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针灸捷效经验穴歌诀
[打印本页]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4 22:30
标题:
针灸捷效经验穴歌诀
针灸捷效经验穴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
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
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
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
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
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
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
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
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
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
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
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
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
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
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
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
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
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
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
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
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
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
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4 22:31
【四种疾病按摩歌诀】
1:高血压按摩歌诀
高血压病不可怕,十指梳头开天门;
期章捋腹降压神,逆揉太冲一二三。
特效降压大趾点,配合呼吸行点按;
手心脚心心肾交,降压功法显神效。
2:冠心病按摩歌诀
心脏疾病要人命,上推任脉敲心包;
一二三四曲泽穴,二二三四郄门穴;
三二三四内关穴,四二三四拍拍掌;
撞撞心经保平安,一二三四少海穴。
双手交叉神门穴,三二三四灵道穴;
急性发作不要慌,内关郄门和至阳。
3:糖尿病按摩歌诀
三多一少糖尿病,少吃油腻少甜食;
特效降糖四法宝,揉脐捋腹显神效。
背部俞穴捶捶腰,脾俞胃俞三焦俞;
敲敲手背增津液,一二三四液门穴。
双手交叉太渊穴,搓搓脚面就降糖;
太溪三阴解口干,内庭太冲去内热。
4:脑中风按摩歌诀
中风老年易发病,时时防护保健康;
莫生气来莫着急,口眼歪斜兔子洗。
手臂不举敲大肠,一二三四合谷穴;
二二三四手三里,三二三四曲池穴。
四二三四敲肩髃,腿脚不灵敲胃经;
一二三四往下敲,二二三四足三里。
三二三四丰隆穴,肝经胆经敲一敲;
手臂下垂敲风市,顺经直下取阳陵。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4 22:32
【段氏脏腑针灸歌诀】
段氏脏腑针灸创始人
——段朝阳
合谷补气清身热,若配太冲气周流。
重泻风池毛窍开,曲池专门驱风邪。
阴交补血泻化淤,三经之邪一起清。
祛湿消肿阴陵泉,化痰还需丰隆穴。
通便支沟配照海,行气散滞间使灵。
三里和胃又通肠,补虚泻实样样强。
膀胱经邪委中泻,调和五脏用承山。
十一肋下取章门,疏肝醒脾五脏和。
中脘健胃益六腑,天枢传输上下气。
中极利水又通淋,关元一通诸瘀下。
神阙气海壮真元,上下巨虚益二肠。
俞募合治脏腑病,列缺后溪主任督。
升阳举陷灸百会,釜底抽薪扎涌泉。
肺热臂弯泻尺泽,再取肺俞一扫光。
心烦意乱神门安,通里泻火势头强,
针泻内关开巨阙,心胸之气向下攻。
胃热脚上取内庭,公孙降逆三里帮,
健胃当选灸中脘,三里阴交莫要忘。
肝胆多实需清泻,太冲丘墟首当冲,
再向肋间寻期门,郁结消散气机畅。
脾为湿困食难化,三皇齐用邪必消,
若要脾虚肚腹冷,脾胃二俞背后找。
肾中阴阳多有损,针补复溜和太溪,
肾经邪气何穴除,盲俞中诸并四满。
气滞血瘀痰凝结,腹中硬块久病生,
长针刺破温灸散,肚腹一通百证消。
上推下引腹中通,脏腑经络病除清,
脾胃为海经为川,气血归腹聚为补。
温经补气烧山火,清热除邪透天凉。
针而不行枉为针,不懂补泻是罪人。
针而不灸效减半,古法传承不可丢。
若问临症取何穴,脏腑辨证是核心,
寒热虚实八钢论,气血痰湿要分清,
以穴代药精配伍,疗疾犹如火化冰。
脏腑针灸谁来创,河北保定段朝阳,
喜逢盛世传绝技,为民造福兴华邦。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4 22:35
【针灸名家丛穴精髓】
1.感冒发热组合穴——合谷 曲池 大椎
2.咽痛组合穴——少商点刺出血 合谷透后溪
3.咳嗽组合穴——列缺 温针灸肺俞
4.咯血组合穴——孔最 中药敷灸涌泉
5.晕厥组合穴——人中 涌泉
6.呕吐组合穴——内关 悬灸涌泉 中药敷灸涌泉
7.呃逆组合穴——耳穴“膈”区 天突
