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先验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6-6-23 21:52
标题: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先验论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6-6-23 21:53 编辑

老子的认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始于感觉,进而知觉,随后表象产生思维。也就是说,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然而,老子并不承认认识的这一客观过程,认为感觉不仅无助于思维,而且会妨害人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他说:“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五十二章)。如果开启用于感知的孔窍器官,让它们发挥各自的功能,去品味和感知周围世界,必然会纠缠于世象的纷扰,其结果终身不可挽救。因为在老子看来,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尤其是仁义道德、礼仪规范等,它们是“道之华,而愚之始”(第三十八章)。如果把这些附着在“道”的表面华而不实的虚像,作为认识的目的,必然会导致人性的愚顽。
      那么,认识的目的又应该是什么呢?老子说:“道”是“天地之根”(第六章)、“万物之宗”(第四章),是包罗万象的宇宙法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第三十九章)。因此,认识的目的在于体悟“道”的奥妙内涵,把握“道”的运作方式。至于说天地万物,它们都是“道”所派生的,与“道”是母与子、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按理说天地万物与“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应该互为反映。然而老子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万物在“自化”中会“化而欲做”(第三十七章),时常背离“道”的本性,因此人们看到的世象并非天地万物的本质,反映不了“道”的本性。如果直接认识它们,不仅是舍本求末,甚至会造成认知上的混乱。既然万物不能直接来认识,我们又如何了解万物呢?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第五十二章)。天地万物是有根源的,弄清了这个根源,人们也就自然地明白了天地万物。那么,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呢?老子告诉我们,“道”“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是宇宙的本始,万物的根源。所以,认识的任务是“坐进此道”(第六十二章)。只要体悟了“道”这个天地之母,那么,作为“其子”的天地和万物,不必再去认识它,便可了然于胸了。
      然而,了解了天地万物,认识并没有结束。老子说:“既知其子”,还要“复守其母”(第五十二章),知“其子”不是目的,目的是返回来守住“其母”。也就是说,了解天下万物只不过是认识的一个中间环节,最终目的是守住“道”的本性不流失。
      由此看来,老子认识论的出发点是“道”,落脚点依然是“道”,“道”既是认识的目的,又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然而老子又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道”不是“万有”中的存在物,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道理,它既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又“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十四章)。因此人们“开其兑”是无法认识“道”的,只有“常无,欲以观其妙”(第一章)。所谓“常无”,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将自己置于专心守静的状态,达到物我两忘的虚无境界。所谓 “欲以观其妙”,就是在“万物并作”中避开虚像的侵扰,仅仅“吾以观复”,体察万物循环往复的“归根……复命”(第十六章),回归本性的趋势与历程,从而体悟“道”的奥妙,获取“道”的真谛。
      如此一来,老子就把认识变成了一种神秘的自我内省,使得认识与实践完全隔绝了。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了解世间兴衰之理,不必走出家门,洞悉天地运行之法则,不必窥究窗外之世事。“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第四十七章),真正有道之人,不参加社会实践,便可获得真知灼见;不观看或查验事物,便可明白事理。因而,老子告诫人们,“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走的越远,参加社会活动越多,人的真知反而越少。
      按照老子这种说法,真知或良知不是来源于实践中的认识,而是来源于对“道”的修持。由此看来,老子的“知”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而是局限于对“道”的感悟。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四十八章)。做学问和修“道”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行径,求学问是为了天天有所长进,而修“道”则是为了天天有所减损,一直减损到无所作为。
      “无为”而顺从于“自然”,是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标榜的理想状态。而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唯一的途径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要求人们“浑其心”(第四十九章),“如婴儿之未咳”(第二十章)。整天“沌沌……昏昏……闷闷”(第二十章),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不识文字,不会计数,“复结绳而用之”(第八十章),只有一颗“愚人之心”(第二十章),像其它动物那样,只有行为意识,没有思想观念。老子为了实现这一“大道”布化的理想境界,他要求人们“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十六章)。堵塞感知的器官,关闭思维的心门,挫掉对外探知的锋芒,消解世象对内心的纷扰,柔和闪亮的光芒,浊同于尘垢。这实质上是让人们放弃对世界的认知,对世间的一切不闻不问,既不要用于认识世界的科学知识,又不要改造世界的技术能力,回归到人类的原始状态,做自然界的奴隶。老子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不实践,不认识,不学无术,愚昧无知才能明白“道”的精义,通晓“道”的奥妙。
      如此一来,老子完全否定了人的认识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人们没有必要去认识和变革现实世界,因为“道”已把它们安排好了。“道”成了凌驾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上的支配力量,人们只应该“坐进此道”,实行“道”的修持。不难看出,老子的这种认识论,与西方圣人苏格拉底如出一辙。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所以成为这样,并不是因为自然界本身的缘故,而是出于神的有目的安排,人们不应该研究客观世界,只要从自身心里去认识神就够了。老子虽然否认神的存在和作用,但他的“道”却等同于苏格拉底的神,同样反对认识和研究客观世界,主张从自我内省中去感悟“道”就够了。所以,老子的认识论也是不折不扣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正是老子这种唯心论的先验论,把人的认识头足倒置起来,认识的过程成为了自省的过程,从而为后来道教的神秘主义奠定了基础。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6-6-24 01:51
请太白侠出来!赶快驳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24 06:02
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
先验论
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6-24 08:00
    先生的这些看法,是上世纪50 年代的杰作。
     先生可以看看其他的评论,“道”有很多种解释。
      道德经,还是让哲学界去讨论吧,我们是外行,转载一下别人的看法,是一种学习态度。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6-24 10:38
人不可改造“道”,但人可以认识“道”,利用“道”。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6-24 11:29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6-24 10:38
人不可改造“道”,但人可以认识“道”,利用“道”。

