殖繁衍产生了重大的正面影响。又如人们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也是反映了人体应激反应起实质作用的客观现象。
    在中国的日常汉语中,也自然且不经意地总结和运用到了应激的规律和作用。例如冷静——由冷致静,说明冷的环境或条件容易使人平静下来;凉爽——因凉觉爽,说明清凉的气温会让人感觉爽快舒适;闹热——闹而生热,说明人声嘈杂容易形成令人激动的场合等。又如在许多成语中,也生动而黯熟地反映了各种应激因果的客观关系。其中良性的如“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劣性的如“拔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另外,在社会、爱情、文学、军事等方面,应激现象也无处不在。例如在原始社会中,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只体现人的本性及本能的简单应激社会,自奴隶社会后就进入到了复杂应激社会了。又如我国历代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强调了人的本性应该是善良的。结合到人的应激性,也就是中华民族崇尚善良的本性,在应对各种事件中以和善为先,从而体现了中华文明精神素质的科学特征。
    总的来说,上述多方面举例也都既朴实又机巧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早就有了对应激原理的客观认识和应用。这种新颖的观点,实际上是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剖析和总结的,从而促进生命科学再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方面纵深发展。笔者认为面对如此浩大而深刻的新知领域,建议专门建立一门应激学也是必要的。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饱涵应激智慧的伟大民族,所以完全可以在应激学中有绝对的话语权,并且完全可以通过应激原理普及中华文明于世界。
    正如习总书记指示的那样,中医药学“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所以我们要继承、发扬和发掘传统医药,使其在现今中华复兴的大潮中冲锋陷阵,笔者敏锐地意识到,其中就需要首先从应激文化和应激科学开始!

3 《黄帝内经》中的应激科学
    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佼佼者。
    例如被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一书,从头至尾都在谈论“天合”与“人合”,新医药学认为这实质上就是基于人体应激性,对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的平衡性调节过程的阐述!其中所讲述的人体生理病理、养生内求、针灸药物、诊治经验等,体现了生命科学应激理论的初级阶段及其总结。也就可以说,《黄帝内经》本质上就是中国古代论述人体应激科学的初级版!这种基于新世纪应激科学对《黄帝内经》的本质破解,应该是研究该书以来的最新进展!
    现摘引《黄帝内经》中两段精彩议论说明之。
    《素问·调经论篇》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医家,就明确了在致病激源中就包括了诸如天气变化,饮食住所和房事情绪等。这短短几句话比许多现代医学的论述还全面。
    《素问·疏五过论篇》表明:“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由此看来,在古代要当一个好医生,必需掌握康复身体平衡的各种本事,既知气候变化规律,人体脏腑经脉,针灸药石施治;又懂病人心理情绪,患者疾病根由,诊疗手到证除。按现代的话说,这没有对机体生理病理应激过程的透彻悟性,是很难做到妙手回春的。
    也许会有些人说了,中医学只是宏观医学,主要输给了以微观医学见长的西医学。笔者认为也未必尽然。现也举两例《黄帝内经》中入木三分的描述。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现在可以说,这些直描表明我国古代医家早已知晓了:风雨和寒湿两类不同的激源可以引起两类实或虚的不同应激反应;这种反应由外到内、层次清楚、系统渐进,影响细微,诊疗明确,规律清晰。笔者对此要发两点议论:一是关于“经”“络”“气”,当代西医用电子显微镜也未发现其实质结构,这算不算微观的东西?二是关于应激过程的系统层次,可以说是现代所追求的系统生命医学的古代初级版,这算不算世界的首创?
    总之,通过现代应激科学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我国传统医学的分析,完全有理由信服了: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

4 中国新医药学中的应激科学
①新医药学的科技崛起
    站在新世纪生命科学的高度,返观应激科学的总结过程,应该是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的。譬如说尽管西方(埃及)最早发现和应用了的神经系统,也是一种敏感的应激结构,但在系统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的应激反应方面,神经系统显然是不能单独胜任的。可是西医学的神经科学仍然是唯我独尊和指挥一切的。这种理念左右了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当然我国的中医药攻关队伍也没有例外。所以,几十年来他们在中医药重大问题上未有明显突破,一方面是值得理解的,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吸取教训改弦更张的。
    应激科学的总结过程,除了《黄帝内经》的古代基础外,也少不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直接贡献。其中有两点客观依据是重要的:一是破解了“千古之谜”——我国古代特别强调的“人参天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等理念,由此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在对待各种应激因素时的独到态度和办法,在现代化中成为了一种出发点;二是创新了“科学标杆”——由传统中医学“胎生”的中国新医药学,虽然穿上了现代服装,但仍然在应激科学方面本质地继承了中华基因,进而发扬光大在了当今世界,促成了比神经科学更现代、更先进和更全面的应激科学。
    至此就可以说了:如此这般的世界医学进化史证明了,中医药学在古代因初级的应激科学内涵而独盛东方,新医药学在现代因高级的应激科学应用而笑傲群芳!其中不仅增加了中国医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而且也就可以说,以《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为代表的中国新医药学本质上就是中国现代论述人体应激科学的高级版!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的中医药攻关队伍在经络、证候及中医本质等问题上没有取得明显突破。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原因是被西医学的神经理论蒙蔽了眼睛,迷失了正确的科研方向,再加上官僚主义的弊病,所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直至2016年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已经和将要花费数千万元人民币研究中医针灸的“腧穴的神经机制”、“腧穴配伍” 、“证候”、“上火”等四个方面。实际上,只要站在应激科学的角度,这些问题早就基本解决了!不信?现举例说明笔者在新医药学中早就明确了的这种论点。
②腧穴神经机制揭秘
    例举典型的“肚腹三里留”和“心胸内关谋”问题。笔者非常佩服古代医家能够总结出如此脍炙人口的经验。但对熟知神经理论的攻关专家们来说,几十年来就是解不开其中特异性机理之谜,当然作为老师的国外专家也无所作为,最后以“躯体性传入—内脏性传出的非特异性调节”搪塞了。然而,笔者在1990年正式出版的《现代针灸学概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一书中明显说明了其中的特异性机理。
    即如果以充任经络实质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来分析,在针灸刺激时被激活,就会产生穴位内的“交感(内脏)性传入—内脏性传出的特异性调节”了。不仅如此,可以说还没有几位学者认识到了,足三里和内关穴处交感性神经(包括传入和传出)的节段性是与躯体性神经完全不同的!例如足三里的躯体性神经节段一般认为是腰1-4和骶1-4,内关是颈5-胸1;通过一些发生学的论证,笔者指出了足三里穴处的交感性神经是以胸10-腰3的上几个节段为主,内关穴处的交感性神经是以胸2-9中的下几个节段为主。就这样,足三里穴与肚腹脏器(横结肠以上的交感性神经节段为胸6-12)就有了特异性的相似神经节段联系,从而解释了足三里治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以及肝胆脾胰等病症的特异性机理。同理,内关穴与胸腹脏器(胸腔器官的交感性神经节段为1-5,横结肠以上的交感性神经节段为胸6-12)也有了特异性的相似神经节段联系,从而解释了内关治疗心绞痛、风心病、咳嗽、呕吐、胃肠痉挛等病症的特异性机理。
    上述机理解释顺理成章。然而,如果没有应激理念的基础,没有经络实质的深刻认识,没有对血管及其神经的合理剖析,是很难有此硕果的。笔者为此也钻研了20年,广取博览了当时的中外基础书籍,特别是研究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新医药学热潮中的真知,终于才有了应激科学的系统归纳,才有了《现代针灸学概论》一书理论到临床的科学总结。可以说,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人达到了这种整体分析水平的,所以还在继续为“盲人摸象”的科研烧钱,然而笔者可是一分钱都不要地送给国家了!
③上火证候揭秘
    按照网上百度百科的转述,“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笔者站在新医药学的立场,认为中医的证候可以说是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在患者身体表现出来的一组互有联系的症状和体征。
    进一步说,笔者认为证候的科学本质主要是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在疾病某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组应激现象。鉴于新医药学是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为经络实质的,其中交感神经还具体支配了生理应激系统的各子系统,所以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血管、血液、脏器、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痛觉调制系统等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就是证候的科学基础。
    现以上火证候为例深入介绍之。笔者在2010年出版的《中华医学的科学之光——医话现代中医学及现代针灸学的新认识和新模式》(香港:新譯中文出版社)一书中,在分析某中药品牌的机理时就有了如下内容的阐述。
    由于证候与患者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所以明确人体的机能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好在我国的传统中医学在在二千多年前就将各类人等,科学地分为了五种不同的机能状态,这种分类早于西方并且比较准确。例如《黄帝内经》就按阴阳禀赋的多少,心理情性之不同,将人群分为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等五态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灵枢•通天》)。
    新医药学继承了这一宝贵遗产,并创新地把人体的机能状态分为了现代五态::即平衡态、代偿态、生理应激态、病理应激态、衰竭态。在一般的细菌或病毒,以及风雨等物理因素(外邪)的伤害性刺激下,容易引起机体失去代偿而进入轻度的失衡态,即生理应激态。此态顺序为第三状态(注意:这不同于目前西医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粗浅地称作的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就可以表现为许多中医证候如上火、纳差等,西医症状如咽痛、低热等,西医轻型疾病如普通感冒、口腔炎、以及许多炎性病症的初期等。可以说这些病症不重但最为常见,无须住院治疗但也有可能转为重症。所以人们及医界还必须提高对生理应激态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深入分析可知在这种状态中,生理应激系统被外在不良因素的刺激而激活了。例如:作为经络重要物质基础之一的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以导致许多器官的功能亢进,代谢率上升,从而出现上火或低热症状。这种激活还可引起血管舒张和血液循环增强,由此又为免疫功能的发挥和内分泌激素的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交感神经系统的亢进又可引起口干、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等消化器官的症状。所有这些客观变化以及机体生命机制(即内因或生命力)的相应调节,大抵都是通过中枢的下丘脑借助神经和体液两条途径进行全身性的协调。新医药学把这个范畴归纳为中枢神经痛觉调制系统,并与许多神经递质及神经内分泌的参与密切相关。<
    进一步说,患者的生理应激系统在感受及适应外界各种刺激方面、在增进机体免疫抗炎能力方面、在调整机体内部器官的平衡方面等都起着重要作用。机体的内因在此系统内尽力实现着平衡或再平衡作用:也就是说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不治而愈——成功者就从生理应激态康复为代偿态;生命力不够强大就会转重为病理应激态——这时往往就可应用针灸疗法以激发生理应激系统各子系统的内部潜力而不药而愈,也可应用中西药物等外因帮助身体渡过难关。这些分析可以根据许多临床经验资料证明,也独到地揭示了新医药学的生理病理机制分析。

