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07
标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07
金栋按:本节的题目意思很清楚,就是要介绍今本《内经》中的阴阳五行说,和《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08
先生在上一节已经指出:“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理论核心,是《内经》中一切知识的统帅、骨架。”本节不再着重说明这一点,而是列举《内经》中运用阴阳五行说阐释医理的原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08
至于《内经》时代,先生的本意不是等同于《内经》成书时代。所以,《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说,要追溯此两说的渊源和发展过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08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3-14 22:11 编辑

自然,以阴阳五行为统帅的《内经》最应该成书于阴阳五行盛行的时代,即汉代。因为“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先生追本溯源并广引近现代著名学者的观点,证明了“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以前去”。读过此节可知,先生的这一见解,已经颠扑不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09
一、《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19 03:26 编辑

【原文】上节已说过,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理论核心,是《内经》中一切知识的统帅、骨架。《内经》本身也是这样说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天元纪大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以上是《内经》评价阴阳五行时最概括的几段话。阴阳五行是论医理的根本,是无往而不适,无处而不在的东西。《内经》谈到其他学说时从未有这样高度的评价。如论经脉重要性是这样说的: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灵枢•经别》)
虽然也很重要,但只适用于人体,比不上阴阳五行。我们从论阴阳五行的引文中还应看出一个问题,即“天地之道”逐渐包括了三大因素——阴阳、四时、五行(五运)。《内经》中的阴阳说是离不开四时五运的。故应该说: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读《内经》要时刻不忘这一基本概念。把三者分开有时就不知所云。
若换一句较新的话表述:《内经》的最高理论是阴阳五行宇宙全息论。它认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灵枢•通天》)宇宙全息论的古代术语叫“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不都是受阴阳五行统帅,还有一些简单的比附说法,在《内经》以前者为主。阴阳五行之外的天人相应说在下一节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3
【补注】
⑴纲纪:纲本义为提网的大绳。《说文·糸部》:“纲,网纮也。”纮的本义为系帽子的带子。故网纮就是提网的大绳。纲举目张一词很形象地说明了纲的本义。
,《说文解字注》引《礼器》注曰:“纪者,丝缕之数有纪也。此纪之本义也。”《说文·糸部》:“纪,别丝也。”段玉裁注:“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今《古代汉语词典》关于“纪”的第一义是:丝的头绪。此义约本于段注,但理解不正确。又,段注与《礼器》注矛盾。《墨子·尚同上》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故纪的本义当是统系丝缕的绳子。
总之,纲与纪意义接近,均可引申为事物的总揽、总要、提要、统领、统帅、统系、总理、管理、法制、法则等义。在《内经》这句话中,用的是引申义,即统领、总理之义。
《诗·大雅·棫朴》:“纲纪四方。”孔颖达《疏》:“纲者网之大绳……纪者别理丝数。”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瑞辰按:《说文》:‘纲,网纮也。’纲为网之大绳。……至于纪,则《说文》曰:‘统,纪也。’‘纪,别丝也。’……是纪乃抽丝之称。……是纪之本意谓得其统纪而众丝可治,犹之纲举而目张也。”
纲纪在《内经》中凡六见,均为统领、总理之义。
为解释纪字的本义,先生在《赵洪钧医学传心堂》上,连续发表三篇花絮,可参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3
父母:“指万物化生的根源。《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汉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4
生杀之本始:王冰注:“寒暑之用也。万物假阳气温而生,因阴气寒而死,故知生杀本始,是阴阳之所运为也。”“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凡日从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谓之来。来则春为阳始,夏为阳盛,阳始则温,阳盛则热,热则长物;日从夏至以后,自北而南谓之去。去则秋为阴始,冬为阴盛,阴始则凉,凉则收物,阴盛则寒,寒则藏物,此阴阳生杀之道也。”(《类经二卷·阴阳类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4
神明之府也: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孔颖达疏:‘万物变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汉典》)
府:聚物、居住之处。《说文·广部》:“府,文书藏也。”段注:“文书所藏之处曰府。”
高校教参《内经》云:“《淮南子·泰族训》:‘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玉露以润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素问吴注》注:‘阴阳不测谓之神,神之昭昭谓之明。’《类经·阴阳类一》注:‘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著象也(三光,《白虎通》:天有三光,日月星)。’据以上诸说,神明即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所表现的各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因其难明而变化不测,故以‘神明’称之。府,聚物、居住之所。《素问吴注·卷二》注:‘众物所聚谓之府。’《内经知要·阴阳》注:‘言变化之流行,皆从此出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
金栋按:据高校教参所引《淮南》、《类经》,所谓“神明”,就是原因难明,变化莫测,即闹不清怎么回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5
治病必求于本:本,原义指草木的根,是个指事字。《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此处指阴阳。“‘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简按:此句,诸家并衍王义,而志聪注最为明备。”(《素问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5
五运:王冰注:“运,谓五行,应天之五运,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为纪者也。”
《六节藏象论》王冰注云:“五运,谓五行之气,应天之运而主化者也。”
《素问集注》云:“五运者,甲己岁为土运,乙庚岁为金运,丙辛岁为水运,丁壬岁为木运,戊癸岁为火运。”
五运阴阳:天之十干运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三阴三阳之六气,故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集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5
数:高校教参《内经》云:“这里作动词用,即一个个计算的意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6
⑻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太素•卷第五•阴阳合》作“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与《灵•阴阳系日月》四句全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6
然其要一也:一即阴阳之道。
高校教参《内经》云:“‘一’之义,诸注不一,总其要有四:一是指离合。王冰注:‘谓离合也。虽不可胜数,然其要妙,以离合推步,悉可知之。’二是指一阴一阳。《素问吴注》注:‘言阴阳之道始于一,推之则十百千万不可胜数,然其要则本于一阴一阳也。’三是指阴阳变化之理。《类经·经络类·二十九》注:‘谓阴阳之道,合之则一,散之则十百千万,亦无非阴阳之变化。故显微大小,象体无穷,无不有理存焉。然变化虽多,其要则一。一,即理而已。’四是指太极。《素问集注》莫子晋曰:‘天地定位,日月运行,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所生。’上述四说,据文义当以《吴注》为切,故《素问识》云:‘简按吴注为得矣。’然‘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阴阳本于太极一气之所化,故《集注》之说,与《吴注》义实相同。”
洪钧按:“其要一”本不难解,教参却不得其要。盖阴阳既然是天地万物之道,则天地万物无不有阴阳。如果一个一个地列举(即数、推),则万之大不可胜数,但根本上还是一个规律。正如现代哲学的对立统一律,是支配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一一列举对立统一现象,事例的数量无限大,但其根本还是对立统一。即其要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7
