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的科学实质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19:56
标题: 中医的科学实质是什么?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理事

安徽歙县人,中共党员, 1956年11月出生新安王氏医学世家。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受聘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客座研究员。2014年担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2015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现为:国家教育部新安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重点学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王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安徽省115科技创新(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团队带头人、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编者按

中医到底科学与否?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从系统整体、以人为本、致中致和、去伪存真四个方面论证了其科学性。并指出,中医科学一定会引领未来!

本文为王键校长的研究文章,授权院长在线发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科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中医科学事业承载的责任远远超出了医疗卫生领域的范畴,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发有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医科学事业加速发展,为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笔者以为,要想做好上述工作,必须抓住中医发展的主要素,准确把握中医科学的几个维度,将其作为基本依据和标准,这是新时期传承弘扬中医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系统整体——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科学”一语自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广为各界所接受。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中说:“近几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或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名词就是科学。”


科学即规律之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活动永无止境。科学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最重,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之分,如对比中西方科学,无论天文、数学、医学、建筑等,皆有分野。实践证明,科学研究的视角和形态可以是多元的,判定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只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和性质,而与研究对象和方法无关。


医学是探讨生命、疾病、健康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至少有东西方两种源流和形态,西医学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西方科学体系也不是唯一的科学体系,它们都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适宜标准。1977 年,恩格尔曾指出:“今天统治西方医学的疾病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疾病是一切行为的现象,都必须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是还原论的办法。它认为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都必须从疾病的范畴中清除出去,这是排外主义的方法。”


中医学以系统观、恒动观、辨证观为特征,注重系统综合,注重事物本身和事物间的有机性、联系性,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科学传统,与西医科学迥然不同,中医以其系统视角的科学维度开展的研究与实践,绝大多数是西医科学未做过的。中医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宏观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19:58
二、以人为本——中医科学的价值追求

医学不单是生命科学,还是人对自身认识、开发和管理的科学。中医是“治人之道”,“人”是中医认识和服务的主体。中医科学的核心问题不是物质论的认识学,而是实践论的智慧学,具体指向人的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

相对而言,西医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疾病之理”,中医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生生之道”。中医认为人的行为和状态均是机体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应激反应。中医的任务就是努力发掘、驱动和调整人的“生生之道”,进而获得实际的防病、抗病和健康效果。

中医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主张“万物并育不相害,沉浮于生长之门”,把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以掌握人“生生之道”的“恒理”与“变术”。中医主张“识生之本”和“知常达变”,以求能在机体发生变化之前做好准备,以变治变或以不变应万变。中医科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人的生机和尊严,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我的和谐统一,重视人体自主健康能力的开发、调动和培育,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中医医人包括人的心态、稳态和生态,不是简单地进行病因对抗和病理干预,而是帮助机体创造一个适应环境改变和发挥自身抗病能力的条件,使机体有更多恢复再生的机会和更强维持生命的能力,从而获得更为持久稳定的疗效,最终实现以“天人合德”健康生态为目标的“生生之效”。因此,相较其他医学科学来说,中医科学更切合当代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变。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20:00
三、执中致和——中医科学的实践法则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人认为“中和”是世间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中医科学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方面,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法度。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去其偏胜,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极致中和,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与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体现在病理上是失和为患的疾病观,体现在治疗上是调和致中的诊疗观,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仁义谦和的伦理观。

在中医的思维方法中,系统思维、辨证思维、恒动思维、中和思维、实证思维、取象思维、顺势思维,无一不有,但层次最高者莫过于中和思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一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

因此,“执中致和”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适中”的内外环境和二者的统一,是人生存的前提;求“适中”是人与自然斗争、人与疾病斗争和人改造自身的积极措施。“适中”能保持身体健康,“失中”会导致疾病发生,那么治病的手段当然应当是调“失中”为“适中”,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中医把这种基本方法称为“执中”。“执中”是体现人的能动因素促使矛盾转化的作用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倡导的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想。