5小结
    本文从中华民族的古代至今朝,从日常生活到语言文化,从科技发展与医学应用,无不对人体应激性和应激原理有所认识和实践,由此再来谈论应激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兴盛,则是理顺言明了。这在中医药学中表现的特别明显,从而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的科学和伟大是有固有基因,并且是代代相传和发扬光大的!由此再来谈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应该书写中华民族不仅具有勤劳勇敢的美德,而且也具有应激智慧的良好素质。
    在中华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已经有明显证据表明了中医科学时代已经来临!
    其中有中华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初级应激科学的底蕴,也有现代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大方向的导向,还有中国新医药学理论和临床的高级应激科学的支撑。换句话说,源于中医药现代化的我国应激科学成果在国内方面,不仅破解了中华文明与应激科学和应激文化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揭示了传统中医学的应激科学本质,还催生了以中统西的中国新医药学的创立,这些突破性成果充分表现在了2013年出版的《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一书中。应激科学成果在国外方面,不仅促进世界生命科学界从神经理论时代上升到了应激理论时代,而且还示范了以应激科学为核心的新医药学理论及临床,还诞育出了中西医统合后的世界新医药学的中国模式。
    总之,自《黄帝内经》两千多年来的我国医学,已经得到了应激本质的继承和应激科学的发扬。这些革命性的转化和创新,必将再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更多话语权,必将会使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时代新进展,应激智慧成为了开通古今中外文明的金钥匙。笔者在本文以大量中医药事例也都说明了,应激科学启动了中医药学科学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医学水平正在占领系统生命医学的制高点,中医药学的千年贡献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永续了!
    最后,引用三句诗词给大家“应激”一下:
    就笔者个人来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中医学术界来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就我国医学水平来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


------------------------------------------------------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8-19 08: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19 09: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19 11: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19 19:17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19 19:27 编辑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8-19 08:19
推翻经络学说,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刘亦之

中医学是糅杂了玄学、传统文化的大杂烩,是纯粹的经验治 ...


“刘一针”先生一针见血!起针带肉。
看看保守派们如何应激?
通过学习袁先生的新医药学,我算是看明白了。
袁氏新医药学,其实是现代装潢工程学。
对封建农耕文化,进行“现代材料”装饰。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19 19:24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19 19:26 编辑

旧中医既然那么科学,那么伟大,那么应激。
西医那么不科学,不伟大,不应激。
西医有什么资格与中医结合?

中医不需要用西医学理论解释,更不需要与西医结合!

与西医结合,会导致医种退化;
中医2500年一直保持近亲繁殖,
才可确保中医医种优势----更科学,更伟大,更应激,更进化!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19 19: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0 03:52
“推翻经络学说,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刘亦之
中医学是糅杂了玄学、传统文化的大杂烩,是纯粹的经验治疗和经验理论。”

回2楼: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怎么要推翻?不过刘某要推翻的东西还多,什么中医、传统文化、老祖宗的所有东西?自感光荣吧?真是痴学不悟!
    本论坛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喷先吐先拉了再说,殊不知暴露了自己半吊子的形象——真有点陋俗。自己不懂的东西首先应该是学习,再交流讨论。比如经络,已客观存在了几千年,国内外都有记载。问题在于用现代观点来解释经络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其中刘某也只知神经系统而已。钻研经络的有些专家,实际上已经找到经络的结构了,但视而不见,其中也有个观念问题,即应激观念比神经观念先进多了。现引用本人前几年在本论坛发的帖子:袁其伦关于经络本质已被科学揭示的申明  好好学习一下吧!
    再者,本人在本帖已进一步介绍了“经穴—脏腑相关”的机理问题。有悟性者用此机理可以出几篇好论文哩!脑筋用在正道上,就可以通过论坛的正面讨论获得进步!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0 04:03
思考者原来是一个抬杠的高手!?这多年了你思考些啥了?怎么没见进步呀!发言一点都不专业,喷多了容易得高血压,注意保养!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8-20 08: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0 15: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0 15:35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0 07:53 编辑

       楼上的图片中:“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条幅,确实让人大吃一惊?个人认为,所谓未病在通常人的眼中是没有病?没有病谁愿去就医呢?我们热心的医生们难道会跑到大街上去判断路人“你有病,赶快治疗吧!”,可能那些有未病的人会回答:你才有病!不治已病的涵义不会是不愿治病吧???如果理解为是不愿治病?请问:医学还有何用?
    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个人理解为圣人可先于常医更早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发现针对发病前的珠丝蚂迹对病症进预防,那个时代只不过那是在有医疗保障的皇家或富贵之家才有这种可能。这个条幅将其颠倒过来不知是何意思?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0 20:15
本帖最后由 袁其伦主任医师 于 2017-8-20 12:17 编辑

陈斌版主:近来可好!本人非常欣赏版内箴言:“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我们在共同书写着中国医学的历史……”。不是么?这正是本版的高尚之处!高尚的人,高尚的事,多了合起来就是高尚的历史!                                                                                                   
另外,你所感兴趣的”证候“问题,本人在这之四里有所涉及,也算还你一个旧账。不知说透没有?这个问题因是国家973计划的重点科研,如果你我的讨论能对他们有帮助和节省国家钱财,心愿足矣!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0 23:50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0 23:57 编辑
袁其伦主任医师 发表于 2017-8-20 04:03
思考者原来是一个抬杠的高手!?这多年了你思考些啥了?怎么没见进步呀!发言一点都不专业,喷多了容易得高 ...


多谢袁先生夸赞!

我确实是一个善于查找逻辑矛盾,且刨根问底的高手。绝不是用“抬杠”一词所能搪塞的。
先生遇到我,也算不走运。
不过先生千万不要误会,一开始我就声明,绝不是故意为难先生。你我素不相识,无冤无仇。
您是长者,应该尊重您。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中医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的。

只有我能看出先生文章中的逻辑漏洞。中医界其他人很难有这样的水平。
我虽然医学知识不如先生学得多,但也不是用“不专业”一词所能搪塞的。

我有30多年的心理学研究经历,是铁路系统著名的心理医生。正式出版过心理学专著。
哎呀!那个《心理学》实在太有用了!

心理学就是研究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这与自然科学是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一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不发生行为,他的“动机”就不能确定。或者说,他的动机就没有意义。
这是道理简单吧?
这就是自然科学学术研究的基准点。

创立新医学,是自然科学行为。
其目标应该瞄准的是中医“行为”。这是最真实,最容易形成“铁证”的东西。
而不是中医“动机”---理论。
中医理论伟大也好,科学也好,应激也好。那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事情。
在新医学研究领域,实在没有一点价值。

这是学术创新的基本方法论。如果连研究对象的“真实性”都确定不了,
创立新医学,只能是一场笑话!

中医最真实的东西,其实就是用药和针刺。
只有瞄准这两个目标,揭示这两种行为背后的原理,才能获得新医学需要的知识。
新药学国家早就搞出来了,只是没有与之匹配的新医学,大家都不会用而已。
这才是创立新医学要做到事情!