8.胃脘疼痛组合穴——内关 足三里 温针灸中脘
9.腹胀组合穴——中脘十足三里 隔姜灸神阙
10.腹泻组合穴——温针灸天枢 隔姜灸神阙
11.食后饱胀组合穴——璇玑 足三里
12.便秘组合穴——支沟 照海 天枢
13.水肿组合穴——水分 复溜 悬灸气海
14.盗汗组合穴——后溪 五倍子敷灸神阙
15.自汗组合穴——百劳 敷灸乳中
16.偏头痛组合穴——丝竹空透率谷 太阳透率谷
17.头晕组合穴——风池 列缺 悬钟
18.背寒肢冷组合穴——温针灸大椎、气海
19.手指麻木组合穴——点刺十宣 温针灸手三里、后溪
20.足麻木组合穴——髀关 温针灸涌泉
21.膝关节痛组合穴——曲池 温针灸内、外膝眼
22.胸胁痛组合穴——丘墟透照海
23.面神经瘫痪组合穴——挑刺龈交 地仓 颧谬 温针灸下关 温针灸翳风
24.面肌抽搐组合穴——丛刺抽搐启动点 地仓透颊车
25.口干舌燥组合穴——风府 温针灸太溪
26.无汗症组合穴——内关 外关对刺
27.手汗症组合穴——劳宫 少府
28.视物昏花组合穴——肝俞 足三里
29.目赤肿痛组合穴——攒竹 商阳
30.眉棱骨痛组合穴——丝竹空透鱼腰 攒竹透鱼腰
31.突发性耳鸣耳聋组合穴——翳风 听会
32.中风失语组合穴——哑门 涌泉 鸡爪刺廉泉
33.性交失语组合穴——点刺中冲 鸡爪刺廉泉
34.妊娠失音组合穴——太溪 照海 天鼎 扶突
35.晕针组合穴——中脘拔罐 神阙拔罐
36.单纯性肥胖组合穴——神阙八阵穴
下篇 针对疾病的组合穴
一、内科疾病
1.中暑组合穴——点刺大椎、十宣 背部刮痧
2.风寒感冒组合穴——风池 风府
3.风热感冒组合穴——搓针合谷 大椎七星针叩刺后拔罐
4.支气管哮喘组合穴——天突 温针灸肺俞
5.心绞痛组合穴——内关 大陵
6.早搏组合穴——内关 膻中 灸气海
7.高血压组合穴——曲池 太冲
8.低血压组合穴——素髂 人迎 悬灸百会
9.失眠组合穴——神门 三阴交
10.胃下垂组合穴——双针同刺建里 艾灸神阙 足三里
11.胆囊炎、胆石症组合穴——胆囊穴 阳陵泉
12.胆道蛔虫症组合穴——迎香透四白
13.慢性胃炎组合穴——中脘透刺上脘、建里、阴都、梁门
14.慢性结肠炎组合穴——天枢 足三里 隔姜灸神阙
15.糖尿病组合穴——降糖穴 灸糖尿病四点穴 胰俞
16.高脂血症组合穴——丰隆 足三里 内关
17.原发性血小板减少l生紫癜组合穴——膈俞 温针灸八髎
18.白细胞减少症组合穴——温针灸绝骨、大椎、脾俞
二、泌尿、生殖、肛肠疾病●
1.尿路结石组合穴——中封 肾俞
2.尿失禁组合穴——温针灸气海、阴陵泉
3.尿潴留组合穴——温针灸利尿穴 阴陵泉 足三里
4.脱肛组合穴——雀啄灸百会 长强
5.痔疮组合穴——承山 长强 火针点刺龈交
6.前列腺增生组合穴——会阴旁 点刺至阴 敷灸神阙
7.阳痿组合穴——起阳 会阴 悬灸阴茎穴
8.增强男女性能力组合穴——温针灸关元 会阴
三、妇科疾病●
1.痛经组合穴——温针灸中极、子宫 三阴交
2.闭经组合穴——长强 三阴交
3.月经过少组合穴——盒灸八髂 温针灸关元
4.月经过多组合穴——雀啄灸隐白 大敦
5.经行水肿组合穴——温针灸水分、气海 复溜
6.白带过多组合穴——灸带脉 中极 三阴交
7.急性乳腺炎组合穴——点刺少泽、天宗
8.乳腺小叶增生组合穴——络刺天泉 围刺乳房肿块
9.妊娠呕吐组合穴——拔罐中脘 天突 足三里
10.产后缺乳组合穴——膻中 少泽 乳根
11.不孕症组合穴——温针灸关元、中极 敷灸神阙穴
12.习惯性流产组合穴——足三里 至阴 敷灸关元
四、小儿疾病●
1.小儿厌食组合穴——承浆 足三里
2.小儿疳积组合穴——点刺四缝 药袋敷贴神阙
3.小儿夜啼组合穴——中冲点刺放血 悬灸百会
4.婴幼儿腹泻组合穴——温针灸天枢、水分
5.小儿脱肛组合穴——指灸百会 长强
五、骨伤科疾病●
1.颈椎病组合穴——颈部华佗夹脊 刺血拔罐大杼穴
2.落枕组合穴——落枕 七星针叩打拔罐颈部压痛点
3.肩周炎组合穴——条口透承山 肩陵
4.网球肘组合穴——网球肘 健侧曲池
5.手指痉挛组合穴——大陵 八邪
6.肾虚腰痛组合穴——温针灸肾俞 针复溜
7.急性腰扭伤组合穴——针健侧后溪 患侧手三里
8.慢性腰肌劳损组合穴——盒灸腰部华佗夹脊
9.坐骨神经痛组合穴——环跳 阳陵泉
10.尾骶疼痛组合穴——后顶 长强 刺络拔罐尾骶部压痛点
11.踝关节扭伤组合穴——养老 解溪 丘墟
12.足跟痛组合穴——针刺足跟穴 悬灸昆仑
六、皮肤科疾病●
1.痤疮组合穴——刺血拔罐大椎 挑刺身柱
2.荨麻疹组合穴——曲池 膈俞 神阙连续拔罐
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组合穴——悬灸血海 点刺拔罐风市
4.手癣组合穴——内关透外关 合谷透劳宫 悬灸皮损局部
七、五官科疾病●
1.麦粒肿组合穴——耳尖放血 点刺少泽
2.眼睑下垂组合穴——悬灸三阴交 血海
3.眼轮匝肌痉挛组合穴——承泣 申脉
4.迎风流泪组合穴——睛明 风池 临泣
5.耳鸣耳聋组合穴——听会 翳风
6.慢性中耳炎组合穴——身柱 艾灸翳风
7.鼻塞组合穴——迎香 上迎香
8.鼻出血组合穴——太冲 太溪 敷灸涌泉
9.过敏性鼻炎组合穴——迎香 神阙拔罐
10.声音嘶哑组合穴——列缺 照海
11.梅核气组合穴——合谷 太冲(四关)
12.复发性口腔溃疡组合穴——针劳宫 悬灸涌泉
作者:
czphx
时间:
2016-3-5 12:21
好 收藏了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5 12:39
【针灸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形象地称之为“蛇串疮”和“缠腰火丹”,常于季节急剧变换或疲劳、感冒后等抵抗力下降时感染病毒而发病,特点是沿一侧周围神经出现簇集水疱,呈群集带状分布,好发于胸、面、颈、腰等部位。
