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用药经验谈中药的配伍运用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14 21:14
标题: 用药经验谈中药的配伍运用方法
【用药经验谈中药的配伍运用方法】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处方用药是最后一个步骤。也是能否显示“效果”的重要环节,素为中医家所重视。最能体现治疗措施的是中药的配伍运用,这是最关键的一环。
前贤有“用药如用兵”之说。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用药不是一个孤立的措施,这和辨证密切相关,是根据辨析病情的现状予以酌定。布阵用兵,需要全面掌握敌情,方能克敌制胜;处方用药,则须洞悉脉因证治,始奏治病良效。
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都 要为患者处方用药,如何恰当地用药,则关系到学术、经验的水平。其中对药学理论(包括性味、功能、七情和合、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的精熟与否,和方药运用的临证心得,尤为关键。
一、良医用药、如良将用兵
古法用药如用兵。用兵有战有守,有奇有正,用药亦然。以六淫之性论之,其作用变化,不外开合。寒湿偏于合,燥火偏于开。风无定体,兼寒湿则合,兼燥火则开。暑本天之热,地湿上蒸,天暑下降,故偏于暑之热者多开,偏于暑之湿者多合。药虽有四气五味之殊,而其性能之表现,亦不外乎开合。大抵气薄者多开,味厚者多合。气温气热多开,气寒气凉者多合。味辛味苦多开,味酸味咸多合,甘味得中和之道,则能开能合。故有甘辛化阳,甘咸化阴之说,然必须针对病情,参合药物气味之所属而用之。故用药治病,开必少佐以合,合必稍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治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导之用。阴阳相须之道,有如此微妙者。燥病治以润,不妨佐以微苦,以微苦属火,火能胜燥气,湿病治以燥,不如治以淡,以淡味得天之燥气,功专渗湿,更有病纯者药纯,病杂者药杂。有病虽杂而出于一源,则立方要有专主;有病虽纯而兼以他证,则立方要有变通。燥病须防其夹湿,湿病须防其化燥。观其以往,以治其现在;治其现在,又须顾其将来。表里寒热,固当分明;阴阳虚实,尤为紧要。标本先后,不宜混乱;轻重缓急,尤宜权变。孙武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岳武穆云:运用之妙,惟存乎一心。医之用药,何独不然。故用药之法,须知用意,学者心领意会,自有心得。所谓用意,就是善于思考问题,用辨证法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14 21:19
二、熟习药物气味、分辨寒热温凉
药物的四气,既寒、热、温、凉;按中医的说法,气本于天。味有六,既酸、苦、甘、辛、咸、淡;按中医的说法,味本于地。阳主升而浮,阴主沉而降,辛主散其行也横,故能解表;甘主缓其行也上,故能补中;苦主泻其行也下,故可去实。酸主收,其性也敛,故可治泄;淡主渗,其性也利,故可分清降浊;咸主软,其性也沉,故可导滞通秘。气动而行,味静而守,气味兼用,有和合之妙。能识七情,则配伍尤关重要,病有寒热 ,药用温凉,贵在相辅相成。
三、把握升降浮沉、善用补泻攻调
由于各利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等,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等病势趋向。故病在上者,当用木香,槟榔等以降之;病在下者,当用升麻、柴胡以提之;是治法结合病势趋向,此乃自然之理。而病机复杂者,同时具有向上,向下之趋势,如泻痢,脱肛之人,兼病呕吐,呃逆,既有胃气上逆之证,又有里急后重之苦。针对病机之治法,应举之以升麻、柴胡,气虚者佐以参芪,降之以木香、槟榔,血滞者佐以归芎,自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血调和,使脱肛举而后重除,呃逆止而呕吐安,故可以同剂奏功。此为相反相成之理,是中药治病取得疗效之关键。如张仲景制大柴胡汤,用柴胡,大黄同剂,以治伤寒表里俱见之证。用柴胡升而散外邪,大黄降而泄内实,使病者热退气和而愈。再如附子泻心汤,芩、连、大黄、附子同用,是寒热药物并用,补泻各建其功。因本方是适用于“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若单用治痞则阳愈虚弱,专补阳痞结愈甚,故寒热补泻同用,并行不悖。若仿此而扩充之,则补中益气汤用升、柴,六味地黄汤用丹、泽,归脾汤用木香,异功散用陈皮,皆各具玄妙。中医治病之特点,在于调整脏腑机能之失调,每多汗下并用,表里双解,寒热 并用,补泻兼施。以及攻多补少,补多攻少,或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临证之治法,在于抓住病机。实践证明,中医之辨证用药,有其独到之处,值得进一步加以探索。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14 21:20
四、药物之作用在于补偏救弊
用药治病,利害攸关。先避其害,后用其利,一味不投,众善俱弃。故欲表散者,须远酸寒;欲降下者,勿兼升散;阳旺者当知忌温,阳衰者沉寒毋犯。上实者忌升,下实者忌秘。上虚者忌降,下虚者忌泄。诸动者再动即散,诸静者再静则灭。甘勿施于假热 ,辛勿施于热燥,咸勿施于伤血。酸木最能克土,脾气虚者不宜妄投。阳虚寒盛,宜用热药,如桂、附、干姜、吴萸之类;阴虚热盛,宜用寒药,如生地、龟板、白芍、玄参、知母之类。至于阳中还有阴象,阴中复有阳迹,又宜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或在养阴的基础上扶阳,或在温阳之基础上育阴。能洞察阴阳之理,善审疾病之情,则药理虽玄,亦不难透彻,而为我用。
五、药物治病、必赖胃气之运化
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赖胃气施布药力,始能发挥温、吐、下之作用以驱逐病邪。若邪气甚胃气竭堵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化,虽有神丹,其奈何哉。所以用寒不寒,用热不热 者;有发其汗而表不应,行其滞而里不应者;虚有不受补,实不可攻者;有药食不能下咽,或下咽即呕者。若此者,呼之不应,遣之不动,此以脏气元神尽去,无可得而使也。是又在脉证之外,胃气败绝,亦死无疑者。至于脉证之神,亦宜细辨。有脉重证轻而知其可生者,有脉轻证重知其必死者,此取脉不取证也。取舍疑似之间,自有一种玄妙。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采,言语清亮,神气不衰,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 ,虽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病胀满而补泻皆不可施,或病寒热而温凉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燥,昏不识人,或一时猝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14 21:21
六、五脏辨证用药原则
   
