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风病——风中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4 14:50
标题: 中风病——风中哪里?
中风病——风中哪里?过去,华夏中医论坛曾有这么个帖子,现在拿来讨论一下,请发表高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4 14:57
查阅古代医学文献,中风病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见于《金匮要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4 15:01
目前,高校中医教材将中风病的病变部位定位于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4 15:04
是否必须参考西医这个参照物,中医的名词术语、概念才能弄明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9-14 15:33
中风病分中脏腑中经络。也就是中到脏腑经络去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4 17:09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008-10-30 11:12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分享到:.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穷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 除热瘫癎。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天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口父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4 17:36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4 17:40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4 21:01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6-9-14 11:33
中风病分中脏腑中经络。也就是中到脏腑经络去了。

中到什么脏腑、什么经络?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4 21:3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4 13:40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 ...

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4 22:5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4 17:40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 ...

您看看这几个是哪些部位的病夹脑风、羊耳风、大麻风、偏正头风、猪癫风、小钻风、总钻风、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4 22:55
先得说清楚,风是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06:52
llyyjj 发表于 2016-9-14 14:55
先得说清楚,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脑中风就是流动的空气中到脑子里去了!李老师,这个定义没有错误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06:5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4 13:39
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这是转载百度的内容!是新中医概念!!正如先生所言,什么也没有说,是胡说八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07:15
       您看看这几个是哪些部位的病夹脑风、羊耳风、大麻风、偏正头风、猪癫风、小钻风、总钻风、
         本人孤陋寡闻,学识疏浅。请李老师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07:59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
         先说一个题外话: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
       这里的【血虚】与贫血没有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09:16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
      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络入经,入腑,入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11:17
        一说正事就稀松!
       请问李老师,仁海先生,萧铁先生,张仲景说的对不对???张仲景懂不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5 15:2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07:17
一说正事就稀松!
       请问李老师,仁海先生,萧铁先生,张仲景说的对不对???张仲景懂不懂 ...

    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络入经,入腑,入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一一一一一一一

       认识到这个程度就了不起了?就有吹牛的资本了?

       请问,如何证明由络入经、由经入腑、由腑入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5 16:07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15 08:09 编辑

中风病——风中哪里?

一一中风病,从中医所描述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来看,可见于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等病。脑血管意外又包括脑出血,及缺血性脑梗死。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脑血管意外病变部位在脑,面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周围神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16:1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5 07:22
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络入经,入腑,入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一一一一一 ...

        仁海先生说我抄书,下面说说,我不抄书的看法,不知道仁海先生能不能看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1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解读:对本条文“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解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者认为是提出中风与痹证的鉴别。再者认为:“此为痹”,痹:指中风病机,经络血脉气血不通。从临床上看,中风引起整个半身不遂者多见,单单引起上臂运动障碍者非常少见,单独上臂运动障碍或者一个肢体运动障碍应当属于痹证,或者应当首先考虑痹证。所以,在这里是鉴别的意思。全文应当解释为:中风的临床表现应当是半身不遂,如果单单出现上肢运动障碍,这是痹证,应当与以鉴别。
        第2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词解】
贼邪不泻:“贼邪”指伤人之邪气,如风邪、寒邪等。“不泻”是说邪气留于经络血脉,不能排出。
僻:指口眼歪斜。
重不胜:指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舌即难言:谓舌强,语言不清。
      解读:根据原文,中风按照病情的轻重辨证如下:
病变轻浅者,邪中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以致肌肤麻木不仁。
病变较重者,邪中经脉,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以致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病势更为深重者,是邪气传入于腑,如胃腑缓弛不用,胃中湿浊郁蒸,神失清灵,故不识人。
病势最为深重者,邪气传入于脏,如邪气归心,乱其神明,则舌强难言,津液失摄而口中吐涎。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5 17:2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12:14
仁海先生说我抄书,下面说说,我不抄书的看法,不知道仁海先生能不能看懂:

     《金匮要略& ...

       请回答问题,如何证明由络入经、由经入腑、由腑入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17:30
               【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是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5 17:45
        皮肤在表,络在皮下,经脉在分肉之间;经络在外,五脏六腑在内;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阳者为表,阴者为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5 18:07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16 04:10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5 08:07
中风病——风中哪里?

一一中风病,从中医所描述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来看,可见于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 ...

中风病,从中医所描述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来看,可见于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等病。脑血管意外又包括一出血,及缺血性脑梗死。,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脑血管意外病变部位在脑,面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周围神经)。

一一以脑血管意外言,病情较轻者,以周围神经功能障碍为主(中经络);较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呕吐、高热……中枢神经功能出现病变(中脏腑)。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5 18:2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5 14:4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13:30
【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 ...

