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西医结合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建立病理诊治学体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3-13 16:46
标题: 中西医结合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建立病理诊治学体系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3-14 00:57 编辑

中西医结合(内伤杂病领域)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建立病理诊治学体系

现有的中西医结合方式,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本质上是辨病论治的细化,不是辨证论治。虽然可以得出一定的证型的诊断,其思维路径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路径完全不同甚则截然相反。

西医辨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论治,强调的是病因,诊治过程中强调的是纵向思维-在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在时间轴上的发展演变关系;

中医辨证(独立于病因而存在的病理改变),强调的是病理改变,诊治过程中强调的是横向思维-在“刻下”的时间点上,机体内各种病理过程与状态在空间结构上的相互关系。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学,应采用传统中医内科病的体系,以主症为纲,直接辨证(病理改变)论治。以主症为切入点,定病理部位,定病理性质,定病理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论治。

相当于把传统西医体系打破了进行重新架构,以病理学为核心与纲领,进行重组。

重组过程中,首要的核心,是要编排一部病理诊治学,以病理改变为单位的诊断及治疗学。病理改变以部位为纲,性质为目,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到到外,从系统层面到器官组织层面,从功能病变到形态结构器官病变,治疗方法上从中药到西药,从药物治疗到手术针灸理疗……

以病理学为纲领,进行其防治规律与方法的研究与阐述,而不是以病为纲领进行其防治规律的研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因就在于诊治的基本单位,是病理改变(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而不是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7 10:27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10:29 编辑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特色,
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个性化治疗法则。

西医理论为共性,药物为共性。它即便想个性化治疗,都没有条件。
中医就不同了。中医的技术体系--辨证论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体系。

依据王新民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医理论经科学破解,与西医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换句话说,既然一致,是不是只保留一套理论就行了?

再换句话说,就是完全运用西医的(共性)理论,来解决中医的“个性化”问题。


中医理论完全可以被现代科学所破解,两套理论保留一套完全够用。
那哈有什么?
剩下的就是,在现代医学框架下,如何建立中医个性化治疗的技术体系问题?

只要这一个问题解决了,
什么汇通中西医、中西医结合、什么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什么新医学,等等
两个世纪以来的中西医所有问题,就会一揽子迎刃而解。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7 10:4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10:46 编辑

还记得,先生曾运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语来挖苦过我吗?

其实,这句话还真说道点子上了!多谢陈先生提醒!

中国中医近200年,为什么混乱不堪?
就是因为大家都是在黑暗中探索。虽然探索了很多,但都派不上用场。
这是因为,中国中医近200年来,都没有出过类似“仲尼”这样的双医天才。
中西医结合创建新医学,不是一件小事,
是一件人类划时代的医学科学工程。工作量巨大,绝非一人可以完成。
大家做了近两个世纪的工作,逐渐画出了一条东方巨龙。
但是,需要一个人出来画龙点睛。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中国中医就是一条盲龙,
虽然蕴含的威力巨大,却始终发挥不出来。
要想让它在医学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除非有人“点睛”!

如今这位具有点睛水平的人已经诞生,
道场就设在我家门南五里,
中铁一局西安中心医院中医分院。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7 19:5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6-7 10:50
自己不会的专业就如同盲人,非说是中医盲龙。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混混岳毅科你会中医的那些技能?

自己不会的专业就如同盲人,非说是中医盲龙。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混混岳毅科你会中医的那些技能?

--------------------------------------------------------------
我会按摩!比你的水平可能稍低一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14:45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7 02:42
还记得,先生曾运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语来挖苦过我吗?

其实,这句话还真说道点子上了!多谢 ...

大家做了近两个世纪的工作,逐渐画出了一条东方巨龙。
但是,需要一个人出来画龙点睛。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中国中医就是一条盲龙,
虽然蕴含的威力巨大,却始终发挥不出来。
要想让它在医学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除非有人“点睛”!

如今这位具有点睛水平的人已经诞生,
道场就设在我家门南五里,
中铁一局西安中心医院中医分院。

——这个故事讲得很精彩,赞一个。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得遇思考者“伯乐”之赏识,真千里马之幸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14:45
友情提示一下,千里马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的思想。张仲景老人家如果没有伤寒杂病论,没有辨证论治思想,没有人会关心他是谁。您推荐的这位高人,煞有其事的介绍了许久,不曾透露出其一点理论学术上的具体成果。倒是您这位热心的推荐人,把中医的证说成是症状,把中医的辨证论治,说成是对症状的治疗……伯乐如此,千里马的品质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8 20:0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8 20:09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14:45
友情提示一下,千里马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的思想。张仲景老人家如果没有伤寒杂病论,没有辨证论治思想 ...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从您的发帖来看,先生应该是一位专业人士。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专业人士很多,但到了中西医结合这里,都“覆灭了”。这是半个世纪的历史事实。
才导致钱学森教授等业外人士来帮忙。
关键问题是,您们这么多人虽有知识,却缺乏创新思维。

