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对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证态”概念的看法[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2-23 16:23
标题: 对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证态”概念的看法[讨论]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2-23 08:5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证的现代医学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相融合形成证态新概念,证态概念不仅涵盖了证的定义,而且准确的表述了现代医学中病理状态的定义。

一一
一、证的现代医学本质是病理过程和(或)病理状态。

二、将具体证的具体病理过程或状态阐释出来即可,可保留原有证名,似无必要再创造一个"证态"的新概念。中医的证诊断,证分类体系,西医的病诊断,病分类体系已经够多够复杂了,再凭空来个证态新概念,证态诊断及证态分类体系,有叠床架屋之嫌。

个人观点,仅供李先生参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3 09:53
    今天才看到这个帖子,未及时回复,请原谅。
    中医的卫气营血,我没有改变;西医的前驱期,典型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我也没有改变。
      卫分-前驱期证态;气分-典型期证态;营分-MODS证态;血分-MODS合并DIC证态。没有增加新的内容,没有打乱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有什么用?如果你是中医,看到卫分证,就知道是西医传染病的前驱期;血分证,就知道是指MODS合并DIC。
      证态体系是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3 10:25
   证态体系是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

       这个体系有什么用处?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7 22:14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7 14:17 编辑


重要的是,此先生是把两个不同质的,而且根本是互不粘边两个概念主观地混在一起就是中西融合了,很明显,他是在进行主观的中医、西医融合,真够雷人的。

最简单的,一个是经四诊所产生的诊断概念,另一个却不是经四诊,而是经解剖基础、病原病因,症状、体征,并借助微观与理化所得出的诊断概念,能可能是等同吗?明白人,自是明白的。

当然,我是希望此先生能够自我检视以觉醒。但看来是难有啊!

学术的自我坚守症,能自我觉醒的,难!那个经现代教育出来的自为国医大士的,就在坚守他的文化造中医论,又有何奈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8 05:55
        患者就诊时呈现出的一组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诊断的基本素材,中医根据中医的理论,参照脉象与舌象得出“证”的诊断;西医根据西医的理论参照各种实验检查得出“病理状态”的诊断,除了极其简单的疾病外,一般而言在初诊时疾病的诊断是得不出来的。病理状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状况,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所以,同一个患者在就诊时以及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证与病理状态是同一的。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理论。

      例如:脉浮、头项强痛、恶风、发热、白细胞降低这一组临床表现(象),纳入中医的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太阳表证;纳入西医的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证态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太阳表证-感冒证态。
      同一个病人,其体内的病理变化只可能是一种,但是中西医诊断出不同的疾病名称,例如:支饮,西医称谓心力衰竭;悬饮,西医称谓胸腔积液;肺痿,西医称谓间质性肺炎、肺萎缩;肺胀,西医称谓阻塞性肺病;肺痈,西医称谓肺脓肿;胸痹,西医称谓心绞痛等等。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只有一个病人,中、西医得出不同的诊断,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都能够有效,这是客观事实!在客观事实面前,我们就得承认事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8 06:01
        何九公的一个案例:

         某女,39岁,南宁某高校教师,2016年2月16日初诊,小便不利,呕逆二十多天;患者在十年前出现皮肤红斑,关节疼痛,日晒则加重,经医科大附院检查诊为红斑狼疮,并服用某免疫抵制剂及泼尼松三年,但病情并没得到很好治疗,红斑与关节疼痛仍时有发作,最后病休不能工作,同时因服用激素后出现肥胖及胃肠道反应而对西医失去信心,转求中医治疗,经某中医生诊治,关节疼痛及红斑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只是在特别劳累或天气急剧变化时偶有发作,几年来也一直坚持服用该医中药,病情稳定,半工半休,有时还可应邀到外地讲学。这次发病起于春节前,先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外感症状,病后同样是求医于前经治中医,经服用中药后发热咽痛咳嗽稍减,但随后逐渐出现小便不利,不能自主排尿,只能带着尿不湿让小便点滴而漏,口渴欲饮,然水入则吐,最后非止饮水,连喝的米粥及入胃之食均频吐而出,前医换过多方,小便不利及呕吐症状不减,米食不进,日渐虚弱,已卧床不起近20天,而患者因以前服用激素治疗副作用后对医院甚为反感,无论家人如果劝道也不愿住院治疗,最后经朋友介绍,要求出诊到其家中为其诊治。诊见慢性病容,面色苍白无华,神清形瘦,声低气怯,卧床不起,诊见小腹隆起胀满如孕状,腹肌软,无压痛,舌质淡紫,舌中后部苔腻,脉浮弱。

       综其脉证,诊为太阳蓄水证,并处五苓散加人参:桂枝10、茯苓30、泽泻15、白术10、猪苓15、生晒参10.

三副,一副一天,清水500亳升煎取300毫升,分温两服。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乃至肾功能衰竭。50%~70%的SLE病程中会出现临床肾脏受累,肾活检显示几乎所有SLE均有病理学改变。LN对SLE预后影响甚大,肾功能衰竭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LN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型为:Ⅰ型正常,Ⅱ型系膜增殖性,Ⅲ型局灶节段增殖性,Ⅳ型弥漫增殖性,Ⅴ型膜性,Ⅵ型肾小球硬化性。病理分型对于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有积极的意义,通常I 型和 II 型的预后较好,IV 型和VI 型预后较差。但LN的病理类型是可以转换的,I 型和 II 型者有可能转变为较差的类型,IV 型和V 型者经过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也可以有良好的预后。肾脏病理还可提供LN活动性的指标,如肾小球细胞增殖性改变、纤维素样坏死、核碎裂、细胞性新月体、透明栓子、金属环、炎细胞浸润,肾小管间质的炎症等均提示LN活动;而肾小球硬化、纤维性新月体,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则是LN慢性指标。活动性指标高者,肾损害进展较快,但积极治疗可以逆转;慢性指标提示肾脏不可逆的损害程度,药物治疗只能减缓而不能逆转慢性指数的继续升高。

       如果每一个病案都进行中西医对照,而且病案记录完整,日积月累,中西医融合就能够实现了。搞临床工作,要想出成果,完整的、规范的资料积累,非常重要,拿出100例典型病案,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8 06:10
          一个病人的身体内,只可能有一种病理变化,两个说法!这两个说法必然是一回事。
           何九公的案例,五苓散证,就是狼疮性肾炎。治疗有效啊!建议何九公,让别人查一个尿常规,看看有没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再查查狼疮细胞。这样,病案就完整了,有说服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8 06:1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3-7 22:14 编辑