患带状疱疹的早期,除了常规的内服抗病毒药物和外敷中药外,尽快应用针灸疗法可大大地缩短疗程,防止红疹继续扩散并预防出现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只要针灸治疗介入得足够早,一般情况下,患者3~4天就可痊愈,病程严重的1~2周也可治愈,极少出现后遗神经痛这个现代医学尚难以治愈的顽痛症状。”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为正气不足,湿热内蕴,壅阻肌肤,以致使气滞血瘀,经络失疏,循肝胆经外发而成。对付难缠的“蛇串疮”,针灸的“三截法”对带状疱疹“围追堵截”,可“降蛇伏邪”,最大限度地拔除余毒,以防余邪为患。所谓“三截法”是把整束带状分布的红疹形象地分为“蛇头”、“蛇尾”和“蛇中段”,下针时在“蛇头”、“蛇尾”各下一针,在“蛇中段”则采取围刺,即围住中段的红疹四周下针。手法采用泻法,泻其搏结之热毒,通则不痛,留针约半小时。谷婷婷强调,在刚刚出现红疹时就介入针灸治疗效果最好,每日针灸一次,早期宜清肝利湿,解毒止痛;等水疱干水后,恐其余毒未尽,气滞血瘀,治疗宜扶正驱邪,化瘀止痛,透邪外出。
带状疱疹好发于体弱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感染的水痘-疱疹病毒就会沿着相应的神经播散而发病,针灸治疗攻补兼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强免疫功能,并加快炎性物质的渗出,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临床实践表明,一般针灸治疗的第二天起,疱疹可变暗,并逐渐干躁、结痂。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宜保持皮肤干爽清洁,心情舒畅,并保证充足睡眠,少食燥热肥腻食物,可有助病情康复。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5 12:40
【原发性痛经灸法治疗】
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伴随排卵周期而发作,集中在下腹部,常呈痉挛性或绞窄性或持续的钝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及疲乏感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偶有因剧痛而晕厥及虚脱者。疼痛一般于月经前或月经来潮时开始,24小时后达高峰,48小时后可平息,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无明显盆腔器质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婚后妊娠分娩后可逐渐消失。其诱因一般认为与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宫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缺少锻炼、变态反应状态及对月经有忧虑的精神因素等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其发生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机理有寒、热、虚、实之分,以实证为多。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原则。
取十七椎、三阴交。令患者将一侧裤腿往上卷起至膝关节至踝关节的中点处,裤腰部往下褪至骶部,取舒适俯卧位,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十七椎1.5寸、三阴交直刺1寸。症状表现为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或有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黄而腻,脉弦数或滑数等实热证为主的,施以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症状表现为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红不鲜而有瘀块,或如黑豆汁,舌边紫,苔白腻,脉沉紧等虚寒证为主者,施以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留针60分钟,并在留针期间将中间有小孔的硬纸片由针尾部套于毫针上,平放于针刺局部皮肤上,以防止在艾灸时艾灰、火星掉落烫伤患者,接着在毫针尾部插上长约1厘米的纯艾段,用线香由艾段底部点燃,待其自然成灰后将灰去除再如法换另一艾段施灸。针灸于痛经发作前3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针灸7天,待下一个月经来潮前3天再次针灸。
方中十七椎别名腰孔、十七椎下、上仙,为位于腰骶部、督脉经循行线上的经外奇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之功能;从解剖部位来看十七椎穴下有第5腰神经分布,与其他神经形成盆腔神经丛,组成子宫阴道丛等次级神经丛,分布于生殖器官,故取十七椎通调诸阳、疏经活络、调理冲任,以调节子宫肌收缩,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研究证实,三阴交穴在调理女性内分泌、养颜美容、防病保健方面均有令人可喜的效果,这与三阴交为足三阴经脉交会之处,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西医神经解剖角度讲,刺激三阴交穴可影响胸5至腰1交感神经纤维,诱导子宫平滑肌、盆底肌舒张。气血畅通,痛经自然消失。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5 12:41
【小儿咳嗽推拿治疗】
