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太极、太极图与中医阴阳说简析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 23:03
标题: 【原创】太极、太极图与中医阴阳说简析
【原创】太极、太极图与中医阴阳说简析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xt4l.html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0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1 编辑

[attach]1182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2 编辑

[attach]1182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3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3 编辑

[attach]1182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4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3 编辑

[attach]1182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4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3 编辑

[attach]1182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4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4 编辑

[attach]1182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5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4 编辑

[attach]1182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6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5 编辑

[attach]1183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6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5 编辑

[attach]1183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7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6 编辑

[attach]1183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7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6 编辑

[attach]1183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8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7 编辑

[attach]1183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8:58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7 编辑

[attach]1183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9:00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03:18 编辑

[attach]1183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3 19:0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5 17:52 编辑

[attach]11840[/attach]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4 21:30
本帖最后由 一吐了之 于 2017-3-4 21:3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3 19:01

  謝謝先生的学术成果,辛苦啦。后学认为:
  1,《内经》的阴阳五行不同于《周易》诸子百家的阴阳五行,而是另起炉灶,自成一家。比如,开章明义便是黄帝,说明内经与八卦并立,而不是集百家之学而用之。
  2,《内经》不以“推天道以论人世”,而是法天道以化自然。自然之道来自天体运行,天体运化而气化地形,天地气交而生化万物。
  3,易医同源,易推理,医循道。理者,天地人演化之理。道者,天地人化生之道。故,《内经》不排斥《周易》之理,而是用自然界气化的规律证明《周易》之理。所以,《内经》为源。
  4,先生是在论史,史中之医。《内经》论医,医道之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5 03:0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3 19:01

综上所述,太极即无极。有注家认为,太极是无(如韩康伯),即宇宙本源,尚未形成元气的阶段,无形无象,虚豁寂寞,亦名太虚(如张介宾),此无形之时,“图于何有?”儒家认为,太极是有,可谓之“一”,即一个整体、“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混沌元气”,按现代理解,就是一个天体宇宙。如果用图表示,即一个圆圈矣!此太极图又于阴阳何有?天体宇宙神秘玄奥之处,现代天文学家以现代科学之方法,给予了至善唯真之诠释,感兴趣者,可参阅相关著作,得以解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5 03:29
参考文献(以出现先后为序)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attach]11837[/attach][attach]11838[/attach][attach]11839[/attach]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3-5 05:02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7-3-4 21:05 编辑

   从哲学的观点来讲,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具有对立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这一认识,主要来自人们长期对各种自然变化现象的观察与认识,特别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历算方面(易经)的成就,为确立这一自然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如〈〈周易·系辞〉〉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易”字从日从月。〈〈说文〉〉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易·系辞〉〉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周易·彖》中的《泰卦》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所谓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天本在上,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阳之气下降,入地气之中,地阴之气上升而入天气之中,二气交感,故有“天地交”之义。由于阴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不已,故为通达,即是“万物通”。 所谓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为天阳本在上而今在下,坤为地阴本在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义,就社会而言,乾象征君,坤象征民众,在泰卦,君在下,众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志向相通。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交感,万物通达生长;社会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谐,因而称此卦为《泰》卦。泰。就是泰平,通达。


   从阴阳鱼,学名太极图来分析:图案是黑白回互,两侧宛如两条颠倒的小鱼。它是古人概括阴阳易理和认识世界的宇宙模型。太极图最外层圆圈为太极或无极,示意宇宙万物乃由元气化生并不断运动循环;圆内白鱼在左头向上为阳,黑鱼在右头在下为阴,阴阳鱼中又有小圈为鱼眼,展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左升右降;阴阳二鱼又以“S”形曲线为隔,寓示在负阴抱阳中,阴阳的平衡不是一刀切成的两半圆式的对称,也非天平式的平衡,而是变化的、此消彼长的阴阳匀衡。阴阳鱼太极图是阴阳学说理论的平面模式图,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表达。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3-5 05:10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7-3-4 21:13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3-4 13:30
謝謝先生的学术成果,辛苦啦。后学认为:
  1,《内经》的阴阳五行不同于《周易》诸子百家的阴阳五行 ...

   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自然也就重视和应用了太极图,但在医药行业中多称之为阴阳鱼。在医药书籍上常印有太极图,而在中药铺门两侧的招幌上,则是在一串膏药、丸药下面挂条鱼,既以鱼谐音愈(治愈),又左右两鱼合而为一太极。就更富有象征性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这里指的是阴阳。“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有以六气为本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有以疾病为本的,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有以病为本的,如《灵枢·病本》说:“大小便不利,治其本”,要注意区别。本段最后指出“治病必求于本”,即强调治病必须探求阴阳的变化。


   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基于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和整个生命活动都是建立在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的对立运动和与自然界阴阳变化保持统一协调作为基本法则而进行的活动,如果这种有序的,高度的对立统一协调关系被破坏,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变。或因阳偏盛而出现热证,或因阴偏盛而出寒证……尽管导致疾病的原因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也很复杂,但其主要的病理机转,仍然是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因此在诊断上如能抓住这一基本病理过程进行辩证,就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把辨别阴阳作为诊察疾病的纲领,就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同时,在治疗上相应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5 10:46
实际上,本文主要是探讨太极、太极图内含阴阳与中医经典《内经》之阴阳说是否有渊源传承关系。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3-5 13:06
本帖最后由 黄中正 于 2017-3-5 13:12 编辑
 ”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基于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和整个生命活动都是建立在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的“。

这两句话可能有问题,它将阴阳引向了矛盾论。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根本,但不一定是规律,五行却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之一。
中医研究不应太注重追根求源,古代对哲学的理解和现代人的理解由于科学知识背景不同,很容易理解偏了。特别是借助现代知识去强解古人的表述,很容易产生偏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5 14:2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3-4 21:30
謝謝先生的学术成果,辛苦啦。后学认为:
  1,《内经》的阴阳五行不同于《周易》诸子百家的阴阳五行 ...

《内经》与黄帝没有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5 14:2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3-4 21:30
謝謝先生的学术成果,辛苦啦。后学认为:
  1,《内经》的阴阳五行不同于《周易》诸子百家的阴阳五行 ...

