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两院士理性辩论中药:目前流行的“西病中治”合理吗? [打印本页]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2-17 15:14
标题: 两院士理性辩论中药:目前流行的“西病中治”合理吗?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6-12-27 16:23 编辑

两院士理性辩论中药:目前流行的“西病中治”合理吗?
2016-12-17 知识分子 37评

编者按:

不同人或对中医(传统医学)、西医(现代医学)存在迥然不同的态度。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在大量使用中药治疗现代医学手段所确诊的疾病,试简称“西病中治”。那么这种治疗方式有科学根据吗?对普通患者来说,疗效好吗?安全吗?

对于这些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国空间物理学家涂传诒院士尝试进行了跨界思考。他认为:“西病中治”没有医理和药理的根据,也没有长期经验,疗效不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主治“西医病”的众多中成药的疗效亟需科学检验。

但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西病中治”是人们对中医(传统医学)、西医(现代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与某些误解。

现将两位科学家的看法同期发表,旨在推动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理性探讨中医药现代化问题。本文不代表《知识分子》立场。



近年来,“西病中治”几乎是所有在中医医院就诊的病人都要接受的诊疗方法。中医院门诊多依靠西医方法检查, 采用西医的病理分析,用西医的病名确定疾病名称(可简称为“西病”),而后用中药治疗,简称为“西病中治”,或中药与西药混合搭配治疗。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该标准引入了西医病名诊断、西医检查方法,及中西医病名的对照。这一行业标准实际上规范了中医医院的临床医疗实践。西医医院也常常在处方中加入中成药,可简称为“西病中西合治”。


“西病中治”打破了以往的医疗体系

中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和辩证诊断出的疾病可称为“中医病”,西医通过生化化验和物理效应数据(例如验血和X光照相,CT 等)和病理学确诊出的疾病可称为“西医病”。长久以来,中医用中药治疗中医病,西医用西药治疗西医病,各有一套做法,互不相通,互不干扰。可是,近年来通行的“西病中治”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医疗体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下面用北京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的处方(下图)说明“西病中治”的实际操作情况。


在处方的临床诊断栏目下我们看到有如下的疾病名称:“慢性胃炎”,是西医病名;“反流性食管炎”是细分的西医病名,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的;“反酸”是自述症状;最后“腹胀满病”,是中医病名。处方1 的R:栏目中列出的药品是“旋覆花”等14味中草药。处方2的临床诊断栏目下的病名与第一张相同,但是在R:栏目中写的药品名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这是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的西药。

这两张处方说明,中医院采用西医的检查方法,依据西医的病理,用西医的病名确诊,但是用中药治疗。有时也同时使用西药特效药治疗。“慢性胃炎”是“西病”,“旋覆花”等14味中草药的作用是“中治”。处方1号表明“西病中治”,处方2号表明“西病西治”。两张处方合起来表明是“西病中西合治”。

“西病西治”顺理成章,可是“西病中治”就有问题了,“西病中西合治”更有问题。中药用来治疗西医病,有病理和药理的道理吗?对于这一问题,人们似乎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下面先以说明书中标明主治糖尿病的中成药为例,具体讨论中医药治疗西医病是否有病理和药理的根据。然后讨论“西病中治”的一般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举例: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和疗效问题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或者胰岛素抵抗等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是有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糖尿病通过血糖指标来确诊,这一标准建立在对胰脏、胰岛素、血糖浓度、高血糖等并发症的认识基础之上。糖尿病的治疗以限制人体葡萄糖的产生和/或注射胰岛素加速葡萄糖的分解为主。西医通常用二甲双胍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是1922年首创的,实验机构负责人约翰·麦克劳德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此之前,西医没有有效方法治疗糖尿病。

中医接受了西医的血糖指标来确诊糖尿病,即承认了西医控制血糖的病理学和药理学。但采用中成药治疗,又与西医病理学和药理学相悖。有多种中药饮片方剂和中成药都标明能治疗糖尿病。这些药的药理和疗效问题都差不多。下面以说明书标明主治糖尿病的某降糖中成药作为实例来说明。



某降糖中成药说明书

该中成药有国家药监局的标准编号,有国药准字Z打头的编号,属于正式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其说明书上标明的主要成份有人参、枸杞子等22味中药,适应症/功能主治为“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全身综合症”。在不良反应栏目下标明为“尚不明确”;在注意事项栏目下也标明“尚不明确”;药理毒理及药物代谢动力学都没有提及。也没有给出该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检测情况,例如百分之几的病例有不良反应等。

该中成药说明书中没有给出控制血糖的药理,所列各味中药也都没有降糖功能。例如该中成药成分中的“天花粉”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黄芪”功能为“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这些中药都是针对消渴疾的,没有分解和摄取葡萄糖的功能。

从成分来看,该中成药有中医药体系所认定的“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的功能,但是这与在主治栏目下标明适用的糖尿病有关系吗?说明书没有明确说明。人们可能会把“适应症/功能主治” 栏目下的文字连起来理解,即“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全身综合症”。出品方可能是认为有生津止渴功能的中药一定能治疗有该症状的糖尿病,或减轻其症状。但这一形式上的推理,混淆了口渴多饮的表象与血糖增高的本质区别,混淆了生津止渴功能和降糖功能的不同。该中成药的22味中药是为了滋阴补肾,治疗口渴多饮的症状。但是,口渴不一定是糖尿病,有些糖尿病患者也没有口渴多饮的表现,口渴与糖尿病没有必然联系。中医所说的阴虚肾虚是以口干口渴来诊断的,但糖尿病以血糖标准来诊断。因此阴虚肾虚不能等同于糖尿病。没有医理和药理说明能治疗肾虚的中药能控制血糖水平。

该中成药既然有生津止渴的功能,是不是可以减轻糖尿病病人口渴多饮的症状呢?糖尿病人有口渴的症状是因为血糖升高后,血管吸收周围组织中的水分。人体内水分的高渗透性引起多尿,继而因口渴而多饮水。所以说糖尿病病人口渴多饮的症状直接与血液高血糖浓度相关联,只要通过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手段,使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水平,口渴多饮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如果病人的血糖浓度居高不降,该具有生津止渴的功能的中成药是否能阻止病人血管吸收周围组织中的水分,从而缓解糖尿病病人的渴多饮的症状呢?这需要检测和研究。

当然,古代中国人应该也会得糖尿病。有人根据对司马相如和杜甫患消渴疾的记载,推测他们得的可能是糖尿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云:“(司马)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 杜甫诗《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这里说的“长卿病”,是形容病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然而,当时人们不知道也没有条件测量血糖,司马相如和杜甫也就不可能检测过血糖浓度,现在并不能确诊他们当年得的是不是糖尿病。从推理来说,既然中国古代不可能有糖尿病的诊断,也就不可能积累相应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古人得糖尿病有口渴的症状,很有可能被当时的中医当作消渴症治疗。因为消渴症不等于糖尿病,所以不能说中医药有治疗糖尿病的经验。中医药有治疗“阴虚肾虚”的长期历史经验,但是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只是近年出现的事,没有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其对糖尿病是否有效,有没有控制血糖的功能,仍需要做科学的药效检测。

据近年来的报道,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试验中,葛根芩连汤被证明能通过控制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使血糖产生的效率降低,从而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葛根芩连汤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有记载,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甘草四位药组成,之前是用来治疗湿热所致的腹泻的,与糖尿病没有任何关系。而葛根芩连汤能够控制血糖的发现表明:对中药治疗西医病的疗效的科学检验可促进人们对中药药理的认识,相应的研究方法是中药研究的典范。某降糖中成药和其他声称主治糖尿病的中药是否对控制血糖有效,需要做相同方法的检查和研究。

“西病中治”没有药理根据也没有经验

关于上述中成药能否治疗糖尿病问题的讨论说明,对于按西医标准诊断确诊的很多疾病,中医药既没有治疗的药理和病理根据,也没有长期疗效经验,有着长久历史实践的中医的药理、病理和经验无法直接用于治疗现代的西医病。

