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朱良春先生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5-7 18:32
标题: 朱良春先生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朱良春先生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及其优越性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我在1961年7月号《江苏中医》、1962年3期《中医杂志》曾就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作初步的探讨。80年代,我又在北京、厦门、洛阳、江苏等地讲学中再度结合临床实践讲述过这一问题。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深入发掘中医宝库,提供新的研究线索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根据病情,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区别证候的属性,辨识邪正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疗措施。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的。证候是疾病反映的现象,疾病是证候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个人认为否定或肯定病和证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而两者结合,则是创造新医药学派的重要途径。

       辨证论治的优点,为不论对如何复杂的病情,都可依据症状,从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中,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归纳分析,提出综合治疗的措施,但缺点则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肯定的诊断,缺少现代科学依据。例如西医对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诊断,除了有关的主要症状外,还必须具有肝肿大、压痛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客观检查指标。而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则可有肝脾不调、肝郁气滞、阴虚肝旺、肝肾两亏、脾虚湿阻、血瘀癖积等的不同证候归类,而这些不同证候也可同时出现在其他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这种中西医之间在诊断上所存在的客观差别,如果不经综合参考分析,有可能导致医疗上的严重失误。例如直肠癌的早期症状易与慢性痢疾混淆,如果不经运用西医学方法早期确诊,中西医结合,严密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就很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癌肿转移,甚至不治。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目前西医学对许多疾病的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透彻,不少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未能被完全阐明,如果单纯采取西医学"辨病论治"的方法治疗,有时临床疗效也不理想。如能"辨证"与"辨病"密切结合,研究疾病与证候的关系,探索临床诊治的规律,则相得益彰,对于今后医学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是我国医务工作者当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而关键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50年代以来,许多西医同志系统学习中医以后,在中医文献整理和中医理论机制研究等方面,获得了成绩;在临床实践方面,采用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如小剂量穴位注射、中药穴位电离子导人等等。对某些严重、顽固的疾病,提出了恰当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如:对伤寒之偏于湿重者,运用化湿宣中之中药配合合霉素治疗;对慢性肾炎之水肿,久治无效,以脾肾阳虚为主者,以"壮火制水"法,适当配合双氢克尿噻,脾肾阳虚而兼见阴虚者,以"温肾养肝"法配合激素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在病理机制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探讨,例如上海市伤科研究所研究发现肾上腺皮质有调节钙磷平衡、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并从中受到启示,进而运用中医"肾主骨"的原理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证明补肾法确能改善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维持骨的正常代谢,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这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几年来,我在临床研究工作中,也深深感觉到西医学的基础知识能给予我们很大启发与帮助,使我们找到了许多新的疗法。例如我们从蚯蚓液治愈下肢溃疡的经验中,理解到蚯蚓液具有修复溃疡面的作用,从而启发我们引用以治溃疡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倘若不结合"辨病",而仅从"辨证"着眼,是无论如何不会采用这种咸寒之品来治疗的。又如(未完)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5-7 18:34
脉见歇止,一般多属虚证,但在病理学上心脏往往呈郁血状态,因而启发我们采用"活血化瘀"之药治疗,也同样取得了显著效果。气管白喉是危急的病候,由于伪膜堵塞气管和喉组织水肿常致窒息死亡,由此启发我们运用蠲痰(促进呼吸道分泌液亢进,使伪膜易于脱落)、泻水(人工脱水,改善喉间水肿)的中药,拟订了"利气夺命散"(牙皂、礞石、月石、明矾、芫花)治疗,使一二度气管白喉患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中毒性心肌炎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心肌受损呈断裂状态为该病致死之主因,因而联想到伤科药"七厘散"的应用,或于煎剂中加用血竭,使疗效显著提高。再如某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其机体的活力和代谢情况,也就是组织修补能力,多呈沉滞不振的衰退状态,所以我们在治疗上不单纯固守养阴一法,一面采取具有兴奋作用的药以扶正气,一方面又从纠正局部病灶的病理改变着眼,选用破癜散结、活血化瘀、解毒杀虫的药治疗,对于临床症状的迅速改善、病灶的吸收和空洞的闭合等,均具有良好的效果。我们还从疾病的病理变化着眼,分别从本草文献中有关主治"恶疮"、"女子阴中内伤",以及主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疗心下坚,膈中寒热"的药物中,筛选出治疗子宫颈癌和肝硬变腹水的有效药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以上事例表明,中西医相互启示使用,辨证与辨病相结 合,大大有利于发掘祖国医学这一份宝贵遗产,为治疗危害人民健康的某些顽固疾患,提供重要的研究线索。