开章明义便是黄帝,乃王冰所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5 14:2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5 14:20
《内经》与黄帝没有关系。

虽名为《黄帝内经》,非黄帝本人所撰写,乃汉人之伪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5 14:3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5 10:46
实际上,本文主要是探讨太极、太极图内含阴阳与中医经典《内经》之阴阳说是否有渊源传承关系。

若太极内含阴阳的话(太极生两仪),始于宋儒(如朱熹)。而以太极图之形式表示阴阳的话,则是明清以后的事了(月体纳甲之推演)。中医阴阳说见于《内经》,远远早于太极、太极图有关的内含阴阳说,可见它们之间并没有渊源传承关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5 17:1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5 03:07
综上所述,太极即无极。有注家认为,太极是无(如韩康伯),即宇宙本源,尚未形成元气的阶段,无形无象, ...

  太极是什么?若是无,又为何有极?何为宇宙本源?有出处吗?儒家之论,现代之法都是猜想,都脱离了时代和实践,累得先生翻遍古卷,也无定案。
  何为太?大呀,何为极,边呀。太极无非大而有边也,比如太阳,阳光无边。太阴,月光无边。“易有太极”,上日下月为易,易则日月光照处,光有周而复始之极,便是阴阳。故,有太极则有阴阳,有阴阳则有太极,不是这家论,那家说,是自然景观,不合自然,统统是胡说。
  太虚是什么?虚则空也,太虚就是太空。《太始天元册》文:“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九星悬朗,七曜周肇,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内经说的明白,太空是易,北斗悬而无动,日月五星行而有周,循而有道,这便是天道。天道之极,便是太极。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5 17:38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3-5 13:06
这两句话可能有问题,它将阴阳引向了矛盾论。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根本,但不一定是规律,五行却是阴阳变化的 ...

  黄先生此论,甚有深度。但,阴阳是寒暑,是周而复始的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五行是五气对阴阳之气的冲击,要经过十干统运,即阴阳气化方能决定金木水火土之位的寒暑燥湿风,所以,五行之气是变化不定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5 17:5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5 14:25
虽名为《黄帝内经》,非黄帝本人所撰写,乃汉人之伪托。

《黄帝内经》是说明医理自黄帝始,是远古以来的医学总结。汉人也好,今人也罢,论的是阴阳五行自然气化的规律,先生又何必弃重就轻而论呢?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5 18:0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5 14:38
若太极内含阴阳的话(太极生两仪),始于宋儒(如朱熹)。而以太极图之形式表示阴阳的话,则是明清以后的 ...

  太极图是以图示阴阳的,有逐步完善的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却是古有定论,其太极是天有天体运行之道,地有寒暑变化之气。太极与阴阳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6:4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5 03:29
参考文献(以出现先后为序):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2、张介宾《类经图翼》与《附翼》
[attach]11902[/attach]
[attach]11903[/attach]
[attach]1190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7:1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06:49
2、张介宾《类经图翼》与《附翼》

3、《四库全书总目》
[attach]11905[/attach][attach]11906[/attach][attach]11907[/attach][attach]1190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7:15
4、赵洪钧著、金栋补注《内经时代补注》。
5、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7:16
6、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
[attach]11909[/attach][attach]11910[/attach][attach]1191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7:18
7、朱伯崑《易学哲学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7:32
8、张政烺著、李零等整理《张政烺论易丛稿》
[attach]11912[/attach][attach]11913[/attach][attach]11914[/attach][attach]11915[/attach][attach]1191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7:34
9、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
10、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7 08:18
这么多书都没看过,惭愧。金先生博览群书,真是让人羡慕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8:51
11、李零《中国方术正考》
[attach]11917[/attach][attach]11918[/attach][attach]11919[/attach][attach]11920[/attach][attach]11921[/attach][attach]1192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9:06
12、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attach]11923[/attach][attach]11924[/attach][attach]11925[/attach][attach]1192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09:13
gl0101 发表于 2017-3-7 08:18
这么多书都没看过,惭愧。金先生博览群书,真是让人羡慕啊!

看了先生发过的帖子——《黄帝内经》里有太极吗?撰写了这篇拙稿,不知是否已说清?还请先生多提批评与意见。谢谢!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7 12:0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09:13
看了先生发过的帖子——《黄帝内经》里有太极吗?撰写了这篇拙稿,不知是否已说清?还请先生多提批评与意 ...

没有关系拉关系,《黄帝内经》和《易经》没有毛关系,《易经》和《黄帝内经》有点关系。再说明白一点,不是《黄帝内经》勾搭《易经》,而是《易经》勾搭《黄帝内经》。太极、阴阳同理。欢迎交流,欢迎批评指导。联系方式可私信,有机会当面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16:45
gl0101 发表于 2017-3-7 12:05
没有关系拉关系,《黄帝内经》和《易经》没有毛关系,《易经》和《黄帝内经》有点关系。再说明白一点,不 ...

即以《易》学附会《内经》之医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16:4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16:45
即以《易》学附会《内经》之医理。

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曾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但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并无这句话。经对比发现乃张氏妄改。将医与易柔和在一起,张氏发其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16:5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16:48
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曾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

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云:“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16:52
gl0101 发表于 2017-3-7 12:05
没有关系拉关系,《黄帝内经》和《易经》没有毛关系,《易经》和《黄帝内经》有点关系。再说明白一点,不 ...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7 16:5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16:52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 ...

因此后世学者亦多以《易》学附会《内经》或中医阴阳说,硬要将太极、太极图之类《易》图塞进《内经》、塞进中医阴阳理论。殊不知,此并未使中医理论更加完善与成熟,反而使后学者及百姓误认为中医与卜筮、巫术、算卦等迷信术数有关。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7 19:3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16:45
即以《易》学附会《内经》之医理。

嗯。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7 20:3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16:53
因此后世学者亦多以《易》学附会《内经》或中医阴阳说,硬要将太极、太极图之类《易》图塞进《内经》、塞 ...

好,说得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8 07:2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16:52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 ...

都说无所不包,易道和医道谁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10:3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8 22:45 编辑

虽虞翻说“太极,太一”,而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亦尊之说“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然与《内经》所云“太一”所指不一。
在《内经》全书中,“太一”一词共11见,多指北极星,亦名北辰、北极。
另,“运气七篇大论”中如《六微旨大论》有“太一天符”之词,乃运气家言,与此不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10:4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8 10:39
虽虞翻说“太极,太一”,而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亦尊之说“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 ...