     【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是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原来是机器人哪,定上什么程序埋头执行即可。

        肝、肾病肌肤不仁的多了去了,那也是邪在于络?

        肾、心、肺病引起的水肿,均重不胜,那也是邪在经?

        胃、胆、大小肠、膀胱,入哪个府即不识人?切除胃、胆、膀胱的病人都不识人?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5 18:3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13:45
皮肤在表,络在皮下,经脉在分肉之间;经络在外,五脏六腑在内;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五脏为阴,六腑为 ...

        三焦的络与经在哪里?

        心、肺与大、小肠,心、肺在上为阳,大、小肠在下为阴,谁是表?谁是里?

        况且小肠病入不了心,大肠病也入不了肺。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5 19:2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5 17:2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13:45
皮肤在表,络在皮下,经脉在分肉之间;经络在外,五脏六腑在内;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五脏为阴,六腑为 ...

       有些读书人,悲哀地是,一直当作者的奴隶。而更可笑的是,有的人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不懂装懂。一一悲哉!悲哉!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6-9-15 19:5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5 19:25
读书人,悲哀地是,一直当作者的奴隶。而更可笑的是,有的人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不懂装懂。一一悲 ...

呵呵  其实  很多人   就是在背书,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本本主义要不得。不懂装懂怎么办?背书就可以了。你不服   他说你难道比黄帝内经还厉害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5 22:14
杨金峰 发表于 2016-9-15 15:55
呵呵  其实  很多人   就是在背书,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本本主义要不得。不懂装懂怎么办?背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错了,还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在对牛弹琴。能有这样的底气,不简单。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00: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07:15
您看看这几个是哪些部位的病夹脑风、羊耳风、大麻风、偏正头风、猪癫风、小钻风、总钻风、
       ...

我也不知道,所以请教您。
不过,这话是猪八戒说的,那么就最迟明朝就有了“夹脑风”这个病名。那么,这里的脑,和脑中风的脑,是个什么关系,我不知道,请教您,请教大家。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00: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06:52
风是流动的空气,脑中风就是流动的空气中到脑子里去了!李老师,这个定义没有错误吧!!!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句话没错。脑中风就是流动的空气中到脑子里去了,不知道谁说的,也不知道对不对,您觉得对不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7:29
      古汉语转变为现在中医语言与现代汉语,再转变为现在的西医语言,这个转变不出现任何偏差与错误,这就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症状描述的变化如下表:



原文(古汉语)                           现代中医语言                                                       西医术语
肌肤不仁                    皮肤感觉麻木,针刺、温热感觉迟钝                                    感觉神经障碍
即重不胜                       肢体重滞不易举动,运动不灵便。                                    运动神经障碍
不识人                          神失清灵,故不识人。                                              昏迷(中枢神经障碍)
舌即难言,口吐涎                舌强难言,流口水                                        舌下神经、面神经障碍。
   (口咼) 僻不遂                         指口眼歪斜                                     面神经麻痹(中枢性,周围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7:30
            以上中西医概念的对应关系仅适用于脑中风。这是中西医融合的第一步,即症状与体征基本概念的融合,首先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用现在中医语言及现代语言表述出来,再转换为西医医学语言。需要注意的是:1 准确无误;2 概念的语言背景。例如肌肤不仁,转换为现代中医语言是:“皮肤感觉麻木,针刺、温热感觉迟钝”,这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其次,肌肤不仁见于中风后遗症,也见于风湿痹证,在中风范畴内的肌肤不仁与风湿痹证的肌肤不仁是有差别的,所以,需要强调概念所处的语言背景。再如 僻不遂是指口眼歪斜,在中风的语言背景下是指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这样准确无误的中、西医概念之间的转化,是中西医融合的第一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7:33
        
疾病症状及鉴别诊断:脑中风应当与下列疾病鉴别。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前者属于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后者属于中枢型面神经麻痹,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等同于口僻与脑中风的鉴别诊断要点)

2.痫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中医的痫病即西医的癫痫,癫痫与脑血管意外的鉴别诊断要点等同于中医痫病与中风中脏腑的鉴别诊断要点)

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晕厥或者休克与脑血管意外的鉴别诊断要点等同于厥证神昏与脑中风的鉴别诊断要点)

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中医的痉病即西医的肌肉紧张、痉挛,痉病与脑中风的鉴别等同于肌肉痉挛与脑血管意外的鉴别)

