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中医药的基础,是中医药物的设计平台(组方原理)
[打印本页]
作者:
ymy111
时间:
2016-11-18 15:20
标题:
转:中医药的基础,是中医药物的设计平台(组方原理)
本帖最后由 ymy111 于 2016-11-18 07:22 编辑
医学就是讲一个“病”字,你们要学医学就是要学这个“病”字,没有其他的东西。中医怎么认识这个病的?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探索,首先是不吃饭了,拉肚子了,不睡觉了,咳嗽了……即单个的人的生命现象异常了就叫“病”。就是这个“病”是不正常的生命现象,因此中医学把人的生命不正常现象叫“症”。所以中医的治疗方法,最初阶段研究的是单症单治,以每个症状叫做一个“病”,进行单个症单个治,就是辨“症”论治。
中医先后研究过300多种人的异常生命现象的治疗,单个异常现象单个怎么治?我跟大家开玩笑说,我体验这种单病单治,我把科技园的那些草、叶子都尝遍了。蚊子咬了我长个包,我就想办法去治,我就拿这个叶子擦擦用,用那个叶子擦擦,最后发现一种叫八脚叶一擦就好了——那我就找到了一个单症单治的方法。单症单治是中医的初期主要治病方法,这种方法在没有条件下就是一种纯粹试验的,我自己认为这个阶段相当于偏方阶段。对这种偏方阶段,从现代科学去理解,我不把它看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我把它看成是研究药的好方法。单症单治就是在做药物试验。我对偏方很重视,实际上我重视的,不是它治病,而是那个药的性能。因为偏方都是单个药,顶多两个药,一看这个偏方就知道,这个药对人的生命有什么调节作用。偏方阶段,现在很多人包括很多原来的赤脚医生,都停留在主要用偏方治病阶段。这个偏方阶段实际上是两千年以前,在《黄帝内经》以前,中医主要的研究方式。这个阶段很重要的是积累了单个药物对人体的调节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量的试验阶段。几亿中国人花了几千年用生命做试验,实际上就是做这个试验。这是很宝贵的,非常宝贵的。我把它叫做“偏方阶段”,这个阶段很多人看作是一种治病,有些人把它叫做自己的祖传秘方,会一个方子治病,说明他还不是中医,只是一种人的生活经验,偶然不知道什么东西就把病治好了,实际上谈不上医学。越说祖传秘方,你越不要相信它,因为它的发展历史就是两千年以前的中医发展状态。这是一种中医初期治病理念的思维。
我告诉大家,什么方子都不要背。因为人的生命状态是很复杂的状态,什么药都可以改变人的生命状态,治病就是要改变人的生命状态,你可以从这里改,我可以从那里改,生命状态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中医不存在特效药,在医学上也不应该存在特效药,因为
症状和药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一个药可以治很多病,一个病可用很多药治,这是人的生命规律决定的。并不是你们所想象的。
我上次去北京中医药大学去讲学的时候,我看到那些孩子们早上起来背方子,我说“你烦不烦啊?背了有什么用啊?”因为每一个方子都有针对的具体对象,离开了对象,是没有用的。所以根本还是要掌握医理,怎么去调病人生命状态定下来,药就自动出来了。所以我开的方子,中医大学的教授都看不懂,说乱七八糟的。但是,我可以把癌症治好,他治不好,他也不敢说我的。同样的病,我可以治好,他不能治好,医理就是这样的,以治好病为标准。“药”和“医”不是一对一对应关系
,千万不要搞“方证对应”背药方子,药方子是对应一个具体的人的生命状态的,但要把单个药物的药性记住,这是重要的。
所以中医药的基础,是中医药物的设计平台,中医设计药有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不是由药方子组成的,而是单个药物组成的,根据不同的药物去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新药,这是非常重要的。
西医像现在这么搞,再花五百年,再花一千年,也赶不上中医
。西医现在的指导思想就是单症单治,我们中医的单症单治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之前的。西医从医理来说,还是处在中医两千年以前的状态。
怎么治病呢?我原来研究过西医的化学药物计算机设计系统,就是如何设计一个药。所以我刚才说真正的中医应该是一座医院,并且是一座精准医院。中医治病实际上是对每个人的生命状态单独专门设计一个新的药物进行治疗的。这种药物设计体系全世界是没有的,你们不要看复方,这种复方就是专门为每个人设计的新药。所以
中医有一个非常好的药物设计平台,你们要高度重视,这个药物设计平台,设计药物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西医是药和症直接对应的。而中医的方跟证没直接有关系的
,中医是药调生命状态,通过调整人的生命状态到正常生命状态去治好人的症状。
这是中医跟西医最根本的区别
