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从升降浮沉气化论药物的配伍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16-11-12 21:40
标题: 从升降浮沉气化论药物的配伍应用
从升降浮沉气化论药物的配伍应用
王勇
(宣汉县人民医院,四川 宣汉 636150)

摘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身亦应春夏秋冬,如果体内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气机的失序,气化功能的障碍,人体就会生病。所以主方的配伍应用就是要恢复体内的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气化生命机能。
关键词:升降浮沉;气机气化;指导临床
升降浮沉气化理论肇始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先贤仰观俯察,知“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于天。”歧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观宇宙自然造化之机,浮沉为阴阳之本体,升降为造化之妙用。升含乎开,降含乎合,是以升降合度则天地之气和,成交泰之势。天地并气,故能生物。人在天地气交之中,人身乃造化的大气所生,人身亦是一小造化,升降浮沉出入归常则健康,反之,升降失调,出入无序,亢害生则病矣[2]。李东垣认为:医生临床用药疗效不好的原因是“不依《素问》法度耳。”《素问》的法度: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的“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用药“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也就是说,用药不能十全的原因是没有重视“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故临床用药必本阴阳升降浮沉气化之理。
1.升降有序气化有常的生理效应
中医认为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天地阴阳相通。正如《医学源流论•阴阳升降论》指出:“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3]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阴阳二气升降浮沉产生四季气化而化生万物。阳动阴静,阳升阴静,在一年之中,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收藏化,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相因而气化有常。一日之中亦相应之,早为春,午为夏,傍晚为秋,夜为冬。人身阴阳之气亦相应之,如肝应春之气等等。中医“天人相应”观,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揭示:人的血压、体温、基础代谢、脑细胞电活动等基本的生理活动就存在日变化节律中,而这种日变化节律又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在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都反映升降出入有序的运动形式。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心司鼓运血流,肾司水精藏化,肝胆司升降疏调,反应了五脏协同以维持升降出入的动态有序平衡状态。人体五脏六腑之间,阴阳表里还相互配合,气化运动相互协调,五脏属阴主里,六腑属阳主表,五脏藏升为和,六腑通降为顺。生理上来说,脾升胃降,肝升胆降,心宜升小肠降,肾宜升膀胱降。人体还有一些脏与腑具有特殊密切关系,比如肾与三焦、肾与胆、肾与胃、肾与大肠、心与胆、心与胃、肝与大肠、脾与小肠等等,它们之间虽然没有表里关系,但是气化气机相通,使其整体联系。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相互流通要靠气化运动互相联通来实现。如水液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由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气化活动完成。整个水液代谢的过程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其中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精的生成及转输,即饮水入胃,胃气通降,脾气升清,上归于肺,肺气宣发,水精四布;第二部分为水浊的处理,即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下归于肾,肾气蒸化,水精复升,水浊下降,注入膀胱,排出体外。又如人体呼吸运动是肺、肝、肾三脏共同气化活动来完成的,肺气宣发根于肝气升动,肺气肃降赖于肾气摄纳。再如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有心、肾、脾、胃、肝、胆等脏腑参与,心降肾升,心肾相交;脾升胃降,沟通牵和;肝升胆降,拨转调解。人体脏腑经络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要依据经气的气化来完成。人体皮毛、肌肉、筋膜、骨骼及九窍的功能活动同样是以气、血、津、精为基础,以气化运动来完成。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4]。
2.升降失常出入无序的病理影响
从病因论升降失常出入无序,人体气机气化亢害失常,有内外因素。《内经》言二因学说,生于阳者,风雨寒暑;生于阴者,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开病因之先河。《金匮要略》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实为二因。外感六淫慨外邪,内伤七情慨体质。由于六淫致病特点不同,所以致病后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影响也不同,如风火为阳邪,其性升浮,寒湿为阴邪,其性沉降,暑有阴阳之别,燥有温凉之分,暑多挟湿,所以暑与燥致病后,对气化升降影响比较复杂,但是有一个规律,阳热升,阴寒降。七情致病更直接地影响气化升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5]。