5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膶(低血钾)。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中医的痿病即西医的肌肉松弛、萎缩,常见于低血钾、进行性肌肉萎缩、脊髓横断损伤,痿病与脑中风的鉴别等同于肌肉萎缩、松弛与脑血管意外的鉴别)

可以看出,脑中风的中医鉴别诊断与脑血管意外的西医鉴别诊断,无论是病种还是各病种的鉴别要点,都是完全一致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7:36
       复习一下西医脑血管疾病:
        临床上中风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脑溢血(脑出血)发病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脑出血急性期病情最不稳定,特别是在24—48h以内,最易发生再出血。一般情况下一次性出血通常在30min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CT应用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脑动脉破裂后出血仅是一个短暂的活动性出血,一般为20—30min,入院后症状加重是由于脑水肿、脑积水或全身因素所致。随着CT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脑出血后存在血肿继续扩大的情况。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20—75%。由于早期持续性出血量和体积的不同,有的病情患者无明显变化,有的则成加重趋势甚至危及生命。
       相比较而言,脑出血一般起病较急,发病时间只有数分钟或数小时,但脑出血还是有其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发生脑出血的患者中,50%有先兆症状。先兆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年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很大,尤其在两个月内最为危险。一旦出现这些先兆表现,就预示着脑出血即将发生,或已是脑出血的前驱阶段。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先兆症状:脑血管病的预兆征象表现为各式各样,有人统计有40种之多。在众多预兆之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
(1)运动神经功能失灵。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为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等。(中经络)
(2)头痛头晕。通常的表现是头痛的性质和感觉与平日不同,程度较重,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头痛,如果头痛固定在某一部位可能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头痛、头晕和血压的波动有关。(肝阳上亢)
(3)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中经络)
(4)精神意识异常。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则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不识人,中脏腑)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虽然比较少见,也不具有特异性,但在少数脑血管病病人发病前由于脑血管病变,血压波动,脑供血的影响而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全身明显乏力,出虚汗,低热,心悸或胸闷不适;有的人出现呃逆,恶心呕吐等。
        除上述五类外,少数人在脑血管病发病前可以出现鼻出血,眼结膜出血,但应排除鼻部本身疾患如鼻息肉、眼结膜炎症或小血管出血所致的局部病变。如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常预示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上述种种预兆都与血压波动,脑供血不足,血液成分改变等有关。一般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兆以头痛头晕为多见。
       可见,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完全等同;他们的发病过程,由轻到重的描述完全等同(病理过程);脑卒中的肢体运动障碍与风湿病(痹证)的肢体运动障碍应当鉴别,中风与痹病应当鉴别,中、西医也是等同的。所以,脑卒中与中风等同。这个结论大家是一致的:中风也叫脑卒中。这又是一个共同参照物,余类推,逐步建立起中西医沟通的参考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7:38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这与西医中风的危险因素:①高血压;②糖尿病;③肥胖体态;④吸烟;⑤坐位生活方式,体力运动减少,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危险因素也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原因、组成部分,代谢综合征的发展结果除了脑卒中之外还可以引起心肌梗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神经系统病变等等。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
2.血液成分改变       
(1)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
(2)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4、其他  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
         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是痰瘀阻络,病因病理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其本为肝肾亏虚,其标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机逆乱。急性期标实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化痰行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单纯活血化瘀治疗从理论上讲是有失偏颇的。
       痰浊和瘀血是众多老年性疾病的常见病理产物,而脑卒中患者表现为痰瘀互结者则更为常见。这固然与痰瘀同生互化有密切关系,但与脑卒中病人病位主要在络脉直接相关,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年龄偏高,脏腑功能减退,易生痰瘀也密切相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6 07:39
   中秋佳节,布置一点家庭作业,请科学主义者慢慢复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0:1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4 15:04
是否必须参考西医这个参照物,中医的名词术语、概念才能弄明白?

中风病简称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似。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三个内容: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什么?2.这个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3.就是本题目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0:2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0:15
中风病简称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似。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三个内容: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 ...

中风病的古病名即偏枯——半身不遂。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6 12:0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06:15
中风病简称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似。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三个内容: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 ...