从历史看,中医药已经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三千多年,人们相信中医药的实践结果。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症、舌、脉、形、色、神等表现后,通过辨证诊断以传统的中医病名确诊,然后根据中医的医理和药理下药。中医医理的依据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平衡、阴阳五行等学说,再加上天人合一的概念,呈现着某种自然哲学的形态。中医的药理则来自长期历史实践经验。

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生化检验和物理检验,例如验血、照X射线和测血压等。西医的医理分析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病理学和药理学。而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又是十七八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实证科学——物理学和化学。

那么,基于自然哲学发展起来的中医的病理学,与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发展的西医的病理学在本质上是不相通的。中医的病理和药理不能用于分析根据西医病理确诊的疾病。而且,大多数西医病也是在近两三百年才有确定名称的。例如,糖尿病的名称“Diabetes Mellitus”,是十七世纪才确定的。所以古代发展、传承下来的中医药不可能有治疗现代西医病的经验。

有人说用中药治疗西医病的依据是中西医病名的对照表。中西医病名对照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曰本的落合泰藏于1882年就编撰了《汉洋病名对照表》;中国的徐业勤于1909年编撰了《中西病名对照录》;1976年,张瑞祥、孙家骥出版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病症名称对照》等。但是这些对照都是基于中医师的个人医学理念和临床经验。“对照”一词本身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医学含义。把中医病的表现与西医病的表现比较,如果表现相似,就说该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相互对照。但是表现相似,不代表本质相同。中医在确定病人症状后,通过辨证思维,考虑阴阳五行等才能确定中医病名。西医则在了解病情基础上对生化检验和物理检验结果分析,然后根据生理学和病理学来确定西医病名。即使对同一病例,中西医对照的病名反映的病理也会相差很远。例如在不测血糖的情况下,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口渴口苦,舌苔厚,全身无力等,可被中医诊断为“外感风热”,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这就错了。这说明病理不同的疾病可能部分症状是相同的。中药治疗中医病有药理可寻,但是中药治疗依据症状相同的规则对照出来的西医病就根据不足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给出了中西医病名对照的规范。例如内科3.1节有关于中医病“肺失宣肃,肺气不清”与西医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对照的表述。“咳嗽是因邪客肺炎,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依据包括,“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等。该段文字表明的诊疗方案是,根据西医的血液生化检验、放射线检验和听诊器检验来确诊西医病,然后根据“多见于”的关系确定与其对照的中医病。我们看到,对应关系是用“多见于”三个字表述的。也就是说,中医诊断的疾病,“肺失宣肃,肺气不清”的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多见于”其对对照的西医病“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然而症状一样,不能说明疾病的病理一样。这一段文字,没有论证治疗“肺气不清”的中药是否能以及为什么能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实际上,急性支气管炎十分危险,是否能用中药控制病情有待研究。患严重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并没有明显咳嗽、咯痰的症状,这种支气管炎是否能用治疗咳嗽、咯痰症的中药治疗也需临床检验。

此外,在常见病中,西医病名远多于中医病名,有时一个中医病名要对照多个西医病名,实际上不存在中西医病名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由于中医的消渴症与西医的糖尿病都有口渴的症状,因而两个病名被认为可“对照”。可是根据口渴的症状,消渴症还可与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干燥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热病(发热)脱水、甲亢等六种西医诊断的疾病“对照”。显然,中西医病名对照表不能作为中医药治疗西医病的药理和疗效根据。

“西病中治”疗效和不良反应亟待双盲检验

很多人认为中医药的经典药方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考验,其疗效是不容质疑的,不需要按西医的方法和标准来检验。

按照这个逻辑,中医药治疗西医病就说不通了。因为“西病中治”这种治疗方式是近年出现的事,其疗效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中医医理和药理也无法解释。因此,要确定中医药治疗西医病的疗效,需要做科学检验。西药对西医病的疗效尚且需要通过双盲检验确定,中药对西医病的疗效同样甚至更需要通过双盲检验确定。因为从病理和药理上说,西药治西医病通常是有根据的,可是很难说明中药治疗西医病的理由。

近年来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数以万计的中医经典药方,被开发成中成药或者注射针剂。这些中成药或者注射针剂的说明书,除标明主治中医病症外,还标明主治西医病。可是,说明书通常没有给出其疗效数据,也不说明其治疗的机理、不良反应和药理毒理,更没有注明中药与西药配伍的不良反应。数以万计的这样的中成药和注射针剂,被西医和中医大量用在治疗西医病的处方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医中治”的现象。

这种说明书的书写方式,使人们对中成药产生不少误解,以为中成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可以放心长期服用。许多人甚至将中成药看作“保健品”,是对人身整体有好处的“补药”和“解毒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因而大量用中成药治疗西医病或者配合西药治疗西医病。

另一个现象是,我国西医用中成药特别积极。《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年9月所刊登的《综合医院西医医师使用中成药情况调查分析》显示,在中成药滥用方面,受访的综合医院西医医师中74.47%认为“比较常见”(55.28%)或“非常严重”(19.19%),21.69%认为“少量存在”,只有3.84%认为“基本不存在”。西医医师对自己的中成药处方质量认为“质量一般,存在部分问题”的占48.18%,认为“质量较高,可能存在少量问题” 的占40.88%,认为“质量很高,很有信心”的占7.87%, 认为“质量较差,经常出问题”的占3.07%。大部分西医医师(58.54%)掌握中医辨证方法的程度仅是“初步了解和运用”,能达到“较为了解和运用”和“熟练运用”的仅占23.03%,毫不了解的占18.43%。

可以想见,大量使用这种疗效和毒性不清楚的中成药对病人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所有以西医病为主治的中药、中医方剂、特别是中成药,是否对西医病有效都应经过类似当年屠呦呦参加的523项目所实施的检测程序来确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中医的特点是个性化治疗。对同一病人,不同医生往往会给出不同诊断,开出不同处方。在治疗过程中,处方也因病症的发展而改变,例如增减一两味药,或者增减某些药的药量。这使得传统中医的治疗病例无法重复,似乎每一次治疗都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这导致治疗同一种疾病的组合方剂数目极大,无法用统计方法来确定处方的平均疗效,也无法用安慰剂做双盲检验以确定疗效的真实程度。

但是,近年来食药监局批准上市的众多主治西医病的中成药,使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的特点有所变化。中成药作为单一药品出现在治疗西医病的处方中,对症的西病病名非常明确。对于相同的西医病的病名,用相同名称的中成药治疗。这就意味着,对标明主治西医病的中成药的疗效的双盲检验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那些对主治疾病没有显著疗效的或毒性大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应修改说明书,停止对其标明的主治西医病的治疗。对于那些经双盲检验确定,对主治疾病疗效显著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需进一步研究其药理,在说明书上补充科学检测疗效的报告,治疗的作用机理、不良反应、药理和毒理,中药与西药配伍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用这些中成药治疗其主治的西医病才可能堪称“药理清、疗效明”。


参考文献:

2. 王蓓,李金鑫,温建民.综合医院西医医师使用中成药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9):120-125



对《“西病中治”:药理不清,疗效不明》之商榷


撰文 | 李连达(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病中治”是人们对中医(传统医学)、西医(现代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与某些误解。

1,“中医”“西医”是约定俗成的提法,并不科学、准确,称之为“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更为合理。

正如过去的“洋火”(火柴)、洋油(机油)、洋布(机织布)、洋车(人力车)、洋枪洋炮等,凡是外国的东西都是以“洋”、“西”二字,现在已很少使用这些名称,但“西医”、“西药”沿用已久、约定俗成,仍在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很多传统的东西(包括文化、教育、医学、农业、天文、地理等)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包括传统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100年前的“现代医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而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不能永远停留在100年前的水平上。因此“现代化”只有起点,没有落点。无论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都要不停地“现代化”。