张介宾《类经》注:“太一,北辰也。……盖太者至尊之称,一者万数之始,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极也。”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3-8 11:2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8 10:42
张介宾《类经》注:“太一,北辰也。……盖太者至尊之称,一者万数之始,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极 ...

“周易”二字如何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14:32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3-8 11:25
“周易”二字如何解?

黄先生知道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14:37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3-8 11:25
“周易”二字如何解?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有详解,黄先生肯定是看过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14:43
今人亦有多种《周易》注本,对这个问题有详解,如刘大钧《周易概论》等。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3-8 20:25
本帖最后由 黄中正 于 2017-3-8 20:39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8 14:43
今人亦有多种《周易》注本,对这个问题有详解,如刘大钧《周易概论》等。

光“周”字就有多种解释,有説是指“普遍性”的,有説是“地名”,有说是指"周朝“,也有指”周而复始“。
”易“好像比较一致,主要指”变“。
我没有读过“周易”,也不了解八卦,但对现代科学中对周期运动现象和根源的研究比较熟悉,是专门研究振动问题。振动,本身就是周而复始的现象,只有周期现象方能预测。因此,阴阳五行和周易都可能是古人对周期现象的观察提出的一种复杂的叙述。但对现代科学来説,研究周期现象主要用微分方程理论,可这理论只有三百年历史,在微分方程出现前如何研究周期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怀疑中国古代做到了,那就是复杂的五行和周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0:5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7 09:06
12、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13、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attach]11928[/attach][attach]11929[/attach][attach]11930[/attach][attach]11931[/attach][attach]11932[/attach][attach]11933[/attach][attach]11934[/attach][attach]11935[/attach][attach]11936[/attach][attach]1193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0:58
14、郭庆藩《庄子集释》
[attach]11938[/attach][attach]11939[/attach][attach]1194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0:59
15、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
[attach]11941[/attach][attach]11942[/attach][attach]1194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1:01
16、何宁《淮南子集释》
[attach]11944[/attach][attach]11945[/attach][attach]1194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1:03
17、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attach]11947[/attach][attach]11948[/attach][attach]1194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1:06
18、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
[attach]11950[/attach][attach]11951[/attach][attach]1195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1:10
19、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attach]11953[/attach][attach]11954[/attach][attach]1195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1:12
20、宋·朱熹《周易本义》
[attach]11956[/attach][attach]11957[/attach][attach]1195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1:31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3-8 11:25
“周易”二字如何解?

汉·郑玄注:“《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1:37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3-8 11:25
“周易”二字如何解?

孔颖达《正义》:“《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1:40
什么是“易”呢?简言之,即简易(简单)、变易(变化)、不易(不变),而《易经》主要还是讲变易的。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略附之卷首尔八论·第一论‘易’之三名》云:
“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叠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德,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淡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叠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息者,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2:1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8 14:43
今人亦有多种《周易》注本,对这个问题有详解,如刘大钧《周易概论》等。

刘大钧《周易概论》说:“所谓‘周易’者,即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8 22:2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8 14:43
今人亦有多种《周易》注本,对这个问题有详解,如刘大钧《周易概论》等。

对于“周”字的解释,刘大钧《周易概论》说:“《经典释文》从汉人之说,谓‘周’字‘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这是正确的。”
对于“易”字的解释,刘大钧《周易概论》说:“汉人对‘易’字的解释,是有根据的……‘易’字又为日月。”即如郑玄所说:“易者,日月也。”《说文》也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3-8 22:31
本帖最后由 黄中正 于 2017-3-8 22:37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8 21:31
汉·郑玄注:“《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领教了。
比较欣赏郑玄的这句:“《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即认为”易道“是普遍存在的。
不过,我们不应只注重古书籍的解释,古人毕竟受当时文化和科学的限制,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超越现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6:45
本拙稿是用图片的形式上传发表,下面将文字附于图片之后,再重新发一次,供同道阅读(个别处有修改)。不当之处请拍砖。谢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6:4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9 07:58 编辑

【原创】太极、太极图与中医阴阳说之关系简析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太极(无极)图     太极(阴阳)图(见前面)
今本《内经》中既无太极之词,亦未见有太极之图象,更未引《周易》之“经”一句话,怎么能说和中医学有关系呢?怎么能说和中医阴阳说有关系呢?因为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周易》是阴阳文化的总源,太极文化是阴阳文化的代表。太极阴阳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株奇葩。……无论易儒或道家都视之为己学,无不以太极阴阳为正统宗传。太极阴阳被应用的极为广泛,包括哲学、易学、道学、古天文学、儒家、道家、医学等,皆无不涉及。”(杨力《周易与中医学》)果真如此吗?试分析如下。不当之处,请拍砖。

将太极、太极图明确附会《内经》者,首见于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如下图(非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图见前面):张氏乃承袭宋儒理学之说,广引邵雍、程颐、周敦颐、朱熹等理学大家之论,以《易》学附会推演《内经》之医理。见于其著作《类经图翼》和《附翼》。从此有了“医易同源”(《类经附翼·医易义》)之说,因“《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因此后世学者亦多以《易》学附会《内经》或中医阴阳说,硬要将太极、太极图之类《易》图塞进《内经》、塞进中医阴阳理论。殊不知,此并未使中医理论更加完善与成熟,反而使后学者及百姓误认为中医与卜筮、巫术、算卦等迷信术数有关。在此,我要举出《内经》和《周易》中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内经》和《周易》不但不是一家,反而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两门学问。

《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人,不要和他们讲真理。故《内经》坚决反对鬼神迷信,其中不研究鬼神问题。她研究的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经别》)所以,《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就是医学。

《周易》说:“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传上》)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阴间和阳世的道理。推究终始,故知道死后和生前道理。精气形成万物,游荡着的灵魂使之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情形和状态。简言之,《周易》要研究为什么会有阴间和阳世,生前和死后是怎么回事,而且知道鬼神的样子。显然,《周易》和易学是算卦(筮)、神学和哲学的混合体。

有的人可能不同意,把“幽明”解作“阴间和阳世”,而且举韩康伯以“有形和无形”解“幽明”。那么,我要问:紧接着的“游魂”和“鬼神”该如何解?不知道阴间的道理,怎么能知道鬼神的情状呢!在鬼神这个大问题上,《内经》和《周易》如此针锋相对,中医学怎么可能源于易学呢!医学和易学怎么会同源呢!中医学怎么会是易学的一个分支呢!