        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是,医学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因为中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则似有不足。所以我们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当然中医也不是只辨证不辨病的。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开创了辨病论治的先河,既辨病,又辨证,先辨病,后辨证,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例如,辨经病,太阳病是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颈强痛而恶寒",而太阳病之下,有"汗出,身热,恶风,脉缓"的桂枝汤证,有"无汗,恶寒,发热,脉紧"的麻黄汤证,有"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等等。又如《金匮》每篇都先冠以某某"病",然后才是"证"、 "脉""并治"。以"痰饮"篇为例,开篇先讲"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水在五脏,和饮邪有"留"、"伏"体内的特点,接着讲饮的脉象特点是"偏弦",总的治法是"温药和之"。这就是辨痰饮之病。而后,有苓桂术甘汤证(痰饮)、十枣汤证(悬饮)、大小青龙汤证(溢饮)、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支饮)等等。

    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医绝大多数病都是以症状命名的,如咳嗽、胃脘痛、哮喘等等,都很难一一确立治疗大法、主方主药。也就是说,除黄疸用茵陈剂,疟疾用青蒿、常山剂,胸痹用瓜蒌薤白剂,痰饮用温药和之的苓桂术甘剂之外,绝大多数中医的病还是以辨证治疗为主,如咳嗽,要分虚实寒热,不能用通套的止咳方药,这也就是目前市售的许多止咳药疗效欠佳的原因。又如喘用麻黄,实证,寒喘可配于姜、桂枝、半夏、细辛(如小青龙汤),热喘可配石膏、杏仁、黄芩、桑白皮(如麻杏石甘汤),但绝对不可用于肺肾两虚所致的虚喘。因此,中医的辨病,除了对疾病有全过程的了解,作为辨证的参考外,总的说来,意义是不大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人有许多针对病的好方药也一概丢弃。那是相当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努力发掘、研究、应用,事实上我们临床也在用。只不过就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比较而言,还是以辨证论治为主。

       我这里讲的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未完)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5-7 18:34
,指的是西医的病。如前所述: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综合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根据病情,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了解疾病所在的部位,寒热虚实等属性,辨识邪正盛衰,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措施。然而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的。证,是疾病反映出来的现象,病是证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辨证论治的优点,是不管什么疾病,无论何等复杂的病情,都可以从辨证人手,提出治疗方法,但其不足之处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和确定的诊断缺乏现代科学根据。因此,我早在1961年就撰文明确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在此前提下,还要进一步辨识西医的病,使二者结合起来,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其重要意义如下:

       1.明确诊断。防止误诊、误治在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法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把很多疾病的诊断弄明确,防止误诊、误治。
       例如:一病人主诉腹部近脐处有一巨大包块,时隐时现,医生触诊也摸到确实有一无压痛的包块,因此易于作出"积聚"这样的诊断,"积则有形可征,聚则聚散无常",治疗方法也就专于活血破气,长期用攻伐消积药,所谓的"积聚",仍然如故,而身体愈来愈虚,后来一检查,才知是胃下垂,胃如布袋状,故餐后不久便出现"包块"。
       又如直肠癌的早期,其症状主要是肛坠、便血,往往和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内痔相混淆。如果仅仅按便血治疗,可能无效,也可能暂时止血,然后复发,而病情已由早期发展到中晚期,失去了早期根治的机会。
       尿血的原因也很多,如泌尿系感染、结核、结石、肿瘤,都可引起尿血,前列腺炎也会出现尿血,肾炎也有以血尿为主要表现者。通过现代理化的检测方法,尽可能地明确诊断,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就易于误诊,也影响疗效。
当然,也有很多疾病,现代尚不清楚其本质,或认识尚不全面,或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现代各种理、化检测手段,尚不可能都搞清楚,也就是说,还有很多病目前是检查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只是说,有条件的话,尽可能明确诊断而已。章次公先生早在建国之前,就有识于此,曾提出过双重(中西医)诊断,一重(中医)治疗的重要意见。章先生这个意见,也提示了我们,借助于西医诊断,固属要紧,但中医的诊断绝不能放弃,中医的诊断,实际上主要还是辨证诊断,即"定病位、定病性、定病因、定病势",这些内容,是为论治提供依据的。