中风病简称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似。

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三个内容:
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什么?
2.这个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
3.就是本题目了。



————————————————————
非常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16:2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6 12:08
中风病简称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似。

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三个内容: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100例中风病患者,看看是否与这三个话题有关!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16:3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0:20
中风病的古病名即偏枯——半身不遂。

这个还得说明一下:偏枯,是中风后遗症,这个名称是中西医合璧的个名称。从古代中医的资料(主要是医案)上看,古代中医实际是把中风分成两个阶段来认识的。因为在中风急性期,中医也接治,治疗的结果,有可能不留有半身瘫痪。
还是就维持中风这个病名,其他名称,都不能包含整个疾病。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16:35
中风病位在脑,《内经》中就有明确论述,只是内经中把其他病的昏厥和中风病的昏厥混在一块论述了。医学有个发展过程,把各种昏厥混一块到分别认识,这是发展进步,到张仲景就比内经进步了。
说起来,还和五行学说的干扰有关。还是五行害的。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9-16 17:20
风在肝内,也可说风在血内。什么肝阳上亢,血虚生风说的都是这回事。为什么以西医为参考系,就变成了脑和周围神经了呢?回过头来就好理解中医的肝、血是怎么回事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6 19:4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02:15
中风病简称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似。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三个内容: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 ...

谢谢河间金栋先生的帖子,这个题目很好,可以引导人们结合实际,结合中西医展开讨论。看看中医所说的风到底是指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20:08
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什么?
《内经》认为中风病之发生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有关,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及《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或为偏枯”等。

医圣仲景秉承经旨,明确提出中风病之病名及中风病与中风有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并创“络脉空虚”,外(寒)邪入中论。
此后隋、唐、宋时期之医家皆宗之,而很少有质疑者。如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皆强调外受风邪,而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
金栋按:这个风,就是六淫之一的风邪。偏枯、半身不遂是由受风引起的疾病,您相信吗?临床是否如此?举个例子:如果长时间吹电风扇,是否能吹成半身不遂?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理论,若干年后是否会不合时宜?甚至是错误观点?您认同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20:1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20:08
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什么?
《内经》认为中风病之发生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有关,如《灵枢&#82 ...

目前看来,中风病与外受风邪没有任何关系!您相信这个该观点吗?为什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20:19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中风候》云:“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

金栋按:风气,即六淫之一的风邪。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20:28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风偏枯候》云:“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濡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是也。”

金栋按:杂合《灵枢·热病》与《刺节真邪》篇而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20:35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风半身不遂候》云:“半身不遂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润养身体,脾胃既弱,水谷之精润养不周,致血气偏虚,而为风邪所乘,故半身不遂也。”

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6 20:38
据以上所引,中医人当知“风”是什么了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6 21:12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6 17:29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4 11:04
是否必须参考西医这个参照物,中医的名词术语、概念才能弄明白?

是否必须参考西医这个参照物,中医的名词术语、概念才能弄明白?
—————————————————————————————
       中医学不是必须参考西医学这个参照物,而凡是治病救人的医学都必须参考人体解剖、生理这个参照物,中医、西医皆然。




河间金栋
中到五脏六腑,中到十二经络,还是不知道?
————————————————————————————————
       不知道。

       中到脏是否出现中风,姑且不论。
       中到腑的,没见到有中风的。

       中到三焦经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一个实际上没有的东东,何来一腑之说?没有实质的腑,何来经络一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6 21:1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6:35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风半身不遂候》云:“半身不遂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脾 ...

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

原来风进了脑子之后出现的中风?

那么,把有脑血管意外倾向者,都放在密室里,不给见风,就不会得偏瘫了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6 21:27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6 18:11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6:19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中风候》云:“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 ...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中风候》云:“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

金栋按:风气,即六淫之一的风邪。

——————————————————————————————————

这样解释,那么,什么病也可以说是风邪引起的、水湿引起的、火热引起的、寒冷引起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6 23:40
大家还是先讨论风是什么吧。
如果中风病是一种叫风邪的东西引起的。那么金元以来的内风、外风之争大家如何看待?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7 05:3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6 13:18
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 ...

医学是科学,研究科学需要严肃认真,切忌逢场作戏,哗众取宠。说什么“原来风进了脑子之后出现的中风?
那么,把有脑血管意外倾向者,都放在密室里,不给见风,就不会得偏瘫了吧”,如果扫马路的师傅这样说,尚有情可原,如果作为医生尤其中医这样说,就纯属捣乱了!请问,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真实是风吹进了脑子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7 06:54
llyyjj 发表于 2016-9-16 15:40
大家还是先讨论风是什么吧。
如果中风病是一种叫风邪的东西引起的。那么金元以来的内风、外风之争大家如何 ...

     风就是流动的空气!扫马路的也这么说。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09:40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7 05:41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17 01:37
医学是科学,研究科学需要严肃认真,切忌逢场作戏,哗众取宠。说什么“原来风进了脑子之后出现的中风?
...

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

       原来风进了脑子之后出现的中风?

