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一)脾主运化 [打印本页]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5 23:48
标题: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一)脾主运化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一切理论的基础,四诊、辨证、施治、用药、药性,都是以脏腑学说为依据的。探讨脏腑学说的形成思路,就是探讨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先说个闲话故事,一位外科大夫讲过一个故事,县医院收治了一位急腹症的老太太,初步诊断阑尾炎穿孔引起腹膜炎,但有些不确定处,于是准备行剖腹探查术。医生给家属征求意见时,讲现在不能确诊,开腹后确诊了再做相应处理,大意如此。可能是医生表达的不合适,家属不能理解:医院查病,都是隔着肚皮检查,哪有割开肚皮检查的?
于是转院,后来病人死于途中。不过那时候没有医闹,只是死者家属屡次以“割开肚皮检查”诟病该医院和大夫。


在医疗活动中,医患都知道,隔着肚皮检查是常规,是正理。割开肚皮检查,在没办法的特殊情况下才用,要给患者仔细解释才能接受,但在研究医学的时候,割开肚皮看,就是一个最基本方法了。


古人要研究人体、研究医学,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割开肚皮看。大约二千年前,中国和古罗马的这样,其他地区没有资料流传下来,不知详情。


本帖说脾,看看古代中医割开肚皮看到些什么: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附脊十一椎-----------这是说解剖位置。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村,有散膏半斤。-------这是说大小和重量。
形象马蹄、形如镰刀,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形如犬舌、形如土瓜-----这是说形状。
马肝赤紫、状如鸡冠-----这是说脾的色泽和形状。


这些是古代脾脏的解剖资料。脏腑学说中,脾是五脏之一,脾的运化,内容很多,是脏腑学说里很重要的部分。大家看看,古人拉开肚皮,看到的这些情况,能对认识“运化”有什么帮助?


我没有看出任何与“运化”的联系,大家谁看出来了,请发表高见。(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6:06
      西医,拉开肚子,看到脾脏,能够认识到是个吃细胞的东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9:32
        【原创】中医的脾脏与胰腺是否相同?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关于中医脾脏到底是什么?结合清末及近代中医名家的观点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浅谈拙见如下。




中医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是指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结合西医的认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虽主要在小肠进行,但还须有消化腺如胰腺、肝脏及消化液如胰液、小肠液、胆汁和消化酶等的参与。延伸来说,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囊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非单指某脏、某腑。那么中医的脾脏是否就是西医的胰腺?二者有何关系?



胰腺是位于腹后壁的一个狭长腺体,横向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胰的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胰的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等)有分解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其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胰尾部较多,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胰的分部可分为头、体、尾3部和胰管。


《素问·太阴阳明论》载:“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厥论篇》载:“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奇病论》载:“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根据现代解剖的观点,与胃以膜(隔网膜囊)相连最近和最密切是胰腺,而并非是脾,胰腺直接位于胃的后面。虽脾位于左季肋部,位于胃的左下方、胃底与膈之间,脾由胃脾韧带等韧带支持固定,但终不如与胰腺联系最近、最密切。再从生理功能上讲,饮食物入胃以后,经初步消化后的食糜下降至小肠---十二指肠,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经胰管将消化液、酶与胆汁汇同注入到十二指肠参与消化。此可理解为是胰腺“为胃行其津液、行其精气”,而并非是脾脏。

胰,最早谓之(月臣)[非此字,键盘无此字,而用此字代之。当为(月颐)字去掉后面的‘页’字而成],曰本人谓之“膵”。按《玉篇·肉部》:“(月臣),豬(月臣)也。”《广韵·之韵》:“月臣,豕息肉。今谓之豬月臣。”《集韵·之韵》:“月臣,豕脾息肉。”猪的脾息肉即是月臣(胰)。《本草纲目·兽部·豕》:“月臣,音夷。亦作胰。时珍曰: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原处也。肥则多,瘦则少。盖颐养赖之,故谓之(月臣)。”

