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神”侃识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8-8 08:16
标题: “神”侃识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8-8 08:21 编辑

“神”侃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神者何也?《灵枢·本神》说: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说:
“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见于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
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
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
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

《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者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道:“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8-8 08:26
中医理论认为,为奇恒之腑之一。
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明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运动和感觉运动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8-8 08:27
中医理论认为,为奇恒之腑之一。
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化生。
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精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8-8 08:3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8-8 08:26
中医理论认为,脑为奇恒之腑之一。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 ...

有学者说中医无“脑”。

金栋按:中医无脑——乃五脏附五行的结果。故中医之脑,当在五脏中求之。如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灵枢·卫气》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灵枢·九针论》说:“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神藏精、志也。”
《灵枢·本神》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神、魂、魄、意、志,乃中医之脑的功能,与五脏何干?五脏附五行推演的结果。
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这些情志变化,与五脏何干?乃五脏附五行之推演。



由上可知,以解剖而言,中医并非无脑,中医是有脑的,《内经》谓之奇恒之府。而脑之功能,只不过已分属于五脏而已。为何分属于五脏?为了附五行之推演。


脑之功能分属于五脏,如肾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若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劲,脑髓得养,精神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记忆正常,意识正常等。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理气机,主谋虑。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这是大脑的功能,而中医则分属于肝脏。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8-9 09: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4 19:27
     说到底,还是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主义在作怪。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5 05:55
         “名与实”之辨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为建立大一统理论做准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转型、过渡时代,知识大爆炸,大数据时代,旧概念不能容纳新的事实,旧概念的定义被冲破,概念的新定义还没有出现,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概念混乱,即“名与实”不相符合,急需要规范概念,建立统一理论体系的伟大时代,一个进行概念、理论融合、规范的伟大时代。
         “名实相怨”与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同一概念(语汇)的不可通约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矛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质变的转折时期。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肝与肝脏,心与心脏……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名实相怨”。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5 06:09
       心与神,心脏与大脑,还说得过去。心与小肠相表里,在西医看来那是风马牛不相及。小肠分清泌浊,小便怎么从小肠到了膀胱里了?肾主水,小便的多少由肾决定,与小肠制造小便,解剖生理无法解释!心火下移小肠的临床表现,完全是泌尿道感染的表现,心脏与泌尿道根本拉扯不上。
       就是这么一个与解剖生理完全矛盾的理论,中医临床实际却能够取得疗效,说明什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0:29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0-25 06:09
心与神,心脏与大脑,还说得过去。心与小肠相表里,在西医看来那是风马牛不相及。小肠分清泌浊,小 ...

中医特别是《内经》理论,在西医看来又有哪些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25 10:4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5 10:29
中医特别是《内经》理论,在西医看来又有哪些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用西医思维看中医理论,则中医理论全是错误的,用中医思维看待西医理论,则西医理论也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不同的问题,这里引出的问题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真相、真知只能是唯一的,那么,是中医理论正确还是西医理论是对的?就只能用实践来检验,内容是什么?就是疗效,疗效的标准是什么呢?应当是能否治愈(根治)疾病,这个标准应当能被患者认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0:43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5 10:40
用西医思维看中医理论,则中医理论全是错误的,用中医思维看待西医理论,则西医理论也是完全错误的!这就 ...

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医理论的问题。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25 11: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5 10:43
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医理论的问题。

医学理论是否正确,只能是用疗效来检验、证明,这一认识,应当是中医、西医均能认可和接受的,但是我要指出的是:疗效标准,必须得到患者的认可,不能只由医生说了算!医患说话不同之例:医生说:手术非常成功!几天后,患者家属说:人死了!人死了是事实,何来“手术非常成功”之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1:13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0-25 14:23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5 10:43
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医理论的问题。

中医是治病救人之医术,然从古代医学流派而言,有“医经学派”和“经方学派”等学派之分。医经派如《内经》、《难经》等主要讲述中医理论,而经方派如《伤寒杂病论》则是具体讲述中医之医术。
读《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理论,用这种方法推演出来的中医理论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不准确。所以用临床效果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未必皆尽如人意!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25 11:1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5 10:43
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医理论的问题。

“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医理论的问题。”
是何问题?请举例说明。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25 11:17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5 11:14
“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医理论的问题。”
是何问题?请举例说明。

我们就说事实:西医治癌有效吗?成功吗?治愈(不复发)率是多少?治死率是多少?哪家医院、哪个医生公布过,不敢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1:19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5 11:14
“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医理论的问题。”
是何问题?请举例说明。

比如用五行学说推演出来的中医理论,未必完全与临床相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1:24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5 11:17
我们就说事实:西医治癌有效吗?成功吗?治愈(不复发)率是多少?治死率是多少?哪家医院、哪个医生公布 ...

