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临症感悟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3-12 17:57
标题: 临症感悟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6-3-12 12:13 编辑

方药妙道·用药
贠克强 临证思辨录


       一、治“湿、痰、饮”用药宜细分别

     湿痰饮三者,湿聚成痰,湿多成饮,饮凝亦痰,其因皆为津液气化敷布无力或障碍所致,一源三形,性类质异。

   治此三者,治则无非祛湿、化痰、利饮,医者皆知,然涉及具体用药,则必须严谨考究,区别对待,不可因其性类而混用。

      有一类药属痰、湿同治之品,如半夏、陈皮、茯苓等,其中茯苓又痰、湿、饮同治,而夏、陈未必治饮。

      单以痰、湿、饮而论,湿可燥、可利、可宣(如二陈、苍术、泽泻、车前、防风、羌活等),而痰宜消化或燥化,饮宜温化。

      如以一些香燥泄利治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砂仁、木香、香附、泽泻、车前、滑石等)治痰,则痰愈发坚紧顽固矣;如单以燥利治湿之属治饮,亦恐如“拂尘扫砂——尘移砂未动”,而非得加温通之品(如桂枝、干姜、附子等)不可;如以温通治饮之药治湿,则恐湿未去而热又生矣。

      总之,痰、湿、饮性虽类同,而用药自有机妙区别之处,于理论、于临证不可不深究矣。

磨中医:一源三形,首在辨清,其次在用药考究。如治饮淡以利之,投用温辛重剂反易拒而不相入或变证多端,用药貌似大方向对的情况也许于病无益,所以细节是魔鬼啊!




     二、“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吗?

     “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此为天士名言,但理非绝对。

     柴胡劫不劫肝阴,全在量、在证、在人。多年经验,其量小疏郁,量大不但劫肝阴,且耗气伤津。于虚证虚体,量小为运,有益无害,量大当损,不敢造次;于实证实体,适量疏化乃佳,量小不及,量大亦伤。正是:有邪邪当,无邪人当;量小运气,量中散邪,量大伤正。

至于“葛根竭胃汁”,更要辩证看待。《本经》云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主消渴、起阴气者,乃可生津液、布阴津也。余临床经验,葛根量大解痉通络,量小生津布津,而其通络之功正是以其疏宣、解痉、松络来实现的。余用葛根量过60克者时有,于气津并不丰盛之体,亦未见胃津有伤之变。余于他药,量常宁小勿大,但于葛根时例外。那么天士何来“葛根竭胃汁”之说?想必叶氏以其可升散胃津而使胃液相对乏缺而有此言矣。

总之,叶氏此言,有其理寓焉,但须“相对”且“辩证”来看。

悬壶漫步:三苏祠藏苏东坡医案有柴胡刼肝之说,多以生地佐之。肝体阴用阳之故。可供临参考。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6-3-12 20:40
( 如以一些香燥泄利治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砂仁、木香、香附、泽泻、车前、滑石等)治痰,则痰愈发坚紧顽固矣;)
有见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3 08:30
    成败在于细节。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6-3-14 05:05
( 如以一些香燥泄利治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砂仁、木香、香附、泽泻、车前、滑石等)治痰,则痰愈发坚紧顽固矣;)----------这说明这个时代的痰,与古时不相同了, 这个时代在中国高粱饮食厚味较多,油脂较多,形成的饱和性脂肪堆积也较多,不饱和性的堆积,它自然分解,不会留下什么隐患, 所以香燥药吸收组织液,而痰越发的凝滞却没有被化掉,临床对于痰症,稀寒痰对于香燥药的顾忌少些;而凡是有诊断为高胆固醇类的,痰涎稠腻的,香燥药是少用或者禁用的。在化痰药的基础上,酌加丹参,焦山楂,红曲米类的化脂药以协助之。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