虽然在医学领域,先生的整体水平肯定比我高,但基本常识就未必了。
我反复论述,古代中医不懂病理,您却要说“证”就是病理。您犯得是一个低级错误,
所以,我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古代中医辨证论治,主要辨的是症状及程度,
针对性也必然是症状及程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但反复交流,先生都不接受。
虽说有一部分治疗确实触动了病理改善,这也是现代医学发现的。古人是不知道的。
不知道,却能治疗,唯一的解释就是“冒碰”。
这在逻辑上有问题吗?
如果这一点仍然认识不到,就看不到中医的落后性,
那么,也就无法提高中医,而是原地踏步。

病理与症状的因果关系,是西医建立的。
这个关系是不是牢不可破?
又牵涉一个思维问题。
是辨证思维,还是机械思维?

新中医就是要切断这层因果关系,连在一起显得拖泥带水,
划清层次,才能分步治疗到位。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自然理解不了这一点。

伤寒论只代表古代中医,不代表现代中医。
先生要是只研究古代,不研究现代,
那就与李教授无二,即便研究40年,400年都没有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20:36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8 12:01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从您的发帖来看,先生应该是一位专业人士。
无论中医 ...

我反复论述,古代中医不懂病理,您却要说“证”就是病理。您犯得是一个低级错误,
所以,我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古代中医辨证论治,主要辨的是症状及程度,
针对性也必然是症状及程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一一其实"证"这个字是多余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症,辨症论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8 20:47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自然理解不了这一点。

一一
一位中医爱好者,在专业论坛里,对一群专业人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赞一个!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9 00:2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9 00:2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20:47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自然理解不了这一点。
一位中医爱好者,在专业论坛里,对一群专业人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赞一个!

-------------------------------------------------------------------------------

在专业知识方面,确实要向您们学习。同时,在思维科学领域,您们基本上没有涉足。
几年来,我发表了估计有数十万字的帖子。并没有涉及过多的专业细节知识,主要谈论的是认识问题,思路问题。
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即便专业知识如山,还是没有用的。
就拿系统论、复杂科学来说,不是钱学森教授提出了,中医界怎么知道世界上还有个系统论,还有个复杂科学?

人常说:脑袋决定口袋,思路决定出路。
中国中医200年没有思路,尽管从王清任起,就看到了衰败的趋势,
积极进行《医林改错》。但还是无力回天。
毛泽东时代,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等人积极建议中西医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尚未成功,中医已经迅速被边沿化。

为什么衰败的速度总是高于革新的速度?
因为中国中医虽然有很多有远见的战略家,
但缺乏有卓识的思维开拓家。
这就造成他们的战略不知如何实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9 01:13

        陈先生所搞得中西医结合,与我心目中的中西医结合距离甚大。
       我不愿意讨论历史问题,历史医学,只愿意面对现实,讨论现实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先生如果看不出现实问题,我替先生找出来:

       建国后至今,中国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三大成就,转眼间转化成了三大失败。遗留下来的却是三大难题:
       一是,草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成分都搞出来了,这是第一项伟大成就。但失败的是,无法会用于中医临床处方迁药。
       二是,中西医结合时代,造就了一批成就卓越的“衷中参西”临床家。这是第二项伟大成就。
                但失败的是,他们的卓越技术,却成了绝版。  
        三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大办高等教育,培养了数十万学通中西的精英人才,这是第三项伟大成就。
                但失败的是,这些精英人才大半都当了逃兵。

      一般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成功总成了失败之母。
      为什么中西医结合的每一项成功,都能转化为一项失败。是辩证法玩的好?还是玩的不好?

      陈先生随便谈谈解决这两项难题的思路就行了。不必当真。
      当然,先生如果真有此才华,能把前一阶段中西医结合遗留下来的这三大难题解决了,那就伟大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0:53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8 16:21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在专业知识方面,确实要向您们学习。同时,在思维科学领域,您们基本上没有涉足。

——从思维科学角度切入传统中医与中西医结合领域,是个非常好的思路。但必须结合具体的专业,比方中医的思维具体是一种怎样的思维,中医辨证论治诊治病症具体是怎样的思维程序或路径?如果脱离具体的专业,泛泛而谈,则无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0:54
附相关帖子:广义与狭义之中医思维[中西医结合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239

中医思维有广义及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医思维,即一切以中医理论、概念、语言、方法为具体内容的、相关的思维;