        这是韩国的一个病案。

        有位患者无法正常平躺。一躺下,命门处到咽喉就会憋闷,无法呼吸。一天要打上数百次嗝儿,都不能直视周围人厌烦的视线。因为无法下咽食物,即使努力吃进一点也会立刻吐出来。就这样几乎无法过长正常饮食的生活。
        这位患者辗转了许多医院,所有的检查能做的都做过了。包括心脏检查、或者有时怀疑是不是肺部的问题,也做过肺部精密检查、还做过胃、大肠、小肠等各种检查,但都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大学医院诊断出的结果是神经性。不管患者怎么反应疼痛,医生都说没事,结果患者甚至都换上的严重的忧郁症,都做过精神治疗。
         在胃痰韩方医院做完检查后发现,是严重的痰积症。所以通过进行痰积治疗,松解了胃肠肌肉,同时也对受损胃肠外壁进行了治疗。结果胃肠开始运动,胸闷终于开始缓解。这位患者高兴地说,这么些年头一回能够平躺了,就像是重获新生一样。整个治疗过程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但是治疗开始半个月,症状就出现好转了。


          我认为:是奔豚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8 06:42
         何九公的病案,五苓散治疗的是系统红斑狼疮这个疾病中的一个病理状态:狼疮肾炎!而不是系统红斑狼疮这个疾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8 08:47
       同一个病人,在就诊的时候,身体内只有一种病理变化,出现的症状体征,舌像,脉象,各种西医学的实验检查,同时出现在病人身上或者体内。中医接诊的时候,按照中医的思路,四诊八钢,辨证论治。中医获取的资料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西医获取的资料是:头痛、全身不适,发热,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常规,尿常规……。
同一个病人,同一时间,中医与西医从病人身上获取的信息,就是不同的:中医是按照四诊八钢的要求,摄取资料;而西医是按照西医的理论要求,摄取资料。接下来,按照不同的理论,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病人体内只有一种病理变化。
一个感冒的病人,究竟出现了哪些疾病表现?我认为出现了: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舌白薄苔,发热,身体不适,体温38~39度,白细胞下降……。这一组症状体征,各种西医实验室检查是必然同时存在的!只不过,西医取了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诊断依据;中医取了另外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诊断依据,因此,得出了两个不同的诊断!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8 14:16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8 06:3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7 21:55
患者就诊时呈现出的一组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诊断的基本素材,中医根据中医的理论,参照脉象与舌 ...

先生,你可能搞错了吧?中医的诊断,即证的诊断,才是西医病的病理学诊断,即病理状态的诊断,而不是西医的诊断是“病理状态“的诊断。西医的诊断是病的诊断,并没有”病理状态“形态的诊断。也就是西医并没有西医病的病理过程的其中的阶段性的病理学诊断。
中医证的西医病理状态的诊断是对中医证本质的西医解读;或者是中医证本质的现代解读。并不是“由此形成新的理论”。
中医证的动态变异正是西医病的病理状态进程动态变化的伴随与应因。
你的“感冒”、“太阳表证-感冒证态。”,在抹杀掉了中医的外感病立体性形态;同时也在抹杀掉了中医外感证的寒热的性质性!
你列举的西医的其他病,对于中医,也是回归到中医的八纲中求。而并是中医在以西医的病进行诊断。中西医对相同病人的同时在病有效是事实。但你可能不知,中医是在治人而效,即中医是在干预人体病的病理损害进程而效;西医是在灭因而效。此即中医与西医间的差异!
抹杀了中医概念原意的解读,是一种丢失中医本元存在真理的解读。其罪恶,不亚于消灭者中医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06:2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3-8 22:43 编辑
gonmai 发表于 2016-3-8 06:16
先生,你可能搞错了吧?中医的诊断,即证的诊断,才是西医病的病理学诊断,即病理状态的诊断,而不是西医 ...


           先生对于西医并不完全了解。
     例如:麻疹,有前驱期、典型期,合并肺炎,余热未尽,恢复期等等不同的阶段,或者病理状态。病人就诊时,只表现为某一个阶段(病理状态),而不可能是疾病的全过程!再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按照解剖部位分为结膜囊感染、鼻腔感染、上颌窦感染、咽腔感染、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等病理状态,每一种病理状态又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病人就诊时通常只表现出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所有的病理状态,需要医生判断和处理的首先是病人当时所处的病理状态。
       西医在书写病历的时候要求写出疾病的诊断,同时要求写出具体病理状态的诊断,例如:麻疹合并肺炎,麻疹后肺炎,等等;阑尾炎诊断之后要求明确是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炎穿孔等等“病理状态”。
       西医治疗,并不是完全针对病因,也不完全是不顾及全身情况……,你们对于西医存在误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06:30
          西医治疗的是阑尾炎的具体的某个阶段(病理状态),而不是治疗阑尾炎的整个疾病,疾病全过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3-9 06:42
gonmai 发表于 2016-3-7 14:14
重要的是,此先生是把两个不同质的,而且根本是互不粘边两个概念主观地混在一起就是中西融合了,很明显, ...

说什么:“最简单的,一个是经四诊所产生的诊断概念,另一个却不是经四诊,而是经解剖基础、病原病因,症状、体征,并借助微观与理化所得出的诊断概念,能可能是等同吗?明白人,自是明白的。”

---------这也是一个非常主观和偏执的论点!这是一个既没有正确了解中医,也不没有正确了解西医的人的主观臆想!不管中西医都离不开四诊。只不过中医的四诊叫望闻问切,西医的四诊叫望触叩听罢了?有哪一个西医在临床上做诊断的时候,是先解剖人,以寻找病原病因的呢?所谓“微观与理化所得出的诊断概念”也只不过是四诊的扩大和延伸罢了。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自以为是!!!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9 07:55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9 01:0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8 22:26
先生对于西医并不完全了解。
     例如:麻疹,有前驱期、典型期,合并肺炎,余热未尽,恢 ...

哎,西医如你这样“如:麻疹,有前驱期、典型期,合并肺炎,余热未尽,恢复期等等不同的阶段,或者病理状态”的吗?是“典型期”呢,还是发病期呢?是并发症呢还是“合并”?“余热未尽”,有此样的表述吗?有“病理状态”这样的表述?还是不同期段的临床症状?看来我真不完全了解你的西医呀!