       那么,把有脑血管意外倾向者,都放在密室里,不给见风,就不会得偏瘫了吧


————————————————————————————————————
      医学是科学,研究科学需要严肃认真,切忌逢场作戏,哗众取宠。说什么“原来风进了脑子之后出现的中风?
那么,把有脑血管意外倾向者,都放在密室里,不给见风,就不会得偏瘫了吧”,如果扫马路的师傅这样说,尚有情可原,如果作为医生尤其中医这样说,就纯属捣乱了!请问,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真实是风吹进了脑子吗?


————————————————————————————————————————————————


         这话,老先生应该去问金栋先生。——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09:4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2:54
风就是流动的空气!扫马路的也这么说。

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

原来风进了脑子之后出现的中风?

那么,把有脑血管意外倾向者,都放在密室里,不给见风,就不会得偏瘫了吧
——————————————————————————————————
点评

中西医融合观
必然中风,而且死得快。
————————————————————————

风中到哪里了?

把有脑血管意外倾向者,都放在密室里,不给见风,就不会得偏瘫了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13:4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2:54
风就是流动的空气!扫马路的也这么说。

中西医融合观
流动的空气吹到脑子里去了!扫马路的,卖肉的,杀猪的,屠宰师傅都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来“血脑屏障”是摆设?

你自己是摆设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7 16: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4 17:09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008-10-30 11:12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中风病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按照医圣仲景此节之义,“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当为中风病病名之来源——即正气不足,中风而已!。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19:0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7 12:11
中风病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按照医圣仲景此节之义,“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当为中风病病名之来源 ...

1、中风病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按照医圣仲景此节之义,“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当为中风病病名之来源——即正气不足,中风而已!

2、目前,高校中医教材将中风病的病变部位定位于脑。

————————————————————————————
此中风,非彼中风。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7 19:2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7 01:40
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 ...

谢谢仁海先生回复和赏贴。
讨论中风病,首先要搞清楚中医所谓的风是什么?什么是风呢?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主要内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其性开泄,是指其易使腠理疏松开张而引发津气外泄。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邪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发病迅速的特点而言。如风疹块(荨麻疹)就有皮肤成片肿胀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热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多兼他邪同病。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7 19:3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7 01:40
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 ...

风邪,主要特点就是“善动数变”,也就是说动作失常。动作失常包括动作太过和动作不及,所以抽搐,痉挛是风的表现;而瘫痪,麻痹也是风的表现。比如面部,面神经麻痹导致口眼歪斜是风;而面肌痉挛,口眼不自主的乱动也是凤。
还有心跳,心跳缓慢是风;心跳过快也是凤;心跳不齐更是凤。
还有皮肤的变化,色素变淡,皮肤变薄,营养不良,是风;皮肤变厚,色素加深,也是凤。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7 19:3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7 01:40
金栋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正气不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
———————— ...

风邪,又分为外风,内风。外风是气候变化失常,让你体气血不足时引起;内风是由于阴血不足而生风,热极生风,痰阻生风等。不一而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17 20:16
中医各家瞎说!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20:3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17 15:23
谢谢仁海先生回复和赏贴。
讨论中风病,首先要搞清楚中医所谓的风是什么?什么是风呢?风邪的性质及致病 ...

谢谢老先生教诲。

我认为,首先应该分清是否为自然界的“流动的空气——风”所为。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20:3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17 15:37
风邪,又分为外风,内风。外风是气候变化失常,让你体气血不足时引起;内风是由于阴血不足而生风,热极生 ...

谢老先生教诲。

要分清是风所为,还是非风的类风、似风所为。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20:4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7 16:16
中医各家瞎说!

那不是中医各家的错。

因为每个人的认识,都或大或小地受到时代的局限。


说穿了,就是受时代科技水平的局限。我们也不例外。


因此,如果我们不想被淘汰的话,那就要紧跟时代科技步伐——今天认为是正确的,明天被证明错了,那么,明天就要毫不犹豫地改正。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7 20:4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17 11:34
风邪,主要特点就是“善动数变”,也就是说动作失常。动作失常包括动作太过和动作不及,所以抽搐,痉挛是 ...

风邪,主要特点就是“善动数变”,也就是说动作失常。动作失常包括动作太过和动作不及,所以抽搐,痉挛是风的表现;而瘫痪,麻痹也是风的表现。比如面部,面神经麻痹导致口眼歪斜是风;而面肌痉挛,口眼不自主的乱动也是凤。
还有心跳,心跳缓慢是风;心跳过快也是凤;心跳不齐更是凤。
还有皮肤的变化,色素变淡,皮肤变薄,营养不良,是风;皮肤变厚,色素加深,也是凤。

一一善(部分风字打成凤了)。

这里的各种风邪,实质是与机体内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与状态相对应,如抽搐、痉挛、麻痹、瘫痪……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7 20:5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7 20:46
风邪,主要特点就是“善动数变”,也就是说动作失常。动作失常包括动作太过和动作不及,所以抽搐,痉挛是 ...