狭义的,或者说是核心的中医思维,应当是指中医的疾病本质观,及在中医疾病本质观指导下形成的中医诊治病症的思维程序、步骤、过程,如方药中先生的辨证论治七步法。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0:56
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36

中医在对病症进行诊治时,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外感温热病,一类为内伤杂病。二者性质、症状各有特点,其诊治模式亦不相同。对外感温热病,予以三焦、六经、卫气营血辩证论治,对于内伤杂病,予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辩证论治。对此,西医似可借鉴。

西医上,我们亦可以将病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染病或流行病,如疟疾、伤寒、水痘、结核、或铅中毒、汞中毒等;一类为非传染病或流行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姑且命名为内伤杂病。对于传染病和流行病,它们的特点在于病因单一、明确,引发的病理改变则可能牵涉到多系统、多脏器,复杂多变。此类病症诊断的重点在于病因,治疗的重点也在于病因,只要抓住病因诊治,则整个病症的诊治即迎刃而解。

而内伤杂病则不然,内伤杂病之病因往往是多样的,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社会的、心理的,有时亦是不明确的。且病因的找出,有时对病症的实际治疗也难以发挥大的指导作用。这时,我们对病症进行诊治时,重点应放在机体内部的病理改变上,而一个症状可以见于若干个病理改变,一个病理改变可以出现若干个症状,此时,我们应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单位,病变的部位是一个脏器,还是多个脏器,在一个脏器上是一种性质的病变,还是多种性质的病变,彼此的关系是相兼,还是相互转化,孰为本,孰为标。治疗的重点也不在病因上,而在于直接纠正改善这种病理改变,有是病用是治,用药物(西药、中药)、、针灸、饮食、运动、心理等手段。在治疗上,或同治,或分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对于前者,我们谓之病因诊治模式,对于后者,我们谓之病理诊治模式。病因诊治模式是在和传染病及流行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类诊治传染病及流行病曾经发挥,并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这一模式则有极大的缺陷,内伤杂病的诊治重点应在于内在的病理改变,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过程的枢纽。

-------------- 病因----------------

----------------↓---------------------

外在症状 -→ 内在病理 -→治疗

----------------↓--------------------

----------------转归----------------

以外在症状为导向,去确定内在病理改变(包括病变部位、性质),再据此解释症状,分析不同病理改变之间相互关系,寻求病因、预测转归、确定治疗。如此一来,我们在诊治内伤杂病时,将可以迅速抓住本质、要害,诊治过程将变得更为流畅、有效和便捷,将极大的提高西医诊治内伤杂病的效率及水平。

以上是个人在从医的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写出来抛砖引玉,若果能对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则幸矣。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1:00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8 17:13
陈先生所搞得中西医结合,与我心目中的中西医结合距离甚大。
       我不愿意讨论历史问题,历 ...

陈先生所搞得中西医结合,与我心目中的中西医结合距离甚大。

——有距离就对了,没有距离反而不正常了。

您是脱离实践搞理论,闭门造车。

我们则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发扬理论,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实践中修正理论。成功的理论,必须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2:0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9 04:11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8 17:13
陈先生所搞得中西医结合,与我心目中的中西医结合距离甚大。
       我不愿意讨论历史问题,历 ...

建国后至今,中国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三大成就,转眼间转化成了三大失败。遗留下来的却是三大难题:
       一是,草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成分都搞出来了,这是第一项伟大成就。但失败的是,无法会用于中医临床处方迁药。
       二是,中西医结合时代,造就了一批成就卓越的“衷中参西”临床家。这是第二项伟大成就。
                但失败的是,他们的卓越技术,却成了绝版。  
        三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大办高等教育,培养了数十万学通中西的精英人才,这是第三项伟大成就。
                但失败的是,这些精英人才大半都当了逃兵。

      一般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成功总成了失败之母。
      为什么中西医结合的每一项成功,都能转化为一项失败。是辩证法玩的好?还是玩的不好?

      陈先生随便谈谈解决这两项难题的思路就行了。不必当真。
      当然,先生如果真有此才华,能把前一阶段中西医结合遗留下来的这三大难题解决了,那就伟大了!