《周易》中还有一句话最能代表其书的性质。“大有”卦上九爻辞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总之,《周易》不过是祈求老天爷保佑的书,和《内经》根本是两回事。(赵洪钧著,金栋补注《内经时代补注·第八章内经与周易》)

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即算卦的书,出自卜史官之手。《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儒生经师之手。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

近代治《易》学者(疑古者多)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旧序》说:

《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籍书中没有明证,难于置信。今人有的说是东周作品,更不可从。

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总之,《易传》七种仅仅是《周易》古经最古的、有系统的、值得参考的、有正确成分的解释,绝不是什么“不刊之论”。初学《周易》,如果处处拘守《易传》去体会经文,那就难以窥见《周易》古经的原意。然而我们如果不管《易传》解经的是非,而只就传文所表现作者们的思想体系而论,那么《易传》还是古典哲学中异常重要的著作。

因此,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其次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来义蕴,对于《易传》只看做旧说的重要部分而已。有的可以引用,有的可以不采。

现代治《易》学者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周易>导读》说:

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分而言之,《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哲学成分为主。

今本《易经》经文共4940个字,无一处“阴阳”连用之词,怎么能说与阴阳有关系呢?

现当代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说:

《易经》中并无阴阳辞句,春秋时期的人解易亦无“阴阳”辞句。以“阴阳”观念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庄子·天下》评论儒家的“六艺”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在道家看来,《周易》是讲阴阳学说的。“易以道阴阳”。可以说是概括出战国时期易说的特征。

可见《易经》本与阴阳无关。说与阴阳有关系的,大都认为八卦与六十四卦卦画中有阴爻“- -”和阳爻“—”的缘故。但阴阳爻的原型据张政烺等学者的考证认为是数字卦画(张政烺著、李零等整理《张政烺论易丛稿》。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及李零《中国方术正考》等皆有相同论述)认为《周易》中有阴阳说的,只是在《易传》中大量出现,所以才有了《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的说法。而《易传》之成书时间是战国秦汉间。

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说: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是说,《周易》是讲阴阳问题的。实际上,《易经》中还没有产生阴阳的概念。后来虽有史官以阴阳二气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发现用阴阳解释《易》的例子。从现有材料来看,以阴阳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以阴阳解《易》(尤其是《系辞》的特点)始见于《彖传》,而且只是在解释泰、否二卦时才出现。从理论系统上看,《彖传》这种以阴阳解《易》的传统与儒家无关,而与道家相连。作为周室守藏史,老子承继以阴阳解释自然现象的史官传统,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更是明确地讲:“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大宗师》)老、庄的这种阴阳气化的思想应该说正是《易传》以阴阳解《易》的理论来源。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道家且主要是庄子思想的影响。

因《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而《易传》又多以阴阳说解《易》,故《易传》与《内经》有同源关系,即同源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如果说医易同源,一脉相承,那就是皆“同源”、“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使说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6:53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9 07:59 编辑

传统观点认为,太极一词,首见于战国时期道家典籍《庄子》。

《庄子·大宗师》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唐·成玄英《疏》说:“太极,五气也。六极,六合也。且道在五气之上。”真西山云:“庄子以道在太极之先。所谓太极,乃是将作天地人三者已具而混沦未判者之名。”(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太极图说遗议》)既与《易》学无关,亦与阴阳说无缘。

西汉典籍《淮南子·览冥训》说:“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汉·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何宁《淮南子解释》说:“○俞樾云:高氏注‘太极之上’曰:‘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此说殊失其意。《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释文》曰:‘太极,天也。’然则,太极之上,言天之上也。”天之上,天极是也。与《庄子》所指义同。

太者,大也。极者,无限之义。太极,就是无边、无际、无垠、无限,天极是也,故又有无极之称。

现代有学者说:“‘太极’文字记载始出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当云始出于《易传》,因与《周易》之“经”相差好几百年。从此太极与《易》学结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6:56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9 08:02 编辑

《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仪,匹配之义。在汉唐之前,两仪指天地。宋儒治《易》者广演其说,又以阴阳释两仪,并以太极之图象附会推演其说。对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古今注家是如何解释的呢?

汉·虞翻说:“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疏》说:“《释诂》曰:‘仪,匹也。’天地相配,故称两仪。”

晋·韩康伯注“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

唐·孔颖达《疏》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既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宋·朱熹《周易本义》说“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说“太极是什么?前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的‘一’字下说:‘惟初太一,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虞翻也说:‘太极,太一。’这是对的。‘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
韩康伯注说:‘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这是用《老子》的观点来解释《周易》,是不对的。
因为《周易》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和《老子》是根本对立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一’和‘有’,相当于《周易》的‘太极’。《老子》在‘一’与‘有’之前加上‘道’与‘无’,认为‘一’是由‘道’产生,‘有’是由‘无’产生,世界的本原是‘道’与‘无’,而不是‘一’与‘有’,这就与《周易》的观点大相径庭了。
恩格斯认为,判断一种思维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关键看它承认存在第一性还是承认意识第一性。对照这个标准,我么可以看出,《周易》的思想是唯物的,而《老子》的思想则是唯心的,二者相去甚远。宋人不明白这一点,试图用《老子》中的‘无’来解释《周易》中的‘太极’,如陈抟将太极画成圆圈。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都犯了与韩康伯所犯相同的错误。‘两仪’是什么?《诗·鄘风·柏舟》:‘实维我仪。’毛传:‘仪,匹也。’可见,‘仪’有匹配的意思。‘两仪’就是一对儿,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太极生两仪,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一分为二’。……在《易经》中,‘两仪’就是阴阳。”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说:“太极,易学术语。《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由此气运动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生四时,进而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质或现象,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

纬书附会推演其说。《易纬·乾凿度》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省略号之后的内容,《列子·天瑞篇》同。此书因有魏晋人之增补,故有学者认为《列子》一书乃后世伪托之作)《孝经钩命诀》说:“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于中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谓五运。”

