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4-5 16:26
标题: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上海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员 孙弼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始公社制度社会以至封建社会的慢长的年代中,人们逐渐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疾病与医疗的经验,在长期的观察中,人们初步发现了有关事物和现象的一般规律,于是,这时便极需要使这种多方积累的经验具有理论的指导,而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当时的宇宙学,当它影响医学的领域的时候,便很自然地被利用来解释人体现象,并以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来比拟自然界的大宇宙了。

  以人体结构比作小宇宙,在古代文献上颇为多见,例如淮南子精神训说:“……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素问鍼解篇亦说:“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至于人体疾病变化,当然亦同样以大自然之变化而比拟之,例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隆起。夫邪入于脉也,塞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

  阴阳五行在人体上的配合,在内经中到处可见,例如将人体的功能活动属之于阳,将形质属之于阴:“阳化气,阴成形”。而阴阳是统一的(所谓阴阳互根),因此,形质与功能亦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素问:阴阳应象论)。在内脏方面的配合,则是: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金匮真言论)

  这样,根据阴阳加以推演,将凡是相对立的二方面,都分别属之,而将人体的一切变化,也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相错,变即由生”(天元纪大论)。于是,疾病的发生亦看作是阴阳的平衡失常所致:“阴胜则

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应象大论)反之,阴阳的相互联系与维持平衡,便是健康的条件:“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各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生气通天论)。

  至于五行在人体上的运用,最显著的表现是用它来配合脏腑,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由于五行有生克关系,因而内脏之间亦便存在有生克关系,这便解释了内脏间的相互联系而视人体为一个统一整体。

  关于五行配合举例如下表:

  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应用并经过历代多数医家的发展,祖国医学逐渐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牠在治疗上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这一事实,在古代自然科学尚未发达的时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病因方面,内经首先指出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及情感变动三利主要因素: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鹹,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又将疾病的证候,分别配合于五脏,例如: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至真要大论)

  这种配合与解释,实际上还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但却是向前发展了,对疾病的解释更具体了。它说明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密切联系,亦说明了人的精神活动对于疾病的关系,并将疾病的原因、证候,配合到相应的人体的脏器上去。

  按照阴阳的基本原理,疾病是阴阳失却平衡的结果,在治疗上,当然亦必须从恢复这种平衡着手,所以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又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这里,“必求其本”便是指的阴阳,“必先五胜”则是指的五行而言。

  汉代名医张仲景根据内经的意旨,进一步发展,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开辟了寓有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为基础的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直

到现代,按八纲进行辨证论治,已成为中医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诊疗方法。

  所谓“八纲”,基本上是以“阴阳”将疾病的证候予以归类鉴别,以判别其性质。例如伤寒论(讨论热性病的专书),首分疾病为阳症及阴症二类,凡人体机能旺盛,抵抗力亢进的证候,属之于阳;而机能减退,抵抗力不足的证候,属之于阴。但是,因为机体反应复杂,抗病力之强明又各有不同,因此,又分阳证为太阳、少阳、阳明,分阴证为太阴、少阴、厥阴,这样,以三阴三阳(所谓六经)统率了不同的证候群。同时,又规定三阳之间、三阴之间以及阳证与阴证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传变(称为传经),这样,就使三阴三阳的证候群虽有区别,却又互相密切地联系起来,承认疾病状况具有变化过程这一事实。

  阴阳既可统指一切对立的状态而言,因此,“八纲”中的“表里、虚实、寒热”即是以阴阳为纲领演化而成,用来解释疾病的复杂性。“八纲”所指的证候羣,举例如下(引自医学心悟):

  热证:口渴、消水,喜冷,烦燥,溺短赤,便结,脉数。

  寒证:不渴,不消水,喜热,厥逆,溺长白,便溏,脉迟。

  实证: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脉实有力,病新得,人禀厚。

  虚证:多汗,腹胀时减、痛而喜按,脉虚无力,病久,禀弱。

  表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里证: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沉。

  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表里虚实寒热又互相错综结合起来,产生了表寒、表热、里寒、里热、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等。在这里,不需要将它一一说明,但已可看到它涉及范围之广泛。必须指出,所有这些,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可以互相转变的,在临诊上进行辨证的时候,不是将八纲分别孤立起来看的,而是必须将八纲结合起来运用的,这样,就使它能担当起较复杂而较全面的指导任务了。