中医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强调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状态,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养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谨和五味”;劳作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动而中节”,如此诸般,莫不体现和谐之精神。医学的终极目标是维护人体健康,而健康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体自身的和谐,这是中医科学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6-1-5 20:01
嗯  好文章,可惜太少了,好像还没说完吧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20:02
四、去伪存真——中医科学的基本态度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不同科学体系之间是不可通约的,评价它们的只能是它们在各自体系内的解释和实践能力。”中医发展的好坏,取决于中医本身,不可能是外在的力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必被淘汰”,这是自然的法则。

正如前述所谈,在医学科学体系中,中医科学和西医科学是两种迥异的科学形态,二者研究视角不同、价值取向有别、实践方法各异,因此,西医科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医学真理唯一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金标准。实践证明,在中医科学中已被解释了的问题,一旦纳入西医科学中去,就会变得难以理解。因此,当前和今后的中医科学研究要进一步追求目标纯度,更加坚定自身的理论自信,运用本体思想做自已科学体系该做的事,进一步充实自我,发扬光大,不去做西医科学的“文化补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医科学的缺陷和不足,只有不断反思,纠正错误,才能更好地前进。科学认知具有相对的绝对性和绝对的相对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医在历史上取得了众多世人皆知的伟大成就,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经验和理论,但是,较之生命科学的深邃真理,中医科学目前的成就仍属沧海之一粟,仍然面临着大量生命问题和科学困惑。

无论是西医的还原论还是中医的系统论,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整体层次的规律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如果没有对局部形体构造、物质成分等的深入了解作支撑,也难以从更高层次把握、认识和升华。中医科学有认识盲区,西医科学也有认识盲区,但均不能据此否定其科学性。科学的发展和作用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同时也受到社会条件限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中医科学从根本上说是相对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和演变的过程,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形态和水准。新世纪的中医科学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遵循其特有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发展。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20:04
五、引领未来——中医科学的发展前景

当前,新一轮的医学科学理念转化为中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是遇。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 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今天看来不但不落后,而且还是先进医学理论的典型代表,与人类医学目的和未来医学模式完全吻合。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体健康,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演变,这些特点完全符合医学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科学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科学是有活力的,是极具前途的,决定中医科学这一地位优势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其千百年来卓有成效的医疗实践,是其与其他医学科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开放包容,再就是古今中外越来越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

当今时代,中医科学有责任恢复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的系统整体观认识,并引领未来人类健康医学的发展。广大中医人要认清中医科学属性,坚守中医科学理念,开展主体科学实践,高举中医科学大旗,推动中医科学事业复兴发展。中医科学从远古走来,春华秋实,常胜不衰,而今它要奔向未来,展示全新形象和风采。这一事业与每一位中医人的态度、责任与付出息息相关。世纪潮流,艰难顿挫;缘木求鱼,可鉴者多;迎接未来,弘毅在我!■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1-5 20:07
还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道理都对,西医可接收否?
中医人的声音不能只有中医人来附和。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20:16
黄教授又有什么高见?您自认为中医水平如何?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20:24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为王校长点赞[强]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5 20:41
一、系统整体——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
西医学不是系统整体?



二、以人为本——中医科学的价值追求
————————————————————————
西医学不是以人为本?



三、执中致和——中医科学的实践法则
————————————————————
西医学还能执两端致不和?


四、去伪存真——中医科学的基本态度
——————————————————————————————
西医学还能是去真存伪?


五、引领未来——中医科学的发展前景
——————————————————
中医学还是先能存活下来,再谈未来吧。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21:31
仁海的观点很明确,中医不如西医,中医必须向西医学习!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1-5 21:44
本帖最后由 黄中正 于 2016-1-5 21:54 编辑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6-1-5 20:16
黄教授又有什么高见?您自认为中医水平如何?