我所说的西医对因治疗是则重,并没说,西医不对症治疗。

你所说证态,即为你说的病的不同期了,是吧?能说说中医的治疗,所针对的对象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08:25


       医院常见疾病诊断标准名称

     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脑梗塞后遗症、创伤性脑梗塞)
     脑出血(创伤性脑出血、脑出血后遗症、
      急性胰腺炎(分型)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
        先生可以到百度中查查:  医院常见疾病诊断标准名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08:30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医院搞了3年病案审查与评定,对于疾病诊断有明确的规定。原则不会有变化。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9 08:41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9 00:55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3-8 22:42
说什么:“最简单的,一个是经四诊所产生的诊断概念,另一个却不是经四诊,而是经解剖基础、病原病因,症 ...

哎呀,先生,看来你是为反对而反对,饥不择食了,哈哈!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真如你先生所意认,它们间的义意是相同的了?也真有你的了!依此,也真怪不得如你这样的中医不精,西医也不大入的人对我胡抡大棒了。

有点点中医与西医基础知识的人,都不会认为两者各自的四诊是同一回事的!看来也只有先生这样认为了!真是对你既可怜,更是失望!

有点点中西医学术省悟的人,都是基本的会认识到中医的四诊与西医的四诊,存在着根本的取向与对象的不同。
如对四诊中的的“切”,中医的“切”,不是西医的“切”!中医的“切”,“切”出了于西医视野之外的人体真理世界!切出了中医安身立命的根基!

实际上,中医的于西医的细徽差异,导出了中医所涉致到的人体真理!如你先生,不知两者间细徽差异,胡列列的认为,四诊相同!难怪你要持化验单四诊了!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9 09:5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9 00:30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医院搞了3年病案审查与评定,对于疾病诊断有明确的规定。原则不会有变化。

你的“病理状态”、麻疹“合并肺炎”的表述于西医教科书上有吗?麻疹肺炎、麻诊心机炎,是并发症吧?这些麻疹的凶险并发症,是因麻诊病毒感染发病后而继发吧?“合并”,是同始的意思,是同始发吗?
因是在麻疹的前、中、及后期,因药用与护理不当,不之使邪毒外透(出疹),而是致毒邪内陷(出疹不爽)引发。寒凉滞邪透;受凉阻邪透。中医诊治麻疹,比西医更具精准且优。或平发、凉发、温发、以及扶正助发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10:17
gonmai 发表于 2016-3-9 00:41
哎呀,先生,看来你是为反对而反对,饥不择食了,哈哈!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真如你先生所意认, ...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
       一个病人坐到这里,无论望闻问切,还是视触叩听,得出不同的诊断名称,病人身体内的变化只有一个,两个诊断名称必然是等同的!尽管我们不知道二者为什么等同,不知道是怎么样等同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10:28
gonmai 发表于 2016-3-9 01:59
你的“病理状态”、麻疹“合并肺炎”的表述于西医教科书上有吗?麻疹肺炎、麻诊心机炎,是并发症吧?这些 ...

          教科书,只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大原则。大学毕业之后,到了临床上,则是千变万化。不到40岁,很难独当一面!不惑之年,是有道理的经验之谈。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9 10:3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9 02:17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
       一个病人坐到这里,无论望闻问 ...

我对你说了那么多,你竞然一点不进,还是原轴,没法,自闭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11:03
gonmai 发表于 2016-3-9 02:38
我对你说了那么多,你竞然一点不进,还是原轴,没法,自闭吧!

    先生说了那么多,我也逐条逐句做了解答,你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我们继续讨论。也请先生指出我的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3-9 11:2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3-9 03:3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9 02:28
教科书,只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大原则。大学毕业之后,到了临床上,则是千变万化。不到40岁,很 ...

教科书,只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大原则。大学毕业之后,到了临床上,则是千变万化。

——临床上,一切皆有可能。医学领域十分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古人讲的好:知常达变。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9 13:43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9 05:4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9 02:17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
       一个病人坐到这里,无论望闻问 ...

那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但必须是互为有问必答。不能回避或外顾左右而言它,如何?同意就于下进行。