临床事实是,西医治癌即便无效,患者及家属多认同;中医治癌即便有效,而认同者又有多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4:22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5 11:17
我们就说事实:西医治癌有效吗?成功吗?治愈(不复发)率是多少?治死率是多少?哪家医院、哪个医生公布 ...

再如先生所说的所谓“糖尿病可以治愈”,有多少病人相信中医能治愈?感兴趣者可选100例糖尿病患者,问问有多少人能相信?又有多少人愿意吃中药汤剂治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4:39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5 11:17
我们就说事实:西医治癌有效吗?成功吗?治愈(不复发)率是多少?治死率是多少?哪家医院、哪个医生公布 ...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你将这个病治好了、将那个病治好了,谁相信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4:50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5 11:17
我们就说事实:西医治癌有效吗?成功吗?治愈(不复发)率是多少?治死率是多少?哪家医院、哪个医生公布 ...

以临床事实说话,经方派如《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外感热性病的经典著作,而又有多少外感热性病用之?如发热病人,又有多少用麻黄汤、桂枝汤等经典名方治之?醒醒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4: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5 14:50
以临床事实说话,经方派如《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外感热性病的经典著作,而又有多少外感热性病用之?如发热 ...

此类发热病人,不给打针,不给输液,用经方麻黄汤、桂枝汤治疗,有时给你急!相信吗!这就是临床事实。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5:06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5 11:13
医学理论是否正确,只能是用疗效来检验、证明,这一认识,应当是中医、西医均能认可和接受的,但是我要指 ...

并非死于手术本身,而或是死于合并症。有道是“治病治不了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5:17
叶苗 发表于 2017-8-9 09:11
神魂魄意志是中医藏象辐射场,电动势场在外显示的光色图像。中医脏腑经络气机气化五运六气就是傅里叶级数 ...

对此,余孤陋寡闻,未之闻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25 15:29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10-25 15:25
但有的患者不打针不输液,用拔罐刮痧按摩,看患者的医学知识,医学知识越高越不打针不输液,有的硬抗。

有的患者喝白开水——是否硬抗?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5 17:0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5 14:50
以临床事实说话,经方派如《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外感热性病的经典著作,而又有多少外感热性病用之?如发热 ...

          以临床事实说话,经方派如《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外感热性病的经典著作,而又有多少外感热性病用之?如发热病人,又有多少用麻黄汤、桂枝汤等经典名方治之?醒醒吧!
===============================================
        此话出之先生之口,意料之中。
        西方科学的机械唯物论,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潜意识嵌入中国人的大脑里,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干扰我们的正常思维。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中医后世的所有方剂都是由《伤寒论》发展而来,我们学习《伤寒论》不单单是为了112方,而是学习他的辨证论治的精神。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不研究《伤寒论》,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认识中医。
          先生做了那么多考证,只在内经的范围内,没有认认真真研究《伤寒论》,遗憾。这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5 20: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26 09:10
不用《内经》、《伤寒》者,无以为中医!金先生引经据典地考证,我不对反,我要指出的是:理论必须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能指导实践并能获得疗效者,才能称其为理论,我反对的是:空洞的研究理论。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0-26 09:23
金先生研究中医理论(多见《内经》内容),似不知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之原因!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7-10-26 21:14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7-10-26 21:18 编辑

若引《说文解字》神的解释,就应解释什么是天神,说文 曰:“天神引出万物者”,而什么是天神?天神.指天上诸神,包括主宰宇宙之神及主司日月、星辰、风雨、生命等神。《淮南子·天文训》:“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星辰日月的变化不是自然规律吗?可见并非什么“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所以引经据典解释应令人信服。       天神造万物,应该无可厚非,否则第一个物种的雌雄,公母,男女从何而来?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29 10: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0-30 19: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4 13: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5 08:27
本帖最后由 李同宪 于 2017-11-5 08:29 编辑

         神的本意,就是依照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模式人为的制造出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与奴隶主。心主神明,心为君主之官。神与帝王是等同的。天人合一,人体中的主宰,至高无上的就是心。
         封建社会对于神的崇拜,如同现代社会科学主义者对于科学的崇拜一样,是正确的代名词,是至高无上的。是判断一切的参考系。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5 08:31
       精气神,分之为三,合则为一。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5 09:43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5 08:31
精气神,分之为三,合则为一。

人体之精、气、神,异名同源,不可分割。精、气、神同源;血、汗、津亦同源,故中医理论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见,并已被实践所证实。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5 11:25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26 09:10
不用《内经》、《伤寒》者,无以为中医!金先生引经据典地考证,我不对反,我要指出的是:理论必须拿到实践 ...