小儿咳嗽临床多见,推拿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肺常不足,腠理疏薄,六淫之邪侵袭肌表,肺失宜肃,气逆痰动发为咳嗽;或脏腑内伤;痰浊内生,阻碍肺司肃降之职,导致咳嗽,即所谓“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咳嗽见于多种疾病,如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及胸膜炎等其他系统疾病。多由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引起。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宣肺止咳。风寒咳嗽辅以祛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风热咳嗽佐以疏风解表,清热止咳;内伤咳嗽则宜健脾益肺,化痰止咳。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仰卧位:清肺经300次,全运内八卦30次;按揉天突50次,双指揉乳根和乳旁50次,揉膻中100次或开璇玑各50次;按揉双侧足三里、丰隆,每穴约半分钟。
(2)患儿取俯卧位:双指揉双侧风门100次,揉双侧肺俞200次。从上而下轻摩脊柱5~10遍。
3.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开天门10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100次;拿风池5次,拿肩井10次,拿合谷5次;掐揉二扇门3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天突100次,擦(抹)膻中,以透热为度。
(2)风热咳嗽:开天门50次,推坎宫30次,运太阳50次,运耳后高骨50次;清天河水100次,退六腑100次,推五经50次;分推膻中50次,揉丰隆100次。
(3)痰热咳嗽:清胃经100次,清大肠经100次;揉小天心50次,清天河水100次,退六腑300次;揉天突100次,开璇玑各100次;分背阴阳和腹阴阳各100次。
(4)痰湿咳嗽:补脾土300次,清胃经100次,揉板门100次;按天突50次,擦膻中100次;三指摩中脘两分钟;揉脐及丹田100次;按揉足三里、丰隆,每穴约半分钟。
(5)阴虚燥咳:补肺经100次,补脾土300次,补肾水100次;揉肾顶100次,揉二人上马50次;清天河水100次,运内劳宫50次;推涌泉100次;捏脊3~5遍,按揉肺俞、脾俞、肾俞,每穴约半分钟。
(6)脾肺气虚:补肺经100次,补脾土3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50次,全运内八卦50次;捏脊3~5遍,按揉肺俞、脾俞、足三里,每穴约半分钟。
适宜技术:
(1)中药:风寒咳嗽用杏苏散加减;风热咳嗽用桑菊饮加减;痰热者用清金化痰汤加减;偏痰湿者用二陈汤加减;偏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阴虚者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2)针刺:采用浅刺疾出不留针,捻转而不提插的方法进行治疗。主穴包括大椎、天突、合谷。风寒咳嗽者加风池、尺泽、风门、大杼;风热咳嗽者加曲池、外关;痰浊内生者加足三里、丰隆、阴陵泉;气虚者加气海、太渊、太白、足三里、肺俞;阴虚者补复溜、太渊,泻尺泽、内庭。
(3)耳针:术者用耳针浅刺神门、上屏尖、下屏尖、气管穴,每次选3~4穴,左右交替。
注意事项:
(1)由于小儿呼吸道生理解剖特点、过敏因素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常易诱发咳嗽,治疗时应注意排除诱因。推拿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若继发细菌感染需配合抗菌治疗;若伴营养不良、贫血及佝偻病等应合理喂养,积极防治原发病。
(2)推拿应排除结核、肿瘤引起的咳嗽。
(3)积极治疗呼吸道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油气等刺激。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5 12:41
【感冒针灸分型治疗】
(1)风寒感冒:①主穴:大椎、风门、列缺;②配穴:头痛配风池、太阳;咳嗽配尺泽;鼻塞配迎香;气虚感冒配足三里。
(2)风热感冒:①主穴:大椎、曲池、外关、合谷;②配穴:头痛配太阳;咽喉疼痛配少商放血;全身困痛配身柱。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5 12:48
【气血两亏艾灸疗法】
[取穴] 脾腧、肝腧、肾腧、神阙。
[肝俞]在背部,为足太阳经经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为足太阳经经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
[肾腧]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灸法]悬灸,每穴10~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改善后,休息3~5日,可以继续下一个疗程。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5 13:08
【针灸治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发作为多见的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小儿肺脏娇嫩外受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使肺失宣降,闭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等肺气闭塞的证候;内因素体虚弱,感邪之后由肺而涉及其他脏腑出现心气不足,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身则致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或运血无力则脉微弱而数,出现心阳虚衰之变证;或脾胃升降失司致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出现腹胀、便秘等证候。治宜调和营卫、益气健脾、止咳祛痰、解痉平喘。