那你能说说你认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你的“病人身体内的变化只有一个,两个诊断名称必然是等同的”能成立得了吗?如你的“太阳表证"与"病毒性感冒" 总意念能是一致的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17:39
       如你的“太阳表证"与"病毒性感冒" 总意念能是一致的吗?
======================================================
        回复:
        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二者是统一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17:44
        第一章       
卫分、太阳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中医认为:太阳和卫分,都是指的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西医认为:机体阻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因子包括:正常菌群、遗传因子、自然抗体、完整的皮肤粘膜的形态和结构、正常分泌物、吞噬作用、NK细胞、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纤连蛋白、激素及营养等。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机体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伤寒论》称为太阳表证,温病学说称为卫分证,传染病学称为前驱期,现代感染病学称为感冒征候群。
         这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是所有外感热病(感染病)首先出现的,如果不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就称为太阳病、卫分病、西医称为感冒,如果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则称为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其病理学基础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包括早期的应激反应。太阳经证、卫分证、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许多感染病的轻型与前驱期的表现与感冒的临床表现相似,所以,许多感染病的前驱期、轻型很难与感冒相鉴别,即就是现代医学也很困难。
        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和某些肿瘤可诱发一系列宿主应答,伴有特征性的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异常,同时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也有改变。由于应答往往出现于感染或创伤的几小时或几天之后,故称为急性期改变。急性期改变包括肝脏合成许多在健康时见不到的蛋白质,其中以c-反应蛋白为标志,可作为疾病的指标。血浆中糖蛋白和球蛋白浓度的升高是血沉加快的原因。与此相反,肝脏合成蛋白质却减少。由于糖原异生作用和能量消耗的增加,肌肉蛋白分解,可导致消瘦。常见嗜睡、白细胞升高、血清锌和铁水平下降血清铜上升,这些改变大部分是由致热源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由于发热和急性期改变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一般认为除心脑血管病和易发生痉厥患儿外,发热在40 ℃以下时一般不使用解热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临床表现有急起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5~7天),有自限性。其发病机理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流行性感冒病毒颗粒吸入呼吸道后,吸附在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继而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复制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上皮细胞内排出。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小时,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的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肌肉痛、白细胞降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起病4~5日后,基底细胞层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两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这就是《伤寒论》中六、七日愈、十二日愈的病理学基础。六、七日愈、十二日愈都是大约数字,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多以7、14为周期(如西医伤寒病的分期),《伤寒论》以6、12为周期,这是由于西方圣经中上帝创世记以7天为一个周期,《伤寒论》以六经为一个周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在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冒,几乎所有感染病的早期都可能出现感冒样表现,必须鉴别,因为治疗感冒的发汗剂(西医为解热镇痛剂)治疗其他感染病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太阳经证与温病卫分证的 鉴别其实质是感染病中可发汗证与不可发汗证的鉴别,这与现代医学中感冒与其他感染病的前驱期鉴别相一致。麻黄汤与阿司匹林类一样不能用于诊断不明确的发热疾病,特别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期,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猩红热等。再如发热,腹痛患者在诊断不明确时禁用泻下剂及止痛剂,中西医的原则是一致的。
          鉴于感冒,流感在不同季节,不同传入途径,不同亚型病毒感染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而西医没有特效病因治疗,对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只采用对症治疗。中医则不同,根据季节及临床表现,按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分类分为春季:风温的卫分证、夏季暑湿及湿温的卫分证、秋季秋燥表证、冬季的风寒表证等,有一套完整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某些方剂对同一季节,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前驱期及其他感染病的早期及轻型也有效果。例如:冬春季节是流脑、麻疹、猩红热、肺部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好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前驱期与感冒的临床表现一致,同属于风温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剂,如银翘散等。再如夏秋季节是消化道感染病的流行季节,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痢疾等,其前驱期的临床表现与胃肠型感冒类似,中医则认为夏秋季节是湿温病的流行季节,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变,方用藿香正气散、香需饮、霍扑夏苓汤、三仁汤等治疗,这些方剂也是治疗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等消化道感染病早期的有效方剂。同样,秋燥邪在卫分时,相当于秋季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的早期,可用桑杏汤等治疗。严冬季节,青年体壮者,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经确诊为感冒或流感时,方可用麻黄汤治疗。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急性期重要反应之一,对中度发热病人一般不急于解热,除非发热过高或者有特殊情况者外,解热可与病因治疗同时进行。在病因未明时,特别是发热早期(发热前3日),西医一般使用对症治疗,此时中医有系统的治疗方法,不仅能迅速改善症状,而且副作用少,对于传染病的前驱期、其他感染病的早期诊断尚未明确时,也可应用,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对于轻症尚有治愈之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17:51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证,伤寒证,太阳表实证,伤寒表实证,表实证,麻黄证,麻黄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身肢疼痛。舌淡红,苔白薄润。脉浮紧。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风寒表实证其病邪是风寒,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肺气失于宣降。应当与风寒表虚证、温邪侵袭肺卫证、温病卫分证相鉴别。西医认为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其临床表现大致一样,治疗方法一样,根据多年来诊治经验与理论分析,麻黄汤的适应症是:已经确诊为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身体强壮、高热无汗的年轻人。其禁忌症在《伤寒论》中已经论述。
        源于《伤寒论》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解说  本条所列的临床表现与重感冒完全一致,它与表虚证的鉴别要点是无汗、脉浮紧。
【诊断标准】
(1)典型临床表现
(2)符合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
(3)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
          【鉴别诊断】
          (1)与温病卫分-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相鉴别,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温邪侵袭肺卫证)相鉴别。不仅对中医是困难,而且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也是很困难的问题。如果明确诊断有困难,可以按照温病卫分证辨证施治,不宜使用麻黄汤。一般的说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是由病毒引起的,白细胞会低于正常,病人不出汗,有明显的寒象如畏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脉浮紧等。卫分-前驱期证态以感染的病原体不同,白细胞或高或低,一般表现为热象,如恶寒不明显或者短暂恶寒即发高热,咽痛、痰黄,口微渴,脉浮数。另外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很重要,当时、当地有什么传染病流行,应当首先考虑正在流行的传染病。
         (2)与太阳表虚-感冒证态鉴别:太阳表虚-感冒证态临床表现一般比较轻,体温在38℃左右,出汗,脉浮缓;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临床表现比较重,体温在39℃以上,不出汗,脉浮紧。
          感冒具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七天,病情的高峰期在发病后的第二、三天,在病情的高峰期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治疗,只要适应症及用药方法掌握正确,24小时内体温应当下降。在桂枝汤中有“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在24小时内可以连续服二到三剂。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与现代医学也是相符的,对于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可能都作病原体检查,有些病原体检查需要一周或一周以上才能出结果,在传染病(流感除外)的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对发热的病人一般不用发汗方剂,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前驱期,决定观察的时间。所以时间概念必须有,但是各种传染病、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不同的,具体到每个病人其前驱期又不同,因此时间概念又不是绝对的。在《伤寒论》中,在时日之后都要讲述当时的临床表现,以是否出现各器官系统的特异性征候(少阳证、阳明证、气分证),所以,发病时间与临床表现的紧密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1)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
       (2)西医使用对症治疗及早期口服盐酸金刚烷胺(肾功能不全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或金刚乙胺。高热及全身酸痛严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物,但应防止出汗过多而致虚脱(与麻黄汤的禁忌症一致)。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3)荆防败毒散加减:本方可以加减适应症比较广泛,不象麻黄汤的适应症那么严格。
       麻黄汤药理作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
        药理研究
(1)解热:用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鲜酵母,内毒素所致的动物发热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2)动物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增强唾液腺、泪腺、汗腺的分泌作用,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方中麻黄、桂枝药对有关。
(3)祛痰、止咳、平喘作用:麻黄汤能够显著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收缩,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其平喘的主药为麻黄(麻黄碱)。
(4)抗病毒、抑制细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证明本方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抗低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

