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4-28 15:13
标题: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7-17 02:00 编辑

以中西医结合为手段,中医现代话与现代化为目标,可以解决中医证本质的问题——病理诊断,及每一个证具体的病理内涵。

但从临床诊治需要出发,只有中医证的诊断(偏重于病理生理学诊断,整体上缺少病理解剖学诊断与病因诊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西医的病因与病理解剖学层面的诊断。这个问题,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解决(以中西医结合为终极医学目标)。

另外,如何从整体上去分析症状、病因、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证诸概念的本质内涵及相互关联,也只有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高度,才能给予全面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4-28 15:13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概念——症状、病因、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证。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主体:病理诊治学体系(以病位为纲,病性为目);临床病症诊治学体系(以症状为纲)。核心是病理诊治学体系(上述主体主要是针对内伤杂病领域)。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余下的,是细节性的问题。当然,完全解决这些细节性的问题,仍然是需要极大的精力与时间的。或许三十年,或许五十年,后来者不必担心无事可做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4-28 15:1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4-28 07:19 编辑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概念——症状、病因、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证。

——病因、病理、症、证、病之基本定义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058

症状不是实体【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069

再论症状不是实体【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078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4-28 15:1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4-28 07:20 编辑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主体:病理诊治学体系(以病位为纲,病性为目);临床病症诊治学体系(以症状为纲)。核心是病理诊治学体系(上述主体主要是针对内伤杂病领域)。

——中西医结合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建立病理诊治学体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550&extra=

作者: 勇YONG    时间: 2017-5-24 19:39
分享学习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1:2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26 07:43 编辑

症、证、病

症:病人主观的不适与异常;

证:病理改变,包括病理过程(偏重于动态的功能上的病理改变)与病理状态(偏重于静态的形态结构上的病理改变)。病理改变由病位与病性组合而成,通过症状表现出来。

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

症与证之关系:现象与本质,属性与实体之关系。

证与病之关系:辨病分型(证型)主要是与“病”在病理学上的分类与分期相对应。

另: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多数时候,是越过“病”(西医的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直接进行辨证的。从宏观层面,直接的去把握分析诸病理(证)与症状,病理(证)与病理(证),病理(证)与病因(外因,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1:33
百度症、证、病(当今主流认识与观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1:35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异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1:37
西医辨病论治,是以病为诊治的基本单位(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证为诊治的基本单位(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5-31 16:1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5-31 11:26
症、证、病

症:病人主观的不适与异常;
症即“病人主观的不适与异常”这句话就没有后面百度讲得宽泛,理论上是更严谨些是好的,可惜结果却令人怀疑:因为这里只提主观的,可以理解为客观的不算(似乎有些荒谬);而且“不适与异常”逻辑上讲是指两者都有才算,如果只有异常没有不适就不算;严格来说,只有不适没有出现异常也不算!

我读中医书时常常觉得现代中医人应该多一些现代逻辑的训练。因为像我们搞工程技术的,对设计文件中的逻辑是很严格的,至少主观上是力图避免可以让别人用与自己原意不同的方式去解读。随便再举个例子:譬如对症状的描述经常见到“头晕目眩”这种描述,究竟是指头晕目眩还是指头晕目眩?即使是指头晕和目眩,是指必定同时出现还是可以在不同时间出现?传统这种行文方式可以理解,但这与现代社会日益精确的专业要求是很难共存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6:20
萧铁 发表于 2017-5-31 08:11
症即“病人主观的不适与异常”这句话就没有后面百度讲得宽泛,理论上是更严谨些是好的,可惜结果却令人怀疑 ...

症即“病人主观的不适与异常”这句话就没有后面百度讲得宽泛,理论上是更严谨些是好的,可惜结果却令人怀疑:因为这里只提主观的,可以理解为客观的不算(似乎有些荒谬);

——狭义的症状主要是指病人主观感觉上的异常与不适。广义上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方面的异常改变。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5-31 16:21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5-31 16:23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7-5-31 16:11
譬如对症状的描述经常见到“头晕目眩”这种描述,究竟是指头晕目眩还是指头晕目眩?即使是指头晕和目眩,是指必定同时出现还是可以在不同时间出现?
值得探讨。从字句上看,是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但据实践所见,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但是只要因同,则治法相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7:07
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 眩晕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7:18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5-31 09:37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5-31 09:07
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 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从这里的症状描述来看,其实中医的“眩晕"一病,包含有西医的眩晕与头晕(或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或旋转性眩晕与一般性眩晕)两种症状。其中轻者闭目可止,无旋转的,当是头晕(或假性眩晕、一般性眩晕),重者旋转不定,当是眩晕(或真性眩晕、旋转性眩晕)。

眩晕与头晕(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旋转性眩晕与一般性眩晕)在症状上的区别,主要是看有无视物旋转。在病理病因上的区别,前者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后者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7:22
旋转性头晕与一般性头晕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7:24
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7:24
眩晕与头晕头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5-31 17:3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5-31 23:52 编辑