人能识道用道而无力创道,我将“得道”理解为:用道获道之益者。识道、用道、获道之益,人人为之,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6-24 11:33
高智海 发表于 2016-6-24 01:51
请太白侠出来!赶快驳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千总啊,怎么驳斥先生呢?他是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道德经,然后再批判他自己,与道德经何干?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6-24 11:34
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不求甚解、人云亦云,道德经中的任何一句话,妙先生都没有读懂,不信就随便拿出一句话来,咱们仔细讨论一下原文的意思。

作者: Tikitaka    时间: 2016-6-24 11: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6-24 11:56
Tikitaka 发表于 2016-6-24 11:53
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五运六气中的任何一句话,太白先生都没有读懂,不信就随便拿出 ...

之之啊,还是扎神经,对你比较合适。

作者: Tikitaka    时间: 2016-6-24 12: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6-6-24 12:10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6-24 11:33
千总啊,怎么驳斥妙先生呢?他是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道德经,然后再批判他自己,与道德经何干?


嗯,说得好!真不愧是个辩才!可惜,先生看错了,把我当成千总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6-24 12:40
Tikitaka 发表于 2016-6-24 12:05
就拿《五运六气与生命起源》来说,您已经具备了神医的潜质-----神一样的理论谁也看不懂和神一样的疗效让 ...

之之啊,原来因为你看不懂啊,这可难办了,辩论只能针对,不能针对懂不懂。若是任何学问都得以你懂了为标准,这个世界就完蛋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6-24 12:41
高智海 发表于 2016-6-24 12:10
嗯,说得好!真不愧是个辩才!可惜,先生看错了,把我当成千总了

抱歉,没仔细看大红印章的字儿。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6-24 15:07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6-7-5 16:08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6-24 11:34
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不求甚解、人云亦云,道德经中的任何一句话,妙先生都没有读懂,不信就随便拿出一句话 ...


最好是请妙先生讲一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的“玄”、“妙”两个字。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6-6-25 00:3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6-6-25 00:38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6-24 01:51
高老弟那么多奇谈怪论,足可以驳斥妙之门了!
不知老兄认为我哪一句话是奇谈怪论了?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6-6-25 00:4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6-6-25 00:44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6-24 12:40
之之啊,原来因为你看不懂啊,这可难办了,辩论只能针对,不能针对懂不懂。若是任何学问都得以你懂了为标准,这个世界就完蛋了。

哈哈,好厉害的太白侠,辩才真高!以后我得跟你学着点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6-6-27 21:18
高智海 发表于 2016-6-25 00:41
哈哈,好厉害的太白侠,辩才真高!以后我得跟你学着点

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来说明是与非,而不是通过诡辩将是说成非,将非说成是。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6-6-29 16:08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6-6-29 16:23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6-27 21:18
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来说明是与非,而不是通过诡辩将是说成非,将非说成是。


我哪里不以事实为依据来说明是与非了?哪里通过诡辩将是说成非,将非说成是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6-29 16:19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6-27 13:18
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来说明是与非,而不是通过诡辩将是说成非,将非说成是。

    是与非的标准是什么?根据什么来制定标准?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7-5 09:29
要求距今人几千年前的古人符合今人的个人好恶,是犯了不可饶恕之错误!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