再看看先生的几篇大作,抛出了自然界没有的东西---经络,
吊在“经络”上荡来荡去,什么“复合结构”? 什么“应激理论”?
这与中医针药治病有什么关系?
请问:中医是靠复合结构治病?还是靠应激理论治病?都能治哪些病?

我来到论坛已有五年,看到中医界的通病就是喜欢千篇一律的研究虚假的东西,
我实在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研究真实存在的东西,
而喜欢研究自然界没有的东西?

或许虚假的东西更能引人入胜。误导中医“复古”别有一番风味吧!

一个简单的道理,先生都搞错了。
科学的标志是“揭示”原理,而不是“运用”原理。
中医无论运用了几千年,还是几万年科学原理,它一直都没有揭示出来这个原理,就不能算“科学”。
我做过提示,先生却不以为然。
鸟儿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估计也有数千万年了吧?能不能称鸟儿是更伟大,更科学的 “科学家”?

中医就是一门经验医学,其他民族都有。都把科学原理运用的千万年。难道都“更科学”?“更伟大”?
言意之下,只有现代医学不科学,不伟大。
这不是违背基本逻辑吗?况且先生自己还是学西医的。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00:14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00:17 编辑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8-20 15:35
楼上的图片中:“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条幅,确实让人大吃一惊?个人认为,所谓未病在通常人的眼中是 ...


   楼上的图片中:“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条幅,确实让人大吃一惊?个人认为,所谓未病在通常人的眼中是没有病?没有病谁愿去就医呢?我们热心的医生们难道会跑到大街上去判断路人“你有病,赶快治疗吧!”,可能那些有未病的人会回答:你才有病!不治已病的涵义不会是不愿治病吧???如果理解为是不愿治病?请问:医学还有何用?
    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个人理解为圣人可先于常医更早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发现针对发病前的珠丝蚂迹对病症进预防,那个时代只不过那是在有医疗保障的皇家或富贵之家才有这种可能。这个条幅将其颠倒过来不知是何意思?

--------------------------------------------------------------------

张先生老骥伏枥,头脑清晰!
“治未病”?
不过,每个人的未来肯定都会得病。否则他就不会死。
通过中医“治未病”医疗,这个人未来肯定就不再得病。
那么,他就会长生不老!

照片上这些中医们,不能实事求是,
硬着头皮在这里制造逻辑矛盾。

中医古书上编到“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
但现实生活中大家看到的恰恰相反:
大家看到的是:良医治已病,庸医治未病。
请问:仲景医圣,是治已病的?还是治未病的?

2001年国家卫生部主编的《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
选出来的医生全都是“治已病”的,一个“治未病”的医生都没有入选。

这就是古书的误导性!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00:3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00:43 编辑

这个条幅将其颠倒过来不知是何意思?
---------------------------------------------------------
颠倒词语是为了更具强调性:“治未病”!

原先是“不知已病,治未病”;
现在是“治未病,不治以病”。

西医称“防疫”,不敢称“防病”;更不敢称“治未病”。
为什么?
“未病”是自然法则。西医无法抗拒。
西医也真是个老实疙瘩子!有什么,就说什么。
中医人士就聪明多了。关键是会运用“辩证法”。
“治已病”,治不过西医,就不比治已病,
咱们来个比治未病。

这让我想起田忌赛马。
不能用自己的头等马,应对齐王的头等马;
用自己的二等马,应对齐王的二等马;
用自己的三等马,应对齐王的三等马;
这样实打实的比赛,就会全盘皆输。

如果换一下,比赛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西医不是擅长治已病吗?
我们就不与它们比赛治已病。
西医不是老实疙瘩吗?有啥说啥吗?
西医治不了未病,就不敢说“治未病”,
那么,在人类未病领域,西医就比不过中医了。

在“治未病”这个行当里,中医是最专业。西医不得不甘拜下风。
你说,西医它咋就想不起来治未病呢?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01:0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01:14 编辑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8-20 08:29
为什么针灸会让人感到非常神秘,因为针灸虽然对人体的某些疾病治疗起来非常有效,但是对于针灸临床中存在的 ...


正是由于这些针灸临床问题经络理论无法科学合理的解释,才让中医针灸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说明经络理论已经跟不上针灸临床实践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扬弃并且引入新的理论来解释针灸临床。神经系统的发现提供了解开针灸神秘面纱的钥匙,只要中医人把握机遇与时俱进齐心协力从针灸临床出发,揭示针灸的科学原理不是难事,解开经络的神秘面纱亦不是难事。

-------------------------------------------------------------------------------------

刘先生说得非常正确!
中医古代经络理论,已经跟不上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的发展,需要及时引入新理论来解释。
不仅仅是古代经络理论,其它理论,都跟不上现代临床技术的发展,需要根据新技术,重新编制新理论。
神经系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研究实体,比研究“空想”有价值的多。
看一个成果有没有价值,唯一的分辨标准,就是它所具有的真实性。

研究加加林登月,不是去千方百计的寻找“嫦娥奔月”故事所蕴含的科学性。
而是要火箭发动机。

在经络的真实性已被现代科学《解剖学》否定之后,
有人运用应激概念来躲避解剖学。
因为解剖学只能解剖构造,无法解剖应激功能。
应激,是只有在活人受到刺激时才能显露的功能。
即便是活人,被解剖时,提前打上了麻药,解剖学无法解剖出“应激”这一功能。
一旦躲避了解剖学的侦探,
经络---这个躲在中医人脑子里的名词,也就堂而皇之的被晋升为“实体”。
经络---这个古人臆想出来的一堆乱线,也就被强行戴上了“更科学”,“更伟大”的头盔。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8-21 07:50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8-20 17:02
正是由于这些针灸临床问题经络理论无法科学合理的解释,才让中医针灸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说明经络理论 ...

刘先生说得非常正确!
中医古代经络理论,已经跟不上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的发展,需要及时引入新理论来解释。
不仅仅是古代经络理论,其它理论,都跟不上现代临床技术的发展,需要根据新技术,重新编制新理论。
神经系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研究实体,比研究“空想”有价值的多。
看一个成果有没有价值,唯一的分辨标准,就是它所具有的真实性。

研究加加林登月,不是去千方百计的寻找“嫦娥奔月”故事所蕴含的科学性。
而是要火箭发动机。

在经络的真实性已被现代科学《解剖学》否定之后,
有人运用应激概念来躲避解剖学。
因为解剖学只能解剖构造,无法解剖应激功能。
应激,是只有在活人受到刺激时才能显露的功能。
即便是活人,被解剖时,提前打上了麻药,解剖学无法解剖出“应激”这一功能。
一旦躲避了解剖学的侦探,
经络---这个躲在中医人脑子里的名词,也就堂而皇之的被晋升为“实体”。
经络---这个古人臆想出来的一堆乱线,也就被强行戴上了“更科学”,“更伟大”的头盔。
-----------------------------------
每天,不遗余力地,坚持不懈的反中医是思考者先生永远未竟的事业,他不停滴抹黑和否定中医,不是因为观点不同,而是因为立场不同,目的不同!


据说他是一个土木工程师,而却终年每天混迹于中医药论坛。汲汲孜孜,所欲何求?大家不妨细细分析。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8-21 10:54
治未病不治已病,本来是一部分假中医用来忽悠人的,没想到病人没有怀疑住,却把中医自己给忽悠了。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11:2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12:16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8-21 07:50
刘先生说得非常正确!
中医古代经络理论,已经跟不上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的发展,需要及时引入新理论来解释 ...


每天,不遗余力地,坚持不懈的反中医是思考者先生永远未竟的事业,他不停滴抹黑和否定中医,不是因为观点不同,而是因为立场不同,目的不同!

据说他是一个土木工程师,而却终年每天混迹于中医药论坛。汲汲孜孜,所欲何求?大家不妨细细分析。

--------------------------------------------------------------------------------------

千先生好!

最初我还以为您的水平不低,还知道见到“贫血”,竟然能想到“血虚”。
随后,您的反动本质就暴露无遗了。

我在“创建新医学的基本思路”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现代中医取得的三大成就,瞬间变成了三大失败:

1、建国后,中西医结合草药药理研究,把千余种常用草药的学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都搞出来了,而且搞得非常成功。但接踵而来的失败是,因无相应的方法将其有效的运用于中医临床组方。所能被利用的却是西医领域的新药研发。虽然荣获诺奖,但对中医发展没有帮助。
      
2、建国后,国家召集大批地方名医进入新建的中医科研、教学及临床机构,并强行为其补习西医课程,从而造就出一批成就卓越的临床家。他们把中医的临床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接踵而来的失败是,这些新创的临床技术仍然处在经验面层,新一代学子无法继承。眼睁睁的看着这些高端技术成为绝版。

3、1956年以来,中国中医大办现代高等教育,筹建了25所中医高等院校,培养了数十万中医西医皆通的精英人才,充实到现代中医的队伍里。但接踵而来的失败是,一半以上的毕业生由于怀疑中医的有效性而改行。不仅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而且造成行业对立面的扩大。一批批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的学子,都站到了反中医的立场上,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您,还是袁先生,或其他中医界前辈,院士、大师、、理论解读家、百年临床家,
把您们所有的人捆到一起,如果感觉现代人力量还不够,允许把古代圣贤----“二王”(王冰、王叔和)也邀请进来,
看看谁能把这三大问题解决了?

