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48
标题: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49
金栋按:先生写的下面这两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一开始不很理解,为什么要讨论《内经》的体系和方法,而且是先生研读《内经》三十多年的最后见解。后来逐渐明白了。现在说一下我的理解过程和心得,算是对这两篇文章的补注。
我觉得,弄清楚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就理解了这两篇文章的意义。
那么,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呢?
首先要承认,《内经》确实不好读懂。
比如,拿起此书立即就碰到拦路虎。“黄帝内经”四个字,对初学者来说,没有一个字是明白的。好在弄清楚它们不是很难,历代学者已经说得比较清楚。原来,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是华夏公认的人文初祖。古人认为,很多文化,包括医学,是他创造的。西汉时,关于黄帝的传说最盛行,托名黄帝著述也成为风气,于是出现了《黄帝内经》这本托名著作。此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并列的还有《黄帝外经》等。内外二字没有什么深意,和我们现在把某书分为上下册差不多。“经”是汉代人对“圣人”留下的重要古代文献的称呼。比如诗有《诗经》,书有《书经》,《易》有《易经》。《春秋》也称经。其实在汉代之前,《诗经》就称《诗》,《书经》就称《书》,《易经》就称《易》。《书》称为《尚书》,也是汉代及以后的事,意思是上古之书。这样不但说起来顺口,也表示尊崇。
至此基本上闹清了,“黄帝内经”四个字的意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0
然而,接着还有新的书名问题,因为《黄帝内经》又由《素问》和《灵枢》两本书组成。这两个书名更难闹懂。古人也说法不一。这里先不说了。
问题是,即便完全闹清了书名的意思,距离弄懂《内经》还是很远很远。
加之《内经》用的是汉代及以前的文言,有的本子是繁体字,其中的很多字、词、句,对习惯了白话文和简体字的当代青年人来说,都很生疏。
有人会说:这不是问题,因为解放后出版过不止一种《内经语译》,即早已有人把《内经》翻译成了简体字白话文。当代人、即便是青年应该能读懂《内经》了。况且,还有好几版高等中医院校《内经》教材,都是为当代人学习《内经》精心准备的。教材集中了国内外《内经》专家的智慧和劳动,莫非没有把《内经》讲清楚吗?
我的回答是:这么多《内经语译》和《内经》教材,再加上古人的注本,还是远远没有把《内经》讲清楚。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0
三十多年前,我毕业于高等中医院校,无疑算是过来人。在校期间,系统地学过《内经》教材,毕业后用心读过不止一家的《内经语译》,还自学过好几本古代著名医学家的《内经》注本。但是,很遗憾,看到《<内经>时代》之前,心里还是很没底。问题和疑惑太多了。以上那么多书,除了《时代》都没有解决我的疑惑。
大家可能要问:古往今来,那么多专家学者的关于《内经》的著作,莫非都完全没有用吗?特别是,新中国办了那么多中医院校,养了那么多《内经》先生,他们的工作莫非对读懂《内经》没有帮助吗?
回答是:你说的上面这些著作或研究成果,自然是解决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常常是初学者自己很难弄懂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1
比如,打开今本《素问》第一篇,开头第一句话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文言文基础好且悟性好的人,大概可以看出,这句话是说黄帝如何自幼就很了不起。但是,怎样准确理解其中的四个字:生、幼、长、成的含义和登天是什么意思就难了。而古人和教材给读者做了比较清楚、准确的解释,读者不必自己下功夫去查考了。还有很多字词句,上面这些书也解释得比较清楚了。比如这第一篇就有:徇齐,敦敏,术数,天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持满,御神,虚邪贼风,真气,德全不危,材力,天癸,地道,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任脉,太冲脉;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等几十个词语,参看前人的著作大体上都能弄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1
说到这里人们会问:这么说来,现代人不是已经可以借助上面这些书,逐字逐句地读懂《内经》了吗?难道这还不算读懂了《内经》?