治:本义是整治,修治。如《玉篇·水部》云:“治,修治也。”《广韵·至韵》云:“治,理也。”转义为平和、正常、安定、太平等。此处指健康。
《战国策•秦策三》云:“以乱攻治者亡。”意思是政治混乱的国家去攻打政治安定的国家,前者会灭亡。
《易·系辞下》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起:谓病愈。盖病人多卧,愈则起立下床,故起转义为愈,不起即死。如《吕氏春秋•察贤》云:“今有良医于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史记•扁鹊列传》云:“越人能使之起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7
阴阳五行四时:以四时论阴阳,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若再分之,则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以五行论阴阳,则木、火为阳,金、水为阴,土载四行,由阳至阴而运转枢机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有“五行乃四时之代名词”之语,即五行离不开四时,四时亦离不开五行。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它体现出生命的对立统一观、生命的运动变化观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观。这些观点贯穿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8
宇宙全息论:宇宙全息论的基本原理是:从潜显信息总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
宇宙全息论的核心论点是: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四维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记忆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
全息思想的显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古老的伏羲先天易学与周文王的后天易学中充满着闪光的全息智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现代医学通过检查血液、尿液来分析内脏疾病,体温计、脑电图、心电图通过体表记录人体生物电传导情况判断病情,望口唇苍白诊为贫血等,都证明中医的古代全息思想是正确的。(百度百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8
六合:指东、南、西、北四方及上、下六个相对应的方位。六合之内,即宇宙之内。
金栋按:《内经》他篇的六合说,含义均同。如: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战国秦汉文献颇多见六合之说且含义与《内经》同。如: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淮南子·地形训》:“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29 20:19
⒁还有一些简单的比附说法:如《素问•阴阳别论》云:“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灵枢•五乱》云:“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素问•六节藏象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这些都不是受阴阳五行统帅。
《灵枢•邪客》篇所云“人与天地相应”之内容,也不受阴阳五行统帅。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此人与天地相应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06
二、阴阳说的具体应用
【原文】阴阳虽为统帅之统帅,但直接用它阐发医理者并不多——远比五行为少。下面把直接用阴阳说医理者尽量多举出:
1.讲阴阳归类者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2.讲阴阳生理者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自注】以上三句,是用阴阳学说讲物理。但“阳化气,阴成形”六字,比较重要。所谓化气应该来自水液遇热化为蒸汽,成形则来自蒸汽遇冷则凝结成水甚至成冰。把这一常识推广到人体,则化气指人体消化和其他气化过程。按现代医学理解,就是把有形的东西或大分子,变成无形或小分子以及能量的过程。成形则是把小分子同化为人体组织的过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08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灵枢·终始》)
“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3
【补注】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互根、相互为用之理。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素问吴注·卷二》注:‘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见阴阳相为内外,不可相离也。’又《类经·藏象类·五》注:‘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乎中,天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故朱子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于此同义。”(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4
⑵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者,指属阴的五脏。杨上善说:‘五脏藏精。’起亟,亟(音气qi),屡次,再;起亟,即亟起,义为屡次起来。《素问集注·卷一》注:‘阴者主藏精,而阴中之气,亟起以外应。’……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意为五脏所藏之精气,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4
⑶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为阴精固密于外,使阴不外泄。”(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5
⑷阳气者,一日而主外:“一日,指白昼。此指卫气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王冰注:‘昼则阳气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这里“一日”中的“一”亦如英语不定冠词a。它可有可无,不是强调数目是“一”。请与第一节“一阴一阳”按语对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5
⑸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气,即人身阳气,与后二句中之‘阳气’合。隆,王冰:‘隆,犹高也,盛也。’虚,疏松,减少。气门,玄府也,即汗孔。人与自然相应,平旦日初升,故人身阳气始生;日中日当午,故人身阳气隆盛;日西日渐落,故人身体表阳气减少而疏松,因而汗孔开始关闭,以防外邪侵袭。”(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教参这段解释有严重错误,主要是最后一句。日西而阳气已虚,不是人体体表阳气减少,而是全身都少。这时也不是体表疏松,而是致密。这样才能汗孔闭。其实,尽管日西之后阳气渐少,却还是阳气固秘于外——体表。临床上把异常多汗,叫做阳虚或表虚,就是因为阳气不能固秘于外而汗孔大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6
⑹收拒:“喻昌说:‘收者,收藏神气于内也;拒者,捍拒邪气于外也。’”(《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6
⑺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反,违反,违背。三时,指前文中的平旦、日中、日西。形,形体。薄,迫也。……《太素·卷三》:‘不顺昼夜各三时气以养生者,必为病困迫于身。薄,迫也。’”(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6
⑻阳为气,阴为味:“‘气’指体内流动的精微物质、能力。‘味’泛指一切食物。张介宾说:‘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7
⑼味归形,形归气:“归,这里是生成、滋养的意思。形指形体,气谓元气。《类经·阴阳类·一》本《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注云:‘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又,《素问集注·卷二》据‘腠者三焦元真通会之处’解云:‘阴为味,阴成形。地食人以五味,以养成形,故味归形。阳化气,诸阳之气,通会于皮肤肌腠之间,以生此形,故形归气。’”(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4 22:17
⑽气归精,精归化:“气归精,犹言气生精,为饮食之气可以滋养人的阴精。《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所谓气归精者,以精能食万物之气。精赖气而生,犹云食此气耳。’一说‘气归精’指气生于精。《素问集注·卷二》注:‘阳气生于阴精,故气归于精。’化,化生、生化之意。《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所谓精归化者,以化生此精也,化为精之母,故精归于化耳。’”(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3-17 07:05
         