在人体病理过程中,气机升降出入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升降出入失常,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发而为病。五脏的气化升降失常比较复杂,它包括:不及、太过及反作。如:肺气失宣,心火上炎,脾气下陷。六腑气化升降失调,主要是通降不利,气机上逆。如:胃气上逆,胆热上炎等。气血津液出入无序,运行失常,不仅可以出现气血的虚证和实证,津液的不足与聚积,还可能由于气血津液运行动态趋向变化,而引起脏腑的升降失调,甚至会出现危重证候,阴阳气不相接为厥证,窍闭神昏为闭证,精气外泄为脱证。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3.调理升降治以归常的药物配伍运用
在指导临床上,《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张介宾说:“高者抑之,欲其降也,下者举之,欲其升也。有余者折之,攻其实也,不足者补之,培其虚也。”临床上许多病证都可涉及阴阳升降失常的问题,根据人体发病部位的上、下、表、里不同和病机过程中气机上逆及下陷差异,采取调和升降,调和开合的不同治法,应用升降浮沉的方药,使之升降调和,气化归常。治肺病应注意宣降,宣降正常,则津气通畅,呼吸调匀。脾胃为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升降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上输,糟粕得以下降;心肺气血得以下行,肝肾精气得以上升。如果脾胃升降失常,不仅水谷的纳运发生障碍,五脏气机亦将受到影响。治肝病亦应注意升降。肝性升发,气的上升外达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升降失常,常从太过与不及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若系升发之机被遏,则呈肝郁。根据抑者散之的治则,治当疏肝解郁,遂其升发之性。若系肝气升腾太过,呈为肝阳上亢,根据高者抑之的治则,又宜平肝潜阳,使肝阳不致过亢。治肾病应注意肾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肾为主水之脏,水液能在体内运行不息,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阳气不足,气化失常,升降失司,水液不能下行外出而停蓄,治宜温阳化气以调其水液的升降出入。以上从五脏有病,均宜调其升降,证实了“升降出入,无器不能”,“升降之道通,天地之泰合,卫生之法,无逾于此。”
在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上,药物有升降浮沉的性用不同,治法亦有升降浮沉的因势利导,两者参合而行之,则治法甚多,变化无穷[6]。临床上有升降气机、升降肺气(宣降法、升降法)、升降脾胃(升清降浊)、升降肠痹  、升阳泻火、升阳散火、升降相因、升水降火(交通心肾)、开上通下(腑病冶脏、下病上取)、提壶揭盖(以升为降)、上病下取(脏病治腑)、轻可去实、逆流挽舟、滏底抽薪、行气降气、引火归原、介类潜阳(养阴潜阳、潜阳熄风)、重镇摄纳等十八大法。恰如尤在泾“一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 [7]。
4.验案举例
何xx,女,51岁,停经半年来,以颈肩痛,汗多心悸,失眠来诊。诊见:体瘦,易激动,动则易出汗,静则怕冷,心烦易燥,时易伤感,难以自控,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尖红,脉细弦。前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用丹栀逍遥散效果不明显。辩证为阴阳失和,气机交通失调,拟调和阴阳,益气养肝法,用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0g,大枣15g,生姜3片,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10g,生地10g,浮小麦30g,黄芪25g。3付,服药后颈肩及汗出减轻,失眠心烦好转,加龙骨、牡蛎、神曲养阴潜阳继服10剂,并嘱节房事,静心养神,适当的户外锻炼,诸症消失。
按:妇女停经前后的更年期综合征是常见病,多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气机的失序,气化功能的障碍,出现的病症亦不同。本例阴阳失和,气机交通不调,拟调和阴阳,益气养肝法,滋养心肾。用桂枝汤协和阴阳营卫,黄芪、太子参益心气,生地、五味子养肝肾,麦冬、浮小麦养阴除烦,共奏调和阴阳,益气养血,滋养肝肾,宁心安神之功。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畅郁达表,又能燮理阴阳。所以前人柯韵伯、郑钦安等都认为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气机失调的许多病证。临床总宜重视整体辩证,分清因果关系,注意脏腑联系。恰如《素内•六微旨大论》所言“亢则害,承乃乃制,制则生化” 。
参考文献
1、王勇.法升降浮沉气化用药论 [N].北京:中国中医药报,2009-8-29-4.
2、黄仲阳.黄昕•名医治则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6-27.
3、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
4、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35.
5、章恪.《内经》名言三百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0-23.
6、丁光迪.中药的配伍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1-56.
7、尤怡.医学读书论[M].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37-38.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