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名实论(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8:07
标题:
名实论(转贴)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0-10 10:17 编辑
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 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 ;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 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
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 此。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
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 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8:08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0-10 12:18 编辑
译文
世界及其所产生的一切现象,都是来源于物质。
以概念来称谓事物而不超过事物的实际范围,只是概念的外延。以事物 的本质属性来规定概念所表示的事物,使该事物充足具备而不欠缺其本质属性,这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不充足就是错误的概念;概念具备充 足的内涵就是正确的概念。
以正确的概念来校正不正确的概念,又以不正确的概念的失误之处,反 过来探究正确的概念之所以正确的所在。要使概念正确,就必须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而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依靠正确的概念。
正确的概念必须是彼或此的概念相应于彼或此的事物。以彼名称呼彼物 而无彼物与之相应,则彼名不适用于彼物;以此名称呼此物而无此物以之相应,则此名不适用于此物。这是阴维充当事物的概念不正确,以不正确 的概念来称呼事物,会引起逻辑混乱。
所以,彼名称呼彼物并且符合于彼物,就是于彼物相应,则称为适用于 彼物的概念;以此名称呼此物并且符合于此物,就是与此物相应,则称为适用于此物的概念。这时因为充当事物的概念符合于事物,以与事物相符 合的概念来称呼事物,便称为正确的概念。
所以,以彼名称呼彼物并且仅当称呼彼物,以此名称呼此物并且仅当称 呼此物,这时正确的,即遵守了同一律。彼此不同的事物只能名称其彼此而不可称彼亦且是此;此彼不同的事物只能各称其此彼而不可称此亦卿是 彼,这时违反排中律的。
概念是事物的称号。知道此物而非此物,知道此物已经变化而不是此物 了,就是不可以此名来称呼此物;知道彼物而非彼物,知道彼物已经变化而不是彼物了,就不可以彼名来称呼必物。这就是要遵守不矛盾率。
古代英明的帝王无不关切名实治国的头等大事!必须详尽考察名实关系, 慎重而准确地给事物命名。古代英明的帝王无不关切名实治国的头等大事![1]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8:1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8-29 09:09 编辑
——世界本来已经很复杂了。
更何况同样的名称,指着不同的事物;
或者,同样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名称……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8:16
记不清是谁的名言了,大意如此。
赠李先生(中西医融合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0 22:39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实论,应该是逻辑学的内容。公孙龙,孔子,都有自己的论述。没有认真地学习过,不敢妄加评论。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0-11 16:12
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0-11 19:05
如果都这样实的话,那么,那些故弄玄虚者,怎样生存?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0-12 13:59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0-11 19:05
如果都这样实的话,那么,那些故弄玄虚者,怎样生存?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2 15:42
中医不等同于医学,医学不等同于科学,科学等于造假。
是,等同;从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2 16:02
名实
中国 古代哲学范畴。名指名词、概念,实指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因反映的社会政治利益和所处的认识发展阶段不同,对名实关系有着不同理解,展开过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的发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3 09:36
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
先秦的“名实之辩”指的就是当时对于语言(名)和世界(实)的关系之争.
在这场争论中颇有论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儒家的观点:他们认为,所谓的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名分”,所谓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别、贵贱有差得社会秩序.所谓“正名”,就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现实,规范社会,使之纳入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等级秩序中.
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间的这种“名”与“实”之间天经地义的关系.“实”无论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乱了章法,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道家的观点是:“世界”既不是现实的社会秩序,也不是可以经验到的客观实际,而是超越经验的“道”和“无限”.世界本是混沌的,是语言使其清晰了起来;世界本是黑暗的,是话语使其光明了起来.是语言让世界变得可以言说,可以把握.可是,在让世界清晰和光明的同时,语言也在阉割着世界的无限和丰富.
墨家的观点:坚持经验主义,强调“闻之见之”、“取实与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现实的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自然要发生变化.
名家的观点:其实名家是一个另类,它不探究名、实关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语言本身上,从而玩弄起了语言的概念,利用语言本身做起了游戏,不再关注语言所寓含的内容,而是看重语言本身逻辑技巧.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诡辩论.例如:公孙龙,施惠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3 09:42
《公孙龙子》原有14篇,但现在只保存下来了六篇。第一篇《迹府》也是后人搜集的有关他的事迹,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孙龙所作。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所以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颜色中的白色和质地的坚硬他也人为地分裂开来论述。
另外,在《指物论》中他还着重论述了指与物的关系。“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称,“物”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变论》则论述了对运动变化的看法,《名实论》讨论名与实的关系。上述的五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