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再谈《内经》与河图洛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06
标题: 【原创】再谈《内经》与河图洛书
再谈《内经》与河图洛书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07
同道网友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就上述内容,我曾撰写了一篇文章“《内经》中河图洛书之象数”予以反驳,并撰写了“图书之数进《内经》”“《周易》与中医关系浅识”等相关文章予以探讨交流,发表在中医相关论坛。经过近年来的反复学习,查阅相关书籍后,发现自己早些时候撰写的文章有不当(错误)之处,愚见王先生上述说法有道理。故再谈《内经》与河图洛书如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08
今本《内经》中有后世宋人所谓“河图洛书”内容。《素问·金匮真言论》有所谓“河图”之数,《灵枢·九宫八风》篇有所谓“洛书”之图与数,但《内经》时代并未有这样的名称。《金匮真言论》所谓“河图”之数(八、七、五、九、六)是五行生成数。这一套数字还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及《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明显汉代时的烙印,是汉人的附会。“河图”原型即《管子·幼官图》,“洛书”原型即汉代郑玄注《易纬·乾凿度》九宫图,出土文物(1977年,在阜阳县双古堆发掘了西汉汝阴侯墓,有一面“太乙九宫占盘”)亦证明了“洛书”早在汉代或之前就有。说明在汉代或之前就有后世所谓“河图洛书”,当初并未有这样的名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09
今本《周易》(经与传)原本与“河图洛书”无关系。汉人虽有始创之说,但并未见有此类《易》图。河图洛书,乃“宋初,华山道士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之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之图,以当‘洛书’”,[1]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2]即宋人治《易》,附会前人《易》注推演而成。“河图洛书”这两个图,首见于宋代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云:“《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3]一直流传至今而成定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09
《金匮真言论》这几个数字,是五行生成数。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汉人用这几个数字推演天地阴阳的变化以附会当时的统治,是汉人的附会,《礼记·月令》及《淮南子·时则训》等汉初古籍则是例证。在宋代之前并不名“河图”。如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杂说》:“其数八”杨注“成数八”,“其数七”杨注“成数七也”,“其数五”杨注“其数五,谓生数”,“其数九”杨注“九为成数”,“其数六”杨注“六为成数”。王冰注:“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其数五: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金。’……其数六:水生数一,成数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则用生成数来解释。宋以后“河图”出世,《内经》注家这时则用“河图”来解释。如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其数八: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类经图翼·运气上·气数统论》云:“《河图》以天一生水,一得五而六,故地以六成之而居北;地二生火,二得五而七,故天以七成之而居南;天三生木,三得五而八,故地以八成之而居东;地四生金,四得五而九,故天以九成之而居西;天以五生土,五得五为十,故地以十成之而居中。生数为主而居内,成数为配而居外,此则《河图》之定数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10
现代有学者亦以“河图洛书”来阐述《内经》理论,无非是说明中医理论与《易》学有关系,医学源于《易》。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感兴趣者可读读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医易答问”。实际上,今本《易经》完全与《内经》没有关系。《易·系辞传》虽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神话传说,但汉人治《易》学家并没有见到《易》图。怎么能说中医经典《内经》与“河图洛书”有关系呢!?