《乾凿度》将“易有太极”修改为“始有太极”,太极便成为最高范畴。那么,“太极”究竟是什么?太极是有,儒家谓之“一”,即一个整体、一团混沌之元气。冯时说:“原来它就是天体宇宙。……是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混沌元气。”(《中国天文考古学》)太易是无(道家之无,即宇宙本源,尚未形成元气的阶段,无形之时,虚豁寂寞,亦名太虚),而太初、太始、太素是三气未分、浑沦相连之混沌状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乃道家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之“先天五太”(五运)之说。原来天地万物是这样形成的,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由道家无极过渡到太极万物的开始,结合《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及《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认识,宇宙万物生成模式为:

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虽虞翻说“太极,太一”,而《周易全解》亦遵之说“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然与《内经》所说之“太一”不同。

在《内经》全书中,“太一”一词共11见,乃北极星之义,即北辰、北极。张介宾《类经二十七卷·运气类三十五》说:“太一,北辰也。……盖太者至尊之称,一者万数之始,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极也。”即使《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太一天符”之词,亦至尊为贵之称。张介宾说:“太一者,至尊无二之称。”(《类经二十四卷·运气类七》)刘温舒亦说:“太一者,所以遵之之号也。”(《素问运气论奥》)与本文“太极”无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6:57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9 07:29 编辑

传统观点认为,太极图始见于宋代。相传由宋初道士陈抟授“无极图”予周敦颐,周氏“乃颠倒其序,更易其名,以附于《大传》……曰‘无极而太极’。”(清·黄宗炎《图学辩惑》)从而有《太极图说》(见下图)此说后被清代治《易》学者否认。“无极图”并非陈抟自创,源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金栋按:此书作者复杂,非魏伯阳一人所撰写)此图乃汉唐(宋)方士、道士为了修炼求仙长生之术而画——“城仙真求长生之秘术也”。那么又是谁传予陈抟者?据清代治《易》学者考证,认为乃其师麻衣道者及相关道士等。
         陈抟无极图(自下而上)    周敦颐太极图(自上而下)(图见前面)

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太极图说遗议》说:“太极无所为图也。况其所为图者,虽出自周子濂溪,为赵宋儒门之首,而实本之二氏之所传。张南轩曰:‘太极不可为图。’林黄中曰:‘太极无形,图于何有?’《太极图》一传自陈抟,抟,华山道士,号希夷,宋儒称希夷先生。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有《陈抟传》。朱内翰震《进易说表》谓:‘抟以《太极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胡五峰作《通书序》云:‘敦颐得《太极图》于穆修,修得于种放,放得于陈抟。’一传自僧寿涯。或云:陈抟师麻衣,麻衣即寿涯也。则时稍相去,濂溪或不能从学,然其说则从来有之。乃其所传者,则又窃取魏伯阳《参同契》中‘水火匡廓’与‘三五至精’两图,而合为一图。”又说:“唐玄宗时则实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为《太极图》之所自始,而玄宗敕赐入《藏》,且御制以《序》,首称‘真元圣主,上方开化无极’宝号,所以阐太极先天而颂为真元无极之妙品。则此无极者……根氐《参同》,发源《道藏》,无极太极竟为此图所本来。”

原来《太极图》初名《无极图》,由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道士炼丹推演变化而来,后入《道藏》,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其师承关系如下:

魏伯阳《参同契》“水火匡廓”与“三五至精”两图合一→(《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陈抟)无极图→(周敦颐)太极图(无极而太极)。如下图(见前面)
黄宗炎《图学辩惑》之师承关系:河上公→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陈抟→种放→穆修→周敦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7:33
然而上述这些图,乃道家之太极图,与现在我们熟悉的“易有太极”儒家之太极阴阳图不符,那么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说“朱熹获太极图并于《周易本义》首载太极图”,此说不当。因今本《周易本义》首载九图并无此图。究其因,或是因此图乃陈抟所传,源于《周易参同契》,非古之圣贤所为;亦或是因此图虽又名“天地自然之河图”,然与《系辞传》天地五十五数之河图不符,亦非圣贤所为。

南宋大儒朱熹求图之说,尚有个公案。朱熹有个弟子兼学友名蔡季通(元定)者,对图册很了解,为了搞清“河图”、“洛书”之渊源流传及神秘情况,便让蔡季通去寻找。蔡氏顺长江三峡入蜀地,经搜寻遍访,不辞辛劳,不负所托,终于在蜀地隐者中找到。当时蔡氏得图(当是从彝族那里抄来的)共三张(幅),即“河图”、“洛书”与“天地自然之(河)图”。蔡氏将“河图”、“洛书”交给了朱熹(《周易本义》首载九图就有此二幅)而将“天地自然之(河)图”藏匿了。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有详述,感兴趣者可参看。

元·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说:“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今蔡氏所传书讫不著图藏,其孙抗秘不复出。”(清·胡渭《易图明辨·先天太极》)

明·赵撝谦《六书本义》曰:“天地自然之图,伏羲氏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易》曰‘河出图,圣人则之’,《书》曰:‘河图在东序’是也。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易图明辨·先天太极》)此所云即“河出图”之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又名天地自然之河图龙图——龙马负图)亦如《汉书·五行志》所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之河图。

胡渭说:“季通所得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九宫图即宋以后所谓“洛书”,五行生成图即宋以后所谓“河图”,而先天太极图即“天地自然之河图”,又名“古太极图”。朱熹之所以未将此图列于卷首,胡渭说:“其终不以为《河图》而列诸经首者,盖以《图》出希夷,源自伯阳,不若根柢《大传》五十有五之数为得其正。非季通秘之而不与言也……其不曰《河图》,而谓之《古太极图》,何也?盖其时既从《启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而濂溪又自有所为《太极图》者,故不名《河图》,曰《太极图》而加‘古’以别之。”(《易图明辨·先天太极》)图如下(见前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7:37
胡渭说:“名曰先天图,亦曰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者也。朱子发云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而至邵雍,则康节之学实出于希夷。其所演以为《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图,可知也。后人谓之天地自然之图,又谓之太极真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

