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针灸治疗痛经】 [打印本页]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4-21 11:34
标题: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

【概述】
痛经系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的一种急性发作性小腹疼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下腹和腰骶部绞痛,重者可出现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乏力,四肢厥冷乃至晕厥等。痛经可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针灸主要用于原发性痛经。
现代针灸治疗痛经的首篇报道见于1951年,在50年代以针灸治疗痛经的资料颇多。有的通过数十例患者的观察,证实针灸对重度及中度疼痛者,有明显止痛作用。曰本的针灸家用皮内针治疗痛经也有良好的效果。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开展了艾灸、耳针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本病,但资料不够多。80年代开始,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章急剧增多,无论在有效穴位的筛选,穴位刺激法的扩展及病例数的积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所收集的资料统计,针灸治疗痛经的有效率在90%以上。

【治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
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2.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十七椎下,以28号1.5寸~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准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分钟~10分钟,予以留针30分钟。阿是穴用艾卷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取,以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分钟~30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15分钟。上法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年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经期腹部稍感不适;有效:症状减轻,随访1年内仍有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二)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按证型分三组。(1)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2)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3)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髎、地机、天枢。
2.治法
据所辨之证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号2寸长之毫针,迅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刺入1.5寸。针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提插加小捻转的补泻手法,气滞血瘀型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平补平泻手法,气血两虚型用补法。但刺激宜轻。留针20分钟~30分钟,每隔3分钟~5分钟运针1次。针后,关元、足三里及归来可以艾卷作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皮肤针
1.取穴
主穴:行间、公孙、隐白、太冲、三阴交、关元。
2.治法
主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次。每穴叩刺约1分钟,中等强度刺激,以局部微出血为度。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治疗,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三个月)。

(四)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耳背沟、耳迷根、皮质下。
配穴:恶心呕吐加胃,心烦不安加心、神门。
2.治法
主穴每次选3~4穴,据症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于所选的耳穴上。每次一侧穴,双耳轮替。嘱患者每日自行做不定时按压,每天按压10次左右,每次按压2分钟~3分钟。耳穴出现发热效果更佳。每周换贴2~3次。治疗的起始时间及疗程,同毫针法。

(五) 冷灸
1.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
2.治法
灸药制备: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备用。
主穴每次取1穴,可交替使用,每次于经前5日贴敷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贴时,取麦粒大之药膏置于胶布上贴敷。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可出现水泡并逐渐增大,2日~3日后渐干瘪结痂。如水泡擦破,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六) 穴位敷贴
1.取穴
主穴:神阙、关元。
配穴:三阴交。
2.治法
敷药制备:分为二方。Ⅰ号方为肉桂、细辛、吴茱萸、玄胡索、乳没各10g,研极细末配;Ⅱ号亦为丁香、肉桂、玄胡索、木香各等分,研末,过100目筛,和匀,备用。
神阙穴用Ⅰ号方,于月经前3日取本品2g~3g置于5号阳和膏中粘匀,贴于穴区,2日1次,直贴至经行3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另用苏叶100g~150g煎水冲洗阴道。Ⅱ号方贴关元,疼痛剧烈时加三阴交,于月经始潮或疼痛发作时取敷药2g置于胶布上贴穴,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贴6日为一疗程。上述二方,可任选一方应用。

(七) 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耳穴)、三阴交。
2.治法

主穴均取。用氦氖激光治疗器,进行照射。输出功率为2.5mW,通过光纤维功率减为1.5mW。波长为632.8nm。每穴照射5分钟。每次1侧穴,交替照射。自行经前10日开始治疗,隔日1次,5~6次为一疗程。

(八) 温针
1.取穴
主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肾俞 。
配穴:关元、命门。
2.治法
主穴每次取二穴,均双侧,配穴酌加1穴。以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选一对主穴行温针。其方法为:用薄铁皮卷成高3cm~5cm,直径2cm~4cm园筒,在筒壁上穿5~7排孔,每排8~10孔,在筒下端1.5cm处作一铁篦上装满艾绒。先将鲜姜片中间穿孔套于针体贴放在皮肤上,点燃筒下端艾绒套在针体上,并行固定,随时从底部用吸淮橡皮球打气助燃。当皮肤有灼热感时再加姜生片垫上,保持筒内一定温度。于月经来潮3日~5日行第1次温针,以后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