刘大钧说:“这‘河图’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时却从来无人谈及。《系辞》虽说圣人作《易》则之‘河图’、‘洛书’,但历来讲《易》者,由西汉的施、孟、梁丘、京房、费直,到东汉的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绩,及至魏晋时的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干宝等,皆无人讲解‘河图’、‘洛书’是何等情形。唐人陆德明、孔颖达、李鼎祚等,在注《周易》时对‘河图’、‘洛书’也没有言及。汉人如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虽曾谈及,但在他们的书中也都是一言带过,且说法往往各有不同。另外,《竹书纪年》、《礼记》、《淮南子》、《易纬·乾凿度》、《论衡》、《白虎通义》等书中提到‘河图’‘洛书’,亦无非是泛泛之言。只有郑玄注《系辞》,称“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若依郑注,则这‘河图’‘洛书’的内容,当有文字撰述,并非只是《易》图。何况郑玄此说,恐本之于纬书,纬书晚出,自然不可为据。”[2]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11
上文说“河图”原型即《管子·幼官图》,是否如此呢?幼官图,是《管子》第九篇篇名。其次序即西方本图、西方副图、南方本图、中方本图、北方北图、南方副图、中方副图、北方副图、东方本图、东方副图共十图。如下:
| 二曰火 南方副图 南方本图(用七数) | |
东方副图 东方本图(用八数) 三曰木 | 中方副图 中方本图(用五数) 五曰土 | 西方副图 西方本图(用九数) 四曰金 |
| 北方副图 北方北图(用六数) 一曰水 | |
黎翔凤说:“按:……篇中数字之意义即用《洪范》,其图为‘洛书’。各书有‘洛书图’,而不知即在《管子·幼官篇》中。可知图不仅是画像,即黑白点亦为图。本图、副图亦有分别者。杨忱本先西方、次南方、次中方、次北方、(次南副)、此中副、次北副、次东方、(次东副),由左而上中下,合乎绘画之顺序。”又说:“五数‘一与六共守,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交,四与九同道’,而五居中。杨雄窃之为《太玄·玄图》,即《幼官图》也。”[4]
据黎翔凤按语,比照《幼官图》绘画排列顺序及文字说明之数字,结合《尚书·洪范》五行之生数,发现与宋人“河图”(黎翔凤谓之“洛书”)吻合,所以说“河图”原型即《管子·幼官图》。与郑玄注《易·系辞上》天地数(五行生成数)亦相同。
《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郑玄注:“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5]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13
上文说“洛书”原型即汉代郑玄注《易纬·乾凿度》九宫图。《易纬·乾凿度》云:“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 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偏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反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坎为名耳”。[6]
清人胡渭按八卦方位,参照郑玄这段注文,在其《易图明辨》卷二列图如下:
胡渭依郑玄注文而作成的此图,明白地向我们揭示出宋人“洛书”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出处。所谓“洛书盖取龟象”,无非是“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是袭《乾凿度》中郑玄这段注文而造出的。[2]
东汉郑注九宫图,不正是《灵枢·九宫八风》篇的两个首图合二为一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13
宋人治《易》,附会前人《易》注推演而成的《易》图,“除了增加《周易》的神秘色彩外,对阐释《周易》原旨,并无积极作用,且易于被后人附会发挥,使其更加玄妙怪诞。……更反映了宋人对《周易》经传的错误理解。”[2]所以,清儒如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胡渭《易图明辨》等早已否定其说。据近人高亨推测,河图洛书是先秦时代之神话,天赐之祥瑞,此皆汉人始创之说,可能是古代地理书。[7]与宋人“河图洛书”又有不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14
综上所述,汉代早有后世所谓“河图洛书”,《内经》就有例证,只不过当时并未名“河图洛书”这种称谓。《金匮真言论》五行生成数当是宋人河图数,其原型即《管子·幼官图》;《九宫八风》篇卷首两个首图当是宋人“后天八卦图”与“洛书”,“洛书”原型即郑注九宫图。《内经》的内容在先,宋人的“河图洛书”在后,王先生所说有道理,即“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宋以后之人若用“河图洛书”解《内经》之医理,显属附会《易》学发挥,非但没有使《内经》医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反而使《内经》医理陷入更加玄妙幽深、神乎其神之中,有玄妙怪诞之嫌,其目的无外乎抬高自己而已!
