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阴阳五行说为什么成了中医最高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4-6 22:03
标题: 【原创】阴阳五行说为什么成了中医最高理论
阴阳五行说为什么成了中医最高理论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阴阳五行思想,是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
“- -、—是对宇宙生命的功能、属性、关系所作的归纳和分类,表示宇宙生命的一体两仪,既是对不同事物的归类,又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归类,体现了一分为二的宇宙生命发生论、结构论、功能论观点。”中医基础理论就是用“阴阳”之间的关系说明生理及病理变化的。阴阳的对立制约维持著人体的物质及功能的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如果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受到破坏,不能维持相对平衡,即出现“阴阳失调”的病变,“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之间又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它们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即“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反映在生理上,就是机体中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消长,是维持相对平衡的消长。如果这种平衡状态失衡,即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阴阳属性相对而划分,但二者之间又可以互相转化,反映在古代中医理论中,阴阳的转化可以用来解释某些病因,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寒湿之气属阴,温病、咳嗽之证属阳;风暑之气属阳,飧泄、痎疟之证属阴。伤于阴反病阳,伤于阳反病阴,这是阴阳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阴阳学说是传统中医学全部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理解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也是研究古代医学必通的门径。
五行学说更是一种具有东方色彩的朴素系统论的原始理论。“它是中国先哲用以描述宇宙生命属性规律的一组符号系统。五行分别是五种物质——能量——资讯的符号,‘五行’之间的各种关系(生、胜、乘、侮)反映了宇宙生命各种物质、结构、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运动和变化。”古代医学家把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五行学说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祖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在这种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促进人们从系统结构观点观察人体,在比较和辩证中认识人体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五行学说的应用,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在五行学说的帮助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系统化。五行系统除了分类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及胜复机制在传统中医学上反映了病因、病机、病理及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而严密的医学思想基础。传统中医也用“五行”作为解释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结构、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的根本大法,对于我们理解医学思想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义。(隋·萧吉撰,马新平、姜燕点校《五行大义·点校说明》)
换言之,阴阳五行说是传统中医的最高理论。为什么?主要与传统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有关。读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赵洪钧《内经时代》)
赵洪钧先生说:
“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内经》的脏腑学说,就是阴阳五行化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在构成《内经》体系上尤其重要。不管人们认为这种学说多么朴素、原始,但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内经时代》)
《内经》为什么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因为《内经》的成书年代,正是阴阳五行说极盛的时代——两汉时期,自然受其影响,而不是先秦战国时期。
顾颉刚说:
“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汉代学术史略》)
顾颉刚又说:
“汉儒生在以阴阳五行为信条的社会里,便没有不受阴阳五行说的浸润的,阴阳五行即是他们的思想的规律。”(《古史辨自序·下册》)
梁启超说:
“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要之,两汉所谓今文家经说,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什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汉儒阴阳五行之学,开于仲舒而成于向、歆父子。”(《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
梁启超又说:
“《黄帝内经素问》,此书为最古之医学书,殆出汉人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赵洪钧先生说:
“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以前去。”(《内经时代》)
廖育群说:
“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所以,以阴阳五行为统帅的《内经》最应该成书于阴阳五行盛行的时代——两汉时期。
赵洪钧先生又说:
“看来,必须对《内经》‘成书’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即怎样才算‘成书’。……也就是今《内经》体系的天人相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我认为……都是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班固之后出现的。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样两部大书。我再加上:班固也不可能漏掉这两本大书。或者说,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还没有皇甫谧看到的《素问》和《灵枢》(即《针经》或《九卷》)。对看《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赵洪钧著,金栋补注《<内经时代>补注》)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4-7 11:02
先生是论哲,不是论医。医家的阴阳五行并非完全是五行家的阴阳五行。内经不等于邹衍。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6-4-7 17:28
医家的五行源于五星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4-9 21:43
说的非常正确。不仅医家的五行源于五星,而且中华文明的一切成就,万事万物的生化始终都源于五星的运行。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6-4-9 21:59
呵呵!想不到王琦会把用户名密码告诉妙化(先贤追随者)。
不会有人理你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4-9 22:17
《内经》为什么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因为《内经》的成书年代,正是阴阳五行说极盛的时代——两汉时期,自然受其影响,而不是先秦战国时期。
-------------------------------------------医家的阴阳五行不同于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医家的阴阳五行源于《太始天元册》
的七曜周肇,即日月五星会,五星之行是本,由此而生六气,五行,四时。四时阴阳是中医取象比类的应用阶段,不能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五运和三阴三阳的出现,才揭示出天人合一的人体六经生命观。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4-9 22:36
对阴阳五行说的作用虽仍模糊,但认识还是比较客观。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4-12 15:51