         麻黄汤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容易引起肌体失盐失水,这是麻黄汤的最大的副作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描述:
       《伤寒论》中 83条~89条是麻黄汤发汗法的禁忌症。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指口干综合征,不是指一般的慢性咽炎这类疾病,当然严重的慢性咽炎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在干旱季节和地区,具有 咽喉干燥的病人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因为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会加重 咽喉干燥,或者引起其它病变。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即久患淋证的病人,淋证泛指现代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泌尿道细小的结石等。这类病人要求经常饮水,目的是保持对泌尿道的冲洗作用,引流通畅,感染不易复发。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尿量减少,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复发,出现血尿。另外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已经慢性充血的泌尿道粘膜,也会起到促使其出血的作用。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指久患疮疡的病人。痉:筋脉拘急、项背强直、肌肉抽搐。本条的意思是:经久不愈的皮肤感染,形成溃疡、脓肿,长期的渗出以及感染、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机体损失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大量发汗不仅能促使感染扩散,而且能够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病人就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久患鼻出血的病人。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指的是额部外侧(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的动脉,就是颞浅动脉。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
       鼻衄是一个症状,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1)局部原因:在鼻中隔的前下区,粘膜下就是软骨,粘膜很薄,没有粘膜下层,却有五条小动脉在此交汇;发热使呼吸加快,鼻粘膜蒸发量加大,鼻粘膜干燥,加之鼻中隔的前下区的特殊结构,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如果有鼻中隔偏屈,在鼻中隔突出侧形成鼻腔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时速度加快,蒸发量加大,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2)出血性疾病。(3)动脉硬化高血压病。(4)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上这些病理状态都不适宜使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作用大,容易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加重鼻粘膜干燥;麻黄汤还具有升高血压作用会促使鼻出血的发生。麻黄汤具有升高血压作用,引起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颞浅动脉与在鼻中隔前下区交汇的五条小动脉统属颈外动脉的分支,它们搏动的情况是一致的。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等。另外长期鼻衄也会引起贫血,与亡血家,不可发汗相连续。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寒栗而振:即寒战。本条的意思是: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或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这时大量发汗,病人还很快进入休克代偿期,出现寒战。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恍惚心乱: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阴疼:尿道疼痛。本条的意思是:汗家,即平时经常出汗的病人,包括自汗和盗汗 ,机体已经处于水电解质紊乱的抵偿期,再大量发汗机体很容易进入低血容量状态,出现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等临床表现。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蛔虫病在古代是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疾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使用麻黄汤发汗,改变了蛔虫的外环境,蛔虫扰动,就会呕吐蛔虫。
    以上都是强发汗剂如麻黄汤的禁忌症,在西医看来都是非常正确的,中、西医是一致的。可见《伤寒论》对汗法的禁忌症有了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禁忌症的机理解释与西医不一样。
         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以容易引起出血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病的前驱期为禁忌症。由于麻黄汤使用不当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除了流行性感冒之外的传染病都不宜使用麻黄汤。
       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介、防风、柴胡、茯苓、桔梗各9克,川芎、羌活、独活各6克,枳壳、甘草各5克,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理作用】
(1)解热: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给动物灌胃后3小时,对伤寒菌苗引起的家兔发热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各剂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镇痛: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抑制作用,汤剂、丸剂作用稍差,袋泡剂作用最强。
(3)抗病毒: 荆防败毒散水煎液能够抑制流感病毒在鸡胚内的增殖。
(4)抗炎:荆芥、防风两药单用及合用,均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家兔肠肌收缩和抑制小鼠因醋酸所致耳廓肿胀的作用,两药合用比单用的作用强,尤其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更好。
        附1 太阳表实-感冒证态兼项强
【中医别名】 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太阳经气不舒证,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
附2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葛根汤证       
【证态概念】葛根汤证包括: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及太阳表实项强证
        源于《伤寒论》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其方以葛根为主,葛根能佐麻黄发表,佐桂枝以解肌。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有区别,其区别的要点是麻黄的有与无。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症是汗出、恶风,因为出汗后会引起失盐失水,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没有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而麻黄的发汗作用比较大,如果用麻黄再发汗,就有可能超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桂枝加葛根汤不宜用麻黄。感冒病人其临床表现以项背肌肉僵凝,运动不自如为主要表现,以无汗、恶风为特征时,是葛根汤的适应症,因为病人无汗,机体没有失盐失水的情况,可以加用麻黄发汗。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型。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症状,如呕吐、恶心、腹泻、腹痛、腹涨、大便秘结等  ,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病人同时患有感冒及消化道感染症状如腹泻等,这是胃肠型感冒的表现,所以,如果在感冒时还有腹泻,也用葛根汤治疗。葛根具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对因寒冷刺激或者细菌毒素刺激引起的胃肠道痉挛都具有缓解作用;葛根含淀粉10~14%,遇水即膨胀,具有吸附作用可以止泻;葛根还具有解热作用。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的过渡型。
       葛根汤药理作用
(1)抑制病原微生物: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实验表明桂枝汤和麻黄汤都具有抗病毒效果,提示葛根汤也具有抗病毒作用。对于致病性细菌,葛根汤大多数组成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方水提取液对唾液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唾液酸酶是流感病毒及其他多种细菌所具有的一种受体破坏酶,在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方抑制唾液酸酶活性的作用,可能对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2)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葛根汤静脉注射对麻醉狗的血压、心率、心肌张力时间指数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维持时间在1小时以上。葛根汤按5g~10g/kg给药,可使异常升高的小鼠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20%以上,结果证实将其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其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3)实验证明葛根汤具有抗凝血作用。国内研究结果表明:葛根汤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随剂量的增大,作用增强;并可显著对抗血栓形成。
(4)抗变态反应:本方对 Ⅰ、Ⅱ、Ⅳ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分析研究与 大枣含有丰富的环磷酸腺苷(cAMP)样物质有关。此外,本方各组成药物桂枝、甘草、芍药、麻黄、大枣等也均能作用于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如大枣、甘草能抑制过敏性抗体的形成,桂枝能抑制嗜异性抗体反应中补体的下降,麻黄则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甘草芍药等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显然,葛根汤上述组成药物的这些作用,也都有利于本方抗过敏效果的产生。
(5)免疫调节:葛根汤 提取物连续给药能使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细胞性免疫反应性恢复,而对免疫功能亢进的小鼠又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本方尚能使巨噬细胞的异物吞噬功能活化,而使初期感染状态下的异物排除功能增强;同时通过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细胞性免疫施以影响,即葛根汤主要与巨噬细胞有关,而与细胞性免疫系统无直接关系。
(6)抗炎: 葛根汤的抗炎作用不单是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继发的多发性关节炎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方用于治疗该类病症的早期治疗是很重要的。以抗炎作用及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为中心,对本方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预先服药的大鼠,其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容积有减少倾向,提示本方具有抗炎作用;从与其剂量有依赖关系的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及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收缩作用可见,本方对多种平滑肌具有收缩抑制作用。再者,离体心脏方试验显示,本方有减少心搏次数的倾向,但心收缩力明显增强,提示其有强心作用。
(7)解热:本方水提取物对实验性动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曰本学者对10例患者分别投与葛根汤、麻黄汤和桂枝汤,并于服药后5、10、15、20、30分钟以医用热像仪观察其项背部温度变化。结果葛根汤组投药后5~20分钟皮肤温度逐渐上升,30分钟时有下降趋势;麻黄汤投药10分钟后开始出汗,热象图皮肤温度下降;桂枝汤组服药后皮肤温度上升,未见汗出,且至测试结束时皮肤温度亦未见明显变化。说明三方虽同为发汗退热之剂,但亦存在差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9 17:56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三、 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四、暑湿表寒-夏秋季感冒证态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3-10 06:59
gonmai 发表于 2016-3-9 00:41
哎呀,先生,看来你是为反对而反对,饥不择食了,哈哈!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真如你先生所意认, ...