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主要途径之一是“中西医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从医到药,从诊断(辨证)到治疗(施治),从基础到临床,从局部到整体,从一方一药、一病一证的结合发展到两个医学体系的结合,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到当代的中西医结合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多数专家认为我国当代医学由三驾马车组成:即现代医学(西医)、传统医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近年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已获得重大进展,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受到公众的认可与欢迎。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2

传统医学与现在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有同有异,两者目的相同,都是防病治病,保护人类健康,都要求安全有效。

但是两者的理论、方法、手段不同。目的相同,是两者结合的基础。理论方法手段不同,使两者结合会有很多困难,需要研究解决。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有些学者对中西医结合,有不同看法,有争论,很正常。可以求同存异,在互相尊重、互相团结的基础上,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模式与途径,推进传统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全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3,一百多年来有中医西医之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分,中药与西药之分,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之分,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之分,但未闻有“西病”、“中病”之分,而是同一疾病可有西医病名及中医证名之分,中西医结合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该文所论“西病中治”实质上是对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误解,是老问题新提法,是否准确有待商榷。


4,传统医学(中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部分,两千年前不可能有“现代科学”,也不可能有现代科学的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因而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我国四大发明及天文、地理、农耕等都不是现代科学,都是“伪科学”?中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部分,不是现代科学,但不是伪科学。也不能认为古代科学都是伪科学。


5,中医能否治病救人?

中医不仅有2000多年的实践经验为证,在当代也对多种疾病进行了大组病例、随机分组、双盲对照、循证医学等严格的临床研究。例如近年对多种中药进行上市后再评价,观察800—3000例病人,获得大量可靠的数据及科学准确的结论,证实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并通过大量现代化的基础研究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原理,有了进一步研究与了解。

中医学对我国民族及世界人类健康的贡献,不仅为国内外中西医药学者所承认,也得到我国政府的承认与支持,并将中医药事业作为保证全民健康的重要国策加以发展。

周恩来总理曾指出:“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完全正确。我国传统医学如何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从古代科学向现代科学发展,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三驾马车长期存在,优势互补,共同为我国人民健康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还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甚至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非坏事。

中医学能够经历几千年的考验,没有消亡,反而长盛不衰,关键就在于她能治病救人。因此,提高疗效,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不断发展创新,是推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关键。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有争论是正常的,但不要停留在没完没了的“空战”上,而应立足于实践,在不断发展创新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

llyyjj编辑说明:首帖是用粘贴发出的,因为操作不熟练,把原稿中许多无用的段落也粘贴上了,还有一些图片不能显示。刚才发现页面很乱,编辑了一下,便于大家阅览。请继续。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17 16:17
西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改变的集合)中治是不完全合理的。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干预,是中医中药的薄弱环节。

但若是辨证论治,针对某些特定的病理改变进行中药论治,则是完全可以的,并且是中医中药的优势所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17 17:11
   这是今天才发布的文章。一个医学外行;一个医学内行。内行的反驳显得苍白无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17 17:13
        古人得糖尿病有口渴的症状,很有可能被当时的中医当作消渴症治疗。因为消渴症不等于糖尿病,所以不能说中医药有治疗糖尿病的经验。中医药有治疗“阴虚肾虚”的长期历史经验,但是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只是近年出现的事,没有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其对糖尿病是否有效,有没有控制血糖的功能,仍需要做科学的药效检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17 18:5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17 09:11
这是今天才发布的文章。一个医学外行;一个医学内行。内行的反驳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今天才发布的文章。一个医学外行;一个医学内行。内行的反驳显得苍白无力。

一一同感。反驳基本在回避实质性的问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17 19:1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17 14:0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17 09:13
古人得糖尿病有口渴的症状,很有可能被当时的中医当作消渴症治疗。因为消渴症不等于糖尿病,所以不 ...

  古人得糖尿病有口渴的症状,很有可能被当时的中医当作消渴症治疗。因为消渴症不等于糖尿病,所以不能说中医药有治疗糖尿病的经验。中医药有治疗“阴虚肾虚”的长期历史经验,但是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只是近年出现的事,没有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其对糖尿病是否有效,有没有控制血糖的功能,仍需要做科学的药效检测。

一一糖尿病患者必须要控制血糖,因为过高的血糖本身对机体各系统组织及细胞有着毒性损伤作用。

肾阴虚证的病理本质,是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有着较密切的关联,故滋阴补肾药物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效果。但单独应用时作用较弱,适合于早期轻度的2型糖尿病。对于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光靠滋阴是不能充分有效控制血糖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17 19:29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17 19:29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17 19:3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18 05:56
        中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和辩证诊断出的疾病可称为“中医病”,西医通过生化化验和物理效应数据(例如验血和X光照相,CT 等)和病理学确诊出的疾病可称为“西医病”。长久以来,中医用中药治疗中医病,西医用西药治疗西医病,各有一套做法,互不相通,互不干扰。可是,近年来通行的“西病中治”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医疗体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
       回复:
     【中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和辩证诊断出的疾病可称为“中医病”,】这段话的错误在于:【中医病】已更改为“中医证”!!
     
【西医通过生化化验和物理效应数据(例如验血和X光照相,CT 等)和病理学确诊出的疾病可称为“西医病”。长久以来,中医用中药治疗“中医证”,西医用西药治疗西医病,各有一套做法,互不相通,互不干扰。可是,近年来通行的“西病中治”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医疗体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不在一个层面上,不能相互比较,对应或者互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18 06:0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2-17 22:09 编辑

      现行的中西医结合办法是:西医诊断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几个证型,根据证型进行治疗(处方,方剂)这是在临床层面进行的工作,纯粹是在临床实践中得出的证型。
     所以一个准确地诊断应该是:糖尿病+中医的证型。而现在的所有医院,都没有按照这个程序,标准执行!造成混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18 08:22
    关于糖尿病与消渴的关系,中医界基本上达成共识,糖尿病属于消渴。
    关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基本是按照消渴的辨证论治进行的!中医治疗的目的不完全在乎于血糖指标的降低,着重于糖尿病的继发症的控制以及症状体征的消除。
     具体的辨证论治,方剂,汤药,网上资料非常多,可以查啊。

       这些情况,外行是不可能完全了解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18 11:3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17 22:05
现行的中西医结合办法是:西医诊断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几个证型,根据证型进行治疗(处方,方剂) ...

现行的中西医结合办法是:西医诊断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几个证型,根据证型进行治疗(处方,方剂)这是在临床层面进行的工作,纯粹是在临床实践中得出的证型。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具体证型所对应的病理层面与病理环节,还不能够真正的充分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导致在临床结合应用中医中药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茫然性,更多时候依靠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中西医结合只能停留在必然王国的阶段,还不能够进入自由王国的阶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18 11:3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18 03:3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18 00:22
关于糖尿病与消渴的关系,中医界基本上达成共识,糖尿病属于消渴。
    关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基本是 ...

关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基本是按照消渴的辨证论治进行的!中医治疗的目的不完全在乎于血糖指标的降低,着重于糖尿病的继发症的控制以及症状体征的消除。

——降血糖本身不是中医药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控制改善糖尿病的继发病变,如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心脑肾实质器官病变等。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2-25 20:0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18 11:36
关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基本是按照消渴的辨证论治进行的!中医治疗的目的不完全在乎于血糖指标的降低,着 ...

——降血糖本身不是中医药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控制改善糖尿病的继发病变,如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心脑肾实质器官病变等。

-------------------------------------------
陈先生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明智的。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结合,就是为了取长补短。不是为了竞争。
以前有个口号,说要抢占中医阵地,这是傻话。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6 06:00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控制改善糖尿病的继发病变,如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心脑肾实质器官病变等。
=====================================================
         为什么?有什么根据?怎么样证明的??人参白虎汤,大柴胡汤能够治疗哪一类的糖尿病?为什么??糖尿病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6 06:2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5 22:00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控制改善糖尿病的继发病变,如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心脑肾实质器官病变 ...

为什么?有什么根据?怎么样证明的?

一一只是在总结一个临床事实而已。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临床事实,李先生是中西医融合专家,可以多发表一些具体的观点与意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6 08:09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5 22:29
为什么?有什么根据?怎么样证明的?