       阴阳五行与西方哲学如何衔接,融合,是一个重大问题!不是医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好在当代中国学者提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批哲学家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紧跟这个命题,看看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23
⑾精食气,形食味:“此二句为上文‘气归精’、‘味归形’的解释。《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其曰精食气者,明上文气归精也。其曰形食味者,明上文味归形也。’”(高校教参《内经》)
又,《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云:“精食气:‘食’(音寺)与‘饲’同,引申有仰求、给养之义。‘精食气’,即精仰赖气化而生。姚止庵说:‘气固蕴于精,而精又非气不摄,是气者所以养精,犹五味之养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25
⑿化生精,气生形:“此即上文‘精归化’、‘形归气’的补充说明。精归化,故化生精;形归气,故气生形。《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其曰化生精者,明上文精归化也。其曰气生形者,明上文形归气也(指人身之气言)。’”(高校教参《内经》)
“水谷之精气,以化生此精,诸阳之神气,以生养此形。盖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味化生此精气,以生养此形也。”(《素问集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25
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阳主外,故受气于四末。阴主内,故受气于五藏。四末,手足末也。”(《类经二十卷·针刺类二十八》)
金栋按:四末,《甲乙经·卷五·针道终始第五》作“四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26
⒁阴阳之要,阳秘乃固:“要,纲要,关键。乃固,阴精才能固守。阴阳之要,阳秘乃固,大凡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金栋按:和上文注(5)对看,就知道汗孔闭是阳气固秘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与内。从而强调阳气在阴阳平衡中的主导作用。《类经·疾病类·五》云:‘阳为阴之卫,阴为阳之宅,必阳气固密于外,无所妄耗,则邪不能害,而阴气完固于内,此培养阴阳之要,即生气通天之道也。’一释为男女交媾之时,阳精当固密而不妄泄。如王冰注:‘阴阳交会之要者,正在于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密不妄泄乃生气强固而能长久,圣人之道也。’”(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王冰注虽然医理不对,却可备一说。古代房中术的确主张交媾时尽量不要泻精。后人不认同此说,现在看更不对——忍精不泻是错误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27
⒂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离决,分离决绝。《类经·疾病类·五》:‘决,绝也。有阳无阴则精绝,有阴无阳则气绝,两相离决,非病则亡,正以见阴阳不可偏废也。’”(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28
⒃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此句以下,《素问集注·卷二》云:‘言人之阴阳,犹云之升,雨之降,通乎天地之气。’上窍,指耳、目、口、鼻头面七窍;下窍,即前后二阴。《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凡人身之物有属清阳者焉,如涕、唾、气、液之类……有属浊阴者焉,如污秽溺之类。’一说清阳在这里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如果清阳不升,则精微物质不能奉养上窍,则上窍的各种功能势必减弱或失灵。”(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28
⒄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这里的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阳主卫外,阴主内守。故《素问集注·卷二》注:‘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言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浊阴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29
⒅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这里的清阳指饮食化生的精气,其糟粕即浊阴。《素问集注·卷二》注:‘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浑浊者归于六腑也。’一说清阳指阳气,浊阴指饮食物。”(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以上是运用阴阳和气化学说解释人体生理且颇有可取之处。但是,这种自然哲学的解释不可能精确而严密,而且必然众人理解不一。其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实验知识且概念太少而不精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35
【原文】3.讲病理者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者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下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素问·逆调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36
【补注】
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这里的‘阴胜’、‘阳胜’是承上文五味阴阳太过而言,故《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故用酸苦涌泄之品至于太过,则阴胜矣。阴承上文物类而言。阴胜则吾人之阳分不能敌阴品,而阳分斯病也。……用辛甘发散之品至于太过,则阳胜矣。阳承上文物类而言。阳胜则吾人之阴分不能敌阳品,而阴分斯病也。’后世扩展其义,作为阴阳相胜的病机解,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损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损之证,以此成为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理原则。如《素问吴注·卷二》注云:‘水胜则火灭,火胜则水干。’意思是说人体的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失调,阳胜则阴衰,阴胜则阳衰,就要发生病变。”(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36