先生太偏激了,不是以理服人,而是蛮横狡辩和出言不逊!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0 07:50
且先打住。我对你已贴内容进行研读。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0 09:53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10 01:56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3-9 22:59
先生太偏激了,不是以理服人,而是蛮横狡辩和出言不逊!
千秋雪,
系统通知我,是你给了我-20分,你在玩阴的!你有本事,把我所有积分全抹了如何?小人!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0 10:05
如果此论坛是你千秋雪的,你说我还要来吗?你给予我-20分,不是滥用权力吗?,你此无耻之徒,还打算对我进行何样的罪恶手段?最好是公开进行!否则,是小人!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0 11:07
是何原因呀,怎的,经三次组稿,何就要发时,即消飞了?懊恼!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0 12:04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10 07:11 编辑

你的17、18楼,总体上是以西医的价值形式解读中医,是对中医的本原的元的丢失!尽管,先生对证方对应、时行与证变关联等有理解,但也存有不到位的地方。如麻黄汤的适应证:“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这样的理解,不好。“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如果用了麻黄汤,可能招致高热惊厥。恰恰是,对“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要慎用!麻黄汤的适证: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口淡苔白,口不渴,无汗,脉浮等,“体若燔碳,汗出而散“。口渴与不口渴是用与不用麻黄的根本点。口渴时是不能用的。即便要用,也需调整处方,增入滋阴、增液、凉血等。“麻黄9克”的用量是过重了。
我将重点谈谈中医本原的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0 16:12
gonmai 发表于 2016-3-10 04:04
你的17、18楼,总体上是以西医的价值形式解读中医,是对中医的本原的元的丢失!尽管,先生对证方对应、时行 ...

      谢谢先生的评论。
      我是要证明,从临床的角度上看,太阳表实证与不发汗的感冒是一致的。
      关于麻黄汤的适应症,现在中医已经很少用麻黄汤了!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曾经发生过几次流行性感冒的大流行,特别是大煤矿。中医派出医疗队,总结了许多经验,其中就有:年轻体壮高热不退,不出汗这一类病情,用什么方剂都不行,只有麻黄汤有效。
       麻黄汤的副作用大,用之失当,容易引起“坏病”。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0 16:29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10 08:39 编辑

尽管先生是脱离了中医范式元的解读,但是就实际现实而言,有些用药确确实实是临床应用体验的良好总结。如藿香在暑湿型感冒的应用。再有,先生的这种解读,在西医层面而言,确是细了,在中医原式而言,是脱了,而且繁复化了,如你的所谓“”卫分、太阳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中医简洁,见证则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0 17:18
gonmai 发表于 2016-3-10 08:29
尽管先生是脱离了中医范式元的解读,但是就实际现实而言,有些用药确确实实是临床应用体验的良好总结。如藿 ...

        中西医融合的目的,不是解读中医!解读中医是副产品。
           中西医融合是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
        关键是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对应关系!难点在于具体“证”的准确把握!差之分毫失之千里!

            中西医融合是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
           这样一个体系的意义何在?不言而喻!但是,人们对此并不感兴趣!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0 17:27
在先生的17、18楼文中,先生似体验到了中医的外感表证都可以在西医的感冒、感染性疾病、传染病中出现,这确是事实。对这种体验,是客观的。

现在我谈谈中医的原本的元式。
在伤寒论的三阳病中,呈现着由表到里的侵犯态势。大阳表,阳明里,少阳则半表半里。这些是在呈示着活生生的立体形态意识。
应该说,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有存在,才有意识的产生。
在伤寒论中所呈现的由表到里的传变态势,表、里、半表半里,等,立体形态意识,应有其实体的客观存在的。此即为伤寒论三阳病的本原的元的形式。

所以,我们现在来解读这些时,如果没有了由表到里的态势,没了立体形态意识的实际立体实体的中医本原,势必,是在使中医原本的本元丢失了呢?回答是肯定的。

近一个世纪的中西医探索,不,应是西医对中医的探索,证明,中医与西医是不同层面与不同域原的。或者说,中医与西医是各元性的。不能用已有的西医理论解读中医理论。即便是用了,也解读不出原汁原味的中医来。此即是对以往西医对中医探索的结果。

先生的17、18楼的中医解读,即为西医单元性的对中医解读,是丢了中医所存在的立体意识的解读。即失中医之元的解读。

丢了中医原意的解读,没意义,更是对中医造成了伤害。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0 19:25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10 11:41 编辑

千秋雪,系统又通知我,你又消了我9分,上午,你已消了20分,合计,你一天消了我29分,你此等小人,只会如此的下三滥,有本事,你继续滥用你的权力,使我积分归0!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1 06:30
gonmai 发表于 2016-3-10 09:27
在先生的17、18楼文中,先生似体验到了中医的外感表证都可以在西医的感冒、感染性疾病、传染病中出现,这确 ...

        可能,对于伤寒论的认识,我们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伤寒论的本质是六经传变!无论六经传变还是三阴三阳,我都没有改变他。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1 09:26
我昨天组三次稿丢失的原因找到了。是因在组稿当时存有系统提醒造成。在组稿时段,千秋雪此一无耻之徒对进行了消威望20分的操作产生了系统提醒。在有系统提醒时组稿界面是存在晃动不稳、以及界面自动转换(系统意在提示要关注并打开提醒),如此就造成了组稿的丢失。所以,在组稿时有系统提醒,一定要处理系统提醒后再进行。否则,易丢稿。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1 09:33
gonmai 发表于 2016-3-10 11:25
千秋雪,系统又通知我,你又消了我9分,上午,你已消了20分,合计,你一天消了我29分,你此等小人,只会如 ...