一一只是在总结一个临床事实而已。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临床事实, ...

   糖尿病,在《中西医融合观续》中,有专述,已经在本论坛全文发表了。先生可以查看。
   二型糖尿病的病理学本质是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的本质是炎症。而消渴的中医本质是:阴虚,阴虚生内热,与西医的非感染性炎症相关!阴虚容易引起内燥,消渴具有内燥的特点,所以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消渴。
      这样就能够理解糖尿病的不同类型,分别可以使用人参白虎汤,大柴胡汤,六味地黄丸等等进行治疗。
      详细的论证,请先生查看《中西医融合观续》。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6 17:2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26 09:2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6 00:09
糖尿病,在《中西医融合观续》中,有专述,已经在本论坛全文发表了。先生可以查看。
   二型糖尿病的 ...

二型糖尿病的病理学本质是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的本质是炎症。而消渴的中医本质是:阴虚,阴虚生内热,与西医的非感染性炎症相关!阴虚容易引起内燥,消渴具有内燥的特点,所以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消渴。

——消渴病阴虚生内热的病理过程,个人认为,应当是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与胰岛素抵抗相互作用影响,最终导致高血糖,消渴。详情可参见本帖7、8、9楼内容。六味地黄丸治疗的主要靶点,是交感-儿茶酚胺系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6 17:29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26 09:3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6 00:09
糖尿病,在《中西医融合观续》中,有专述,已经在本论坛全文发表了。先生可以查看。
   二型糖尿病的 ...

这样就能够理解糖尿病的不同类型,分别可以使用人参白虎汤,大柴胡汤,六味地黄丸等等进行治疗。

——糖尿病治疗降血糖的常用治疗,有滋阴、益气,清热等。

清热药更多的可能是作用影响于机体非感染性炎症之病理过程;

益气药降血糖的机理,推测可能与改善机体组织细胞的营养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就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一方面血液中葡萄糖剩余过多,一方面细胞营养能量代谢所需要的葡萄糖不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6 18:01
         儿茶酚胺禁忌症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老年人及孕妇慎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6 18:3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6 10:01
儿茶酚胺禁忌症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 ...

  儿茶酚胺禁忌症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老年人及孕妇慎用!

一一滋阴药是拮抗儿茶酚胺的。

滋阴药可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心衰可否也应用滋阴药,可进一步讨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6 18:41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6 18:4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6 21:04
滋阴药是拮抗儿茶酚胺的。
=================
  哪些滋阴药是拮抗儿茶酚胺的??证据??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  】这些疾病都是儿茶酚胺引起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6 21:5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26 14:0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6 13:04
滋阴药是拮抗儿茶酚胺的。
=================
  哪些滋阴药是拮抗儿茶酚胺的??证据??

哪些滋阴药是拮抗儿茶酚胺的??证据??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  】这些疾病都是儿茶酚胺引起的??

一一上述疾病不是都由儿茶酚胺引起的。但在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可以牵涉到交感-儿茶酚胺系统亢进这一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问题。

肾阴虚证与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密切相关,这个问题以前讨论多次。既然认为肾阴虚的病理本质是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那么自然可以认为滋阴药有拮抗儿茶酚胺的作用。

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找其它的证据,在下没有义务为您提供所有的证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7 07:1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6 13:51
哪些滋阴药是拮抗儿茶酚胺的??证据??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 ...

   先生不可,以点带面,一叶障目。相关不是必然!
        先生既然没有必要提供所有证据,也就失去了大家的信任,你的结论也要大打折扣了!!证据不足嘛!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7 09:4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27 01:4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6 23:18
先生不可,以点带面,一叶障目。相关不是必然!
        先生既然没有必要提供所有证据,也就失去了 ...

先生不可,以点带面,一叶障目。相关不是必然!
        先生既然没有必要提供所有证据,也就失去了大家的信任,你的结论也要大打折扣了!!证据不足嘛!

一一已有的证据您无视之,又算什么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7 09:5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27 02:04 编辑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  ……这些疾病里都有阴虚证的存在,您认为,上述疾病在病因或病理过程(或状态)中的共性,是什么呢?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12-27 11:02
目前流行的“西病中治”合理吗?
-----------------------------
理论不同,怎会合理?不合理,并非西病不能中治,也并非中治治不好西病,而是盲目性的,误打误撞。况现代中医又有几人治病合理?一个处方几十味药,百病都治,谁能说合理,但对病不是完全无效,有效沾沾自喜,大吹大擂,无效不知其因。所以,现代的西医中治同一些中医治病,半斤八两,就是现代水平。
  中医,西医都是治人体之病,病的反应必然相同,即证也好,症也罢,大体相同。不同的是中医和西医的认识和治病的方法。比如外感,西医说病因是细菌要消,中医说外邪侵入要祛,但中医的病因要细,一个太阳病就178法,还有合病,并病。西病中治,细菌也是外邪,发汗也可祛菌。仅表现于一般治疗,要想提高就难了。比如外感,内伤都有发热证,用外感之祛邪必加重病情。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12-27 21:06
只要搞清中西学的本质关系,两者合不合理马上明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2-27 21:12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12-27 21:06
只要搞清中西学的本质关系,两者合不合理马上明白!

不需要这么复杂。从临床疗效比较就可以。
您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等不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05:5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2-27 22:0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7 01:52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  …… ...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  ……这些疾病里都有阴虚证的存在,您认为,上述疾病在病因或病理过程(或状态)中的共性,是什么呢?
=================================================
        回复:
        从西医的角度看【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  ……】所有的西医教科书,都没有阴虚证这个概念的存在!!
       从西医的角度看【上述疾病在病因或病理过程(或状态)中】没有共性!!
       从中医的角度看,中医理论中没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  …】这些疾病概念!!!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看:【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者  ……】这些疾病里都有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血虚证的存在!而且还有各种实证的存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06:21
      论文造假
    最近,在互联网上搜索“浙大”,出现了很多有关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涉嫌论文造假的帖子,甚至有网友用了很极端的词语:“李连达院士的研究成果=剽窃+造假+一稿多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昨天,记者就此事展开了调查。
      媒体调查
      共有十三篇论文被指造假 此外,据人民网报道,一些专家、学者在互联网上揭发,近两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领衔的研究小组,在国际、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杂志上采取剽窃、编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手段,发表“学术论文”13篇,以骗取国家科研经费。这些由浙江大学药学院多名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论文都有李连达署名,其中,李连达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有两篇。研究小组以这些“论文”立项,分别得到国家博士后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要基础研究973计划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项目经费资助。
        李连达各方反应
       李连达浙大回应
       论文造假是其所带的博士后所为
       名誉侵权
      人民日报天津2014年9月16日电: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侵犯名誉权一案,经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两审法院审理,近日作出终审判决:李连达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30万元。这起涉及上市公司与工程院院士的名誉侵权之争历经5年终于尘埃落定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06:40
      两个院士,一个外行,一个有学术造假嫌疑!!
       他们讨论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天方夜谭。
      院士,在自己的狭小领域内是内行,出了他的范围,其学问未必能够胜过叫花子!!!
       修铁路的,搞导弹的,制造原子弹的,养鱼喂虾的,杀猪宰羊的,叫花子,小混混……都跑出来理论中医!理论中西医结合,指手画脚,与时俱进,提高中医,揭秘中医,中医本质,科学中医,成为中医的奇葩!!!可怜,连中医的门都没有进,真是外行吹破天!!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6:5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7 21:58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的休克患 ...