——中西医结合核心的问题,其实是:证是什么?病是什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区别与关系是什么?把这几个问题搞通,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一大半了。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6-9 15:29
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是在错误思路指导下的错误实践,能不失败吗?不同于中医又有别于西医的独立的学科理论在哪里?国家办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疗效比中医高还是比西医高,还是比两者皆高,是医学中最高?果真如此,还要中医或西医干什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6:19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6-9 07:29
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是在错误思路指导下的错误实践,能不失败吗?不同于中医又有别于西医的独立的学科理论在 ...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十分发达,然而,孙子兵法过时了吗?失去战争指导作用与意义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孙子兵法研究阐述的是战争战略宏观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武器装备的进化发展而失去作用与意义。

中医也是一门研究斗争的学问,只是斗争的对象不是敌人而是病。中医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治疗药物与方法,最大的优势,其实在于与疾病作斗争的战略指导思维。在具体的诊治层面,西医有着极详细极丰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机制的研究,及先进发达的检查手段。如果将二者的优势(一个是战略层面的,一个是战术装备层面的)结合起来,将是最优的组合,将最大程度上克服各自的局限性,而取得对疾病做斗争的最大最好的结果。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6:21
用药如用兵论-徐大椿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耍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办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6-9 17:15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6-9 17:16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9 16:19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十分发达,然而 ...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中西医结合是产生于上个世纪中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主观愿望是好的,希望将中、西医的优点结合起来,提高疗效,从而造福人类。但由于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相违背,导致实践的失败。因为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与技术,从理论与技术来看,似乎找不到结合点。从现在来看,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以失败而告终。如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大都以中西医结合为旗号,西化中医或言以中西医结合为名,行西医之实。
       我认为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目前仍然存在几个误区:
       1、治病用西药又用中药就是中西医结合;
       2、有病又看中医也看西医就是中西医结合;
       3、用西医的诊断方法诊病,用中医药治疗就是中西医结合;
       4、用中医辨症与西医检查辨病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
       5、按中医药典籍记载某药能治某病,用现代科技来分析其有效成分叫中西医结合。
       这五个认识误区,既有医生也有患者。中西结合至今尚未建立起既不同于中医又有别于西医的独立的学科理论,中医药界对其可行性的认识也不统一。说到实践,从客观条件(医疗人才)来看,中医不精通西医,不熟悉西药,也不具备手术技术,西医不愿学习中医,不理解中医理论及辨症技术,不熟悉中药,要结合也很困难。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三日夜
                                                                                   (原发《中医中药论坛》)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6-9 17:24
中医治病,运用《孙子兵法》,这一点,很多人是有体会的。治未病,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9 17:33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6-9 09:15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中西医结合是产生于上个世 ...

  我认为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目前仍然存在几个误区:
       1、治病用西药又用中药就是中西医结合;
       2、有病又看中医也看西医就是中西医结合;
       3、用西医的诊断方法诊病,用中医药治疗就是中西医结合;
       4、用中医辨症与西医检查辨病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
       5、按中医药典籍记载某药能治某病,用现代科技来分析其有效成分叫中西医结合。

——这几个误区是客观存在的,总结的很好!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0 11:16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0 11:28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9 16:19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十分发达,然而 ...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

先生能认识到这个境界,应该赞一个!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十分发达,然而,孙子兵法过时了吗?失去战争指导作用与意义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孙子兵法研究阐述的是战争战略宏观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武器装备的进化发展而失去作用与意义。

----------------------------------------------------------------------

这里会出现一个悖论:中国发展国防事业,是发展战争武器,还是发展《孙子兵法》?
仅从这些年多次阅兵仪式来看,国家都是在展示自己的先进武器,从来没有在阅兵时把《孙子兵法》做成模型,放在战车上展示过。一次都没有。
这说明什么?说明武器最重要!
近代发生的二战刚刚过去。中国拥有孙子兵法两千余年,照样让日本人占去大半壁河山。是谁吓退了日本,结束了二战?不是孙子兵法,而是原子弹!
难道日本人真的不知道,中国拥有孙子兵法两千年?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害怕?

这里面就牵涉出一个谁决定谁的问题。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技术决定科学;药决定医。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如果认识不到这个面层,
您拥有再多的中西医细节知识,都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就是我从来就不胆怯你们这些业内人士的原因之一。




中医也是一门研究斗争的学问,只是斗争的对象不是敌人而是病。中医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治疗药物与方法,最大的优势,其实在于与疾病作斗争的战略指导思维。在具体的诊治层面,西医有着极详细极丰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机制的研究,及先进发达的检查手段。如果将二者的优势(一个是战略层面的,一个是战术装备层面的)结合起来,将是最优的组合,将最大程度上克服各自的局限性,而取得对疾病做斗争的最大最好的结果。

--------------------------------------------------------------------

中医有战略思想,但没有先进设备。
就是说,中医的战略思想在古代没有办法实现,对吧?
换句话说,中医在古代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是吧?
要想让中医有大用,必须实现中西医结合,对吧?
估计,我没有理解错。
如果真能这样认识,那就对了!

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
既然没有先进设备,既然没有具体治病方法,
古代中医要那么高端的战略思想做什么?
难道您真的相信,
古人2000多年前就卜到,20世纪需要中西医结合,提前给后人把伟大的战略思想准备好?