千秋雪,在新的一天,你又可对我进行消积分操作了,你此无耻之徒,有本事就把我的威望积分消归0!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1 09:3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0 22:30
可能,对于伤寒论的认识,我们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伤寒论的本质是六经传变!无论六经传变还是三 ...

我问先生,我39楼所说的那些,先生有没有感觉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1 16:04
        在伤寒论中所呈现的由表到里的传变态势,表、里、半表半里,等,立体形态意识,应有其实体的客观存在的。此即为伤寒论三阳病的本原的元的形式。

所以,我们现在来解读这些时,如果没有了由表到里的态势,没了立体形态意识的实际立体实体的中医本原,势必,是在使中医原本的本元丢失了呢?回答是肯定的。
==================================================
            回复:
            由表及里,太阳表证→阳明,少阳里证→三阴经病;卫气营血传变,我在《伤寒论现代解读》中已经做了说明,与感染病的前驱期→症状明显、典型期→恢复期→慢性期是完全对应的!
          我没有丢失,否定,舍弃中医的本元,我只是证明: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与西医学中感染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统一的,完全一致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1 16: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染-炎症-发热这一最古老的医学联系
         一般认为《伤寒论》及温病学说都是讨论外感热病的,尽管二者在学术上有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二者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可以包括了各种外邪侵入机体导致发热的所有疾病及其病理过程。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机体对感染(与)炎症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是病因,炎症(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是病机、病理,发热是临床表现(症状)。除了感染之外,其他如创伤、肿瘤、变态反应等均可引起发热。但是无论是急性发热还是中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其最常见的原因都是感染,《素问  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现代中医外感热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外感发热,就是把感染-炎症-发热这一大类疾病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空间上研究其发生发展终结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在各个不同时空阶段的临床表现、病机及治疗原则。
        《现代感染病学》一书在前言中说:“在医学乃至整个生物学研究中,感染性疾病(简称感染病或感染,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对其应有一个准确定义”。陈灏珠院士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说:“本书还概述了‘感染’与‘传染’的关系,阐明‘传染病’是‘感染病’的一部分”。这种认识上的升华对于“伤寒”与“温病”之争以及寒、温学派的统一有启迪意义。当现代感染病学包括了传染病、寄生虫病之后,它所覆盖的病种以及由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病理过程才能与《伤寒论》和温病学说的集合相一致。所以从宏观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都是研究感染-炎症-发热这一主题。
        2、外感热病与感染病的发生发展动态演变规律具可相融性
        2.1 中医学认为: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藩蓠。卫分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具有抵御外邪侵入和驱邪外出的功能。“温邪上受,从口鼻而入”实质上指的是呼吸道感邪与消化道感邪。感染病学则认为非特异性宿主防卫功能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管道系统。所以太阳、卫分与宿主非特异防卫功能都是指机体抵御外邪(主要指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在临床上首先出现的一组征候群,《伤寒论》称为太阳病、温病学称卫分证、传染病学称前驱期(非特异性的急性期反应),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重叠,它们的集合可以较好地解决感染病初期及其轻型的辨证及治疗问题。
         前驱期的临床表现是类似于感冒的一组以发热为主的非特异性征候群,它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表现的感冒、流感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感染(包括传染病)的初期阶段和某些轻型病例。此时只有在排除所有其他感染之后才能诊断为感冒。在此之前禁用发汗退热、激素及导泻等治疗方法,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这与《伤寒论》的思路完全一致。《伤寒论》太阳病篇共187条,占了全书的近一半,其中仅十余条是从正面论述伤寒与中风(普通感冒及流感等)的诊断与治疗,其余都是论述误诊、误治及鉴别诊断问题,并明确指出不能用汗、吐、下、火法治疗温病,否则会引起坏病而导致严重后果。温病学家在总结无数误诊、误治的经验之后,逐渐形成了温病学说,提出了在卫分证时用辛凉解表法及四时感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弥补了伤寒的不足,即使现代对于发热初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仍是各科医师临诊时的重点及难点。温病学说卫分证的理论至今仍有重大意义。如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肺炎等在初期均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早期用三仁汤治疗等。大大丰富了现代治疗学,而且安全性、针对性更强,对于某些轻型感染病例尚有治愈之效。
        2.2 随着病情的发展,前驱期之后为发病期或症状明显期,这是感染性疾病最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由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特异性、定位性症状的出现以及全身炎症反应加剧,全身感染综合征的各种病理状态相继出现为其特点。
       2.2.1 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临床征候群(Sepsis)
       Sepsis定义为宿主对微生物感染的全身炎症性反应,其病原体多为革蓝氏阴性或阳性细菌,但病毒、立克茨体、真菌等也可引起,微生分子讯号或毒素的扩散也可引起,在这些病原中大肠杆菌内毒素是研究最多、最强力的激活剂。Sepsis包括了发热、败血症(毒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障碍及衰竭等多种急性病理过程,这些病理过程没有明确的界限,可单独发生,也可相继发生,也可相互交错同时发生。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临床征候群(Sepsis)现在已经包括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之中。
       2.2.2 各器官、系统因部位不同,功能结构相异,当其局部炎症灶形成时往往产生具有特异性及定位性症状及体征。呼吸系统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会产生咳、痰、喘等。消化系统感染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若伴有拒按、板样腹,往往是急性腹膜炎;若伴按之软、压痛不明显,往往是胃肠道感染;若数日不大便、压痛,多为肠梗阻及肠道内感染;若胸胁痛,上腹压痛性包块多为胆、胰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会出现尿痛、尿急、尿频等表现。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侵入不同的器官系统会引起不同的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根据机体机能状态及其它因素,局部炎症反应的程度与全身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有很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症状明显期的各种临床表现是由各系统器官局部炎症所发生的特异性定位症状及体征与全身炎症反应各种不同病理状态所产生的症状及体征(往往不具特异性)的不同组合。反过来,可以从一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这组临床表现所反映的病理状态组合(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这就是病机,即中医证的实质。显而易见,由临床表现推论病理状态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误差,这是中医的缺陷,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可以弥补中医的不足。
       2.3 中医认为邪在经络肌表为表证,邪涉脏腑为里证。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里,气分为里热亢盛。所以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均为邪涉脏腑,由于脏腑不同、外邪的性质与强度的差异以及体质等因素,导致各脏腑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举例如下:邪热壅肺:咳、痰、轻喘,治用麻杏石甘汤;阳明腑实:数日不大便、腹痛等,治用承气类;热实结胸,腹痛、拒按、板样腹等,治用大陷胸汤;痞证:腹痛、按之柔软等,治用泻心汤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治用白虎汤;少阳阳明病:胸胁痛、上腹痛可摸到包块、压之痛等,治用大柴胡汤加减;淋证:小便出少、频数涩痛等,治用八正散等。可以看出各器官系统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与气分证、阳明病、少阳病中的证有惊人的相似。尽管脏腑与器官在概念上相差甚远,但是它们都是指内脏器官系统,二者在临床上以一组症状、体征及其所反应的病理状态(证)为桥梁相互沟通,以方剂的治疗效果验证了其相互沟通、融合的正确性。近百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研究、药物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等反复证明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气管炎、轻度肺炎;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八正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都是有效的。可以说各器官系统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都可以在中医系统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内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证。
         2.3.1 营分证的特点除了高热之外,以神志障碍、斑疹隐隐或见斑疹出现为其特点,血分证除了以上表现外,则以出血(提示DIC)为其特点,这些病证符合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有的学者提出ET(内毒素)是导致卫气营血传变的重要物质基础。用ET复制的该模型与温病气血两燔证有些相似,用清瘟败毒饮治疗后,证明该方有解热、解毒、顿挫病势的作用。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可制造出温病热灼营阴、温病血分证、温病营血证的动物模型。前已述及内毒素是引起DIC、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最强力激活剂,所以营分证、血分证与败血症的病理是一致的。现代医学已证明,治疗营、血证的代表方剂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承气类等都对不同类型及轻重不同的败血症有治疗作用。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现在均包括在广义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之中。
         2.3.3 古代没有抗菌素及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除死亡率高之外,其后遗症,并发症慢性感染及其复发比现代多的多,且病情更为严重,所以在上述典型急性感染过程之后,慢性病例、营养代谢、机能障碍、衰竭、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必然成为医学家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六经辩证中的三阴经病。在西医这些慢性过程多属内科范畴,在中医则与杂病相伍。许多伤寒学家根据《伤寒论》中的许多治法与方剂与杂病的治疗相同,特别是现代经方的应用远远超出了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就有“六经钤百病”之说,确有道理。但是把《伤寒论》及温病的研究范围界定在“感染”这个范围内,有利于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3-12 11:4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 ...