从西医的角度看【上述疾病在病因或病理过程(或状态)中】没有共性!!
一一百度高血压与交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6:52
百度糖尿病与交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6:53
百度动脉硬化与交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6:54
百度心衰与交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6:55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6:59
冠心病与交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7:00
甲亢与交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7:01
其余自己去百度一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07:33
      唇裂,腭裂,骨折,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前列腺增生,肝癌,子宫肌瘤……与交感神经什么关系???
       你在百度上查到的那些病与副交感神经有没有关系??
        有关系,有多大关系?1%还是90%?不可一概而论,笼统地说!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6-12-28 07:40
两位都是中医的外行。
      中药学家与中医临床家是天远之别。
      药是死的,病人的病是活的。临床医生面对大量书本上没有的病情。
     西病中治是中医变质疗效下滑的关键。
     只有坚守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才会有疗效。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永恒价值
     The Perpetual Charismatic Power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
           厦门大学医学院   张有和  王彦晖
   The university of XiaMen medical college Zhang YouHe  Wang YanHui

   [内容提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和理论价值的集中体现。文章首先对证候进行了现代解读,然后用临床疾病辨证治疗的具体事实,展现中医诊疗体系在西医难治或不治疾病中取得可以重复的极佳疗效,和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的价值。     由于中医、西医在学科定位、学术和临床实践上,分属两个不同范畴,中医学整体状态与局部共治所产生的巨大临床实践价值,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诊治,必将成为人类现代临床医学互补的两大支柱,从而展现了辨证论治的永恒价值。
    Abstract:The clinical value of Chinese medicine is best reflected on it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heories. This article begins to provide a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ndromes
Theory in Chinese Medicine. It is further explained by clinical cases to demonstrate the empirical benefit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heories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initiates to reveal that Chinese Medicine can repeatedly provide better treatment results in areas where Western Medicine is Basically incapable of treating and or unable to provide treatments at all. The immense clinical value in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expansively utilize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Value of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The Overall Holistic Kilter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Medicine can provide immense clinical values. Together with the Contemporary Pathogenic Medicine in Western Medicine it is envisaged that both medical sciences will be the two prominent medical pillars supplementing one another.
    【关键词】永恒价值  辨证论治  整体状态  临床实践价值
     Key word:Perpetual Charismatic Power,Differential Diagnosis,Holistic Kilter,Clinical Value.

     中医学的古老理论和天然药物,让近百年的现代解读众说纷纭,它直接影响着中医临床疗效和中医教学质量的正常展现,致使中医临床疗效大幅下滑,面对史上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一  中医证候的现代解读
    医学的第一宗旨是治病救人、解除病痛。病痛的诊治,可以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诊治方法,这就是当今不同医学体系长期并存,各有所长的客观现实。
    有必要指出,西医学不等同于现代医学,它从「现代病因病理学」角度诊治病痛,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其诊治核心是现代病因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而不是针对症状、体征。
    中医学把症状、体征的诊治放在首位,以解除各种症状、体征为第一目标。与西医对症状、体征的〝对症治疗〞不同,中医把症状、体征的诊治,置于寒、热、虚、实的整体状态辨识上来进行诊治,建构了一个切合临床实际的独特诊疗体系,在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创建了八纲、六淫、六经、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和脏腑等七大常用辨证方法。
     中医七大辨证方法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纲辨证为首,其
中寒、热、虚、实的辨识是各种辨证的最基本元素,由此在二千多年的实践中发展,形成今天辨证论治的多种辨证方法,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痛。
     中医证候的划分,以症状(主观感受)、体征(客观的形态异常)为依据,是一种经验积垒式的整体状态辨识。它有以下特征:
     1) 整体状态是全身多临床指标的综合辨识,如A)望形体、舌象、排泄物,B)闻声音、气味,C) 问恶寒发热、疼痛等症状和发病时间及相关事物;D) 切脈和必要的触诊。
    【寒证的临床表现】多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脈迟或紧等。
    【热证的临床表现】多见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虚证的临床表现】〝不足为虚〞,虚证是各种机能和形态不佳的各种整体状态失常病象,如面色苍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 、舌少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实证的临床表现】〝太过为实〞。如症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诞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脈实有力等〔1〕。
     从寒、热、虚、实各证的临床主要所见,可以清楚地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是:病患整体状态的一种人为的多临床指标的综合经验辨识。     
    2) 证候无形、无边、无现代理化指标。从寒、热、虛、实等基本证候的辨识可以看到,证候是一种全身多因素的综合经验分类,没有具体的边界和形状;从近50年的中西医结合实践来看,至今还没有把体温等各种理化数据计成功用于辨证的例子。
    中医证候寒、热、虛、实交错、变化无穷,各种基础常用证候如单纯的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证候,在临床上很少见,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是为了教学需要进行抽象总结,临床中多为混合证候,如小柴汤证:【组成】柴胡 黄芩 人参 法夏 炙甘草 生姜 红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2)
    从此方可以看到,柴胡、黄芩性寒以清实热,人参大补元气、补肺益脾,法夏燥湿化痰,炙甘草补中益气、利咽止咳,生姜、大枣益胃气、生津夜、和营卫。在这个著名方剂里,呈现了寒热虚实、温清消补同时诊治的临床实境,说明了病痛的临床表现没有固定模式,也证明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整体和局部共治。
     〝以方名证〞就是因为临床实践面对中医证候的复杂多变,很难准确命名证候,因而产生了以著名方剂的名称命名证候的临床现实,如龙胆泻肝汤证、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等。
    此外,中医方剂药物用量只是参考,因为处方必须依据辨证的实际情况,加减药物和调整药物剂量的大小。这是证候之中的状态、局部病痛和个体差异因时、因地不同,需要酌情处治。
    证候的上述特征,反映了人类整体和个体医学的真实面貌,正是中医学科学性的体现。这些与西医的诊疗标准看似矛盾的医学方法,真正说明了人类临床医学的复杂性和多个医学体系並存的必然性。
    3) 横向、波动、方向不定。在西医诊断明确的病例,如细菌性肺炎,病因细菌和肺组织的炎症水肿等病理改变贯穿始终,不同的肺炎病人,均使用大致相同的诊治措施;而中医则大不相同,寒、热、虚、实的整体状态,咳痰多少,痰色黄/綠/白,日咳或夜咳,饮食、大小便等,不同病人差异很大,即便同一患者,症状、体征都在随时间不断变化。所以,中医辨证论治必须是即时诊断、及時治疗,相对于西医的病,中医证候是横向(整体) 的、波动的和方向不定。
    4) 证候与现代病因病理学没有必然联系,从横向大于后者。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学的高速发展,和西医学在中国的广泛使用,並成为当今中国的医学主导。用西医方法解释和发掘中医药宝贵财富,曾经成为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医学界的重要工作。应当说动机良好,花费不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中西医结合进入低潮,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进入死胡同;用西医方法解读中医,不仅未达预期目的,用西医思维指导中医治疗,使中医疗效跳水,教育变质。
    近五十年,用西医方法研究寒证、热证(北京. 梁月华) 、血瘀证(北京. 翁维良) ,以及脾虚、肾虚的王建华(广州) 、沈自尹(上海) ,这些医学大家没有一个能用西医方法把几个看似简单的证候说清楚,更不可能去搞清临床上数不清的复杂证候。归根到底,中医证候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临床范畴,中医证候不需要西医理论的解释,因为现代病因病理相加永远不等于证候,而且小于证候,临床上也无法替代证候的辨识和治疗。
    5) 辨识证候可存在误差,但没有诊断不明。
    6) 关于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举目皆是,高矮胖瘦与常见病无必然关系,同一对夫妻生的子女应当也没有绝对相同者。早在1975年,美国《医学索引》开始把〝个体性〞individuality/clinical individuality列入专门主题目录,但临床医学意义上的个体差异,即便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没有公认的定义和操作方法。
     医学意义的个体差异,很难用单个的症状、体征或理化数据去辨识。原广州中山医大侯灿教授认为:中医的寒热虛实表里阴阳八纲辨证,本质上是整体状态的辨识,同时也是个体性的具体表现〔3〕。通常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如气管敏感干咳痰少者,多为体热、身体较强壮,哮喘急危情况少见;敏感咳嗽痰多者,多体弱、虛寒,易见哮喘痰阻重症。又如,皮肤湿疹,除皮肤敏感的基本问题外,胃肠功能失调或湿热、紧张失眠和过食辛热都可以加重皮肤损害,笔者所见2/3以上病例多为体热,用笔者的湿疹方以大剂清热祛湿,多取良效;然不到1/5的湿疹患者,因虛寒体弱服湿疹方后可能出现头晕、胃肠不适等而中止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证候是全身多种临床指标的整体状态的经验辨识,其无形、无边、无现代理化指标;相对西医疾病命名的纵向的现代病因病理,证候有整体、横向、波动、趋向不定的特征;任何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相加均不等于证候,也不能替代证候,更无从替代辨证论治产生的临床疗效。
    中医学以「证候」为核心的医学模式,为人类临床医学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的辨识和治疗,提供了思维和具体操作的范式,並由此在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数量巨大的疗效卓著的方药总结和针灸诊治经验。