难道您真的相信,
古人3000多年前就卜到20世纪加加林要登月,提前给后人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编制好?


非也!
古人虽然擅长占卜术,但占卜术的威力还没有那么大。
古人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依靠类比想象来编制理论。没有那么高端的战略思想。
仅草药用法,倒是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称技术。仅此而已。

中西医结合理论框架,其实就是现代医学框架。
在此框架之下,开发草药用药技术。
不要再琢磨什么是“证”?
证,与经络一样,什么都不是。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0 12:10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0 03:16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 ...

这里会出现一个悖论:中国发展国防事业,是发展战争武器,还是发展《孙子兵法》?

——只存在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问题,不存在非此即彼,有你无我的问题。

从长远上,全局上,根本上讲,是战略决定战术,战术影响战略。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在某一地方,某一时期 ,特定的条件下,战术与武器装备的发展本身可以上升到战略的层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0 12:11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0 03:16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 ...

这说明什么?说明武器最重要!
近代发生的二战刚刚过去。中国拥有孙子兵法两千余年,照样让日本人占去大半壁河山。是谁吓退了日本,结束了二战?不是孙子兵法,而是原子弹!

——照你这个逻辑,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抗日战略也是错误的。可惜历史事实不是这样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0 12:1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10 04:41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0 03:16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 ...

中医有战略思想,但没有先进设备。
就是说,中医的战略思想在古代没有办法实现,对吧?
换句话说,中医在古代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是吧?

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
既然没有先进设备,既然没有具体治病方法,
古代中医要那么高端的战略思想做什么?

————自说自话。

没有先进设备,不等于没有设备。草药、针灸等设备不是设备?没有具体治病方法,草药、针灸等方法是什么方法?只是在具体的检查治疗手段上,较之现代医学相对言落后一些。但中医能够仍然生存,具有强大的现实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其高端先进的战略思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具体设备与方法上的落伍与不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0 12:15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0 03:16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 ...

不要再琢磨什么是“证”?
证,与经络一样,什么都不是。

——不懂装懂,信口开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0 13:00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0 03:16
医学其实与兵法有类似之处,故古人有文章,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 ...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技术决定科学;药决定医。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由此,演绎衍生到药与医的领域,个人的理解,似为药物的实践决定药物的理论,医学的实践决定医学的理论。不知就如何转变为‘药决定医“了?

是怎样的”药决定医“?是药物的实践决定医学的实践,或医学的理论?还是药物的理论决定医学的理论,或医学的实践?不明所以,还请思考者先生详细赐教。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6-12 08:5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10 12:11
这说明什么?说明武器最重要!
近代发生的二战刚刚过去。中国拥有孙子兵法两千余年,照样让日本人占去大 ...

毛泽东的著名军事观点: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抗日战争,中国与日本的武器,差距很大。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3 16:08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16:37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10 13:00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技术决定科学;药决定医。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辩 ...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技术决定科学;药决定医。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由此,演绎衍生到药与医的领域,个人的理解,似为药物的实践决定药物的理论,医学的实践决定医学的理论。不知就如何转变为‘药决定医“了?

是怎样的”药决定医“?是药物的实践决定医学的实践,或医学的理论?还是药物的理论决定医学的理论,或医学的实践?不明所以,还请思考者先生详细赐教。

-------------------------------------------------------------------------

赐教不担当,只愿意与陈先生这样的论坛高水平人士切磋切磋。
药决定医,意思是有草药是前提。然后才有医学。自然界不给人类提供草药,人类就不会想到研究用草药治病的医学。
人类及动物界均遵守这一法则。

那么,当药发生改变的时候,医也将随之改变。
如果西方化学没有诞生,无法提取植物的化学成分,无法研究药理作用,那么,西方医学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估计还是300年前的样子。
西方医学的发展,是由药物化学工业的发展所决定了。
尽管他们今天用了各种先进的设备诊断检查认识病情,但只要没有药,它的医学无论怎样发达,都是没有意义的。
西医这种“有诊断,无药医” 的情况非常突出。西医也只能在自己有药医的范围内趾高气昂,在没有药的范围内,只能在那里胡扯淡。

西医这种有诊断,无药医的情况非常普遍,无疑是给中医做了一锅好菜。
中医只要用草药拿下疾病,就是中医的成就?
在药决定医原则下,谁有药,谁就是老大。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3 16:24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17:00 编辑

药决定医,第二个面层的意思是:人类有草药,决定了人类的草药医学;中国的草药,决定了中医学。如果没有草药,中医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那么,现如今的草药,虽然植物、动物、矿物没有改变,其化学药理成分也没有改变。但中国人对中国草药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古代认知的是温热寒凉的草药,现代认知的是化学药理成分的草药。
带着明确药理标识的草药已经诞生,
它将决定着一门新草药医学的诞生。