《内经》不只是医书,非医学内容很多,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只以临床而言,不读《内经》不影响中医治病。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5 15:1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5 11:25
《内经》不只是医书,非医学内容很多,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只以临床而言,不读《内经》不 ...

金先生:你研究《黄帝内经》,得出的结论是:《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医书?你认为《黄帝内经》是谈医学的内容多还是说非医学的多?你真让我有“一鸣惊人”之感啊!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5 15:25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1-5 15:18
金先生:你研究《黄帝内经》,得出的结论是:《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医书?你认为《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后人提)对古今中医诊治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5 15:35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1-5 15:18
金先生:你研究《黄帝内经》,得出的结论是:《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医书?你认为《黄帝内经 ...

没有读懂我的这句话!
作者: 常其柏    时间: 2017-11-5 17:29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7-11-5 17:35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5 15:06
并非死于手术本身,而或是死于合并症。有道是“治病治不了命”!

河间金栋你还是搞目录学去吧,别谈医学好了。伤寒论都不知,还知什么?文件学不能代替医学。
作者: 常其柏    时间: 2017-11-5 18:52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7-11-5 19:04 编辑

本人以农为业,现年76,自学中医。从20多就读伤寒论。其中不解的甚多。如对证用之,其效如神。本村有一患者,神经性厌食,在地区医院治疗,一天医疗费用5—6百元。无效。在家睡了四个月,全家啼哭多次。我用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剂,费用不到30元而愈。伤寒论被中医界称为(金科玉律)。字字金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5 20:48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1-5 15:18
金先生:你研究《黄帝内经》,得出的结论是:《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医书?你认为《黄帝内经 ...

谁说《内经》不是医书了?可惜,没有读懂我的这句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5 20:51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5 17:29
河间金栋你还是搞目录学去吧,别谈医学好了。伤寒论都不知,还知什么?文件学不能代替医学。

常先生,能说说什么是目录学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6 00: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5 11:13
中医是治病救人之医术,然从古代医学流派而言,有“医经学派”和“经方学派”等学派之分。医经派如《内经 ...

  你读书不少,却一窍不通。中医是【有“医经学派”和“经方学派”等学派之分】的历史,如同春秋,战国,却由秦皇一统,统一立法。伤寒一统医经,经方为一炉,以经为理,以方为治,你难道还要中医分家吗?
  阴阳五行的本质是气化,生化。五运化五脏,六气化六经,这是推演吗?先生不进中医之门,岂知中医之理?

作者: 常其柏    时间: 2017-11-6 06:21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7-11-6 06:35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5 20:51
常先生,能说说什么是目录学吗!

刘秀七略为目录学开端。我是外行,只耳闻。你说醒醒吧,何谓?伤寒论为群方之祖。你知不知。
作者: 常其柏    时间: 2017-11-6 07:37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5 18:52
本人以农为业,现年76,自学中医。从20多就读伤寒论。其中不解的甚多。如对证用之,其效如神。本村有一患者 ...

谢谢千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1-6 07:45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7-11-5 23:49 编辑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5 23:37
谢谢千总
欣读常其柏先生自述有感,特做小诗以记之:
自幼躬行阡陌间,识读岐黄不曾闲。
耄耋之年勤耕耘,尤为济世一地仙!


作者: 常其柏    时间: 2017-11-6 12:4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1-6 07:45
欣读常其柏先生自述有感,特做小诗以记之:
自幼躬行阡陌间,识读岐黄不曾闲。
耄耋之年勤耕耘,尤为济世 ...

谢谢千总,好说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6 14:47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6 06:21
刘秀七略为目录学开端。我是外行,只耳闻。你说醒醒吧,何谓?伤寒论为群方之祖。你知不知。

不知道常先生听说过汉朝的刘向、刘歆父子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6 15:0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6 14:47
不知道常先生听说过汉朝的刘向、刘歆父子吗?