      2.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既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的癜结,也就有利于早期治疗,此即《内经》所讲"上工治未病"的意思。
例如:一肠伤寒患者,合并中毒性心肌炎,伤寒将愈之时,脉无结代,而听诊心音低钝,第一心音明显减弱,心电图示1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性早搏,说明心肌炎尚未脱离危险期,由于病人精神、饮食均佳,苔脉亦无异常,如不详细察病,放松警惕,一旦出现变化,那就噬脐莫及了。
又如:鼻衄,对证治疗,投以清热凉血方药,可收捷效。但是,如果由鼻衄这一现象人手,结合西医辨病,很可能不那么简单,因为不少鼻咽癌患者就是因鼻衄而来就诊的。如果思路开阔一些,不满足于能够迅速止血这一点,弄清之所以发生鼻衄的原因所在,就有可能使鼻咽癌在早期就被发现,而及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治法,不致延误病情。

    3.启发治疗思路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在中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相互影响,在学术上互相渗透,是很自然的。通过西医辨病,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临床思路,从而开辟更丰富、更广阔的治疗途径。
例如:内耳眩晕症,古称眩晕,有从火治,有从虚(未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2 23:17
     我这里讲的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未完)……,指的是西医的病。如前所述: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综合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根据病情,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了解疾病所在的部位,寒热虚实等属性,辨识邪正盛衰,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措施。然而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的。证,是疾病反映出来的现象,病是证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一西医的病,又是怎样的定义与内涵呢?与病源(病因)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2 23:28
证,是疾病反映出来的现象,病是证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一证,是疾病反映出来的现象,还是病源(病因)引发产生出来的现象(病理现象)?

病是证产生的根源,还是病源(病因)是证产生的根源?

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还是证和病源(病因)是一种因果关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3 15:1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5-13 07:14 编辑

辨证论治的优点,为不论对如何复杂的病情,都可依据症状,从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中,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归纳分析,提出综合治疗的措施,但缺点则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肯定的诊断,缺少现代科学依据。

一一辨证论治,更多的是关注于症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外在症状的表现,推测内在的病理改变,有是证用是治,直接针对内在的病理改变予以相应的治疗干预;

西医辨病论治,更多的是关注病理改变与病因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从病因层面予以诊断治疗。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3 15:16
西医病的概念,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核心在病因。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3 15:24
当找不到病因,或病因在诊治过程中不占主导因素时,辨证论治(病理诊治)就可以显现出很大的优势。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5-14 16:3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5-12 23:28
证,是疾病反映出来的现象,病是证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 ...

证是当人体的机体偏离正常所显现的状态。病是引起机体偏离正常的因素,不同的病引起的阴阳状态偏离是有差异的。辨症治疗只是纠偏的过程,有时不需要对病了解清楚。对病治疗是必须弄清病源和清理。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5-14 21:48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4 21:57 编辑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根据病情,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区别证候的属性,辨识邪正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疗措施。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的。证候是疾病反映的现象,疾病是证候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个人认为否定或肯定病和证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而两者结合,则是创造新医药学派的重要途径。
------------------------------------------------------------------------------------------------
千先生这篇文章转载的有价值!
朱良春大师之所以看病好,就是摸到了这个道理。离开了西医相对精准的诊断,中医的望闻问切几乎没有多大作用。这是现代顶尖临床家数十年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但朱大师毕竟受到时代及文化程度的局限,把
"证"和"病"视为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显然受西医思想影响。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5-14 22:05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4 22:06 编辑

证,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理。将证解读为症状或病理都是不确切的。

证,是古代医学所用之概念,是古人切入疾病的一种简化手段。
千年行之有效,必然有其科学道理。只不过现代医学不用这种手段,也就忘了研究其科学原理。

新医学不可能再把古代医学里的“”,作为一个方面,去与现代医学结合。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5-15 02:53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4 13:48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 ...