主穴取素髎、少商、耳尖。咳嗽、咳喘甚者加定喘;体虚者加四缝、身柱。小儿由家长抱好,医者先用一手指在其少商、耳尖、定喘、四缝穴位处,力量均匀、柔和地揉按至局部发红、发热,在常规碘酒消毒后,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处肌肉捏起,右手持小号三棱针利用腕力快速、准确点刺一下随即出针(深度约两毫米),接着双手拇、食指由针刺四周向其中心处挤压令出血各3滴,素髎穴如前法用毫针点刺并放血3滴。最后碘酒常规消毒,针刺处撒敷白及粉(白及、儿茶按1:1剂量共研为细面装瓶备用),促进针眼愈合,免留疤痕。取如同香烟粗细的小艾条,悬灸于身柱穴,采用艾条温和灸5分钟。由于小孩肌肤娇嫩,故在施灸时,家长应将一手指放于穴位旁约1.5厘米处测温度,以温热但不灼烫为原则。针灸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方中素髎位于鼻尖部,为督脉所过;少商别名鬼信,手太阴肺经之井穴;耳尖是经外奇穴,三穴共用使内外诸邪随血外泄,可以起到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之功。定喘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为治疗咳喘症的经验效穴。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位于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掌面的第一与第二关节横纹中央露白处。通过点刺放出血样物质可使儿童唾液里的消化酶、胰淀粉酶与胰脂肪酶增加,胆汁分泌量增多,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调和脏腑。身柱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通治小儿科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可保无病”之说。故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5 13:08
【高血压针灸治疗效果佳】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患,为常见的慢性病,多见于中,老年。一般40岁以上的成人收缩压应在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应在90毫米汞柱以内。但是,其标准可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例如年龄增长十岁,收缩压可相应增高十毫米汞柱,而舒张压的正常标准则不随年龄而变异。
本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即症状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多因精神刺激,情绪波动,使高级神经机能活动紊乱,皮层下部的血管舒张收缩中枢形成固定兴奋灶,全身小动脉持久痉挛,各器管缺血,尤其是肾脏缺血,引起一系列体液变化,以及小动脉硬化等因素,使血压恒定性增高。继发性高血压多由泌尿系统疾患,颅内疾患及内分泌疾患等所引起。
本节所述的主要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其所表现的症状,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来分析,认为与肝肾的阴阳平衡失调或痰湿壅盛有密切关系。其内容多列入于头痛。眩晕。惊悸。不寐等症治中。中医学理论称"肝为刚脏",赖肾阴的濡养而其气柔和,如肾阴不足,每致肝阳偏亢;阳亢的结果,又会进一步使肾阴耗伤,转相因果,使肝火肝阳更加亢盛,甚致煽动肝风,发生中风,故医学文献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肝阳偏亢,往往夹痰湿上旋,所谓"无痰不作眩"。另外,基于阴阳互根(互相依赖)的原理,阴伤又可能损及阳气,最后还可出现阳虚或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
【临床表现】
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一般多伴有眩晕。头痛。头胀。耳鸣。心慌。手指发麻。面红。烦躁。失眠等症。体检有时可见左心肥大,主动脉瓣第二音亢进。也有在高血压病程中症状突然加剧,血压急剧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心动过速,视力模糊,心绞痛,呼吸困难,面色潮红或苍白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多见于高血压病晚期。有时因血压急剧升高,还可致脑部循环障碍而引起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而见头部剧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惊厥等症状,称为"高血压脑病" 。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认为是,肝郁化火,血热旺行的辨症,一般可分为肝火盛,阴盛阳亢,痰湿壅盛,肝风内动,阴阳两虚等类型。
1、肝火盛: 头痛,烦躁,易怒,颈项时有牵强感,面红。目赤。口干。便秘,舌苔黄,脉弦劲有力或弦数。
2、阴虚阳亢:眩晕, 视物模糊, 耳鸣,心中虚烦, 失眠,多梦, 肢体发麻, 舌质红,脉弦细或带数。
3、痰湿壅盛:胸脘痞闷,心悸,眩晕,恶心,呕吐, 肢体麻重, 动作不灵活, 舌苔厚腻,脉弦滑。
4、肝风内动:剧烈头痛, 头目昏眩,昏迷,失语,甚则抽搐,惊厥。祥见"脑血管意外"。
5、阴阳两虚:头眩,气促,耳鸣,神色萎疲,精神呆滞,手足发麻,腿软无力,尿频或夜间多尿,或有阳萎滑精,舌质偏淡,脉见沉细。