答曰:不错!即便你逐字逐句地读过《内经》多少遍,而且相当彻底地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还是远远没有读懂《内经》。
如果你不信,下面把我研习《内经》近三十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疑惑举出来,说明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
比如,脏腑学说,在《内经》中应该很重要了。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五脏六腑?为什么不可以五脏五腑或六脏六腑呢?还有,经络学说也很重要。可是,为什么是十二经呢?据说还有四经、十一经、二十八脉之说。到底哪种说法对呢?都是怎么来的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2
再比如,阴阳学说更重要,可是,既然“一阴一阳之为道”(《易传•系辞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什么《内经》说理还常常使用三阴三阳呢?三阴三阳是怎么来的呢?对此,经文中有两处很模糊的解释,后人也没有说清楚,自然不能算是弄懂了《内经》。
更严重的疑惑是关于五行学说的。我不明白:五脏为什么和五行发生了关系?为什么五脏和五行那样配属?比如,说南方属火、色赤、配心,说得过去。东方属木、色青、配肝则无论如何想象也想不通。后来,听说汉代还有别的配法,更增加了我的疑惑。
还有:五行生克说是怎样来的?为什么《内经》中那么多运用此说的地方,而且很多重复,又有不少矛盾之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2
我的这些疑惑,不能算是吹毛求疵、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吧!假如你学过《内经》,完全没有这些疑惑,只能说你是死读书、读死书,永远不可能真正弄懂《内经》。
至此,有的朋友可能说:你说的这些疑惑,我有时也想到过。它们都能够通过赵先生的文章或《时代》找到答案吗?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先生的答案非常有说服力,读过后会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3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有关答案见于书中的什么地方。
先生关于为什么五脏六腑的见解,有一篇专论,即“藏五府六考”,附在第十五节。
五脏附五行的来历,见于第五节标题二:五行配五脏的由来。
关于三阴三阳的考证,见于第八节标题二:关于三阴三阳。
关于五行生克说的形成,以及为什么《内经》大用此说,见于第四、五、六节。
关于今《内经》的主要自相矛盾之处,及其道理,请参看第十五节。
关于四经、十二经、十一经和二十八脉的道理,可以同时参看“藏五府六考”和下面这两篇文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4
当然,《时代》全书还有不少地方阐述有关问题。
朋友们可能再问:解决了这些疑惑,就是真正弄懂了《内经》吗?
我认为是的。
所谓真正读懂,就是对重大理论问题,即《内经》的主干理论要弄清楚。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要想知其所以然,必须清醒地掌握一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就是理论体系的灵魂、统帅、骨架或框架。掌握了《内经》体系的统帅和框架,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了《内经》。特别是弄清了这些框架的所以然,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内经》。就像认识一棵大树一样,对小枝叶了解得再多,还是不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样子。看清了大树的根系、主干和大枝,对大树就有了总体把握。再进一步看清了根系、主干、大枝和小枝叶的联系及其内在机制,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这棵大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4
先生在自刊本《时代》中,把阴阳五行看作《内经》体系的灵魂、统帅、骨架或框架。本补注多次提到过,不再重复了。
此后二十年中,先生的有关见解又大进一步。他的最后见解,就是下面这两篇文章。先生深恐后人对“《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一文理解有困难,因为如他所说,此文有点学究气——即理论性太强,有些太抽象。为此紧接着,对此文作了通俗说明。
只是,我觉得,可能还是会有人不很明白先生的见解,于是写出了这篇文字,说明我的理解过程。相信它对不少朋友有帮助,也算是我对此两文的补注。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赵先生的见解先后不同,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到底应该接受他1985年的观点,还是接受他20年之后的见解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5
在此我简单说一下,先生为什么对《内经》的总体认识有了变化。
实际上,先生的认识变化,不是后来的见解否定了先前的认识,而是他的最后见解更全面、更本质、更能抓住要领。
正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所说:“《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
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加重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5
显然,先生还是把阴阳五行学说看作《内经》体系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此两说仍然是《内经》体系的统帅、骨架和灵魂。只是先生发现,此两说还不足以完全统帅《内经》。特别是此两说常常为论述天人相应服务,于是最好把《内经》体系看作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先生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请看下面的文章,我就不再说了。至于《内经》如何运用比类取象的方法,也请朋友们读先生的原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7:55
最后,可能有的朋友还会问:读过你的此文和下面的文章,就是读懂了《内经》吗?当然不能这么说。但可以说:《时代》和《补注》能帮助所有读者,比较省力地读懂《内经》。正如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只要你肯花费几天功夫,反复咀嚼《补注》两三遍,必然能从全新的高度,把握《内经》和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同时对传统文化(或称旧学、国学、国故)的认识提高一大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3