临床上,头昏头晕与眩晕有时很难截然分开,轻的眩晕可表现为头昏头晕,重的头昏头晕可表现为眩晕,且彼此在病理病因上有较多相似相同之处,多数与脑供血供氧状况密切相关,更进一步的病理病因,有血管的问题(如血管硬化、畸形、收缩舒张功能紊乱失调)、血压的问题(高血压低血压)、血液的问题(贫血高血脂高血糖低血糖高血液粘度等)、心脏的问题、神经系统的问题、及颈椎、内耳器官病变等等……所以中医临床上经常将其合并起来,进行辨证分型(病理分型)论治。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6-2 22:06
离核心的解决还早。先解决中医辨证施治的科学原理再说,再解决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原理的差别及相互的科学关系!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6-3 07:4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6-3 07:51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4-28 15:13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概念——症状、病因、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证。

中西医结合医学 ...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余下的,是细节性的问题。当然,完全解决这些细节性的问题,仍然是需要极大的精力与时间的。或许三十年,或许五十年,后来者不必担心无事可做
————————————————————————————————————————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包括基础理论与临床理论两部分。
      中基理论的核心是精气、阴阳、五行和脏腑,这些并没有解决。临床部分更无标志性的理论问世,也没解决。证只是一个方面,也是在探讨之中,没有定论。理论体系极为庞大,各个攻破尚待时日。不知陈先生说的“核心已经解决”自何说起。

       目前仍在探索阶段,现在说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已经解决,尚缺乏理论依据。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4 10:36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6-2 14:06
离核心的解决还早。先解决中医辨证施治的科学原理再说,再解决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原理的差别及相互的科学关 ...

离核心的解决还早。先解决中医辨证施治的科学原理再说,再解决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原理的差别及相互的科学关系!

——相关帖子,供参考:

证候与证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551&extra=

关于辨证论治复思考者会员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146&extra=

病因、病理、症、证、病之基本定义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058&extra=

对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证态”概念的看法[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536&extra=

“证”的定义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454&extra=

证与症的区别与联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394&extra=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757&extra=

证的本质是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按时间顺序整理重发)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610&extra=

广义与狭义之中医思维[中西医结合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239&extra=

卫气营血诸证不是病因诊断[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64&extra=

[原创]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16&extra=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4 10:39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6-2 23:46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余下的,是细节性的问题。当然,完全解决这些细节性的问题, ...

中基理论的核心是精气、阴阳、五行和脏腑,这些并没有解决。

——我对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中医理论本质及治病机理)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039

1 ,中医是治病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病”,而不是其它。

2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与系统论观念。阴阳五行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内容,不是中医的研究内容与对象。

3 ,脏象学说:中医的脏象概念,源于解剖,而又高于解剖。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而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的集合。

4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的生理生化学。血是血液。津液类似于体液。气的概念比较复杂,有广义的,有狭义的;有哲学层面的,有生理病理层面的。在中医领域里,我们只讨论生理病理层面的“气”。 元气与三羧酸循环、ATP相关;清气与O2相关;营气,与血液中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相关;宗气与交换吸收了O2与营养物质的动脉血相关;卫气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相关;所谓的“气机”、“气化”,所谓的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皆可以作“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理解。

5,经络: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所以,从解剖学上去寻找经络的“独立”存在,就成为了一条走不通的道路。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的,但十四经脉及其循环,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

6 ,中医的病因学:中医的病因,如六淫与七情,从整体上言,从严格意义上言,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而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条件”。有趣的是,虽然中医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有着巨大的缺陷,却仍然在大多数病症的诊治上取得相当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中医所特有的诊治模式——辨证论治。

7 ,中医辨证论治:辨是辨别,是诊断;证是证候。证候又是什么呢?就是机体的病理状态。辨证论治,就是从病人外在的症状表现出发,去寻找判断病人机体内部的病理状态,并随“证”治之。运用相关的方药、针刺穴位,去纠正改善调节机体内部相应的病理状态。

8,辨证论治的缺陷:在感染性、传染性疾病中,如结核、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等,这类病症的诊治核心,在认识并治疗病因。中医辨证论治模式未能抓住该类病症的诊治核心,疗效有局限性。

9,辨证论治的优势:在慢性内伤杂病中,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这一类病症病因大多是多源而非特异性,对该类病症的病因的认识,有助于对疾病的预防,却对疾病的治疗用药指导帮助不大。同时这一类病症大多内在的病理状态多发而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标本。这一类病症的诊治核心,已转移到机体内在的病理状态上。在内伤杂病领域,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治模式,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并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如方药、针灸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4 10:4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4 03:13 编辑

再次强调一下: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与范畴,是中医的哲学基础,但不是中医理论主体的本身。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病,不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核心。如果对中医的研究对象尚不能确定,很难想象会研究些什么有临床价值与意义的成果出来。

附:中医理论现代化,首先要去哲学化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001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4 10:4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6-2 23:46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余下的,是细节性的问题。当然,完全解决这些细节性的问题, ...