降低一下难度,即便解决不了,谁能把这三大问题提出了?
这三大问题,才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瓶颈。您们从来就没有人思考过这类问题。
一个不擅长思考的人群,除了会啃老,怎么可能创新?怎么可能突破发展瓶颈?

我虽为业外人士,时时关系中医成败,说实话,中医放到您们手里,才真叫“明珠暗投”。
其实,稍微用心思考思考,中医就能发展的很好。就能堂堂正正的进入人类主流医学行列。
看看您们,整天叫喊什么“爱国”,“爱民族文化”;什么“更科学,更伟大”,
说这些有什么用么?
真成了“煮熟的鸭子”!就耍了一张嘴。

您不是爱国,爱民族文化吗?那您说说,上述中医三大问题怎么解决?

如果您解决不了,也不要有心理压力。不要攻击人,听听人家是怎么解决的就行了。
我所宣传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才叫名副其实的“新医学”!
让您们开开眼界!


作者: 医源    时间: 2017-8-21 11:27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8-20 16:14
楼上的图片中:“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条幅,确实让人大吃一惊?个人认为,所谓未病在通常人的眼中是 ...



      你名为思考者,但你不具备开拓的思的能力,同时也没有考证的行为!白瞎了这思考二字。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掌握了生命变化的机理,提出了改变和防护的措施。比如人在闷热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中暑;或在干燥的环境中工作,会造成脱水…… 知道了能够导致病情发生的原因,去改变将会形成的结果,不是治未病是什么?
      看到尿液起泡,但检查没有出现血糖升高?人没有异常感觉,这人有没有病?
       比如火车轨道某处一侧出现低陷,检查的工人发现,是不是要提前加固填补,还是要等到火车侧翻你们这些治已病的才显示水平……
       你炫耀的所谓的新医学连这点都没参透,就不遗余力的说中医这不是,那不是,其实自己才是一无是处!你们这一撮人能不能很认真的思考,经过大脑在发言?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1 11:3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8-20 23:50
刘先生说得非常正确!
中医古代经络理论,已经跟不上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的发展,需要及时引入新理论来解释 ...

每天,不遗余力地,坚持不懈的反中医是思考者先生永远未竟的事业,他不停滴抹黑和否定中医,不是因为观点不同,而是因为立场不同,目的不同!

据说他是一个土木工程师,而却终年每天混迹于中医药论坛。汲汲孜孜,所欲何求?大家不妨细细分析。

——不打倒“旧中医”,如何去安放思考者先生所推崇的“新中医”,及那位神秘的“中医燃祖”大仙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1 11:34
袁其伦主任医师 发表于 2017-8-20 12:15
陈斌版主:近来可好!本人非常欣赏版内箴言:“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我们在共同书写着中国医学的历史……”。 ...

陈斌版主:近来可好!本人非常欣赏版内箴言:“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我们在共同书写着中国医学的历史……”。不是么?这正是本版的高尚之处!高尚的人,高尚的事,多了合起来就是高尚的历史!  

——谢谢袁先生对这段话的欣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若能投入到共同的事业中,汇聚成洪流,其中每个个体的力量就会显得巨大而有意义的多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1 11:35
袁其伦主任医师 发表于 2017-8-20 12:15
陈斌版主:近来可好!本人非常欣赏版内箴言:“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我们在共同书写着中国医学的历史……”。 ...

另外,你所感兴趣的”证候“问题,本人在这之四里有所涉及,也算还你一个旧账。不知说透没有?

——关于证的问题,袁先生认为: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在患者身体表现出来的一组互有联系的症状和体征。这个认识,个人表示认同。个人也认为,中医的证,本质上是一种病理生理学的诊断,不是症状学诊断,也不是病因学诊断。整体上偏重于病理生理学层面的改变,而不是病理解剖学层面的改变。

而袁先生的“进一步说,证候的科学本质主要是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在疾病某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组应激现象”,对此,个人在认识上有所保留。一、所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不局限于交感神经为主的病理改变;二,证是疾病某阶段表现出来的……,这里的疾病是怎样的内涵?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是具体的疾病,还是广义的笼统的疾病?这牵涉到证与病的真正关系,从而也关联到证及辨证论治模式的真正本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1 11:38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8-21 03:46 编辑

所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不局限于交感神经为主的病理改变……

——举三个例子:沈自尹先生的肾阳虚本质(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研究、中西医融合观会员(李宪月)先生的热实结胸证本质(急性腹膜炎)的研究、及卫气营血证本质(炎症反应与过程不同阶段的病理诊断)的研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1 11:40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讨论: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4%B8%B9%C4%A4%D1%D7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1 11:41
中医温病学说中,最重要的是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诸证不是病因诊断,与细菌病毒无对应的关系。卫气营血诸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病理生理学的诊断,其所对应的,是机体感染细菌病毒后引发的炎症反应的不同阶段,包括从SIRS(各系统炎症反应综合症)到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不同炎症阶段。

卫气营血诸证不是病因诊断[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1%A7%CC%D6%C2%DB%5D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1 11:43
以肾阳虚证为例,肾阳虚的内在病理本质,即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轴功能低下。治疗肾阳虚,即是特定的调节改善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轴功能低下之病理改变。

肾阳虚的病理本质[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1%C0%ED%B1%BE%D6%CA

席汉氏综合征与肾阳虚证的区别[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4%B5%C4%C7%F8%B1%F0

糖皮质激素不是温阳药[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7%CE%C2%D1%F4%D2%A9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1 11:43
袁其伦主任医师 发表于 2017-8-20 12:15
陈斌版主:近来可好!本人非常欣赏版内箴言:“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我们在共同书写着中国医学的历史……”。 ...

这个问题因是国家973计划的重点科研,如果你我的讨论能对他们有帮助和节省国家钱财,心愿足矣!

——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我们曾经努力过,其它的事情,看天意,看造化了。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11:43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11:51 编辑
医源 发表于 2017-8-21 11:27
你名为思考者,但你不具备开拓的思的能力,同时也没有考证的行为!白瞎了这思考二字。
       ...


      你名为思考者,但你不具备开拓的思的能力,同时也没有考证的行为!白瞎了这思考二字。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掌握了生命变化的机理,提出了改变和防护的措施。比如人在闷热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中暑;或在干燥的环境中工作,会造成脱水…… 知道了能够导致病情发生的原因,去改变将会形成的结果,不是治未病是什么?
      看到尿液起泡,但检查没有出现血糖升高?人没有异常感觉,这人有没有病?
       比如火车轨道某处一侧出现低陷,检查的工人发现,是不是要提前加固填补,还是要等到火车侧翻你们这些治已病的才显示水平……
       你炫耀的所谓的新医学连这点都没参透,就不遗余力的说中医这不是,那不是,其实自己才是一无是处!你们这一撮人能不能很认真的思考,经过大脑在发言?

----------------------------------------------------------------------------

医源先生又来挑战了!
我认为先生的级别上不够。“思考”这个词,不是谁都会的。
您是用“心脏”思考问题,我是用“大脑”思考问题。
运用的思考器官都不一样,怎么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您列举的例子,不是什么“治未病”。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未病”,还是看看电视剧《神医喜来乐》。
最后一个情节:喜来乐给王太医治的病,十年前就诊断出来了。如果十年前就治,那才叫“治未病”。

第二个例子,“尿液起泡,但检查没有出现血糖升高?人没有异常感觉,这人有没有病?”
尿液起泡,也算未病?糖尿病人尿液起泡,但也有不起泡的;其它病也尿液起泡;健康人有时尿液也起泡。
中医如何区分他究竟患了什么病?是什么性质的“未病”?

古代没有办法,可以通过观察而确定疾病。
现代有医学检查,便可确诊。
有病就是有病,无病就是无病。干净利落!不要整天拖泥带水,什么“亚健康”?什么“未病”。
您们真的就不觉得不好意思吗?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11:50
无论您们怎么宣传,广大患者仍然相信理化检测结果。
当您们自己一旦沦为患者,到了那个时候,您们会比业外群众更相信理化检测。

千万不要自信,认为自己掌握了“治未病”技术,未来就不会得病。
一旦自己得了病,您们自己绝不会相信,用尿液里是否起了“泡泡”来诊断病情。



作者: 医源    时间: 2017-8-21 11:51
本帖最后由 医源 于 2017-8-21 03:52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8-21 03:43
你名为思考者,但你不具备开拓的思的能力,同时也没有考证的行为!白瞎了这思考二字。
      “不 ...