意思就是, “温热寒凉”、“性味归经” 之类草药医学,已经被“现代草药”所淘汰了。
这么明显的淘汰迹象,您们却没有人看得出来。
硬要说,草药的化学药理成分不符合中医的“温热寒凉”、“性味归经” 理论。
始终都搞不清,是药决定医,还是医决定药?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3 16:35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17:35 编辑

药决定医,第三个面层的意思是:中西医融合观李教授,终身致力于“辨证论治”以及对“证”的研究。自我感觉成就不凡。
陈先生也是同路人和同感者。

我为什么一直对李教授的这些成果不予肯定?绝不是故意与我的老乡过不去!
其实,我的理由很简单。
中医草药医学体系,是在对古代草药的认知水平上形成的。
随着对草药认知水平的提高,古代草药医学的理论,将无法应对现代草药的化学药理成分。

也就是说,古代中医的整个技术体系,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但您们却不以为然,继续坚持在博物馆里工作,津津有味的解读着“辨证论治”及“证”的科学内涵。
这种行为,只有一个解释:
您们已经不是现代医生了,而是考古学家。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3 16:5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17:04 编辑

董建军
无知狂徒说:药决定医。就是说药物决定人,药物可以自动治疗人的疾病,不是人的认识产生的治疗疾病的功能。

----------------------------------------------------------------------------

建军啊!你,一个足疗师,还认识不到这个面层啊!

新医学的第一大突破,就是在组方中,药性改药理。
没听说过吧?
为什么新医学疗效那么高?
没想到吧?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3 17:19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17:28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6-13 17:09
思考者
你只要语言文明,我就不描黑你。  发表于 4 秒前
--------------------------------------------- ...


性味归经与经络,是古人的说辞。如今仍然不能验证,不就是臆想出来的吗?这有什么少见多怪的?

刘先生解释,经络是神经!

既然经络是神经,就不存在“性味归经”一说。

如果经络是血管,“性味归经”一说才说得通。

现代医学把人体已经研究到分子面层,

人身体上长着的东西,全都能解剖出来。

唯独没有把经络解剖出来。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

古人说的经络,就是指神经和血管。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3 17:3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17:39 编辑

还有人认为,经络是生物电流。
电流的定向流动,必须沿着一定的导体(或导线)进行流动。
这个让生物电流定向流动的导体(或导线)是什么?在哪里?
如果找不到这个导体(或导线),生物电流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3 17:57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3 08:08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技术决定科学;药决定医。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 ...

药决定医,意思是有草药是前提。然后才有医学。自然界不给人类提供草药,人类就不会想到研究用草药治病的医学。
人类及动物界均遵守这一法则。

——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有人体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也包括病因病理的研究;临床医学不仅仅指临床治疗,首先是临床诊断;治疗的手段不仅仅有药物(包括草药),还有手术、针灸等治疗手段与方法。所谓“有草药是前提,然后才有医学”,只是您个人的看法与认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3 17:58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3 08:24
药决定医,第二个面层的意思是:人类有草药,决定了人类的草药医学;中国的草药,决定了中医学。如果没有草 ...

始终都搞不清,是药决定医,还是医决定药?

——中医是药证互参,一方面随证设方(药),一方面以药测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3 18:0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13 10:03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3 08:35
药决定医,第三个面层的意思是:中西医融合观李教授,终身致力于“辨证论治”以及对“证”的研究。自我感觉 ...

也就是说,古代中医的整个技术体系,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但您们却不以为然,继续坚持在博物馆里工作,津津有味的解读着“辨证论治”及“证”的科学内涵。
这种行为,只有一个解释:
您们已经不是现代医生了,而是考古学家。

————脱离实践的空头理论家。

在新的中医药学还没有充分完全的建立起来,证的科学内涵及辨证论治的科学原理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弄清之前,现阶段如何有效正确的使用中医药?只有遵照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使用中医药进行临床诊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进一步提高应用中医药诊治病症的水平,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认识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只有充分完全的认识弄清证的科学内涵,及辨证论治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中医药学。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3 20:4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20:4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13 18:02
也就是说,古代中医的整个技术体系,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但您们却不以为然,继续坚持在博物馆里工 ...