理论体系极为庞大,各个攻破尚待时日。不知陈先生说的“核心已经解决”自何说起。

——理论体系虽极为庞大,但最主要的是理论核心与框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4 10:47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6-2 23:46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余下的,是细节性的问题。当然,完全解决这些细节性的问题, ...

证只是一个方面,也是在探讨之中,没有定论

——关于定论,一个观点是否正确,并不取决于多少人数去认同。认同多的,未必是正确的,认同少的,未必是不正确的。一个观点成为定论之前,必然要经过“非定论”阶段,必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认同,但这并不影响其真理的客观正确性。真理的客观正确性,主要取决于其是否正确的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规律。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6-4 23:35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4 10:36
离核心的解决还早。先解决中医辨证施治的科学原理再说,再解决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原理的差别及相互的科学 ...

这些只是认识上问题,谈不上核心问题的解决。证和病的关系解决了吗?阴阳五行的科学原理解决了吗?即哲学化去掉了吗?只有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才是初步解决核心问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5 00:18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6-4 15:35
这些只是认识上问题,谈不上核心问题的解决。证和病的关系解决了吗?阴阳五行的科学原理解决了吗?即哲学 ...

这些只是认识上问题,谈不上核心问题的解决。证和病的关系解决了吗?

一一术业有专攻。黄先生其实能把自身物理领域的问题研究好就可以了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6-5 00:2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5 00:18
这些只是认识上问题,谈不上核心问题的解决。证和病的关系解决了吗?

一一术业有专攻。黄先生其实能把 ...

原理不分学科。再说物理是科学基础,医学也是物理科学的应用领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5 00:28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6-4 16:23
原理不分学科。再说物理是科学基础,医学也是物理科学的应用领域。

原理不分学科。再说物理是科学基础,医学也是物理科学的应用领域。

一一先生真乃大才,令人钦佩!还有哪些领域也是物理科学的应用领域?或者说,还有哪些领域不是物理科学的应用领域?请赐教。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5 18:17

陈先生对中西医结合的热情可点赞!
但对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念显得肤浅。

症状与病理密不可分,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中医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把症状与病理分割开来分别治疗。
辨证论治最大的特点,治的就是症状。而病理可以原封未动的得以保留。
这一方面的实例,在中医的临床上随时都可以见到,而不是罕见现象。
因为古代中医压根就不知道病理,即便病理由此改善,唯一的解释就是“冒碰”。

中医要想治病理,就要从现代免疫医学角度来入手。即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及对疾病的免疫反应程度。
不以现代医学理论为依托,中医治病理,只不过是个神话。
这完全是一门新学科,古代中医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记载过。
中西医结合如果突破不了传统中医治病理--这个核心难题,就等于没有结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5 19:1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5 22:27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5 10:17
陈先生对中西医结合的热情可点赞!
但对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念显得肤浅。

症状与病理密不可分,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中医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把症状与病理分割开来分别治疗。
辨证论治最大的特点,治的就是症状。而病理可以原封未动的得以保留。
这一方面的实例,在中医的临床上随时都可以见到,而不是罕见现象。
因为古代中医压根就不知道病理,即便病理由此改善,唯一的解释就是“冒碰”。

一一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这是对症治疗;深入分析痰、血产生的病理机制与类型,病变于何部位、何性质,分型治之,此即辨证论治(病理诊治)。咳嗽、头痛、眩晕、呕吐、水肿等,这是症状的范畴;肺热壅盛、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胃寒胃热、脾肾阳虚等,是证,由病位加病性组合而成,属于机体内在的病理改变,通过咳嗽、头痛、眩晕、呕吐、水肿等外在症状而表现出来。

一切症状都是内在病理改变的外在表现。脱离内在病理改变,独立的、纯粹的症状,在客观世界里是不存在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5 19:27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5 10:17
陈先生对中西医结合的热情可点赞!
但对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念显得肤浅。

辨证论治最大的特点,治的就是症状。而病理可以原封未动的得以保留。
这一方面的实例,在中医的临床上随时都可以见到,而不是罕见现象。
因为古代中医压根就不知道病理,即便病理由此改善,唯一的解释就是“冒碰”。

一一以肾阳虚证为例,肾阳虚的内在病理本质,即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轴功能低下。治疗肾阳虚,即是特定的调节改善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轴功能低下之病理改变。

肾阳虚的病理本质[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56

席汉氏综合征与肾阳虚证的区别[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id=68153&extra=

糖皮质激素不是温阳药[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58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7 08:4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09:02 编辑

肾阳虚证
病因: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症状: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胖淡,脉沉迟无力等。
——西医病理本质:似为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
从病因上言,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病因也可以是先天性的,或年老,或久病,或房劳过度所致。
从症状上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低下,甲状腺激素不足,可致机体新陈代谢低下,故畏寒肢冷,喜热饮,脉迟无力等改变;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低下,如酫固酮水平不足,可致肾脏重吸收钠离子和水减少,而出现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同时肾重吸收钠离子减少,血液及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下降,而出现口淡不渴,舌胖淡等;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功能低下,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性激素分泌紊乱不足,而出现男子阳痿早泄,女子不孕等症状……