   挑战你,呵呵呵,够高看你了!!
   未病还要属于十年以上?那么在将要发生还未发生的不是未病?看来脑子思考真不行!!!
   尿液起泡,不算未病?孩子,钻你的土木去吧?医学这一行你还需要学习,外行终究是外行。等你搞明白这个事情来论中医吧?所以和我论,你真不够格!搞个亚健康来代替未病,把猪叫哥唠唠就科学了?愚蠢!!!!
    搞不清楚,别来烦,资格不够!!!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11:56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12:00 编辑
医源 发表于 2017-8-21 11:51
挑战你,呵呵呵,够高看你了!!
   未病还要属于十年以上?那么在将要发生还未发生的不是未病? ...


学医?
指的是中医还是西医?
要说西医,你空怕连西医的门都跨不进去。从小不好好学习,高考你能考几分?怎么学西医?

要说学中医,哈哈!全民的退休人员一半都在学。好像没有什么门槛?
仲景医圣,从长沙太守岗位离休后开始学习,几年间竟然当了医圣?
你说外行与内行有什么区别?


一个大字不识几斗,只会用心脏思考问题的人,怎么可能知道科学?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12:03
如果靠看泡泡就能诊断疾病,那就简单的人人都会诊断疾病了?
中医这个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不要一味的放任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符合现代人类的医疗需求。
不要一味的沉沦,更不要欺骗患者,欺骗自己!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12:5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12:54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8-21 11:41
中医温病学说中,最重要的是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诸证不是病因诊断,与细菌病毒无对应的关系。卫气营血诸 ...




袁先生:证候的科学本质主要是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在疾病某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组应激现象;

应激定义:应激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应激反应由于应激因子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的一切紧张状态。

按照这个定义,证都是应激现象,都是下丘脑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升高,糖皮质激素过量。
那么,西医把病分成千种万种就没有意义了。只需要针刺一下“下丘脑”,便可百病皆了。

陈先生能够看出袁先生的问题,难能可贵!
应激,属于生理反应,与疾病的关系,仅仅处于“诱因”面层。远远达不到对疾病本质的关系。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13:14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13:15 编辑

退一步说,细菌突破免疫防线,侵入机体或脏器。机体最初发生应激反应,倒是说得过去。
但是疾病的长期潜伏及随时间加重,应激会时时刻刻发生反应? 那还能叫“应激”吗?
应激是一个瞬间过程,而疾病是一个漫长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不能把疾病各阶段的证候全都归于应激。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8-21 15:01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7-8-21 15:02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8-21 13:14
退一步说,细菌突破免疫防线,侵入机体或脏器。机体最初发生应激反应,倒是说得过去。
但是疾病的长期潜伏 ...


您也够糊涂了。
本帖里的“应激”,是楼主自己杜撰,是“楼主版应激”,生物学的“应激”,是公众认可的“应激”,两个版本争论,岂不是鸡同鸭讲吗?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1 15:56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1 08:13 编辑

从现代医学与内经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共同点来判断谁科学、谁伟大!
       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是由生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构成,是用科学理论构建的医学科学。对中医学给出的定义则是:中医理论是集医学、哲学和天文、地理为一体的人文医学文化。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西医是医学科学,中医药是医学文化,尽管在前冠以医学二字,但科学与文化的涵义很难说是相同的?笔者却在此以两种医学的共同点为题来进行讨论,显然十分荒唐?
       现代捍卫中医的人们为了改变中医理论的尴尬处境,提出中医是复杂科学、中医是博大精深(似乎是无人能理解)的医学、中医是超科学(个人理解为中医理论超越了科学能解释的范围)等等,还有反对者们说中医是玄学或伪科学。这些对中医学认识的说法,均说不清楚中医是属于什么样的医学?
笔者认为,中医是医学科学!中医理论具有生理学意义上的医学内涵,通过下面讨论来证明这种观点:
       1.对人体阴阳的生理学涵义的讨论:
       1.1讨论依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化气,阴成形。”是从生理学立场讨论人体阴阳生理学涵义的依据。
       1.2对“阴成形”的讨论:现代对“阴成形”的白话语译涵义是“阴能构成形体”,换句话讲就是“人体由阴构成”。内经中已经确知人体由五藏六府、奇恒之府和四支、皮肤、肌肉、九窍等组织器官构成;从“阴成形”的角度理解“人体阴的涵义就是指构成人形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在内经时代就清楚地知道人体由五藏六府、奇恒之府、四支、九窍等组织器官构成。据此判断“人体的阴就是指各种组织器官”,因此认为:人体的阴表达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是人体的物质结构。
       1.3对“阳化气”的讨论:现代对“阳化气”的白话语译涵义是“阳能化生力量”,对人体而言力量就是力气。从生理学立场认识,力气是人体功能的一种能感知到的表现形态。诚然,人体除劳动、运动和格斗所表现的力气形态之外,人体的功能还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废物的排泄、血糖的转化利用、二氧化碳与氧的交换、血液循环、思维和七情六欲的感情形态、生育以及创伤的修复以及细胞的新陈代谢和更新换代等各种生理过程都属于阳的功能范畴,所以阳化之气涵盖人体所有组织器官的功能,据此认为,人体的阳表达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从整体看就是人体的功能形态。
       1.4讨论认识
       1.4.1人体的阴表达指组织器官,是人体的物质结构。
       1.4.2人体的阳表达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的功能形态。
前述的讨论表明:内经理论中人体的阴有形、阳有态,说明中医从内经时代开始就是依在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形态基础上构建的医学,而且提出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人体阴阳之间的因果关系。
       也许朋友们会提出质疑:内经时代根本就没有生理学概念,其医学理论何来生理学关系?笔者的回答是:内经时代不存在生理学概念是客观存在,内经中“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就是说人体是依靠食物的滋养才能生存的,而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利用和废物的排泄就自然构成了人体的生理过程。人体内生理过程的变化总是可从一些异常现象中表现出来,从而被人类认识和了解。客观地讲:不同时代的人类都必须面对疾病折磨的现实,在千方百计设法对付疾病的过程中就导致了医学的产生。
其实,人类在三十万年前的原始人时代就具有生理代谢过程是无人能提出证据来否定的,因此前述的讨论观点并不荒谬。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定义认为:疾病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心里感到不适如火,人就得病了。由自体内遗传系统存在疾病基因或环境刺激因素等的作用下引发或诱发生命机能发生有害改变。引发代谢、功能、结构、空间、大小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称之疾病。疾病也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来减轻或消除。普通疾病的诊断治疗常见而容易,人类遗传病是由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等的影响,引起的下一代的基因组发生有害改变产生的疾病。称之遗传病,近亲或有血缘关系的夫妇也会生下遗传病患者。(资料来自百度百科,若与现代医学正式的定义有差异时,请以现代的正式定义为准) 其中提到了代谢、功能、结构等概念,但这三者间具有何种关系却只字未提。
       从前述的讨论中可知:内经医学中提出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人体内的因果关系。
       依据前述讨论“阴是人体的物质结构”、“阳是人体的功能形态”的认识,内经医学阴的胜虚就属于结构变化,阳的胜虚就属于功能变化,是代谢变化的结果,寒热则是代谢变化的表现形态,就是说内经医学对阴的胜虚即结构变化和阳的虚胜即功能变化同寒热现象即代谢变化的表现之间的原因、结果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清楚的。依据中医学理论,寒热现象是可从人体的感受、舌苔变化、脉象和二便次数和颜色以及不同藏府疾病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病理体征来对其属性进行鉴别,再依据体质状况判断是阴的胜虚或阳的虚胜。前述讨论是否符合医学逻辑不能由笔者自诩,请须朋友们自行判断?
        两种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均涉及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内经医学认识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象关系是人体疾病发生的规律。而现代医学仅认识到结构、功能和代谢有变化,但尚未提出三者间存在因果象关系?
      1.5 人体是否存在寒热现象的问题讨论:从生理学新陈代谢立场分析,若人体因结构原因或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代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时,其产热量必然随之减少或增多,导致人体产生相应的感受,我国古代医者采用类比取象思维将这种感受比拟于气候的寒热现象就产生了内经医学理论的寒热理论。
       综上所述: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人体的结构、功能同寒热现象之间的生理学关系,而现代医学虽然发现象三者间存在变化,却至今未能提出它们之间具有何种关系。
       1.6谁更科学?谁更伟大?相信大家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以上仅为笔者的个人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若属奇谈怪论,欢迎提出理由进行批判挞伐!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8-21 16:38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8-21 15:56
从现代医学与内经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共同点来判断谁科学、谁伟大!       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是由生理学、解剖 ...