【治疗】
1。 针灸疗法 施治原则: 以平肝潜阳为主, 佐以对症加减。
常用穴: 风池 曲池 足三里 太冲。
备用穴: 行间 太阳 翳风 神门 安眠 三阴交 太溪 阳陵泉 阴陵泉 丰隆 内关 关元 气海 。
方法: 针曲池时可透少海,中。强度刺激,留针约30分钟。
如:风阳亢盛而见剧烈头痛。眩晕,或肝火盛,见面红。目赤者,可选配行间。 阳陵泉。 太阳。 翳风等穴 。
痰湿壅盛,见胸脘痞闷。 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者,可选配内关。 丰隆。 阴陵泉等穴 。
肾虚阴亏,而见眩晕。眼花。耳鸣。心烦。失眠者,可酌加太溪。三阴交。神门。安眠等穴。
如有气促。精神呆滞萎疲。尿频等阳虚症状者,可加气海。关元, 并用灸法。
方义提要: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之会,以潜清空浮越之阳;曲池。足三里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取此以泄阳邪; 太冲属足厥阴肝经,以平肝熄风 。风阳亢盛者,配太阳。翳风,佐风池以潜阳;行间足厥阴荥穴,阳陵泉足少阳合穴,以清肝胆之火; 痰湿壅盛者选内关。丰隆以化痰和中,加阴陵泉足太阴之合以运脾降浊; 肾虚阴亏者,配太溪足少阴之原,三阴交以调补三阴;加神门。安眠以安神;阳虚者,灸气海生气之海,关元原气之根,以壮命火。
【常用中成药】
1、牛黄降压丸,每次1粒,每日2次。用于肝阳上亢证。
2、山绿茶降压片,每次3片,每日3次。用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证。
3、天麻杜仲丸,每次6克,每日3次。用于肝肾阴虚证。
【护理要点】
1、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2、情绪乐观,保持心理平衡。
3、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总述】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疗效。如继发性高血压则应着重治疗原发疾病。对顽固病例,针刺与中西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7 13:52
【腓总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
腓总神经麻痹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劳动能力的神经麻痹之一。临床多表现为患侧的足和足趾下垂不能背屈,走路高举足,足尖先落地,不能用足跟行走,呈跨阈步态,伴有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步态拖拽,肌肉萎缩及感觉障碍等表现。
腓总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痿证”、“痿病”、“痿足辟”、“痿痱”范畴。《黄帝内经·素问》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中医学认为,脾肾肝三脏虚损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湿浊毒之邪侵犯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造成气血不和、脉络不通而发病。治宜滋补肝肾,养血荣筋,疏经活络。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简介如下:
穴取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腓浅神经麻痹者加丘墟、解溪;腓深神经麻痹者加条口、太冲。令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肢膝关节以下。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三阴交、足三里、条口、阳陵泉各1.5寸,太冲穴1寸,沿骨缝直刺丘墟、解溪各1寸。施以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穴一分钟,以有麻胀感向足部方向放射为佳。然后,将直径约1.5厘米、厚约0.3厘米的鲜姜片用粗毫针刺10余个针眼,将之通过针尾套于毫针上,平放于针刺局部皮肤上。取如大枣大小的灸用艾段套于毫针尾部,用线香由艾段下端点燃令其自燃变成艾灰后,易另一相同艾段如法再灸治。每穴灸3~5段,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且有温热感向足部方向放射,不致灼烫伤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脉交汇处,针刺此穴能达到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养血和营、清热利湿、强壮宗筋的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筋之会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筋急,阳陵泉主之。”丘墟乃足少阳胆经的原穴,能疏通经络、利关节,散除局部的气机壅滞,且其局部分布有腓浅神经分支。解溪属足阳明胃经,浅层布有腓浅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善治下肢痿痹、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条口深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理气和中之功效。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根据《黄帝内经》“治萎独取阳明”的原则,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解溪配合三阴交、阳陵泉、丘墟、条口、太冲等穴,共同起到强壮筋骨、补益气血、濡润宗筋、通利关节、协调阴阳的功效。此外,通过隔姜灸促进气血运行,加强了治疗功效,使腓总神经麻痹得愈。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7 13:52