温补肾阳药是可以持续改善肾阳虚病症的。
而持续的或者过量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出现一系列肾阳虚的症状,如水肿、骨质疏松、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全面正确的理解肾阳虚证侯的病理本质,当是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温补肾阳药的作用靶点,重心在于中枢水平而不是靶腺水平,通过激发下丘脑、腺垂体的生理功能而改善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分泌代谢;外源性的糖皮质激素则不然,持续或过量的应用之,反而会反馈性抑制中枢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出现肾阳虚病症的加重。
-------------------------------------------------------------------------------------
多谢陈先生链接帖子!
从这几篇文章我已经看出来了陈先生的基本思想方法。
先生还是在努力地证明传统中医的科学性。 愿望自然是好的。
但是,中医科学化不仅仅是愿望,主要要看结果。
中医“肾阳虚证”的概念是什么?内涵外延分别是什么?究竟能不能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一个疾病概念?
这个概念下,究竟能涵盖多少病(西医的病)?
是不是只有“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下降”这一种病理?
通过调节“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是否可以消除“肾阳虚证”概念下涵盖的所有症状--水肿、骨质疏松、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症状?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7 08:5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09:05 编辑

上世纪以来,西医里流传着一个对传统中医的形象描述,称:“胡子眉毛一把抓”。
中医原先的整个一套方法,其实就是一套“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
要是按照中医的原汁原味来寻找其科学性,即便找到了科学性,也达不到治疗的目标,更达不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目标,国家卫生部门早就明确提出过:“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意思就是:不能继续沿袭中医那一套完全依靠医患二者的感觉确定出来的病证,不能沿袭古代中医那些是是而非的概念,
要用现代医学概念来替代。这才叫真正的战略性转移。
什么病就是什么病,肾盂肾炎就是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就是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就是IGA肾病; 糖尿病肾病就是糖尿病肾病,等等。
基本概念一旦明确,才能区分病种,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的核心难点,就是在西医的疾病概念下,中医应该怎样有的放矢的辨证论治?

而中医无论是肾阳虚证,还是肾阴虚证,治的都不是肾病,而是肾病无关或有关的其它病。
先生没有感觉到,中医这种治病方法显得很含混吗?
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就没有指望把病治好。尤其是面对现代理化检测验证,中医原先的治法,很难达到治疗标准。
即便少数人达到了标准,也没有理论支持,纯属个人偶然经验。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从上述的偶然经验中冒碰出来的疗效加以科学总结,找到偶然性背后的必然规律。
在下认为,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称“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不妥之处,多多批评!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7 09:23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09:2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李同宪教授,与我同一城市,居住很近。我也读过他的大作。
我与李教授多年讨论,现在仍在其它论坛上讨论。
就是我感觉李教授虽然花费了40年的功夫,最终还是功败垂成。
就是说,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难点李教授不仅仅是没有解决,甚至没有发现。

这就涉及到先生所说的一个“基本框架”问题。
中西医结合,究竟是应该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框架为基本框架?
还是应该以传统中医的框架为基本框架?
传统中医的那一套“理论”及技术体系,称得上一个框架?

换句话说就是,究竟应该以西医的病理化病名为依据?
还是以传统中医的症-证-病为依据?

传统派中医无论怎样做都可以理解。
但作为中西医结合派,应该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框架为基本框架。
现代医学虽然医疗能力也还有限,但那一套框架体系却比中医框架体系稳定的。
因为它不是一个学科组建起了的,牵涉了数十个学科的共同参与,相对要客观地多。

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中西医结合就无法入门。
我曾发帖“20世纪中西医结合派全军覆没”,绝没有攻击中西医结合的意思。
恰恰相反,我处于善意,找到了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6-8 11:2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6-8 11:25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7 09:23
中西医融合观李同宪教授,与我同一城市,居住很近。我也读过他的大作。
我与李教授多年讨论,现在仍在其它 ...

      李同宪先生是中西医临床知识混合,不是中西医原理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思考者先生尚未认识到。连李先生自己都是坚决反对“中西医理论通约”的,所以,李先生不是什么“中西医理论结合大家”,只能说是“伤寒论中西医临床结合研究”先驱。为什么不能称大家?因为他的成果还未得到中、西医界同行承认。
      另外,李先生最为得意的“热结胸证等于急性腹膜炎”的认识是片面的错误认识。因为急性腹膜炎是发展来的,是一种病,而李先生的“热结胸证”只是急性腹膜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个证,不是一个病。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14:15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7 00:42
肾阳虚证
病因: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症状:畏寒 ...

中医“肾阳虚证”的概念是什么?内涵外延分别是什么?究竟能不能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一个疾病概念?
这个概念下,究竟能涵盖多少病(西医的病)?