                    二  中医证候的临床实践
    对于20、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与现代理化科技无法对话的中医理论难以接纳,中医方药的神奇疗效似乎没有科技数据支撑。现代人包括中医行业怎样认识中医,至今没有各方满意的答卷。
    笔者1982年12月中医学院毕业。直白地说,经过五年系統的中医学习之后,自己在书本上看不到中医治病的信心。三十多年过去了,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反复思考和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让笔者重新认识了祖先的伟大医学智慧,一个曾经妄言改变中医的初生牛犊,最终被中医改变,和进入一个新的医学境界。
    Asthma在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材名为支气管哮喘,是变应原性呼吸道炎症。主流的思维是,敏感性疾病西医有多种功专效宏的药物,可的松类是代表。澳大利亚的水土可能不同,哮喘病、皮肤湿疹、鼻敏感等有如感冒一样多见。
    笔者称Asthma哮喘病为敏感性气管炎。因为临床所见的Asthma患者以咳嗽为主症,反复数周难愈,常用止咳药疗效不佳,引发哮喘重症上医院者不多;因咳嗽使用可的松类药物的敝大于利,除哮喘重症外,西医临床上也少用可的松类治疗敏感性咳嗽。可见,抗过敏西药对Asthma咳嗽的疗效让人失望。
    十五年前,邝女士的5岁儿子Davy因感冒咳嗽来诊。该患儿每于感冒引起咳喘,来势急危,当地Westmead 医院给了专科医生电话,随时传唤,到医院不必候诊(澳大利亚医院候诊2-3小时为常态) ,直入救治。本人的中医治疗是,
    处方: 银柴胡8 防风6 五味子6 乌梅6 陈皮6 法夏12
          蝉蜕6 莱菔子10 苏子8  防风6 白术10 黄芪30
    服药后病情极大改善,感冒咳喘大幅减少。邝女士平时准备上述中药6--8剂,起病及時服用。邝女士告诉笔者,医院知情人士对这男孩几年来不再入医院感到意外。
    某2岁女孩,因咳嗽看儿科医生,按医嘱服抗生素两周,咳嗽未好却见腹泻不止而住院治疗8天;之后经观察拟为敏感性气管炎之咳嗽,改用上述中医方药治疗获效;2000年9月,该女10岁时因感冒鼻塞2日未及時治疗,引发重症哮喘持续状态,经用过效敏煎、小青龙汤合人参、制附子,服药30分钟危重病情缓解。
     2014年12月初,一个11月大男婴因咳嗽痰多气阻来诊。
     处方:银柴胡5 五味子3 乌梅3 防风3 蝉退3 陈皮3 法夏6
           白芷5 桑白皮3 野菊3 莱菔子7 黄芪20  (嘱观察随诊)
     服用三剂获效。这是笔者诊治Asthma年龄最小的病例。
    笔者在20多年诊治敏感性气管炎Asthma的临床实践中,加味过敏煎取得很好疗效,颠复了敏感性疾病中医疗效不佳的观念。1例5岁男童、1例4岁女童敏感咳嗽,都是服药当晚止咳,这些临床成效说明了中医方证的可重复性。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的重复不同,中医学诊疗体系是〝证候〞的重复,即只有证候相近(绝对相同极罕见) 和辨证用药 ,才能产生好的疗效。必须强调方证是主证的重复,具体病例要依实际见证加减药物,以上的Asthma病例都是基础方辨证加减,体虛者使用黄芪30克几乎是常规。
    荨麻疹Urticaria是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粘膜血管敏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
    2011年7月26日,14岁的黎巴嫩裔女学生,因患严重荨麻疹多年,经西医皮肤科专家诊治四年未见改善来诊,临床所见:身高约1.62m形体雍肿肥胖,躯干四皮肤地图样片块状皮损隆起,怕热,舌红脈数;发作时运动、触热水和用护肤物可使病情加重,因皮肤剧痒难忍而哭喊,其母在侧亦无奈落泪。
     处方:桂枝10 麻黄6 杏仁10 白芍12 甘草6 生姜15 红枣15
           丹参30 牛蒡根50 地肤子15 白术15 茯苓15 生石膏50--100
经四周治疗大幅改善,诊治近三月临床痊愈,此后一年如常人。2013年二月仅见皮肤痒没见风团等皮肤异常。
     2014年8月,15岁华裔男学生因严重湿疹,经皮肤专科诊治四年余未效求治,首诊后服药5天未效;二诊见患者手臂大块风团,拟为〝荨麻疹合併湿疹〞,
     处方:前(荨麻疹)方加  生地30 苦参15 荆芥10 枳实15
           牛蒡根70 淮山15 白术15 马齿苋30
     该病例疗效极佳。这个皮肤专科诊治四年多的难症,在二月内临床痊愈。
     天津长征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家边天羽教授,在皮肤病专著中谈到: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辨证治疗荨麻疹多获良效。
     笔者用桂麻黄各半汤加味,辨证治疗A)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B) 行经水肿等各种周围神经损害性疾病获得极好疗效。
    肺炎Pneumonia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由不同原因导致的炎症。即便是今天的中医教授,面对肺炎首选方法仍是西医治疗。以今天的医疗技术,理论上,西医治好肺炎是毫无疑问的。
     2013年7月,原籍广东高龄80岁的朱先生,因肺炎咳血痰半年余,多方求医,曾远赴广州市广东省人民医院,先后CT扫描检查对比诊治一月未效,经朋友介紹来本诊所求治。查:一般情况尚可。2013/1/29X线胸片见右中肺不张。处方:柴胡10 黄芩15 荆芥10 甘草8 陈皮9 法夏15 白芷15 桑白皮12
      野菊12 莱菔子20 防风10 白术15 黄芪30 鱼腥草30
患者服中药期间,因内热眠差(上方) 加牛蒡根50 丹参30 ,连续用药17天后血痰消失,之后再服用上方12天停止治疗。至今已18个月未见复发。
     2013年11月1日,67岁欧裔男士因7周前在加拿大、美国患病咳嗽,经西医诊治无好转,返回悉尼诊断为肺炎,治疗亦未改善。经邻居(台湾) 介绍来诊:呼吸困难,咳嗽夜甚,咯深绿色痰,怕冷乏力,纳差,大便稀水样3次/天,舌红剥苔,脈欠力87/分。处方:上(朱先生)方+干姜10,五剂病愈。
     以上支气管哮喘Asthma、荨麻疹Urticaria、肺炎Pneumonia病例全部是笔者所见和亲手诊治。这些病例都是西医难治或不治的疾病。
    请注意,上述病例不是个案,有可重复性,有清晰的西医病名和现代病因病理,相关中医诊治是基础方和辨证加减(论治) ,这些病例不使用辨证论治,不可能获得以上佳效 。
    从中医「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可以看到,任何西医A)诊断明确和B)诊断不明的病痛,中医学都可以运用整体状态兼顾局部病痛的辨证论治获效。这正是中医学从另外不同角度诊治西医各科疾病的取得意想不到疗效的原理。
     我们必须强调中医治疗各科疾病切记不可用西医思维组方遣药,因为现有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中,中药的所谓有效成分与西药相比,连二线药都算不了,绝不可能从西医角度用中药治好西医一线药治不好的疾病。
     简而言之,温寒、清热、消滞泻实、补虚四大基本法则,是中医整体和个体医学取效的基本原理,是中医使用不同思维和诊治方法自立于世界医学舞台,与西医学互补和长久並立的基础。
   