《参同契》月体纳甲:月体指月相(月亮明亮部分的不同形状,即晦朔弦望)用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代表每月月相的消息盈虚(阴阳消长)纳,配属之义。甲,即干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每月日月地位。

《周易参同契·卷上》说:“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每月初三日,月开始生明,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西方之庚位,其象如峨眉,以《周易》震卦象之,因震卦一阳处于二阴之下,合于汉易纳甲之法震卦纳庚之理。爽,明也。之所以以西方为庚位,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配五行、五方。天干方面,如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地支方面,亥子为北方水,寅卯为东方木,巳午为南方火,申酉为西方金,辰戌丑未为中央土。此时,一阳震而动出。

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每月初八日,月相变为上弦月,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南方之丁位,其象如弓之挂于墙壁,其弦平如绳索,以《周易》兑卦象之,兑卦一阴处于二阳之上,合于汉易纳甲之法兑卦纳定之理。此时,阴阳平分各半。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每月十五日,月与日相望,月相变而为圆满,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东方之甲位,以《周易》之乾卦象之,乾卦三阳,故汉易纳甲之法,以乾卦纳甲。此时,月既望而全受日光。

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月至于十五日,圆满出于东方,此时,卦备三阳,日、月二精之气双双焕明。蟾蜍,喻月之精。兔魄,喻日之光。月之蟾蜍与日之兔魄两气双明。或借“蟾”为“瞻”,借“兔”为“吐”,日吐其光、月则瞻日之光,指十五望夕之月,全受日光。或谓蟾蜍与兔都居月亮之中,其他日子则亏缺而不能见两兽之全貌;至十五日,两兽之气双双明于月亮之中。“蟾蜍”喻月,上半月为阳长,以《周易》卦爻象之,为震、兑、乾;下半月为阴长,以《周易》卦爻象之,为巽、艮、坤,故说“蟾蜍视卦节”;月为太阴,日为太阳,阳主吐而阴主纳,月本无光,受日之光而明,故说“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阳火自震而升,至于十五日,成纯阳之乾,则已满上半月之候;月满则亏,阳极则阴长,十六日以后,则开始退阳火、用阴符。七、八,指每月的十五日;十五日以后,月满之形渐渐消缺。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月亮于十六日后,阳始消退而阴始生长,月亮由圆乍变而为亏缺,如纯乾得卦一阴而成巽卦。清晨时分,在天空西方辛位出没,其象如巽,合于汉易纳甲法以巽卦纳辛之理。或谓十六日后,月出于天空东南巽位,运行至天空西方辛位,即为清晨、平明时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阳受阴禅、峰回路转之时。统,统领之义。十六日后,坤变乾一爻为巽卦,巽一阴爻生、伏于二阳之下,巽受乾统,故说“受统”。平明,清晨。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月亮至二十三日,为下弦,光明半亏,清晨时分,在天空南方丙位出没,其象如艮,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合于汉易纳甲法以艮卦纳丙之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阴符下降至一半的时候。直,当值,即执行其职责之意。

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月亮至于三十日为晦,清晨没于天空东方之乙位,光明丧尽,其象如坤,合于汉易纳甲法以坤卦纳乙之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阴符消尽阳火、阴符穷尽之时。

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一月之内,阳长阴消各居一半,三十日共分为六节:自朔旦至初五日为第一节,月相主要表现为娥眉月,以震卦象之;六日至十日为第二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上弦月,以兑卦象之;十一日至十五日为第三节,月相主要表象为圆月,以乾卦象之;十六日至二十日为第四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下缺之凸月,以巽卦象之;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为第五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下弦月,以艮卦象之;二十六日至三十日为第六节,月相逐渐消尽,以坤卦象之。一月六节既尽,则日月合朔之后,阳又受阴之禅,循环重复如初,复变为震,继阴之体,而复生阳,震为龙,一阳动于二阴之下,故说“继体复生龙”。节尽,指一月之终、六节皆尽。禅与,月终为阴、月初为阳,于下月之朔旦,阴让位于阳,即禅与之意。(章伟文译注《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以震、兑、乾、巽、艮、坤六卦表示一月中阴阳的消长,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表示一月中的日月地位。如震表示初三日的新月,受一阳之光,昏见于西方庚地;兑表示初八日的上弦月,受二阳之光,昏见于南方丁地;乾表示十五日的望月,受三阳之光,昏见于东方甲地。这叫做望前三候,象征阳息阴消。巽表示十六日的月象由圆而缺,始生一阴,平旦没于西方辛地;艮表示二十三日的下弦月,复生一阴,平旦没于南方丙地;坤表示三十日的晦月,全变三阴,伏于东北。这叫做望后三候,象征阳消阴息。坎离二卦配戊己,居中央代表日月本位,在丹道上则代表药物,这是较为通行的“纳甲法”。(百度)亦即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

见下图(见前面)
月体纳甲图
(金栋按:此图杨力《周易与中医学》P79有误,应左旋90度,坤居坎位为是)
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                        八卦取象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7:43
胡渭说:“朱子谓希夷之学源出《参同契》,何以知其然乎?曰: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若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阳消阴息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魄。东西正对,交注于中,此二用之气所以纳戊己也。举《参同》千言万语之玄妙,而括之以一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见上“古太极图”及“天地自然之河图”。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儒家之太极阴阳图,据清代胡渭《易图明辨》等考证,乃由《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此图有阴阳八卦之义。赵撝谦《六书本义》说:“今得之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易图明辨·先天太极》)

然据当代学者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考证,此“天地自然之河图”与彝族传统图案“盘旋的龙蛇”演变有关。如下图(见前面)
     天地自然河图               彝族传统图案“盘旋的龙蛇”

故冯时说:“用这种形式去衡量充斥于汉文文献中月体纳甲等说法,足证其荒诞无稽。”等于否定了太极阴阳图源于《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又说:“不难看出,早期‘太极图’所画的正是这样一条回环盘绕的巨龙。……‘太极图’就是‘河图’,它的本来面目终于被揭破了。”(《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这里的河图,即指《汉书·五行志》所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之河图,非《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一之河图。只不过彝族太极图与“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所配八卦方位不一。彝族太极图所配是文王后天方位(金栋按: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P496此图有误,当旋转180度才是后天八卦方位图)而“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是与伏羲先天方位相配。如下图(见前面)
彝族太极图与后天八卦配合                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