这里的各种风邪,实质是与机体内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与状态相对应,如抽搐、痉挛、麻痹、瘫痪……
-------------------------------------------
这样说来,风,是病因,还是病机,还是病?
如果是病,是什么地方病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20:52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7 16:53 编辑

是风引起的病,就去治风,否则,该找谁就找谁去——实事求是。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20:56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7 21:01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12:51
这里的各种风邪,实质是与机体内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与状态相对应,如抽搐、痉挛、麻痹、瘫痪……
------ ...

这样说来,风,是病因,还是病机,还是病?

一一这里的风,不是病因(实际的、客观意义上的),是病理过程或状态,或者说,是某些外在的因引发的机体内在的病理结果,重点在病理、在结果(如抽搐、痉挛、麻痹、瘫痪……)。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7 21:09
重点在病理、在结果(如抽搐、痉挛、麻痹、瘫痪……)

一一中风病辨证中出现某些与风相关的证候,其实已经与外在的风(气候)无关,是机体内某些特定的病理过程或状态的概括与反映(如某些神经系统神经兴奋性与传导过程异常)。这些特定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其在症状表现上,具有某些象"风"一样变化的特征,如病变发展快,症状复杂多变(风性主动,善行数变)。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7 21:14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7 17:16 编辑

1、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2、(脑血管意外),目前,高校中医教材将中风病的病变部位定位于脑。


————————————————————————
前者病因是风,实为外寒或外伤所致;后者,病理类风、似风,实际不是风所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7 21:3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7 21:09
重点在病理、在结果(如抽搐、痉挛、麻痹、瘫痪……)。

一一中风病辨证中出现某些与风相关的证候,其实 ...

我以前发帖探讨过风这个病因。论坛里讨论问题,经常半途而废。
我想说的是一个观点:中医之风,不是病因,是一种病理状态,其中最多的,是筋的病变。
至于筋的病变应该和哪些脏腑有关,或者说筋病(也就是风病)的辨证论治落实在哪些脏腑上,是另外的问题。一般和肝、脑、肾等有关。


中医的风病,有皮肤的病变,全身的病变,最多的是筋的病变。所以,大多数内科病的风病,是筋病。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7 21:34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7 20:46
风邪,主要特点就是“善动数变”,也就是说动作失常。动作失常包括动作太过和动作不及,所以抽搐,痉挛是 ...

抽搐、痉挛、麻痹、瘫痪……我再给加上关节变形、肿痛、肌肉萎缩……病都在筋,“病因”都是风。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8 02:24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13:33
我以前发帖探讨过风这个病因。论坛里讨论问题,经常半途而废。
我想说的是一个观点:中医之风,不是病因 ...

我想说的是一个观点:中医之风,不是病因,是一种病理状态…

一一在证型证候中出现的与"风"相关的证,大多不是与病因(客观意义上)相对应,是与病理过程或状态相对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8 02:37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13:34
抽搐、痉挛、麻痹、瘫痪……我再给加上关节变形、肿痛、肌肉萎缩……病都在筋,“病因”都是风。[/backco ...

其中最多的,是筋的病变。

抽搐、痉挛、麻痹、瘫痪……我再给加上关节变形、肿痛、肌肉萎缩……病都在筋,“病因”都是风。

一一病(位)都在筋,"病性"都是风?

另位,中医所谓的筋,多指肌腱、韧带,有时可包括肌肉。但关节是关节,另外还有骨。至于抽搐、痉挛、麻痹、瘫痪……标在肌肉(筋),本在神经。中医没有神经的名词,百度可见:中医认为面瘫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或风热、风痰、瘀血阻滞经脉,气血失和,引起筋肌弛缓不收……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8 04:37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7 12:46
风邪,主要特点就是“善动数变”,也就是说动作失常。动作失常包括动作太过和动作不及,所以抽搐,痉挛是 ...