朱良春大师之所以看病好,就是摸到了这个道理。离开了西医相对精准的诊断,中医的望闻问切几乎没有多大作用。这是现代顶尖临床家数十年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
出于反中医的立场,抓住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颠倒事实,造谣中伤中医,破坏中西医结合,这就是某些人的一贯行为!其实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崇西医,只是为了打击中医!打击中医,破坏中医的声望,才是他们真正的用心所在!
西医的诊断,也未必都是精确的;有时候即便西医做出精确的诊断,也未必具备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是铁的事实!比如非典,西医诊断很明确,但是对非典病毒却束手无策,如果不是中医的参与,受害的患者和医护人员还不知会增加多少倍!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5-15 02:56
非典是哪一年发生的?啥原因形成的?死亡多少人 来源: 未来网综合   作者: 张美英    2013-03-25 20:42:00

卫生人员到居民住所消毒预防非典
      非典,学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
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首发病例,也是全球首例,于2002年11月出现在广东佛山,并迅速形成流行态势。
       2002年11月-2003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报告病例的平均死亡率为9.3%。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5-15 02:57
非典是哪一年?死亡人数是多少?有什么后遗症?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作者: 吴晨    2013-04-15 08:21:26
  现在是2013年的春天,我们倒数十年。同样满城花开,同样满眼新绿,那是2003年的春天。
  “非典”是很多人的2003记忆。一些人失去健康,一些人失去家庭,一些人失去生命。一些人获得新生,一些人获得经验,一些人获得关爱。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非典”是全社会的2003记忆。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应急体系、信息公开,公共词典翻过新的一页。
  十年很长,树木成材,少年成人。
  十年也短,很多记忆,清晰深刻。
  十年故事,十年人生。十年回首,难忘非典。中国之声从今天起推出特别报道《非典,十年回首》,在十周年纪念时回望非典岁月,亲历非典的医者、患者、组织者、研究者甚至旁观者都是讲述者。今天播出第一篇,《让生活继续》。
  武震、王瑞英和杨志霞,37岁、46岁和58岁。她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十年前是陌生人,十年来因为同患“非典”熟识彼此。
  1976年生人,名字里有个“震”字,武震今年37,人生对她最大的震动恐怕从2003年开始。
  武震:得上的时候就怕自己是非典,就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非典,但是没想到非典会这么严重,没想到会这么要命。
  2003年的武震,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实习医生,主修内科,十年来,她待的最多的地方却是外科病房。
  武震:07年就疼,疼之后就开始做手术,结果手术没做好,感染了。就开始无休止的求医了,治疗、康复,这一侧做了一次植骨,一次感染灶清除,这边做过増控减压。然后这边换关节,这边也换关节。
  武震说起这些会笑,因为非典治疗中激素使用产生不良反应,她得了股骨头坏死。武震和几十位病友长期住在北京昌平的小汤山医院二楼病房。刚刚做完右侧股关节置换,换了个人工关节,将卧床三个月。
  换关节,对股骨头坏死患者来说是件大事,因为人工关节寿命一般只有十五到二十年。武震病友中的大多数,都还挣扎在“不换关节”的保守治疗过程中,包括王瑞英和杨志霞。

http://news.k618.cn/xda/201304/t20130415_3099900_4.html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5-15 07: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5-15 08:36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5 08:39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5-15 02:53
朱良春大师之所以看病好,就是摸到了这个道理。离开了西医相对精准的诊断,中医的望闻问切几乎没有多大作 ...

出于反中医的立场,抓住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颠倒事实,造谣中伤中医,破坏中西医结合,这就是某些人的一贯行为!其实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崇西医,只是为了打击中医!打击中医,破坏中医的声望,才是他们真正的用心所在!
西医的诊断,也未必都是精确的;有时候即便西医做出精确的诊断,也未必具备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是铁的事实!比如非典,西医诊断很明确,但是对非典病毒却束手无策,如果不是中医的参与,受害的患者和医护人员还不知会增加多少倍!
--------------------------------------------------------------------------------------------