。             三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永恒价值
    中医证候与相关解读,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原始〞的医学概念和理论;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则提供了中医学能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不治和难治病痛的客观事实。
    对于现代人和中医从业者而言,因为中医理论〝原始〞、语言〝古旧〞,且与现代理化科技不能直接沟通,临床疗效就成了解读中医理论的唯一锁匙。
     笔者曾经说过,中医学被误读、被边沿化或许无人在意,但是中医辨证论治没有得到正确运用,让很多病患失去治愈疾病、减轻痛苦的机会,才是人类临床医学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在深入解读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有必要再次强调,西方医学用「现代病因病理」定义和诊治疾病,虽然有方法和运用的局限,但肯定是一个成熟、与时俱进、有时代特征的医学体系。
    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候,代表的是两个从完全不同角度诊治病痛的医学体系,和两个完全不同的临床诊治范畴。
    长期以来,医学界用西医的理化指标和医学统计方法,来衡量、评判中医证候和疗效的〝科学性〞,这是一种看似〝科学〞而实质是错误的思维。为说明笔者观点,我们从中医和西医的学科定位来分析。
    自然科学研究十分重视重复,西医学有现代病因病理的重复,有药物和其它疗效的重复。物理学、化学的重复,常常可以用100%来证明,只要有1%例外,这个方法或理论就可能存在缺陷。但生物学例外,遗传变异、成长过程中环境等因素可能使生物个体改变;人类是最复杂的生命个体,除个体差异外,整体状态在每天24小时内不断波动、变化,因此,临床医学难有物理学、化学的100%重复,世界顶级医学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诊、误治。
    中医学的「证候」是整体状态和局部病痛的立体的、综合诊断。以症状、体征为依据的以寒、热、虛、实为基础的整体状态分辨,贯穿中医每一个证候,整体状态是临床多方位的综合经验辨识,其〝无形、无边、波动变化〞,没有现代病因病理的辨识因素,它是人类临床医学的一个独特范畴。因此,用西方医学方法验证和重复中医理论、证候和疗效的思维,有如用物理学方法去验证化学理论,违反了方法与理论的对应关系,是完全错误和实际上行不通的。
     本文反复強调,中医证候是以寒、热、虛、实为基点的经验分类,七大辨证方法和脏腑、经络理论,是前人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分析的理论表述;换言之,中医理论应当根据临床实践进行切合实际的更新,为了与现代社会对话、接轨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疏理、重建。
     Davy是患Asthma的五岁男孩,每因感冒而引发哮喘重症,成为Westmead大医院的常客。这是一个失控的哮喘重症、反复发作的病例,让医生、病儿父母都头痛无奈。西医的常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控制消除急危的哮喘症状,〝病情缓解后应继续吸入维持量糖皮质激素,至少6个月--2年或更长时间。[3] 〞 Davy经过中药抗敏、止咳、温肺固表治疗后,病状得到控制,在3个月内身体渐强,感冒大幅减少,从而减少了Asthma的发生和哮喘重症出现,让Davy从医院的哮喘重症常客,变成稀客。可以说,到本诊所许多Asthma病患,经中医抗敏化痰止咳益气固表治疗,咳嗽感冒大减,身体抗病力增强,使Asthma难症变易。
    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知道,西医在控制哮喘重症之后,用糖皮质激素维持量至少6个月至2年或更长时间,是无奈之举。中医用补气固表的黄芪等天然药物强壮病体,使感冒、咳嗽大减,进而减少了哮喘发生,从而展示了中医之神奇。
    笔者的临床(悉尼)所见是:Asthma在身强体热的儿童和青少年,哮喘发作时痰涕较少或无,所以气道阻塞、呼吸困难的危险性较低;反之体弱虛寒者,不仅感冒受凉机会增多易至本病重现,哮喘发作时痰涕很多,气阻、呼吸困难险象频生,因而成为重点诊治的难症。
    从笔者治疗Asthma的主方看,过敏煎(银柴胡 乌梅 五味子 防风) 蝉退治过敏;莱菔子、桑白皮、野菊治咳嗽,陈皮、法夏燥湿化痰;黄芪、白术、防风名为玉屏风散,是增强抗病力的名方。这里除过敏煎、蝉退与气管敏感直接对应,止咳、化痰、补气固表增强体能,成就了中医整体与局部多点全方位诊治的优势和极好疗效。
    如同前文中两例支气管肺炎的西人和朱老先生,经过理论上抗菌有绝对优越的西医治疗未效后,笔者用柴胡、黄芩、荆芥、甘草、陈皮、法夏、桑白皮、野菊、莱菔子、白术、防风、黄芪、鱼腥草等加味(西人患者加干姜12克,朱老先生加丹参30克、牛蒡根30--50克) ,治愈这两例肺炎顽疾,至今一年多未见复发,同样展现了中医整体与局部共治强大魅力。
    这里简述自己应用桂枝汤加味在内科和皮肤科中治疗的经验。十余年前,一位30-40岁男士因阴茎发凉数年就诊,处方:桂枝 白芍 甘草 制附子 人参等。先后服用9剂,亦未见病情改善。无奈之际,把生姜3片、红枣15克加入前方,以符合桂枝汤原方加味;稍后患者回应称:阴茎发凉已愈。
     之后,笔者多次用桂枝汤加麻黄、杏仁为基础辨证加味治疗荨麻疹,获效者颇多。结合上世纪50--60年代有关现代研究认为,桂枝汤有调整植物神经功用,笔者把桂枝汤、麻黄、杏仁加味用治末稍神经炎、妇女行经水肿、帶状泡疹后神经痛,取得佳效。
    例如:马先生,年近50,用双手背皮肤干燥脱屑6个多月,曾多方诊治无效后来诊,笔者以其双手背对称病变,推断为神经末稍功能损伤性疾病,给桂枝汤、麻黄、杏仁、人参、当归等中药五剂;复诊见大效,再原方五剂而愈。马先生亲口对我说:〝中医太神了。我要学中医。〞两年后他到西悉尼大学读中医。
    又如:2008年,来自上海的移民刘先生,患末稍神经炎半年余,全身异样不适难以名状,有时如垂死状,主诊西医建议刘先生看中医。处方:桂枝汤、麻黄6 杏仁10 白人参15 防风10 白术15 陈皮9 丹参30等,第一周用五剂已明显收效。此病例经四个多月间断性中医药治疗后临床痊愈。期间,刘先生说某日煎中药用较多生姜,当日疗效特好;这与阴茎发凉病例加入生姜后收效相同,即桂枝汤如果没有生姜,就疗效大减。
     2013年12月,刘先生因感冒再次出现末稍神经损害,经悉尼Concord医院在澳大利亚排名第二的神经科专家诊治,该专家建议刘先生再到本诊所做中医治疗。这次只用了五剂中药后,刘先生除感觉乏力外,其余病状尽除。
    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中医学二千多年传承和广泛传播的原动力,也是中医学近数十年在西方社会不断扩展的基础。但中医学理论与操作体系至今未能与现代科技接轨和难以被今人理解,让中医药、针灸的良好疗效更显〝神奇〞。为此,我们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框架,提出了中医〝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5] 、[6] 、[7],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学科定位对应,为中、西医学在学术和临床实践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可能。      
    如果站在人类现代整体和个体医学的立场,中医学在此范畴已然领先二千多年,是迄今唯一可以思维和操作的整体和个体医学;从中医「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着眼,寒、热、虛、实等概念和理论,就当之无愧地成为整体和个体医学的科学理论元素,许多临床常用的中医理论,都可以在状态应对医学的框架内确立其恰当的科学位置。可以客观地说,从「状态应对医学」的定位出发,以临床实践的需要为准则,疏理、重建现代中医学体系,是摆脱用西医方法错误度量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方法,也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彰显中医学作为人类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范式的伟大医学智慧,让中医在各科疾病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神奇〞疗效,得到合理、恰当的认识。
     用中医「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学」的学科定位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A) 状态和B) 现代病因病理两个方面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的长夂並立〞[8];中医整体状态与局部病痛共治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它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诊疗体系,形成互补的、並立的学术和临床实践关系。中医学二千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近半世紀的现代临床验证,有如本文笔者的中医临床亲历,这许多西医难治、甚至不治的疾病难以置信地在恰当辨证论治之下,取得超乎预期的极佳疗效,真正展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永恒价值。
     (本文承蒙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黄振兴教授、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杜同仿教授、悉尼中医学院院长杨伊凡教授、悉尼科技大学陈建运中医师百忙中审阅指导,谨致谢意。)
     