谢谢陈斑斑的参与和赏贴,谢谢陈版指出打字的错误。
陈版说得对,这里的各种风邪,实质是与机体内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与状态相对应,如抽搐、痉挛、麻痹、瘫痪等。风邪不只是病因,有时是指病理结果和病理状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8 04:42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7 12:33
谢谢老先生教诲。

我认为,首先应该分清是否为自然界的“流动的空气——风”所为。

谢谢仁海先生赏复。
中医里的风和中医里的气一样,是具有多重意义和内涵的。文章中的风,到底是属于哪一种,要具体分析,不能执一而论!
好比股市里说牛市和熊市,并不是说股市里真的来了牛或熊。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8 04:5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7 12:33
谢谢老先生教诲。

我认为,首先应该分清是否为自然界的“流动的空气——风”所为。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中医认为风有内风和外风,外风一般是指自然界的异常变化,而内风则是另一回事了。风寒风热感冒,是属于外风的。但是麻痹,抽搐,白癜风,鹅掌风,脑中风,眼中风等,就不属于外风了。风,可以指病因,但也可以指病理结果,以及病理状态。就像中医所说的痰一样,有时候是指病理结果,有时候是指病因。

到底是指那种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像一个成年男人,对于一个小学生他可以是父亲;但同时对于另一个老翁,他就可能是儿子了。一个中年男人,面对小学生称为父亲,是对的;而同时对于另一个老翁称他是儿子,也是成立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8 21:59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8 02:37
其中最多的,是筋的病变。

抽搐、痉挛、麻痹、瘫痪……我再给加上关节变形、肿痛、肌肉萎缩……病都在 ...

关于风的定义,中医一直没有明确。我曾经发帖讨论过。我的看法:
1,外风不是“六淫”之一。因为实际辨证论治中,没有以风为辨证对象的。内科上的感冒或表证,以寒热划分,中药方剂的功效,以辛温辛凉划分,有以祛风命名的治法、方药,实际都是散寒或散热的。离开寒热,找不到外风。
2,内风,有脑病、心病、皮肤病,除皮肤病外,都是 筋病。
3,有太阳病的筋病,如项背强、抽搐等,也不能是外风。


实际上,风不是病因,外风也是是不存在的,所以,外风内风的划分也是没有意义的。内风,就是指一种病态,就是筋有病了。筋病,就出现抽搐、痉挛、瘫痪、疼痛等等症状。痹症、痿证、中风、皮肤病、面瘫等等都是。

筋病,有受寒、有热极、有阴虚、有血虚、有津伤,这些病证,大家都熟悉。


到了王清任,又认识到偏瘫有气虚血瘀,这是王清任在病机认识和治法上的贡献,但还属于筋病,等于发展了中医对筋病的认识。


欢迎大家指导。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8 22:15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8 02:24
我想说的是一个观点:中医之风,不是病因,是一种病理状态…

一一在证型证候中出现的与"风"相关的证 ...

一一在证型证候中出现的与"风"相关的证,大多不是与病因(客观意义上)相对应,是与病理过程或状态相对应。
------------------------------------------------------------------
除了分析病机(病理状态),中医没有风析病因,也没有能力 风析病因。


中医治病,一是辨病论证,一是辨证论治。前者是经验用药,中医的精髓部分在后者。所以大家都强调辨证论治。
既然是辨证论治,病因是什么,就没有关系了。
西医到发现微生物以后才能全面论述病原体,而中医没有认识病原体就可以治病,这是古代中医之所以领先的原因。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8 22:3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18 00:53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中医认为风有内风和外风,外风一般是指自然界的异常变化,而内风则是另一回事了。 ...

      类风、似风,而实非风,自然其病理与风没有关系。在治疗上用风解释,也毫无用处。例如脑出血时,还是要想办法止血。脑梗塞时,还得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19 00:30
翻了一个旧帖,摘出来几段:
(几个人的发言不连着,不是对话)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922&extra=&page=8


llyyjj
风为病因的说法,既不见于经典著作,又被历代许多医家否定,从金元医家起,到温病学家,许多中医已经否定了这个说法,到现在的中医还争论不休,这是中医学的悲哀。


大光明云
没错,外风是病因; 内风是病果。


南京陈斌
中医诊治病症,很多时候分析的是症机,是症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诊断治疗干预的对象是病理,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病因。中医的六邪病因学说,从西医的观点来分析,相当于致病条件,而不是真正的、客观意义上的病因。




llyyjj
中风一词是张仲景提出来的,桂枝汤证用了中风这个名称,后面的半身不遂也用了中风这个名称。后世的医家因为囿于风为病因的观念,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到金元时期,干脆否定中风是风邪。到张景岳,干脆把中风叫“非风”,既不愿意放弃风邪这个病因,又无法解读中风与风邪的关系,到今天的中医理论和内科病机里,还是恍恍惚惚。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9 05:5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8 14:39
类风、似风,而实非风,自然其病理与风没有关系。在治疗上用风解释,也毫无用处。例如脑出血时,还 ...