【原文】笔者研读《内经》30多年,常常思考《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希望给同好一个最简明的纲领。现在,自觉比较清楚了。相信这一纲领有助于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谨把拙见用一句话表达如下: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下面逐步说明拙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3
一、理论体系和逻辑起点
任何理论体系都是一个逻辑体系。
理论体系都要有逻辑起点,即该体系推理的出发点。起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或更多。
逻辑起点是什么意思呢?
据我所知,对这个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定型于黑格尔。
他认为,逻辑起点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点。
①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②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的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③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这种看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或把握一些很成功的体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4
比如,《资本论》就是从商品这个政治经济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论证。商品与马克思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起点也确实相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发展也确实都包含在商品这个胚芽之中。
不过,不是所有的理论体系都像《资本论》这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4
比如,《物种起源》这个非常成功的体系,就不是从讨论物种等生物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的。
达尔文在书中一开始就列举了生物进化论发展史和要点,而后才是从各个方面举了众多例子证明他的学说。
于是,一个理论体系亦可以它的最后结论或基本观念为逻辑起点。
这就是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4
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众多的类似体系。
如性善论、性恶论、道学(理学)和心学都各成体系。
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派,也都是因为他们的最后结论不同。
光学史上的粒子说和波动说,无疑可以看作最简单却很典型的例子。
本文考察《内经》体系,主要根据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
这样考察更容易一下子抓住一个理论体系的要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5
二、《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
《内经》是古人探讨“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经别》)的学问。它的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做的论证或推演。
众所周知,《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
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加重要。
上举四个自然哲学理论中,前三者纯属于“理”或“道”,第四者既包括“器”,也包括道。“理”和“道”-规律,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器”由“气”组成,故“气”的本意虽然指无形(肉眼不可见或不能宏观描述的意思)的物质,却是形而下的。
[自注]古代学者关于气是形而下的明确论述如下:
人称黑格尔的朱熹认为:“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理气上》中华书局,北京,1986第1版3页)又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子文集·五十八卷·五页》,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903页)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说:“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6
按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者的看法,不能“离气言理”,也就是现代唯物主义哲学说的“没有脱离物质的规律”。
所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就是关于气的理。不过,综看《内经》体系,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大都为论证天人相应所用。换言之,天人相应的理论统帅作用更明显。
比如,《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但又说:“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于是,古人据以进行了“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的推演。自然,这些推演无不是天人相应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6
至于《内经》运用的五行学说,更是认定了天人相应。如: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灵枢·通天》)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7
气化学说受天人相应统帅,《内经》中也有明确表述,即: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
所以,《内经》的逻辑起点虽然有四个,最重要的起点却是天人相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7
为什么《内经》要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为逻辑起点呢?