⑵脉流薄疾,并乃狂:“薄,迫也。脉流薄疾,经脉中的气血流动疾迫快速。《类经·疾病类·五》:‘薄,气相迫也。疾,急数也。并者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阴不胜阳则阳邪盛,故当为阳脉阳证之外见者如此。’……阳分所赅甚广,阳脉、阳位等皆其谓也。意为阳邪入于阳分,阳热过盛,于是发为狂证。与《难经·二十难》‘重阳者狂’义合。也有将‘并’直接解释为‘盛实’的,如王冰注:‘并,谓盛实也,狂谓狂走,或妄攀登也,阳并于四肢则狂。《阳明脉解篇》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也,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夫如是者,皆为阴不胜其阳也。’两说相同。”(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37
⑶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王冰注:“九窍者,内属于脏,外设为官,故五脏气争,则九窍不通也。言九窍,谓前阴后阴不通,兼言上七窍也。若兼则目为肝之官,鼻为肺之官,口为脾之官,耳为肾之官,舌为心之官,舌非通窍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故也。’”
“《素问直解·卷一》云:‘争,彼此不和也。五脏气争,则九窍不通,盖两目者,肝之窍;两耳者,心之窍;两鼻者,肺之窍;口者,脾之窍;前后阴者,肾之窍也。’九窍不通,即九窍功能障碍,失常之谓。”(高校教参《内经》)
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等九个孔道。”(《汉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38
⑷喘粗为之俛仰:“喘粗,即呼吸气粗而喘息。俛,同俯。仰,俯之反。喘粗为之俛仰,是呼吸困难,身体前俯后仰摆动。《类经·阴阳类·二》注:‘阳实于胸,则喘粗不得卧,故为俛仰。’”(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39
⑸烦冤:即心烦满闷。冤(寃),通闷。“烦寃与高热无汗、齿干并见,当属热盛伤津,阴液涸竭之征。”(高校教参《内经》)
金栋按:寃,《太素·卷第三·阴阳大论》作“悗”,《甲乙经·卷六·阴阳大论第七》作“闷”。寃、悗二字古通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39
⑹腹满死:“若从上文烦寃、齿干等症状来看,当为阳盛伤阴,阴气竭绝,致使中土之气衰竭,故腹胀而死。下文阴盛证,自当为阴盛阳竭,中土之气衰竭而死亡。”(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0
⑺能:通“耐”,耐受之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0
⑻汗出,身常清:“清,……寒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气有余为阳气衰,故《类经·阴阳类·二》注:‘阴胜则阳衰,故身寒;阳衰则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1
⑼寒则厥:“厥,这里当指四肢逆冷,乃阳虚阴胜之象。《素问集注·卷二》注:‘四肢为诸阳之本,表里俱寒,则四肢厥冷。’”(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1
⑽病之形能也:“胡澍《素问校义》云:‘能,读如态。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态也。’《素问识》云:‘能,与态同。’又《素问吴注·卷二》注:‘病之见证,谓之病形。’能、耐、态,古通用。病形即症状,也就是见证。病态,是指病之势态。”(高校教参《内经》)
金栋按:“能”字,在《内经》全书中共见326次,除“能够”、“才能”等词义外,还有多义。或是同源字,或是古今字,或是通假字。如:
①音义同“耐”,应读nai,耐受之义。即如本篇:“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句中四个“能”字,皆作“耐”解。
②音义同“态”(態),应读tai,形态之义。能、態,是古今字;態、态,是繁简字。即如本篇“病之形能也。”《素问·病能论》篇名之“能”字及乐恬憺之“能”,皆与态(態)同义。
③音义同“胎”,应读tai,原始之义。能、胎、台,三字是通假字。即如本篇“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2
⑾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素问经注节解·卷二》注:‘身热无汗者,火盛而气闭,外感伤寒,阳分病也。多汗身寒者,气虚自汗,治宜温补者也。’阳郁于肌表,不得泄越,故身热无汗;阴盛则阳虚,失于温煦,卫表不固,故多汗身寒。”(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3
⑿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阴有余则身寒,阳有余则无汗,故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类经·脉色类·二十一》注:‘阳余无汗,以表实也。阴余身寒,以阴盛也。阴阳有余,阴邪实表之谓也。’《素问经注节解·卷二》注:‘阳盛无汗,阴盛身寒,治宜温散,仲景之用附子细辛汤是也。’”(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3
⒀非常温也,非常热也:王冰注:“异于常候,故曰非常。”“说明此种‘温’、‘热’非指一般感受外邪所致的温热病,乃是由于人体本身阴阳的失调而寒热自生。”(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4
⒁阴气少而阳气胜:“张介宾注:‘阴虚者阳必凑之,阳邪实于阴分,故热而烦满。’指阴阳失调,阴虚而阳胜,故出现热而烦满的症状。”(高校教参《内经》)
⒂衣寒也:“衣服单薄而受外寒。”(高校教参《内经》)
⒃中非有寒气:“不是人体内寒气存在而发冷。”(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4
⒄痹气:“气机闭滞不通。《圣济总录》说:‘痹气内寒者,以气闭而血不能运,阳虚而阴自胜也。故血凝泣而脉不通,其证身寒如从水中出也。’”(高校教参《内经》)
金栋按:阴阳学说固然是最重要的统帅《内经》的哲理之一,也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别是在总体把握方面有方便之处。但是,这种说理不可能很准确而精密。比如,单用阴阳讲病理,共五种情况: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俱衰、阴阳俱盛,阴阳离决。这对医学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上举经文就有明显缺陷。比如,“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于理不通。阴盛身寒不错,阳盛无汗则无道理。注家说“治宜温散,仲景用附子细辛汤”,显然是典型的寒证,不可能同时有阳盛。阴阳俱盛在生理上属于壮旺之体。如果盛指邪气(《内经》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是讲病理,故应指邪气),则阴阳俱盛当同时抑制。逻辑上可以有这种情况,实际上却没有或极其少见。即便有,也不能用纯热剂。盖阳盛而用大热药是以热治热,阳盛却扶阳也。故必须增加新概念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这就是为什么《内经》和后世医家又发展出虚实、寒热、气血、表里、脏腑等受阴阳统帅却更具体的概念来辨证。自然,这些学说还有待补充发展。居今日而言中医发展,汲取西医学说无疑是捷径。给中医体系不断充实新的更细密的经验知识和理论,中医才能更有活力,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49
【原文】“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调经论》)”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入之阳则怒,是谓五乱。(《素问·宣明五气》)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巅疾;邪入于阴,转则为瘖;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灵枢·九针论》)”