千先生确实是千秋都不融化的雪!
出于反传统立场,我更赞赏朱良春的观点。其实建国后的新一代中医,尤其是像朱大师这样的顶尖临床家,就是把中医与西医结合的临床成功者。新中医就是在总结这些中西医结合成功者的临床经验,将其提升为科学理论。这一观点及立场,我已经表达的非常明确,千先生怎么始终都不愿意理解?
西医做出的诊断,比中医望闻问切不知要精准多少倍?传统中医手段之落后,是早已达成共识的事。中医上世纪一路败北,也正是这个原因。虽说中医一路败北,但仍有极少数人出奇制胜,能够战胜西医,朱良春就是其中之一。
如此有价值的东西,你们不去研究,却总是吊在传统经典--这颗歪脖树上荡秋千。我真不明白,你们是想让中医发展,还是想让中医衰败?真实意图为什么不直接表明?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17-5-15 09:29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5 08:36
出于反中医的立场,抓住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颠倒事实,造谣中伤中医,破坏中西医结合,这就是某些人的一 ...

千总版,什么都懂,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千总版讲的话就是本论坛权威的真理,不容质疑!
千总版,你在北京何处高就任职?
千总版,你出版有什么等身的中医药专著学术书籍自荐一下,让我们学习,谢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6 18:36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4 14:05
证,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理。将证解读为症状或病理都是不确切的。

证,是古代医学所用之概念,是古人切 ...

参考一下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的研究成果: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202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6 18:37
与其争论无关要紧的扯皮事,不如直接讨论一个一个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5-16 19:2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5-15 02:53
朱良春大师之所以看病好,就是摸到了这个道理。离开了西医相对精准的诊断,中医的望闻问切几乎没有多大作 ...

朱大师的观点与我们所提到的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是相吻合的。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5-16 21: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6 21:54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5-16 13:07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 ...

急性腹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多数突然发生持续存在,迅速扩展。

一一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肠坏死引发的急性细菌性腹膜炎,都不是"突然发生"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6 21:59
如果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对接,那么治疗热实结胸证的方剂能够治疗急性腹膜炎吗??!!俺咋也不相信大承气汤、大柴胡汤能够治疗急性腹膜炎。。。。。。再说了急性腹膜炎患者都已经死去活来了哪里还能够喝进中药汤。。。。。。

一一古人只能做到这个水平。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可以治疗急性腹膜炎(早期轻症),至于治好治不好,那要看病人的造化。但古人能做到这样,已很了不起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6 22:03
大柴胡汤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5-17 07: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7 11:5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5-17 06:36 编辑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5-16 23:50
腹膜炎主要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其中原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腹腔并没有受到感染,而病菌是通过血液 ...

现代医学在治疗过程中不论是由于哪种病菌引起的腹膜炎,都要及时确定病菌类型,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像中医这种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诊断治疗的经验方法,是在用局部认识代替对疾病的整体认识。中医通过四诊绝分不清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的区别,更分不清是哪一种细菌引起的腹膜炎,在这种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冒然用中药进行治疗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没有西医存在的情况下患者别无选择,可是有了现代医学的的精确诊断精确治疗,中医的经验治疗就显得落后了。现代的腹痛患者首选现代医学,经过检查排除急性腹膜炎后,如果还治疗不好才会选择中医的经验治疗。

——这里只是讨论热实结胸证的病理本质,证的病理本质。并没有讨论中西医认识与处理急性腹膜炎的优劣性。事实上西医对于急性腹膜炎,除了手术与抗生素,也并没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手段。而中医中药在急腹症(包括急性腹膜炎)的保守治疗上,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与优势的,特别是在抗炎(不是抗感染)环节。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7 11:56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5-16 23:50
腹膜炎主要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其中原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腹腔并没有受到感染,而病菌是通过血液 ...

热实结胸证患者通常不大便五六日,由此看来热实结胸证患者是大便不通造成的腹痛拒按,而不是什么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证患者用的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就是针对大便不通进行的对症治疗,不能误认为二者之间都有腹痛拒按就是同一种疾病。

——看来热实结胸证的病理本质,只是便秘而已了。

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原来只是治疗便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7 12:00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7-5-16 23:50
腹膜炎主要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其中原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腹腔并没有受到感染,而病菌是通过血液 ...

急性腹膜炎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现象,而且随着体温的升高,脉搏常常会加快,急性腹膜炎患者腹痛症状发展迅速,与热实结胸证的患者每天下午按时发热不同(这明显不是同一种疾病)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7 12:07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5-17 03:56
热实结胸证患者通常不大便五六日,由此看来热实结胸证患者是大便不通造成的腹痛拒按,而不是什么急性腹膜 ...