我们且看《礼记》中的一句话: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
这里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比《内经》所述更浓缩。
人的本质如此,需要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来论述“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就理所当然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8
这样看来,天人相应等就是那时对人的最本原的抽象。或者说,《内经》体系是以人为逻辑起点。这个起点也大体符合黑格尔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摒弃了(人为)“鬼神之会”之说。故《内经》作者很清楚其研究的学问属于什么领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8
《内经》对她的天人相应起点,也有很简明的表述。即: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灵枢·刺节真邪》)
总之,应该认为,《内经》体系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天人相应。《内经》体系,主要是天人相应体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8
三、《内经》的理论硬核与天人相应
《内经》的逻辑起点是它的超硬核——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等,且天人相应更重要,说明如上。略查其理论硬核,更有助于理解它的体系是天人相应的。如: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也。”(《灵枢·经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9
显然,五藏六府、十二经脉这两个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硬核,就是天人相应的推演,而且是至今奉行的核心理论。
不但藏府、经脉体系是天人相应的,穴位也是这样。如:
“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素问·气穴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09
《内经》的九针之说,也是为了合于天道。如:
“九针……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素问·三部九候论》)
“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灵枢·九针论》)
“九针者,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灵枢·外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0
有的朋友可能早已发现,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之间是矛盾的。五脏六腑各联一条经脉,应该是十一经脉,不应该是十二经脉。又,《内经》也不是只有五脏六腑说。莫非,这些矛盾的或不同的说法都是天人相应的吗?
关于为什么《内经》凡总体脏腑只说“五脏六腑”,请参看本书“藏五府六考”一文。从中可以看出,五脏六腑也是典型的天人相应模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0
关于脏腑数目的其他说法,也无不是天人相应的。限于篇幅,只举“九藏”说。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1
经脉也有过四经脉、十二从脉等说,却也是天人相应的。如:
“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素问·阴阳别论》)
总之,尽管《内经》的理论硬核有明显的矛盾和不统一,却都是由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于是,更应该说:《内经》的体系就是天人相应体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1
至此,有的朋友可能还要问:
《内经》还有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运气等学说,莫非它们也都是天人相应的推演吗?
答案是:基本上如此。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2
限于篇幅,不一一举经文详细说明,只略说一下脉诊和运气。
《内经》论脉象,主要讲四时五脏脉。其中这样讲平人。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灵枢·终始》)
显然,脉不应四时就是病人了。
至于五脏脉怎样应四时,经文很多,也很容易查到,不再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2
运气学说更是完全在天人相应观念下推演出来的。
我们且看两段经文。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之治,终朞之日,周而复始。”(《素问·天元纪大论》)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
我想,初学者也能看出,这两段都是在讲人如何与天地相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7
四、天人相应的思想背景
为什么《内经》如此钟情于天人相应呢?
这是由于,天人相应思想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而董氏的思想正是《内经》成书时的主流思想。他说: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为人者天》)
又说:“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按:似有脱文)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谋,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人副天数》)
又说:“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官制象天》)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8
当代人不大会基本上同意董氏的上述见解。《内经》时代及以后的多数古人则认为是真理。由上述《内经》引文可知,董氏的思想在《内经》中无不具备。这是当时的思想背景使然,不值得奇怪。
关于人如何具体与天地相应,《内经》的说法和《春秋繁露》不完全相同,《内经》本身也不完全一致。但毫无疑问,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8
五、比类取象、人副天数和推理
《内经》类似演绎体系,即它是从上面提到的逻辑起点推演出来的。为什么不能把它看作标准的演绎体系呢?
首先因为它的推演结论,常常超出它的大前提(即逻辑起点)。
其次是《内经》在重大问题上,几乎完全依靠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推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19
我们承认,天人相应在很多个方面是正确的。比如,人确实以天地之气生——构成人体的物质来自自然。人类作息最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年这个周期当中,人的养生最好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
但是,“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经”,“内有五藏,以应五音……外有六府,以应六律”等推演则超出了天人相应的大前提。
即便承认天人相应包括天人同构,也不能说四时和十二月这种时间概念和四经、十二经脉这种空间概念应该同构。因为二者根本不是同类事物,不能据以进行类比推理。同理,也不能由一年有365日,推演出人体有365个穴位。况且,汉代之前的历法就规定,每19年约有7年是13个月。12个月的一年约354天。13个月的一年约384天。即一年不是恰好12个月,更不是恰好365天。于是,上述推演就更加不能成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0
那么,为什么古人毫不犹豫地这样推演呢?