冯先生认为,“彝文典籍之‘太极图’则与后天八卦方位相配……显然比汉籍传承的先天太极更为合理。……汉文典籍所记所谓先天太极配属明显带有刻意附会的色彩,它不仅有悖易理,而且即使运用阴阳相含的理论也很难找出与卦爻配属完全相合的比例。……由于后天太极的配置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解,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先天太极的配置乃是‘太极图’演变到一种基本对称的形式之后,人们配以先天八卦使其渐之精致的臆测作品。”(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冯先生所说的“汉文典籍所记的太极图”,即指“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因此图以八卦阴阳变化代表月相消长盈虚,推演比附而来,故伏羲先天图必须做到精致合理,且一直传承至今。以阴阳的变化而言,此图与先天八卦相配应是唯一正确的太极图,与“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相合。


当代学者阿城《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说:“原来被后人精致化的太极阴阳图,原本只是一条盘旋的龙蛇,它的底色是黑红,即玄色,后来才形成相对的两条龙蛇,一黑,一白,形成一阴一阳的意思。再后来,到明清的时候,才规范为我们现在熟悉的太极阴阳图。赵撝谦称太极图为天地自然河图,也就是说,原来河图就是太极图(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我是替朱老夫子觉得冤枉死了,交友不慎,用人不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7:46
又,当代著名易学大家、中国易医学创始人、中医学家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认为“至今的太极图则是在双鱼图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图如下(见前面)

故杨力说:“事实上,太极图既不是出自道家,亦非邵雍、周敦颐所创,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系源自《道藏》所载《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但只不过是把道士的修炼图发挥为宇宙发生图而已。道家修炼的太极图,明显地是在《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的基础上为作道丹修炼目的而作画的,并非真正的太极图,而是儒道相合的产物。”(《周易与中医学》)

就上述周敦颐《太极图》之演变,与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分析比较,真正的太极阴阳图当是后出。故当代学者史幼波说:“可以肯定的是,周敦颐先生的太极图问世在先,而伏羲先天图传之在后,应是后人伪托伏羲之名而作。”(《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史幼波<周子通书><太极图说>讲记》)很有道理。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由《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即来源于月相的消息盈虚,与月相晦朔弦望有关。

由上可见,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其源有三:传统观点认为源于①明清时期由月体纳甲推演而来,现代观点认为源于②盘旋的龙蛇和③双鱼图之演化。然而,无论是“盘旋的龙蛇”,还是“双鱼图”之演化,以及《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这些图从战国至唐朝皆未有之。而《内经》乃战国秦汉时期之文章,与此等太极图无缘,并无启程关系。自宋朝有了太极图,明清以后之医家如张介宾等,便以之推演附会《内经》理论。从此便有了医易同源之说。清·高世栻《素问直解》说:“阴阳之理,本于太极”,乃宋儒附会推演《易》学之说。以图演示了太极生两仪(阴阳)等宇宙事物变化的过程。殊不知,战国秦汉时之阴阳,源于太阳,“太阳崇拜是汉代开始明确的”(阿城《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7:52
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

《说文·阜部》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注:“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曰:‘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曰:‘山北曰阴。’”又说:“阳,高明也。”段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说:

原始的阴阳概念只是日常观念,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它的基本意义是阳光照射到与否,由此繁衍出阴晴、地形方位、明暗、冷暖等意思。春秋后期,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超越原有范围,成为普适性概念。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

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说文通训定声》:“侌(阴)者见云不见日,昜(阳)者云开而见日。”后遂用以指两种相互对立的气或气的两种状态。《国语·周语上》:“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战国时阴阳概念则进一步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在上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为阳,凡静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虚弱的等为阴,并认识到阴阳的相互作用对万物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说: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

若“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则“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当是阳、阴的原始概念。若“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的话,这个实物即是“日”——太阳,故有“日为阳”之称。而“月为阴”或是当时儒生、智者及医家受“日为阳”之启示,增补演绎对举为文而为之。有人认为“月为阴”是错误的,此乃取象比类推演而来——由太阳之“日”对举推演。因“天有日月”(《灵枢·邪客》)且“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系辞》)及《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者,天之使也。”何错之有?虽非“阴”之本义或原始之义,然《内经》已取象比类而演绎传承。如《素问·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及《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所说“日为阳,月为阴”与篇名等,不正是说阴阳就是日月吗!《系辞上》亦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此时尚未有以月相的消息盈虚推演而成的太极阴阳图。

又,《灵枢·刺节真邪》说:“阴阳者,寒暑也。”《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由此可见,日月、阴阳、寒暑对举为文,其原始之义即一年四时气象(候)之变化规律。所以胡天雄《素问补识》说:“阴阳之原始意义,寒暑而已。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是谓四时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类经附翼·大宝论》说:“天地之和者,惟此日也;万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设无此日,则天地虽大,一寒质耳,岂非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乎!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是因为太阳能提供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能量。阳(日)气如此重要,可为什么流传至今、习惯上仍称“阴阳”而不是“阳阴”?或与殷朝母系时代崇阴有关。

郭扬《易经求正解》说:

《归藏》以纯坤为首卦,《周易》以纯乾为首卦。乾为天,坤为地,所谓“天尊而地卑”,贵贱有别。乾为父,坤为母。乾健而坤顺,故坤必承乾,如同说女必须从男。乾为阳,坤为阴。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但是在《易系传》中有一段话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既称乾坤,下文就应称“阳”、“阴”,才与天地、刚柔等词组的顺序相一致。称“阴”、“阳”既与上下文的词组顺序不合,那么,其中必有原因。我们认为:称坤、乾,乃与“阴”、“阳”相一致,这是《归藏》卦的提法,反映“殷道亲亲”崇重母系。周代既然“尊尊”重父系,照《易系传》第五章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明明是乾在上,而坤在下。何以不少的地方称“阴”、“阳”而不称“阳”、“阴”呢?依我们推测,称阴阳是夏殷代以来的用语,在社会间已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础,周朝虽抬乾抑坤,但一些习用术语还没有全部改过来。后代易学家又往往因为“阴”、“阳”的提法有更悠久的历史根源,不便轻易,才出现了《易传》中词组顺序不一致的矛盾。