引出问题:阴阳五行知识,为何在医书中保留最完整?我见今之《易》学家在谈阴阳问题时,多引《阴阳应象大论》原话(阴阳者……,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0 10:15
[attach]11161[/attach][attach]1116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0 10:16
[attach]11163[/attach][attach]1116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0 10:48
[attach]11165[/attach][attach]1116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7:50
[attach]11169[/attach][attach]11170[/attach][attach]1117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7:51
[attach]11172[/attach][attach]11173[/attach][attach]1117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7:54
[attach]11175[/attach][attach]11176[/attach][attach]11177[/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1 17:56
先生博学,,他们就是不相信,也是真的没有办法。照样否定五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8:15
顾颉刚像
[attach]1117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8:16
梁启超像
[attach]1117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8:29
[attach]1118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8:30
[attach]11181[/attach][attach]11182[/attach][attach]1118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8:33
隋代人萧吉:据《南史》卷五一《梁宗室传》及《梁书》记载,萧吉的曾祖父萧顺之,是南齐太祖萧道成(479~482在位)的族弟;祖父萧懿是梁武帝的长兄,南齐一代名将;其父是萧懿九子之一,具体第几子不详。据江苏丹阳《开沙萧氏族谱》记载,萧顺之是西汉丞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则萧吉当为萧何的第二十八世孙。
萧吉的生年无确切记载,估计生于梁武帝(502~549在位)中期,公元520~530年左右。萧吉入隋后一段时间内政治上不顺利。《北史》本传说:“吉性孤峭,不与公卿相浮沉,又与杨素不协,由是摈落,郁郁不得志。”“性孤峭”不是主要原因,“与杨素不协”才是问题的关键。杨素是隋朝元勋,不会看得起三易其主的萧吉;在一贯负手向天的杨素面前,萧吉也不能不觉得气短,因此,只能闭门读书,以求一逞。不过,萧吉“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的特长,终于为他提供了机会。他发现隋文帝“好徵祥之说,欲乾没自进,遂矫其迹为悦媚焉”。开皇十四年(594),萧吉上文帝书,投其所好,大谈符命徵祥,显然是萧吉“考定古今阴阳书”所获心得的一部分。
曰本学者中村璋八推测,萧吉向文帝上的书很可能就是《五行大义》,而上书之年的594年,也就是《五行大义》的完稿之年。萧吉“考定古今阴阳书”导致了594年的上书,而且上书与《五行大义》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若以上书等同于《五行大义》,或以594年为成书之年,其理由还有待商榷。(百度百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8:33
《五行大义》:五卷,隋代萧吉撰。书中内容,都关乎阴阳五行。
卷一主要对五行、干支进行释名,并说明五行的形质与功用,同时对“数”进行广论,包括《易》之大衍之数、五行及生成数、干支数、纳音数和九宫数。卷二论述五行相生、生死所及四时休王和五行配支干、五行相杂、五行之德、五行之合、五行之扶抑、五行之相克、相刑、相害和冲破。卷三讲五行配五色、五音、五味、五藏六府及五常与五事。卷四讲五行与律吕、七政、八卦之风、性情及政治。第五卷讲诸神、五帝、诸官、诸人及禽虫配五行。
萧吉以博学多才著称,尤其擅长阴阳算术。所著《五行大义》是萧吉在广泛研究和考订各类阴阳著述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的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内容推理周密,引征广博,在阴阳术数领域内,属于造诣很深的著作。它是隋以前传统五行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中国整部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必读之书,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本书文风醇厚古朴,书中所援引的材料十分丰富,有些引文往往来自于佚亡之书,今已不可得见者,借《五行大义》而存其一二。萧吉的广征博引、包罗万象,为后人清理出了一条追寻隋以前中国五行思想发展历史的清晰脉络。在这个意义上,萧吉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古)五行思想的一位杰出的总结者。(《医道传承丛书·五行大义·点校说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8:36
“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它在经典上的依据,为《尚书》的《甘誓》和《洪范》。这两篇中,都有‘五行’字样,而《洪范》讲‘水、火、木、金、土’的性质尤为明显。”(顾颉刚《古史辩自序·下册·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1 18:37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曰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分子界有很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变为《饮冰室合集》。今有《梁启超全集》。(《辞海》)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21 19:01
“阴阳”,才是中国人的思想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21 19:27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9-22 11:36 编辑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古代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并不是中医发明的,也不是中医独有的,所以阴阳五行说算不上是中医最高理论,阴阳五行说只是被中医学接受和采用了的一种说理工具罢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1 21:04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大家应该一致。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21 21:13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大家应该一致。
一一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或认识方法论基础,不是中医理论本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2 06:12
不必要在这些文字上做游戏,西医的基础是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进化论……,西医的临床学科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中医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脏象经络……中医的临床学科是辨证论治……。基础与临床是不可分割的。不能把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辨证论治割裂开来,人体解剖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割裂开来一样。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22 06:2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21 22:25 编辑
西医的基础是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进化论……,西医的临床学科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中医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脏象经络……中医的临床学科是辨证论治……。
一一唯物辩证法和西医理论是什么关系?阴阳五行是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概念不能自我定义,要大家能够共同认同接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2 06:43
唯物辩证法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医学没有关系。西方医学发生在前,唯物辩证法是19世纪的事。阴阳五行学说发生在前,中医学发生在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础,唯物辩证法不是西医的基础。
正确的观点,有些人就是不接受!学术自由,你有什么办法?