我是从外行角度来听是否可以接收文中观点。

对于一个科学研究人员,很反感“天人合一”这一用词。往往会认为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托词,或者是自我吹捧。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5 21:56
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黄教授没学中医自然难辨别中医是非,即使仁海中西医学过几天中医都仅得皮毛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5 22:06
    中医、西医、科学,无休止的胡拉乱扯,有什么意义?!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吧!
     胡拉乱扯,不费吹灰之力,没有输赢!图个热闹!过个嘴瘾!耍个小聪明,图个虚名声!
      实实在在的干事,费力气,孤独、枯燥无味,失败,失败,再失败,也许没有胜利!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6 07:41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说的医生要务实没有错,但是如果大家都埋头看病,不探讨不交流,就起不到宣传中医效果。我是这样看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6-1-6 09:1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6-1-6 09:13 编辑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1-5 21:44
我是从外行角度来听是否可以接收文中观点。

对于一个科学研究人员,很反感“天人合一”这一用词。往 ...

您也反感天人合一吗?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6 11:35
从中医生成论看天人合一是正确的!人不可能独立于天地之外。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6 12:11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6 04:14 编辑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1-5 13:44
我是从外行角度来听是否可以接收文中观点。

对于一个科学研究人员,很反感“天人合一”这一用词。往 ...

想不到一个自称是“科学研究人员”的人,却不懂得“天人合一”的道理,甚至表示反感。真让人怀疑这个所谓的科学研究人员是真的?还是假的?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会不懂得人生于世,必须与天地自然相适应吗?一个不尊重自然规律的人,会尊重科学吗?一个不尊重科学的人,还大言不惭的自称“科学研究人员”,真是滑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2:25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12:11
想不到一个自称是“科学研究人员”的人,却不懂得“天人合一”的道理,甚至表示反感。真让人怀疑这个所谓 ...

要是一位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者,赞同“天人合一”,才真让人怀疑呢。


找遍中医典籍,没有个”天人合一“,干什么就要拉到中医里来?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6 12:59
llyyjj 发表于 2016-1-6 04:25
要是一位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者,赞同“天人合一”,才真让人怀疑呢。

如果是一个搞理工的人对文言文不懂得,尚可以理解和谅解,如果一个中医教师也声称不懂得什么叫天人合一,那这个教师的文化水平和资质,也就真的值得怀疑了!如果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找遍中医典籍,没有个”天人合一“,干什么就要拉到中医里来?”。如果连这点道理也不懂,还要理直气壮地责问别人,我们这些善良的中医人,除了叹息,还能怎样呢?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6-1-6 13:3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04:59
如果是一个搞理工的人对文言文不懂得,尚可以理解和谅解,如果一个中医教师也声称不懂得什么叫天人合一, ...

一声叹息!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6 15:29
建议叶苗先生可从中医四大经典学起,或有收获!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5:3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12:59
如果是一个搞理工的人对文言文不懂得,尚可以理解和谅解,如果一个中医教师也声称不懂得什么叫天人合一, ...

好了,千总把天人合一的来历、含义讲讲,大家不是就清楚了?
如果千总也不清楚,我不清楚也很平常啊?


我是中医,我学习经典,经典没有就是没有,中医又不是拾破烂的,见什么往起拣什么。千总要拣这个破烂,总得讲讲拣的理由,请讲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5:35
红莎草 发表于 2016-1-6 13:33
一声叹息!

红总,您知道“天人合一”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吗?请讲,不要就顾着叹息。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5:42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12:59
如果是一个搞理工的人对文言文不懂得,尚可以理解和谅解,如果一个中医教师也声称不懂得什么叫天人合一, ...

如果一个中医教师也声称不懂得什么叫天人合一,那这个教师的文化水平和资质,也就真的值得怀疑了!如果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找遍中医典籍,没有个”天人合一“,干什么就要拉到中医里来?”。如果连这点道理也不懂,还要理直气壮地责问别人,我们这些善良的中医人,除了叹息,还能怎样呢?
-------------------------------------------------


千总,您对我的水平、资质,如何评论,如何怀疑,都没关系,论坛里是评论观点的,不应该评论人,我给我自己制定的原则。
不过,哪位要评论我,我没有意见。大家可以任意评论或怀疑我的水平、我的资质,我也绝不会违背我自己的原则来反攻。
哎,反正论坛也不管给我晋级涨工资,是不是,哈哈哈哈


不过,天人合一,不是中医理论,非争不可。要争也很简单,哪位说是,找到出处说话。找不到,就以后不要提了。这个能做到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5:44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6-1-6 15:29
建议叶苗先生可从中医四大经典学起,或有收获!