——肾阳虚证概念的外延(症状表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胖淡,脉沉迟无力等。

内涵(病理本质):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

“究竟能不能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一个疾病概念”?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对于西医疾病概念而言,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符合此定义的,即是疾病,不符合于此的,可称为XX综合征(或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从病因上来看,有原发性与继发性(如同高血压一样)。继发于其它疾病的,在西医理论体系中,是不能属于独立性疾病的,是继发性或症状性的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找不到原发病灶的,可以称为原发性的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在西医理论体系中,这可以算作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概念。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肾阳虚证(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是不分原发与继发的,包括了原发性(疾病)与继发性(症状性)的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中医认识与处理肾阳虚证的核心,只在于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这一病理过程或状态的本身。至于原发还是继发,继发于哪种原发性疾病,这个通过证与证的关系(病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或相兼,或相并,或标本转化)去解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14:2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8 06:23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7 01:23
中西医融合观李同宪教授,与我同一城市,居住很近。我也读过他的大作。
我与李教授多年讨论,现在仍在其它 ...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难点李教授不仅仅是没有解决,甚至没有发现。

这就涉及到先生所说的一个“基本框架”问题。
中西医结合,究竟是应该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框架为基本框架?
还是应该以传统中医的框架为基本框架?
传统中医的那一套“理论”及技术体系,称得上一个框架?

换句话说就是,究竟应该以西医的病理化病名为依据?
还是以传统中医的症-证-病为依据?

传统派中医无论怎样做都可以理解。
但作为中西医结合派,应该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框架为基本框架。

——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14:24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14:35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7 00:51
上世纪以来,西医里流传着一个对传统中医的形象描述,称:“胡子眉毛一把抓”。
中医原先的整个一套方法, ...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目标,国家卫生部门早就明确提出过:“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意思就是:不能继续沿袭中医那一套完全依靠医患二者的感觉确定出来的病证,不能沿袭古代中医那些是是而非的概念,
要用现代医学概念来替代。这才叫真正的战略性转移。
什么病就是什么病,肾盂肾炎就是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就是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就是IGA肾病; 糖尿病肾病就是糖尿病肾病,等等。
基本概念一旦明确,才能区分病种,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的核心难点,就是在西医的疾病概念下,中医应该怎样有的放矢的辨证论治?

而中医无论是肾阳虚证,还是肾阴虚证,治的都不是肾病,而是肾病无关或有关的其它病。
先生没有感觉到,中医这种治病方法显得很含混吗?
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就没有指望把病治好。尤其是面对现代理化检测验证,中医原先的治法,很难达到治疗标准。

——一一、、要搞清楚每个证的病理本质内涵,相关治法方药的药理作用与机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自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的辨证论治”,及避免“中医这种治病方法显得很含混”;

二、关于“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及“在西医的疾病概念下,中医进行辨证论治”,个人认为,西医辨病论治,是以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为基本的诊治单位来进行诊治的。但在临床诊治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内伤杂病领域内,以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为基本的诊治单位未必是最佳的诊治模式。一来内伤杂病诊治通常以病理而不是病因(外因)为诊治处理的核心,并且要落实到具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才能够有具体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二来内伤杂病通常是多发并见,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等,每一种疾病包含有多种病理过程或状态,各种病理过程或状态在疾病内部与疾病外部(其它疾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十分复杂。此时应当直接以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的基本单位,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间轻重缓急关系,予以相应的治疗处理。这种诊治思维或模式,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14:42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6-8 03:22
李同宪先生是中西医临床知识混合,不是中西医原理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思考者先生尚未认识到。连 ...

李先生最为得意的“热结胸证等于急性腹膜炎”的认识是片面的错误认识。因为急性腹膜炎是发展来的,是一种病,而李先生的“热结胸证”只是急性腹膜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个证,不是一个病。

——王先生这里的质疑很有意义,值得大家深入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认识。

急性腹膜炎包括原发性急性腹膜炎与继发性腹膜炎。从临床发病上来看,继发性腹膜炎多的多,占主体。急性继发性腹膜炎算不算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呢(再比如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等等)?其前身有原发性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等,后期可以出现进一步的并发症,如败血症、休克等,那么,急性腹膜炎的发展过程应当如何算呢?自身是否也是一种“阶段性”的病理改变呢?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6-8 18:50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14:42
李先生最为得意的“热结胸证等于急性腹膜炎”的认识是片面的错误认识。因为急性腹膜炎是发展来的,是一种 ...

`     急性腹膜炎包括原发性急性腹膜炎与继发性腹膜炎。从临床发病上来看,继发性腹膜炎多的多,占主体。急性继发性腹膜炎算不算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呢(再比如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等等)?其前身有原发性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等,后期可以出现进一步的并发症,如败血症、休克等,那么,急性腹膜炎的发展过程应当如何算呢?自身是否也是一种“阶段性”的病理改变呢?
——————————————————————————————
       原发性是单纯的感染性炎症,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继发性感染是并发症。
       炎症属于感染性疾病,当然是一种病,而且还是器质性疾病。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19:19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9 02:3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6-8 10:50
`     急性腹膜炎包括原发性急性腹膜炎与继发性腹膜炎。从临床发病上来看,继发性腹膜炎多的多,占主体。 ...