膵,胰脏(腺)的旧称,历代字书如《玉篇》、《广韵》、《集韵》等未见载录。实际上,“膵”字系由曰本人自己创造的汉字,称为“膵臓”。《中华大字典·肉部》:“膵,胰也。亦谓之甜肉。曰本谓之膵。”日语的词汇有3种,即曰本固有的词汇、汉字和外来语。所以曰本的词汇,一部分有汉字,一部分有假名(曰本的字母叫假名),一部分有汉字加假名,还有一部分是自造字及外来语。膵,就是曰本人自造汉字,但不读脆(cui)音,有自己的读音。“膵臓”,上写假名すぃぞぅ。近代中医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一治消渴之名方“滋膵饮”,即是以猪胰子治糖尿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滋膵饮,治消渴,生箭芪五钱,大生地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净萸肉五钱,生猪胰子三钱切碎。”

中医经典《难经·第四十二难》载:“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说明脾是有解剖基础的,但其记载之重量不可信,而“扁广三寸,长五寸,犹为近之。”(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语),与现代解剖的实际大小、长短差不多。

《经》中之“散膏”为何?清末及近代医家,多参以西说予以解释。如

张山雷认为系指胰腺组织,在其著作《难经汇注笺正》云:“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头大向右,尾尖向左,正中有一汁液管,斜入小肠,上口之旁,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古之所谓脾者,固并此甜肉而言,此甜肉之汁,运入小肠,原与胆汁入小肠之定同路,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司运化之义符合。”

张锡纯也认同此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说:“盖膵为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膵尾衔接于脾门,其全体之动脉又自脾脉分支而来,故与脾有密切关系)。有时膵臓发酵,多酿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质。”



叶霖《难经正义·四十二难》注云:“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头大向右,尾尖向左,与小肠头为界,左之小尾,与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条,由左横右,穿过胰之体,斜入小肠上口之旁,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清末及近代医家,多接受西说,而倡中西汇通。在解剖方面有时多以西说来验证古代中医的理论,但始终未能相合。

时贤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云:“脾是很晚才发现的器官。《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说明脾确有所指。后人又说脾在胃下。故脾很有可能是胰腺,也可能就是西医所说的脾。”

由于胰腺的位置较深,前方有胃、横结肠和大网膜等遮盖,所以古人很难发现胰腺这个器官。由于古代解剖不精细、不完善,有很对缺陷,古人并未发现胰腺。

由于古代解剖的局限性,对于脾和胰腺的区分不是特别明了,甚至将胰腺隶属于脾脏。这在古典医籍和古代字书中可见一斑。中医的基础理论,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由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观等思想来统帅的,所以中医已承认脾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和病理变化,并一直指导临床实践,而且疗效确切。若将脾脏的功能再转嫁回胰腺,将打乱中医固有的理论模式,不利于指导临床,并从感情上也难以接受。

胰腺“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亦谓之甜肉”等说法,是否是甜肉?不知有哪一位学者真去尝试之,以验证其真伪。否则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另外根据现代解剖,在脾的附近,特别在胃脾韧带和大网膜中存在副脾,出现率为10%~40%。副脾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不定。由于个体差异和古代解剖的局限性,这个副脾是否就是《难经·四十二难》之“散膏”?不得而知,待日后有志之士继续探索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9:38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金栋按:通篇之义,“官”本是“脏”之变文,即脏腑器官之官。而对于“官”之解释,历代《素问》注释有指官僚、官宦、官职之官称者,如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这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设置来比喻人体中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为何?乃源于中医的象思维理论,即比类取象而已。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官职名称比喻脏腑的功能。与解剖何干?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16:2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6 09:32
【原创】中医的脾脏与胰腺是否相同?