铁板,本来主贴是篇好文章,里面讲的许多内容是有道理的,可是楞被一个来历不明的”天人合一“给搅乱了。以后不要招惹这个”天人合一“。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6 16:17
我相信李老师是有水平的,只是缺少一个实践环节,我天天看病就知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比如今年冬天我们这边气候偏暖,风热感冒占九成以上。另外,我多次给您留言,您总不回复,说明您对我有误解。我们以前不是这样吧?再有,我网友多,都是坦诚相见,这很好啊,人当大度,有什么通过沟通即可解决,不沟通误解了也不知道。学术观点不同也可以是朋友,对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6:30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6-1-6 16:17
我相信李老师是有水平的,只是缺少一个实践环节,我天天看病就知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比如今年冬天我们这 ...

不管讲什么道理,什么理由,”天人合一“确实不是中医的。谁说是,谁找出来。找不出来再不要提。
是就是,非就非,讲理由没用。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6 19:07
llyyjj 发表于 2016-1-6 07:42
如果一个中医教师也声称不懂得什么叫天人合一,那这个教师的文化水平和资质,也就真的值得怀疑了!如果还 ...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编辑摘要:中国古代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
  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天人合一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几乎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范畴。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起来,包括几个命题:
  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明确肯定人是一物。张载《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
  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
  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又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他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张程都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但张载以为这道即是变易,程颐则以为道即是理,这是彼此不同的。
  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这是《易传》提出的,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为理想境界。张载、程颐亦接受这种观点,但是没有更详尽的发挥。
  关于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性学说: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 说,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说,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庄子的观点是消极的思想,荀子的观点是积极的思想。自从西方"戡天"(战胜自然)的思想传入中国后,荀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但是,如果一味讲"戡天",也可能陷于破坏自然。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盲目破坏自然,会引起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后果。近年来人们强调保持生态平衡,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革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天人相应观念 ,这不只是中医的认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认识。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观念,传统观念,也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它认为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必然相应地作出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同时还必须保护好外界环境,否则就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和生存。(以上转于网络)

《内经》中:天以五气食人,地以五味食人”。又说:“清阳化气出乎天,浊阴成味出乎地,故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此即天地之运,阳阴之化,而人形之所以成也。”,又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些论述,都生动的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至今都指导着中医的养生和治疗,怎么能说这些认识都是破烂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9:1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19:07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 ...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
如果是季老先生说的这话,真为老先生的天真开心!
大自然与人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哈哈哈!
大自然凭什么要理解人呢?
小白兔乖乖,把门开开,老先生是幼师毕业的吧?


逗笑几句,后面说正题。
千总这一段,讲天人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思想史上的意义,确实是这样,《中国哲学史》里基本是这样论述的。可是跟中医确实没有关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6 19:45
llyyjj 发表于 2016-1-6 11:16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 ...

天人一体的思想和理论,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密切,这方面《内经》里涉及的很多,《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灵枢. 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人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縰,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都形象深刻地阐述和说明了这个问题。先生固执地认为《内经》里没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理论,那这些有说明了什么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9:4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19:07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 ...

内经》中:天以五气食人,地以五味食人”。又说:“清阳化气出乎天,浊阴成味出乎地,故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此即天地之运,阳阴之化,而人形之所以成也。”,又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些论述,都生动的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您说的这些都是对的。可是都和天人合一不是一回事。您自己看这一段和前面的内容是一回事不是?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9:55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19:45
天人一体的思想和理论,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密切,这方面《内经》里涉及的很多,《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

天人合一,是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来的,是讲人的修养的,大意就是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天理”,“天理”是个抽象的概念,这是哲学、思想上的概念,也可以是政治学的概念,天人合一是唯心还是唯物,哲学史上有争议,这些咱们不管。反正是没有中医的事,反正是中医著作里没有这个“天人合一”。