主要是古人相信比类取象的推理方法是有效的。特别是董仲舒进一步把比类取象发展为人副天数,上述推演就有了根据。他说:
“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陈其有形,以著其无形者;拘其可数,以著其不可数者。以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也,犹其形也,以数相中也。”(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人副天数》)
总之,勉强地“副数”和“副类”——特别是前者——是《内经》体系违背形式逻辑的根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0
比类取象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至此,需要联系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1
形式逻辑有三种推理方法,即演绎、归纳和类比。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属于必然性推理。即只要前提真,推出的结果必然真。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是或然性推理。即前提真,推论不一定真。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更是或然性推理。总之,对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要时常保持警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1
从字面上看,比类取象——特别是比类,就是类比。实则不完全如此。
浅见以为,比类取象是联想思维,应该看作类比推理的初级形态。联想推理很不严密,却非常活跃,至今还很有用。网上搜索和电脑中文输入软件,就充分运用联想。很多人都体验过,联想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
再详细一点,应该说:比类和取象不完全是一种思维方法。比类接近于类比。取象就是观察表象。联想众多的表象,是为了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即看看能否归类或比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2
《内经》论治,也首推比类。《素问·示从容论》说: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比类取象”连写,不见于《内经》。“比类”在《内经》中约9见。“取象”也不见于《内经》。但是,《内经》中无疑有很多取象推理。说见下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2
追溯比类和取象的出处,最好先看看董仲舒怎么说。
《春秋繁露》中,也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但是,其中2见比类,3见取象。审其意,就是《内经》中比类和取象的意思。不再引用原文。
不过,比类和取象思维起源很早。古人亦很重视比类取象。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3
《易·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传》讨论“象”的文字相当多。其成文时代相当晚,但应该反映了文字出现之前的古人的思维特点。占卜就是灼龟观“象”。
《易传》中最典型的比类取象就是八卦取象天地、山泽、水火、风雷。最牵强的是所谓“观象制器”。易学专家早已对此讨论透彻,本文从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3
关于比类取象,《内经》中也有相当明确的表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就是此意。其中说: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汇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布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4
不要认为“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就是通过解剖观察人形、脏腑和经络。上一个标题中的引文已经说明,它们首先要满足于天人相应等逻辑起点的框架。至于五脏等如何取象于天地,同篇如下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4
《素问·五藏别论》说: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为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可见,藏府之分——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就是和天地比类取象来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8:25
总之,只有明白了古人的天人相应思想和比类取象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内经》讲的人体构造是五藏六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为什么藏藏而不泻,府泻而不藏。
因此,《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4 11: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3 10:25
总之,只有明白了古人的天人相应思想和比类取象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内经》讲的人体构造是五藏六 ...

        先生说的非常到位。谢谢。
        实际上,取象比类只是古人先哲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取象比类得出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先哲们没有停留在这一步,而是继续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把或然性改造为必然性,形成了脏象经络学说……。例如:究竟把心火归类于“中”还是脾土为“中”,就有过争论,最终还是脾土为“中”,诸如此类,五脏的属性、归类,药物的四气五味等等,绝对不是一次取象比类完成的,也许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功夫,无数病人的生命、痛苦、血泪换来的。这个具体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还原,复现了,但是,千百年、千百万病人的实践积累,我是不怀疑的。心开窍于舌,也开窍于目、耳!这些矛盾的说法,也佐证了实践检验的过程及痕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4 11:42
         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的关系,比较复杂。实际上取象比类,取类比象的过程中涉及到概念的确立,概念的各种推理的逻辑过程。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之间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