刘向著《别录》,刘歆著《七略》,惜皆佚,但其内容可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6 15:11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5 17:29
河间金栋你还是搞目录学去吧,别谈医学好了。伤寒论都不知,还知什么?文件学不能代替医学。

临床是主业,余者皆是爱好。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6 15:4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5 15:35
没有读懂我的这句话!

“非医学内容很多”
是否可以理解为:非医学内容多于医学内容呢?我对《内经》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是:《内经》首先是医书,在长期的流传运用中,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6 16: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常其柏    时间: 2017-11-6 17:22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7-11-6 17:24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6 15:00
刘向著《别录》,刘歆著《七略》,惜皆佚,但其内容可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非医,很少关心。只在伤寒杂病论上。可惜金匮近几年才读。而今还要把每个方药剂量记下来。每天天不亮就早起读之。一书不精,别谈他书。本人认为,学不在多,而在精。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7 09:05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6 17:22
非医,很少关心。只在伤寒杂病论上。可惜金匮近几年才读。而今还要把每个方药剂量记下来。每天天不亮就早 ...

学习精神可嘉,支持!
作者: 常其柏    时间: 2017-11-7 11:20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6 17:22
非医,很少关心。只在伤寒杂病论上。可惜金匮近几年才读。而今还要把每个方药剂量记下来。每天天不亮就早 ...

谢谢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7 15:11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7 11:20
谢谢


重视运用《内经》、《伤寒论》,方为中医之正路。有人认为:唐宋以后之方书,不好用,我就未用《千金方》。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7 17: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7 17:23
        在中医理论中“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概念,“神”涉及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是个哲学问题、政治问题。我们不可能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作出评价,我们也不参与二者的斗争,仅仅对于神的中医学属性作出解读。
        神,会意字。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另外一个解释:“神”会意兼形声。从示从申,申亦声。“申”本义为“交媾”、“生殖”。“示”指“先人序列”。“示”与“申”联合起来表示“繁育众庶的先人”。本义:繁育众庶的先人、人民的祖先。引申义:繁育万物的天灵。
         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在封建社会,神是指超越物质的存在,神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这是有神论;而无神论者认为:神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显而易见,无神论所指的神,脱胎于有神论中的神,把“创造与主宰”转化为“内在规律”,否定“超越物质的存在”。现代科学认为:神是指(人体的)调控功能,给神一个现代科学定义。我们把“神”由一个神学概念,转变为哲学概念,再转变为现代科学概念
       “神”这是中国、欧洲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意识观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战胜了封建社会,自然科学战胜了宗教神学,无神论战胜了有神论,神的概念逐渐被哲学之神所替代,宗教神学之神退居次要地位。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7 17:24
        哲学之“神”
     神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观念,古代宗教中有神的观念,古代哲学中也有神的观念。这二种观念虽然用同一个“神”字来表示,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古代宗教中所谓神指有意识、有意志、超物质的精灵而言。古代哲学中所谓神有时指人类的精神作用而言,有时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内在的能动性及其表现而言。后一意义的神是比较不易了解的,然而表达了古代唯物主义者关于物质变化的深刻思想。
       神表示自然物质的内在的能动性,最初见于《易传》。《易•系辞上传》:“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交互作用而引起无穷的变化,其变化复杂丰富,没有固定的公式,不可完全预测,叫作神。《说卦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就是表示万物的妙处的名词。万物的妙处何在呢?那就在于,万物的运动变化是非常复杂非常丰富的,然而却没有外在的动力,它完全是自己运动,自己变化(自我调控或者自动调控)。在先秦时代,荀子也肯定了自然世界的神。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所谓神就是自然界的微妙变化的操纵者。万物都是由于这微妙变化而生成的。荀子在说明万物的生成时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肯定变化的原因在于阴阳的交互作用,这种观点也是与《易传》一致的。程颢也讲这所谓神:“冬寒夏暑,阴阳也;所以运动变化者,神也。所谓神是运动变化之内在动力。
         张载一方面肯定神是内在于气之中的,另一方面他又区别了气与神:“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神是气中的无象可见的本性,而气是可以有形象的。气是实体,神不是实体而只是实体所有的本性(即信息运动。信息不是物质,是认识物质运动而主动采集到的信号,经过加工后,形成信息)。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1-7 18:07
叶苗 发表于 2017-11-7 17:06
以药对病是西医,中医重辩症。

      以药对病是西医,中医重辩症。
————————————————————
          你这个外行!居然连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辨证”都不懂,说成是“辨症”。在中医论坛混个啥劲?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8 08: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8 08: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