《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用阴阳说解释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及宇宙事物的变化,与先秦诸子百家、两汉典籍如《老子》、《庄子》、《吕氏春秋》、《易传》、《淮南子》、《礼记》、《春秋繁露》、《史记》、《汉书》及《白虎通》等比较,《内经》运用的最为成功。所不同者,《内经》不以“推天道以论人事”为政治目的及处世哲学,乃以论人体生命医学科学为最终目的。现在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是明清以后才有的,《内经》时代未见有之。殊不知,以《内经》之阴阳说,完全可以推演出太极阴阳图,为什么不说现在的太极阴阳图是由《内经》推演而来、而硬要将其塞进《内经》及中医理论呢?故虽亦有八卦(《灵枢·九宫八风》篇)之名称,但那是初步改造过的占星术内容、占星家之痕迹,而《内经》并未用八卦说医理,未附会《易经》之八卦。

综上所述,太极即无极。有注家认为,太极是无(如韩康伯)即宇宙本源,尚未形成元气的阶段,无形无象,虚豁寂寞,亦名太虚(如张介宾)此无形之时,“图于何有?”儒家认为,太极是有,可谓之“一”,即一个整体、“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混沌元气”,按现代理解,就是一个天体宇宙。如果用图表示,即一个圆圈矣!此太极图又于阴阳何有?若太极内含阴阳的话(太极生两仪)始见于宋儒(如周敦颐、朱熹)而以太极图之形式表示阴阳的话,则是(元)明清以后的事了(月体纳甲之推演)中医阴阳说见于《内经》,远远早于与太极、太极图有关的内含阴阳说,可见它们之间并没有渊源传承关系。天体宇宙之神秘玄奥,现代天文学家以现代科学之方法,通过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与研究,给予了至善唯真之诠释,感兴趣者,可参阅相关著作,得以解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9 09:13
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说:
阴阳是什么?
阴阳长得什么样子?
阴阳是有形还是无形?
金栋答曰:阴阳有形——太阳是也。阴阳无形——所谓“大象无形”、“大道无形”是也。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7-3-10 15:31
只要你选择了中医,不论是为了职业或是研究目标,均应摒弃疑古思想,因为疑古思想与你的选择是南辕北辙的!尊古而不泥古,是研究中医的最佳选择!关于阴阳,有人见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于是就从室内走出,看看天是什么样子,或是看看月亮是什么样子,看看水是什么样子。如此刻舟求剑,就是不懂太极之故!白昼就是太极内的阳面,天与日就都有了;黑夜就是太极的阴面,地与月就都有了。在地球环境之内,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最高值就是火;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最低值就是水。若没有太极的框定,生存环境就谈不上了!

太极图,即阴阳两鱼图。不管其在历史上出现的早晚,都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一点也不为过。根据太极图之命名可知,古代先民的太极思维由来已久。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7-3-10 15:38
逸农 发表于 2017-3-10 15:31
只要你选择了中医,不论是为了职业或是研究目标,均应摒弃疑古思想,因为疑古思想与你的选择是南辕北辙的! ...

《灵枢。九宫八风》》有:“太一日游”之语,“太一”即太乙,即古北极星,北极星每日作一次圆周运动,便叫“北辰”。也有称之“天元”者。马融曰:“易有太极,谓北辰也。”虞翻曰:“太极,太一也。”依此
注,亦可备一说。
张介宾《类经》注:“太一,北辰也。……盖太者至尊之称,一者万数之始,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极也。”

虽虞翻说“太极,太一”,而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亦尊之说“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
在《内经》全书中,“太一”一词共11见,多指北极星,亦名北辰、北极。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7-3-10 16:03
根据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证实,中国古代先民对北斗和极星的崇拜,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太极就是太一已无异议。内经的太极思维也是渊源有自。、古人早已说了,太极生两仪,还说太极与阴阳无关,岂不是自设藩障?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7-3-10 16: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9 09:13
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说:
阴阳是什么?
阴阳长得什么样子?

阴阳有形,太阳也?确实因阳光而有昼夜阴阳,但古人看的更为深远。《晋书·天文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

作者: 逸农    时间: 2017-3-10 16:16
本帖最后由 逸农 于 2017-3-10 16:24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9 09:13
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说:
阴阳是什么?
阴阳长得什么样子?

大象无形?昼夜是在地球上形成的象,大得无可想象而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5:58
逸农 发表于 2017-3-10 16:03
根据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证实,中国古代先民对北斗和极星的崇拜,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太极就是太一已 ...

请问先生:太极与阴阳有关,见于何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5:59
逸农 发表于 2017-3-10 16:03
根据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证实,中国古代先民对北斗和极星的崇拜,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太极就是太一已 ...

太极生两仪,就是生阴阳吗?见于何时?请举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01
太极生两仪,这句话见于何时?请举证说明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02
逸农 发表于 2017-3-10 16:03
根据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证实,中国古代先民对北斗和极星的崇拜,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太极就是太一已 ...

古人早已说了——古人有多古?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06
若《内经》有太极,为什么不用太极去解说阴阳?若《内经》源于《易》,为什么《内经》不说:“易有太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08
若“太极生两仪”就是生阴阳的话,为什么《内经》不直接引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1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1 16:08
若“太极生两仪”就是生阴阳的话,为什么《内经》不直接引用?

不是说《内经》是《易》学的一个分支吗!为什么《内经》不直接去引用之?而更有说服力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17
太极之本义,就是一个混沌之元气——未形成天地之前的一团混沌之元气。哪来的什么图?若强行画一个图,就是画一个圆圈。宋人已画了一个圆圈,谓之太极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20
就陈抟所画的圆圈、就周敦颐所画的圆圈里,有阴阳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2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1 16:20
就陈抟所画的圆圈、就周敦颐所画的圆圈里,有阴阳吗?

如果他们画的圆圈有阴阳的话,就是那个“水火匡廓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2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1 16:24
如果他们画的圆圈有阴阳的话,就是那个“水火匡廓图”。

这些图,既不是他们的发明,也不是他们的创造。而是源于《周易参同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1 16:32
“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若是阴阳的话,为什么汉唐之儒者不说?非到宋代才始说?为什么《内经》不说、不直接引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