“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21];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22],盛衰之节,疟亦同法。(《素问·至真要大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0
【补注】
⑴经言:王冰注:“谓上古经言也。”“指古代的经典医籍。”(高校教参《内经》)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所以阳虚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也。”(《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0
⑵今寒气在外……故寒栗:“寒气在外,阻遏阳道,故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即寒气独留,乃为寒栗,此阳虚则外寒也。”(《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
洪钧按:人受寒而栗——即冻得发抖,是人人都有的经验常识。阴阳学说的解释却很复杂且矛盾。按今生理,寒栗不过是横纹肌剧烈舒缩以加速产生热量,抵御寒冷。病理情况下之寒战,不是外界温度太低,而是因为细菌毒素刺激人体做出的抗菌反应。这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呈高代谢率加速消灭病原体。寒战以及随之出现的发热只是高代谢率的外部表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1
⑶形气衰少:“形气,指形体肌肉之气。形气衰少,即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等。《素问集注·卷七》注:‘夫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主肌肉,故形气衰少也。’又张介宾、吴崑等认为形气乃‘阴气’,《类经·疾病类·二十》注:‘今劳倦不慎,而形气衰少,伤脾阴也。’并进一步解释说:‘本节言劳倦伤形,指脾胃也。’前言脾气,后言脾阴,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故二说宜后(合)参。’”(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教参之说不妥,主要是形体不限于躯干四肢肌肉。形体消瘦,四肢无力之人岂有脏腑不损(即衰少)之理。教参承袭了《集注》和《类经》之说,而不全面。试看《类经》有伤脾阴之说,便知教参不善继承。其实,张介宾之说也不全面。盖劳倦必然伤五脏,只是有先后轻重之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3
⑷谷气不盛:“谷气,水谷精气。不盛,虚衰之意。水谷不盛,指脾胃运化无力,水谷精气不足。”(高校教参《内经》)
⑸上焦不行……故内热:“热气,指胃中谷气郁滞所化之热。胸中,指胸脘之间。《素问集注·卷七》注:‘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胃为阳热之府。气留而不行,则热气熏于胸中,而为内热矣。’此脾虚运化无力,郁而化热。李东垣制甘温除热法,理本于此。”(高校教参《内经》)
⑹上焦不通……故外热:“上焦之气,主阳分也。故外伤寒邪,则上焦不通,肌表闭塞,卫气郁聚,无所流行而为外热,所谓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此外感证也。” (《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
⑺厥气上逆:“指下焦或中焦的阴寒之气逆行于上。”(高校教参《内经》)
⑻温气去:王冰注:“温气,谓阳气也。”去,消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4
⑼脉盛大以涩:“寒邪积留胸中,脉象紧而有力,故为实大;气血运行不利,故脉见涩象。”(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盛大之脉,无涩之理。经文不可从。又,盛大不能解作“脉象紧而有力”。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4
⑽中寒:“胸中寒盛,故称中寒。《素问集注·卷七》注:‘阴寒之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则中上二焦之阳气消而寒气独留于上。寒则血凝泣而不通矣。阴盛则脉大,血凝泣,故脉涩也。阳热去而寒独留,故中寒也。’”(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中”不限于胸中,中寒不限于“胸中寒盛”。腹中寒盛亦属中寒。无论胸腹寒盛均不应见脉大。无他,盖凡寒盛必血凝泣而见脉紧或涩。如此解释不仅于理通顺,证之临床尤无不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5
⑾五邪所乱:即五脏阴阳为邪气所乱。
金栋按:“所乱”二字,《太素·卷第二十七·邪传》只作“入”一个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6
⑿邪入于阳则狂:王冰注:“邪居于阳脉之中,则四肢热盛,故为狂。”“邪入阳分,则为阳邪,邪热炽盛,故病为狂。《生气通天论》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二十五》)
洪钧按:人身无非阴阳。邪气中人,不入于阴则入于阳。故不得谓入于阳则狂。至于“邪热炽盛,故病为狂”则是。此即为高热昏迷谵语也,乃正邪交争剧烈的结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7
⒀邪入于阴则痹:王冰注:“邪入于阴脉之内,则六经凝涩而不通,故为痹。”“邪入阴分,则为阴邪,阴盛则血脉凝涩不通,故病为痹。《寿夭刚柔篇》曰:‘病在阴命曰痹。’《九针论》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二十五》)
⒁搏阳则为巅疾:“本条搏阳则为巅疾,此巅疾正是昏乱之癫狂病,搏阳正是两阳相搏,即阳邪搏于阳分。与《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合。……上文‘邪入于阳’是与‘邪入于阴’相对,此‘搏阳’是与‘搏阴’为对。故《太素》作‘邪入于阳,搏则为癫疾’,邪入于阳四字与上文重可证。邪入于阳为狂,搏阳亦为狂,即‘癫疾为狂’之类,不能以《难经》阴癫阳狂之说绳之也。”(《素问补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8
⒂搏阴则为瘖:“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故声为瘖哑。阴者,五脏之阴也。盖心主舌,而手少阴心脉上走喉咙系舌本;手太阴肺脉循喉咙;足太阴脾脉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而筋脉络于舌本;足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故皆主病瘖也。”(《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二十五》)
金栋按:瘖,读如音,别本作“喑”。《素问吴注》:“喑,哑也。”《汉典》云:“喑,哑,不能说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8
⒃阳入之阴则静:“简按: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盖阳病在外则躁,若入而变阴则静。下文出之阳意同。王训之为往,似未妥。”(《素问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2:59
⒄是谓五乱:“志云:‘谓邪气乱于五藏之阴阳。’简按:曰狂、曰痹、曰癫、曰喑、曰静、曰怒,皆乱气所致。宜曰六乱,然此篇专主五藏而立言,故曰五乱。” (《素问识》)