赞赏先生的思考精神。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1 18: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19:49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1 20:18 编辑

                   从现代医学与内经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共同点来判断谁科学、谁伟大!

       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是由生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构成,是用科学理论构建的医学科学。对中医学给出的定义则是:中医理论是集医学、哲学和天文、地理为一体的人文医学文化。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西医是医学科学,中医药是医学文化,尽管在前冠以医学二字,但科学与文化的涵义很难说是相同的?笔者却在此以两种医学的共同点为题来进行讨论,显然十分荒唐?
中医其实只有医疗技术,没有什么文化,哲学,天文,地理,人文等东西。填塞的太多了,反而降低了它的价值。这在足球里叫“越位”

      
     现代捍卫中医的人们为了改变中医理论的尴尬处境,提出中医是复杂科学、中医是博大精深(似乎是无人能理解)的医学、中医是超科学(个人理解为中医理论超越了科学能解释的范围)等等,还有反对者们说中医是玄学或伪科学。这些对中医学认识的说法,均说不清楚中医是属于什么样的医学?

先生说得不错,中医理论的处境确实尴尬。尴尬就尴尬在它“更科学,更伟大!”业外人不知道。业内人知道,却数千年来都读不懂它。
先生一解读,大家就知道了,也一读就懂了。

先生还记得我前几天发帖:半导体的“单向导电”性能吗?
我小时学过物理学。时隔46年,我还记得半导体有这样一个性能,才能让它成为无限电不可多得的原材料。

原先是指中医临床大家出了临床成果,用内经进行格式化套解,说起来也斜门,怎么就一套一个准。
当今不仅仅限于中医临床家,就连西医基础理论的成果,也同样一套一个准?这就更神奇了!
我确实还破解不了这种“神奇性”,但我知道它的单向导电性能是千古不变的。绝不会因先生解读就轻易改变性能。

结构、功能、代谢,这三项都是西医--生理学现代科学成果,经张先生这么一套,还真套的准!
阳---功能;阴---结构,代谢---阴阳转化,产生热量。

张先生解释的非常好!我没有一点异议。只是解释这些,不能改变内经的“单向导电”性能为双向导电。
意思是,如果没有西医生理学,从内经里推演不出来结构、功能、代谢等生理学科内的那些知识,更推演不出来三者的关系。
您看看,从王冰开始,历朝历代注经大家,都没有“注释”过结构、功能、代谢三个词。更没有发现三者之间还有因果关系。
只有待人家搞出来了,您一套就能套上。
就是说,西医生理学可以证明内经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但内经永远推演不出西医的生理学。

内经的生理学原理,一直处在“蕴含”之中。这才让它成为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经典材料。
为什么内经会具有这样一种“单向导电”性能呢? 估计这是古人故意设计的。既要让大家知道内经的作者伟大和科学,还不能让大家学到内经里技术。
这样一举两得的效果,估计王冰编写内经时,确实是费了脑子的。可比编写伤寒经验方,肘后方,千金翼方等要费脑子的多。


这倒是与“嫦娥奔月”非常相似。用加加林登月,可以证明“嫦娥奔月”神话里蕴含的科学性(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飞行器结构学,火箭发动机学,以及相关所有的科学学科),但反过来,从嫦娥奔月里却永远推演不出这些上天的学科。中国古人只能仰天望明月,低头长叹息!
要想上天,就不能只顾着科学解读“嫦娥奔月”,而是要出去学习人家登月的各门各类科学学科和工业制造。

内经的伟大,是处在历史学角度;
内经的科学,身处在吹捧学角度。
而内经的“单向导电”,却是处在中医学术发展角度。

一旦理解了内经医学“单向导电”----这一重要概念,
就等于解读了中医理论为什么总是处于尴尬位置的关键点。
也就等于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环节!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1 20: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1 20:22
叶苗 发表于 2017-8-21 20:06
它的伟大,是处在历史学角度;它的科学,身处在吹捧学角度。
而它的“单向导电”,却是处在学术发展角度 ...


   看到尿液起泡,但检查没有出现血糖升高?人没有异常感觉,这人有没有病?

--------------------------------------------------------------------------------------------------

现代科学理化检测,比观察尿液起泡要准确的多。
尿液起泡,并不能说明此人患什么病。
血糖升高,或降低,都是人提正常生理反应。
糖尿病是需要严格检查的24小时糖耐量才能确诊的。
不是看看尿泡泡就能定的。

你给人家治未病,就凭尿泡泡,就不怕人家骂你“想挣钱想疯了”?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1 20: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1 21:20
回思考者:一个外行来闯荡中医药论坛,只有虚心学习的份,但你没有自知之明,仅凭两条铁轨的逻辑,就不务正业来坛指手划脚的,真可笑之极!!纵然也有用逻辑学打天下的,但你完全没有那种智商,只有用死抬杠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这种人对正常讨论毫无意义,是乱群之马。
从应激的新思维看,自称所谓思考者其实一点都不思考,且具有“网络动物”的特征:即毫不思维,只知喷吐拉!这种简单应激是动物的本性反应,大概也不思悔改了。例如本人在论坛的帖子,心有灵犀一点通者不必说了,还主要是给外行科普的。实际上,本人在2013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一书,基本上解决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论和临床问题,那止你那井蛙之见的三条!找本书学习一下吧,别在论坛开黄腔闹笑话了。如果不愿为求知花钱,那就在网上免费下载本人的《现代针灸学概论》(1990年出版)一书,有关针灸经络应激都有。如果没看或没看懂,那就免开黄腔了,否则不受欢迎!
科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真理的认识也是逐渐进步的。我们正在书写历史!正在迎接真理的早日到来!请勿打扰!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2 01:14
给41楼张先生点一个赞!首先是认真的讨论态度,其次是讨论的可喜深度!一个小补充是:如果把阳化气之气理解为生命力的外在表现,就更精彩了。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2 01:46
综合诸多坛友的讨论,作为楼主的本人综合和重点说明如下:
    ①中医首先是自然科学、也包涵人文科学,即中国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西医仅是自然科学,有科学,没文化。
    ②恩格斯说过:“在整个古代……生理学只要超出最显而易见的事情(例如:消化与排泄)便是十足的臆测”,中医不止在消化与排泄方面,在古代也算好的,其中如饱含生理知识的《内经》。
    ③按照中国新医药学的应激科学思维,中国几千年的医学史是在初级应激科学中渡过的,直到这新世纪才为应激科学正了名,绝大多数人却恽然不知,太没有科学敏感性了。
   ④神经是一种敏感的应激组织但不是唯一结构。近百年来西医的缓慢发展说明神经系统已到尽头,只有在应激科学的指导下才能更上一层楼。非常感叹那些唯西医是从的崇洋心态。
    ⑤不可否认西医学以神经科学兴盛了两千多年,现代在现代科技(如CT,MRI)的帮助下更受青睐。从学术来说,现代医学是指以系统生物医学为特征的,并不分西方与东方,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基因工程、航天医学等。所以西医学和中医学都有一个现代化的新过程,别以为西医学就是现代医学了。中国新医药学的应激科学具有系统性,所以具有现代医学的风范。
随着中国新医药学的崛起,古代丰富的应激科学被发掘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特有的生命科学探讨实践了(如针刺麻醉),当代对应激科学的先知先觉者总结了,从而占领了世界应激理论的制高点!西医学也仅仅知道病理应激而已已,有些论者以此鸡毛当令箭,其实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其中先进处可具体参考本人出版的《袁氏新医药学的模式与临床》一书中(42万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可以说这是现代版的《黄帝内经》。
⑦为了回答大家的有关问题和给外行们科普,本人正在拟写有关的第六本专著《现代“难经”——中国新医药学问答启示录》,明年出版。内容包括本篇帖子。所以请多多包涵,多做正面讨论,负面内容只能做反面教材了。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2 19: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2 20: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3 01:50
致陈斌版主:请你讨论证候,先生却洋洋洒洒地搬出了上万字的资料,让我有些消化不良了。慢慢来吧!说实在的,本人除了应激观点不变之外,其它的都可商讨。建议以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为例以简化讨论,不方便可以用电邮联系也好。谢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8-23 06:13
袁其伦主任医师 发表于 2017-8-22 17:50
致陈斌版主:请你讨论证候,先生却洋洋洒洒地搬出了上万字的资料,让我有些消化不良了。慢慢来吧!说实在的 ...