【针灸戒烟更健康】
近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香港卫生署推行的“中医针灸戒烟”计划中,两地中医药专家提出以中医针灸为主、配以健康辅导的综合性控烟技术方案。使用针灸戒烟效果如何?在第23个“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院长杨金生,杨金生介绍,针灸戒烟能够消除戒烟后出现的一些戒断症状,如烦躁不安、精神不集中、头痛、嗜睡等,从而帮助戒烟者改掉吸烟的习惯。
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杨金生说,卷烟烟雾是由4000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由存在于气相中的挥发物和存在于颗粒中的半挥发物及非挥发物组成,其中气体占95%,如氮、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氢化氰类、挥发性亚硝胺等,其中至少有69种为已知的致癌物。我国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达100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吸烟的危害猛于非典和海啸。
“针灸戒烟作为一种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绿色疗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杨金生说,“现代医学证明:针灸戒烟的机理是针刺后诱发体内产生大量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从而弥补因内源性成瘾物质尼古丁供应中止所造成的阿片类物质缺乏的症状,从而达到戒烟目的。”
多使用耳穴贴压
针灸戒烟一般都采取王不留行贴压耳穴并配合体针的方式,每周约治疗2~3次。中医认为,耳并不单纯是孤立的听觉器官,从全息现象来认识,耳郭就像是一个倒置的胎儿,相当于人体的一个缩影,全身五脏六腑、皮肤九窍、四肢百骸等部位,都通过经络与耳郭有密切联系。加上整个耳朵神经分布比较丰富,因而通过对耳部某些与人体相对应部位轻缓而持久的刺激,可起到调节全身功能的作用。
一般由医生选准耳部对应人体的肺、口、胃、脾等穴位,贴压中药王不留行,以胶布固定,用食、拇指按压至酸麻或疼痛始为得气。冬季贴压可停留于耳5~7天,夏季停留于耳3天左右,如有脱落,可随时去医院更换。贴压耳穴之后,还可配合体针加强疗效。
根据体质配合针刺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结合病人的身体状态,常选用下列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列缺穴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功效疏风通络、宣肺平喘。主治咳嗽、气喘、咽喉干痛、偏头痛、颈项强痛。
列缺穴能够抑制烟瘾,治疗咳嗽、气喘、痰多等症状,治疗吸烟引起的不适。
百会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功效平肝熄风、安神醒脑、开窍明目、升提阳气。主治头晕、头痛、健忘、失眠。
印堂穴 在前额部,当两眉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功效化痰降浊、疏风通窍。主治头晕、头痛、鼻塞流涕、眼目干涩、失眠。
内关穴 在前臂屈侧,腕横纹上2寸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功效宁心安神、和胃宽胸、降逆止呕。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恶心欲呕、烦躁失眠。
百会、印堂、内关三穴具有宁心安神作用,能够控制戒烟后出现的症状,如疲倦易怒、精神不集中、头痛、头晕等,不仅解决了戒烟出现的痛苦,而且还解决了吸烟者在心理上对烟草的依赖。
合谷穴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或当拇指、食指并拢时肌肉最高处。功效疏散风邪、开关通窍、清泄肺气、和胃通肠。主治头痛、咽干舌燥、便秘、易饥。
合谷穴能够改变人的味觉,使吸烟者发现吸烟无烟味,有烟苦和口苦感,不想再吸烟,从而阻断了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性,达到了戒烟的目的。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功效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主治胃痛、恶心呕吐、便秘、泄泻、神疲倦怠。
足三里既可健脾胃、化痰浊而止咳平喘,又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能消除因长期吸烟而致的胸闷憋气、咳嗽气喘、咽干咽痒等症。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7 14:01
【针刺麻醉】
一、什么是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针刺麻醉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针刺麻醉的发展简史
起源时期(1957以前)
