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袁红霞临证运用和法选用经方经验撷青 [打印本页]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28 12:35
标题: 袁红霞临证运用和法选用经方经验撷青
袁红霞临证运用和法选用经方经验撷青

魏某,男,72 岁。2009 年 3 月 11 日初诊。患者 5 个月前因情志不遂致胃脘胀满, 喜温喜按,饭后甚,嗳气多,口苦咽干,纳可寐安,大便每日 1次,排便不爽,小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沉弦。辨为少阳枢机不利之证。 治宜和解少阳。 方用小柴胡汤化裁。
处方:柴胡15g,黄芩 9g,半夏 10g,党参 10g,木香 6g,砂仁 10g,陈皮 6g,茯苓 10g,白术 10g,炙甘草 6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 7 剂。 水煎服,每日 2 次。3 月 18 日复诊 :患者口苦 、胃痞明显减轻 ,余无不适。
按语:本案既有胃脘胀满、大便不爽之胃肠结滞证,又有口苦咽干之少阳经证,治宜和解少阳,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方证相合,即获良效。
2 寒温并用法
寒热错杂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病情日久、体质因素、感邪部位的不同,均可导致寒热错杂证的发生。袁师运用寒热错杂证的代表经方乌梅丸,谨守病机,治疗寒热错杂之胃肠疾病,收效显著。
案2.吕某,男,53 岁。2008 年 12 月 10 日初诊。患者 9 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腹中不适, 时有腹痛,伴腹泻,2~3 次/日,里急后重,小便清长,四肢不温,倦怠无力,纳可寐安,舌红胖有齿痕、苔黄,脉缓。辨为寒热错杂证。治宜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方用乌梅丸化裁。
处方:乌梅50g(醋泡),附子 15g(先煎),桂枝 10g,干姜 10g,细辛 6g,川椒 10g,黄柏 10g,黄连 10g,当归10g,党参 15g,生苡仁 30g。7 剂。水煎服,每日 2 次。12 月 17 日复诊:大便已基本正常,每日 1 次,余证均缓。继服 1 周,症状消失。
按语:本案因饮食不节而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故生飧泄,且患者腹泻日久,当属“久利”。 其中四肢不温、倦怠无力、小便清长等为下焦虚寒之症,而舌红胖有齿痕、苔黄则为上焦内热之象,故以乌梅丸治之,用以清上温下,益气生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使气机升降通畅,邪去正安。
3 补泻兼施法
袁师临证中,祛邪同时重视对正气的调补。 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通过对患者自身正气的扶助和激发以祛邪,达到治疗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症的复发。
案3.王某,女,71 岁。 2009 年 5 月 13 日初诊。患者曾于 2007 年1 月行食管癌手术, 术后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刻诊:反酸频繁,食物上返,烧心,嗳气,胃胀喜温喜按,咽堵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痰色白质黏,纳可寐安,大便质黏,1 次/日,小便调,舌红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腻,脉弦。辨为胃虚气逆证。治宜补益脾胃、降逆止酸。方用旋覆代赭汤化裁。
处方:旋覆花15g(包煎),代赭石 5g(先煎),人参 15g,半夏 15g,黄连 18g,吴茱萸 3g,乌贼骨 20g,大贝母20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7 剂。水煎服,每日 2 次。5 月 20 日复诊:述其反酸症状明显减轻,诸症均缓。服药 3 月,诸症消失。
按语:此案为食管癌术后出现的反酸之症。 方用旋覆代赭汤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既调其胃胀喜温喜按之胃虚证,又治其咽堵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食物上返,嗳气等痰阻气逆之证。 诸药合用,补泻兼施,标本同治,效如桴鼔。
4 辛开苦降法
在脾胃病的诊疗过程中,常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症。袁师治疗此类病证,常用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以调和肠胃。袁师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常选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胃痛常选黄连汤。
案4.李某,男,46 岁。2009 年 5 月 4 日初诊。患者自诉因饮食不节、受凉等原因致胃痞,伴隐痛,喜温喜按,嗳气,时欲呕,性急易怒,情志不舒则胃痞加重,时伴两胁不适,纳可寐安,大便基本成形,1~2 次/日 ,小便可 ,舌质淡红暗胖、尖红点 、边齿痕 ,舌苔薄黄,脉沉细。 辨为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证。 治宜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用半夏泻心汤化裁。
处方:半夏10g,黄连 10g,黄芩 10g,干姜 10g,党参15g, 薄荷 6g,柴胡 10g, 茯苓 15g, 当归 20g, 炙甘草6g,白芍 10g,白术 15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 7 剂。 水煎服,每日 2 次。5 月 11 日复诊:胃脘痞满大减,诸症缓。 继服 14剂,诸症愈。
按语:此案为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之痞证,选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根据其情志不舒等症状,配柴胡、白芍、茯苓、白术等以疏肝健脾,随证加减,收效显著。
5 调和肝脾法
肝气不舒常常是各种脾胃病的诱因,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肝胃不和,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而发病。所以在治疗脾胃病的同时,袁师十分重视对患者情志的调节。 龚廷贤云:“肝木,脾土之贼,木曰曲直作酸,故疏肝则胃气畅矣。”须指出的是,调和肝脾法不仅是对现有症状的治疗,也包含治未病的思想,临证中,多有肝病及脾或脾病及肝,须肝脾同调。
案 5.周某,女,52 岁。 2009 年 10 月 21 日初诊。患者 3 个月前因情志不舒致胃脘胀满, 两胁胀闷疼痛,恶心欲呕,不思饮食,时腹痛,胃中水鸣音,四末不温,纳少寐可,大便 3~4 日一行,小便色黄。 舌红边齿痕、苔薄黄,脉弦。 辨为肝脾气郁证。治宜疏肝理脾。 方用四逆散化裁。
处方:枳实10g,柴胡 10g,白芍 10g,党参 15g,茯苓15g, 生白术 30g,炒麦芽 30g, 半夏曲 15g, 厚朴花20g,麻子仁 30g,炙甘草 6g。7 剂。水煎服,每日 2 次。10 月 28 日复诊:胃胀及胁胀明显缓解,余证皆缓。
按语:本案患者因情志不舒,日久胃胀连及两胁胀闷,伴四末不温,符合“肝郁脾虚之四逆证”,方用四逆散以透邪解郁、疏肝畅脾;配半夏曲、厚朴花以消痞除满;配炒麦芽以健脾和胃;配麻子仁以润肠通便。诸药并用,共奏疏肝理脾之效,使气血调畅,痞满得除。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