继发性感染是并发症。
       炎症属于感染性疾病,当然是一种病,而且还是器质性疾病。


一一看的不是十分明白。

原发性急性腹膜炎肯定是一个独立性的疾病。

继发性急性腹膜炎是并发"症",还是也是一种病,一种独立性的疾病?

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又是什么?病?症状?病理?(实质意义上的)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8 19:30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8 19:3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14:35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目标,国家卫生部门早就明确提出过:“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意思就是:不能继续沿 ...


二、关于“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及“在西医的疾病概念下,中医进行辨证论治”,个人认为,西医辨病论治,是以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为基本的诊治单位来进行诊治的。但在临床诊治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内伤杂病领域内,以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为基本的诊治单位未必是最佳的诊治模式。一来内伤杂病诊治通常以病理而不是病因(外因)为诊治处理的核心,并且要落实到具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才能够有具体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二来内伤杂病通常是多发并见,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等,每一种疾病包含有多种病理过程或状态,各种病理过程或状态在疾病内部与疾病外部(其它疾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十分复杂。此时应当直接以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的基本单位,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间轻重缓急关系,予以相应的治疗处理。这种诊治思维或模式,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

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仲景医圣所创。
中西医结合是创新,尊崇医圣就是传统派思维。
在下承认,先生确实挖掘出了医圣的思想方法。

我想问先生一个尴尬的问题,既然医圣的思想方法和治疗模式那么伟大,
为什么千余年来中医都发展不起来?
尤其是西医进入中国之后,如入无医之地。竟然那么快就被人家边沿化了。

现代搞中西医结合,是创新。
什么叫创新?就是不能继续沿袭仲景医圣的思想方法。
这套方法在运用千余年之后,虽然被代代推崇,但存在缺陷也很大。
看不到这些缺陷,就无法创新。
搞出来的仍旧是仲景医学的现代版。
李同宪教授就是典型实例。

辨证论治虽有有优势,但缺陷远远大于其优势。
这才是中医衰败的原因之一。
回头我详谈这个问题。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6-8 20:25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19:19
继发性感染是并发症。
       炎症属于感染性疾病,当然是一种病,而且还是器质性疾病。


继发性急性腹膜炎是并发"症",还是也是一种病,一种独立性的疾病?
————————————————————————————————
     继发性急性腹膜炎是并发"症",是继发于其它部位的感染。既然是并发症,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病。


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又是什么?病?症状?病理?(实质意义上的)
——————————————————————————
      继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腹膜炎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是感染,后者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某个侧面的病理生理性变化——表现在血压指标上的变化。它不是症状,不是体征,也不是病理结构。
      如果原发病好了,继发性高血压有可能随之而愈,但如果高血压时间过久,也不是容易恢复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20:5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9 02:3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6-8 12:25
继发性急性腹膜炎是并发"症",还是也是一种病,一种独立性的疾病?
————————

继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腹膜炎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是感染,后者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某个侧面的病理生理性变化……


一一急性腹膜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的腹膜和腹膜腔的急性炎症。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是感染,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引发的急性腹膜炎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6-9 07:1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20:55
继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腹膜炎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是感染,后者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某个侧面的病理 ...

急性腹膜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的腹膜和腹膜腔的急性炎症。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是感染,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引发的急性腹膜炎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
      个人认为,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只是原因和途径不同,但结果都会引起细菌感染。所以,共性还是细菌感染。都需要抗菌素治疗。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0:39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6-8 23:13
急性腹膜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的腹膜和腹膜腔的急性炎症。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 ...

   个人认为,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只是原因和途径不同,但结果都会引起细菌感染。所以,共性还是细菌感染。都需要抗菌素治疗。

——这个解释有些勉强。

感染是感染,炎症是炎症。感染不是炎症,炎症不是感染。感染可以引发炎症,炎症可以由感染引起,也可以包含有非感染性炎症。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0:41
炎症表现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


炎症分类
炎症(inflammation)对机体的损伤的局部组织所呈现的反应称为炎症反应。
一: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液缓慢,血浆及中性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内,渗出主要是以静脉为中心,但象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渗出仅仅用血管内外的压差和胶体渗透压的压差是不能予以说明的,这里能够增强血管透性的种种物质的作用受到重视。这种物质主要有:(1)组织胺、5-羟色胺等胺类物质可导致炎症刺激后所出现的即时反应。(2)以舒缓激肽(bradykinin)、赖氨酰舒缓激肽(kallidin)、甲硫氨酰-赖氨酰-舒缓激肽(methio-nyl-lysyl-bradykinin)为代表的多肽类。其共同的特征是可使血管透性亢进、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促进白细胞游走。舒缓激肽和赖氨酰舒缓激肽的结构已被确定。(3)血纤维溶解酶(plasm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球蛋白透性因子(globulin-PF)等蛋白酶(protease),其本身并不能成为血管透性的作用物质。但可使激肽原(kininoge)变为激肽(kinin)而发挥作用。然而上述这些物质作用于血管的那个部位以及作用机制多属不明。在组织学上可以看到发生急性炎症时出现的血管渗出反应和修复过程混杂在一起的反应。并可见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二:从炎症的主要的组织变化可分类如下:(1)变质性炎症。(2)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卡他性炎)。(3)增生性炎症。(4)特异性炎症(结核、梅毒、麻疯、淋巴肉芽肿等)