谢谢仁海先生的回复
中风(Stroke)也叫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常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9 05:57
        风为病因的说法,既不见于经典著作,又被历代许多医家否定,从金元医家起,到温病学家,许多中医已经否定了这个说法,到现在的中医还争论不休,这是中医学的悲哀。
        到今天的中医理论和内科病机里,还是恍恍惚惚。
========================================================
       回复:
       李老师,你对中医的态度始终都是怀疑,悲哀,恍恍惚惚。
        除了传染病,西医疾病的病因也是如此,诸如高血压,类风湿,身心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因,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现在西医干脆不说病因了,而是说:危险因素!李老师,西医是不是也很悲哀!恍恍惚惚,李老师,你怀疑西医吗???为什么,你总是中西医两个标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9 06:1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8 14:39
类风、似风,而实非风,自然其病理与风没有关系。在治疗上用风解释,也毫无用处。例如脑出血时,还 ...

仁海先生认为中风病“其病理与风没有关系。在治疗上用风解释,也毫无用处。”这不但是说明了他对中医不了解,而且对西医也是茫然无知。因为中风这个疾病,或这个名词,不但是中医的病名,西医也承认和接受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此病的特点而导致的。中风这个概念,不但指导着中医的治疗,也影响着西医的临床。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9 06:28
    尽管病因不是很清楚,没有确定,但是,不影响对于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证态)的诊断与治疗!中西医各有自己的治疗方法,深入研究两种方法在各个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就能够融合中西医,使之成为统一的治疗方案,实现中西医融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9 06:3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18 22:35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8 14:39
类风、似风,而实非风,自然其病理与风没有关系。在治疗上用风解释,也毫无用处。例如脑出血时,还 ...


例如脑出血时,还是要想办法止血。

一一脑出血时,止血并不是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是控制高血压,防治脑水肿,对症处理惊厥抽搐昏迷,这也是中医平肝熄风开窍等治法在病理与药理作用机理上的客观内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19 06:4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8 21:57
风为病因的说法,既不见于经典著作,又被历代许多医家否定,从金元医家起,到温病学家,许多中医已 ...

现在西医干脆不说病因了,而是说:危险因素!

一一李先生可以对这个问题为大家更详细的讲一讲,很有意义。可以单独开一贴详谈。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19 06:46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18 14:39
类风、似风,而实非风,自然其病理与风没有关系。在治疗上用风解释,也毫无用处。例如脑出血时,还 ...

仁海先生说:“例如脑出血时,还是要想办法止血。脑梗塞时,还得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此话不无道理,但是仅仅止血和活血就能防止脑中风吗?凡具有临床经验的人都会知道,防治脑中风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人类面对的一项重要卫生任务,活血和止血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9 07:50
llyyjj 发表于 2016-9-18 20:30
翻了一个旧帖,摘出来几段:
(几个人的发言不连着,不是对话)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 ...

llyyjj
      中风一词是张仲景提出来的,桂枝汤证用了中风这个名称,后面的半身不遂也用了中风这个名称。后世的医家因为囿于风为病因的观念,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到金元时期,干脆否定中风是风邪。到张景岳,干脆把中风叫“非风”,既不愿意放弃风邪这个病因,又无法解读中风与风邪的关系,到今天的中医理论和内科病机里,还是恍恍惚惚。
————————————————————————————————————————

说得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9 07:54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19 01:57
谢谢仁海先生的回复
中风(Stroke)也叫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 ...

[size=12.307692527770996px]中风(Stroke)也叫脑卒中。、、、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
谢老先生教诲。

这里的中风病名,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而与“流动的空气——风”没有直接关系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9 07:5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19 02:46
仁海先生说:“例如脑出血时,还是要想办法止血。脑梗塞时,还得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此话不无道理,但 ...

谢老先生。

治疗脑血管意外,其中的止血和活血方法,是最关键的治疗部分,可不是可有可无的用以点缀的小插曲。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19 08:04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9 02:32
例如脑出血时,还是要想办法止血。

一一脑出血时,止血并不是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是控制高血压, ...

脑出血时,止血并不是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是控制高血压,防治脑水肿,对症处理惊厥抽搐昏迷,这也是中医平肝熄风开窍等治法在病理与药理作用机理上的客观内涵。
——————————————————————————————————————
控制高血压,这属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止血的措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19 08:09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8 22:41
现在西医干脆不说病因了,而是说:危险因素!

一一李先生可以对这个问题为大家更详细的讲一讲,很有意 ...

        脑卒中的病因

      
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

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也可造成椎动脉缺血。

2.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

研究发现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心脏病,与欧美人群相反。

3.不良生活方式

通常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比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肥胖、缺乏适量运动、过量饮酒和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患者自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