  对人体与疾病的证候,既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分类,于是,药物便亦由阴阳五行为纲领而分类了。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至真要大论)这便是药物分类及性质识别的开始,而从本草经(本书大约成于西汉末年)以后,药物的研究逐渐细致深入,例如分为温热药、寒凉药、补气药、滋阴药、攻下药,固涩药等等。为了配合临诊的应用,北齐徐之才首创了十剂的分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实际上亦还是以阴阳为分类基础的发

展。

  由于在“辨证”上采取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在药物上亦按照阴阳为纲领而进一步分类,这样,在治疗上便有了具体的与疾病相适应的方法来达到内经中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与“必先五胜”的基本原则。

  内经:至真要大论说: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这些方法,都不外是寻求阴阳平衡的范围,而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创设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基本治疗方法,而从此八法中又变出许多治疗方法,往往在一首方剂中除了针对疾病的主要环节的主药而外,并配合了许多其他作用的药物,以同时针对疾病的其他的或次要的环节,这即是复方的运用。

  内经中已经指出了这种配伍方法: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至真要大论)

  通过复方的应用,于是,除了热药治寒病及寒药治热病的基本原则以外,又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变化方法,以应付人体变化多端的复杂病情和扩大治疗效用。例如:有毒的药物与解毒的药物同用,可以解除毒性而保留疗效,攻伐的药与滋补的药同用,既可达到解除疾病本身的要求,又可防止“攻伐”过甚而伤及病人体力。此外,如发散的药与收敛的药同用,清热药与温热药同用等等,这样,通过复方,可以满足病人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复方中,药物通过配伍关系,不但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而且照顾到病人的整体情况。但是,这种复杂的治疗方法和配伍方法,总括起来,仍不出乎阴阳的范畴。

  金匮要略有云:“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大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这里,虽是用阴阳五行来解释治病方法,但是,却从而可以看出其中对于人体的整体观念及建

筑在这个观点上的治疗原则。

(本文发表在1957年10期第547页上)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4-7 17:39
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往往贴有政治的标签,用政治理论认识中医理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4-24 17:53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24 11:47
推倒内经的经典地位,为中医学创新发展扫清障碍--刘亦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被称为中 ...

批得臭不可闻的论调,硬要拿出充数。明明无知,却表现得无畏。
1,什么是唯心论?唯心论还会是【探索自然与疾病抗争的经验认识经验理论】?自打耳光呀。
2,【对自然现象人体生理现象进行探索得出的粗浅认识,大多是毫无根据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想。其认识水平之低、错误之多令人不忍卒读,】你是不忍卒读呀,还是读不懂?
3,【就医学的发展规律来讲,二千年前古人对人体的认识必然受到时代的限制,不可能提出超过现代科学认知水平的医疗理论。黄帝内经理论只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对人体模糊的似是而非的主观认识,】说你不懂,真不冤呀。内经理论体现的是自然规律,是生命与人体的生化规律,如日出日落,四时变化,你能改变吗?哪个时代能限制?不是【不可能提出超过现代科学认知水平的医疗理论】,而是包含【现代科学认知水平】。
4,【阴阳五行学说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认为一切事物都分为阴阳:水为阴火为阳、地为阴天为阳,这并不符合阴阳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规律。五行学说局限于南方属火,可是从北往南越过赤道到达南极却是冰雪一片,阴阳五行学说不具备普适性说明它是一个错误的理论。】先生知狂犬吠日吧?犬为何吠日?不知日为何物也。如同先生不知阴阳五行呀。中医以寒暑论阴阳,寒暑是日行在地上的气候表现。天为阳,阳化气,万物生长靠太阳。地为阴,阴成形,万物生长化收藏。水为阴,自天而降,在地成形为阴。火为阳,自地而升而为阳。你说有没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规律】?五行是万物生长壮老已的五个阶段,哪里的生物不是有生有长有收有藏,错在哪里?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4-24 20:59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4-24 17:53
批得臭不可闻的论调,硬要拿出充数。明明无知,却表现得无畏。
1,什么是唯心论?唯心论还会是【探索自 ...

医见钟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视科学,自取其辱。。。。。。。。。  发表于 16 分钟前
-----------------------------
我说的哪一句不是科学?是你不懂科学,用伪科学冒充科学。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4-24 21:15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24 19:21
针灸刺激神经系统治病不是刺激经络治病,不仅能够颠覆《内经》经典地位,还能够颠覆众多专家学者的经络研究 ...

神经是在解剖学能看到的客观实在,神经的功能和作用全世界的生物医学专家研究相信不会比先生差,难倒他们都是那么愚笨,没有想到神经系统与经络的关系这一层关系?几十年来有许多文献研究神经与经络的关系,国家在三十年前投入大量经费来研究,最终都没有否认经络的存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