   五脏辨证用药,是在脏腑辨证指导下研究用药的方法,它是辨证论治体系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疾病的发生和演变都 是脏腑功能紊乱的反映,若不从脏俯生理,病理进行治法探讨,则夫之泛泛,难于提纲挈领。而药物的补泻作用,必须结合脏腑的喜恶、病变的性质和药物的气味,才能正确地掌握与运用。将两 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以脏腑病证为纲,以治疗法则为目,以此研究归纳用药,使脏腑辨证与药物应用熔为一体。这种以治法统药的意义在于,疾病都有其自身的发病特点,同时每种疾病的初、中、末期会出现不同的证,因此每种病的治疗过程中,绝不能以一方、一法、贯彻绐终的。这就要求针对疾病的不同时期制订出相应的治则,依据不同的治则找出相应的方剂,但有时竞难以寻觅一首适宜的方剂加以施用,此时应根据治则进行选药、组方。既使有适当的方剂可用,也不能照搬原方运用,而应本着病证的需求,对所选用的方剂加以精雕细琢,使之完美无缺,与病证丝丝入扣,如此灵活遣药,才是研究五脏辨证用药的目的。

(一)肺系疾病用药原则:
   
   1、宣肺散寒法: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细辛。
   2、宣散肺热法: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
   3、清泄肺热法:
常用药物: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金银花。
   4、清肺解毒法: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兰根、鱼腥草、黄芩、马勃、射干、苇茎。
   5、肃降肺气法:
常用药物:苏子、莱菔子、桑皮、旋复花、杏仁、枇杷叶。
   6、清燥润肺法:
常用药物:桑叶、石膏、知母、浙贝母、芦根、甜杏仁、枇杷叶、梨皮。
   7、温肺降逆法: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
  8、敛肺法:
常用药物:敛肺以止咳定喘,白果、诃子、罂粟壳、五味子、百合、贝母;敛肺以止血者,白及、阿胶、海蛤粉;敛肺以止汗者,浮小麦、麻黄根。
  9、补益肺气法:
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山药、蛤蚧。
  10、滋养肺阴法:
常用药物:阿胶、蜂蜜、山药、天冬、麦冬、沙参、玉竹。
  11、泻肺法:
常用药物:开提肺气,桔梗、杏仁、枇杷叶、麻黄;宣泄逐饮法,葶苈子、桑白皮、木通、茯苓。
  12、清大肠湿热法:
常用药物: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
  13、润肠法:
常用药物:火麻仁、瓜蒌仁、柏子仁、郁李仁、杏仁。
  14、固肠止泻法:
常用药物:煨姜、益智仁、肉豆蔻、禹余粮、赤石脂、诃子、石榴皮。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14 21:22
(二)、肝胆系疾病用药原则:

  1、疏肝调气法:
常用药物:柴胡、郁金、香椽、白蒺藜、佛手、枳壳、木香、乌药、川楝子、青蒿、元胡、橘叶、玫瑰花。
  2、平肝疏泄法:
常用药物:代赭石、香附、青皮。
  3、清解肝热法:
常用药物:丹皮、山栀仁、黄芩、夏枯草、青蒿、青黛、青葙子、密蒙花。
  4、清泻肝火法:
常用药物:龙胆草、芦荟、栀子、夏枯草。
  5、和肝活血法:
常用药物:和肝活血,当归、川芎、赤芍、丹参、丹皮、鸡血藤、月季花;行血祛瘀,桃仁、红花、泽兰、茺蔚子、蒲黄、干漆、庶虫。
  6、凉肝止血法:
常用药物:生地、赤芍、丹皮、黑山栀、黄芩、侧柏叶、大蓟、小蓟、白茅根、青黛。
  7、平肝熄风法:
常用药物:镇肝息风,桑叶、菊花、钩藤、天麻、牡蛎、真珠母、石决明、代赭石;凉肝息风,羚羊角、牛黄、钩藤、桑叶、菊花、石决明;滋阴息风,阿胶、鸡子黄、熟地、白芍、龟版、鳖甲、鲁豆衣。
  8、搜肝法:
常用药物:全蝎、蜈蚣、僵蚕。
  9、温肝散寒法:
常用药物:肉桂、淫羊藿、艾叶、小茴香、木瓜、吴萸、川椒。
  10、滋养柔肝法:
常用药物:枸杞子、鳖甲、龟版、女贞子、熟地、白芍。
  11、补养肝血法:
常用药物:当归、白芍、熟地、制首乌、阿胶、沙苑子、黄精、山萸肉、黑脂麻。
  12清胆法:
常用药物:青蒿、茵陈、栀子、大黄、青黛、大青叶、龙胆草、金钱草。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14 21:23
(三)、心系疾病的用药原则:

  1、清泻心火法:
常用药物:黄连、栀子、连翘、木通、竹叶、灯芯、莲子心。
  2、清营凉血法:
常用药物: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
  3、清心豁痰法:
常用药物:竹沥、天竺黄、胆南星、礞石。
  4、活血化瘀法: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郁金、蒲黄、五灵脂、三七。
  5、通阳宣痹化饮法:
常用药物:桂枝、薤白、瓜蒌、半夏。
  6、镇心安神法:
常用药物:养心安神药物,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茯神;镇心安神药物,龙齿、牡蛎、珍珠母、朱砂、琥珀。
  7、开窍法:
常用药物:凉开,牛黄、犀角、黄芩、黄连、山栀仁、雄黄、朱砂、冰片、麝香、珍珠、金箔;温开,苏合香、安息香、白檀香、麝香、毕拨、石菖蒲。
  8、 补益心气法: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炙甘草。
  9、温补心阳法:
常用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益智仁、紫石英
  10、 养心血法:
常用药物:当归、丹参、熟地、龙眼肉、白芍。
  11、 滋心阴法:
常用药物:生地、麦冬、百合、酸枣仁、鸡子黄。
  12、清利小肠法:
常用药物:木通、滑石、竹叶、灯芯、栀子。
  13、温通小肠法:
常用药物:吴茱萸、川椒、干姜、肉桂、乌药、小茴香、毕澄茄。
  14、行气散结法:
常用药物:枳壳、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14 21:24
(四)、脾胃系疾病的用药原则:

  1、补气健脾法:
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炙甘草、大枣。
  2、温运脾阳法:
常用药物:干姜、蜀椒、吴茱萸、肉桂、肉豆蔻。
  3、温胃祛寒法:
常用药物:胡椒、荜拨、丁香、高良姜、吴茱萸。
  4、滋养脾阴法;
常用药物:沙参、玉竹、黄精、麦冬、生地、白扁豆、山药、天花粉、火麻仁、石斛、葛根、芦根、西洋参、元参、梨汁、蔗浆。
  5、 :清泄阳明胃热法:
常用药物:生石膏、知母、竹叶。
  6、清泄胃中积热法:
常用药物;栀子、黄芩、丹皮、黄连、升麻。
  7、泻胃法:
常用药物:大黄、芒硝。
  8、和胃法:
常用药物:神曲、焦山楂、麦芽、谷芽、莱菔子、鸡肉金。
  9、行气导滞法:
常用药物:厚朴、陈皮、枳壳、苏叶、大腹皮。
  10、运脾除湿法:
常用药物;苍术、白术、厚朴、半夏、陈皮。
  11、温胃降逆法:
常用药物:丁香、吴萸、柿蒂、人参、生姜。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14 21:25
(五)、肾系疾病的用药原则:
  
1、滋养肾阴法:
常用药物:熟地、首乌、枸杞、龟版胶、旱莲草、山萸肉、女贞子、潼蒺藜。
  2、滋阴降火法
常用药物:知母、黄柏、生地、鳖甲、龟版。
  3、补肾纳气法:
常用药物:蛤蚧、五味子、胡桃肉、补骨脂。
  4、滋肾助阴法: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巴戟天、鹿茸、锁阳、补骨脂、杜仲。
  5、温肾利水法:
常用药物;茯苓、猪苓、泽泻、防已、大腹皮、车前子。
  6、固肾涩精法:
常用药物;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山萸肉、金樱子、龙骨、牡蛎、复盆子、桑螵蛸。
  7、固肾止带法:
常用药物:鹿角霜、芡实、莲子、莲须、白果、海螵蛸、鸡冠花、樗根白皮。
  8、固肾缩尿法:
常用药物;益智仁、复盆子、山药、山萸肉、桑螵蛸、牡蛎、乌药、五味子、鸡肉金。
  9、固肾安胎法;
常用药物;川续断、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狗脊、艾叶。
  10、泻火通淋法:
常用药物:通淋,瞿麦、扁蓄、滑石、木通、车前草、白茅根、石苇;泻火,栀子、黄芩、大黄、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天葵子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