洪钧按:以上用阴阳学说解释五乱均似是而非,盖单用哲理不足以精确解释具体病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3:00
⒅复:“复气,报复之气。六气胜复中,受制之母(或子)气,以报复其受制之仇。”(《内经词典》)
⒆有如疟状:“火热复气所致恶寒发热,状似疟疾但非疟疾之病。”(《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⒇胜复之气:“胜气与复气。一年中,若上半年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例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即有寒气以报复之。”(《内经词典》)
[21]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指火热复气。阴气,指胜气。发热恶寒为复气所致,复气少则发作缓,所以间隔日期长。复气多则发作急,所以间隔日期短。”(《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22]薄:迫也,交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3:02
【原文】4.讲养生者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跟,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讲热病者
见《素问·热论》全篇,不再抄。
6.讲诊法、治则者
“用阴和阳,用阳和阴。”(《灵枢·五色》)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平均,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灵枢·终始》)
以上不惮其烦,将直接用阴阳说医理者尽量集出。除基本重复者外,《内经》中有关论述不多了。经络学说也统帅于阴阳五行之下,但应另说,故此处不举。运气说也尽量不举。上引原文有的很好理解且便于应用,有的则说法太略。这说明单用阴阳说来讲医理,受局限甚大,于是五行说大显身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3:03
【补注】
⑴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必需顺应四时以适应气候的寒暑。“智者养生,要有之(三)道,春夏养阳,使适于暑也;秋冬养阴,使适于寒。”(《太素·卷六·藏府之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3:04
⑵节阴阳而调刚柔:节制阴阳的偏盛,以调和刚柔。“阴以致刚,阳以起柔,两者有节,则柔刚调矣。”(《太素·卷六·藏府之一》)
洪钧按:古时、特别是汉代称性生活为合阴阳,故节阴阳指男女交接要有节制,调刚柔指调节男女的性需求。盖男子阳刚,女子阴柔也。《太素》随文演绎,不得其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3:05
⑶僻邪:“指虚邪贼风。杨上善所谓‘八正四邪,无由得至’是也。”(《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
⑷长生久视:“不老之意。”(《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视:生活。久视即长生。”(江凌注译《老子·第五十九章》)
⑸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按:当作少阴)之气收,少阴(按:当作太阴)之气藏。”(《素问直解》)
“养,治也,调理、调养之义。……阳,指生长之气(即少阳、太阳之气);阴,指收藏之气(即少阴、太阴之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亦即春夏养生养长,秋冬养收养藏之义。这是因为春夏属阳,自然界万物处于生长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阳之生、太阳之长,故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之势。而秋冬养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逆之则有碍于少阴之收、太阴之藏,故必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收藏之势。”(高校教参《内经》)
⑹沉浮于生长之门:“马云:‘言生长则概收藏。’滑云:‘浮沉,犹出入也。’” (《素问识》)
⑺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阳胜者阴必衰,当助其阴以和之。阴胜者阳必衰,当助其阳以和之。”(《类经六卷·脉色类三十二》)
⑻阴阳所在:“阴阳,指六气阴阳。所在,指所在年份。”(《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⑼以平为期:“平,平和。不同于平衡。期,期限。不同于目的。气得其和为正气,气失其和为邪气,治病以阴阳平和为限度,不使太过而至新的失和。”(《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⑽阴与阳皆有俞会:“《素问注证发微·卷七》注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俞会,指经气输注会合之处。”(高校教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3:06
⑾阳注于阴,阴满之外:“《类经·疾病类·十九》注:‘阳注于阴,则自经归脏;阴满之外,则自脏及经。’此外,尚有二说,一指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如阳经之气流注于阴经,阴经之气充满后,再流注于阳经,如此循环往复,如环无端。另一说谓指阴阳表里经脉之别走,《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注:‘脏腑阴阳之脉,皆有别走,输会相通。如足阳明从丰隆之穴,别走足太阴,太阴从公孙之穴,别走足阳明,故曰外也。’”(高校教参《内经》)
⑿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九候,此处指古代全身通诊法中九个诊脉部位的脉象。平人,即平常人。《素问集注·卷七》注:‘三部九候之脉,上下若一,是为平人矣。’”(高校教参《内经》)
⒀病痛者,阴也:“凡病痛者,多由寒邪滞逆于经,及深居筋骨之间,凝聚不散,故病痛者为阴也。”(《类经二十二卷·针刺类五十三》)《灵枢集注》云:“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痛也,故病痛者阴也。”
⒁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按之不得者,隐藏深处也,是为阴邪。”(《类经二十二卷·针刺类五十三》)《灵枢集注》云:“以手按之不得者,留痹之在内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19 03:07
⒂痒者阳也:“痒者,散动于肤腠,故为阳。”(《类经二十二卷·针刺类五十三》)《灵枢集注》:“病在阳者名曰风,故痒者阳也,病在皮肤之表阳也。”
洪钧按:痒虽在皮肤,但不一定纯属阳证。况且即便属阳,也有阳虚、阳盛之别。可见单用阴阳学说不足以严密说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4:55
《内经》和《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说会有不同吗?应该是《内经》和《内经时代》对阴阳五行说的认识不同吧?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4: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08
先生在上一节已经指出:“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理论核心,是《内经》中一切知识的统帅、骨架。”本节不再 ...