炎症原因
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inflammatory agent)。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性因子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infection)。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和内毒素可以直接损伤组织;病毒在被感染的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某些具有抗原性的病原体感染后通过诱发的免疫反应而损伤组织,如寄生虫感染和结核。
(二)物理性因子
高温、低温、放射性物质及紫外线等和机械损伤。
(三)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及松节油、芥子气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四)异物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异物,如各种金属、木材碎屑、尘埃颗粒、及手术缝线等,由于其抗原性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五)坏死组织
缺血或缺氧等原因可引起组织坏死,组织坏死是潜在的致炎因子。在新鲜梗死灶边缘所出现的充血出血带和炎性细胞的浸润都是炎症的表现。
(六)变态反应
当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异常时,可引起不适当或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而导致炎症。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最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I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II型变态反应如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III型变态反应如免疫复合物沉着所致的肾小球肾炎,IV型变态反应如结核、伤寒等;另外,还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alteration)。变质是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过程,是局部细胞和组织代谢、理化性质改变的形态所见。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发生的变质常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及液化性坏死等。间质发生的变质常表现为黏液样变性,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及纤维样坏死等。
变质是由致炎因子直接作用,或由炎症过程中发生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免疫机制介导,以及炎症反应产物简介作用的结果。变质的轻重取决于致炎因子的性质、强度和机体的反应性两个方面。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后释放的水解酶使受损组织和细胞溶解、液化,并进一步引起周围组织、细胞发生变质,出现器官的功能障碍。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物内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多的细胞成分以及他们的崩解产物,这些渗出的成分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对消除并病原因子和有害物质起着积极作用。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病变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此过程中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流血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炎性浸润)。(一)流血动力学改变
即流血量和血管口径的改变,变化一般按照下列顺序发生:
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炎症充血)→血流速度减慢(白细胞游离出血管,红细胞漏出形成静脉充血)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是导致炎症局部液体和蛋白质渗出的主要原因。这种液体的渗出主要与血管内膜的完整性遭受破坏有关。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因素有: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骨架重构、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吞饮及穿胞作用(transcytosis)增强、新生买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三)液体渗出
炎症时由于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至血管内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血管壁达到血管外,这个过程称为液体渗出。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为渗出液,渗出液积存与组织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若积存与体腔择称为炎性积液。
(四)细胞渗出
炎症过程中不仅有液体渗出液有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细胞渗出。炎症时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在趋化物质的作用下进入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形态特征。
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此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称为增生(proliferation)。增生的细胞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实质细胞的增生如慢性肝炎中的肝细胞增生,鼻息肉时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间质细胞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反应一般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比较显著,而慢性炎症或炎症的后期,则增生性病变较突出。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伤寒初期就有明显的细胞增生。
炎症增生是一种重要的防御反应,具有限制炎症的扩散和弥漫,使受损组织得以再生修复的作用。例如在炎症初期,增生的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和清除组织崩解产物的作用;在炎症后期,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肉芽组织,有助于炎症局限化和最后形成瘢痕组织而修复。但过度的组织增生又对机体不利,例如肉芽租住过度增生,使原有的实质细胞遭受损害而影响器官功能,如病毒性肝炎的肝硬化,心肌炎后的心肌硬化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0:46
急性腹膜炎从本质上,是一种病理学诊断,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可以有感染性腹膜炎,也可以有化学与物理损伤性腹膜炎;在感染性腹膜炎中,有细菌感染性,也可以见于其它的,如结核性腹膜炎。类似的,如腹水(腹腔积液)、胸膜炎、胸水(胸腔积液)等,也是如此,是一种病理学诊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6-9 17:07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6-9 19:12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9 10:39
个人认为,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只是原因和途径不同,但结果都会引起细菌感染。所以,共性还是细 ...

这个解释有些勉强。
感染是感染,炎症是炎症。感染不是炎症,炎症不是感染。感染可以引发炎症,炎症可以由感染引起,也可以包含有非感染性炎症。
————————————————————————--
          不勉强。      

      急性腹膜炎可不是一般单纯性的损伤性炎症,而是腹腔内严重性广泛性的细菌感染性炎症。单纯的物理损伤引起的炎症只要不感染,只是局限性的,未必能引起腹膜炎。例如,普外科腹腔手术常年做,虽可引起炎症,但由于无菌、抗菌工作做的好,极少发生急性腹膜炎。但由于穿孔、刺伤胃肠壁的同时,肠道的细菌大量涌入,就不是单纯性物理因素,而是同时发生的。所以,继发性腹膜炎的发病机理,说到底还是源于感染,感染是主要因素。或者说,只有损伤没有感染时,就不能发展成为急性腹膜炎。
      非感染性炎症也有两类,一是一般的损伤,愈合即罢;二是自身免疫的炎症,又当别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5-29 11:51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基本概念:症状、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因、病、证。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的不适及客观体征的异常;