习主席在讲中国传统文化时,提到过“天人合一”,因为这个词汇,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重要词汇,可是,不是中医的,确实不是,咱们不能乱改中医经典。
至于您说,中医的思想里有没有和“天人合一”思想接近的,这可以学习讨论。不过,一定要明确,中医自《内经》以后,著名的中医著作里,确实没有“天人合一”一说,没有就是没有,咱们不能胡说。


我查过,好像最早见于清代某本医案书里,评论医案的时候评论者用过这个词,再早有没有,我不知道,哪位有兴趣可以试着找找。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6 19:57
llyyjj 发表于 2016-1-6 11:46
内经》中:“天以五气食人,地以五味食人”。又说:“清阳化气出乎天,浊阴成味出乎地,故天 ...

先生尊贵为教师(我一向对教师是很敬畏的),如果一定要一再地强词夺理,我只好无语了。这样明显的“天”和“人”的密切关系,先生还说看不懂。还说是另一回事,就只好留待后人和旁人去评说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19:58
季老先生的: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可能是给幼儿园小朋友讲童话时说的。
小白兔是好的,大灰狼是坏的……


我真想和老天爷结成友谊啊!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20:02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19:57
先生尊贵为教师(我一向对教师是很敬畏的),如果一定要一再地强词夺理,我只好无语了。这样明显的“天” ...

建议千总搜个张载天人合一,这方面的文章很多,看看和中医有什么关系没有。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6 20:17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6 12:25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1-6 12:02
建议千总搜个张载天人合一,这方面的文章很多,看看和中医有什么关系没有。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对于《内经》里的相关描述和思想,
llyyjj先生是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解。而对封建文人的论述却情有独钟,盲目崇信。还一再说《内经》的记载“都和天人合一不是一回事”,如此这般,我们只好遵从古人的“道法自然”的教导,让llyyjj先生顺其自然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20:2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20:17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 ...

天人相应是《内经》的,天人合一是《内经》以后近一千年的。两码事。
就是《内经》的天人相应也是可以讨论的。
您说什么封建文人,咱们现在学习、讨论的东西不都是封建文人的吗?难道《内经》是封建武人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6 20:27
llyyjj 发表于 2016-1-6 12:23
天人相应是《内经》的,天人合一是《内经》以后近一千年的。两码事。
就是《内经》的天人相应也是可以讨 ...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20:3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6 20:27

千总,咱们的争论先歇一下,刚看到铁骨先生发的一篇文章,文章长,我只看了个结语,这是天人合一正解,您看看,有什么看法咱们在这里或那里可以继续。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95&extra=page%3D1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6 20:37
llyyjj 发表于 2016-1-6 20:30
千总,咱们的争论先歇一下,刚看到铁骨先生发的一篇文章,文章长,我只看了个结语,这是天人合一正解,您 ...

不用点链接,就本栏目,和这个帖子挨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7 06:43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7 07:27
      任何一门学问的发生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不能把中医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人为地割裂开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大宇宙小宇宙……都是一个意思。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著作中,会有不同的说法,是很自然的,在《内经》中必然体现出来。不能为了反对经典,把中医与中国古代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学习经典,学习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取象比类、脏象经络……,要学习其精神实质,不懂的、自己认为不对的,暂时放到那里,不要轻易废除、否定,留给后来的智者。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7 08:20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中医功底错,虽然学习过西医,立足点始终在中医,应该是方向没问题。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7 12:52
如果搞中西医结合的都向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学习,始终站在中医立场,不西化,那么,一定有发展前途!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6-1-7 19:58
叶苗先生,您那些发言是不是反复在论坛粘贴呀?就不会即兴发言?大鹏被永久禁言是前车之鉴。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6-1-8 11:1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5 20:41
一、系统整体——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
西医学 ...


1、西医也有整体,但与中医的整体是不同层次。
2、把人当做机器是西医的指导思想、方法论、思维方式、理念,当然不是以人为本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