错误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学术自由,你有什么办法?
阴阳五行与中医的关系,本论坛就有两个对立的看法!有什么办法??
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生存!没有办法统一。也只好这样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2 06:54
【 阴阳五行说为什么成了中医最高理论】楼主拿出许许多多证据,没有人反驳人家的证据,没有人反驳人家的观点!否定阴阳五行的人不敢和楼主理论!他们心里服气吗!!认输吗??学习了吗!进步了吗??
如果没有人能够驳斥楼主的论点、论据!今后不允许在中医理论中否定阴阳五行学说!今后,不得胡搅蛮缠,胡拉乱扯!把阴阳五行与中医理论剥离开来,否定阴阳五行,是错误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22 08:47
传统中医的特征,是医哲不分。但从现代学科来讲,专业具体学科与哲学分开,是现代学科发展的普遍要求与规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22 09:21
换句话说,中医要发展,成为现代学科,医哲当分开。不要发展,选择保守传统的,可以医哲不分。至于个人选择发展还是保守,这个就各取所需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22 11:05
金栋先生,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各是什么意思?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2 15:15
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是科学与哲学之融合,系统论,科学哲学……就是例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2 15:18
实验哲学是最近在欧美兴起的一 场科学与哲学融合的运动,代表了科学与哲学融合发展的最新趋势。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既可用于人工智能研究,也可以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作 用,同时还能解决部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实验哲学对国内未来的科学和哲学发展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既可以为计算机科学提供理论手段,也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技术 手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2 15:19
科学与哲学的融合--读《自然辩证法通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2 15:21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 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 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22 15:47
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是科学与哲学之融合,系统论,科学哲学……
——系统论、科学哲学……,这是哲学吧?
有没有哲学解剖学、哲学生理学、哲学病理学、哲学药理学、哲学外科学、哲学内科学……?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22 16:0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22 08:04 编辑
百度资料(代表一定程度上公众的而非纯个人的观点与认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第一,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
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
第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又密切联系。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具体素材,哲学依靠具体科学提供的各种知识,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哲学只有经常关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活力。反过来,哲学理论对于具体科学研究又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一种是认为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2 16:34
【 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一种是认为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
阴阳五行没有代替脏象经络,气血津液……而是体现其中!
中医理论去哲学化,剥离阴阳五行,是取消论。
先生认真研究中西医学,取得了许多成就,令人佩服。我对于先生把阴阳五行与中医理论剥离,持不同意见,如果不能取得统一意见,可以各自保留意见。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也是在发展之中。这里的科学,不是指具体的科学,而是广义的科学。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9-23 10:56
小董,请你解释一遍,供大家学习,怎么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0 10:36
用五行学说指导临床者,可见于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0 10:48
从该书内容分析,该书理、法、方、药俱备。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0 11:47
“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这样的评介,内经的医学性天下人信得过吗?“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何解?天为阳,阳化气,气即是阳。地为阴,阴成形,形为阴。形气相召,以成四时。日为阳,日行是阳气之源,月为阴,月行是阴气之源,阴阳相合,五行丽地,化生万物,地以承载。四时化气,五行成形,。四时则万物生长收藏。五行则万类生长壮老已,故“一年360天,人亦应之。”
“人亦应之”是人应阴阳五行之规,并非阴阳五行是人。何为人?“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五则五行,三则三阴三阳,五行立其神,六气立其形,内经则是六经,是人体之内的生命通道,通天地,连脏腑,这才是《内经》的真谛。但,何为五行?不读运气,能知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1-20 11:52
理是人生之理吗?法是人体之法吗?无人生之理,无人体之法,能是医人之医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0 16:59
观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一书,其五脏病证之理,源于《内经》,见于《灵枢·本神》、《素问·脏气法时论》及《灵枢·五邪》等篇,但具体文字有出入。其五脏病证之法,或泻或补,或小或大。其五脏病证之方,或小泻五脏之汤(小泻肝汤、小泻心汤、小泻脾汤、小泻肺汤、小泻肾汤),或大泻五脏之汤(大泻肝汤、大泻心汤等),或小补五脏之汤(小补肝汤、小补心汤等),或大补五脏之汤(大补肝汤、大补心汤等)。每方则有具体药物。
从《辅行诀》行文体例分析,《辅行诀》辨五脏病证各篇,先引《内经》理论,后引《汤液经》药方,属于融经论与经方为一体的著作模式。可见,《辅行诀》五脏辨证理论源自《内经》(《灵枢·本神》、《五邪》及《素问·脏气法时论》),而方药运用则源于《汤液经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1-20 17:04
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以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耳。——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有学者考证认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失传的《汤液经法》一书有关,对看《伤寒论》的内容,二书有大致相同内容。据《汉志·方技略》可知,《内经》属医经学派,《汤液经法》属经方学派。
当代著名学者,中医文献训诂学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说:“《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张大昌、钱超尘主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也有学者考证认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伪书。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1-20 17:10
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
此书,不可全信,争论太大。没有参考价值。
我也买了这本书,看后感觉上当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