先生这个题目,好像把《内经》和《<内经>时代补注》混淆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5:0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08
先生在上一节已经指出:“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理论核心,是《内经》中一切知识的统帅、骨架。”本节不再 ...

阴阳五行学说不但是运用于内经,同时也运用于同时代的其他理论领域,并不是中医学独有。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来说是一种哲学工具,而不是中医学的灵魂和实质。就像做饭离不开水火和灶具,但水火和灶具绝不是饮食的核心和本质一样。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5:0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08
至于《内经》时代,先生的本意不是等同于《内经》成书时代。所以,《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说,要追溯此两说 ...

此说比较实事求是。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5:0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08
自然,以阴阳五行为统帅的《内经》最应该成书于阴阳五行盛行的时代,即汉代。因为“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 ...

阴阳五行学说确实是汉代比较盛行,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熟和应用了,所以内经和孙子兵法一样都可以运用阴阳五行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5: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09
一、《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独立的医学理论,而内经是医学著作不是哲学著作,所以内经里最高的理论是脏腑经络学说、气和天人相应理论。而不是什么阴阳五行说,认为《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是买椟还珠!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5:1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11
【原文】上节已说过,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理论核心,是《内经》中一切知识的统帅、骨架。《内经》本身也 ...

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中一切知识的统帅、骨架,但不是是内经》的理论核心。

买椟还珠的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5:2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13
【补注】⑴纲纪:纲,本义为提网的大绳。《说文·糸部》:“纲,网纮也。”纮的本义为系帽子的带子。故网纮 ...

纲,本义为提网的大绳,此言不差。但是纲再好,也不是渔网。二者不可混淆,更不可本末倒置。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理论的纲,对内经的中医学说很重要,但它决不是内经学说(中医学)的本质和灵魂。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5:2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13
⑵父母:“指万物化生的根源。《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汉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阴阳,说的是阴气和阳气,是物质,而不仅仅是阴阳的概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5:3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9 12:14
⑶生杀之本始:王冰注:“寒暑之用也。万物假阳气温而生,因阴气寒而死,故知生杀本始,是阴阳之所运为也。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生杀之本始:王冰注:寒暑之用也。说的不错。说白了,就是温度改变一切!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6:3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6-18 22:24
王冰注:寒暑之用也。说的不错。说白了,就是温度改变一切!

人间寒暑的变化,也就是温度的变化,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和花开花落。其实温度变化的时候,也是事物频率改变的时候。冰、水、水蒸汽的温度不一样,频率也不一样。是不是啊,小董先生?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09:15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6-18 23:46
地球的寒暑是什么引起的?

你连这个都不懂,实在可怜!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6-19 10:25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6-19 07:46
地球的寒暑是什么引起的?

讲讲啊,千总可能不了解你的知识基础,讲了他就知道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11:22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6-19 03:25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6-19 02:58
古人通过立竿测影测量的最短杆影长短区分寒暑,农历就是记载。

地球的寒暑是什么引起的?古人通过立竿测影测量的最短杆影长短区分寒暑,农历就是记载。

——哇!原来人间的寒暑是立杆测影才产生的啊!如果没有小董先生去测日影,地球上就寒暑不分了啊!没有小董测日影,就没有了春天的花开;就没有了夏天的炎热,就没有了秋天的凉爽,也没有了严冬的风雪啊!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6-19 20:16
立竿测影长是确定寒暑的方法之一,观昼夜长短和身感寒暑是最常用的方法。寒暑是由于日光直射时间长短引起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6-19 20:47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6-19 12:16
立竿测影长是确定寒暑的方法之一,观昼夜长短和身感寒暑是最常用的方法。寒暑是由于日光直射时间长短引起的 ...