————脱离实践的空头理论家。

在新的中医药学还没有充分完全的建立起来,证的科学内涵及辨证论治的科学原理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弄清之前,现阶段如何有效正确的使用中医药?只有遵照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使用中医药进行临床诊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进一步提高应用中医药诊治病症的水平,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认识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只有充分完全的认识弄清证的科学内涵,及辨证论治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中医药学。

-----------------------------------------------------------------------------------

先生一句话道破天机:“在新的中医药学还没有充分完全的建立起来”!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新医药学。先生不按照基本目标来建立,却在那里疑似考古,还敢夸口是“核心问题已经解决”?
核心问题,就是上次给您提到的三大成功转化成三大失败,而遗留的三大难题。其中,第三个属教育附属问题。前两个是基本问题。其实是两大难题。
我再重复一下:
1、草药有了药理标识该怎么用?
2、现代中西医结合临床家成功经验背后的科学技术怎么总结?
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核心问题!您和李教授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先生是睿智之士,一向被我敬仰。但还是有些思维问题,先生的思路没有打开。
辨证论治”属淘汰手法。先生一向不敢这样想。

辨证论治都用了多少年了?一千七百年了!先生真的相信,世间还真的有颠扑不破的技术?
先生不是很了解西医吗?或许就是学西医的?西医里面有没有一千七百年前的东西?有没有一百七十年前的东西?
这样一想,不就明白了吗?
一个一千七百年的技术手法,它真要不存在问题---就违背了自然法则;它的问题要不致命 ---同样违背了自然法则;
它不被淘汰,中医就要被淘汰!逻辑就这么简单!

回顾近一百年来的中医衰败史,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辨证论治”这一法则上。
导致中医一路败北的唯一原因,就是辨证论治法则的现代沿袭。
如此惨痛的失败历史,还不足以惊醒诸位先生,还抱着辨证论治在那里解读?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3 20:56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20:57 编辑

千万不要把中西医结合看到过于简单。中西医结合,其实是一场中医革命!

中医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淘汰传统辨证论治法则。

如果淘汰不了,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结合。

早年国家对中西医结合就提出要求:西医检查,中医看病,(西医鉴定疗效)。
用检测结果论治,俗称辨病论证。疾病才能治疗到位。疗效才能通过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
传统辨证论治的疗效不可能通过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3 21:08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3 12:42
————脱离实践的空头理论家。

在新的中医药学还没有充分完全的建立起来,证的科学内涵及辨证论 ...

辨证论治都用了多少年了?一千七百年了!先生真的相信,世间还真的有颠扑不破的技术?

一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病症的一种思维程序、路径、模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3 21:2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14 03:44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3 12:42
————脱离实践的空头理论家。

在新的中医药学还没有充分完全的建立起来,证的科学内涵及辨证论 ...

回顾近一百年来的中医衰败史,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辨证论治”这一法则上。
导致中医一路败北的唯一原因,就是辨证论治法则的现代沿袭。
如此惨痛的失败历史,还不足以惊醒诸位先生,还抱着辨证论治在那里解读?

一一要正确的解读与应用辨证论治的法则。

中医发展出现挫折,是错误解读与应用辨证论治法则的结果(如在西医病纲领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继承与发扬中医,不去研究辨证论治,那是在研究中医,继承中医,发扬中医吗?这种问题实在肤浅,只在这里回答一次,不再重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3 21:4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14 03:43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3 12:56
千万不要把中西医结合看到过于简单。中西医结合,其实是一场中医革命!

中医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淘汰传 ...

用检测结果论治,俗称辨病论证。疾病才能治疗到位。

一一辨病论治吧?

请给"病"下个明确的定义与内涵,与检测结果的关系,及与中医证诊断的关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3 21:5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14 03:43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3 12:56
千万不要把中西医结合看到过于简单。中西医结合,其实是一场中医革命!

中医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淘汰传 ...

传统辨证论治的疗效不可能通过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

一一以急性肝炎为例,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症状(乏力纳差黄疸)改善的同时,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也在改善变化,请教,什么叫"不可能通过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3 22:09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6-14 03:43 编辑

补血药治贫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平肝潜阳药降血压(血压)、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高粘状态、清热解毒药抗炎(炎症过程与反应)……如何就"不可能通过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了?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4 10:5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13 21:25
回顾近一百年来的中医衰败史,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辨证论治”这一法则上。
导致中医一路败北的唯一原 ...

中医发展出现挫折,是错误解读与应用辨证论治法则的结果(如在西医病纲领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

这样解释会出现矛盾的。
中医的挫败,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一个世纪前就开始了。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纯中医,中医们都不懂西医。
那些不懂西医的中医,怎么可能“在西医病纲领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您所说的“在西医病纲领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只有建国后的少数中西医结合专家能够做到。少数专家能让如此庞大的中医体系急速衰败吗?