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原来只是治疗便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7 12:09
大柴胡汤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7 12:09
大柴胡汤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5-17 19:30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7 19:36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5-16 18:36
参考一下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的研究成果: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 ...

参考一下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的研究成果: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
陈先生好!
前几天我搬出了李教授的观点与您讨论“中医没有病理,西医没有病机”。
今天先生也搬出李教授的研究成果来讨论。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说实话,李教授在《伤寒论》现代注经方面是天下第一人。
但由于过于真实, 落后也就成为必然。

您想想,《伤寒论》距现在已经有1700年。中医一直都在发展。
且不说现代医学的冲击,即便古代,随着新辨证方法--八钢、三焦、营血等辨证方法的不断确立,证,这个概念也在发生演变。
到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从辨证论治发展到辨病辨证论治。到了2010年后,演化成辨病论治

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只适合天然疾病下人体天然状态。
对于西医治疗后的二手病人,以及由西医治疗不当引发次生疾病,传统辨证论治是无效的。


新中医采用的是辨病论治,主要针对的是经由西药治疗后的二手病人,在西药作用下,舌苔脉象都被扰乱,中医不可能准确辨证。故时代要求必须改进。

所以,新中医的辨病论治,是依据当代社会需求而创立的。
辨病论治法不是适用所有的病。西医无诊断的疾病就无法用。
当然,西医无诊断的病,也就不会用药治疗,仍可以采用传统辨证论治法。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7 19:34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7 11:30
参考一下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的研究成果: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 ...

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只适合天然疾病下人体天然状态。
对于西医治疗后的二手病人,以及由西医治疗不当引发的次生疾病,传统辨证论治是无效的。

一一满嘴跑火车,胡说八道。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5-17 19:36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7 19:44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5-17 19:34
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只适合天然疾病下人体天然状态。
对于西医治疗后的二手病人,以及由西医治疗不当引 ...

陈斌:你作为总版主,怎么也学会骂人了?不知道中国传统是讲文明的吗?论坛的风气你都不顾了吗?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5-17 19:40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7 19:44 编辑

看来你根本就不懂现代中医。甚至没有读过一本有真才实学的临床家的书。没有听说过,不丢人,今天不就听说过了吗?
虚心一点吧,不要以为自己当上了总版主,就自以为是。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17 19:5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5-17 11:52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7 11:36
陈斌:你作为总版主,怎么也学会骂人了?不知道中国传统是讲文明的吗?论坛的风气你都不顾了吗?

对于西医治疗后的二手病人,以及由西医治疗不当引发的次生疾病,传统辨证论治是无效的。

一一没有依据的话,不是胡话?你问问论坛里的所有中医药专业人士,你这里所讲的,有没有依据,是不是事实?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5-17 20:06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5-17 19:50
对于西医治疗后的二手病人,以及由西医治疗不当引发的次生疾病,传统辨证论治是无效的。

一一没有依据 ...

我一直把你当朋友,才愿意与你多谈一点。
看来,还是怪我看错人了。


下来,我问你,如果我拿出证据,你该怎么办?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5-17 20:13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7 20:15 编辑


对于西医治疗后的二手病人,以及由西医治疗不当引发的次生疾病,传统辨证论治是无效的。

一一没有依据的话,不是胡话?你问问论坛里的所有中医药专业人士,你这里所讲的,有没有依据,是不是事实?
-----------------------------------------------------------------
你以为这样的信息,你们专业人员的想不到,我一个业余爱好者能编出来吗?
你也太高估我的编造能力了。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7-5-17 20: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5-17 21:07
本帖最后由 黄中正 于 2017-5-17 21:23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7 19:30
参考一下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的研究成果: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 ...

不论过去和现在,辨证是中医的看家本领。这个问题不会随中医的发展而改变,它是由中医理论本质所决定的。
辨病和辨证应该相结合。
辨病医治虽可治好病,但往往不能发挥病人自身免疫功能;
辨证治疗虽利于控制病情,发挥病人自身免疫功能,但如果不明病情凶险,可以会错过治病良机,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当病理不明时,无法对病医治,时间就是生命,则采取辨证治疗就是重要的医治手段。例SARS。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