参考文献
[1]胡渭撰,郑万耕点校.易图明辨·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8:1
[2]刘大钧.周易概论·增补本[M].成都:巴蜀书社,2008:124,124-125,129,139
[3]朱熹撰,廖名春点校.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
[4]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82
[5]王应麟.王应麟著作集成·周易郑康成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7
[6]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易纬·乾凿度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2:45
[7]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491-492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18
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即《易经》与《易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应分别对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23
《易经》完全是算卦(古人叫占筮、蓍筮,最准确的说法就是筮)的书,大约6千字。
《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卦开始,到离卦为止,共30卦的卦名、卦形、卦辞和爻辞。其余34卦的卦名、卦形、卦辞和爻辞为下经。简言之,《易经》有64个卦名、64个卦形。每卦都是六爻(用—和- -表示)。每个卦形有个名字,每个卦名后有长短不等的“说明”语——卦辞。每一爻也有“说明”语——爻辞。乾坤两卦还分别附有“用九”和“用六”。于是,《易经》就是: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总之,除了卦形之外,《易经》中的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
《内经》与《周易》“经”的部分,几乎没有联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26
《易传》是解释《易经》的——其实大都是借题发挥而且穿凿附会。其中也要讲怎样算卦和为什么算卦。不过,主要是讲哲理——古人叫做义理——尽管基本上是牵强附会的义理。有的句子或段落,单独拿出来,看不出是在解释占筮。
《易传》有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前二者是对应着经文的,因为经文分上下,它们也只好分上下。系辞比较长,虽然是独立的,也分为上下。这样一来,《易传》就分为10篇,古人称作“十翼”。
《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
(以上内容见赵洪钧《<内经>时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28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2-7 07:30 编辑
《易传》,亦名《十翼》、《易大传》、《周易大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31
《彖传》,“《易传》之一。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汉典》)
张岱年说:“亦称‘彖辞’。用以说明卦名、卦义及卦辞。古训‘彖’为断,以论断一卦之意,故名。唐孔颖达《易·乾·彖》:‘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彖传》综合道家、阴阳家及儒家的思想来解说《易经》,认为万物运动不已,‘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象》)并提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卦》)的观点。”(《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金栋按:彖(音tuan四声),《汉典》云:“《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辞(亦称‘卦辞’)。”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云:“《彖传》虽为解释《周易》卦义之作,但它却自成一个思想体系,它在哲学思想上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远远超过《周易》本经,这是学界有所共识的;就它与各家关系而言,学者们多囿于习见不假思索地以为它是属于儒家典籍,本文则从《彖传》的思想内涵来论证它是以道家学说为主体而融合阴阳、儒、墨诸家思想的产物。”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33
《象传》,“《周易大传》(即《十翼》)中的上下两篇,共450条。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汉典》)
“《彖传》与《象传》,是《十翼》中最有系统的著作。《彖》释卦辞,《象》增释爻辞,两传相衔接地把一部《周易》解释过了。而且解释的又完全依据了卦爻象位及所系之辞而作,所以学者间看这两传比他传为重要。”(李镜池《周易探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34
《文言》,张岱年说:“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文辞。唐孔颖达《易·乾文言》疏:‘乾坤其《易》之门户邪,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其中解乾卦之卦辞与爻辞者统称《乾文言》。内容假托孔子答问,宣传了‘君子进德修业……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以及‘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承天而时行’等观点。”(《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34
《系辞传》,张岱年说:“《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是对《易经》之通论。‘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意义、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释爻辞十九条。其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肯定自然界中阴阳、动静、刚柔等矛盾势力的‘相摩’、‘相荡’,不断变化,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也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论证社会等级制的永恒性。”(《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35
《说卦》,张岱年说:“解释八卦性质和象征。唐孔颖达《易·说卦》疏:‘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然其解说八卦之象,时有琐细之言。所释八卦之象与汲冢竹书《卦下易经》多异,与《左传》、《国语》所讲者也有异。篇中提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用阴阳柔刚来比附人类社会的仁义道德。还认为圣人作《易》,旨在‘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至性以至于命’,为后来理学家高谈道德性命的理论基础。”(《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36
《序卦》,张岱年说:“《易传》中解说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篇名。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易经》,其卦序与今本迥异,盖古代《易经》各卦次序曾有几种不同排列,《序卦》所述,当为一家之言。其中提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又认为,‘物不可穷也’,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还提出,‘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臆测到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道理。”(《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7:36
《杂卦》,张岱年说:“其解说各卦卦名之义,不按其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晋韩康伯《易·杂卦》注:‘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2-7 09:11
《河图》《洛书》,过去认为很神秘,在今天看来,它们实际上只是数学中一个分支,通常叫它为幻方或魔方。南宋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国外则称之为幻方(magicSq uare)。二者虽为幻方无疑,但它的意义却不能忽视。
《河图》《洛书》,究其本源,实为数学中的一支。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一方面是科学内容丰富了,更能进一步说明节气、阴阳与万物生、壮、荣、衰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使人恍惚迷离,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来也是一条规律。
(郭扬《易经求正解》)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2-7 16:4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2-8 17:16 编辑
金栋先生博览群书,刻苦求证,学者风范也!为人诚实,真君子也。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