李先生的这篇文章,在中西医结合之外感热病(流行性感染性疾病)领域,有非常大的学术价值,在该领域具有纲领性的研究指导作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3-12 11:4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 ...

陈灏珠院士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说:“本书还概述了‘感染’与‘传染’的关系,阐明‘传染病’是‘感染病’的一部分”。这种认识上的升华对于“伤寒”与“温病”之争以及寒、温学派的统一有启迪意义。

——温热病偏重于烈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狭义的伤寒病偏重于系统感染性疾病。这是两类不同病因,不同性质的疾病,具有各自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规律与方法。从这个角度言,寒温学派分开是进步,统一无必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3-12 11:4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3-12 04:0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 ...


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是病因,炎症(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是病机、病理,发热是临床表现(症状)。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侵入不同的器官系统会引起不同的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根据机体机能状态及其它因素,局部炎症反应的程度与全身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有很大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讲,症状明显期的各种临床表现是由各系统器官局部炎症所发生的特异性定位症状及体征与全身炎症反应各种不同病理状态所产生的症状及体征(往往不具特异性)的不同组合。反过来,可以从一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这组临床表现所反映的病理状态组合(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这就是病机,即中医证的实质。显而易见,由临床表现推论病理状态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误差,这是中医的缺陷,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可以弥补中医的不足。

——中医也并不满足于对症状的认识与处理,也在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在寻找着从本质上去认识处理疾病。但中医所认识的疾病本质,并不是病因,而是病理过程或状态。中医诊治的核心思路与内容,是症状—病理过程或状态(证)—方药,中医人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自觉的认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3-12 11:4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 ...

古代没有抗菌素及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除死亡率高之外,其后遗症,并发症慢性感染及其复发比现代多的多,且病情更为严重,所以在上述典型急性感染过程之后,慢性病例、营养代谢、机能障碍、衰竭、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必然成为医学家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六经辩证中的三阴经病。在西医这些慢性过程多属内科范畴,在中医则与杂病相伍。许多伤寒学家根据《伤寒论》中的许多治法与方剂与杂病的治疗相同,特别是现代经方的应用远远超出了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就有“六经钤百病”之说,确有道理。

——六经钤百病之正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3 07:5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3-12 03:49
古代没有抗菌素及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除死亡率高之外,其后遗症,并发症慢性感染及其复发比现代多的多, ...

        谢谢先生的赏识,《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之后发表了10余篇论文,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本书。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是我学习中医30多年的结晶。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3 09:0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4
在伤寒论中所呈现的由表到里的传变态势,表、里、半表半里,等,立体形态意识,应有其实体的客观存 ...

遗憾,没能改变你的认识。但也不得不指出:
1。"少阳里证"?这样的理解能对吗?
2。你的中医六经证、卫气营血证、它们间的传变形式等,可以,并且存在与西医的外感或感染性疾病时的临床形式相关联或相应对,但证的病理学形式形态却不是你所认为的这种形态。如中医的”表“‘是脉态的表,而决不是,也不可能是体表的表;中医的”里“,也不是人体的里面,都是脉态形式的。
3。中医理论所呈现的立体形态意识及此一意识所涉指立体存在是不能,也不可能消失的。必须跳出现有西医理论框架,寻求中医理论的实体形式。
我难以左右你,但我希能引发思考。谢谢!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3 09:11
那个千秋雪的可耻之徒,大又可持消减我威望积分的手段,对我进行报复了,有本事,归0我的积分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3 12:19
     中医理论所呈现的立体形态意识及此一意识所涉指立体存在是不能,也不可能消失的。必须跳出现有西医理论框架,寻求中医理论的实体形式。
================================================
        回复:
         【 中医理论所呈现的立体形态意识】是什么?请先生赐教。
           【中医理论的实体形式。】是什么?请先生赐教。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6-3-13 13:2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3 04:19
中医理论所呈现的立体形态意识及此一意识所涉指立体存在是不能,也不可能消失的。必须跳出现有西医理 ...

请先看39楼吧。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99324&fromuid=1383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3 21:30
gonmai 发表于 2016-3-13 05:21
请先看39楼吧。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99324&fromuid=13831

      先生可以看看45楼,46楼,回答的就是39楼的问题。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