本条所引金栋先生文章,基本观点我都赞同,但没有细看。因为和我本帖要讲的不是一个问题,以后再慢慢学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8:49
五行之推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9:0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8:49
五行之推演。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脾为孤脏,中央土以溉四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9:0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9:01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脾为孤脏,中央土以溉四傍。”

就是靠脾主运化的功能,灌溉四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9:1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9:01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脾为孤脏,中央土以溉四傍。”

《类经五卷·脉色类十》注:“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故运化水谷,化津液以灌溉于肝心肺肾之四脏者也。土无定位,分王(旺)四季,故称为孤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9:1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8:49
五行之推演。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之,不得独主于时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9:2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8:49
五行之推演。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金栋按:这与解剖何干?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6 21:3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4:49
五行之推演。

这个推理,我赞成。但其结论却是错误的。

不管以后医学如何演变,也不管西医学介绍到中国来之后,对解剖学产生如何大的影响,当初起上“脾”这个脏器名字之时,肯定有这个实体的脏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6 21:4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5:22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金栋按:这与解剖何干?
————————————————————————————
肯定相干。

其中胃、肺、膀胱、、、都是解剖脏器。

一般而言,先得其器,再悉其用,然后命其名。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23:15
融合观先生问,西医解剖能不能看出脾脏吃细胞,当然不能。解剖看到的是结构,看不到功能。只能推测少部分生理活动。


脾主运化是怎么得出的?


先说运化是什么意思。
运与化的过程,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无法观察的,但运化初始活动和结果,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处处有体现,观察两头就行,或许这就是“黑箱理论”。


化,是饮食物的变化。饮食物如何变化没法观察,但古人知道只要一进口,马上就有变化,进了肚子变化就更大了,您呕吐过一次就知道了。
饮食物变化有两种,食物的一部分变成排泄物,另一部分变成人身所需的各种物质,并给生命提供能量。后一部分是食物中的精华,这些精华,产生了一类可以笼统称为“气血”的东西。这里的气血,包含了物质和功能。


运,是运输、布散的意思。


饮食从口到食道、胃、小肠、大肠、排出,这是运的一种形式,这个可以从解剖结果推测出来,即使没有解剖,也只是不知道各个具体路程,但结果还是知道的,就是香喷喷的烤鸭变成了排泄物。


运的另一个形式,是把饮食物的精微部分,化成血液,输送的到全身。变化和运输的过程如何,中医没办法也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知道结果,比如,知道血的生成,主要成分来自饮食精微。还知道,肌肉的生长,也是依赖饮食精微。“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 赤是谓血”“脾主身之肌肉。”等等,这些都从一般生理活动、变化中可以观察到,解剖反倒没有什么帮助。


运与化的活动,不是截然分开的,饮食入口,就同时开始了化与运。


中医在论述运的时候,把水的运输,专门单另论述了。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段经文:“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


运化的这些内容,和我的理解,经文中还有较详细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列出一部分,说明不是我自己猜测想象的。


解剖部分: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小肠附后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即大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
《存真图》比较详细:“肺之下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小肠皆晶莹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则有膀胱”


运化部分: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生肉
脾主身之肌肉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水液输布部分: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还有前面的“饮入于胃……”




上述经文可以得出几点:


1,古人对脾胃肠的解剖形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2,通过解剖,可以发现食物在胃肠的腐熟和传导,不能发现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传导、小肠泌别清浊,都可以从解剖看出来。
3,古人没办法研究饮食中具体物质化学成分,但知道其中一部分成为人体组织成分,比如血液、津液、肌肉等等。把这些称为气,这是气的含义之一,就是人体组织中来源于饮食的物质。
以后还有后天之精、饮食精微、营气、谷气等等概念,都指的是一类东西。
4,这些解剖所见,看不出来这些活动和脾脏有什么关系。


古人把这一系列生理活动,概称为运化。由运化活动延伸的功能有生气血,长肌肉,化水湿。
运化功能如果由某一个脏器代表的话,就是脾。于是就有了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为后天之精等说法


为什么要以脾代表,不以心、肝、肺、肾代表呢?请大家发表高见。(二)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23:1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9:01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脾为孤脏,中央土以溉四傍。”

这是五行推演,但是有个问题,为什么是脾溉四方呢?不能是肺或心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23:2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9:10
《类经五卷·脉色类十》注:“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故运化水谷,化津液以灌溉于肝心肺肾之四脏者也。土 ...