在我国应用针灸方法消除或减轻各类疼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是采用灸法治疗各类痛症。从针灸医学发展史可以发现,针灸不仅广泛地治疗疼痛性疾病,而且还逐步的被用于抑制和预防某些损伤性疼痛,并显示出卓越的效果。但针灸医术跨进现代外科手术室的大门,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奠基时期(1958 -1966年)
1958年,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医、针灸的热潮。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有效,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1958年西安、上海等有关单位把针麻应用于外科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从此掀起了“针麻”热潮。
到1959年底,全国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报道了30篇针刺麻醉手术的文章。针麻手术涉及临床各科90余种病症,到了1966年初,全国已有十四个省市开展针刺麻醉,并完成8734例针刺麻醉手术,涉及到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等。通过较广泛的实践和较深入的观察,初步总结出了针刺麻醉一些规律。
形成时期(1967 -1979年)
在经历了奠基时期之后,由1967年进入了发展时期,持续到1979。
作者:
万里朝阳
时间:
2016-3-7 14:01
【针刺镇痛】
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十余篇,有三篇是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一书中,针灸疗法最常用的是治疗局部或附近部位的各种疼痛,在所罗列的三百多个穴位中绝大多数有这种功能。
目前临床上,疼痛性疾病依然是针灸的主要适应症之一,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推荐的64种针灸适应症中,有32种与疼痛有关。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故进行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是迫切而必须的。我国学者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何为疼痛?它与痒的区别
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
痒是一种不愉快的皮肤感觉引起搔抓或摩擦皮肤的欲望。
二、现代医学的镇痛方法
现代医学中的镇痛药物有很多,最有效的镇痛药物是吗啡。吗啡是如何产生镇痛作用的呢?在大脑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域中,有一部分脑细胞是和疼痛有密切关系的。当这部分脑细胞遇到吗啡的分子的时候,它们就和吗啡分子结合,降低了自身传递疼痛信号的能力。
三、针刺镇痛的穴位选择
可分为两类:①根据现代生理解剖学概念取穴,如选用与痛源同节段或临近脊髓节段的穴位,其镇痛效果都较好,无论弱针还是强针刺激都有效;选用属于远脊髓节段穴位,一般需要强针刺激;②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取穴,如循经取穴或以痛为腧取穴等,如牙痛选合谷穴,也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其镇痛范围广,后效应长。
四、针刺的镇痛机制
针刺对近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根据近几十年的研究,用较弱的手针或电针刺激穴位,常在局部观察到镇痛和痛阈升高的现象,这种镇痛效应在脊髓动物也能观察到,也就是说,脊髓的整合机制主要在“近节段取穴”时参与镇痛作用。近节段的针刺镇痛效应在刺激强度稍低,仅激活粗的传入纤维情况下就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应,这种效应在脊髓水平就可完成,在“闸门控制”系统下发挥作用。闸门控制的核心部位在脊髓的胶质区,它可被粗纤维的传入活动兴奋,并产生负的背根电位。针刺引起的节段性效应与闸门控制系统的关系已经基本得到证实。
针刺对远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其机理与近节段的有明显不同。在远节段取穴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需要的刺激强度更大一些,这一点不同与同节段或近节段取穴。针刺的传入信息可分别经外周A类和C类纤维的传入到达脊髓背角;传递针刺信号的上行通路位于脊髓腹外侧束;触发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通路主要是通过背外侧索下行的,涉及到5-HT能纤维、阿片能下行通路。强针刺引起身体广泛区域的镇痛效应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与(需要脊髓-延髓-脊髓环路的完整):以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为主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是保障针刺引起躯体广泛区域镇痛效应的前提;中脑边缘系统、丘脑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均参与其中。大量证据表明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机理与脑内抗痛系统的调节和参与有关。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