。 我就开玩笑说,治病人某一个症状我用的药可能跟病人的症状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却可以把病人的病治好。其实就是通过调节人的生命状态,把病人的各种病治好的。这就是辨机治病的治病方法,是通过药来直接调节人的生命状态,从不正常的状态调到正常状态去。并不像某些中医师治病像搞政治运动,你寒了我给你热一下,热了我给你寒一下,往往开了一个方子,只吃了五六副药,要赶快复诊,赶快要来看,看看是不是搞过头了。我开的方子,一个方子开出去,吃一年人就好了,中间不用来找我复诊。可能你们以为我在说糊话,但我是学者,我不是游医,我用实践证实的。
作者:
ymy111
时间:
2016-11-18 15:22
本帖最后由 ymy111 于 2016-11-18 07:24 编辑
张仲景是中医界里第一个系统地运用中医治病理论的科学家、中医学家。这是非常伟大的。到目前为止,中医界没有人超过张仲景的,因为没有人有这种思维,真正从人的生命运动整体上去研究治病规律。现在我们的中医都是在瞎子摸象,你摸这个病,我摸那个病,你用这个药弄弄,我拿针扎扎,还是都在摸,药方也是在摸。整个中医状态都是处在瞎子摸象,摸了几千年还在摸,可能有一些年纪大一点,摸得多一点,经验多一点,对整个生命的认识多点、全点。年纪小的,摸得少一点,对整个生命现象就模糊一点。这样一来,中医的教育和传承也只有靠师傅带徒弟了。张仲景把人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归纳成《伤寒论》的“六经”,归纳不进去的叫做《杂病》。张仲景的贡献就在这个地方,就是他能够把人的各种出现的异常现象归类,按照人的疾病的发展过程,把它归进去,进行归类。《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归类方法放到现代社会里面,放到人工智能里面叫做模式识别系统,对一个复杂事物分类设计多个模块,《黄帝内经》设计了八个模块,病人来了与它们比较,看与哪一个模块相近,那么他的治病理念就定了,药方就出来了。张仲景是从另外角度分类设计了“六经”,是六个模块,你的症状符合哪个模块,就采用哪个模块方法治病。这样对中医治疗、中医的诊断起到了非常大的方便作用。从零碎的单症单治进入一个模块来治,碰到这种模块,就可以用这个模块方子去治。
但后世研究张仲景的犯一个错误在哪里?就是每一个模块,把方子固定死,并用药方来命名病,这个病叫做桂枝汤病,那个叫做麻黄汤病。实际上,方跟证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方证对应,把人们的思维捆死了
,如感冒也可以用很多药来治 。
方证对应的问题,就是他们停留在从现象到现象,还只是停留在生命的现象上面,只是总结归纳生命现象,他没有从这个现象出发,进一步把人的生命现象与生命内在的运动及内部的运动规律连起来。 没有进一步深化到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此,中医对病的认识仍停在“症”上,不过从“单症”上升到“群症”。
中医的治疗理念对“病”的认识,不光把生命异常现象叫做“病”,或是一类现象叫做“病”。人们考虑到,这些症状都是一种病的现象,并不是病根,
真正的病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里面内脏和气血运行的状态,包括痰、瘀、湿,实际上都是气血运行的状态,还包括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
。
人的脏腑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五行,我的理解是,当时学习中医的人,不懂什么叫做肝,什么就叫做胃,不懂内脏之间的关系,于是就以五行做比喻来解释。比如,什么叫做肝,肝就是木,脾就是土,木长在土里,肝和脾就是这样的关系。实际上就是
通过五行,通过自然界的这些物质相关联来描述内脏之间的关系。五行,实际上就是利用自然界所存在的木、水、火、金、土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描述人的内脏关系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18 16:27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方证对应,随症加减。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1-21 14:57
原理很重要。
作者:
ymy111
时间:
2016-11-21 15:44
gl0101 发表于 2016-11-21 06:57
原理很重要。
终于有个明白人了。
现在的国医大师,都吧中医经验化了。
舍其渔而独取其鱼。
美其名曰中医是百分百的经验医学。或者干脆废医存药。
当然经验化的东西 临床确实厉害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6-11-21 20:03
不要对指代,简单的解释为“肝就是木”,等等,不足而已,如果把指代就等于某,就是对内经的误读、误解。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6-11-21 20:05
误读、误解是不能正确理解内经的,在误读、误解的基础上,就会导致认为内经是在说胡话。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