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为什么脾属土而肺不能属土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7 05:45
llyyjj 发表于 2016-9-16 15:15
融合观先生问,西医解剖能不能看出脾脏吃细胞,当然不能。解剖看到的是结构,看不到功能。只能推测少部分生 ...

古人把这一系列生理活动,概称为运化。由运化活动延伸的功能有生气血,长肌肉,化水湿。
运化功能如果由某一个脏器代表的话,就是脾。于是就有了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为后天之精等说法。

一一正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7 05:56
        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为什么脾属土而肺不能属土呢?
==========================================================
        回复:
         脾属土,不是医学家的功劳,是祭师,巫师的功劳!五行与五脏匹配,有好几种,这些都是在祭祀过程中,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而且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于千年的反复匹配,完成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7 07:53
llyyjj 发表于 2016-9-16 23:20
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为什么脾属土而肺不能属土呢?

五脏附五行,源于儒家的祭礼。见赵洪钧《内经时代》及《补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7 07:58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殷商以前是奴隶社会,战争中屠杀奴隶,祭祀用奴隶的头颅,五脏六腑作为供品,需要取名!所以说五脏六腑的名称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是医学家的功劳,那时候还只有巫医,真正的医生还没有出现。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神灵供奉不同的内脏,与五行匹配。这时候的五脏六腑的名称是日常用语,没有医学含义。
         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这个匹配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匹配模式,这时候,还是日常用语,在内经之前存在了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很难考证了。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才出现了藏象学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7 10:0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7 07:53
五脏附五行,源于儒家的祭礼。见赵洪钧《内经时代》及《补注》。

那您认为,五脏发现在前还是五行学说形成在前?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7 10:1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7:58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 ...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神灵供奉不同的内脏,与五行匹配。这时候的五脏六腑的名称是日常用语,没有医学含义。
         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这个匹配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匹配模式,这时候,还是日常用语,在内经之前存在了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很难考证了。

----------------------------------------------------------
这段内容可能属于古代史研究的范围了。如果真是这样,对我们认识五行学说的价值非常有意义、


推论的结果:
五行配五脏,不是来源与医学活动,来源于祭祀活动,是人为制定的祭祀规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7 10:37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02:19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 ...

    不要断章取义,把全部内容看清楚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7 10:44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才出现了藏象学说!
         内经,把日常用语转变为中医学概念!这是一个质的转变!!!藏象学说这个术语、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请先生好好学习一点历史常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9-17 20:40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脏腑学说。
--------------------------------------
  不对,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六经学说。脏腑是六经的脏腑,六经包含脏腑。《灵枢·经别》指出:五脏应五位,六腑应六律,“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脉诊,诊的是六经经脉,辨证、施治、用药、药性,都是以六经气机为依据的。
【 足太阴之正,上至脾,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六经首尾相连,故能运化。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7 21:3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9-17 20:40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脏腑学说。
--------------------------------------
  不对,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六经 ...

您说的是经络系统吧?
胃肠传导的浊物六经可以传导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8 05:38
          藏象学说,脏腑学说,是两个学说,稍有不同,大体一致。这两个名称都是解放后才出现的,藏象学说更晚一点。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9-18 09:37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21:36
您说的是经络系统吧?
胃肠传导的浊物六经可以传导吗?

胃肠传导的浊物六经可以传导吗?
----------------------------------------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及胃散之脾------”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脏为神脏以传神,藏而不传,腑为形脏以传导,传而不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8 17:35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13:36
您说的是经络系统吧?
胃肠传导的浊物六经可以传导吗?