一一关于证的问题,袁先生认为: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在患者身体表现出来的一组互有联系的症状和体征。这个认识,个人表示认同。个人也认为,中医的证,本质上是一种病理生理学的诊断,不是症状学诊断,也不是病因学诊断。整体上偏重于病理生理学层面的改变,而不是病理解剖学层面的改变。

而袁先生的“进一步说,证候的科学本质主要是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在疾病某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组应激现象”,对此,个人在认识上有所保留。一、所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不局限于交感神经为主的病理改变;二,证是疾病某阶段表现出来的……,这里的疾病是怎样的内涵?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是具体的疾病,还是广义的笼统的疾病?这牵涉到证与病的真正关系,从而也关联到证及辨证论治模式的真正本质。

一一复袁先生,核心的观点就是上述的一段话,其余的是参考资料。观点不同这很正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大家可以各自保留。对于袁先生提出的应激学说与观点本身,本人是能够理解与认同的。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8-23 08:3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8-23 06:13
一一关于证的问题,袁先生认为: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在患者身体表现出来的一组互有联系的症状和体征。这个认 ...
整体上偏重于病理生理学层面的改变,而不是病理解剖学层面的改变。

病理引起生理变化,生理变化引起症状变化。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3 09: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3 13: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8-23 23:1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8-23 23:44 编辑
袁其伦主任医师 发表于 2017-8-21 21:20
回思考者:一个外行来闯荡中医药论坛,只有虚心学习的份,但你没有自知之明,仅凭两条铁轨的逻辑,就不务正 ...


回思考者:一个外行来闯荡中医药论坛,只有虚心学习的份,但你没有自知之明,仅凭两条铁轨的逻辑,就不务正业来坛指手划脚的,真可笑之极!!纵然也有用逻辑学打天下的,但你完全没有那种智商,只有用死抬杠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这种人对正常讨论毫无意义,是乱群之马。
从应激的新思维看,自称所谓思考者其实一点都不思考,且具有“网络动物”的特征:即毫不思维,只知喷吐拉!这种简单应激是动物的本性反应,大概也不思悔改了。例如本人在论坛的帖子,心有灵犀一点通者不必说了,还主要是给外行科普的。实际上,本人在2013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一书,基本上解决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论和临床问题,那止你那井蛙之见的三条!找本书学习一下吧,别在论坛开黄腔闹笑话了。如果不愿为求知花钱,那就在网上免费下载本人的《现代针灸学概论》(1990年出版)一书,有关针灸经络应激都有。如果没看或没看懂,那就免开黄腔了,否则不受欢迎!
科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真理的认识也是逐渐进步的。我们正在书写历史!正在迎接真理的早日到来!请勿打扰!

----------------------------------------------------------------------------------------

袁先生好!
先生是铁路系统前辈,我不会与您计较什么。

先生的观点发表在论坛上,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先生能把中医搞得“更伟大、更科学”,更重要的是显示出自己更伟大,更科学,
千万不要因我的几句不顺耳的观点,而让先生表现出了“更应激”!

建议先生多一点涵养,不能丢失学者身份?!

中医发展牵涉全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讨论。  
一般文章我只是扫一眼而已。见到先生的文章,起初我原以为先生确实有创新,所以多读了几遍。

琢磨之后,才发现大量的逻辑错误。我也是出于好心。给先生提出。
您想想,如果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您不觉得很尴尬?

当然,我提的问题比较尖锐,先生原以为回到祖国,一片欢呼声。没有想到还有泼冷水的人。所以让先生恼羞成怒。

还望先生恼羞之后息怒。我们言归正传!希望先生正面回答问题,不要回避,更不要动怒!

问题一:
既然中医更科学、更伟大,
那么,您还创建什么“新医药学”做什么?算不算多此一举?

问题二:

“科学发现”的标志,究竟是运用了科学原理?还是揭示了科学原理?

问题三:
古中医是通过针刺的“穴位”推断了经络的存在,先生是通过“复合结构”的什么,发现了“经络”?
如何说清楚,先生发现的“复合结构”,就是古中医所说的“经络”?既然是创新,必须有证明过程。

问题四:
怎么证明“应激”与经络的关系? 怎么证明“证候“”就是一组应激 ?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我都不想在罗列了。

提醒一下先生,千万不要藐视外行,医圣仲景原本是长沙太守---公务员。
他老人家同样“不务正业”,才歪打正着地为中医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实,我绝没有嫉贤妒能的心态。先生如果真能拿出点有价值的东西,
我没有理由不支持您。

新医学必须实现“两个超越”,即“超越传统医学”;“超越现代医学”。
这是国家确定的新医学的基本辨别标准。
不需要别人评价,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否超越了蒲辅周、叶心清?”
如果尚未超过,就没有资格称自己是“新医药学”。
如果还在这里吆喝创建新医药学,那就是涉嫌“欺世盗名”!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4 01:58
本帖最后由 袁其伦主任医师 于 2017-8-23 18:04 编辑

续50楼。可能十全十美更好,所以现再补充三条如下:⑧再申明一遍:西医学的特征是对抗医学,它的应激现在仍局限于病理应激即抗损伤;中医学的特征是平衡医学,也应用到了病理应激如以毒攻毒,但大量的仍是生理应激指导了平衡调节,并创建了针灸学、养生学,针刺麻醉等。很多人迷信西医权威,但上述论述在西医学里没有——他们的生理应激还在起步,但在中国人袁其伦医生的书里多的是!跟上形势,接受新知吧!
⑨本人退休后到英伦十几年,调研着各色人群的生理病理及中医诊治规律。计划到80岁前完成第七本专著:《世界新医药学的模式与应用》,到时就有国际发言权了。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者会更好更快了。但必须排除各种干扰!
⑩关于本人的一贯见解和独到之路,已经走了近50年,感觉越来越好!有坛友翻出了十年前的旧帖,至今也基本是对的。尽管事不如人意,但前途是光明的!自己一辈子的一大步,能换来中医药现代化的一小步,心愿足矣!以此自勉,也鼓励有同感的坛友们!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8-24 10: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4 1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5 00:57
佩服叶先生的执着精神!但因本人是物理学的门外汉,对物理中医学一窍不通,再加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所以没有发言权,只有希望你好自为之。至于应激与电磁波的关系,目前本人一点头绪都没有,但从你的议论中正在慢慢受启发。例如放射性致细胞受应激而癌变,早就超出了西医神经理论的范畴,所以还是很有研究头的。祝你再接再厉,独树一帜!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5 02:04
“一一复袁先生,核心的观点就是上述的一段话,其余的是参考资料。观点不同这很正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大家可以各自保留。对于袁先生提出的应激学说与观点本身,本人是能够理解与认同的。”

    非常感谢陈先生的表态,尤其是对应激学说与观点的理解与认同。自认为在本主题的阐述中,已经是目前对应激学最新和最全面的认识了,以前似乎没有提及过。当然,作为一门崭新的学问,需要大家来探讨和书写,所以欢迎陈先生,及千版主和本坛先知先觉的网友们,发挥你们的中华应激智慧,共同从科学、或文化、或社会等各方面书写一部新的历史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强调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由此明确了我们这一代人在21世纪新时代里的历史使命,应该在中医药现代化征程中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走好科学的新长征。那么就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来说,本人认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就是生命科学,中医药新长征的阳关道就是应激科学!由此可以尽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摆脱当前困局,也可以早日创建中国新医药学并促进中医学科学化,还可以迅速占领世界医学的制高点并引导人类健康的新潮流!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5 10: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7-8-25 11:32
袁其伦主任医师 发表于 2017-8-25 02:04
“一一复袁先生,核心的观点就是上述的一段话,其余的是参考资料。观点不同这很正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

干针与传统针法的论,在国外硝烟弥漫如火如荼。西方人的干针就是应激说,或已合法化,或正合法化。而用经络理论的传统针法,属于违法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8-25 13:43
太白侠 发表于 2017-8-25 03:32
干针与传统针法的论争,在国外硝烟弥漫如火如荼。西方人的干针就是应激说,或已合法化,或正合法化。而用 ...

