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有知道“寒不用针,热不用灸”出处的朋友,请不吝赐教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3-3 10:19
标题:
有知道“寒不用针,热不用灸”出处的朋友,请不吝赐教
由于个人对针灸的兴趣,知道针灸有“寒不用针,热不用灸”的施治原则,但不知道“寒不用针,热不用灸”的出处,若有知道的朋友请不吝赐教。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17-3-3 13:09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天寒无刺,天温无灸”。
《伤寒论》第116条“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又“脉浮,宜汗解,以火炙之邪无从出”。
译白:寒不用针,热不用灸。
呈上为一家之言。不知对否?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3-3 19:59
谢谢二楼朋友的关心和赐教。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3-3 20:19
“寒不用针,热不用灸”,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绝对的正确。临床时,可以参考,但要灵活掌握,选择应用。因为,寒证未必不可以用针,热证未必不可以用灸!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3-3 20:21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7-3-3 12:25 编辑
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 (2009-07-01 16:52:56)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灸法(论文)
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是对灸法的两种不同观点,大多数医生认为虚寒宜灸,
实热宜针。虽主张热证可灸者大有人在,但反对热证用灸者也为数不少。故笔者
本着遵古而不泥古的思想对这两种提法做如下分析。
热证可灸的理论依据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论述,其原义为在天
气寒冷时,针刺不易得气,故应以灸法为宜,而当天气炎热时,针刺得气较易,
或因天气炎热,灸疮易发作,故不必专于用灸,并非是“天温禁灸”之意。后人
以“天温无灸”作为热证禁灸的经典依据,这就有充分商讨的余地。《备急千金
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仅从理论和临床上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且把
灸法的适应症扩大至未病、急症、热证等。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
卒患腰肿跗骨肿痈疽节肿风游热肿,……即急灸之立愈”;《备急千金要方·卷
十四》:“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腰背不
便,筋挛痹痛,虚热内寒,灸第二十二”,都说明热证是可以灸的。
金·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证用灸。
实热证用灸法属于“引热外出”法;寒热格拒用灸法属于“引热下行”法。
元·朱丹溪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认为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并把灸
法用于热证的作用归纳为“泄热排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三个方面。
而至《灸赋》,更加阐明了热证可灸的机理:“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
用灸,郁热能疗;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火郁宜发,……
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气行舟。”
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为灸法治疗热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有研究认为,灸能
退热、抗休克、改善微循环、防止肾功能损害,并有抗病毒和纠正流行性出血热
引起的体液因素紊乱等作用。艾灸可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显著提高
白细胞数量,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了灸法治疗热证的作用机制。
热证禁灸的理论依据
热证禁灸最早出自《伤寒论》,后世主张禁灸者多沿袭此说,并把阳证、热
证、实证、阴虚乃至湿热之疾列为禁灸之列。如《伤寒论》中就对热证禁灸进行
了列举:“微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认为阴虚内热之体,应忌用艾灸,
因艾火易伤津液,阴血愈伤而形成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又曰“……脉浮,宜以
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115条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
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因燥吐血。”认为阳虚而寒之证,治以灸法,功效显著。
阳盛而热之证,反灸之,是实以虚治,会血随火炎而妄行。
由于热证的范围甚广,是“禁灸”还是“可灸”,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不能将其绝对化。主张“禁灸”者不应对一切热证都不用灸法,这样就限制了灸
法的发展。主张“可灸”者亦不宜过分地夸大其作用,这样才有利于灸法的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6a2520100eizk.html
作者:
揭秘中医
时间:
2017-3-3 20:58
寒不用针、热不用灸,这不正是基于寒则热之、热则寒治的治疗原则吗?针为金为寒,因而寒不用针。灸为火为热,因而热不用灸。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3-5 07:31
非常感谢朋友们的帮助,如有朝一日针灸治疗原理能被发掘出来时,朋友们功不可没。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