痰浊,瘀血,痰饮,水气……是不是经脉传输的??!!
请李老师赐教。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8 22:4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9-18 09:37
胃肠传导的浊物六经可以传导吗?
----------------------------------------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 ...

您对古代解剖发现胃肠里食物一事,是否也用经络解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9 06:14
    李老师,五脏匹配五行,不是医生的功劳,你搞清楚了没有??做一个结吧!把这一段公案打个结,以后不要再纠缠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9 09:22
       《墨子•非乐上》:“士君子……内治官府,外收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
     取象比类, 脾属土,仓廪属土,所以。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人体就是主运化了!不是一年半载形成的,也许是几百年才推演络绎出来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22 23:57
继续说脾主运化。


食物说了,再说水。


水喝到胃里了,这个不解剖也知道,不过古人解剖了,自然知道。喝进去没有吐出来,就是从下走了,到小肠了。《存真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小肠皆晶莹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则有膀胱”
这里的小肠“晶莹无物”,显然是个误会,可能解剖的时候正巧该标本小肠无物,吃到胃里的饮食,都要下到小肠的,所以内经说是“受盛之官”。
从解剖和生理观察,小肠里是水和食物相混的东西,大约就是细糜状的,大肠里是固体的粪便,水到哪里去了?水到膀胱里了,然后从膀胱排出。
这个过程,从生理观察基本能判断,再有上一两次解剖,就很清楚了。
饮食由小肠分两路,水液到膀胱,浊物到大肠,然后分别排出。
所以,小肠一是受盛,二是分别清浊,也说小肠主液,水液如何到的膀胱?古人不知道,可以推测,推测可能是小肠和膀胱之间有个通道,小肠的功能就是把水和粪便分开,分别送到膀胱和大肠。《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张景岳《类经·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水从膀胱走了,粪便到大肠,大肠主要是为了排出粪便,所以是“传导之腑”、“传导之官”。


小便、大便都有出路了,饮食从“进口”到”出口”都明确了,可是正事没有说。
人吃饭喝水是为了生命活动,只管一进一出,岂不是白吃喝了?肯定有一部分被吸收到人体,进入血液,散布全身,因为,古人就是没有解剖学生理学,也知道,人的血液、汗液、各种排泄液体,都是来源于喝进去的水,不可能喝多少水,都从小肠送膀胱里。
古人无法知道小肠毛细血管吸收水分到血液这个过程,但知道胃或小肠里的水,肯定有一部分进了血液,进而布散全身。于是,著名的一段经文就出来了,大家都背熟了吧?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喝进去的水,有一部分是布散人体了,肯定是好东西,就叫精气吧。精气从胃到全身的过程没办法观察,用“游溢”形容。游溢靠的是脾,经过脾的转运到肺,然后布散,其中一部分有形的还要到膀胱。也就是到膀胱的水液有两个来路,一个是小肠,一个是肺转送的,途径可能是三焦,或者不清楚。肺转运水液后面说。


上述资料,得出几个认识:
1,提出了脾的转运功能。
2,饮的精气部分通过脾、肺,布散到全身,最后经膀胱排出。
3,饮的精气布散全身包括下输膀胱,靠脾肺。
4,水精四布,是从五经走的,五经是什么,我还不知道。
本帖主要探讨脾和运化,3、4以后再说。


为什么胃里“饮”的精气游溢靠的是脾,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古人凭什么说“上输与脾”?(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3 06:59
llyyjj 发表于 2016-9-22 15:57
继续说脾主运化。

   你一根筋,运用西医的逻辑推理中医,越扯越糊涂。脾为什么主运化,为什么金不主运化?
       给你说了,心肝脾肺肾匹配金木水火土,是阴阳家,祭司,巫司干的,脾胃相表里,是取象比类来的!不是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实验得出来的。
      【 为什么胃里“饮”的精气游溢靠的是脾,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古人凭什么说“上输与脾”】脾胃相表里,取象比类而已,《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3 07:1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9-23 08:31 编辑