(九)电针
1.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曲骨。
配穴:足三里、地机、太冲、商丘、合谷。
2.治法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之前面四穴用28号毫针刺之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为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曲骨穴用红外线照射。每次均为30分钟。配穴亦施以电针,法同上。每日1次。

(十)皮肤针加艾灸
1.取穴
主穴:胸椎9~腰椎3之督脉段。
2.治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作中等度叩剌,3~5遍,继用艾条作温和灸10~15遍,最后以艾条雀啄灸法从上向下依次在主穴每一椎体棘突下各灸5分钟,以不烫伤为度。每日2次,6日为一疗程。

(十一) 针灸
1.取穴
主穴:三阴交。
配穴:关元、气海、肾俞 。
2.治法
主穴用针法,双侧均取。以1.5寸28号毫针直剌 0.8寸~1寸,快速提插捻转用泻法,以局部有麻胀感且能向上传导为佳,行针2分钟,留针0.5小时~1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1次。配穴用花生米大艾炷作无疤痕直接灸法,至有灼痛时移开,每穴灸6壮,以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针灸治疗,一般自月经前3日开始,至经期结束为一疗程。

(十二) 其他措施
1.注意经期卫生,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受寒湿及消除精神紧张等因素。
2.对继发性痛经者,应针对病因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可配合中药等方法治疗。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郁××,19岁,学生。1966年1月5日初诊。
主诉:少腹胀痛1天。
病史:每次经临,少腹疼痛难忍,症已6年。13岁初次行经少腹微感疼痛,以后每次经来(一般月经愆期),少腹胀痛,痛势逐年增加,经色紫黯,有瘀块。近3年来左乳发现一结块(如梅核大),经来前一天,少腹胀痛,乳下结块亦痛,经净时腹痛、块痛均消。昨日经期未至,腹痛又作,来诊时侧身倦卧,胸闷纳呆,四肢酸痛,有低热(37.6℃)。
检查:脉细数尺弱,舌苔薄腻尖红。
诊断:痛经。
治则:行气通经、活血止痛。
取穴:分二组。(1)三阴交(双)、血海(双)。(2)关元。
治法:二组同取。第一组用平针法,得气后,三阴交捻转1分钟~2分钟,留针15分钟。第二组亦用平针法,得气后不留针。
二诊:1月6日。昨天针后,少腹疼痛已止,今天低热亦退,尚感四肢酸软,守上方加减。取穴:三阴交(双)、太冲(双)、合谷(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经净后,按上方又针治2次,诸恙消失。

(陆瘦燕医案)
医案二
刘×,女,22岁,未婚。1983年4月7日初诊。
主诉:月经来潮腹痛不已,已1年多。
病史:14岁初潮,经期先后不定,经量正常。自去年行经期间因生气吃惊饭后,开始小腹隐痛,以后适逢月经和行经期间小腹坠痛,经量时多时少,血色红紫夹有血块,经行不畅,胁痛乳胀,烦躁胸闷。此种症状逐次加重,现在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难忍,经沈阳市妇婴医院多次诊治不见好转,每来潮时肌注杜冷丁、安痛定、阿托品,腹坠痛仍不缓解。这次月经来潮2天,持续性剧烈疼痛不止,故前来针灸治疗。现症:头胀,口苦、咽干,胸胁闷满,两乳发胀,小腹坠痛,拒按,经量少,色紫黯粘稠,便秘。
检查:面红目赤,呻吟,满头大汗,捧腹转侧,扶入病室。小腹拒按,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妇科检查:肛诊无异常所见。
诊断:痛经。
治则:疏肝理气,解郁止痛。
取穴:列缺、公孙。加配:中极、太冲。
治法:仅取主穴,其中双公孙穴直刺0.5寸深,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手法1次,约1分钟~2分钟。
经10分钟治疗后小腹胀痛霍然消失,感到心情舒畅。下次月经来潮小腹疼痛减轻,上述诸症均已减轻,按上方治疗痛止。第3次来诊,自述腹痛大有好转,但仍有隐痛,改取中极、太冲,诸症消失,痛经即止。后随访1年告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