从“干针”看针灸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回归本源、基于临床、吸纳新知,完善与重构针灸理论体系,应是当代针灸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近年来,“干针”一词在西方国家兴起,引起了针灸学术界的热烈讨论。究竟“干针”的实质是什么?它与针灸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属于针灸范畴,是否应该接受针灸学科的规范等问题引发国内外针灸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2月9日《中国针灸》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干针”折射的针灸发展问题研讨的学术沙龙。针对“干针”引发的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经过充分讨论,得出以下共识。

  “干针”属于针刺疗法范畴

  专家认为,从“干针”实质看,将金属针具刺入激痛点(也叫激痛点疗法)治疗疾病,雷同于传统阿是穴针刺类技术,与针刺的基本特征相同,应该属于针刺疗法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

  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齐刺、浮刺、浅刺、合谷刺、围刺等操作技术,并且有“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就明确提出:“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根据美国物理治疗协会的定义,“干针”是用毫针刺激皮肤下的肌筋膜激痛点、肌肉、结缔组织以治疗神经肌肉性疼痛与运动损伤的一种治疗方法。由此看,“干针”疗法是治疗经筋病的“以痛为输”的取穴方法,激痛点属于阿是穴的一部分。在我国,“干针”这一名称民间也有使用,1959年傅正恺等在《北京医学院学报》即发表了《干针疗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初步观察》文章。由此看, “干针”本质上并没脱离中医针刺疗法的范畴。

  共同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无论是西方医学还是东方医学,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都致力于如何改善生命质量等问题。“干针”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肌筋膜疾病,如颈、肩、腰、腿痛等,使用得当则会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一点值得鼓励和发展。但作为针刺疗法的“干针”,不应独立于针灸体系之外,她也应该遵守针灸相关法规与教育要求,并明确其适应证。应进一步发掘“干针”疗法的内在规律,促进其发展和应用,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随着研究的发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以新针具、新操作、新取穴方式等的新方法出现。这些方法会更加丰富针灸内涵,使针灸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从“干针”折射出的问题引发反思

  完善针灸理论体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关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灸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经络不是针灸的全部,如,阿是穴,以痛为腧是不同于经穴体系的,但都属于针灸,古人早已明确。例如,针灸学中腧穴可分为三类: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相较于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穴和奇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定位的穴位。经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阿是穴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激痛点,在神经肌肉筋膜起止点周围,可能阿是穴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在临床实践中涌现的眼针、耳针、头针、腕踝针等穴位均不同于传统经络学说,但这些新发现新应用丰富了针灸理论体系,自然也被中医的针灸体系所纳入。所以,回归本源、基于临床、吸纳新知,完善与重构针灸理论体系,应是当代针灸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建立针灸技术评估机制。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各种针刺新疗法不断推陈出新,如耳针、腹针、浮针、腕踝针、“干”针、电针、激光针等等都有其特色,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用可靠证据说明其适应范围与安全性,并通过规范的证据评估,才能使患者受益的同时,将可能的伤害降到最低。由此看,建立针灸技术评估机制,也是针灸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积极开展针灸临床研究,用可靠证据支撑发展。中国针灸界面对世界针灸蓬勃发展,应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将国内外针灸人组织起来,创建适宜的研究方法与机制,充分利用国际通行的方法,以及真实世界的研究方法,开展针灸优势病种、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形成学术界认可的循证临床证据,促进针灸进入主流医学体系,支持世界针灸的健康发展。

  (本文摘编自《中国针灸》杂志,由《中国针灸》编辑部整理)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8-25 17: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7-8-25 18:28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8-25 17:27
千秋雪先生转载《中国针灸》杂志的这篇文章,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基于临床、吸纳新知,完善与重构针 ...

亦之啊,哪个老师教你的窃和偷是一回事儿?
盗自穴中出为窃,越界去拿才为偷。
偷国大盗,隔壁老王窃情,这是中国话么?
亦之啊,知道什么是科学吗?
有个想法,要不你给它数学化,并可解释与预测;要不给出实验证明,证实是个客观存在,才能称之为科学。
经络是前者,你的想法什么都没有。
经络理论是迷信,你一个想法就是科学?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5 22:57
          “一、针灸的酸麻胀痛是神经系统的反应,不是经络系统反应。
           二、穴位的近治远治作用可以用神经冲动传导的远近来解释,
           三、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用神经学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干针”在美国的兴起,曾经在针灸界引起一些抵触之声,主要还是在是否应用经络学说的问题。干针的认可及胜利,实际上是西化针灸学的胜利!谁叫你中国拿不出经络的科学解释来?诸如上述摘录所示正在大行其道!可是实际情况是:几十年来国家确实没有宣布经络的科学本质,但中医高手在民间,中西医结合高手也在民间!!对于这种中国特色,主要强调了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才能出大成果,也是在警告西化针灸学别高兴的太早,神经理论那点皮毛算个啥?能知道“肚腹三里留”“心胸内关谋”的真正含义吗? “探本寻源”后应该把本楼主帖中的这些经络科学主动介绍给那些干针主义者,也长一下中国人的志气好吗?要是自己的底气不足,可网上免费下载本人的《现代针灸学概论》一书(199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或本人关于针灸经络的旧帖学习学习。愿意的话,起码公正一点,在转发刘某的帖子时也能转发袁某的帖子,两相对照谁更科学较好。拜托了!

作者: 袁其伦主任医师    时间: 2017-8-26 02:17
     诸位: “干针”在美国的兴起,是对中国针灸的警告!尽管干针不道地,疗效也逊一截,但在李逵未被亮相肯定前,李逵李鬼谁分得清?这就是国家攻关队伍长期未能搞清楚经络本质和针灸原理,就是有人搞清楚了也未被应用的恶果!悲愤啊!攻关队伍中大多数人是学校——留学——研究机关——当官,这种官僚主义误国啊!
    热血男儿当自强!不计较眼前利益,也不管种种障碍,只为了揭示真理为己任报效祖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种理念鼓舞了自己一辈子,我想论坛内这种人不会少吧。难道大多数都是“空了吹”
    另外我再一次强调,西医学自1936年加拿大病理学教授赛里创立了应激学说,这适应了西医的抗损伤特征,所以盛行至今。干针及中医药(例如黄炳山教授还主编了《应激反应与中医证候》一书),以及一些坛友引证的西医资料,基本上都属于病理应激范畴。至今为止,关于生理应激的系统资料可以说还只有我袁医生一家有,故在书中提出了“新应激学说”。这对于揭示经络实质和针灸原理,及中医药的本质和规律都有钥匙作用。本人提供的大量资料已说明了此点。面对符合时代前进方向的应激科学,难道还是置疑和观望吗?可以说万事齐备,只差众志成城地著完一部《中国新医药学》的书了!为了扫除中医药现代化中的阴霾,为了宏扬中华国粹于世界,难道你不想奋斗一番吗?!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7-8-26 10:44
太白侠 发表于 2017-8-25 18:28
亦之啊,哪个老师教你的窃和偷是一回事儿?
盗自穴中出为窃,越界去拿才为偷。
偷国大盗,隔壁老王窃情 ...

亦之啊,这里每每成为给你普及基本知识的课堂。内部人私自背人非法占有为窃,比如你家的针灸秘籍,本应家族成员共同拥有,而你私自背人占为己有,则为窃;
外部人私自背人非法占有为偷,比如你家的针灸秘籍,本应属于你家私有财产,岳先生为了获得顶级临床家的经验,私自背人占为己有,这为偷。
你的经络就是神经说法,仅仅是个猜想,与科学毫无关系。
要不你用大量的观测数据论证,要不你用可重复试验证明,这样才能称为科学。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6 18: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7 11: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8-27 16:03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7 08:07 编辑

        回复73楼叶苗朋友:阴阳离合论中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无知认为:三阴、三阳是经络名称,而非对应的阴阳关系,故不应阴阳也。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27 20: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9-1 09: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9-1 09:41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9-1 09:32
你的经络就是神经说法,仅仅是个猜想,与科学毫无关系。
要不你用大量的观测数据论证,要不你用可重复试 ...

老刘:你的产品滞销啊!想想原因吧。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 09: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7-9-1 10:03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9-1 09:32
你的经络就是神经说法,仅仅是个猜想,与科学毫无关系。
要不你用大量的观测数据论证,要不你用可重复试 ...

这哪是论证,这分明是观点的宣传口号。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 10: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9-1 10:44
袁其伦主任医师 发表于 2017-8-25 18:17
诸位: “干针”在美国的兴起,是对中国针灸的警告!尽管干针不道地,疗效也逊一截,但在李逵未被亮相 ...

诸位: “干针”在美国的兴起,是对中国针灸的警告!尽管干针不道地,疗效也逊一截,但在李逵未被亮相肯定前,李逵李鬼谁分得清?这就是国家攻关队伍长期未能搞清楚经络本质和针灸原理,就是有人搞清楚了也未被应用的恶果!悲愤啊!
-------------------------------------------
袁先生忠肝义胆,言辞恳切,所说确实令人警醒!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 11: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9-1 16:48
叶苗 发表于 2017-9-1 03:11
国家攻关队伍长期未能搞清楚经络本质和针灸原理,就是有人搞清楚了也未被应用的恶果!悲愤啊!

国家攻 ...

恭贺先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只是对癌症,先生真的可以有把握治愈吗?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 17: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1 20: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9-2 10:19
叶苗 发表于 2017-9-1 12:22
生命健复技术推广
生命健康(细胞)光电子生物技术工程
--清除炎症癌症恢复生命健康机能技术

叶苗,师从于国内物理学大师、中医大师、中药大师,精通数论、现代医学、光电子学、信息技术,且长期从事国防光电子通信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学问优渥。
---------------------------------------------------
好,赞一个!钦佩叶先生医道高明,并祝叶先生继续努力,今后取得更辉煌的业绩!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9-2 20: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