        为什么胃里“饮”的精气游溢靠的是脾,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古人凭什么说“上输与脾”?
==========================================
        回复:
         500年前,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没有人会说:【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这样的西洋语言!!!小肠把尿怎么整到膀胱里去了??取象比类加推理!!西方解剖,生理都看不出来!!!500年前,就是这么认识的,而且2000多年的临床实践的验证,也是正确的!!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肠,用导赤散治疗,就是西医的泌尿道感染!!西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在心火下移小肠中根本没有用处!越扯越乱!!!中医就是这么干了2000多年!导赤散对于轻型泌尿道感染有一定的效果,这是真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9-23 10:0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9-23 10:1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7:58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 ...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殷商以前是奴隶社会,战争中屠杀奴隶,祭祀用奴隶的头颅,五脏六腑作为供品,需要取名!所以说五脏六腑的名称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是医学家的功劳,那时候还只有巫医,真正的医生还没有出现。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神灵供奉不同的内脏,与五行匹配。这时候的五脏六腑的名称是日常用语,没有医学含义。
      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这个匹配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匹配模式,这时候,还是日常用语,在内经之前存在了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很难考证了。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才出现了藏象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段认识还真不错!基本上是这样。赞!
       但有一点还需进一步说清:
       祭祀是巫医干的活。但巫医也是医,主要出现在商代,是医学发展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
       巫医除了会祭祀、跳大神之外,还要从事中草药、针灸等中医方面的活动。此时,是医与巫不分的时期。      


       总之,祭祀既然是巫医干的活,就不宜把祭祀看成是与医无关,而是巫医的一部分。由此可知,祭祀的五脏之名(心肝脾肺肾)与医是有关的,是巫医用语,而不是日常用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9-23 10:2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9-23 10:22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10:19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 ...

推论的结果:
五行配五脏,不是来源与医学活动,来源于祭祀活动,是人为制定的祭祀规矩。
——————————————————————————————————————————
      祭祀活动是巫医的业务,五脏是巫医起的名,五脏配五行也应是巫医配的。所以,与医有关,不是无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3 10:4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9-23 02:08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阶级斗 ...

    日常用语向学术概念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屠夫的心肝脾肺肾,到与阴阳五行归类,祭司巫司,奴隶主,老百姓……都参加了!用文字记载的与两种匹配,实际上也许不完全如此。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1000年,五行与四方,季节,官名,气候,五官,医学经验,人体功能……反复匹配,才到了内经时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一大段话,把日常用语“心”才转化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心”。这个过程用的是取象比类的方法,而不是西方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细菌学……的方法。余类推。就是这么一个理论,又经过2000年的实践检验与修正,到了今天,还管用。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9-23 10:5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23 10:46
日常用语向学术概念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屠夫的心肝脾肺肾,到与阴阳五行归类,祭司巫司 ...

     也不完全是取类比象,比如说,“心”与什么取类比象的?有点解释不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3 11:12
    取象比类,推演络绎,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不同于西方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
    人死了,心不跳动了,在当时,认为生命是神给的,人死了,神没有了,取象比类,心与神关系密切!皇帝是天之子,还是神,……反复取象比类,才有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定义出来。余类推。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1000年!有充足的时间反复验证,而不是科学实验的验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3 16:41
        

       为什么脾属土,怎么就不能属金?   发表于 昨天 06:46 IP:106.44.237.205  
======================================================
        回复:
        2002年,就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去看看金栋的帖子,就知道啦。要不要复制过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3 16:44
         
【原创】五脏附五行的两套说法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人体五脏附五行,其顺序和具体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这是以体性而言,是汉代以来成熟定型的说法,一直指导中医临床来说理。