                           主要参考文献
1) 北京中医学院等,《中医学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第
   99 --105页
2) 许济群等,方剂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     
     第一版46页                        
3) 侯灿,对进一步研究八纲的一些看法,迈向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第 222--227页                          
4) 薛辛东等,儿科学,高等院校七年制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第241
    页
5)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vo1.13 No.3、4 第一页
6)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医学与哲学Jun1999 Vol 20 No1 第6页
7)张有和,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www.ifeng.com.hk悉尼张有和的博客
8)张有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价值,医学与哲学. 临床实践版,Vol 26 Dec.2005,No.12 第68页
               



【说明】1)由于澳大利亚中医注册管理条文中,制附子、麻黄等中药尚未允许合法使用,本文临床病例使用上述药物者均在管理条文实施之前。
    近两年笔者诊治咳嗽或Asthma,均避免使用麻黄等中药。实践证明,麻黄並非咳、喘〝圣药〞。
     2) 多位为本文审阅並提供修改建议的教授都谈到:中医....... 能治疗西医不治的病痛之说,恐引起爭议。笔者的认识是,西医学在近百年快速发展、日新月异,成长为世界第一医学, 但仍然面对太多难以计数的难治、不治的病痛,这是不争的现实。再者,西医的学科定位「现代病因病理医学」,一方面突显其与时俱进的医学科学先锋性质,另一方面其学科定位也指明了西医学的局限性,即西医学将永远面对诸多难治或不治的临床病痛,这是每一个学科存在盲区的必然性。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6-12-28 07:43
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中医学二千多年传承和广泛传播的原动力,也是中医学近数十年在西方社会不断扩展的基础。但中医学理论与操作体系至今未能与现代科技接轨和难以被今人理解,让中医药、针灸的良好疗效更显〝神奇〞。为此,我们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框架,提出了中医〝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5] 、[6] 、[7],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学科定位对应,为中、西医学在学术和临床实践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可能。      
    如果站在人类现代整体和个体医学的立场,中医学在此范畴已然领先二千多年,是迄今唯一可以思维和操作的整体和个体医学;从中医「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着眼,寒、热、虛、实等概念和理论,就当之无愧地成为整体和个体医学的科学理论元素,许多临床常用的中医理论,都可以在状态应对医学的框架内确立其恰当的科学位置。可以客观地说,从「状态应对医学」的定位出发,以临床实践的需要为准则,疏理、重建现代中医学体系,是摆脱用西医方法错误度量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方法,也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彰显中医学作为人类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范式的伟大医学智慧,让中医在各科疾病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神奇〞疗效,得到合理、恰当的认识。
     用中医「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学」的学科定位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A) 状态和B) 现代病因病理两个方面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的长夂並立〞[8];中医整体状态与局部病痛共治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它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诊疗体系,形成互补的、並立的学术和临床实践关系。中医学二千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近半世紀的现代临床验证,有如本文笔者的中医临床亲历,这许多西医难治、甚至不治的疾病难以置信地在恰当辨证论治之下,取得超乎预期的极佳疗效,真正展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永恒价值。
     (本文承蒙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黄振兴教授、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杜同仿教授、悉尼中医学院院长杨伊凡教授、悉尼科技大学陈建运中医师百忙中审阅指导,谨致谢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7:5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7 23:33
唇裂,腭裂,骨折,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前列腺增生,肝癌,子宫肌瘤……与交感神经什么关系???
...

唇裂,腭裂,骨折,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前列腺增生,肝癌,子宫肌瘤……与交感神经什么关系???
       你在百度上查到的那些病与副交感神经有没有关系??
        有关系,有多大关系?1%还是90%?不可一概而论,笼统地说!

一一您可以自己百度一下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与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做个对比。这也是探索肾阴虚证与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之关系的一种途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07:59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28 00:02 编辑

.唇裂,腭裂,骨折,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前列腺增生,肝癌,子宫肌瘤……与交感神经什么关系??

一一上述疾病中只要辨证有肾阴虚证,就一定有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存在或相关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11:04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7 23:59
.唇裂,腭裂,骨折,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前列腺增生,肝癌,子宫肌瘤……与交感神经什么关系??

一一 ...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大汗出,引起畏寒,四肢厥逆,属于肾阳虚!还可以引起真武汤证(肾阳虚)!!而不是肾阴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11:18
  按照沈自尹的研究,肾阳虚包括:垂体-肾上腺轴,垂体-性腺轴,垂体-甲状腺轴,三个轴,而不是一个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11:22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6-12-27 23:43
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中医学二千多年传承和广泛传播的原动力,也是中医学近数十年在西方社会不断扩展的基础。 ...

   先生的状态应对医学,只适用于八纲辨证!热实结胸证,水气凌心证,支饮……如何状态应对??请先生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11:31
       许多临床常用的中医理论,都可以在状态应对医学的框架内确立其恰当的科学位置。
==============================================
       请先生赐教:
       湿温弥漫三焦,暑温弥漫三焦…… 【在状态应对医学的框架内】其恰当的科学位置在哪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11:3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2-28 03:3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8 03:04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大汗出,引起畏寒,四肢厥逆,属于肾阳虚!还可以引起真武汤证(肾阳虚)!!而不 ...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大汗出,引起畏寒,四肢厥逆,属于肾阳虚!还可以引起真武汤证(肾阳虚)!!而不是肾阴虚!!!

——大汗出,引起畏寒、四肢厥逆,中医似辨证为阳虚(心)欲脱吧?大约相当于急性休克或心功能不全的一类疾病吧?怎么会是肾阳虚呢?肾阳虚是一种慢性病变吧?肾阳虚证的病理本质内涵,是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这大概应当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的认识了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11:34
副交感神经不存在了???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是阳虚还是阴虚???

先生说说,唇裂辨证论治,有没有意义??中医能不能辨证???能不能论治??

——希望李先生讨论问题时,尽量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一下子提太多的问题,会脱离或干扰主题的讨论。如果有些问题确实需要讨论,可以另开帖进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2-28 11:40
先生大概没有看到中西医界对于沈自尹研究的众多质疑!!

——那么您认为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这一病理过程或状态在中医理论里与哪个或哪些证候对应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12:50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8 03:40
先生大概没有看到中西医界对于沈自尹研究的众多质疑!!

——那么您认为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这 ...

   回复:哪一个也不对应!!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6-12-28 13:3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8 03:22
先生的状态应对医学,只适用于八纲辨证!热实结胸证,水气凌心证,支饮……如何状态应对??请先生赐 ...

中医证候不需要用西医解释, 永远解释不了,因为两者是完全不同范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2-28 16:4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2-28 10:21 编辑

    八纲辨证是所有的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  寒热虚实,是对所有的证,经过高度抽象得出来的,是疾病的全身反应状态。具体的证诸如:水气凌心证、热实结胸证,暑湿弥漫三焦证……不仅仅具有全身反应状态而且具有具体的病位,病性,病势,病机,一整套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具有相应的方剂。
     八纲辨证,实际上是在解放前后,才形成的理论,已经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影响,之前,虽然有八纲辨证的内容,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结合以后,在西方科学机械唯物论思维形式的潜移默化下,杜撰出许多不切合实际的,临床上根本不存在的证型。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