证,是疾病的一部分。即便辨证准确,也只能治疗疾病的一部分。有些情况下,病理指标会有改善。但更多情况根本撞不动病理指标。
为什么传统派中医一向反感西医的理化检测?
就是因为他们的治疗效果,在理化检查下会曝光。

即便少数通过了检查,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一位优秀临床家,一生接诊一般都在50万人/次以上,
他们拿得出手的病案,通常不超过500例。

千分之一的成功率,千分之一的有效率,千分之一的理化检测通过率。
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疗效所在。

辨证论治,并不知道患者究竟患了什么病,以证论治,其实就是无的放矢。
如同装铁砂打兔子的猎枪,打出去一大片铁砂,落到兔子身上的也就两三粒。
西医用药,如同狙击步枪,瞄的很准,杀伤力致命。

中西医结合新医学就是要学习西医的“有的放矢”理念。

西医的药物只有一个化合物,可以非常精准。中医可能做不到西医那么精准,
但只要做到“有的放矢”,疗效就会立竿见影。
绝不会像传统中医说的那样“中医疗效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4 11:39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14 02:58
中医发展出现挫折,是错误解读与应用辨证论治法则的结果(如在西医病纲领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

这样解释会出现矛盾的。
中医的挫败,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一个世纪前就开始了。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纯中医,中医们都不懂西医。
那些不懂西医的中医,怎么可能“在西医病纲领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您所说的“在西医病纲领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只有建国后的少数中西医结合专家能够做到。少数专家能让如此庞大的中医体系急速衰败吗?

——这个质疑是有意义的。

答案在于,辨证论治并不是万能的诊治模式,其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适用于以病理改变为诊治核心的病症,而不是以病因为诊治核心的病症。在传染流行性疾病为主的时代,应当以病因诊治模式为主(辨病论治模式)。在内伤杂病慢性病为主要疾病谱的时代,当回归到病理诊治模式(辨证论治模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4 11:40
……7 ,中医辨证论治:辨是辨别,是诊断;证是证候。证候又是什么呢?就是机体的病理状态。辨证论治,就是从病人外在的症状表现出发,去寻找判断病人机体内部的病理状态,并随“证”治之。运用相关的方药、针刺穴位,去纠正改善调节机体内部相应的病理状态。

8,辨证论治的缺陷:在感染性、传染性疾病中,如结核、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等,这类病症的诊治核心,在认识并治疗病因。中医辨证论治模式未能抓住该类病症的诊治核心,疗效有局限性。

9,辨证论治的优势:在慢性内伤杂病中,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这一类病症病因大多是多源而非特异性,对该类病症的病因的认识,有助于对疾病的预防,却对疾病的治疗用药指导帮助不大。同时这一类病症大多内在的病理状态多发而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标本。这一类病症的诊治核心,已转移到机体内在的病理状态上。在内伤杂病领域,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治模式,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并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如方药、针灸等……



——我对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中医理论本质及治病机理)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039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7-6-14 11:42
……西医上,我们亦可以将病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染病或流行病,如疟疾、伤寒、水痘、结核、或铅中毒、汞中毒等;一类为非传染病或流行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姑且命名为内伤杂病。对于传染病和流行病,它们的特点在于病因单一、明确,引发的病理改变则可能牵涉到多系统、多脏器,复杂多变。此类病症诊断的重点在于病因,治疗的重点也在于病因,只要抓住病因诊治,则整个病症的诊治即迎刃而解。

而内伤杂病则不然,内伤杂病之病因往往是多样的,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社会的、心理的,有时亦是不明确的。且病因的找出,有时对病症的实际治疗也难以发挥大的指导作用。这时,我们对病症进行诊治时,重点应放在机体内部的病理改变上,而一个症状可以见于若干个病理改变,一个病理改变可以出现若干个症状,此时,我们应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单位,病变的部位是一个脏器,还是多个脏器,在一个脏器上是一种性质的病变,还是多种性质的病变,彼此的关系是相兼,还是相互转化,孰为本,孰为标。治疗的重点也不在病因上,而在于直接纠正改善这种病理改变,有是病用是治,用药物(西药、中药)、、针灸、饮食、运动、心理等手段。在治疗上,或同治,或分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对于前者,我们谓之病因诊治模式,对于后者,我们谓之病理诊治模式。病因诊治模式是在和传染病及流行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类诊治传染病及流行病曾经发挥,并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这一模式则有极大的缺陷,内伤杂病的诊治重点应在于内在的病理改变,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过程的枢纽……


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362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6-14 13:34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4 13:35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14 11:42
……西医上,我们亦可以将病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染病或流行病,如疟疾、伤寒、水痘、结核、或铅中毒、汞 ...


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

这就对了!看来我们还是有共同见解的。
传统中医不能一味的解说它是什么什么,主要是用现代眼光看它缺乏什么?怎么改进?
这样,逻辑就通了:“否定之否定”。
一味肯定,就不需要改进。
不改进,就会任其衰败下去。

支持陈先生有了改进理念,大家共同努力改进中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