奇怪了,真的不测日影就不知道寒暑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20 19:41
三、五行说的具体应用
【原文】五行说的内容,触目皆是,已不可能更无必要全部集出。仅按归类、相克、相生相乘、相侮各举一例,并略示同样论述大约还可见于何篇。
1.五行归类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⑸、⒁,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⑹、⒂,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⑸、⒆,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⑹、⒇,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⑼、[21],其臭香[22]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23],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⑸、[24],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⑹、[25],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26],其数九,其臭腥[27]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28],故病在溪[29],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⑸、[30],其应四时,上为辰星⑹、[31],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32],其数六,其臭腐[33]。”(《素问·金匮真言论》)
同样的归类法还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素问·五藏生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灵枢·五音五味》等。其余凡篇名有五字者,大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这种内容。另有篇名不含五字者,亦有一部分是用的这种归类法,如《素问·风论》、《灵枢·九针论》等。五行归类重复这样多,各篇内容及文法也不一致,足证《内经》经长时期多人编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20 19:42
【补注】
⑴五脏应四时:据文中内容,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⑵收受:“吴云:‘五方之色,入通五藏,谓之收。五藏各藏其精,谓之受。’张云:‘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素问识》)
“收,接收。受,授予。此指四时五脏的相互关系,四时授气于五脏,五脏接收而应之。此以同类相感、同气相召为理论依据。张介宾:‘收受,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又明万历四十三年朝鲜刻本‘收’作‘攸’。‘攸’有‘所’义。亦通。”(《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收’应作‘攸’。‘攸’有‘所’义。‘受’作‘用’解。见《吕氏春秋·赞能》高注。‘攸受’即是‘所用’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洪钧按:收作攸,是。解“攸受”为“所用”则误。受通“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20 19:43
⑶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东为木王之方,肝为属木之藏,故相通也。青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窍。木之精气,藏于肝曰魂。”(《类经三卷·藏象类四》)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白虎通》云:‘肝,木之精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素问识》)
开窍于目:“《白虎通》云:‘肝,目为之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纳物?木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五行大义》云:‘肝者,木藏也。木是东方显明之地,眼目亦光显明了,故通乎木。’”(《素问识》)
藏精于肝:“王云:‘精,谓精气也。木精之气,其神魂。’马、张各家,均本王注。天雄按:《解精微论》云:‘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以此例推之,木之精为魂,土之精为意,金之精为魄,各家可无异议。这就是‘五藏主藏精’的实际意义。五藏为阴,精气为阳,阳气密藏于阴中,则精气充足,身体平安,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即精气。治,安也。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五藏之精,来自于四时之气,说明人与自然关系至为密切的一面。”(《素问补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20 19:44
⑷其病发惊骇:“新校正疑为衍文,是。据下文例,当云‘故病在头’。”(《素问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20 19:46
⑸其畜鸡,其谷麦;其畜羊,其谷黍;其畜牛,其谷稷;其畜马,其谷稻;其畜彘,其谷豆:高校教参《内经》对此句有大段的阐释,其实不过是五行归类而已。牲畜、谷物和五行没有必然联系。
金栋按:关于五畜,本篇是鸡、羊、牛、马、彘。但《辞源·二部》谓:“五畜:牛、羊、豕、鸡、犬。《灵枢经·五味》则云:“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淮南子·时则训》又有四畜说,即羊(春)、鸡(夏)、狗(秋)、彘(冬),缺季(长)夏之畜,当补为牛。可见那时还没有季(长)夏之说。总之,五畜的五行属性,乃勉强地类比推演而来,无所谓是非。后人对此有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一概从略。
刘长林说:“为了构建理论体系的需要,古人又常常对这些直观联系加以夸大歪曲,甚至主观杜撰,如硬把五畜(鸡羊牛马彘)、五声(呼笑歌哭呻)与五行联系起来,就是明显的例子”(《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
其谷麦:王冰注:“五谷之长者麦,故东方用之。《本草》曰:‘麦为五谷之长。’”《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畜犬,其谷麻。’”《类经三卷·藏象类四》云:“麦成最蚤,故应东方春气。”《素问识》云:“《月令》郑玄注:‘麦实有孚甲,属木。’”
洪钧按:关于何以东方麦,王注解为五谷之长;《类经》解为成熟最早;丹波氏解为实有孚甲。可见注家无不随意附会。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6-20 19:4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1 20:49 编辑

⑹上为岁星、上为荧惑星、上为镇星、上为太白星、上为辰星:见第六节补注。
洪钧按:高校教参《内经》对此有大段发挥。其实和五畜附五行一样,五行上应五星星不过是运用五行说的需要。尽管后来五星直接用五行命名,但五行和五星没有对应关系,更没有功能上的联系。教参谓“五星运行的逆顺,反应了天体运行的规律。而天体运行规律,决定了四时气候的变化,四时气候的变化,又直接关系到德化政令,以及人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这就是《内经》所以将五星与五行五脏系统联系起来的原因。”此说明显错误,因为五星运行的逆顺和四时气候变化没有关系,天体运行决定四时气候变化的主要是太阳。
上为岁星:岁星即木星。
“《五行大义》云:‘岁星,木之精。其位东方,主春。以其主岁,故名岁星。’” (《素问识》)
“王云:‘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天雄按:木星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远近次序,为环绕太阳之第五颗。据现代测算,与太阳平均距离为5.20个天文单位,即77830万公里,公转周期为11.86年,较古代测算更为精确,不足怪也。本篇认为人与天地相参而统之以四时,人以五藏应之,天以五星应之。”(《素问补识》)
洪钧按:木星不是只在东方,它运行一周天大约十二年,故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四行星准此,只是运行一周天需时不同。其中以水星周期最短,因为它距太阳最近。金星距地球最近——仅次于月亮,故是我们看到的最亮的星。这些知识很容易在网上查到,当代人不必遵信《内经》时代的旧说。
以下五音、五数、五谷、五畜、五味等附五行之说,均属附会之言,不可信。但为了了解古人的认识,还是照引了不少有关旧说,一般不再加按语。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