五脏与五行相配,在《内经》中多是与“四时五方”等合言之,从而体现了《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脏气法时论》、《五运行大论》等。

以体性而言,明确指出五脏与五行相配属的关系,或首见于今文《尚书》欧阳说,并非首见于《内经》。

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云:“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

所谓体性,即如《尚书•洪范》所言“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也。

孔安国《传》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土爰稼穑,种曰稼,敛曰穡;土可以种,可以敛。”

孔颖达《疏》云:“此亦言其性也。揉曲直者,为器有须曲直也。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木可以揉令曲直,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义也。由此而观,水则润下,可用于灌溉;火则炎上,可用于炊爨,亦可知也。水既纯阴,故润下趋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趋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郑玄《周礼》注云:‘种谷曰稼,若嫁女之有所生。’然则穡是惜也,言聚畜之可惜也。共为治田之事,分为种、敛二名耳。土上所为,故为土性。上文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即是水、火、木、金体有本性。其稼穑以人事为名,非是土之本性。生物是土之本性,其稼穑非土本性也。”

《白虎通卷四·五行》云:“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为万物。《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

五脏以体性而言,《内经》有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太)阴,通于冬气”,肝者……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由上可知,肝是木脏,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方位在东,其色青;心是火脏,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方位在南,其色赤;脾是土脏,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方位在中央,其色黄;肺是金脏,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方位在西,其色白;肾是水脏,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方位在北,其色黑。

五脏附五行在汉代还有另一套说法,是以人体五脏的解剖位置而来。即肺在上,肾在下,心居中央,左是脾,右为肝。面南而立,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则五脏附五行为,左脾即东方配木,上肺即南方配火,心居中央以配土,右肝即西方配金,下肾即北方配水。此源于古文《尚书》之说,与《礼记•月令》四时祭脏有关。《内经》没有此说。

《五经异义·五脏所属》:“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郑玄驳之曰:“《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义。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

宋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此玄符也。是故肺藏气者火也,肾藏精者水也,心藏神者土也,脾藏思者木也,肝藏血者金也。其为体(性)也,则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

郑注“五脏之上下次之耳”,指五脏解剖部位的上下次序。上肺下肾,左脾右肝中间心,亦即古文《尚书》五脏附五行的具体所指。如果说中医没有解剖,这种配法不正是从解剖而来吗?但在汉代,阴阳五行说是统治哲学,当时的学术思想也必须套用这种观点,正如近代学者顾颉刚所说:“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汉代学术史略》)所以,与解剖相比,《内经》更重五行关系的推演,从而保留了目前的配法。

国医大师张灿玾说:“今切莫问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两家是非之争,郑氏对医家五行与五脏结合说之论甚是。这说明,医家言五行与五脏之应,乃以气而论,方合于医理,故与别说不同。”(《黄帝内经文献研究》)

龙伯坚说:“对于它们的配合,古代的医学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黄帝内经》的说法,这一种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另一种是《阴阳疗疾法》的说法,这一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淮南子·时则训》与此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及《礼记·月令》缺心土,其余亦均与此相同。《阴阳疗疾法》也是一部古代医书,早已亡佚,但关于它所说的五藏和五行的配合,却一鳞半爪地见于《周礼·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句下贾公彦疏中的引文。这两种不同的配合,在汉代经师的经说中也是同时存在的,古文说和今文说完全不同。……《黄帝内经》说即是今文说,而《阴阳疗疾法》说则是古文说。……现在除贾公彦《周礼疏》中一引《阴阳疗疾法》外,这个不同的学派在医学上竟找不出一点痕迹,全部淹没了。”(《黄帝内经概论·第二篇·第三章:五藏与五行的配合》)


河北省, 五行相配, 河间市, 人民医院, 安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3 16:45
          【原创】五脏附五行的两套说法

           这个帖子的6楼,我就不复制过来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