病理改变:机体形态结构和/或生理功能的异常;由病位(病变部位)加病性(病变性质)组合而成。

病因:引发机体出现病理改变的原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等因素:

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病理改变)的集合,由病因加病理改变构成,以病因为核心。

证:脱离病因而独立存在的病理改变,通过症状表现出来;证与症状是现象与本质,属性与实体之关系;证与病因是因与果之关系;证(病理改变)与证(病理改变)之间是相兼相并,相互转化,互为标本之关系;

证与病之关系:辨病分型(证型)对应的主要是“病”在病理学上的分类和/或分期(阶段)。

强调: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在内伤杂病领域(非传染流行性疾病),多数时候,是越过“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的范畴直接进行辨证的。从宏观层面,直接的去把握分析诸病理(证)与症状,病理(证)与病理(证),病理(证)与病因(外因,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以机体的病理改变为核心,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之间轻重缓急标本转化之关系,治疗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有是证用是治,直接针对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治疗与干预。

上述概念与定义普遍适用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领域。



中西医结合理论已获全面性突破,将引领而不是追赶世界医学的发展
http://www.dxy.cn/bbs/topic/37296706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8-25 07:12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八撇连一撇都没有弄明白,谈“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已经解决,岂不是睁眼说胡话?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8-25 08:39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8-24 23:12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八撇连一撇都没有弄明白,谈“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八撇连一撇都没有弄明白,谈“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已经解决,岂不是睁眼说胡话?

一一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核心问题是概念的问题。理论体系是由概念构筑起来的,概念是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欢迎大家针对本贴中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讨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8-25 08:42
科学的历史不仅是一连串的事实、规则和随之而来的数学描述,它也是一部概念的历史。当我们进入另一个新的领域时,常常需要新的概念——普朗克

科学的历史不仅是一连串的事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25 09:3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8-25 00:42
科学的历史不仅是一连串的事实、规则和随之而来的数学描述,它也是一部概念的历史。当我们进入另一个新的领 ...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基本概念:症状、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因、病、证。
====================================================
         这些概念,都是中西医的固有概念,没有出现新概念。

          当我们进入另一个新的领域时,常常需要新的概念——普朗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25 09:36
      所以,中西医结合并没有进入一个新领域,而是在两个旧领域里漂浮。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8-25 09:5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8-25 09:36
所以,中西医结合并没有进入一个新领域,而是在两个旧领域里漂浮。

不知在中国搞了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在国外是如何反映的?西洋人是否也搞“西中医结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8-25 10:0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8-25 01:33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基本概念:症状、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因、病、证。
==== ...

这些概念,都是中西医的固有概念,没有出现新概念。


一一证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可以在原有的中医理论体系内流通应用,也可以在西医理论体系内被理解应用。

证:病理改变,包括病理过程(偏重于动态的功能上的病理改变)与病理状态(偏重于静态的形态结构上的病理改变)。病理改变由病位与病性组合而成,通过症状表现出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25 12:5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8-25 02:02
这些概念,都是中西医的固有概念,没有出现新概念。

严格地说,证,只能在证态理论体系中流易,只有通过证态体系,才能被西医理解。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8-26 00:5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8-26 00:58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8-25 08:39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八撇连一撇都没有弄明白,谈“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已经 ...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基本概念:症状、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因、病、证。
——————————————————————————
      王锡民说: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八撇连一撇都没有弄明白,谈“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已经解决,岂不是睁眼说胡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斌说:懂的人自然懂。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核心问题是概念的问题。理论体系是由概念构筑起来的,概念是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
              正确的说法是:概念是理论的基本元素,“理论”是用“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则是由若干个核心理论构成的。
       中西医结合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解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而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是精、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
       目前,中医论坛和刊物对于这些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各种奇谈怪论充斥其中,特别是对于最基本的精、气、阴阳、阴阳平衡、脏腑学说等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说明白。连最基本的中医概念都不懂,哪来的中西医结合核心问题已基本解决?连爬都没有学会,就能说会走?所以,我说,岂不是睁眼说胡话、痴人说梦吗?
       当然,我这样说,不是针对个人,是针对这种说法。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8-26 05:53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8-25 16:54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基本概念:症状、病理改 ...

中西医结合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解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而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是精、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

一一中医理论核心内容是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证候。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与内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8-26 05:59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8-25 22:02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8-25 16:54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基本概念:症状、病理改 ...

目前,中医论坛和刊物对于这些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各种奇谈怪论充斥其中,特别是对于最基本的精、气、阴阳、阴阳平衡、脏腑学说等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说明白。连最基本的中医概念都不懂,哪来的中西医结合核心问题已基本解决?

一一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至于哪一种理解是比较正确的,比较吻合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的,这个需要相当的专业能力来判断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26 07:06
      【 中西医结合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解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 】

       请问先生,拿什么去【通解】?
       科学?西医?现代医学?现代语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26 07:11
         中西医结合,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海量的数据,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资料,只有一步之遥,就是没有自己的新概念,或者说原基概念。因此,自己的新理论建立不起来。两张皮,结而不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